MOOC背景下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评价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7:0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MOOC背景下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评价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MOOC背景下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评价的思考》。

第一篇:MOOC背景下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评价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评价体系方面尚存在评价方式较为单

一、互动交流平台流于形式、评价技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文章借鉴mooc,思考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mooc 高校精品开放课程 学习评价

2003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10月,国家教育部下达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视频公开课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两种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自2011年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先后分5批启动696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立项建设,其中551门课程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开放共享,并通过镜像方式在网易、央视网等国内知名门户网站同期共享;先后分4批启动291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立项建设,其中1022门课程已经在爱课程网上开放共享,供广大师生及社会学习者使用。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同时,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又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势不可挡。近几年来,mooc以名校教师资源、互动的授课机制和完善的评估体系吸引了全世界数百万学习者,也引起了教育领域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探究mooc背景下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提出参考建议。

一、mooc及运行模式

mooc网站是联合世界知名高校合作进行建设的,邀请知名学府的著名教授进行授课。每个mooc课程都有一个中心平台,授课教师通过中心平台发布课程信息,课程开始后,教师定期发布课程资料,包括授课课件、视频、作业等。mooc 课程的学习视频一般比较短小,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这些视频是为mooc学习者专门精心设计录制的,而且视频中安排了及时的测试与反馈,这样能有效保证学生对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的把握。mooc课程一般都安排了课后作业及完成截止日期,学习者可有计划地按时完成课程作业。作业成绩可以通过系统自动评分、自我评分、学习者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获得。此外,mooc课程还会安排阶段小测试和期末考试。考试过程中,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考试,同时学习者被要求遵守诚信守则,诚实而独立地完成学习、作业与考试。mooc课程还有讨论组,学习者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交流,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线下见面会。课程学习结束并考试合格后,学习者可以获得证书[2]。

二、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但尚有改进和提升的余地,如它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为学习者服务的教学理念与服务意识,评价方式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尽快获得学习反馈,以评促改,以评促进,如果缺失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综合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一)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目前高校大多数精品开放课程的评价方法与传统课程的“纸笔测试”类似,主要以练习题和试卷为主,课程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几道测试题就能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而且,课程对学习者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很难掌控,光是根据学习结束后的测试获得的学习反馈很难反映学习者的真实水平,这使得评价结果并不全面。另外,由于缺乏对学习者学习动态的记录与跟踪,造成动态评价体系的缺失,无法在每个学习阶段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反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及时鼓励,往往不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在评价主体方面,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普遍缺乏学习者自评、同伴互评等。

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除了对学习者的评价方式较静态单一之外,还缺乏对自身课程效果的评价与反思。大多数精品开放课程在申报时采用了校内外专家、教师、学生等对该课程的评价,但申报成功后在使用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该精品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追踪反馈。缺乏对精品课程自身的评价,就缺乏对自身课程内容及教学效果的反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掌握不及时,从而缺乏及时的改进和更新。

(二)互动交流平台利用率不高。

虽然我国高校部分精品开放课程设置了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但是总体利用率并不高。部分互动交流平台流于形式,普遍存在人气不足、严重灌水等缺陷。因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利用互动交流平台进行协作学习的意识,参与互动交流的学生较少,长此以往,互动交流平台缺失学习和交流的氛围,无法发挥应有作用,课程学习者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不会的地方也不知道该如何求助,也常会因为缺少师生交互而感到孤独无趣。

(三)评价技术更新不及时。信息时代,各种网络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各种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见证者和受益者的当代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和视野上有与上一代大学生截然不同的特性。他们渴求知识的汲取和技术的更新,希望有更人性化、更具综合性的课程学习的平台。课程学习的平台能够实现主动推送学习内容、自动推荐学习方法、诊断学习问题、评价学习效果等功能,为他们提供构造精细的、网状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这些正是当前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平台最欠缺的,课程平台评价技术更新不及时,就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mooc背景下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改进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传统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mooc课程都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精心设计的,作为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精品开放课程,同样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持续关注,将新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精品开放课程之中,使之符合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求。精品开放课程除了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学习资源外,也应该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与同伴协作学习的重要平台。作为精品课程的建设者和执行者,教师要时刻谨记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根据授课对象的特性,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开发的思想融入精品开放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并且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对精品课程自身的评价。

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精品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学习反馈,以评促改,以评促教。mooc课程强调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在学习过程中,依靠过程监控和信息反馈,以多角度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重视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功。借鉴mooc课程的评价体系,我国精品课程在学习评价方面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评价的发展性。精品开放课程对学生的评价除了传统的总结性的测试之外,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记录。例如,可建立学生档案袋、在线笔记等,通过这些,教师可以时常查阅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或指正,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效果,及时改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精品开放课程的评价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之外,应建立包括教师、学生自身和学习同伴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可通过作业、测试、开放性项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完成开放性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可通过在线测试系统进行,精品开放课程在线测试系统最好能记录学生的测试用时、正确率等信息,同时将学生在作业和自我测试中的错题信息记录下来,建立错题管理系统,这有助于学习者进行复习和自我反思。另外,精品开放课程平台可设置同伴互评系统,参与精品课程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系统对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同伴的学习情况,取长补短,查漏补缺。

再次,注重对精品课程自身的评价。精品开放课程平台应设置对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结束后应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评价结束后方可参与测试,测试结束后,根据评价反馈和测试结果,可以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另外,精品课程网站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或公布联系信箱等方式,获得学习者对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态度。对精品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使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了解其在投入使用中的不足,进而及时地做出调整,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建立有效的互动交流平台,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精品开放课程的交互平台同样需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线交互讨论,维持网上互动的活跃氛围。在讨论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抛出讨论主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观点,鼓励学生研讨和探索;教师应当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的建构,获取新知;教师要规范讨论的时间和内容,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上网时间不集中,不能形成活跃的氛围,时间过短又不能确保讨论的深度,不能讨论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本次讨论进行回顾和反思。这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巩固及对自身学习的再认识,强化了学习评价的效果,可以让学习者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地思考和改进。有效的互动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良性发展,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反过来会提高学习者对交互活动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应用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成效。

参考文献:

[1]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2]贾寿迪,杨洋.mooc模式带给我国开放课程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6.[3]赵国栋.大学数字化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纪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4]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6):7-18.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调查研究”(批准号2014sjb028)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地方高校moocs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批准号2015jsjg028)。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思考

弹子石小学

刘才玲

联系电话:

[摘要] 课程领导力建设在实践层面即课程执行力。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最终价值彰显在新课程的执行上。而教师是否具有与课程认知相匹配的执行力,是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关键。对此,笔者对新课程下教师课程执行力作以下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课程执行力;更新理念;反思

虽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教师家常课的状况才是课程执行力的真正体现,学校通过有效的策略转变教师每天的教学行为,提高符合课程发展方向的课程执行力。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和市教委课程政策研究的发展,学校课程执行力成为当前学校推进课程改革、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关注点。

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教师对课程政策与课程改革的理解、调控、实施等到位,课程执行力就会大大地提高。但教师在执行新课标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程执行力的现状:

(一)对课标理解有偏差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而我们的老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把握上还是有一定的偏差,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仅仅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什么是正确的,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

(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实施校本培训后,老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但是在教学实践的的操作层面上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部分老师说到做不到,想到做不到,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三)“新课程,旧理念”的现象

从过去教师教教材到现在教师利用教材根据目标和活动设计的需要对其进行有目的地删减或重组,一下子对教师课程执行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静态的知识储备、动态的问题解决和持续的教育研究能力上适应课改要求,很多教师一下子无所适从,少数老师上课仍然是老观点、老方法、老套路,不愿意也舍不得放弃过去的东西,怀旧思想浓厚。难以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采用老方法来上新教材;教师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传授知识的比重偏大,讲风过胜,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活。因此,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渐成课改推进的瓶颈。

(四)、教学行为的目标不够明确

在听教师随堂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但又常常被头脑中的“教案”所束缚,教师处在这种想放开又放不开的矛盾状态中。有的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为什么要提问?本次的提问目的何在?为什么要让学生小组讨论?什么问题才需要小组讨论?教师课堂评价随意,无明确的指向性,等等。

二、学校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思考:

(一)更新理念

实施新课标教师必须摆脱旧教育理念的束缚,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1、教师角色新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师的角色是这样论述的:“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真理的人。”

2、师生新理念: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使彼此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学生评价新理念:

新课程评价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心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开展系列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活动

1、多层面、多角度、多样化的开展教研活动在学、研、教、评上下功夫,以提高 活动的实效性的具体要求是:“学”:学习理论、学习课标、学习经验、改变观念。

“研”:备课说课、思维碰撞、探讨学法、优化预设。“教”: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效能、拓展能力。“评”:自我反思、互评互学、行为跟进、优化教学。

2、进一步深化特色备课组活动。

针对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缺乏实质和内涵,找准那些具有研究意义的真问题等状,学校提倡各备课组提前安排研讨主题的做法,要求教师关注十个性:教学目标的贴切性、教案设计的合理性、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内容演绎 的科学性、教学环节的衔接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教师语言的规范性、提问设计的挑战性、板书设计的条理性、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3、教材分析能力养成。

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主要要解决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的问题,每一份教材均有学生已知的、未知的和想知的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要遵循“学生已知的少教或不教,未知的重点探讨,想知的给予引导、启发”的原则。利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质疑、讨论、想象、发现,甚至批判,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对教材的难易、主次、轻重的判断,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允许学生有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层次的理解、不同观点的见解。教师用好教材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尊重教材:保证课程的主要内容得以实施,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2)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授之以渔“。教师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的需要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删减或重组,通过创造教学的认知情境、活动情境和训练情境,创造资源的呈现情境,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感悟学习的方法,始终牢记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拓展教材的要求主要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入手,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挖掘教材要求主要从知识内蕴中挖掘、从知识构建中挖掘、从启发提问中挖掘。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知识的形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知识的被揭示过程,介绍一些相对于课本来说是新的,更系统的知识内蕴,让学生多方面的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反思评价能力养成。

教师自己的反思评价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教育行为的改变。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我和学生在整个课堂上感觉快乐吗?这堂课对于双方来说上得有价值吗?

其次,可以从同行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来做出评价。借助其他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评价进行反思,可以客观冷静地分析、审视自己的教学。

再次,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反映来作出评价。在课结束后,向学生提出如“你觉得这节课有趣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中你的收获是什么?通过这些调查,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反思评价能力的养成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系统工程,但我们深信:只要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条件,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出一方教育的新天地!

第三篇:0307双创背景下成人高校创业教育拓展思考

双创背景下成人高校创业教育拓展思考 ——以SYB培训为例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策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紧接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大创业工作力度,以创业推动全社会的就业工作。目前,中国的创新创业浪潮正在引领并推动经济新常态向前发展。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开幕式上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普通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业问题,这同样也是成人高校师生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双创背景下,成人高校注重培养成人学生的创业意识、素质,提高创业能力。以创业促就业,是推动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建设创业型成人高校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一、成人高校在发展创业教育中的机遇与挑战

成人高校站在新一轮创业创新的历史起点上,既有战略性机遇,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谈创业13处,近几年,关于创业教育的红头文件有22份。早在党的17大之后,各地方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为大量失业者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北京市政府在2016年12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 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就业指导。创业培训被看作一项国家重要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掌握创业就业的素质与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逐渐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2、成人院校自身创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有部分成人院校,例如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申请了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SYB创业培训站点,以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等校内外资源来发展创业教育。另外,成人学生相对于大学生,有更多的创业优势。成人学生有足够的工作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创业经验,这会大大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更能办出特色,建成创业型成人高校。

(二)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人院校的创业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创业教育市场挑战

国家对创业的大力扶持带来巨大的创业教育需求空间,政府、企业、高校不断加大创业教育力度,使创业培训成为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成人院校能否在创业教育市场中创建自己的品牌、占有相当非学历创业培训市场份额,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挑战。

2、创业教育观念挑战

功利观念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这使得许多成人学生与学校管理者的视野受到很大局限,特别是学生误以为参加创业教育就能立竿见影,马上带来经济效益,还有的管理者忽视创业教育对人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提升的本质作用。这些观念都是不可取的。

3、创业教育资源挑战

缺乏足够的高质量师资、缺乏配套资金和场地等条件,是成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创新创业教育有其自身特性,和一般的学历教育不同,也和技能培训不同,不但要求开展教育的教师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甚至有过一定的创业体验。这是教育的关键。当前在我国成人高校中普遍存在不但此类教师数量少,而且知识、技能、阅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实践要求的情况。而且,我国成人高校没有产业孵化基地,不能培育创新产业,没有配套资金,不能启动有创业价值的项目。这些情况都构成资源性的挑战。

4、制度挑战

制度制约是创业创新教育面临的另一挑战。在我国高校的大多数情况下,创业教育尚未被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大多和教学主业相脱离,境遇比较尴尬。有的全日制大学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项目,但大多关注开展创业计划竞赛,以及指导学生就业等方面,而不是开设系统专业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创业教育,并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二、当前SYB 创业培训在成人高校中的应用和推广情况 我国成人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教育相对较晚,目前一般把SYB培训项目作为创业培训的主要模式,不但可以培养出具备创业知识、拥有创业本领的高素质全方位毕业生,还在他们此后的发展中持续提供知识支撑和拓展技能。这不仅是高校教育中实现更高质量职业 指导的好路子,还是促进学生职业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一)SYB 创业培训项目的由来

瑞典人最早创立了SIYB培训项目(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即“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下设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Start Your Business即“创办你的企业”)、IYB(改善你的企业)以及 EYB(扩大你的企业)四大模块,四个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组成循序渐进的培训体系,目前已成为国际劳工组织为小微企业创办者量身定制的创业培训品牌项目。SYB就是SIYB项目中的一个模块,2000 年引进我国,并在2004年7月全面启动。SYB的培训课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按照流程分为十个相互关联的环节。一个大部分是关于创业意识的培养,分为创业概念的教学和自我创业适合度的评估,目的是让创业者能够寻找、分析、筛选出最适合自身创业的企业概念。另一大部分是创业项目的实施,主要分为八个方面,包括市场评估、组建团队、选择企业法律形态、法律环境和自身责任、启动资金预测、利润计划制定、项目可行性分析、创业计划书编写、企业创办。SYB多采用高参与度和强互动性的小班教学模式,使用包括理论讲授开放讨论、头脑风暴、案例探析、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方式,从实际出发,联系紧密结合培训内容与创业实务,同时通过在培训过程中模拟创业,争取有关培训机构的后续优惠政策等。

(二)SYB 创业培训项目在成人高校的发展

我国成人高校对SYB创业培训有着广泛的需求。按照教育部相关通知的要求,所有高校在2016年都要开展创业教育,以满足学生日 益高涨的创业。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都很强,但在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上相对欠缺,眼高手低的现象广泛存在,他们对SYB创业培训的需求十分强烈,迫切希望通过接受SYB培训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提升创业心理素质,增强创业本领。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成人高校也拥有开展SYB培训的有利条件。SYB创业培训需要前期的精心准备、系统实施,还要后续配套服务与扶持,短期培训达不到目的。成人高校配套措施完备,有基本的师资力量和管理力量,可以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组织系列创业讲座,开展创业规划大赛,多手段、多方面、多途径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园区和创业一条街等平台,给学生提供创业模拟的机会,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创业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此外,还可以给培训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减免创业资金和店铺租金,鼓励试水创业。

当前SYB创业培训在一部分高校中已经投入应用,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培训力度小,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成人高校至今仍未开展SYB创业培训,即便是开展SYB创业培训的学校次数也不多。而且SYB创业培训实行小班化教学,限制了培训人数,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参加培训。再加上高校创业培训教师缺乏等原因,导致现阶段培训力度不大,难以满足所有具备创业意向的学生。二是培训与社会和企业联系不紧密。创业培训不光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设计创业计划书,如何开办一个企业,而更当注重与社会和企业的联 系,协调运筹社会和企业的资源。当前有些成人高校的SYB创业培训中也进行案例分析和商业沙盘模拟等,但受到虚拟人物和模拟环境的局限,学生的直观感受不强。为此,要增加创业实例分析,寻找有代表性的真实企业,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其进行创业的全流程分析,开展模拟实战演练。

三、创建融合成人教育和SYB培训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为解决成人高校SYB创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结合成人教育和SYB培训的特点和资源,创建符合学生社会需求,便于操作推广的创新教育新模式,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融合课程体系。在成人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要把SYS创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或是把创业培训课程模块融入专业课教学,或者直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实施。目前,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已经将SYB创业培训中评估市场、组建创业团队、预测启动资金需求等模块融入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中;面对在校期间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同学,采用SYB创业培训,在坚持SYB项目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其内在需求和特征设计适合其特点的培训内容。为了使成人学生通过SYB创业培训更好地受益,培训应符合其学习特点,贴近其对创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内容要更加系统化、时代化,并增加源于成人大学生活的真实的创业故事、创业案例,给学生设身处地的启发。同时,应增加实践项目,例如带领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实地考察创业项目,完成创业计划书等,着重培养自主创业者,在校园 内树立自主创业的典范,形成浓厚的成人高校创业氛围。

第二,对接教学方法。SYB 创业培训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既有讲课法、练习法、案例法、讨论法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又有结合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和游戏模拟法等非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和非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排列组合,可以促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同时增强兴趣、激发灵感。比如,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就是启发激励学生在自发自由的状态下提出新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就是要通过扮演现实情境中的角色,比如扮演商务谈判或企业招聘中的某一方等形式,让学生即兴处理现实中的突发问题,提高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采用游戏模拟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模拟创业游戏,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运营过程中决策形成、实施过程等环节。这些非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专业学历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效果,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第三,衔接实践平台。随着职业化转型的不断深化,成人高校逐步建设起完备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场所和基地,有的还建成网上学习的平台,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这些都可稍加改造后用于 SYB 培训的实践教学。比如,有的成人高校建有成人大学生实训室,供学生在高仿真的环境里了解企业运行流程,锻炼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此外,还要统筹校内校外两块资源。可以发挥SYB培训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创业培训机构联系密切的优势,推动利用政府资源,在企业、高校内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完善自身创业培训服务体系,给有志向、有项目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创业培训和创业支持。第四,交流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是个新生事物,成人高校的老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但仍难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为此,要交流学校内外的师资力量。可选派成人高校的专业教师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SYB师资培训班,鼓励创业培训教师到企业兼职或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以获得培训能力,取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要建立引进“外脑”机制,聘请校外创业培训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成立创业指导专家团,作为SYB培训顾问,给学历教育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指导水平,还能及时有效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帮助,促成他们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的发展难题与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3,(6).[2]张宝,胡杨,刘正宗.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2).[3] 胡超,苌庆辉.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新模式的构建设想——基于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的比较[J],高等教育管理,2016(1).作者介绍

李金霞(1974—),女,山东陵县人,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培训中心副教授,主要休闲理论研究。

金琰(1977—),女,浙江兰溪人,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规划管理和成人教育理论研究。

李金霞,电话:***,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北京市东城区潘家坡胡同1号,邮箱:aljx11@163.com

第四篇: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律师基本角色的新思考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摘要】

我国律师及律师业的定位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国家的法律工作者论、社会的法律工作者论、自由职业论、中介机构论、行业论、职业论等等,虽然各有可取之处,但往往又各有局限甚至各执一端,不能真正准确、全面概括出律师及律师业的本质属性和律师在现代和谐社会中应有的基本角色。试图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其法治至上、权利优位的基本价值取向入手,从和谐社会以权利保障为目标、权力应受权利监督、社会和谐实际上是良法秩序的实现这些基本理念出发,通过研究律师的法律性、社会性、权利性、独立性、监督性等特点,扬弃“一般监督”理论,提出了律师是社会法律监督者这一命题,并以此作为对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律师基本角色的定位;同时,对作为社会法律监督者意义上的我国律师与律师业的发展作出初步探讨。

【关键词】社会法律监督者;律师;和谐社会;法治;权利

人类文明进入了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依法治国”、“政治文明”、“保障人权”、“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进步理念在我国的确立,面对世界进步潮流与全球化浪潮,在新的世纪我国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即提出了新世纪我国应该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并论述了和谐社会应当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基本内涵。

一个社会发展模式的出现,必然或多或少对置身这个社会当中的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带来影响,甚至是巨大的、革命性的影响,当然倍受关注的我国律师业也不例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以及在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的社会现实后,我国律师究竟扮演或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不仅是我国律师业如何健康、积极发展的行业发展规划问题,而且更是事关我国社会何以达到、保持真正和谐的全局战略问题。

一、关于我国律师及律师业种种定位的评介

毫无疑问,现代意义上的律师并非我国“古已有之”的国粹,而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对于我国而言,律师制度完全是“泊来品”,完全是法制近代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移植过来的产物。无论是晚清的封建社会,民国时期的资产阶级独裁社会,还是改革开放前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也许是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社会基础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天然缺乏对律师及律师制度的亲和力,律师业得以植根成长的土壤难称肥沃,西方有关律师应有的法理地位与我国律师实有的现实地位形成强烈的反差,随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动荡,我国律师似乎根基难定,身似浮萍,从而竟然意外的造成了有关我国律师定位课题的法律、法学研究一派繁荣景象。不仅《中国律师》、《律师与法制》等杂志上频频出现有关律师定位方面的文章,几年以来司法部部级科研项目往往也少不了律师定位或律师权利义务研究的课题,有关律师论坛自然更少不了这一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

综合起来,关于我国律师及律师业的定位问题,一般有(或曾有过)以下几种观点(规定):

(一)国家法律工作者。

这是1980年《律师暂行条例》的规定,律师具有公职身份的国家干部,拿国家工资,带行政级别;律师事务所也是国家的事业单位——一句话,律师是姓“公”不姓“私”,属“官”不属“民”。

如果单纯从提高律师自身地位角度来看,头戴一顶“国家的法律工作者”的红帽子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在“官本位”的社会中,要提高律师业的表达、对话及交往、交涉能力,为律师活动争取更多的“正宗”性与正当性,至少是在“律师的立场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历史阶段,情况尤为如此。但是,这种定位只是面对权力社会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律师从副部级到科员级大大小小的行政级别及干部身份最多只是律师的面具,根本不是律师真正的身份和定位,实在不利于律师承担起保障权利、监督权力、对抗强权的使命,这种体制下的“律师”其实就是政府的附庸,律师及律师业应有的独立性令人怀疑,律师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律师正确定位问题自然难以在现实中得到解决。

(二)社会法律工作者。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将律师界定为“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

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换言之,可以认为律师是社会法律工作者。这对于律师脱离行政、回归社会、培育自身应有的独立性具有积极意义。正如著名律师王海云所言,律师不叫“律官”,“律师只有叫律师才是他们的真实作用,才是他们真正的闪光之处”。

1但问题在于,“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似乎更关注了律师的社会性、服务性,而对于其应有的法律性、政治性关注不够,这极容易将律师业异化为一个只有服务、没有理想的服务行业。并且由于“国家的法律工作者”这顶护身“红帽子”的丧失、但执业过程中律师免不了还是要露出律师“监督权力、遏止强权”的“庐山真面目”,结果是短期内既难以获得习惯于从权力当中为自身权利寻找正当性的民众的理解,更难以获得习惯于权力恩赐权利、权力优于权利的权力系统的认同。于是,有趣的是,律师的执业权利和人身保障并没有因为律师法的颁布而有所改进,相反,行政机关,如国家工商总局发文各地、各级工商局对律师查阅企业档案严加限制;新刑法“306大棒”时时威胁着律师的执业的安全;(注1)按照2002年全国律师维权委员会统计数据,1995年以来全国就有122个律师因种种原因被逮捕、起诉、判刑等等,还有很多律师遭到侵害、报复等非官方的攻击,但加起来受到官方追究的也在100人以上,这还不包括案件影响不大,没有纳入中华全国律协统计范围的“律师蒙难”事件。(注2)所以,在探讨律师定位的问题时,不能仅仅看到律师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活动表象,对律师进行类似“社会服务业、需要加强管理”之类的“定位”,更应该看到律师提供法律服务背后的制度基础、职业伦理及对法治建设的价值,看到否则,被踢出权力系统的中国律师难以只从“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当中获得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

(三)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者之说,主要是照搬了西方国家的说法或有关法律规定,在揭示律师只服从

法律、应具有基本的职业独立性方面具有启迪意义。但律师属于自由职业者,并不等于自由职业者就是律师,文艺工作者、新闻记者等等同样是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与律师两者之间缺乏一一对应关系,缺乏种差的属性在逻辑上不能用作定义,在我国也当然难以用“自由职业者” 对律师进行定位。

(四)中介机构论。

曾有官方文件将律师定位为“社会中介组织”。但这种定位仅仅看到律师提供的法律

服务具一定的服务性、社会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也是服务这一点后,就草率地将两者划上等号,完全忽略了律师“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是律师职业的核心价值,是律师的本质属性” 2即律师(及律师业)的法律性、监督性的基本特征,不仅缺乏法律依据,也难以引起学界共鸣,但在少数唯上、唯书成僻的官员中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也是律师业过度商业化的“理论依据”或误解律师为诉讼掮客的原因之一。

(五)“行业论”或“职业论”。

或许是中国律师面临的现实的残酷,当年胡乔木同志曾热情讴歌律师的“戴着荆棘的皇冠而来,握着正义的宝剑而来”著名诗句在当今严酷的执业环境面前似乎成了一种高调后,“律师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律师既不代表正义,也不代表邪恶”,3;律师“首先是一个靠法律吃饭的人”4等“律师行业论”或“律师职业论”很容易成为职业理想破灭后律师靠法律挣钱吃饭、独安一隅的行业哲学,甚至是现实的(或堕落的)律师职业的一种真实写照:“挣钱是唯一的目的”;“正义与公平,离我们的律师们,已是越来越遥远”;“律师越来越失去他的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变成只是关心自己利益的集团了”。5此外,能够为自己的职业、行业套上职业论、行业论的行业比比皆是,医生、护士、保姆乃至于乞丐娼优等等无一不是一种“行业”、一种“职业”,无一不是“一个自己吃饱了还知道饥饿滋味的人”。6因此,从逻辑上来看,将律师定位为一种职业或行业的“职业论”、“行业论”也没有揭示出律师的本质属性。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律师角色定位的要求

和谐社会的内涵极为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不断进行挖掘、深化。为避免冗长的讨论或争论,在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价值取向上,围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个字通说进行理解。而探讨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律师基本角色问题,首先当然可以围绕这28个字内容具体展开论述。但是,这不免会造成论述冗长,且在未弄清和谐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情况下零散论述,很可能因见木不见林而不得要领。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蕴涵在具体内容当中、关于价值的最为基本的信念、主张和态度,它构成价值取舍和行为评判的核心标准,是统帅具体内容的灵魂,对行为取向和评价原则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法治至上与权利优位是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注意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明显就是法治的直接内容,而民主则是民众权利在政治领域的直接体现;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则可以从宪法“权利”角度,从“公民环境权”角度自然得到结论。

诚信乃民法中的“帝王条款”,它要求诚实信用,要求象善待自己事务一样善待他人事务;借用到公法领域,无论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还是调整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国内公法,马基雅弗利式的欺诈已经过时,诚信方为上策:因此,诚信既是良法的原则,也是法治的价值要求;而只有真正尊重人权,让民众安享权利,体味现世生活的无限美好,社会才能真正充满活力而不是宗教式的亢奋甚至歇斯底里,“人对人是人”的友爱才有落脚点。

所以,可以认为“法治”与“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行政法学学者杨海坤教授甚至认为,“现代和谐社会应该而且必定是法治社会”。7

在明了和谐社会的法治至上和权利优位的基本价值取向后,对于如何确定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律师的基本角色,可以从以下几点要求着手考虑,以求寻得正确结论:

(一)和谐社会构建中律师定位必须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要求,体现“法治至上”与“权利优位”方面的法理基础,使律师在捍卫法治、保障权利作出更大贡献。

按此要求,将律师定位为“自由职业者”、“中介机构论”、“行业论”、“职业

论”,显然难以让律师担当捍卫法治、保障权利的重担。一种职业或行业,“自由”也罢,“中介”也好,均不是律师的本质属性。

要体现“法治至上”与“权利优位”,离不开良法的统治,离不开权利相对于权力的优位性,离不开权利对于权力的制衡。

现代社会当中,政府权力不断膨胀、时有侵犯民众权利之虞乃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如果律师仅仅为了自身的地位、利益需要而头带红帽、身担公务,从国家权力资源当中分得一勺羹汤,那么,一支官僚色彩浓厚的律师队伍是难以大有作为的。但律师相对于国家权力系统中的特殊位置即律师既不能“居庙堂之高”而置身权力系统当中,将自身完全等同于国家官员;又不能“处江湖之远” 只知道“靠法律吃饭”,甚至漠视民众权利,只顾自己“把酒临风”,使得律师首先不是“律官”,但却不能丢却自己的最为宝贵的属性——作为“戴着荆棘的皇冠而来,握着正义的宝剑而来”的在野法曹的法律性。因此,相对而言,“国家法律工作者”或“社会法律工作者”当中,“社会性”(如果我们真正按“主权在民”的理念理解“国家”二字,就会发现,“国家”并不等于政府,而应该是一个包括政府、社会、国民等主体在内广义概念,从而律师是“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说法也并非错误)、“法律工作者”使得律师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产品生产者、提供者,而是站在社会、站在权利、站在平衡政府权力强大与民众权利弱小的立场上,手持法律宝剑,通过自己踏踏实实、货真价实的法律服务,维护民众权利,伸张社会正义。

(二)和谐社会构建中律师定位必须凸现律师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

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律师的法律性、社会性、权利性、独立性等是律师法律服务

区别于其他服务的行业特点。律师的定位当然要凸现律师的这些特点。那么,法律性、社会性、权利性背后,支撑律师行业的更高层次的职业理念又是什么呢?或者说,究竟是什么使得律师行业具有并概括独立性、法律性、社会性、权利性这些特点?这恰恰是律师行业的监督性。要正确定位律师角色,必须反映出律师行业的法律性、社会性、权利性、独立性的特点,并能够对其进行言简意赅的高度概括。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律师定位必须针对中国社会官贵民贱、漠视权利的不良历史传统以及当今中国社会官本位思想依然盛行、轻视侵犯民众权利仍然屡见不鲜的现状,提供能够制衡权力、保障权利的法律服务方面的“社会公共产品”。

中国的历史是皇权至上、权力优位;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官本位思想依然盛行、轻视侵犯民众权利仍然屡见不鲜,前几年收容审查、房屋动迁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产生的事件可谓是触目惊心。那么,社会更需要什么?从对症下药、雪中送炭的角度出发,更需要律师的法律服务,更需要律师通过法律服务在法律准绳上与权力进行有效沟通,对权力失范现象进行制衡和监督。这才是律师能够为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社会公共产品,才是促进、维持社会和谐方面真正的贡献。因此,和谐社会律师角色的定位,必须针对中国的现状,对症下药,而不能“损不足而补有余”,漠视民众与社会真正的诉求。

(四)和谐社会构建中律师定位必须能够为从律师诉讼及非诉讼律师种种业务的具体行为当中,为我国律师寻得一个最为贴切的基本立场。

一般来说,律师均可以从事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诉讼业务以及担任仲裁代理人、担任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书等非诉讼业务。今天可代理张三,明天会帮助李四,仿佛谁给了钱就替谁说话,甚至于会“替坏人说话”,最是没有立场。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判断。律师的基本立场乃是忠于法律、服从法律。和谐社会的律师定位必须在律师忠于法律、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针对律师业的具体特点,从律师诉讼及非诉讼律师种种业务的具体行为当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中国律师寻得一个最为贴切的立场和准确位置。

三、权力的社会法律监督者——律师当仁不让的使命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和谐社会中律师的基本角色应该是社会法律监督者,特

别是对容易造成对权利侵害的权力进行社会法律监督,更是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律师当仁不让的使命。主要理由如下:

(一)社会法律监督者概括了律师的法律性、社会性、权利性、独立性等特点,凸现了律师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重要特征。

所谓“社会法律监督者”,就是说作为社会中的一支重要的独立力量,律师通过自己的法律服务执业活动,对各种重叠甚至冲突的权力权利进行初步评判、代为正确表达及对相对或相关的权力权利的扩张性的表达甚至滥用进行平衡和制约,从而让权力权利各得其所、在法律轨道内行使,最终实现了法治秩序、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

律师业的法律性、社会性、权利性、独立性等特征,在“社会法律监督者”的表达权利、平衡权利和制约权力当中完全得到体现,且“社会法律监督者”又能够高度概括、提炼、升华律师的准确角色,成为律师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为重要特征。

(二)社会法律监督者定位顺应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与现实意义。

前面论及,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法治至上与权利优位。而法治至上及权利优位的最大天敌恰恰是源头上的违法即权力的滥用与暴虐。为此,人们设计了种种精巧的制度,如洛克的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孙中山的“五权分立”,以图解决这一难题。但是,诚如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上述思想或构想限于“以权制权”,即国家机器内部的权力制约和平衡,可是人民群众则被安置在这架机器之外,无能为力。而现代法治则强调对权力的外部监控,故提出“公民权利制衡国家权力”的构想。8此外,朱光认为,律师应在当时政治和社会敏感的复杂问题和老百姓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方面起一点社会制约和制衡作用;9朱洪超认为,律师与法官之间存在统一与制约的关系;10李建明通过研究刑事诉讼过程中律师的地位后,得出刑事辩护律师不只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者”,而且也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与“刑事诉讼过程的监督者” 11的结论,可视为从刑事诉讼角度为辩护律师发挥“社会法律监督者”作用所作的精彩诠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表示,欢迎律师和社会各界对法官进行监督; 12此外,实践当中,法院、检察院请律师监督工作的新闻并不少见。13可见律师充当社会法律监督者,既有深厚的法理根据,又有较为扎实的实践基础。

限于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缺乏、利害关系者监督难以确保监督的理性,直接的权利监督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现代社会出现了新闻监督、律师监督等对权力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制度。就社会监督的直接性、广泛性、法律性、专业性,特别是专业性和法律性而言,有效的律师监督更具有其他监督所不可比拟的制度构建价值。通过明确律师的社会法律监督者的地位,不仅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律师本身身份含糊甚至被边缘化问题,更主要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充分发挥律师作为“权利代理人”的积极作用,准确、充分表达权利,实现权利与权利之间、权利与权力之间的有效对话,将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纳入法治轨道,并以平和、理性方式化解纷争,避免被损害的和被侮辱的权利所形成的对社会的巨大、非理性、甚至是非和平方式的报复和冲击;同时,权利有所保障,社会也就有了真正的活力,从而真正通过律师的个案正确代理和整个律师业有效工作所形成的合力,为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出最有积极意义的贡献。

(三)社会法律监督者定位可以更好地发挥“一般监督理论”在中国司法实践中上的积极作用。

谈到法律监督,人们又很自然会想到检察制度。如所知,中国的检察官制度是扬弃列宁的“一般监督”理论,即在国家的权力结构中确立一种督促人们遵守法律、发现并追诉违法者的法律监督机制,并吸取包括古代中国御使制度在内的中国监督实践的产物。但如前所述,这种一般监督的思想,并没有突破“以权制权”的框架,并且在国家的权力结构中确立一般法律监督机构又受谁监督难圆其说,故在中国权力监督实践当中也遭扬弃,而造就了中国特色的“法律监督机关”即检察机关。但是,只承认检察官的国家法律监督者身份不仅在制度设计上忽视了社会的权利监督,在司法运作当中,例如刑事诉讼过程中,检察官既是国家的代理人又是国家的法律监督者,诉讼中究竟如何真正体现刑事诉讼的控辩平衡原理等刑事诉讼原理,实在令人怀疑。可以说,缺乏社会法律监督、缺乏权利监督的一般监督理论,至少在实践当中是极不平衡、甚至是残缺的理论。

以司法运作当中足以活埋公民权利的司法不作为现象为例。司法不作为系指拥有国家司法权的机关(在我国主要是审判、检察和侦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或违背宪政原则,拒绝履行、不履行、怠于或迟延履行其法定司法职责的行为。侦察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以及执行机关都有可能不作为。独立的司法更需要有效的监督,包括社会监督,如民主党派及社会团体监督、新闻监督、律师监督等等。但如前所述,就社会监督的直接性、广泛性、法律性、专业性,特别是专业性和法律性而言,有效的律师监督更具有其他监督所不可比拟的制度构建价值。因为律师熟知法律,能够知道何为司法不作为及通过何种法律途径救济、制约司法不作为,使得监督更多一些法律理性;律师广泛代理各种案件,直接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打交道,在刑事辩护业务中直接就是平衡控诉的力量,更加容易发现包括司法不作为在内的司法渎职和腐败现象,使得监督有的放矢,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而不是美丽的宣言或空洞的口号,即健康、高效的律师制度应当使律师成为“在野法曹”,成为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石,成为沟通公共司法权力和公民权利的最好的桥梁,更应该成为制约包括司法不作为在内的司法专横、司法渎职和司法腐败的直接力量。通过进一步健全律师制度,使得公民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多的法律帮助;另一方面,律师的社会法律监督权能够有效监督司法机关的行为,纠正司法机关及其人员的司法不作为现象。而司法公正,则对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社会的和谐,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因此,如果注入律师作为社会的法律监督者的制度内涵,那么,一般法律监督的残缺就得到弥补,社会公正度也有可能得以提高。

(四)社会法律监督者的定位为社会提供了制衡权力、保障权利的法律服务方面的最好的“社会公共产品”。

如前所述,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官贵民轻、权力优位等侵犯权利并容易激化矛盾的因素在我国目前社会当中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甚至连本来最高权力机构在现实的权力面前,都难免沦为“橡皮图章”,最应该代表民众利益、反映社会公意的人大代表席位往往也成了众多官员分享的战利品,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也很成问题。制衡权力、保障权利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却的的确确为社会所急需。和独立的新闻监督一样,能够通过有效代理、参与社会权力权利实际运行并形成对权力有效制约的独立的社会法律监督者,就成了民众所急需的社会公共产品,而律师业恰好是最有资格、最有条件也最有必要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充当社会法律监督者的一支法律工作队伍。

(五)社会法律监督者定位为和谐社会构建中律师所从事的各种诉讼及非诉讼业务的具体行为寻得了一个最为贴切的基本立场。

律师从事各种诉讼及非诉讼业务,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受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意志的左右,而在其他诉讼及非诉讼业务中,则是基于当事人的授权,诉讼权利具有依附性。如此看来,仿佛律师更多情形下的只是“拿人钱财、替人销灾”,缺乏立场;而在刑事辩护当中,那种不受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意志的左右的有限独立性也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优先考虑:总之,律师难有独立的立场。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准确定位律师角色造成的误解。国家的法律工作者论、社会的法律工作者论、自由职业论、中介机构论、行业论、职业论等等也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社会法律监督者”之说可以直接从刑事诉讼参与诉讼当中得到印证:律师既不是第二公诉人,也不是法官,更不是“替坏人说话”者。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是为了保障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体现“控辩平衡原理”,防止公检法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正当权利的侵犯而通过参与诉讼活动,代表社会从法律角度对诉讼活动的合法性、公正性进行表达、争取和监督,实实在在地担当了社会法律监督者的重任;在民事、行政等诉讼以及仲裁等诉讼色彩浓厚的非诉讼业务当中,律师的社会法律监督,不仅体现在以法律为准绳,对己方当事人的证据按照法律进行“过滤”后,初步评价、判断并相对正确地表达权利(个别情况下可能是“权力”,如担任行政诉讼的被告等),而且,对他方当事人的证据、权利表达也能够正确评判,并结合己方当事人应有的法律权利,形成更为正确的判断后,作为监督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和仲裁权的依据。即不但监督权力,也附带监督了权利;在其他非诉讼业务当中,律师的出现,为当事人正确表达权利、防止权利失衡(含忽视与滥用等情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公权力不便介入的私权利领域,客观上起到社会法律监督者良好作用。

所以,社会法律监督者的角色,为和谐社会构建中律师所从事的各种诉讼及非诉讼业务的具体行为寻得了一个最为贴切的基本立场,而这个角色作用的良好发挥,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起了积极而难以替代的作用。

(六)社会法律监督者定位也为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律师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说,律师应该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石。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教授曾言:“律师兴则民主兴;律师兴则国家兴”,(注3)对照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断言,律师兴则社会和谐。

但是我国律师发展一直步履维艰,其中原因自然很多,但是权力系统对律师的角色认同上 的错位及不足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能担任司法工作的干部,包括法官、律师、审判官、检察官、专业警察,起码缺一百万。可以当律师的,当法官的,学过法律、懂得法律,而且执法公正、品德合格的专业干部很少”,14 但是,很难说我国现在绝大部分官员就有了邓小平同志的这种伟大胸襟与战略眼光。立法上律师权利的天然受限制,如调查取证权的不足、“306大棒”、律师角色的边缘化、律师法蜕化为“律师管制法”和实践当中社会公众的误解、行政机关的排斥、公检等机关的职业报复等等,已经说明律师业的发展上出现了严重不和谐现象的存在,已经到了非要为律师的正确定位、恢复其社会法律监督者本来面目不可的地步了。

通过正确定位律师的“社会法律监督者”的基本角色,明确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角色,在恢复律师的应有地位与提高律师积极作用上做到良性互动,进而通过权利权力资源整合与制度构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律师业发展的身份模糊、地位不高、权利受限、执业受阻、对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作用和贡献发挥有限的现实问题,为我国律师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四、结束语

俗话说:“言正则名顺”,而律师的“社会法律监督者”的“正言”和“顺名”为律师维护法治、声张正义、制衡强权、捍卫权利提供了正确理念和正确理念指导下制度整合,使律师在正确评价、表达权利,提高职业交涉力,实现权利与权利之间、权利与权利之间的有效沟通,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等方面更加有所作为,换言之,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的构建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在贡献自己的过程中也升华了自己,使作为社会法律监督者的律师业成为和谐社会中一道亮丽的景色,一堵权利与公正的防护墙,一个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律师制度优越性的显著标志。(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剽窃必究)

【注释】

注1:新刑法第306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仅人为地将律师单独列为伪证罪的主体,而且实际操作中“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判定标准任意性极大,司法机关很容易借机对律师进行执业报复,许多律师不愿或不敢从事刑事辩护,律师界及学界戏称该条为“306大棒”。其实,歧视、敌视律师,非法驱逐、甚至拘捕律师事件在“306大棒”实施之前常有发生。

注2:见陈兴良.律师的使命

(一)EB/OL.北大法律信息网中提供的数据。

注3:江平教授在为孙国栋主编的《中国大律师》作序时说:“律师应当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职业,共和国五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无可辩驳地证明:律师兴则民主兴,律师衰则民主衰,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说,律师兴则国家兴,律师衰则国家衰”;另参见江平.律师的哲人气质C.律师文摘,2002(1):卷首语。

【出处】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主编:《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67页。

【参考文献】王海云.律师,为何不叫“律官”J.中国律师,1999(2):8。缪晓宝.正确认识律师的本质属性N.人民日报,2004年03月31日,第14版。

3李菁.大律师田文昌的非法律困惑EB/OL.中国律师网..chineselawyer../program/search.jsp。王人博.律师之所以为“师”C.律师文摘,2005(1):卷首语。朱光.探寻律师的本原C.律师本质属性论文集.上海市律师协会,2004:47。王人博.律师之所以为“师”C.律师文摘,2005(1):卷首语。

7杨海坤.现代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EB/OL.东吴公法..gongfa.net/nslist.aspx?CID=17。黄震,日开.依法治国:人民的要求、时代的呼唤——访著名法学家郭道晖教授J.中国律师,1999(1):58。朱光.探寻律师的本原C.律师本质属性论文集,2004:47。朱洪超.统一与制约——浅谈审判人员与律师之关系J.中国律师,1999(9):6。

11李建明.刑事律师法律地位的三维考察J.学海, 2005(02):113—118。肖扬.要求法院全面公开审判欢迎律师监督法官EB/OL.搜狐网站.news.sohu./2004/06/04/30/news220383092.shtml。孟得英,曾晓华.行家监督行家——北京东城区法院聘请律师监督法官J.中国律师,1999(9):21;“职业对手”签订协作书:律师有权监督检察院EB/OL.百灵网..beelink../20030830/1416336.shtml;让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更加透明公正:黄岛检察院请律师监督EB/OL.青岛新闻网..qingdaonews./content/200206/07/content_721699.htm。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C.邓小平文选.第2卷:261。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第五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邱福明

【摘 要】以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为例,分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开发进行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产教融合 课程开发 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4-02 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跨越提升具有战略性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在不同场合和媒体对“产教深度融合”做出了强调和指示。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不仅能够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

一、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分析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依托柳州众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模具企业,以此为产业背景和土壤。柳州是广西汽车工业城,2014年1~6月,柳州市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00万辆,汽车销量约占全国销量的8.72%。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东风柳汽公司等主机厂形势喜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相关的汽配行业也处于稳健发展阶段。作为汽车行业中最重要的工艺装备之一,本地汽车模具产业得到了同步发展。本地模具行业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如制造过程的CAPP、CAM技术、并行工程和协同设计以及虚拟制造等内容的模具数字化技术等等。这些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有必要依托地方产业,以校企合作形式,开发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具制造综合训练是本专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此课程由校方单独开发,会在师资、设备、学习项目、工作环境上与职场有明显差别。为此,我们与广西最大的模具企业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臻公司)对接,共同开发了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开发的设计

产教深度融合实际上指的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阻隔”,多方融为一体,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点在于凸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的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汽车模具制造业为平台,开设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在新开课程中把基础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企业的生产实例中深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培养“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我们根据在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机加工单项训练学习的实际情况,依托柳州模具企业的优势资源,把传统课程从校内教室课堂转移到以企业车间为中心。课程环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学生有了“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承担为期六周的模具生产任务。在真实而又陌生的企业环境,学生被统一安排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感知、学习、接受新设备、新工具、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最终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技能与职业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凸显“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职业教育映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开发过程及模具制造工艺流程,掌握大型铸造模具的生产特点,掌握拉延模、修边冲孔模的钳工制作、数控加工、装配、调试工作过程,初步获得模具制造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亲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协作完成模具生产任务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

(三)与模具生产企业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按汽车模具的实际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岗位职业标准来制定教学内容,共确定了三个工作岗位,分别为模具泡沫成型制作、模具组立及数控加工、模具钳工制作,此外,增加企业安全教育、企业文化体验、课程总结评价内容。以此来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并进行轮岗学习。

(四)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实施。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负责课堂教学,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模具制造训练指导书等。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为:聆听教师讲授→模仿操作过程→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本课程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对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模具制造的实际过程循序渐进安排学习任务。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亲身感悟汽车模具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在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模具制造的技能和方法,还提高了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管理协调、抗挫折能力,培育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尽早融入社会,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企业对本课程建设非常重视,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供了优秀的指导教师,还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作为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主要有:企业内部典型案例、模具结构图、常用汽车模具标准件手册、设计标准、设备说明书、生产规范、模具工作的虚拟动画、生产视频等。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完全一致。学校回馈给企业的方式有团队教师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会留在福臻公司工作,企业获得了长久性的技术人才资源库。这些助力校企长久深度合作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五)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探索出了一套确定可行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内容、手段,构建校企齐抓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让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三方有效参与考核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三方进行评价,分别是企业评价。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工作表现打分,主要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情况,所占比例为50%;学校评价,根据学校专业教师平时掌握的情况打分,包括工作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日志的填写、学生综合测评情况等,所占比例为40%;学生自我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情况自我进行评价,所占比例为10%。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反思

依托地方产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遵循教学系统设计基本规律,进行课程开发,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参加生产实践学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有效方法。本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企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学生均为“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部分学生吃苦精神不足,遇到困难会退缩,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因性格差异、同事关系、利益相关,易产生心理落差,不能与企业工人师傅打成一片,这给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尽管做了大量的安全教育,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隐患还存在。教学实施中,必须把学生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加强风险管控,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风险教育,以一些事故案例来警示学生,杜绝各种意外事故发生。每天早上班会均要强调安全问题,且现场有安全员进行巡回检查,安全教育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朱芬芳.浅谈模具课程设计体会[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吕玉充.《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杨运鑫.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教育,2014(4)【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A类(2014JGA312)【作者简介】邱福明(1982-),男,江西于都人,博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文化学、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下载MOOC背景下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评价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MOOC背景下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评价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