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视角评析《蝶恋花春景》三种英译本5篇

时间:2019-05-12 18:0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美学视角评析《蝶恋花春景》三种英译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美学视角评析《蝶恋花春景》三种英译本》。

第一篇:从美学视角评析《蝶恋花春景》三种英译本

从美学视角评析《蝶恋花春景》三种英译本

摘 要:苏轼的婉约词《蝶恋花?春景》脍炙人口,用词精炼,哲理深刻,吸引了诸多翻译学者的关注,他们致力于将如此寓意丰富的文化成果传播至世界。文章选取许渊冲、杨宪益和卓振英对这首词的三种英译本,从美学视角的意境美、音韵美、意思对等和形式对等四个方面出发进行对比评析。

关键词:蝶恋花 美学 音韵美 意境美 对等

一、引言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更为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走进中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浓缩,囊括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内容。这些诗词辞简理博,诗情画意,哲理深刻。译者在诗词翻译界达成了“翻译是艺术,是再创作”的共识,因此诗歌翻译工作实属不易。由于诗词结构形式特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考虑到诗词美感、风格等方面的因素,以达到翻译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为此,翻译大家许渊冲总结出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本文以苏轼的婉约词《蝶恋花?春景》为例,选取许渊冲、杨宪益和卓振英对这首词的三种英译本,从美学视角进行对比评析。

二、原文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遭贬后所作的一首婉约词,将仕途不畅的强烈失落感投射至花草树木。该词通过描写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和被贬途中的失意心境,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奈。

上阕表达词人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阕描述墙外赶路的行人对墙内欢快生活的眷顾与惆怅之情。词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和人,表达自己欲奋发有为却终未能如愿的落寞之情,将遭贬后的心理历程体现得淋漓尽致,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三、译本评析

译文一:

Butterfly in Love with Flower

Red Flowers Fade

Red flowers fade,green apricots appear still small,When swallows pass

Over blue water that surrounds the garden wall.Most willow catkins have been blown away,alas!

But there is no place where grows no sweet grass.Without the wall there is a path within a swing.A passer-by

Hears a fair maiden's laughter in the garden ring.The ringing laughter fades to silence by and by;

For the enchantress the enchanted can only sigh.(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译文二:

Die Lian Hua

Spring Scene

Last red of blossoms fades,Green are the apricots and small;

Now swallows skim

While emerald waters wind about the house,And though most catkins have been blown away

No place on earth but the sweet grass will grow!

Within the wall a swing,without the highway;

There,passersby,And there sweet girlish laughter,But all too soon it fades away,that laughter,Heart-breaking for a man with too much heart!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g文三:

The Butterfly Fluttering around the Flowers

Swallows darting,th'limpid stream does past th'house flow;

Flowers fading,unripe apricots are hanging green.Fewer are willow catkins,for winds oft blow,Yet everywhere fragrant grass and plants are seen!

On this side of th'wall th'passer-by is on this way,And a maid giggles on the swing on the other side.No more giggling's heard when footsteps fade away:

Alas,the dumb should have the loving defied!

(Translated by Zhuo Zhenying)

这三种译本各有千秋,总体上都较为忠实地保留了原文的内容。笔者结合诗词的审美功能,将美学划分为意境美、音韵美、意思对等和形式对等四个方面,以此为标准对三种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一)意境美

意境指通过对情景交融的形象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称为“境”,二是词人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称为“意”。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灵魂和精髓,因此译者在诗词翻译时需妥善处理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征。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句中,卓译将“花褪残红”译为“Flowers fading”,使“残红”这一意象缺失,无法体现出原文情深意远的意境。许译将“残红”“青杏”“绿水”这些意象分别处理为“Red flowers”“green apricots”“blue water”,杨译则将其译为“Last red of blossoms”“Green are the apricots”“emerald waters”。后者用“emerald”虽然能很好地体现水之“翠绿”,但前者将“绿水”处理为“blue water”,借助“blue”的“悲伤”之意,实现意象转换,以实生虚,境生象外,更加符合原文的意境。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一句中,卓译将“墙内”“墙外”直译为“on this side of th' wall”和“on the other side”,略显刻意生硬。而杨译和许译运用“without”和“within”两个虚词,通过头韵的手法,无形中赋予译文空间层次感,缓解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问题。这样处理恰好与古人对意境的诠释不谋而合,即借助想象营造的虚境,同时这也是意境的最本质之处、最精华之笔。杨译和许译在总体上都采取了归化策略,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境。

(二)音韵美

所谓音韵美,即保持原诗词的神韵,使其读起来琅琅上口。即便译者在处理译文时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如果没有音韵美,译文也无法完全保留原文的风格。由此可见,音韵美在诗词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英语中没有与汉语诗词逐一对应的音韵规则,但译者可以利用英语语言规则达到原文的音美。

许渊冲、杨宪益和卓振英在处理《蝶恋花?春景》的译文时,都着重注意押韵。许译结合隔行韵与双行韵,通过“ababb”的格式,即上阙第一行“small”与第三行“wall”押韵,第二行“pass”同第四行“alas”押韵,第四行“alas”又同第五行“grass”押韵,而下阙第一行“swing”与第三行“ring”押韵,第二行“passer-by”同第四行“by”押韵,第四行“by”又同第五行“sigh”押韵,把整首词连成一体,给人一种和谐与凝重之美。卓译运用隔行韵“abab”,上阙第一行“flow”与第三行“blow”押韵,第二行“green”同第四行“seen”押韵,而下阙第一行“way”与第三行“away”押韵,第二行“side”同第四行“defied”押韵,让读者的听觉得到偷悦,同时也把读者引入原文的意境。杨译在音韵美方面稍显欠缺,仅在下阙的第二行同第四行都用了“laughter”一词,勉强算作押尾韵。

(三)意思对等

翻译是在通顺准确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因此,在进行文学或非文学翻译时,译文都不能偏离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否则翻译就失去了其实质性的意义。由于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译者在处理这些内涵深蕴的中国古诗词时必须保证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对等,忠实于原文的中心思想,使译文的读者的反应与原文的读者的反应相同,才能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卓译将“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处理为“everywhere fragrant grass and plants are seen”,回译为“到处可以看见芳香的花与草”,如此处理忽略了原文字里行间的隐藏蕴意,与原文意思不对等。杨、许分别将其译为“No place on earth but the sweet grass will grow”“But there is no place where grows no sweet grass”,其中“no”以元音结尾,余音袅袅。许译连用两个“no”,与诗人失意落寞的心境更加吻合,形成意思对等。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句中,卓译将“笑”处理为“giggle”,但“giggle”通常指“因感到有趣、尴尬或紧张而傻笑”,显然与原文的中心思想背离。杨译和许译选用“laughter”一词,更能与原文形成意思对等。

(四)形式对等

古诗词英译中,译文不仅要与原诗词中的字、词、句对等,句子数量、长短以及是否押韵也要与原文一致,实现灵活地对等。纵观原文,全文共70字,分上下两阕,各五行。三种译文中,许译上下各五行,75个词,琅琅上口;杨译上下各六行,71个词,但押韵方面略显欠缺;而卓译上下各四行,68个词,基本做到押韵对仗。由此看来,三种译本都考虑到了形式对等,用词数量与原文基本一致,许译在词行方面更是与原文如出一辙。

四、结语

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其要求更高,规则更严,更要遵循美学标准。首先要注重意境美,尽量译出原文的深层内容。其次应追求音韵美,最后保证与原文意思对等和形式对等。通过比较分析,这三种译本在某些方面存有相似之处,卓译运用双行韵,但在意境美、意思对等、形式对等方面有待改进,杨译忠实原文,但音韵方面稍有欠缺,而许译句型丰富多样,从音韵美、意境美、意思对等和形式对等来看无疑与原文风格最为契合,更胜一筹。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翻译策略与中国文化推介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3A12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2017B37]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戴玉霞.飞鸿踏雪泥诗风慕禅意――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苏轼诗词翻译中禅境的再现[J].外语教学,2011,(9):105-109.[2]顾正阳.古诗词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3]李正栓.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36-40.[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5]王存英.苏轼《江城子》三种英译散评[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论文集,2012.[6]王志慧,李崇月.《苏轼诗词选》英译的美学损失与补偿[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96-99.[7]许渊冲.苏轼诗词选(英汉对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8]杨宪益,戴乃迭,聂鑫森.宋词: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汪洁,张沉香 湖南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04)

第二篇:从人力资源视角浅析

从人力资源视角浅析“逃离北上广现象”

“北上广”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指中国前三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城市,2010年中国国务院批复及定位最高的三座城市,其中北京定位为世界城市;上海、广州定位为国际大都市。人们通常用这三个城市名第一个汉字组成的“北上广”来指代生存成本极高的现代化大都市。从2009年开始,“逃离北上广”的风潮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要不要逃离生活压力外来人口多的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这是两种价值排序,有些人认为中小城市好的人,以降低人生风险为主要目的;认为大城市好的人,以抬高人生收益为目的,选择哪种是性格和每个人具体情况决定的。

一、“逃离北上广”的基本内涵

1.逃离“北上广”的含义

逃离北上广初被网友广为传颂的是逃离北上广这个网络流行语,也是来源于民间。逃离北上广,即逃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在白领中兴起的思潮。要不要逃离生活压力外来人口多的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这是两种价值排序,有些人认为中小城市好的人,以降低人生风险为主要目的;认为大城市好的人,以抬高人生收益为目的,选择哪种是性格和每个人具体情况决定的。“逃离北上广”,是一种社会现象,即不少年轻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打拼数年后,重新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一线城市的“移民”环境变得更严峻,外地人在大城市越过越难。

2.逃离北上广的特征

(1)

3.逃离北上广的现状

“就业难”是我国近几年甚至未来多年都会面对的大问题,去年高校毕业生创下了历史新高。但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近发布的数据中了解到,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13年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称为“更难就业季”。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居高不下,“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已渐成现实。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了《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数据显示,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排行从高到低排行第一位的是二线城市的苏州,西安、南京分获第四、五名,而身为一线城市的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则分别排在二、三、六、八名。智联招聘公布的网络招聘

大数据信息中,2013年高校毕业生里有61%主动逃离一线城市,前往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这个数据,在2011年时还是46%。同时,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近日联合腾讯教育组织的“2014届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想在“北上广深”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足三成,二线城市反而备受青睐。

二、基于人力资源视角对“逃离北上广”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人力资源分布过于集中,竞争压力大我国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的国家,并且资源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或者“北上广”为代表的少数一线城市[1],“北上广”经济发达,高校聚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线大城市将聚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总部或其他职能部门,这一方面为一线城市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在无形间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竞争格局。虽然天才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构成的,但当1%的灵感被全国几百万的应届毕业生放大时,显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薪酬优势逐渐丧失,生活成本高

在多年前,大学毕业生到非一线城市就业起薪只有千把元并不奇怪。但近几年,非一线城市的发展进程持续加快,根据近日前程无忧的薪酬调查数据显示,尤其是杭州、苏州、南京、东莞等非一线城市的薪酬水平在近几年的增长幅度非常明显。记者发现,面向2014届广东毕业生招聘的企业单位中,一线城市给应届生的起薪并不比自珠三角地区或广东二三线城市的单位高许多,而且当地物价更贵。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古镇营业部的招聘负责人介绍,在投简历的2014届毕业生中,约有一成生源地来自广州和深圳。与13届毕业生比,该公司给14届毕业生也提薪10%~20%。

3.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目标定位不清晰

大城市消费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挣钱多花钱快,一年到头也没有存款,4.培训与开发时间少,自我提升空间小

5.劳动关系管理不合理,户籍制度难落实

三、

第三篇: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11专题

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摘要:《哈利·波特》是风靡全球的儿童小说,一经问世便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目光,它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丰富的细节、幽默诙谐的语言、神奇多面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展现出了纯真的美学体验,这独特的风采使它一经问世吸引住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哈利现象。

关键词:哈利·波特;儿童文学;美学特质

目录

1.引言......................................................................1 1.1作家、作品介绍.......................................................2 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2 2.文献综述...................................................................2 3.理论概念...................................................................2 3.1儿童文学.............................................................2 3.1.1儿童文学的定义.................................................2 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3 3.2美学概念.............................................................3 3.2.1 美学的定义.....................................................3 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3 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4 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4 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4 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4 4.2为爱与友情挺身而出...................................................4 4.2.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罗恩...........................................4 4.2.2为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5 4.3冲突和血光中的正义...................................................5 4.3.1种族解放的奋斗.................................................5 4.3.2魔法世界的和平与牺牲...........................................5 5.结论......................................................................6

1.引言

2017年是《哈利·波特》诞生二十周年的日子,每一个儿童世界都是缤纷多彩、充满奇迹的,英国作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更是受到儿童的广泛欢迎小说,罗琳构筑的魔法世界不仅缤纷多彩,同时还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自从小说发表的二十年来,对于其风靡全球的原因更是成为了诸多学者探究的课题,现以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的角度着手,综合分析其影响深远的原因。

1.1作家、作品介绍

1989年,年仅24岁的罗琳有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过了八年之后的1997年,罗琳的《哈利·波特》问世了,开始了它风靡全球的畅销史,哈利·波特这股魔幻风不仅影响了儿童世界,也对各个年龄阶层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自身就具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基础,在加上后期电影导演各位演员杰出表现,更是让哈利·波特这个飞天扫帚的巫师形象更加广泛地被世人知道。

1.2 中心思想及组织结构

就作品主题来说,《哈利·波特》的主题的研究与其他畅销小说的主题相差无二,大致有爱、成长、死亡、追逐等因素,哈利·波特所涵盖的现实意义,已经不仅仅是“畅销小说”所能蕴含的了的,更加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一定不能仅仅着眼于文学角度,或者是商业角度,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罗琳创造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不仅仅涵盖了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变相凝聚了全世界的想象力,不仅仅包括北欧神话还有希腊、埃及、英国、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神话故事,甚至还包括中世纪民间关于吸血鬼以及食尸怪等故事等等,吸引力自是不言而喻、非比寻常,正是因为这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跨越了时间、地区、种族之间的限制,是传统神话与现实社会的美妙结晶,有着其特别的魅力。

2.文献综述

针对哈利·波特的美学特点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有王宁川的《狂欢中的理智:奇幻文学诗美学解构——以哈利·波特为例》中对哈利·波特中文字狂欢式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探究,对其中体现出现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刘雪晴则在《从哈利·波特看荣格基本美学理论的体现》一文中,则运用心理学的角度对哈利·波特的成长与心态成熟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在儿童世界中的影响意义。

3.理论概念

3.1儿童文学 3.1.1儿童文学的定义

在过去很多年里,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地位,但是却总是受到或多或少的忽视。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儿童文学进行定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等诸多原因,他们的论断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没有达成共识。著名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Klingberg 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的另一位文学作家LennartHellsing 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将儿童文学定性为儿童所读所听到的任何事物,涵盖着从报纸、网络、电视节目中获得的一切,均可以定性为广义的儿童文学,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说,儿童文学甚至可以涵盖儿童感兴趣的所谓范畴,对于小婴儿宝宝来说,一张纸片、一件衣服都可以被认为是广泛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在中国,儿童领域的工作者一般的工作性质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性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故事、语言、小说等作品有一定教育意义的,都可以被认定为儿童文学,简言之,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3.1.2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运动以来的重大文化转变,确立了儿童的地位,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传统,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有了更加鲜明的社会特点,更加由于许多以往处于社会底层的少数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在儿童文学上各个少数民族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的儿童文学,已经有了约70年的历史,经历了社会变革,对外开放的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新思潮的产生和涌入,长期在政治变动中形成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受到了强烈的变动和冲击,儿童文学开始从单一的社会政治角度扭转为社会角度,儿童文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并且突破了单一创作的局限性,出现了串座方法多远状态的变化,也突破了简单的家庭、学校课题,同时还打破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旧观念解体、新观念建立的过程中,儿童文学突破了自我封闭的局限性,同时还囊括了多种风格的文学形式,萌生出了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发展趋势,在尊重艺术的前提下,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儿童创作团队,多样的作家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和童心体验,都对儿童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形成了现阶段缤纷多彩的儿童文学。3.2美学概念 3.2.1 美学的定义

美学下定义是十分困难的,然而,美学既然被定义为一门学科,一种理论,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自美学诞生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什么是美学,一直是诸多专家的研究重要方向,比较经典的定义有以下三条:

其一,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其二,美学是艺术的哲学;其三,美学是经验审美为核心思想对美进行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简言之,美学其实就是研究美、总结美的科学。

3.2.2 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其实就是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规范的文学类型,它在文学意义基本美学特征是儿童文学研究的核心,就理论是指来说,实际上涉及到儿童文学,也就是从客观的角度无限逼近儿童文学的本质,由于这一问题上,一些积极的先锋探究者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崭新的理念,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诸多研究者都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与儿童文学的内涵相结合,提出纯真、质朴的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核心美学特征。

据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儿童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的艺术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应该有着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从儿童文学的发生“源头”的角度加以把握,也就是人类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后,还衍生出了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意义又是什么,这都是本文需要研究的课题。众所周知,在人类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与独立的艺术形式都远远晚于成人文学,人类之所以要创作出儿童文学,还在于需要通过创作出针对儿童思维特征和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字叙述方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交流,在沟通与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传递人类对下一代的文化期许。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文学其实是两代人进行文化传递的特殊形式。与成人文学大致倾向于“以真为美”的美学取向不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寄予着美好期许的特殊性文学,我认为,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善为美”。这也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哈利·波特》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广泛地反响,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儿童的世界中,总是充满了纯真,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梦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追求真、善、美,追求他们梦想中的国度,在梦想的国度中,儿童可以天马行空,可以任我翱翔,这也正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发挥着独特的美学魅力。4.儿童文学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

4.1在逆境中生根发芽 4.1.1在磨难中自强不息的哈利

主人公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顽强的生存的勇者形象,哈利的出现是以男婴这一弱者形象展示给大家的,哈利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沈国,在现实生活中哈利的居住环境是冰冷幽暗的地下环境,在生活中周围人的歧视他、不用看待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并且经常辱骂、体罚哈利,可以说哈利的童年是保守磨难的,没有朋友,朋友亲人的关心、体贴的照料,并自己的内心中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充斥着无奈和痛苦,这些童年经历都给童年的哈利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感,但是哈利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当中也没有自暴自弃、感到自卑,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想,哈利自己忍受着各种委屈、遭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始终维护者自己见父母的夙念,并且在小说中哈利在进行学院选择时并没有选择难辨正邪的斯莱特林学院,而选择了代表正义、坚毅、友情、的格兰芬多学院,从一进入魔法学院开始就站在了正义的一边,在密室俺家当中,大家都对哈利持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哈利并没有放弃拯救小伙伴,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阻碍回到学校、回到大家的身边迎接挑战,这足以说明哈利具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未知的危险,哈利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次一次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4.1.2在歧视中心向阳光的赫敏

何敏生活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男权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大家都认为男女从出生以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女人性情温柔、缺乏进取心、没有特别大的志向,比较适合服从男性的支配,女性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时代是被压制的、被忽视的,而小说中塑造的赫敏人物形象是和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不同的,尽管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她始终不抛弃、不放弃,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在进入霍格沃茨很短的时间她就成为当届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她能够清楚地记得自己读过的所有内容,并且雷雨通过自己知道的只是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在小说中,有一次赫敏、哈利、罗恩三人同时被困在禁室当中,她告诉哈利和罗恩能够让三头狗睡觉、分散看管人员注意力的方法,为大家逃离禁室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赫敏和大家相处的过程中以自己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着大家。赫敏站在理性的角度指出女性较强的理性,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控制,赫敏的形象是一个脱离男性依附独立存在的,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已经觉醒的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4.2为爱与友情挺身而出 4.2.1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罗恩

读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人,我相信对罗恩的印象都不会太差,小时候的罗恩就是一个讲义气懂牺牲的人,11岁的罗恩在棋盘比赛中就能够主动牺牲自己让哈利、赫敏继续前行;尽管12岁的罗恩自己很害怕蜘蛛,他还是能够勇敢地陪着哈利抵御八眼巨蛛的围攻,13岁的罗恩,在尖叫棚屋里看见“杀人犯”时挺身而出说要想伤害哈利就先跨过我们。仅仅是11-13岁的孩子,就能够有这么巨大的勇气和忠诚,不论是面对恐惧甚至面临死亡,他都不逃避。小说中的罗恩还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形象,他会吃醋,然后做出各种别扭的事情;他会想要博取注意力,小天狼星半夜闯进宿舍那场“惊险见闻”被罗恩絮叨了几个礼拜。罗恩勇敢,忠诚,有血有肉,小说反应了他成长,从会紧张会结巴的小孩长大成还是会紧张却坚定的少年,罗琳成功地在小说中塑造罗恩这个讲义气的主角人物形象。

4.2.2为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可以看出,斯内普在他的一生中做出了两次非常重要的选择,第一次是发展学生时代,学士时代的斯内普选择进入斯莱特林学院并参加了卢修斯的小团体,后来这个小团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后来的食死徒,莉莉和他关系的决裂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斯内普在后来也成为了食死徒,他把自己知道的预言告知伏地魔,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做法害死了莉莉。他为了莉莉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背叛了伏地魔并获取了邓布利多的信任,并成为了邓布利多的间谍,他的人物身份也由食死徒变为了凤凰社员,莉莉死后,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暗中保护已经进入魔法学院的莉莉的儿子哈利,伏地魔复活后,他又不顾生命危险获取伏地魔的信任,继续进行自己的间谍任务,此时的斯内普已经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为了自己的爱人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斯内普的死亡是悲情的,他的死亡是为了莉莉,这也是他自己的选择,相信这样的结果也是他自己的意愿。

4.3冲突和血光中的正义 4.3.1种族解放的奋斗

贵族与平民的划分,一直是英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特点。号称“人人生而平等”的英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法定的贵族国家。英国女王作为贵族之首,她既不是民主竞选的,也不是推选或者指定的,而是依照血统原则继承的。女王之下,还有大大小小的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教会贵族、法律贵族等共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组成的贵族院(上院),和剩下几千万人选举出来的平民院(下院),理论上是平级的,二者加上国王,共同构成英国政治的中枢——英国国会。历史上,上院曾经拥有比下院多得多的权力。即使在贵族制度高度式微的今天,上院也仍然是英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2009年,英国才历史上第一次成立了“英国最高法院”,此前上院一直是英国的最高上诉司法机构,也就是说,最高司法权一直在贵族手中。贵族精神对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民间对贵族精神的追求,比上流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小说中赫敏的人物设定是一个平民,而哈利是一个贵族,他们两个郎才女貌,乔安妮·凯瑟琳·罗琳在小说中让他们两个结合到一起,也是对种族解放的一种体现。

4.3.2魔法世界的和平与牺牲

在大义之前,霍格沃兹学院优秀的学生都主动拿起自己的魔法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卫大家的安全,这是大家主动牺牲主动奉献自己的体现,此外,凤凰社员为了保护哈利也做出了巨大牺牲,穆迪和他的小伙伴为了保护哈利,他们孩子气的举动引起了观众的哄笑,但是一会儿身经百战的的傲罗就应为保护哈利而牺牲,不仅是穆迪还有穆迪的六个小伙伴,他们都喝下复方剂自己变成哈利·波特来迷惑敌人,他们以哈利·波特的形象飞过天空,敌人发现他们后,他们都有可能被敌人当做真身而杀死,后事也表明乔治在经过打斗后失去了自己的耳朵,躺在沙发上的他还跟自己的兄弟开玩笑说这次他们不会再长的一个样了,他已经成为英雄了,充斥着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这个观点可以在罗恩劝阻哈利不能一人战斗时可以看出,罗恩告诉哈利“你是救世之星,只有你才能与伏地魔战斗”,从这可以看出哈利的重要性,大家都为了保护哈利而做出了牺牲,大家的和平环境是由无数小伙伴的牺牲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充斥着和平与牺牲。

5.结论

通过对从儿童文学的视角看《哈利·波特》小说中的美学特质,对《哈利·波特》进行分析,通过对《哈利·波特》中对于挫折、正义、感情等都有着非常详尽的描述,不仅仅是对不断克服挫折的哈利,还是对心向阳光的赫敏,以及仗义执言的罗恩,爱人赴汤蹈火的斯内普,甚至是大反派等等人物形象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在人物分析中阐明美学的真谛,体现儿童文学的真正内涵,在文字中展现美的真谛。

参考文献:

[1]Rowling, J.K.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1997.[2]Rowling, J.K.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 1998.[3]Rowling, J.K.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 1999.[4]Rowling, J.K.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2000.[5]Rowling, J.K.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2003.[6]Rowling, J.K.Harry Potter and the Ha拼Blood Prince,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2005.

第四篇:从亡灵视角看待人生

从亡灵视角看待人与人生

从亡灵的视角来叙事,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存在的,但由于文学的虚构性,能够让一切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在作品中虚构出一个鬼魂的存在,从他们的视角将自己看到的人世界进行重述,因为作为一个鬼魂,他与人世界已经没有多大的利益冲突,因此,他们的叙述几乎是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叙述最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生活,所以他们的视角就像镜子一样,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从而让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更加的深远和独特。

《风景》,方方的成名作,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一部从亡灵视角叙事的小说。小说通过一个生下来半个月就夭折的婴儿——小八的视角,描述了汉口河南棚子里,他的家人:一对夫妻,八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故事。

小说的引言写到:“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看见那些奇异世界。”这句话和亡灵视角的设置相得益彰,视角的距离空间一下子就被巧妙地拉伸开来。从小八这个亡灵的视角去看待一切,《风景》从冷静平淡的叙述中拉开帷幕,但就是给人一种诡异莫测的感觉。一个“亡灵”,他超脱了人世,在黑暗世界里,他的目光一滴不漏地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冷静地叙述了一个十一口的家庭龟缩在十几平米的棚子里,几十年来的生活——吃喝拉撒、谩骂斗殴、庸碌凄惶,以及生活在里面的他的亲人——性情粗暴的父亲、风骚恶俗的母亲、还有一群像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兄妹。小八在叙述的时候是隐藏在各个人物的身后的,在他们进行光怪陆离的行为时,小八总是静静地看着,然后再不带任何色彩地陈述出来。作为亡灵的小八,虽然早早夭折,但他的智力却没有停留在他夭折时的水平,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在冷眼旁观了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的生活状态后,还能从他们的境遇中感悟到世态炎凉和人心不古。小八和他的兄长之间是叙述者与被叙述者的关系。但是由于阴阳相隔,他们在生与死、温馨与冷酷、安宁与喧嚣、幸福与痛苦上更有着遥远的距离。

“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我是一个懦弱的人为此我常在心里请求我所有的亲人原谅我的这种懦弱,原谅我独自享受着本该属于全家人的安宁和温馨,原谅我以十分冷静的目光一滴不漏地看着他们劳碌奔波,看着他们的艰辛和凄惶。”

这是小八内心的最真切的表白,诡异荒诞的叙述,死者对生者的同情,小八的独白很令人深思。死亡,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但是在小八目睹了他的兄长们为了生存而不折手段,受尽折磨之后,他认为死亡对自己的来说是幸运的,死亡让他逃脱了这苟延残喘的命运,他可以独自拥有一个空间。“七哥对小弟弟能永远安宁地躺在那下面羡慕至极。”这是生者对死者的羡慕,多么讽刺的叙述,然而,想想七哥的遭遇,在河南棚子的底层生存环境里,他更是生不如死,所以七哥“羡慕”死去的弟弟,“羡慕”他能拥有一方安宁,“羡慕”他能摆脱生活的折磨。但是,七哥眼中的羡慕还是通过小八讲述出来的。小八无处不在,作为一个亡灵,他甚至能窥探到人的内心世界,从七哥的眼神中,他就看到了纯粹的“羡慕”。

小八是客观的,也是现实的,他看到了每个人的五光十色的行为,看到了五彩斑斓的生活“风景”,然而,他看到的是真正的风景吗?不,他看到的“都是病,不是风景”。他看到的是人生之恶。

同样从亡灵视角来叙事的还有刘树刚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小说中的鬼魂叶肖肖,生前是一个末流的毫无天分的剧团演员,他为人老实、厚道,甚至有点懦弱,他连接受爱的勇气都没有。然而,在公共汽车上,当流氓出现,在经过了一番的思想挣扎之后,他毅然站出来,与流氓搏斗,结果,却是因周围其他乘客的冷漠而在孤立无援后惨死在歹徒的匕首之下。死后,化作鬼魂的叶肖肖开始了对各个当事人就死亡事件的访问,在当事人与鬼魂的对话中,充分暴露出了他们灵魂深处的自私、冷漠、卑微的一面。但是,鬼魂叶肖肖对于各个麻木不仁的当事人,还是以善意的宽容来谅解他们的苦衷。这种死者与生者在死亡问题上交流,是一种极为荒诞的叙述,但是人与鬼魂的对话,又让人们内心的真实得以自然全面而又深刻地展现。而,鬼魂对于生者的宽容,更让活着的人觉得悲哀,人心冷漠,灵魂空虚,竟然由一个鬼魂来宽容。

亡灵视角,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是作家在叙事视角上的革新,通过亡灵的叙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现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反差,更加突出生命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反衬出生活的荒诞与无奈。生是一种存在,死也是一种存在,也许生死本无界。亡灵视角既是表达上的一种视角选择,更是形式上的一种创新。

第五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 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 ——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 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 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不合理的境遇的。

女性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社会公共话语平台中“失语”的困境在本片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在卫斯理这座波士顿以北10公里的女子学院里,全部是女学生和大部分由女性组成的教师团体,但是在掌握真正话语权的校董会中的实权人物是由男性充任。当凯瑟琳小姐的第一堂课受到女学生捉弄时,真正的压迫感来自角落中的那位男性学监,因为他掌握着凯瑟琳授课的优劣的评判权。学院运动会不是对体育精神的歌颂,而是对女孩子们早日得到上流社会绅士青睐的激励,跑步得第一名的女孩预示着她将成为最早找到归宿的幸运儿,在全体师生的祝贺声中,以结婚为女性幸福旨归的观念被潜移默化地灌输着。

而作为男权话语培养下的产物,女学生贝蒂作为卫斯理学院迂腐教育思想的强力捍卫者。身为校董事会资助人的女儿,贝蒂在这群女学生中具有强力的话语地位。而这种话语并不是出自贝蒂自身的思考,而是作为男性话语对女性话语剥夺与漠视的代言人,是男权对女性间接压迫的行使机器。在影片中最直接的表现,在同学中间,任何对于学院制度的质疑都将受到她尖刻的批评。凯瑟琳的朋友、医疗室的护士出于保护女学生的目的向女孩们发放避孕工具,被贝蒂蓄意透露给学校,校方立即将其解雇。贝蒂始终坚信只有维护家庭和社会所制约下的女性形象,并且将恪守这种制约看作是神圣的义务,与此同时,相信只有达到男性所认定的妻子角色才是女性幸福的所在。

讽刺的是,贝蒂按照她所理解的女性角色去生活得到的是不幸的婚姻,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中饱受丈夫的冷落,使她身心遭受了重创。更深刻的冷漠真相是,贝蒂试图回到母亲身边来获得慰藉和支持,但同样是男权思想下产物的母亲冷酷地将其拒之门外,并将她的身份定位于他人之妻而非血脉相依的女儿,更不是性别上相惜的女性。贝蒂实质上已遭到丈夫无情的抛弃,却在困境中只能孤立无援地独自苦熬,而被剥夺了做出离婚决定的权利。正是基于现实中妇女类似困境的一再出现,女性主义才得以萌芽,随即女性主义运动才得以蓬勃发展。

二、觉 醒

凯瑟琳出现在卫斯理女校,不仅仅是作为美术史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出现的,因为凯瑟琳的第一堂课在讲授美术课程时便受到了女学生的嘲弄,卫斯理女校的女孩子们作为来自上流社会的名门闺秀知识底蕴是坚实的,但是她们缺乏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而是来自个人身份认证上的盲区,而凯瑟琳的到来无疑是带有启蒙性质的。

在凯瑟琳到来之前,女孩子们处于男权思想灌输下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对于个人身份的认同完全建立在交付于男性社会认同标准的基础之上,她们缺乏对于女性、个人命运的思考,甚至是主体性的认识,在丰厚的物质背后是个人意识的盲区,她们看上去是天之骄女,拥有无上的选择权利,实际上是家庭、婚姻、男权社会中的玩偶,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苍白而空虚的心灵,洋溢的青春一开始便要注定走向迂腐的婚姻坟墓。

凯瑟琳大胆地放弃了原有的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入对女性觉醒意识的启迪。在影片中,凯瑟琳抛弃了经典的古典艺术,继而转入对现代艺术的介绍,首先从视觉和眼界上打开了女学生的思考空间。凯瑟琳将教师的工作看作是对个人理想的践行,这不可避免地与校方的教育理念相左。当妇女们把家庭制度作为自身信仰,把结婚生子作为自我独立方式,把家庭主妇作为终身职业,把丈夫、儿子的成就看做人生骄傲,女性自觉地站在附属于男人的地位,女人们即使在摆脱父母的掌控后,仍然选择温顺地接受新主人——丈夫的支配。凯瑟琳却选择了在男人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生存哲学,她的前卫思想颠覆了一成不变的经典艺术教学,将现代主义作品大胆引入作为实用教材。

凯瑟琳在给女学生讲授梵高之时,对她们说,梵高的绘画世界并不是描摹了一个他所看到的世界,而是表现了一个他所感受到的世界。在凯瑟琳春风化雨的点拨下,女学生们从开始的蔑视这位出身平庸骑着自行车的女教师到尊重再到后来的灵魂共鸣,在卫斯理这座上流名媛聚集的小世界中,女学生展开了对自身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抉择,她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长久以来所接收到的来自男权社会的信息,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是否就是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是否是得到个人思索认证的,一直以来被忽视的自我心灵世界被打开,从蒙昧走向了理性的思考,女性自我权利的诉求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势开始萌生并壮大起来,这种诉求是代表了女性的个人思考,同时也是女性自身力量的象征。

三、反 抗

正如法国文豪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中所说:“一个人得不到大家的理解没关系,将来必将由整个民族来体验。”凯瑟琳作为一个女性教师出现在卫斯理这样的女校、出现在上世纪大多数女性仍旧生存在男性话语权、对自身处境处于蒙昧状态的时代来说,她的行为与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就其性格而言,凯瑟琳是觉醒了的女性主义者,作为反叛者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对婚姻的弃绝,虽然在那个时代单身女性并不鲜见,甚至是西方有着女性独身的传统,在卫斯理学院中单身女教师也大有人在,但是就像凯瑟琳的房东南希为代表的清规戒律所异化的修女式人物,这些老处女们是用自己的贞洁与牺牲维持着传统婚姻观念,她们的独身恰恰是对禁锢女性的制度的配合,而不是反抗。凯瑟琳恰恰与这些女性相反,她作为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新时代的产物,来自美国以思想自由前卫著称的加州伯克利大学,使她身上自有的女性意识得以凸显。她甘愿离开加州的男友,就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证明自己作为一名女性教师的力量与社会价值,像凯瑟琳这样不甘心于女性固有地位的自觉意识,在当时忽视女性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氛围中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其先锋性却有着启蒙意义。

然而琼与贝蒂在凯瑟琳的影响下,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贝蒂坚持固守传统婚姻制度,在饱受不幸婚姻的折磨之后,她的母亲不顾其所受的痛苦,坚持要她为了保证荣誉,继续维持这名存实亡的婚姻。贝蒂的母亲身为女性,却已经沦落成封建制度的帮凶来残害自己的女儿,对于女儿命运的支配是保证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贝蒂对未来的憧憬幻灭之后,从凯瑟琳的反对者变成了最亲密的支持者,她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视角来重新评价自己的人生道路,重新开始寻找女性自身的人生意义,而从学业和职业中获得女性应有的社会权利与地位,最后她决定到纽约去求学。而与此相反,凯瑟琳寄予厚望的琼在重蹈贝蒂的覆辙,看上去较为独立的琼,最终在制度面前低头,放弃了去耶鲁深造的机会,回归自己家庭主妇的命运。

这部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的影片一经问世,便受到多方关注,许多影评人将其看做是《死亡诗社》的女性版,尽管两部影片都是教育题材都关注了教育制度问题,但是切入点还是大相径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霞.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超越[J].江汉论坛,2001(02).[2] 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 [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何力,李庄藩,刘芸,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4]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作者简介] 肖飚(1968—),女,北京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学。

下载从美学视角评析《蝶恋花春景》三种英译本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美学视角评析《蝶恋花春景》三种英译本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

    浅论电影《特洛伊》的悲剧美 西方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诗学》中对悲剧有着这样的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

    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

    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 摘要: 中国社会现阶段正处于矛盾多发期,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是我国社......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

    从管理经济学视角透视中国移动——.

    从管理经济学视角透视中国移动——电信重组带来的影响及其发展策略 一. 中国移动的发展现状: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公司主要经营移动话......

    从文化视角解读中国梦(模版)

    从文化视角解读中国梦 自古以来,中国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中国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有梦想就有未来,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中国人从古代一直到现在其实都是靠梦想在支撑着。2012年,习近平......

    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

    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从利益关系视角审视国企改革改革既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同时也隐含着对基于利益导向的物质利益原则的认同。利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着......

    从群众路线视角审视学校食堂服务

    从群众路线视角审视学校食堂服务 ——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南门中学 李洪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