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法-教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优质课教案
(不进位加法)
(印江县木黄镇丰塘小学
冉隆友)教学内容:
课本P12---P13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难点: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 13+5 13+5 2+17 4+13 8+11 14+3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导入新知。
(1)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同学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二年(1)班有35 人,二年(2)班有32人,二年(3)班有37人,二年(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二年(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4)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请学生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5+2=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2)学生汇报。可能有以下算法: ①口算法:5+2=7,30+7=37。
②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最后合计3捆零7根。③计数器法: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即7个珠子,合起来是37。3.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叫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教师示范,感知竖式。3 5 + 2 3 7(2)出示算式25+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①根据教师示范及摆小棒,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②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③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小结: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用尺画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例2。
出示例2:二年(1)班和二年(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抽生汇报。(2)在黑板上展示竖式 5 + 3 2 6 7(3)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53+6= 35+23= 43+26= 2.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加)35+2=37(人)35+32=67(人)
35 + 2 + 32 37 67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第二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指名上台演示。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
十 个 十 个 十 个 3 5 3 5 3 5 ﹢ 2 → ﹢ 2 → ﹢ 2 7 3 7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 再画“_”(等号线)
追问,2写在什么位上,和那个数对齐? 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三对齐? 教师指出: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 线要画直。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集体订正。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2、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3、学生独立看图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4、知识拓展练习:判断下列算式正误 17+9=87 42+3=55 28+4=68 布置作业:完成《同步伴读》对应练习。教学反思:让学生总结课堂收获,说出加法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本节课重点,突出练习,学生主体地位;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例1 35+2=37(人)十 个 3 5 + 2 个位与个位对齐 3 7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
课题:进位加法
【学习内容】
教材第14页例3。【课程标准】
1.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目标】
1.通过小棒、圆片等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算理。2.经历100以内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3.在现实生活中能发现,提出并解决10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学会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当个位相加满十时知道如何向十位进位1。【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摆小棒 的实践活动,体会个位满十时小棒扎捆,需要向十位进一的计算过程,总结出笔算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出竖式。
2.通过练习,巩固并掌握笔算方法,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评价目标1)1.口算:8+9= 7+6= 5+7= 6+8= 2.看横式写竖式:53+22= 38+40=
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评价目标1)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情境图信息“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分组讨论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汇报交流。
生1:我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0+30=60,再算5+7=12,最后算60+12=72,所以35+37=72。
生2:我也是用口算进行计算的,先算35+30=65,再算65+7=72,所以35+37=72。
生3: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先摆3捆5根,再摆3捆7根,3捆与3捆合起来是6捆,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也就是1捆2根,与6捆合起来是7捆2根,也就是72。
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那么多的方法,那么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新方法应该怎么计算呢?
2.竖式计算。5 + 3 7 7 2 师追问:从哪一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么写?
教授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的十位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这个1就表示个位相加满十就向十位进1 师继续追问:那么十位怎么加呢?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进位1,所以3加3再加1(板演计算过程)
三、趣味练习,巩固内化(评价目标1,2)1.教材11页做一做,指名生板演,集体订正。2.计算诊所。9 4 5 + 3 7 + 3 6 7 6 8 1 3.勇闯智慧岛。
34+47= 26+47= 14+58=
四、总结评价(评价目标1,2)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当个位相加满十时应该怎么办吗?
【学习目标检测】
笔算下列算式:
35+39= 28+72= 44+56= 86+8=
第四篇: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
第一课时 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13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笔算加法中的“对位”问题。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课本11页主题图,例
1、例2主题图,小棒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引导相结合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暑假刚刚结束,你们在假期里都去过哪些有意义的地方?大家去过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博物馆。出示P11主题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仔细观察后小组内互说)
汇报交流: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方法。)
同学们说的真好,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老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讨论出解决方案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一下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案。
同学们考虑的真周到。那我们就先来验证一下第一种方案吧: 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境图:
怎样才能知道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呢?你们是怎么想的?
把本班学生人数和老师人数加起来。同学们,他说的对吗?谁能列一下算式? 生列算式:35+2=(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板书课题)同学们能试着把结果算出来吗? 独立计算,遇到问题时小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1、验证二(1)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5+2=7,30+7=37没(3)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的板书: 3 5 + 2 7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
利用课本第12页“做一做”,学生在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认识到用竖式计算的好处。
同学们,看来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哦。2.教学例2 出示例2主题图: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35+32=(板书)
一生板演:(边写边介绍做法)(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怎么列式? 指名列式,自主探索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4+5=9,在个位下面写9,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3 5 + 3 2 6 7(所有同学都做完后,交流计算结果,共同纠正。)
根据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小组内互想说一说)小组汇报:
(1)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2)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如果有学生从十位开始加起并计算正确,要给予肯定。)
小结:列竖式计算应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1)做一做。
(2)练习二第1题。2.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2题(找八位同学上黑板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纠正。)3.数学医院。4.数学与生活
5.二年级的小朋友举行踢毽子比赛,小明踢了35下,小红踢了21下,小丽踢了34下。
(1)小明和小红一共踢了多少下?(2)小红和小丽一共踢了多少下?(3)小明和小丽一共踢了多少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1 35+2=37
例2 35+32=67
3 5 + 2 + 3 2 3 7 6 7 列竖式计算应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
第五篇:《不进位加法》教案
《不进位加法》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10加几,十几加几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算理的建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棒、教学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想和大家一起玩。(先出示10根,再出示2根。)现在,你也像老师这样摆出自己的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并说一说怎样摆的。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与体验
1、摆一摆
(1)提问:根据你的操作,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小组内说,再汇报。(2)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的,并板书:10+2=12。
(3)引导学生汇报,并肯定这两种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2、算一算
(1)看书本第67页第二幅图,怎样想12+3等于几?
(2)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意,提问并解答。左边摆了10个,右边摆了2个,一共摆了多少个?列式:10 +2=12。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4)学生同桌互相摆小棒练习,并说说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并全班汇报。汇报得出的结论:
①从12接着数13、14、15。②2加3等于5,10加5等于15。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操作、交流、汇报,在相信学生能力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操作和计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课后作业 课本第68页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