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燎原中心校 孙艳艳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单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泛读,齐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三、分层教学目标
C层学生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文生字,理解“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A、B层学生学习目标: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
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四、课前准备:
C层学生:为课文标注自然段;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圈出不理解词语,并尝试解决。
A、B层学生:搜集关于贝多芬的材料,感受人物的品质。
五、课件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月光曲》,直接导入课题。
(二)预习检测,认读本节课的字、词。(本环节以C层学生为主)
(三)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四)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获得的信息,理解“传说”一词。
2.教师提出疑问:《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学生围绕问题自学。3.提问A、B、C三层学生汇报。
(设计理念: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通过听,了解与《月光曲》相关的信息,并以“月光曲”开头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相似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A、B、C三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了解传说中《月光曲》谱成的大概过程。)
(五)学习2—7自然段,体会人物情感。
⒈创设情境,理解“幽静”,了解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板书:情不自禁走近)
(设计理念:引导C层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大师,身处这样的意境中,很容易触动创作的思绪,此环节以A、B层学生为主体。)
2.学习兄妹俩的对话。
(1)引导C层学生在转述对话的过程中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感受兄妹俩互相体谅的真情。板书要点,随机指导朗读。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A、B层学生根据要点概括对话的大意。
⒊(板书:走进)了解贝多芬走进茅屋后做了哪些事?此环节以C层学生为对象。
4.指名C层学生回答。(板书:弹、再弹)
5.围绕“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再弹一曲”深入研读。(1)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揣摩贝多芬当时心里的想法。(2)织交流,随机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3)指导朗读对话。
(4)小结贝多芬弹了一曲再弹一曲的原因,让A、B、C三层学生各自汇报自己的想法。
(6)感受意境,指导概括。
1.指名C层学生诵读第8自然段,渲染贝多芬创作时的情境。⒉ 出示第9自然段,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倾听,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意境。(板书:记录 谱成)
⒊引导C层学生根据贝多芬的行为线索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七)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是啊,穷兄妹要谢贝多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让他们享受了一次绝妙的音乐之旅,可“大恩不言谢”呀!贝多芬要谢穷兄妹,正是在那月轮初生,银光遍撒的环境中,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激情满腔,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琴抒怀,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优美的钢琴曲才这样诞生了。
七、作业安排
C层学生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A、B层学生想象贝多芬离开后兄妹俩的对话,续写课文内容。
八、板书设计 走近同情 走进 吃惊、感动
月光曲—贝多芬—情不自禁 再弹一曲 激动 记录 兴奋
《月光曲》教学反思弹一曲 激动
孙艳艳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它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意境、语言,都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教学效果还不错。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通过朗读品味人物的善良、人物心灵深处的美,让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在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读课文资料袋中对贝多芬的介绍,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月光曲》创作过程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贝多芬为穷兄妹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的精神,这是他创作的源泉。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穷苦,但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也打动了读者。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亲情美。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
《月光曲》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文中的句子的描写也是非常优美的。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朗读,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所以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入情入境地反复诵读,读出句子所描绘的韵味来,并启发学生想象练说:“通过这些语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朗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音乐之一,它那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等句子都体现了《月光曲》的巨大感染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月光曲》的美妙;让学生配乐诵读;让学生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从而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
当然,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的,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发展,两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语文教学注意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正如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教学中我在兼顾人文性的同时,也注意了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一)重视学法的引导与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清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文,再看图,找出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写的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然后引导对比朗
读:阅读课文,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失去了一大半的美)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后教师总结: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下来我利用课件出示《荷塘美景》短文让学生修改,给短文加上丰富的联想。修改之后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最后师总结: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学生不但体会了联想的作用,口头表达和习作也得到了训练。
(二)问题式教学是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的一大挑战。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学生读悟第9小节,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之后,我让学生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抓住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做到了整体思考,从细节入手,体会情感,感受真情。
在教学中,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读中悟情,同时进行了语言训练。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学生胆怯不敢说,因此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朗读指导不是很到位。
第二篇:画杨桃教学设计孙艳
画杨桃教学设计
三年级组 孙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3.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投影片。
教学活动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对杨桃的了解。2.向学生介绍杨桃。(出示ppt)。3.让学生观察杨桃实物,画杨桃。
4.展示学生绘画成果,引导学生发现在不同位置画出的杨桃是不一样的。
过渡:同学们在不同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是不一样的,画出来的杨桃也就不一样,今天这个主人公也画了杨桃,大家一起来看看他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画杨桃》(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三方面:谁,在什么地方,在了一件什么事。这几方面回答。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齐读第1自然段
1.用“—”画出父亲是怎样教“我”学画的?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叮嘱”,并换一个词填入课文中,使意思相近。3.用“叮嘱”造句。
4.“想当然”是什么意思?(凭主观推测,以为事情大概是这样或应该是这样的。)5.再次朗读父亲的话。
过渡:“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想一想:“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2.用====线画出“我” 认为画的怎样? 3.那同学们对我的画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过渡:在同学们的说笑时,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默读朗读6—17自然段,找一找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是怎么做的?
(三)学习第6—17自然段
1.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是怎么做的? 2.找出描写老师动作的词语。
3.通过这些动词,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分角色朗读7—10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当时的心情,读出真实情感。5.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6.再次问同学们时,学生又是怎么回答的?分角色朗读,体会当时感受。7.体会这两组对话中同学们语气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8.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播放音乐)过渡: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老师也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跟同学们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四)学习第18自然段 1.老师讲的话里一共有几句?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3.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么做?(看到别人有不同看法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五)学习第19自然段
1.思考:老师和父亲的话有哪些地方相似?(做事情要实事求是。)
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2.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读《画杨桃》这一课,应该懂得: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不一样的时候,不要先认为别人是错的,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定要实事求是。
五、板书设计
画杨桃——五角星
父亲 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我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老师 看到什么样 画什么样
六、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展开。本组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含义深远,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
本篇课文循循善诱,饱含哲理,字里行间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课文脉络清晰:先略写父亲教育“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的叙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抓住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突出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按“看—找—读—说”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用心看、仔细找、反复读、大胆说。通过直观看杨桃图片、杨桃实物;找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反复朗读关键语句段落,感悟文本,大胆交流练说,联系实际表达见解想法。在分析重点段落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再配以不同方式的朗读,换位体会,亲身体验,升华感悟。
第三篇:《雨后春笋》教学设计 孙艳(写写帮推荐)
《雨后春笋》教学设计
服先镇中心小学校 孙艳
一、教学目标
(一)观察每幅图画中人物的神态变化和人物周围事物的细微的变化,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考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感受幽默的魅力。
(三)通过读图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四)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二、教学重点: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四、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课件,组织学生查阅有关张乐平的漫画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示三毛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吗?你们喜欢三毛吗?
谁想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
师出示课件,介绍张乐平及其作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关于三毛的幽默漫画,《雨后春笋》。(板书课题)
学习“笋”字。
2.你喜欢幽默吗?为什么?
了解幽默的作用
(二)初步看图
学生打开书,仔细看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读图下面的成语,读准生字字音,再结合图画想想成语的意思。
小组交流讨论后指名汇报
(三)理解图意,学习生字,理解成语
1.出示图1:仔细观察,图上的三毛怎么样?在做什么?
学习“悠”,分析字形,理解字义,扩词,理解“悠然自得”。
2.他怎么样做的?看图说一说。(出示图2)
学习理解“随心所欲”,扩词。
3.出示图3:三毛在干什么?他的神态怎么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津津有味,理解词意,练习说话,学习“津”,记忆并扩词。
4.三毛看着看着,他怎么样了呢?(出示图4)“酣然入梦”,理解成语意思,学习酣字。
5.这时三毛为什么醒了?(出示图5)说图意,他为什么又大吃一惊呢? 理解“大吃一惊”。
6.他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图6)板书“疑惑不解”,学习“疑、惑、解”三个生字。
(四)理解幽默:
1.观察:三毛的帽子和那根竹笋一起长高了,三毛摘不到自己的帽子了。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2.再观察:前三幅图与后三幅图有什么不同?前三幅图中没有下雨,后三幅图中下了一场雨,竹笋就是因为这场雨长高的。3.思考:课题:“雨后春笋”的意思,原来就是下雨后,竹笋生长的非常快,三毛仅睡了一觉,帽子就摘不到了,谁能具体地说说“雨后春笋”的意思。(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现在比喻新鲜事物的大量出现。)
(五)口语表达
(出示课件)学生连起来讲图意,用上图上面的成语。
(六)总结
学习了这则幽默,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七)巩固练习,检查学习情况 1.读成语,并练习说话。2.开火车读词语
(八)欣赏张乐平的漫画作品,感受幽默的魅力
(九)作业
回家把漫画的内容讲给父母听一听
板书设计:
雨后春笋
悠然自得
随心所欲
津津有味
酣然入梦
大吃一惊
疑惑不解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现在比喻新鲜事物的大量出现。
第四篇:孙艳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
让枯燥的拼音生动形象 让好动的学生专注学习——浅谈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
金阳新区林东小学
孙艳
关键词:据专家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并且在拼音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地度过幼小衔接的这一个多月,实现“让枯燥的拼音生动形象,让好动的学生专注学习”这一目标呢?
内容摘要:
一、善于创设情境,使拼音教学情境化、生活化;
二、善于使用激励手段,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悦;
三、注重引导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四、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
五、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六、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
七、以小组合作,优带差的方式学习拼音。
正文:
据专家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但是他们一入小学就要从幼儿比较自由的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习转入小学以多门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并且最先要学的是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并且在拼音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地度过幼小衔接的这一个多月,实现“让枯燥的拼音生动形象,让好动的学生专注学习”这一目标呢呢?我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索着、探究着,在实施新课程后仍然继续思考着、摸索着。
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效的。
一、善于创设情境,使拼音教学情境化、生活化。
一年级新生善于直观形象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使拼音教学情境化、生活化。比如在教复韵母ɑi ei ui时,我是这样做的:
1、一开始,我用歌曲导入法。播放歌曲〈〈打电话〉〉,与学生边歌边舞,在美妙的歌声中走进拼音王国。
2、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3、我通过游戏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用火柴棒、手指或红线摆一摆字母,记忆字形。做游戏“开火车”,读对了全班同学就跟他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4.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来学习拼音。
在教学翘舌音zh、ch、sh、r时,考虑到这四个声母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今天啊,有四位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依次出示四位“客人“,即头戴zh、ch、sh、r头饰的四个学生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招呼啊,今天这几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别,叫的时候要把舌翘起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读zh、ch、sh、r,当学生会读之后,就请客人(学生戴头饰)进门,请进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zh、ch、sh、r的认读)。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加强了zh ch sh r的认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多读多练,轻松有趣地突破了翘舌音认读的难关。
二、善于使用激励手段,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悦。
“教师要想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取决于他对儿童的态度。”(柴可夫斯基语)。课堂上,我热情的语言不离口,如:“你真棒!太厉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个向他们竖起的大拇指,一个个鼓励、赞赏的近乎夸张的表情,时时撞击着学生无拘无束的心灵。
此外,音节的拼读比较枯燥,我就采用夺红旗比赛,比一比哪一小组夺的红旗比较多。学生的竞争意识立刻得到了张扬。
三、注重引导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在拼音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如在教学复韵母ɑi ei ui时,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插图自编顺口溜,学生会编“你挨我ɑi ɑi ɑi,用力劈柴ei ei ei,围巾围巾ui ui ui”。
2、在教学第一组音节的拼读之后,我让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我课前发下去的音节卡片,一起学着拼读第二组音节。虽然,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合作意识开始了萌芽。
四、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谁读得快又准,谁就赢了)、拔河比赛(易混淆的字母写在黑板上,两组小朋友分立两边读卡片,读对的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边多哪组就赢)、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别人)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五、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用肢体来演示字母,用小手来做做字母,用身边可利用的东西来摆摆字母,用橡皮泥来捏捏字母,用纸来制作拼音卡片等,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
六、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在学完了全部声母之后,我就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标上音节做成卡片,如桌子、椅子、文具盒、铅笔、门、窗等,然后贴在上面,有贴在家里的,也有贴在教室里,给学生营造出拼音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能见到拼音,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
我每天送学生一首儿歌,如:教书写方法的儿歌“写拼音,要注意,四线三格要分清,伸头不顶第一线,伸腿不采第四线,中格书写要饱满,写出的拼音才好看”;教拼读规则的儿歌“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qxy就脱帽”;教标调方法的儿歌“ɑoe,iuü;标调时,按顺序;i上标调去掉点,iu并列标后边”。让他们自己去诵读、记忆;还鼓励学生试着用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写得好的帖到墙报上展出;在图书角上摆上拼音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在墙上贴出声母表、韵母表,让学生每天读。
七、以小组合作,优生带学困生的方式学习拼音 由于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等的个体差异,学习汉语拼音时有些孩子接受得快,有的孩子接受得慢,如何做到培优又辅差呢?课堂上我通常采用学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方式,有同桌互读的,有四人小组互读的,在互读的过程中引导优生教学困生,差生学优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后还让优生带差生看拼音读物,既提高了优生的拼读能力,增设了他们学习课外知识的渠道,又带动了差生,提高了差生拼读积极性。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她永远具有不完美性。新教材拼音和识字是同步进行的,一个多月教学下来,发现要求会认的生字很多,有的学生还不会认。如何在拼音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第五篇:9加几教学设计(孙艳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设计
杜家地小学
孙艳峰 【教学内容】教科书88、89、90页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学具:小棒20根、圆片20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老师来看我们小朋友上课认真不认真?,你们欢迎吗?(欢迎)。好的,今天,老师想带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考考小朋友。
1、猜数。8、15、18。(利用区间套,让学生体会数感)2、10加几的加法。
10+2 10+9 10+6 7+10 10+3
8+10 师:同学们,这些算式都是?(10加几等于十几。几加十等于十几。)那看看这些算式。
2+9+8 3+8+7 6+5+5 4+7+6 9+9+1 师:这些算式里没有10,你们怎么也算得这么快?(发现这些算式中有加数可以凑成10,然后10加几就等于十几)看来10真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它,计算就能又对又快!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课件)
师:这就是我要带同学们参观的运动会场,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赛跑组有13名运动员,啦啦队有15人。
2、试着说说想法。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离我们最近的3个同学,他们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原来是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的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是怎样算出一共有几盒的?(指几名学生发表看法)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1、2、3„„
12、13依次数。(点数)
(2)从9数到13。(接下去数)(3)9和4合起来是13。(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加法方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盒,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盒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演示凑十过程)为什么要拿1个放进纸箱里呢?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3=13”。
4、练习
(1)课本89页做一做第1题
师 :1.上面这两道计算题都是什么算式?
2.你们都是怎样算的?把什么数拿来拆,为什么要拆1和几,而不拆成2和几?你根据什么?
引导(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2)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教师出示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
(1)结果都是十几。(2)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哪儿去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准又快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了。
(3)揭示课题
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板书课题.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用箭头将算式和 10加几连起来)
边画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学生齐说顺口溜。
(4)练习二十第2题
移动9,每次加卡片上的数。
5、动手操作。
(1)摆小棒,“左边摆9根红色的,右边摆3根黄色的,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根小棒?”(实物展示台出示)
(指名列式)师:说说怎样想的?(学生说后,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摆图片,“左边摆9个红色的圆片,右边摆7个黄的圆片,怎样算一共有几个圆片?”(指名列式)“说说怎样想的?”
师:把你想的过程在书上填思维图。(指名报答案)
三、闯关题
(1)你能有顺序地说出下面的算式吗? 9+()=1()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以9+5=14为例 加数比得数的个位多1,得数的个位比加数少1(2)填数
9+7=1()9+5=1()9+9=1()9+()=13 9+()=15 9+()=12 9 +()=1()
(3)开放题 课本90页第4题。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学生能说多少说多少)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