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摘 要: 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与此同时,信息化教学也应运而生。很多中学都利用多媒体来教授英语知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有的中学英语教师只利用电子设备做成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学。本文尝试分析此做法的利与弊,并且怎样将教育信息化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从而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中学 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137-01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我们称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信息技术。因此,对某一系系统、该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教学,即计算机运用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一、中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利弊
1.信息化教学的优点
1.1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教师与学生自学
在信息化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信息资源来自学。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如有疑难问题,学生除了在网上交流或者用电子邮件方式向老师请教的学习方式外,还可以自己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源。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现在更应该强调互联网学习。具有信息时代教育观念的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同样,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学习利用计算机设计教案、课件等。新时代教育观念的教师会通过互联网学习各种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新时代教育观念的教师会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与教育专家交流,学习教学经验。新时代教育观念的教师会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学得轻松。
1.2信息化教学有助于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化教学不仅是一种物理上能够看得见的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教育思维的转变,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化入手,改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问题;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改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的困惑;改变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等。就课程的本质与课程的功能来说,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小学的新课程体制应成为一个开放体系。
2.信息化教学的弊端
2.1信息化的教学无可避免的要使用计算机,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计算机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辐射,对身体有害,而且长时间的看着电脑屏幕,有损我们的视力。其次,应用信息化教学会接触到网络,而网络中的不良网站,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如果学生沉迷网络,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期使用信息化教学,导致学生们的书写能力下降,有些常用的汉字都不会写了,动手能力变弱。
2.2习惯性的上网搜索资料,对网络有强烈的依赖性。有任何问题不是先自己动脑,而是上网搜索,久而久之,导致思考问题的能力减弱,懒于动脑。我想对于已有的资源,我们的利用会让它们变得有价值,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我们前进的障碍、给我们以启发,以便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新,去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二、信息化教学与中学英语的整合1.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
我国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中有很多与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融合。只能以课本、录音带、录像带三种形式分别出版,不利于教学。而丰富多彩的一体化电子教材则可以图、文、声、像并茂。教案教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库为支撑,拥有无限的教学资源。在中学英语课堂中,教案是教师通过电子设备传到学生的IPad上,在课堂中自学英语。有利于教学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2.加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创造最理想的学习环境。英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学生这一主体,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还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学习者的状态来设计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性,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英语教师要对自己重新定位
教育信息化改革了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教师在信息的海洋中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教育信息化使学生拥有多种知识来源,也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得教师所不掌握的知识来反馈给老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成为英语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伙伴,而不是知识的讲解员,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三、总结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要将信息化和教育紧密、恰当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邱延霞:谈高职英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整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2]王锐:浅谈多媒体应用在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0,(6).[3]冯士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3).
第二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孟繁增1,闫惠兰2
(1.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302;2.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西安 710302)摘要:本文以科学认识多媒体教学为基础,对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利弊分析;对策 0 引言
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多媒体教学缺乏研究,致使多媒体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只有对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合理、慎重、有效地加以利用,使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为: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采用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直观、生动、形象的呈现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更为强烈,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交互性。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围绕如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合理设计交互界面,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有利于突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其次,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精确性。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教学信息是教师事先经过斟酌整理的,字迹清楚,字体规范,版面整洁,图形、图像直观、清晰、精确,改善了视觉效果,克服了因教师口音不正和板书不清造成的信息误传和漏传,大大提高了教学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据研究表明: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能力约为4.4比特/秒,对图像信息的接受能力约为46比特/秒。从传输容量看,传统教学的最佳通道容量为25比特,而视听媒体的最佳通道容量为70比特。与传统的黑板书写、模型演示、挂图示意等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节奏快、信息量大、表述清晰、内容精练且易于更新等优点,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材、教具、录像等为载体,难以实施本学科内容的更新和共享。多媒体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的核心载体,既可以便捷的通过网络获取本学科的新内容和新消息并及时地反映到多媒体课件中,又可以长久保存并通过网络或其他通讯手段传播,实现了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还会产生所料不及的负面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媒体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理论上讲,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交互性的课件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互动是其显著优势。但实际上,由于机械地使用多媒体,使得大多数多媒体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兴趣。主要表现为:①教师一言堂。教师埋头演示课件,没有形体语言,没有师生眼神的接触与碰撞,无暇顾及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幕布上,只能被动地接受,弱化了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②师生被禁锢。由于ppt激光演示笔、无线麦克、音响及灯光等多媒体设备配置不到位,教师被无形的脚镣禁锢在多媒体控制台,学生被“关”在黑屋子里,既束缚了教师手脚,又浇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③多媒体唱主角。多媒体课件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违背了学生的主体要求。
2.2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密度。但若过分强调加大教学信息量,则易形成“内容多,演示快,思考少,消化难”的恶性循环。即:①内容多。教师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材料尽数罗列,但许多信息是游离在教学目标之外的无用信息,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②演示快。为了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讲解和点击PPT文稿的速度,加快教学节奏;③思考少。在接受快节奏、大容量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穷于应付,被动接受。因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而无暇思维;因知识和答案的直接呈现而无权思考;④消化难。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但知识对大脑皮层刺激不深,致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理解所授知识,形成消化不良,不利于加深记忆、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
2.3 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不利于发挥多媒体自身优势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因受多媒体技术水平所限和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理解不到位,没有把多媒体手段与课程内容恰如其分的整合,不能达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主要表现在:①界面设计不尽合理,影响教学信息的展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过分注重视觉效果,过度渲染屏幕和音效,冗余信息过多,重点、难点不突出,忽视了界面设计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有利于辅助教学,学生的注意力落在了多媒体本身,而非教学内容;②内容编排跳跃性太大,阻断了学生的连续思维。从人类认识和记忆的规律来看,多媒体教学优于传统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可以对知识内容进行非线性网状结构设计,将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信息通过浏览、查询、注释等操作进行展示。然而,有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过多改变原教材内容的顺序,出现内容的频繁链接和跳转,学生的思路容易被打断,影响学习效果;③形式简单呆板,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多为授课教师本人,大多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及制作软件不够熟悉,再加上课程资料储备较少,导致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单一。最常见的就是将教材内容或教案机械地搬到屏幕上,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
2.4 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忽视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其他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如果不加选择地滥用,既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又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为:①脱离传统教学手段,忽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地位。一些教师不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多媒体教学,而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一些青年教师忽视了传统教学在处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师生交流等方面的优点,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驾驭能力差,对多媒体照本宣科,教学枯燥无味;②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忽视了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许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没有把这种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而是作为孤立事件,就事论事。所以,教学方法改变了,但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等教学过程的其他组成部分却依然如故;同时,由于对教学设计和对多媒体教学艺术研究的欠缺,教师制作的课件不注重学习者的需求,没有合理的层次结构,甚至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授课过程弱化了师生互动,缺少了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致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它应有的教学利用价值。
2.5 长期接受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长期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学过程类似工业化流水生产线,教师引导学生沿着课件编排的格式化轨迹思考,几乎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想象的权利,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造成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无法激发想象力,不去思考,无法思考,懒于思考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期接受直观刺激,对过程、图形、形象等信息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真实再现,逐渐形成思考惰性,势必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如何在多媒体教学中扬利弃弊,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其关键在于要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和构建多媒体教学制度体系等方面出“组合拳”,形成立体化解决方案,才能逐步克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多媒体教学不断走向成熟。
3.1 加强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仅仅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的一种,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首先,高职院校教师要在工作中以素质教育为本,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其次,要在正确理解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它只是具有鲜明优势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秉承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即重视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又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职业教育要求,提升教学效能,提高教育质量。
(2)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职院校双师基本素质要求教师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通过下厂锻炼、科研合作等方式加强专业技能锤炼,提高学科学术水平。
(3)开展教师职务培训,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自理工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普遍缺乏语言艺术表达、板书合理使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综合应用等教师基本职务培训,因此,开展教师入职和职中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开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等核心课程培训,增强教师入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开展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基本功培训,使入职教育更有助于新教师起步;三是重视和加强教师的职中培训,开展教学问题讨论和教学经验交流,实现经验分享和教师团队素质能力的持续互助提高。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应用、多媒体创作、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美学、传播学于一身,是一种多媒体技术与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掌握现代教育媒体的工作原理,领会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学会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正确把握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原则,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实践能力。
(5)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与有效融合。先进教学媒体的出现不代表就要摒弃传统媒体,传统教学在师生直接沟通、知识传播、行为示范、情感交流等方面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始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手段为辅助”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整合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灵活适用的教学模式,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3.2 遵循创作原则,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作为信息呈现的载体,其质量对课件的使用者和受众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在加强教学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1)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原则。①将那些易于用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表现的形象化的内容,以多媒体教学课件形式呈现,重在突出重点,化解难点;②从教学大纲要求出发,以教学目标的范围和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为设计依据来创作课件,使课件有实用价值;③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开,设计实用的交互界面,增加学生的教学参与机会,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课前预先制作的,因此强化了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加之,多媒体教学节奏较快,学生更加不易发现错误,减少了揣摩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教师更应对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图表、概念和规律等内容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力求表述准确无误。
(3)表现形式的艺术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因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给人以美的享受,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求设计实用、内容准确,而且还要求画面美观、声音清晰、影像流畅、具有较好的可视性,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楚、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加深人地融入多媒体教学情境。
(4)软件平台的适用性原则:课件的风格与教师的教学个性特点息息相关,在选择软件平台时要充分考虑到主讲教师的教学风格、多媒体技术水平及其可操作性,它是创作多媒体课件的前提备件。目前,多媒体制作工具很多,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方正奥思、课件大王等,其中,前三种应用较为广泛。3.3 合理配置硬件设备,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设备为物质基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多媒体教室、合理配置多媒体硬件的目的在于,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提高教学效果。
(1)科学规划多媒体教室,构建人性化使用环境。①根据教学要求,统一规划院系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与布局,避免利用率低下、管理不便、设备兼容性差等弊病;②多媒体教室建筑结构要能满足多媒体设备的安装对建筑的需求,对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接口位置、管线预埋等统筹考虑;③注意设计教室的光线效果。光线过强影响投影效果,光线过弱影响学生记笔记和师生表情的交流。长时间在不适合的光线环境中学习,会导致学生视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还要合理设计灯光位置,避免各种眩光的影响。④按人机工学要求设计多媒体控制台。计算机显示器的安装角度和控制台的高度相协调,使教师能舒适地看清显示器屏幕内容;留有笔记本接口、U盘接口、展台接口并预留电源插孔,便于设备扩展;⑤根据使用教师要求,安装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正确版本,优化计算机运行环境;实施硬盘分区保护,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
(2)合理配置硬件设备,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根据多媒体设备更新换代快、使用寿命短的特点,以“实用为主,兼顾长久”为多媒体设备配置的基本原则,从设备数量少而精、功能够用为度、易于管理等方面全面考虑,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①设备数量少而精。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设备的数量,提高设备的质量。一是利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普及,二是减少设备故障,三是减少设备投入;②功能够用为度。一是音频系统、视频及显示系统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功能要能保障教师便于实现其教学构想,如配置实物展台、激光笔、无线麦克等硬件,提供教学软件、课件等教学资源,接入互联网、局域网等;二是设备功能不要追求多而全,避免不必要的功能投入;③易于管理。采用单机控制的多媒体控制系统,设备操作要尽量简单并符合多数人的理解和习惯,避免因操作不便导致的时间浪费或者误操作;有条件的学校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集中控制管理模式,减少教学辅助时间,提高管理效能。
3.4 加强教学管理,构建多媒体教学制度体系
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缺失、监控考核力度不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认识误区。因此,必须制定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价,构建多媒体教学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1)健全制度体系。①日常管理制度。制定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规范管理与维修人员工作职责;②教师培训制度。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能力为目标,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研发、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并形成相应的培训制度,确保培训的经常化、正常化;③审核认证制度。建立多媒体教学的申请准入制度、课件审核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审核把关;④奖励激励制度。制定多媒体教学奖励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开发多媒体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竞赛,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
(2)完善评价体系。①参照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制定内容涵盖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线答疑与辅导、课程考核、教学效果等主要环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质量标准”,作为多媒体教学管理与评价的重要依据;②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方法,力求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将该考核结果作为对教师奖励、评选、聘任的参考依据,引导教师自觉改进多媒体教学工作;逐步形成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
4结语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但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只有在科学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的分析其优缺点,才能找到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对策,从而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为提高教学效能和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英卫峰等.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06,10.[2]孙丽君.合理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于教学的思考[J].教育技术,2005,06.[3]顾明远.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刘衡.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透视与思考[J].教育与管理,2011,09.作者简介: 1 姓名:孟繁增,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04,籍贯:河北任丘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务:建筑与热能工程学院 院长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 2 姓名:闫惠兰,性别:女,出生年月:1972.10,籍贯:河南西峡 单位: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职称:翻译 研究方向:专业英语
第三篇:电子处方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电子处方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医院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医院门诊药房传统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门诊处方由医生手写改为在医生工作站录入信息,通过网络提交给门诊药房,这不仅提升医院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而且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但是也存在潜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在万方,维普,CNKI(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文献查询,查找出了105篇关于电子处方管理的分析,并根据其中15篇文献中电子处方的利弊分析进行了综合叙述。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进一步优化电子处方的应用。
[关键词]电子处方 优势与不足 对策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以网络技术的成熟,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得到快速发展。据卫生部统计,90%以上的医院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但大都偏重于管理和收费。只有近40%左右的大型医院开始向“临床管理信息系统(CIS)建设”过渡。而电子处方作为CIS系统的重要一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医疗过程中使用电子处方,而我国由于城乡差距,以及电子处方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电子处方没能在全国各地普及。
1.电子处方的定义
电子处方是由医师在诊疗中为患者开具的电子医嘱,经计算机程序自动划价并将药品下帐,通过网络将其传送至药房,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电子文书。电子处方系统是一个多科室协同工作的系统,需要挂号、就诊、收费和药品调配等四部门合作完成。[1]2.电子处方的优势
2.1电子处方书写清晰、格式规范
处方字迹工整,清晰,并且使用药品通用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中有关药品名称的规定,有利于药师配药及核对,有效地防止因医师字迹潦草或书写不规范而发生的配药差错,并且大大地减少因书写错误,出现医患纠纷和医疗差错的事件。
2.2简化流程,缩短了患者的排队时间
电子处方是一个多科室协同工作的系统,整个流程由挂号,就诊,划价,发药四部分组成。患者挂号就可凭一站就诊卡,由医生在计算机输入处方,通过医院程序系统,进行自动划价,再由网络将处方传送至局域的相关科室,然后患者凭卡到收费处缴费,再凭收据到相应窗口取药,由药房将打印完整的处方交给患者。这极大地缩短了传统处方的就诊流程,同时减少了患者的排队时间。
2.3设立医生处方权限和药品使用范围,便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限制副高以下职称医生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和三联抗菌药物的权限。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医生才可以开具麻醉药品处方。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患者,系统会显示药品限量和自付比例,能很好地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 d用量”的规定。有些限制性药品有适应证,输入时会弹出对话框,医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辨别和确认选择。有些药品具有禁忌证,药师事先在药品属性中做好维护,如“孕妇禁用”“18岁以下儿童禁用”“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等,当医生输入药品信息时系统会弹出对话框以提醒医生注意。限制每张处方的药品品种数,当医生欲在一张处方上开出超过5种药品时系统会提示并拒绝,“使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的规定很好地被执行。
2.4电子处方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和查阅功能电子处方能
随时统计药剂人员的工作量,以便与绩效挂钩,药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药品消耗与库存数据进行统计,医院职能部门可以随时掌握医生的用药情况,为了推进和落实药物的合理使用,《处方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新增了处方评价制度,要求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这些都依赖于电子处方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只要按表中项目提取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即可。除此之外,嵌入合理用药软件,帮助药学人员提高电子处方审核质量。
2.5提高基本药物政策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
由于我国许多药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滞后于形势发展,因此必须对政策制定程序进行改革,精简审批机构,建立高效的药品政策调整机制。同时,应建立一套灵活的反馈机制,可由卫生部委托高校或研究机构对药物政策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将信息反馈,再由卫生部及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将结果反馈,从而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循环系统,增强基本药物政策的灵活性。
2.6电子处方避免了患者跑单,减少了医疗机构的经济损失
以往,门诊患者在医生开具处方后,为了节省资金,就凭医生的处方在外面的药店进行自行购买,不仅出现了患者跑单的现象,而且使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降低,造成了用些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医疗的经济损失。电子处方有效地避免了患者跑单的现象,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能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从而避免了一些药物的滥用。
3.电子处方的不足
3.3.1医院不打印电子处方
《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传递处方时,应当同时打印出纸质处方,其格式与手写处方一致。但许多医院为节省成本,或防止处方外流,拒绝打印纸质处方,通过控制处方来垄断患者达到以药养医的目的。这种现象若不改变,《办法》中除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儿科处方外,不得限制就诊人员持处方到药品零售企业购药的规定就将流于形式,法律赋与的权利形同虚构。
3.2电子处方标准不同
由于地域和医院级别不同,信息化投入的差异也非常大,电子处方系统引入的时间、版本不一致将导致软件性能差别大。给处方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了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可能造成药物的滥用。《处方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 d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生应当注明理由。”《处方管理办法》里未列明有哪些疾病是属此范围内,“适当延长”操作起来也不统一,有的医院为1个月,有的为15d,且电子处方没有特殊的对话框,进行说明,使医生和药师的信息交流缺失。这也给处方的管理造成了一定障碍。
3.3相关法律不完善
我国2005年4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签名法》未将电子处方等医疗文书列入不适用电子签名的文书。鉴于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是否适用该法却不能定论。另外,2004年8月试行的《处方管理办法》第14条只含糊地规定:“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普通处方时,需同 时打印纸质处方”。却对急诊处方、毒麻药品处方、精神药品处方以及儿科处方是否同样适用不置可否。这对电子处方系统的大规模应用造成很大的障碍。国家如今尚未出台完整的电子处方的相关法律。[4]3.4缺乏对特殊药品的特殊管理系统
目前电子处方系统在我国某些医院的应用较好解决了门诊普通处方电子化的问题,而对特殊药品处方没有给予很好的支持,特殊药品处方电子化严重滞后。新的《处方管理办法》等法规陆续出台实施,对处方的管理也提出了更多、更新、更具体的要求,对特殊药品尤其是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麻、精一)在处方书写格式上要求增加显示患者户籍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有效身份证明文件信息,为患者代办人员身份信息等。对这些新要求,目前的电子处方系统不能提供对应的功能,已经不能与之相适应,靠医生完成,显然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背道而驰。
[5]3.5无法避免医疗过程中的差错
2007年,美国就已有50%的医生通过电子处方系统开具处方。由于我国电子处方应用较晚,很多医生习惯了手写处方,换用电子处方后各种错误时有发生。据某医院的抽查,发现仅录入错误一项就占到错误处方总数的86.1%,分析发现,这些错误稍加注意都可以避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了医疗的负担。
4.对策和解决办法
(1)医生在录入电子处方后,必须打印纸质处方并签字,这样才能使处方具有法律效应,且保证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自主选择权。
(2)电子处方一般只有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没有详尽的用法用量,临床诊断以及麻醉处方药品要求病人的住址,身份证号码,这些内容都必须注明打印的纸质处方上。(3)医师在开具电子处方时应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更多地医学服务,更够让患者拥有自主选择地机会,而不是以医生作为主导地位的医院模式。
(4)住院部应该配备一定量的临床医师,处方在录入电脑前可由临床药师先行审方后,合格后由专人录入并由药剂员配制,这样保证患者的合理用药和个体化用药。
(5)电子处方还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需要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和立法部门在《中华人民和国电子签名法》的基础上,结合卫生行业规定确立符合电子签名法的电子处方的法律地位。(6)建议我国政府出资开发标准化的电子处方系统,免费为医院提供,作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电子处方设计时应做到:1)统一处方格式,包括内容、字体、字号、纸张大小和纸质、处方完毕标识以及页码设置等;2)嵌入药品信息数据库,每输入一个药品,均显示该药品通用名称、剂型、规格、用法用量、性状、用途、生产厂家,并突出显示该药品说明书中所涉及的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有关信息;3)加载电子处方审核系统,设置药品过敏史审查、重复用药审查、可能的给药途径、特殊人群用药,具有能自动审查药物配伍禁忌、依据年龄审查选药和用量、提示潜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以及处理意见等功能。对于已确认不符合要求的处方,可设计强制弹出需医生调整后再次确认的窗口,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对于一些特殊医嘱,医生可以一并写在电子处方上打印出来,避免患者因记不住口头医嘱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7)增强医生和药师责任感,不能因为使用了电子处方就放松警惕;同时要加强对医生和药师的培训,提高其开具和审核处方的操作能力。使医生和药师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衔接。
5.结束语
电子处方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处于试行阶段,与传统处方相比较,电子处方有着合理规范,科学,方便,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医院合理规范化管理等优势,但电子处方仍然存在医院不打印处方,电子处方不合法化,缺少对特殊药物管理系统与电子处方中的差错不可避免等方面的问题,建议政府及早出台相关政策以及相关措施,保证电子处方的合法化,有利于电子处方的推广及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燕,王俊峰.电子处方系统应用优势与问题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07.2(5):36-36 [2]文静.电子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对门诊处方质量影响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9):1241-1243 [3]陈芳,陈玉文,and杨亚明.电子处方系统应用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药业.19(4):4-5 [4]陈青华,余翠琴,周旖妮.电子处方与《处方管理办法》[J].医药导报.2008.27(8):1013-1014 [5]刘侃,王东文,王小玲,等.特殊药品电子处方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5(7):62-64 [6]康华亮,孙梦娣.医院用房应用电子处方的利弊与对策[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9):684-685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结果,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必然。它有利有弊,人们习惯将其比为“双刃剑”。它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认清形式,分清利弊,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受益于经济全球化。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双刃剑;机遇;挑战;对策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经济全球化是福是祸,是利是弊?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分析。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学术界的观点不尽一致。国际基本认可的“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究竟应该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经济的一把双刃剑
对整个世界经济而言,全球化的利主要表现在:第一,全球化完善和稳固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全球化为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和全球扩张开辟了广阔空间,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经济品位,孕育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期,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为每一个国家增进国家利益带来了机遇。第三,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增加了人类的全球意识,合作、对话、和平、发展,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从而有利于国际社会稳定的长期化,有利于各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全球化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第一,全球化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为国际投机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大量 “热钱”用于炒汇投机谋利,一旦信用出现危机,就会引发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危机。第二,全球化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严重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世界经济包括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
(二)发达国家的一只掺了黄沙的香馍馍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直接推动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因而发达国家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第一,全球化扩大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空间和势力范围,增加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而且每到一处,他们都能凭借自身优势和经济实力迅速占领和垄断市场,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获取最大利润。第二,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扫除了许多贸易障碍,为发达国家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第三,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廉价制成品供给来源,为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创造了条件,提升了产业结构水平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全球化促进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形成了全球经济垄断优势,为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垄断收益。目前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80%以上属于发达国家,它们在全球生产、贸易、科技开发、国际投资中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
当然,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并非都是福音。境外投资增加和国外廉价制成品输入的增加,对发达国家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内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技术输出加速了国际竞争对手的成长;境外投资增加导致税源转移境外并增大了政府福利开支压力。刘胜湘博士在论及美国所受全球化影响时认为,全球化对美国提出了三大挑战:一是对美国模式的挑战,二是对美国国际地位的挑战,三是对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挑战(刘胜湘,2000)。的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过去由美国单极称雄的格局变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加之亚太经济圈的兴起,美国的国际地位已受到冲击。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解体,美元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美国对外贸易收支开始由顺差变成逆差。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由国际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但总体说来,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远大于负面影响,他们所受影响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国内失业增加,工资和收入水平下降,并不主要因全球化而起。据美国经济学家的调查表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仅使美国国内制造业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下降6%,远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严重。
(三)发展中国家的一朵血玫瑰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人们议论最多、意见差异最大的话题。原因是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差异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十分明显,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已不可概而论之。少数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中受益较大,已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发展较快的国家,虽然收入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但已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已在较大程度上卷入全球化;低收入或中下等收入水平国家,只是正在扩大对外开放,部分参与全球化。不同国家在全球化中受益受损程度不同,反映自然也不同。但不管如何,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只有积极应对,抓住机遇,才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并减少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发展。联合国《全球工业发展报告1996》指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总体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匪浅,中国的成功证明了全球化可以给低收入国家带来益处。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机会,可迅速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资金短缺问题。(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3)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中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创造了契机,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4)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投,发展跨国公司,更多地占有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并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5)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和平发展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一切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谁能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谁就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推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远逊于发达国家,因此,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和冲击。主要表现在:(1)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大规模扩张,使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面临巨大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国家主权受到威胁和挑战。特别是一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被发达国家和
跨国公司所控制。(2)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全球金融风险,国际投机资本猖獗,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实力弱,很容易成为发达国家资本投机财团的牺牲品,时刻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中,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和挑战。1994年和1997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已为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3)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竞争实力弱,很容易因国际市场不良因素引发国内经济波动。
三、中国的对策
由前已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本性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想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置身其外就会被“边缘化”。因此,面对全球化,中国的惟一选择就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当前和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利大于弊,中国要积极、主动地融人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当今世界曾出现一种反经济全球化的倾向,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盘剥。国内也有相应的反经济全球化的言论。可是纵观日本、韩国等以出口导向为基础而迅速壮大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敢于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个国家才能不断强大。中印两国刚开始现代化时,贫困程度都差不多,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极为相近。但自此后,印度被中国远远地抛在后面。阿马提亚?森(印度经济学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经济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趋利避害,与全球化潮流齐头并进。历史昭示未来,中国过去的和平崛起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中国只有继续融人全球化,才能不断前进。
2、实施双向开放,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就“引进来”战略而言,我国要继续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使我国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外资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我国的资源和某些控制权,如果国家政策对某些外来投资不加限制,外来投资就很容易形成垄断,影响甚至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政策及税收优惠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而过度的优惠政策将导致明显的市场扭曲和寻租,不利于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幅度调整,但是外资政策仍然存在某些问题和缺陷,一些外资政策
仍然与WTO规则不相符,特别是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严重影响了对外资的引进。因此,我国应该按照自由化原则继续加速国内外资立法的修改,消除仍然存在的黑箱操作,确保外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同时,我国还应加强对外资活动的监管,完善税收政策,加强对外资企业纳税的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就“走出去”战略而言,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优质服务,尽量简化审批手续,继续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降低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风险和成本。国内企业应该进一步树立全球化经营的理念。目前中国的经济,放在世界范围内定位,还是一个“制造大国,品牌小国”。所以,企业要不断提高品牌意识,提高中国产品的知名度。国内企业还应该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以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竞争中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穿透对方技术壁垒的能力。
3、我国政府应该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科研投资,加大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培养的优惠政策,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给企业一个良好的环境。
企业自身也应该不断地改善内部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待遇,以公正合理的薪金,完善优厚的福利留住关键人才,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着力塑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造就能令人心情舒畅的、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强企业人员对企业的情感、归属和成就寄托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加强对跨国人才的培养,重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为跨国经营打基础。除了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外,企业还应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能力提高机制。跨国企业更应该利用国外当地的人才资源,实行人员本地化这一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战略措施,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4、我国应有步骤地开放证券市场,积极地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加大对短期国际游资的监管,对快速进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游资征收惩罚性税收,鼓励长期的投资,强化对商业银行放贷的责任制约束,扩大内需,培育国内市场;鼓励银行实行混业经营,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加强货币的区域合作,增强共同应对大规模金融危机的能力。
5、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不断转变职能,提高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政府要朝廉洁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方向改进。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改革与创新,改进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变施政理念和施政风格,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权,建立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等。政府还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电子政府和实现网上办公,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
【参考文献】:
(1)路爱国.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研究综述
(2)张家哲(译).全球化和发展问题——第二次国际经济学家哈瓦那会议纪要
(3)唐任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姓名:颜士叶
作者简介:临沂大学商学院2009级工商管理五班
邮编:276000
电话:***
QQ:1402172546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双岭路中段临沂大学商学院
第五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一、货币国际化概述
1.货币国际化含义
对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或转轨国家而言,在探索国家金融开放战略时,往往是不需要讨论本币国际化问题的。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来说,在世界经济高度融合的今天,其一举一动已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在近十几年中国经济借助相对钉住美元进一步壮大的过程中,美国经济问题日益严重,美元大起大落,给中国这一全球第一的美元储备带来巨大风险,同时也给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增添许多新变数的历史新时期,不得不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世界众多著名专家也预测,从世界经济发展史角度分析,如果美国今后不能很好地处理贸易和财政的“双赤字”问题,不能收缩其庞大的军费支出,美元就有可能丧失霸权地位。到2020年或者更早的2015年,欧元将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人民币在10年后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30年后将跃入主要储备货币的行列。见美国前副国务卿、现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对美元霸权地位丧失的警告,及美国杰弗里·弗兰克尔教授和陈庚辛教授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的模拟预测结果。从世界相关国家兴衰史看,大国的更替,必然伴随货币霸权的更替。
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计价、结算和价值储藏等职能,是货币的国内职能向国外的拓展。国际经济交往包括商品、服务、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易。计价职能指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充当价值尺度,体现货币的一般等价物职能,以价值稳定为基础。结算职能则发挥支付手段,实现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权利义务的转移,体现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以货币的结算、清算系统为基础。计价货币与结算货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实际需要。价值储藏职能则实现价值在时间上的转移,体现货币的信用功能。此职能的实现以本币金融市场为基础,反映了资源的汇集、调度与再分配的能力。有些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当局往往利用市场选择形成的国际货币,将其作为货币锚,用于干预和货币储备等宏观调控目的。
2.货币国际化优势分析
铸币税
铸币税是指货币铸造成本低于其面值而产生的差额。由于铸币权通常只有统治者拥有,因此它是一个种特殊的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可见铸币税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税,它是一个特定的经济概念,指货币面值与创造货币所需成本之间的差额。
铸币税一般是指由于政府拥有印制货币的垄断权而能获得的收入。由于印制货币需要花费的成本极低, 而印出的钞票本身具有购买力, 政府可以用它来换取商品与服务。铸币税的征收能否成功, 取决于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能否在征收期内有效地增加。当一国实际货币需求增加时, 通过增发货币进入流通, 给政府提供了某些免费的资源, 这种购买力的收益, 就是铸币税的含义。
当今铸币税已为各国广泛使用, 其主要用途是兑换外汇、弥补财政赤字和弥补战时军费开支的不足, 而作为一种工具用于调节宏观经济中的内需不足, 则尚未在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明确的体现。
减少汇率风险
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就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和便捷,因此货币国际化也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交往创造方便条件,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都不同程度地提高。
提升国际地位
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影响,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一定依赖性,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那些国家产生影响,从而加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支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结算的货币之一,可减少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从而增强中国防范外部金融冲击和抵御“货币入侵”的能力。
货币国际化并不只带来了经济利益。人们对货币的追逐,表面上是对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的肯定,实际上则是对隐藏在货币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意识形态的某种自自愿的服从。因此货币国际化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给货币发行国所带来的好处自然也是多层次的。
有利于国际融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原罪”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错款和获得长期借款。具体来说,就是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对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说,他们无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币敞口风险,因而大多数国内贷款者将不得不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不匹配问题,从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经常项目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境外流入的资本进行融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经常项目赤字的相关度将下降,美国在多年出现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情况下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当然,对于经常项目赤字,还可以通过本币发行便利的进行融资,但是这种国际货币的特权不能滥用。同时,由于经常项目赤字的融资渠道更为宽泛,我国可以降低外汇储备水平,分流部分外汇储备资源以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
3.货币国际化劣势分析
增加货币调控难度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政策只受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货币政策所调控的也只是国内经济;而开放经济下,外部经济变量也将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资本国际间流动变得更加容易,流通成本更低,这就为投资资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流动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资本流入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面临上升压力。同样,资本的流动也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而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影响,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例如,为了应对国内发生的通货膨胀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市场利率时,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方便地从境外借入大量的人民币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其他逐利资本也将迅速流入;相反,当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又会引起大量资本外逃,极大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外部冲击增加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本国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的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货币国际化之后,本国货币与国际金融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将增强,这样,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将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货币政策的制订,不能仅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还要顾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关国家为稳定本国货币将人民币视作为锚货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发生相应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货币政策调整的适当时机。
储备货币发行国不时发现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本币持有额的钳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际上持有其货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
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增大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其货币将被许多国家储存和使用。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此外,由于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将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币资产,外国居民如果大量购买本国资产,资本的大量内流就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这将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贸易收支的平衡。人民币在境外大规模流通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难度。当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后,将对国内的人民币汇率形成重要的参照,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为复杂,准确地评估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和影响人民币汇率长期因素的难度更大,干预人民币汇率也就较为困难。
货币逆转的风险
铸币税的区域延伸表现为货币职能延伸到发行国范围之外获得货币发行收益。在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高速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国际化在理论上存在可逆转性。这意味着货币国际化在带给发行国利益的同时,也使发行国承担者着巨大的风险。信用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对该货币的信心与预期,最终取决于这种货币的运行效能。信心与预期具有“双向强化”特征。对货币国际交易媒介能力的乐观预期使强币更强,进而使国际铸币税收益扩大;对货币国际交易信心的不足导致对该货币国际地位的悲观预期,从而影响其国际地位。在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中,在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效率充足,能够支持货币迅速转换的条件下,当一种国际货币的国际竞争力预期悲观时,货币持有者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在不同得储备货币之间迅速转换。这种国家货币在国际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的可选择性决定了货币国际化的可逆转性——经济体可以选择一种货币,也可以放弃它而转向另一种预期乐观的货币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国际货币市场上的风险溢价及其引起的货币与资本套利行为是国际货币可逆转性的最佳诠释。
另外,国际货币的选择,会由于货币替代问题,带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对称甚至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这一点在美元化国家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元化相当于美元化国家放弃了货币主权而达成了暂时的货币统一,但由于经济实体政治的独立性及其经济周期的差别性,决定了货币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货币发行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难以全面照顾美元化国家的利益,甚至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带来美元化国家的利益损失,只要货币接受国与货币发行国处于经济运行的非一体化状态,这种情况就必然存在。
当货币区域内出现极度的利益不均与成本分配不公时,货币合作收益就难以弥补为合作而支付的成本,原来的利益均衡就会被打破,一种新的合作形式(不合作)就成为新的选择,拥有政治独立的国家政府则会重新选择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逆转就不可避免了。国际货币的逆转必然给无论货币发行国还是货币接受国都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货币发行国而言,货币国际化逆转是百害而无一例的,而对于接受国而言,放弃一种货币作为清偿货币或媒介货币,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发展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利用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将危机转嫁到全球,世界多国纷纷指责美国转嫁危机,指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我国因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在美元贬值影响下损失惨重.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和进出口贸易者纷纷要求加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为我国在将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获得更多发言权,而且,还将有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同时,也是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必要条件。
国家货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在国际上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职能,或者说执行国际计价手段职能、国际支付手段职能以及国际贮藏手段职能,即国家货币的国际化。理论界通过比较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道路得出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需要满足的五个条件:(1)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基础雄厚;(2)国际贸易发达,国际储备充足;(3)金融体系健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4)货币价值稳定,合理,汇率生成机制完善;(5)政治强大成熟,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2008年我国GDP已经跃居全球第三位,而专家预测今年更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我国持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量,对外贸易量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竞争力显著增强,而且,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是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时机。
当前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的总体路径已经达成共识。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周边地区的现钞流通和使用;二是成为周边地区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值、结算和流通货币,即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这也是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三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三个阶段,也是人民币逐步充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三种国际货币职能的阶段。
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边境贸易、跨境劳务与旅游消费等方面流通,在港澳地区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区域,蒙古和台湾地区也有少量流通。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主要货币如美元、欧元等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波幅加大,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6 50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以及覆盖面,为今后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也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人民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
(一)巨大的经济规模
无论老牌殖民主义的英国,还是二战后成为世界最强国的美国,还是后起的德国和日本,以及联合起来的欧元国家,无一不是以巨大的经济规模为基础的。英国二战前经济规模世界第一,美国二战后经济规模世界第一,日元位列第二,德国位列第三。
由此可见只有经济规模达到了一定水平,货币发行国才能具有抵抗各种冲击承受能力,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吸纳可能回流的货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我国经济通过三十年的快速增长,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基础。
(二)强大的科技实力
从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到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再到后起之秀的德国和日本,其科技发展水平都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准。英国的大机器的使用使其工业品为世界所接受,美国的综合科技是世界最高水平,德国的机器制造是世界顶尖级,而日本的汽车、电子、化工都是世界级水准。
我国重视科技技术人才的培养,在航空航天、高铁、医学领域等也掌握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上,对于自主产权的认识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人民币想要国际化,要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使用,那么中国制造能否在世界级台阶上独树一帜将是一个关键。
(三)发达的对外贸易
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货币走国际化进程之初都经历了贸易的扩张。一战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二战后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日本和德国则紧随其后,贸易对推动英镑、美元、马克和日元走向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英国开展了全球的殖民计划,有“日不落帝国”之称,这就使其在殖民地推行英镑,对外贸易分布全世界,自然英镑成为了结算货币,几乎可以说没有对外贸易就没有英镑的国际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随我国的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稳步增长。但是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却长时间以低技术含量、高劳动消耗、大的环境破坏为主。这是对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一个隐患,能否较好较快解决这一问题将是对人民币国际化持续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持续增长的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在英镑、美元、马克和日元国际化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战前的英国和二战后的美国在对外投资方面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而日本的对外投资规模也十分巨大。
相对比与当前,我国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为对外投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人民币稳定的升值也提高了其购买力,刺激了国内对外投资的热情。但是如何处理巨大的外汇储备成为了我国外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主要方法借鉴国外好的投资方略,分散投资于风险小、流动强的国际债券,同时,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货币币种组合和每种货币的比重,以减少汇率的风险损失。
(五)金融体系的完善
虽然货币的国际化是“良币逐劣币”的过程,但从英、美、德、日这些国家看,健康稳定发达的金融体系都为他们货币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渠道,这正是现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中的瓶颈。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让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从金融体系获得比较廉价的贷款及铸币收入,用于支持经济改革成本,以此来缓解经济改革所带来的财政困,正是这种金融政策导致今天中国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由此引起一系列人民币流通障碍:资本项目兑换未完全开放、不健全的人民币境外衍生市场、缺少海外人民币结算体系等等。
(六)必要的国际合作
美元的国际化本身就是国际合作和协调的产物,而欧元的产生过程则完全是其成员国合作和协调的结果,日本也试图通过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来建立亚洲日元货币区。由此可见,国际合作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需要许多必备的条件,如经济规模、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及其实力、政治和军事实力、货币内在价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外部交易网络的便利性,等等。目前,仅就一些微观的条件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仍然十分明显。
第一,外汇市场发展的水平很低。从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方面看,2005年的“7·21”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规模和水平依然十分有限。
从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分布来看,美元、欧元和英镑等强货币均以掉期交易为主,即期交易所占份额仅为三成。而人民币在外汇交易中则主要以即期交易为主,掉期交易仅占7%,体现出中国外汇交易市场仍十分不成熟,交易品种单一,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减少外汇市场炒作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从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分析,根据BIS的统计,2007年中国大陆的日均交易量占国际外汇市场比重在传统外汇市场上为0.2%,在衍生品市场的占比为0;香港特别行政区占比分别为4.4%,0.9%;台湾的占比分别为0.4%,0.1%。在所有的交易货币中,人民币占比仅为0.5%,港元占比2.8%,台币占比为0.4%。在银行间外汇市场,2007年的总交易额超过了2万亿美元,同比提高了接近90%。外币掉期的2007年交易总量达到0.3万亿美元。远期交易量在2007年交易总量则仅为0.02万亿美元。相对于国际外汇市场日均3.2万亿美元的交易量来讲,中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极为有限。
第二,货币可兑换性与资本管制。开放以来三十年的人民币的可兑换进程,是一个渐进的、透明的并且稳步采取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缓慢过程。1980年代,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后,就逐步加大人民币可兑换的推进步伐,但基本上是属于在探索中前进的过程。
对于实现资本帐户下的人民币可兑换,中国也一直没有停止努力。1996年后,中国政府在完善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建设的同时,一直采取比较宽松的态度引进资金,只是对资金流出限制较多。2002年后,开始缓慢放开资金流动限制。这十几年来,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兑换有了很大进展。在现阶段,中国资本项目的一半左右仍然受到管制,一半左右的跨境资本交易对居民和非居民开放。
第三,金融体制改革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众所周知,美元之所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拥有比欧洲、日本更为发达的具有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尚无自由的利率形成机制,因而中国不存在类似于美国联邦金率、英国官方贴现率和日本隔夜拆借率的基准利率,仅开放了几个关键的并非由市场决定的短期银行间利率。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政策对整体利率结构只有有限的影响力。金融体制改革的落后显然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例如,伴随着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不仅需要建立通常的输出与回流渠道,而且也需要创造条件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人民币证券。按照货币国际化的经验,高度发达的本国国债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本国国债发行实现市场化,能够确定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为其他债券的发行奠定定价基础,在此基础上如果汇率逐步实现浮动、资本管制有序放开,才能导致有广度和深度的外汇交易市场的形成,使投资者能够对冲或匹配不同的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这样才能促进本币作为计价货币、媒介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这方面,中国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事实上,现阶段中国在金融发展的稳定性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矛盾。尽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本项目的开放应当按照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的成熟程度稳步进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地区)如欧洲、日本分别在1961年和1964年实现了经常项目货币可兑换,但直至1980年左右,英国、法国和日本才基本完全放弃外汇管制。新兴市场国家如韩国和泰国则分别在1986年和1990年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到1996年和1993、1994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如印度这样的经济转轨绩效较好的经济体,从1991年开始转轨到2002年才实现卢比资本帐户可兑换。),但在目前的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结构等制度性因素使得“稳定”的意义格外重要。一旦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过于强调经济金融发展的稳定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而这一进程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三、人民币国际化对策
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战略和政策取向上可从两个层次、用“三步走”来概括。
首先,在地域扩张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其逻辑顺序为,先人民币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台三地及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周边国家的流通;再人民币区域化,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最后逐步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其次,在货币职能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其逻辑顺序为,先人民币结算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人民币投资货币,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一、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范围:除了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六个基本的城市之外,将边境贸易较大的省份也纳入试点范围;
二、建立和完善跨境人民币资金支付清算机制,以转账支付代替现钞支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提供清算平台;
三、我国货币当局可以与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较大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订协议,允许其在一定额度内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以提升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对人民币的信心;
四、建设以香港为基地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作为我国资本项目尚没有完全开放之前的一个过渡性安排,以消除境外机构缺乏人民币投资与避险工具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