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训练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训练
2006年11月1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号”完成钻探,深度5000米,其目的是研究白垩纪的重大地质事件与气候变化。据此回答1—2题。1.此井的钻探深度达到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与岩石圈有联系
C.地质钻探是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办法 D.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2008年5月31日,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直升飞机因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失事。据此回答3—5题。3.当时飞机飞行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 D.电离层
4.据统计,包括民航飞机在内的多数飞机失事都发生在该层,其原因最可能是 A.该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B.该层空气密度大,水分多
C.该层天气复杂多变,飞行环境差 D.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5.飞机失事的时间最可能是
A.清晨 B.正午 C.午后 D.傍晚
6.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B.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③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④有利于高空飞行 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测得的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8.读图并回答。
(1)一架飞机从A 水平飞行到B,则从大气的________层进入________层;(2)在A、B两处飞行时较平稳的是在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3)A、B两处天气复杂多变的应是________处,原因________。(4)A、B两处中臭氧浓度较大的是________处。9.地球内部厚度最大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岩石圈 D.地核 10.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11.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12.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13.水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中
A.最活跃的圈层 B.质量最小的圈层 C.最厚的圈层 D.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1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15.有人说:“地球像一只煮得半熟的鸡蛋”。请根据这句话,结合鸡蛋的形态结构,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与物质组成。蛋壳代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_______,其物质状态为_____态;蛋白代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_______,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__ __ 层中的岩浆;蛋壳与
蛋白之间的膜和鸡蛋壳合起来就代表_____;蛋黄为_____,物质状态为______态 16.读“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
(1)填图:在图中填出地球的四大圈层。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他们都是以_______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发生在_______圈,由此引发的海啸主要发生在_______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_______圈传播。
参考答案 AD,ACC,B 7.
(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8.
(1)对流层平流层
(2)B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A 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4)B DABCDB 15.地壳,固;地幔,软流;岩石圈;地核(外核),液。16.(1)略
(2)地心 岩石 水圈 生物
第二篇: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同步检测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顷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答案:B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球内部的知识,目前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获得。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变化的,变化明显的地方形成了不连续界面,不连续界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答案:C
3.莫霍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解析:此题考查了不连续界面的位置,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答案:A
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上部。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答案:C
5.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解析:地震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所以推断外核物质为液态。
答案:C
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答案:B
7.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A.外地核
B.内地核
C.软流层
D.上地幔
解析:此题考查了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是上地幔的一部分,但最准确的答案是C项。
答案:C
8、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D 提示:对地球内部各层的界线与厚度范围要清楚。
9、地壳和地球其他内部圈层的主要区别是
A.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密度最大 B.地壳物质密度最小,温度最低
C.地壳的底部是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D.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惟一能够传播横波的圈层
B 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密度最小,温度最低;上地接上部是软流层,地壳、地幔两个圈层都能够传播横波。
10、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假如按AB位置打一口深井,那么从上至下依次是:
A.主要是花岗岩类——硅镁层——莫霍面——地幔 B.硅铝层——主要是花岗岩类——莫霍面——地幔 C.主要是玄武岩——硅镁层——古登堡面——地幔 D.硅镁层——硅铝层——莫霍面——地幔
A
AB的位置由上至下依次是硅铝层(花岗岩类)、硅镁层(玄武岩类)、莫霍面、地幔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B________。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传播速度慢,并且不能通过外核,应该是横波;F是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的图上信息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C是外核,D是地壳。
答案:(1)横波纵波(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地壳外核(4)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12.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解析: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
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点评: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部分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莫霍界面的深度、地壳厚度不均的特点、软流层的位置、岩石圈的范围等。读图时要注意图上深度数值的变化。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第三篇:1.4 地球的圈层结构_教学设计_教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各圈层结构的特征及划分依据
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4.了解地壳、地慢和地核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 5.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规律及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地球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球外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树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等基本的地理观念,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求真务实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各圈层结构的特征及划分依据
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3.教学用具
课件 4.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难点讲析】
(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2)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安全教育
第四篇: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分解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
中图2003课标版
1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相互特征。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
了
4、解地球的垂直分层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掌握地球各个圈层及其之间的关系。
2、运用表格对比法学习大气垂直分层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2教学重点
1、地球的内部结构。
2、地壳。
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3教学难点
1、地幔、岩石圈。
2、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关系。4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投影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式导入
问题一: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 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问题二: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播放视频:实拍宫城县地震波传到东京瞬间2011.3.11 活动2【活动】学生探究
补充知识: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机械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我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需借助于地震波。展示图片:地震波变化曲线图
学生探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界面称为不连续面。学生根据上图找到不连续面,并转绘到右侧地球部分图上。(如下图)
教师总结: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板书:
活动3【活动】难点突破
难点突破:
1、地壳的厚度在各处是不均一的,一般来说,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只有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5 km,2、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处于熔融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的化学组成主要是铁和镍,外核物质呈熔融状态,内核为固体金属球。
3、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上地幔顶部也是由岩石组成的,二者合称为岩石圈,因此,岩石圈和地壳所指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注意区别。
活动4【讲授】过渡
过渡:“谈天说地”,说完地,下面咱们谈谈天。地壳表面以外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在固体的地壳表面镶嵌着水圈,并被大气圈包围着。在地壳表层、水圈和大气底层,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生气勃勃的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活动5【讲授】教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厚的大气,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的“体温”,使其变化不至过于剧烈。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人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可见,大气对地球表面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大气对生物界和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可以说,地球上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
活动6【活动】学生自学完成知识总结
低层大气的组成
活动7【活动】知识探究
学生根据下图完成大气垂直分层表格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活动8【讲授】教师点拨
难点突破:
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物质组成不同⇒ 各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变化不同⇒大气运动状况的差异 ⇒与人类的关系的差异
活动9【活动】学生自学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教师点拨:
(1)水具有三相变化的特性,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
(2)地球上约有3/4的面积覆盖着水,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
(3)陆地水与海洋水和大气水共同组成水圈。
(4)水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都不能缺少水。水作为资源来说,是其他任何物质所不能代替的。地球上各种水体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它占地球上水储量的96.5%。海洋水是咸水,当前科学技术还不能大规模进行淡化,用之于生产。分布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水体是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占地球上水储量的3.5%,但实际上可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情感态度教育:节约用水
活动10【活动】学生活动 让一组学生用磁扣扣在下图认为有生物的地方
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分布空间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20千米。与其他三个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难点突破:生物圈是地球生物与其环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生命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活动11【讲授】本节总结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以也叫同心圈层。这是地球通过长期演化形成的,也是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
中图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2学情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而本节内容大多又是以新内容的形式呈现的(例如:横波和纵波在物理课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属于新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利用各种地理图片和教具采取化繁为简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壳,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难点:地幔,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
3.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学时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评论(0)
学时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活动2【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师利用边讲边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教师讲述我国神六发射等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事例,然后提出人们如何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提供以下材料:
1、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过3000米。
2、最深的钻井,不过1万多米大约12千米。
3、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4、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千米。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鸡蛋剖面图”,启下到地球。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人们采用了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
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绳子的抖动、钢琴键盘的上下按动,来讲解纵波与横波的概念,填写“纵波与横波的特点”填充表格(表1),要求学生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图”(附图1),根据地震波的有关知识,绘制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推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学生绘制好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后,教师出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及教材有关材料,印证学生的结论,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学生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并阅读教材有关文字,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填充表格(表2)。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配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讲解有关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位置和特点。以生活中的牙膏类比岩浆岩物质状态。
活动3【练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 变化,而横波不变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2.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层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学时重点
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学时难点
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一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现在开始研究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外三层,我们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与大气圈有关,每天都要喝水与水圈有关,人类本身又是属于生物,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可见外部圈层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让我们分别来认识学习这三圈。
活动2【讲授】地球的外部圈层
【承上启下】第一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现在开始研究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外三层,我们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与大气圈有关,每天都要喝水与水圈有关,人类本身又是属于生物,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可见外部圈层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让我们分别来认识学习这三圈。首先学习大气圈。
【提问】 请大家根据教材的介绍及自己对大气的了解,想一想我们周围的大气有哪些物质组成?并试着用结构图在笔记本上表示出来。【出示投影】 同学整理的大气组成的结构图:
【指图讲解】 显然我们熟悉的大气由水汽、固体杂质和干洁空气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指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外的混合气体,它又由氮、氧、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组成,那么它们分别占干洁空气总量的多少呢? 【出示投影】 图1—4—3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
【讲解承转】 氮和氧的比重最大,合占干洁空气总容积的99%,其它成分相对较少。空气的各组成部分分别起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呢? 【同学讨论回答】(略)【出示投影】
氮:地球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水汽:影响天气变化 【总结承转】
可见每一种成分都是不可缺少的,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成分比例的变化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如空气中臭氧的减少,二氧化碳的增多等等。这些成分在大气中是不是均匀分布的?巨厚的大气层由底部到顶部分哪几层?各有什么特点?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出示投影】 图1-4-5大气的垂直分层,请同学仔细观察图
【指图提问】 图中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气温随高度变化有什么变化规律?(同学答略)
【总结】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大气的不同高度范围内气温的垂直变化是不同的,有的气温随高度而递减,有的气温随高度而增加。人们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和运动状况把大气分成了不同层次。
【提问】 从底到顶部分为哪几层?各层气温随高度有什么变化? 【请一名同学到台前指图讲解】(略)
【教师补充并追问】 那么各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不同呢? 【同学读书讨论回答】(略)【讲解承转】 这是因为各层的热源不同。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下节讲到),因此距地面越近温度越高,越往高空,气温越低,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平流层中由于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高层大气先是由于没有臭氧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尔后迅速上升。由于各层大气的热状况不同,使各层大气的运动状况及其它特征各不相同。在各层中与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层呢?(同学答略)
【讲解】 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最薄、密度最大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请同学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分析利于大气产生什么方向上的运动,为什么?(同学答略)【绘图讲解】 由于对流层上冷下热,加之地表冷热不均,使热的地方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的空气就会过来补充,冷的地方则因空气流向热的地方,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便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地面受热越多,对流越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不匀,纬度越低,厚度越大。
【提问】 对流层的这种大气运动特征加之几乎集中了空气中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为什么?(同学答略)
【讲解承转】 由于对流运动,近地面的水汽、固体杂质在上升过程中随气温的降低,易成云致雨,所以这一层也是云、雨、雪、雾等天气变化最复杂的一层,也是我们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
【出示空白投影】 引导同学填注表格中对流层的有关内容。(附表)
【承转】 由对流层往上进入平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升高变化状况不同,其气流运动状况、天气状况等均不同,请同学速读教材与对流层对比说出平流层的特点。(同学答略)引导同学填注表格中平流层的有关内容,进而完成高层大气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 显然各层大气的特征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情况是最基本特征,它影响气流运动状况,进而产生不同的天气特征。
读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图(图3),让学生确定地球上水圈的位置。教师提问:地球上水的存在的形式有哪三态?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图1—4—6)并让学生阅读28页第二自然段提问: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几种类型?(你所知道的)主要的咸水水体和淡水水体有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洋水、冰川与永久积雪等约10种类型;主要咸水水体——海洋水,主要淡水水体——冰川水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水在地理环境中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分析总结:
1、使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2、为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通过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地球上另外一个外部圈层是生物圈。
【指图提问】读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图(附图3),回答:生物圈在地理圈层中的分布位置?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一下生物圈的特点? 评论(0)活动3【练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1.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 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2.有关生物圈的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A.指地球表层的所有生物 B.占有大气圈的全部 C.占有水圈的全部 D.占有岩石圈的全部
3.飞机适宜在离地面20千米以上的空中飞行,这是因为()①在高层大气中,温度适宜
②空气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现象,气流稳定 ③空气含水汽少,能见度好 ④在高空,利于改变航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大气臭氧层()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 那里气温较低
B.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 受集中紫外线辐射之害
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以我们
应该善加保护
D.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
线辐射
第五篇: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
2.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自主预习】(课本勾画并完成问题)
1.地震波的概念、形式、特点。
2.不连续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3.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
深度(千米)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界面)
900
2900
5150
(纵波和横波速度)
(纵波速度突然,横波)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地幔
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地幔
地核
外核
(界面)
外核可能为
态,内核可能是
态
内核
4.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其他
大气圈
由
和
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和
主要成分是
和
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的圈层,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断的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
及其的总称
及其
生物圈与
和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合作探究】
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
态。
(3)C层主要由
组成。G层叫,H层叫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___、相互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跟踪训练】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A.Ⅱ圈层
B.Ⅳ圈层
C.莫霍界面以下
D.古登堡界面以下
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3.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Ⅰ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氧
B.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
C.Ⅱ圈层是包含地壳和上地幔
D.Ⅳ圈层物质呈熔融状态
2017年6月19日上午,海拔3283米的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出高达15000米的灰柱,场面极为壮观。此次喷发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对航空造成影响,但火山灰降落下来,对环境的污染时必然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A.岩石圈
B.地核
C.地壳
D.软流层
5.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地质学家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尔法地区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阿尔法地区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裂缝长度迄今已由1km增大至60
km。据此完成6~7题。
6.阿尔法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的组成物质来自地球内部的()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7.裂缝从1
km延长到60
km,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的()
A.大气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9.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报道,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已于2015年夏在大连某船务公司建设完工。它既是世界最大的深水钻井船,还是我国建造的首艘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9
144.1米,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
图中显示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与③划分的重要依据是,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圈层名称、图示序号、构成物质及其状态。
参考答案
1.A
2.A
3.D
4.D
5.A
6.火山及其组成物质主要是岩浆,岩浆位于软流层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7.岩石圈厚度,60-120千米;裂缝从地表向地球内部延伸,裂开的是岩石圈,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
8.D
9.D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10.[答案](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3)莫霍界面,33千米。(4)名称:地幔。序号:③。构成物质:岩石。状态:固态。
[解析] 本题以我国最大深水钻井船相关信息和岩石圈部分构造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球外部圈层、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地壳厚度、莫霍面及深度、地幔位置及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第(1)题,图中有海洋、植被、大气,因此图中显示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主要是通过研究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作为主要依据。岩石圈部分构造示意图中显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陆地地壳较厚。第(3)题,图中④界面位于地壳与地幔之间,为莫霍界面,其在大陆部分平均深度约为33千米。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6千米,而“大连开拓者”号钻井深度可达9
144.1米,因此钻探到最深时可穿过地壳到达地幔。地幔在图中序号为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幔上层物质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构成的岩石组成,物质状态为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