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

时间:2019-05-12 19:2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

第一篇: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第5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6×2=12

(2)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 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 “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件www.xiexiebang.com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课标与教学分析】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收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思路的引导非常清晰:

(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2)归纳规律:结合广泛交流,畅说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普适性。

通过本例的教学,让学生体验规律探索的基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与实验教材相比,这里的编排还给出了规律的文本表示,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规律。

德育渗透点:通过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收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不但在相关的练习设计中,编排了一些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内容,如练习八中的第12题,练习九中的第4、6题等等(这些题中虽然有些打上了“*”号,不作普遍要求,但却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而且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专门加以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探寻运算规律的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数据特点,解释计算的合理性等,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数感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于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规律。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6×2=

6×20=

6×200

8×4=

40×4=

20×4=

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新知、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4页4、5,、6。

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

8×4=

6×20=

40×4=

6×200=

20×4=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也乘或除以几。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华安学校 熊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58 页例 4 及“做一做”,练习九第、5 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有趣的事。

2、让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并运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语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又规律的,比如桌椅的摆放,做操时的列队,图书管读书的分类,以及超市货物架的分层等等,都是又规律的。数学,作为自然界最基础的科学,也是很有规律的。

今天,我们通过这堂课共同来寻找,在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出示课题)

二、竞赛激趣

师:下面,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个小竞赛(课件出示)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图中算式并夺取小红旗,谁算得最快最准就是冠军。

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学生说出每个算式之间的联系,并颁发冠军奖牌。(课件演示)

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谈话

师:今年奥运会上,咱们中国也得了不少金牌,可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汶川大地震,同学们还记得吗?地震虽过去了,但损失是惨重的,灾区人们的生活还十分困难,有很多小朋友上学都没有学习用品。

(二)、探究问题,发现规律

师:为了支援灾区重建,各中小学开展了“手牵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同学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给灾区小朋友买学习用品。现在,熊老师想请你们帮灾区小朋友算一算:

1、问题:一个文具盒6元,买2个文具盒需要多少元?

1、一个文具盒6元,买20个文具盒需要多少元? 一个文具盒6元,买200个文具盒需要多少元?

2、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师:现在请同学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谁能告诉老师,各个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名称是什么?(因数,因数,积)问:三个算式哪里相同?(都有一个因数6)

第二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积变化了没有?(变了)怎么变的?(观察①和②,②和③)

(①式和②式相比,第二个因数乘了10,积也乘了10,②式和③式相比,第二因数乘了10,积也乘了10)

那把①式和③式相比,因数和积又有什么变化呢?

(①式和③式相比,一个因数6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了100,积也乘了100)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发言)你能把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4、出示第二组数(课件演示)

5、让学生根据上面找规律的方法,找找这组数中又有什么规律? 学生自由讨论。

讨论结果:(①和②相比,一个因数4不变,另一个因数20缩小了2倍,也就是除以了2,积也除以了2。②和③相比,也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了2倍,也就是除以了2,积也除以了2。①和③比,一个因数4不变,另一个因数从20变到5,除以了4,积80也除以了4变成了20)

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6、概括规律

师:能不能将这两句综合成一句?(同桌互相概括规律,教师板书)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四、练习(应用规律)

1、师: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拿出闯关卡,运用刚刚学的规律,完成第一关和第二关。(做一做及练习九第一题)请学生说出如何运用规律算出来的。

2、积的变化规律延伸探索。

师:看来第一关和第二关,都难不倒大家,现在请你们看到第三关。(练习5)先算出他们的得数,然后观察,他们的因数和积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两个因数都变了,积没变…)

课后,请同学继续闯关,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顺利闯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通过这节课你们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 ? 请你跟大家一起分享你发现规律的经验和乐趣。

六、布置作业:

请根据我们今天学的规律,写出两组有规律的数。(扩大和缩小两种情况)

七、板书

积 的 变 化 规 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上册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同学们,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1×4=4

×4=8

3×4=12

4×4=16

5×4=20

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和算出的积,想一想,你能把这组算式继续写下去吗?试一试,你一定能行!

3、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3、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预设:积的变化与谁有关?变化规律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例题进行整理,就是这节课的的自探提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

二、设疑自探:(5分钟)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58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20×4=80 10×4=40

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8分钟)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4、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检验一下。

8×50

400

16×50 =(800)

32×50 =(1600)

8×25 =(200)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四、质疑再探:(5分钟)

预设中的问题,看得到解决没有?

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吧!

(预设:

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五、运用拓展(15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请根据本节知识编一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这道题可以是填空、选择,也可以是判断题。、(二)、运用拓展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2、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68 =(1088)16×34 =(54

4)

16×85 =(1360)16×51 =(816)

16×102 =(1632)

3、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找学生演板】

24÷8=3

560×3=1680(平方米)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1680平方米。

4、思考乐园: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 ×

=

432(18×2)×(24÷2)= 432

(18÷2)×(24×2)=432 发现的规律:【学生说不出时可以讨论】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

六、总结:(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与谁有关? 变化规律是什么?

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或怎么应用?

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 = 12

第二组:20×4= 80 6×20 = 120

10×4= 40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6×200= 1200

5×4 = 20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但是,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8页例4以及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随着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了,秋天到了,小英学校里要去秋游,妈妈带小英去超市购物,来到超市,小英要买上好佳。

二、自主学习,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①上好佳每包6元,如果买

包,一共多少元?

②上好佳每包

6元,如果买20

包,一共多少元?

③上好佳每包6元,如果买

200

包,一共多少元?

2、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教师板书)

2=12

×

20=120

200=12003、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①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② 得出规律: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随着乘几。

4、揭示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课的开始与学生进行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对了,秋天到了,小英学校里要去秋游,妈妈带小英去超市购物,来到超市,小英要买上好佳。】

三、继续探究:

1、出示问题:

①上好佳大礼包每包

元,4

包一共多少元?

②上好佳中礼包每包

元,4

包一共多少元?

③上好佳小礼包每包5元,4

包一共多少元?

2、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

(教师板书)

20×

4=80

10×

4=40

×

4=20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①观察算式独立思考。

②同桌探索规律。

板书呈现:

(缩小相同的倍数)

20×4=80

除以2

除以2

10×4=40

除以2

除以2

5×4=20

引导学生小结: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0除外),积也除以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教材是很好的载体。如何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全面的思考,一语中的地表达,是教师应该关注和不断尝试的。】

4、概括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成乘(或除以)几时,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

四、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要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一次数学擂台,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猜想,推理与验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不可或缺的数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将更趋于严谨与理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一关:火眼金睛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第二关:灵活机智

2、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7×12

204

25×40=

1000

17×24

=()

25×20=()

17×48

=()

25×10

=()

第三关:随机应变

速度:40千米/时

速度:是货车的2倍

时间:4小时

时间:

4小时

路程:()千米

路程:()千米

第四关:快乐动脑

妈妈打算买6千克苹果和4千克香蕉,苹果5元:3千克

应付多少钱?

香蕉10元:2千克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生:苹果5元:3千克

香蕉10元:2千克

(2)生:妈妈打算买6千克苹果和4千克香蕉,应付多少钱?

5×(6÷3)=10(元)

10×(4÷2)=20(元)

10+20=30(元)

答:应付30元。

第五关:大展身手

5、【师:2010年还有84天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年,在这新一年你有什么变化?美化、亮化工程使我们的城市旧貌换颜,到处新建休闲广场和绿化带,让我们市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老师家旁边的一块绿地今年也扩建了,我们来看看。】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8米

560平方米

师:(课件点击出现)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是什么意思?

生:扩大后长方形的宽是24米。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答题纸上。反馈(展示台)

(1)生:560÷8=70(米)

70×24=1680(平方米)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生:

560×3=1680(平方米)师(追问):说说你的想法?生:长不变,宽扩大3倍,面积也扩大3倍。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六关:趣味发现

6、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两数相乘,积随因数变,积若不变两数相反变】

18×24=432

(18÷2)×(24×2)=

(18×2)×(24÷2)=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把对数学的研究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研究发现,大胆创新。】

五、送一首小诗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

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创造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组口算练习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同位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3、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就有些困难。因此,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下载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素材-积和商变化规律的复习-人教版

    《积和商变化规律的复习》素材资源应用规律,掌握方法导语:在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后,就让我们继续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吧。(1)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含五篇)

    《积的变化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牙舟小学陆海鸥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上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较好地完成本节课......

    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王景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七册58页例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

    积的变化规律规律

    一教材分析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

    积的变化规律

    1教学目标 评论 . (1)通过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