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定课改方向,创新育人理念——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定稿]
坚定课改方向,创新育人理念,提升教育教学发展正能量
——重庆市南川区某某中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推进课堂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南川教发“2013”27号,以下简称‚27号文件‛)犹如一场春风给沉寂多年的教育带来一股浓浓春意,同时也给深入推进课改中的书院人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三年课改努力的基础上,某某中学全体教职员工用满腔的人情,科学的态度认真贯彻区教委‚27号文件‛精神,坚持‚明德弘道、成己达人‛的办学理念,抓住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两条主线,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课改之路。现将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如下:
一、组织得力,保证课改推进有序化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常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了课改的合力。
(二)是行政领导率先垂范,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课改理念。在课改中,课改领导小组成员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第一线,通过认真听课,充分了解课改实施的进展、动态和问题,获得课程改革的第一手资料,认真制定课改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评课、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优越的实施环境。
(三)是认真制定相关方案。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某某中学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实施规划》、《某某中学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实施方案》、《课改工作制度》、《校本培训制度》等。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课改氛围。先后在行政会、教职工会、教研组会和年级会议上学习领会区教委27号文件精神,广泛动员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课改,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关心课改、人人支持课改、人人参与课改‛。
二、加大投入,完善课改经费保障机制化
课改以来,学校把课改经费的投入纳入全年预算,统筹安排各项费用。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每位教师配齐笔记本电脑,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等设施,增加了新的教学仪器、图书;争取资金20万元,完善‚六大功能室‛建设,配齐教学器材;建立并完善了某某中学国家课程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库,资源容量达40G;每年筹集经费10万元,及时更换‚班班通‛等多媒体设备;强力推进教师多媒体教学,投影仪使用达80000小时;开辟专题网页,提倡学生网上走课和选课制度,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课程建设。建立课改专项经费报账制度,鼓励教师参加课改培训,课改培训费用实施全额报销制度,2012—2013学年度,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达200余人次,提供经费鼓励教师购买相关参考资料与课改理论书籍,相关书籍达到1000册。同时学校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加大对课改工
作的奖励,对课题研究的奖励、对各级获奖论文的奖励及对课改中的先进个人、教研组进行奖励等。
三、课堂改革,催生教育教学高效化
学校从2011年5月起,全面实施‚‘导•学•练’互助教学‛新课堂教学模式,把打造高效课堂,创建重庆南部特色名校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将卓越课堂模式研究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将学校课堂改革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点,对教师的课堂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2012年,我校荣获南川区‚课堂改革先锋学校称号‛。
2012—2013学年度,学校根据重庆市教委和区教委的要求,结合学校的课堂改革,拟定卓越课堂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导•学•练’互助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以‚班班通‛为平台,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通过骨干引领,帮带措施,教师完全熟知该模式,教师使用率达到100%;本年度,学校通过自行组织新课程、新课堂培训,论坛交流活动,开展示范课,课堂教学论文平评选活动,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改革理论水平。同时,学校积极研究制定课堂教学评价细则,落实课堂教学改革评价过程管理,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对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专项评优表彰。本学年度,我校教师运用此模式参加全区基本功大赛和学科优质课竞赛的老师均获一等奖,说明我校的课堂改革已经得到本校教师和专家的认可。
四、课程建设,催生学生成长内涵化
我校实施课程建设以来,秉承‚书院文脉,润泽后生‛的文化理念,确立‚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机制,实行校长指导
下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制,‚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管理目标责任制。
(一)校本课程多元化、精品化。学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对全校课程开发与开设、课时设定、综合素质测评等进行研究与部署。依托学校、学生和教师特点,找准课程开发项目与立足点,以‚书院文化‛‚书院礼仪‛‚书院文明‛等为专题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了语文阅读学习校本教材《书香脉院》,七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校本教材《书院启航》,体艺卫校本教材《三合一大课间操》与《书院大合唱》。创新课程开发方式,通过项目委托、项目申领、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及时总结经验,有序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二)课程辅助全员化。我校认真落实区教委‚27号文件‛,以教师的全员化指导,学生的全员化参与为原则,落实课程辅助活动的时间、辅导教师和内容,创新课程辅助活动的形式。每天下午第三节课,体育老师开展以开展球类、田径、体操等为主要内容的阳光体育活动;语文老师开展以文艺欣赏、播音主持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活动;音乐老师以琴、歌、舞、剧训练和演出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活动;美术老师以书、画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活动,数学老师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活动;科学老师以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普讲座、科学考察、科技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与手工活动; 思品老师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社会小调查及家务劳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活动多样化。我校坚持‚明德弘道、成己达人‛的办学理念,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
上的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坚持自主选择和鼓励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实效性原则、课程辅助活动与兴趣小组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科组为单位,构建了播音主持、数学活动、影视欣赏、国际时事、乒乓球七大兴趣小组;社团在团委的引导下,推出了演讲社、文学社、书画社、棋牌社、舞蹈社、篮球社等六大社团,通过定课程、定活动时间、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定辅导教师等‚五定‛原则,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逐渐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亮丽窗口。
五、特色项目,促进学生发展全面化
学校本着‚人人参与、人人运动、人人探索、人人创造、人人发展‛的思想,在‚体育强健民族、科技畅想未来、艺术点缀生活、激情点燃希望‛理念支撑下,制定‚1+5‛‚2+2‛项目实施工作方案,落实学生项目选择,全面启动‚1+5‛‚2+2‛项目实施工作,将过程材料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学校以可操作性为前提,充实‚1+5‛‚2+2‛项目内容,先后出台乒乓球、篮球、大合唱、文学社、播音与主持、书画等项目活动方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前提,教师根据人数和场地等客观条件进行适当引导。教导处加大对特色项目考核力度,坚持做到活动项目、活动时间、指导教师、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五落实‛,课程辅助活动、阳光体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科技手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六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活动时间,丰富课程辅助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探究新的有效的多元的评价机制,制定《某某中学校学生‚1+5‛‚2+2‛项目评价细则》,明确各项成绩的标准,体现评价的‚全员性、过程性、激励性、客观性‛,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项目的兴趣。
六、科研引领,推进课改发展纵深化
‚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水平线,教科研的含金量决定课改的水准。‛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课题为牵动,全力实施‚科研育师‛、‚科研强校‛、‚科研兴教‛的策略,瞄准教育发展趋势,加大课改的力度,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办优质教育,促进学校发展。在2012—2013学年度中,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深化课改的培训机制,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建立保障课改的督导机制和评价机制,科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项课堂改革专项课题获得区级立项,语文、化学、英语等3项课堂改革小课题获得区级立项,各学科教师共发表课改相关论文38篇,其中重庆市级一等奖3篇,二等奖、三等奖9篇。
几年来,某某中学在区教委的关心支持下,课改走过了一段段艰难的路程,留下了一个个沉甸甸的脚印,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2012—2013学年度中,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合格率与体制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达99%,初升高比例达92.5%,2013年中考取得了全区同类学校各学科均领先,上南川中学分数线67人,上重庆市重点中学分数线153人,全区前50名占6人的好成绩,赢得了上级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校连续多年获南川区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一等奖和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定课改的方向,创新育人的理念,必定能够为南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酝酿更多正能量。
第二篇:数学课堂的课改创新
浅议数学课堂的课改创新
福 州 市 下 院 小 学
姓 名 : 刘 虹 学 科 :小学数学 电 话 :***
浅议数学课堂的课改创新
在课改创新理论越来越被认可的今天,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师,长期的日常教学,让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味遵循传统教学,难以获得现在学生的认同,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在提高自身教研的基础上,不断领悟并渗透着课改精神,不断地尝试着把课改与实际教学工作大胆合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并最终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为了克服目前传统数学课堂中存在的刻板无趣教学的现象,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觉得每个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主动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课改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否能自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特别是数学,一向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与无味的,所以很多学生一上数学课就犯困。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课堂效率呢?我通过长期在一线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钻研探索,觉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多下些功夫。
一、将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改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步入校门不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学习的专注性、持久性也较差,怎样使他们在课堂这40分钟内始终保持较旺盛的学习情感呢?这一直是我在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但乐于听故事的特点,就要求我们低年级教师始终要以饱满的激情投身于课堂教学中,主动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感到愉悦、激奋的教学活动环境,在教学中结合多种多样的各种教材,如鲜艳的颜色、形象的动物、生动的童话,运用到数学情境教学情境中区,多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发现数学的奥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还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标上价格,带来学校,利用学具中的人民币模拟了一场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同学们在相互购物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不知不觉让学生加入到了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当中。又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以《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引入,课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以“懒惰的悟空”上学常常迟到为主线,让同学们帮它想想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做到上课不迟到这样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引入时间教学,随着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时间教学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然后又根据孙悟空迟到这样的行为来教导学生应该珍惜时间,如何爱惜与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发现并学习到新知识的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加强了时间观念,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依据思维特点,进行互动式教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的认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形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能力,注意力极容易分散,所以根据其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具体形象的实物、具体的情境进行教学,通过感性的材料、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中,通常都是老师从头到尾在讲,粉笔从头到尾没停,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积极性较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讨论课”“演示课”等能与学生产生丰富的互动的教学模式来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如,我在“同样多”的这个概念的教学中,先将两位小朋友分蛋糕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提问“怎样分才公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小朋友手中分到的蛋糕的数量,从而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又如,在进行《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主动掌握时间的基本知识。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这一课时前,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家事先预习课文,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闹钟,而且我拿了一个三角形的小闹钟模型,告诉学生闹钟不一定是圆的,它可以是多种形状的。然后事后我发现学生的创意让我叹为观止,他们做的闹钟有的拿苹果做的,有的拿毛线团做的,个个精彩纷呈,上课的积极性被很快地调动了。再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引导发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认识时间,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生活中的数》的教学中,我请同学们用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家里的电话号码,学生活动时,因为学具盒里的数字只有1—9,所以如果出现重复数字就不够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这时我再让学生自由活动去找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促使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谈论与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也拓展开了。
三、调动小主人翁精神,激发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仅仅通过让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学习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自主学习,克服将学生封闭在课堂的传统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不仅听得懂,而且能把数学与丰富的生活联系起来,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效果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物体(牙膏盒、魔方、皮球等)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并与老师一起将它们总结归纳出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能让学生很好地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同老师一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一个比较,放开心思,大胆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最后老师进行一个收尾性总结。由于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故对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就能做到明确地区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这样让学生突破封闭的课堂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每个老师用心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带领他们走入数学的世界,领略数学的奥秘,主动激发创造性思维与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数学课永远不会枯燥。
四、创设和谐学习氛围,构建激励性评价体系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一评价非常中肯,我个人认为究其原因在教育本身,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学生负担太重:考试频繁、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许多学生甚至对数学产生厌恶的情绪。正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游戏机制,合理利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如口算小火车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等等活动,不仅能提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节奏,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表现,让学生主动从身边入手,发现学习是件让人欢喜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看到每个同学的闪光之处。而学生在每每收到肯定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享受到发现与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情感会促使他们不断用眼睛去看,用小脑袋去想,在平常琐事上也发现数学的秘密,在数学国度自由翱翔。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个人认为课改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国度展翅飞翔。所以,我们在传授给他们知识的同时,应当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让每一个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Z]2001.2.
2、《浅谈“互动式教学模式”》 学周刊·C2009年第3期
3、《小学教学参考》 2006年30期
4、《激励性评价方法研究成果集》 主编赵学勤 2002年6月
第三篇:“课改说明书”使用心得:以先进理念引领课堂改革
“课改说明书”使用心得:以先进理念
引领课堂改革
“课改说明书”使用心得:以先进理念引领课堂改革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一语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在课改路上,《现代课堂周刊》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推动了我校的课改进程。我们把对《周刊》的“学思”、“研悟”、“应用”称为“课改三宝”。
启迪我们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校刚涉足高效课堂改革时是“学而不思”,只追求课堂的“花样翻新”,效果如同邯郸学步。痛定思痛,通过《周刊》,我们认识到:我们学来的只不过是形式,并未得其精髓,孰不知别人的模式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基础的,我们盲目拿来与模仿,最终只能是水土不服,半路夭折。故而,必须拿来与创新相结合,打造适合自己特色的课堂流程模式。《周刊》让我们六中人学会了思考,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引领我们研悟同行
2010年9月10日是六中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日子。温家宝总理在我校听课后评价:“学习气氛很好,学生学得好,教师教得好。”可是我们深知离杜郎口还相差很远,于是通过《周刊》“透视杜郎口”,那里的“严、细、实、活、爱”让我们震惊之余对课改有了更深的感悟。
管理出效益。在课堂教学基本功达标培训中,我校实行了“一谈、二警、三停”的措施。“一谈”即第一次课堂不达标者谈话提醒;“二警”即第二次不达标者,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三停”即第三
次不达标者,该教师停课学习一周,专门进修课堂教学技能。
细节定成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对学生从行为习惯到常规管理,从吃饭穿衣到宿舍就寝,做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每个人每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职责,在责任制中形成责任感,进而产生荣誉感、成就感,形成相互依托的团队意识,造就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
指导我们应用至上
跟随着《周刊》的步伐,我们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技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提供条件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系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 张玉坤)
第四篇: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 心得体会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两课”培训学习,我对于新课程的主要模块和其选择性、时代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终于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课改,我真正改变了我对新课改的看法: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教材,全新的授课理念,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深生活和社会实际。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及区分不同复杂程度的目标。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二、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传授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新型的教师。
第五篇:“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作为教师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二、教师应有创新意识、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三、改革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内容
以“产”为方向,以“学”为目标,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上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实践教学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能够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专业课教学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拓宽课程实践空间。部分实训课程单独设置,部分根据课程模块进行实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讲授与操作相结合。实践教学又分为课后技能训练、阶段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形式,这种模式把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职业知识课、职业技术课以及技能培养融为了一体。
由于教材反映的是编写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一定时间后,难免有陈旧感。教师广泛阅读本专业的专著、学科杂志、教材新版本等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教材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内容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视野,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另外还可以引入身边的科研成果,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融教于做。
四、课堂应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要降低标高,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总之,在这次课改培训中我受到很大启发,这将给我今后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动力。我深信自己会在这次教学改革浪潮中不断的成长并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