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语共同教学案 9 张会敏
邓州市联谊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张会敏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内容:《春望》《泊秦淮》 课型:讲读 课时:第一课时 时间:2011818 学习目标:
1、了解格律诗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3、深入理解和感悟千古名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让还生感受到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和感悟诗人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字词意思,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学习难点:体会诗句蕴涵的哲理。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准备)
1、你学过哪些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请你写两句.2、借助工具书为下列字注音: 溅.()烽.()簪.()搔.()
3、朗诵《春望》《泊秦淮》
二、合作交流
(一)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斜线标出诗句的停顿。
2、小组比读,选出优秀同学进行展示。
(二)再读课文,深度理解
3、《春望》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4、《泊秦淮》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5、齐读课文,体会《春望》《泊秦淮》所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探究学习
1、请你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中“破”和“深”字的深刻含义。
2、“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为全诗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3、《泊秦淮》表面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四、巩固提高
1、杜甫在《春望》中因感时伤事而面对鲜花落泪,听到鸟鸣心惊的句子是:。
2、杜牧夜泊秦淮听到了酒楼里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教(学)后感:
邓州市联谊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执笔:张会敏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内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课型:讲读 课时: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阑.()戍.()戈.()寥.()
2、辩字组词
僵()戍()廖()
疆()戊()寥()
3、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僵.卧.孤村不自哀 留取丹心..照汗青
4、根据提示并按原文填空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通过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是:。
(2)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集中体现在“。“两句诗里。
二、合作交流
(一)1、朗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过零丁洋》,注意字音、字形。
2、分小组朗读,选出读得有感情的同学进行展示。
(二)再读这两首诗,深度理解。
3、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的?
4、《过零丁洋》中的首联叙述了诗人的哪两件事?
5、《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绝唱,激励仁人志士,你能说说它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吗?
三、探究学习
1、从你学过的古代诗歌中写出表现诗人爱国情怀的诗句。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文天祥的生死观。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探讨生死价值的语句吗?请写出一句来。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尚恩为国戍轮台.. 千戈..寥落四周星
3、名句赏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教(学)后感:
第二篇:八语下第六单元教学案
编号01-----
26、《小石潭记》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型-新授课-二课时-主备人-朱金龙-审核指导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课核-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入微观察景物,提高对美的品赏能力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彩屏显示课题。)
二、引入课题: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柳宗元,字子厚。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文集》。唐代杰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平缓。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3、听读:课件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4分组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句。3.梳理文中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4快问快答,把握文章内容。5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拓展延伸,推荐小石潭。拟写景点名称、广告语、导游词。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介绍家乡的某一景物。200-300字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课核--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山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心情的。
二、问题质疑,合作探究
A、(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B、(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动静结合)C、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D、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永州八记》中的某几篇,提高对作者认识。
编号03-----
27、《岳阳楼记》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型-新授课-二课时-主备人-朱金龙-审核指导
《岳阳楼记》第一课时
课核--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见实、虚词;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一、解题并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合作探究,研习精读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l)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四、作业-背诵课文
《岳阳楼记》 第 二 课 时
课核--疏通后三段文意,进而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一、复习导入
1、重点词句翻译
2、背诵
二、继续研讨第3、4段。
1.指明同学读第3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解释。2.学生齐读第3段。
3.指名同学读第4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的解释。4.学生齐读第4段。5.讲析第3、4段。讨论: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三、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五、归结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极:
南极潇湘(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⑹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⑺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5)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七、作业--
1、了解岳阳楼。
2、阅读作家作品
编号05-----
28、《醉翁亭记》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型-新授课-二课时-主备人-朱金龙-审核指导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
课核--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见实、虚词;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作品介绍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读(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2.正音(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滁()壑()琊()潺()酿()辄()霏()暝()蔌()翳()觥()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合作学习,疏通全文大意
1、分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四、研究,探讨课文 A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B/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五、小结及作业布置
1、翻译背诵课文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课核--.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重点词句翻译
2、背诵
二、继续研究,探讨课文 A、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B/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乐。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三、讨论交流
1、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四、归纳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
五、作业----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编号07-----
29、《满井游记》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型-新授课-一课时-主备人-朱金龙-审核指导
《满井游记》第一课时
课核--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描写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小石潭、岳阳楼、醉翁亭这些地方都处在我国的南方,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随着袁宏道的足迹去看一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2、写作背景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进京,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自主学习,通读文章,把握文意
1、听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气势、韵味、节奏及停顿,以此正音正字。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去感悟文章。
3、朗读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并出示需学生着重掌握的字词,以求把文言文学习中字词掌握这一基础环节落实到位。
四、合作探究,品读文章,体味情境 A/品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未出游的心情。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2、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品读第二段,赏析满井美景,学习写景方法。
1、这篇游记写满井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哪些景物?
2、根据图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写景的句子,直观感受景物之美。
3、结合阅读体验,学生找出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4、在赏景的基础上,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 写景指导一: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乍暖还寒,万物复苏。写景指导二: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写景指导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所写景物形象生动可感。写景指导四: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情融于景。
5、结合以往所学课文,学生补充写景方法。
(1)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6、读第二段最后一句,体会作者感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7、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作者重在抒写“性灵”,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五、归纳小结
作者以清新流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图画,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览,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编号08-----30、《 诗五首 》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型-新授课-二课时-主备人-朱金龙-审核指导
《 诗五首 》第一课时
课核--学习前两首诗,体悟诗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一、导入新课学习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饮酒》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研习《饮酒》,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 ②君:③心远地自偏: ④辨: ⑤忘言:。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5、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6、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结构精妙,意境高远
7、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9.课堂训练。10.课堂小结。
四、研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 诗五首 》第二课时
课核--学习后三首诗,体悟诗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
2、考查名句积累
二、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质疑字词。
(1)虚词。俄顷:向:安:呜呼:
(2)实词(活用)。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冷(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6.赏析。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节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7.艺术特色。全篇揭露现实,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三、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2.研习课文。(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四、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后三首诗。
2、积累名句、阅读作家作品。
第三篇:2.3 大气环境(八) 教学案
2.3 大气环境
(八)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 编号:015 时间:2014/11/6 主备人:张保华 高一地理组 第 11 周 第 1 课时 总第 10 课时 备课组长:张风丽 段长签字: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4.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5.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
6.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说明其移动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7.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8.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学习重难点】
1.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2.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使用说明】
1.自学教材第36页到第42页,找出本课中的重点和疑难点并将其标记出来。2.本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或由老师答疑解惑。【学习时间】1课时
【自主学习】 第2课时 【活动提示】
(教材P52)活动2 1.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至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南纬10°~20°之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当太阳直射点南移至南半球时,北纬10°~20°之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这样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因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干湿交替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移至一半球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当太阳直射点移至另一半球时,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这样就形成了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2.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热力原因);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多对流雨,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高空聚积的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动力原因);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近地面冷暖气流辐合上升(动力原因);气流以上升
运动为主;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两极附近;终年寒冷,气流下沉(热力原因);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控制地区降水较少(大陆东部 除外)。中纬西风带——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所控制地区降水较多。极地东风带——分布在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控制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教材P54)
1.甲是1月,乙是7月。因为甲图亚欧大陆上是高压,说明陆地上的温度低,符合冬季的情况,北半球冬季的代表性月份是1月;乙图亚欧大陆上是低压,说明陆地上温度高,所以是7月。
2.甲图东亚地区吹西北风,南亚地区吹东北风,因为东亚位于高气压的东部,南亚位于高气压的南部。
3.乙图中,东亚地区吹东南风,因为气压梯度力由太平洋指向亚欧大陆内部,又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南亚地区吹西南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形成的。【跟踪训练】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所示为
____________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
(2)图中气压中心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D点盛行____________风,E点盛行____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4)此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上,B气压中心位于北太平洋上。此时大陆上形成高压,为1月份等压线分布图,位于亚欧大陆上的高压为亚洲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图中D点位于东亚,冬季吹西北风,图中E点位于南亚,冬季吹东北风。在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下,我国天气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征。此季节,我国昼短夜长。
[答案](1)1(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4)昼短夜长
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1)从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西北偏西,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2)夏季副热带高压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往往成块状分布。[答案](1)A(2)C 【当堂检测】
9.读亚洲东南部及澳大利亚气流运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____________月(1月、7月),图中A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___。
(2)图中B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
(3)图中C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它是由____________形成的。该风主要影响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读右面的模式图,完成1~2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读下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4.a图中气压柱切断的气压带是()A.极地高压带B.副极地低压带C.赤道低压带D.副热带高压带
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5~6题。
5.若图中①为高压中心,则()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6.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下图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为____________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2)我国东部和印度的风向有何不同?分析说明此时两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位置相当,为什么气候差异较大?
9、答案:(1)7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2)东南(3)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 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以南(4)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1、B
2、C
3、A
4、B
5、B 6.C
7、答案:(1)七(2)我国东部: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印度:西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3)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作业布置】
第四篇:八上生物教学案答案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外胚层、内胚层、中胶层。消化腔、口。2.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有肛门。4---13
BABCBCDDCA 14.两侧对称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三胚层的出现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更正:选择题第五题改为:蛔虫消化器官不同于水螅的是 1.环状体节、环节、沙蚕、蛭 2----9
CABCABDA 10.(1)呼吸(2)前端(3)刚毛、快(4)迟缓(5)环状体节、环节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12DBACCDDCDCCB
13.略
第四节
鱼
1.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2.游泳、呼吸
3.1000、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4.水中、鳞片、鳃、尾部和躯干部
5——9ADBBC 10.(1)侧翻、对照(2)A(3)口、鳃盖后缘(4)红、内含毛细血管(5)生活环境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水中、体外、变态
2——9CCDCABBBB
11.略
第六节 鸟
1.流线、阻力、羽毛、翼、两翼
2——10CCCADBCDA
11.略 12.(1)被覆羽毛、双重呼吸、心脏功能强
(2)略
第七节 哺乳动物
1——7ABACCCC 8(1)门齿、臼齿、犬齿、切断食物、磨碎食物、撕裂食物(2)B、门齿、臼齿、犬齿、植食性。A、犬齿、肉食性
9.BBABC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10BCBCCDADDA
11.(1)a关节头、b关节窝
C关节囊
(2)骨骼肌、骨骼肌、兴奋、骨、关节
12(1)屈肘、伸肘(2)肱二头肌、肱三头肌(3)收缩、舒张(4)神经系统(5)B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一课时)
1.先天性、学习
2.遗传因素、环境、强
3.先天性、学习、学习
4——9DBACDA
10.DDCBA
11.(1)先天性、学习(2)遗传物质(3)学习、先天性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第二课时)
1.学习、先天性
2——7CACADB
8.(1)完全变态(2)保证实验变量的单一性(3)3(4)植物叶片(5)D(6)避免偶然性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11CCBDDCCACDC
12.(1)迁徙、筑巢、先天性、遗传因素(2)语言、信息交流(3)学习、学习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1——6BDBDAC
7略
8略
9.(1)5(2)草、消费者(3)草、鹰、鼠、鹰(4)鼠、鹰(5)捕食关系(6)生活环境、生态系统(7)分解者(8)先增加后减少
10.(1)胸(2)老鼠(3)不能(4)生态平衡(5)寂静的春天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一课时)1.菌落
2——10BACBCCBBB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课时)
1.水分、温度、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
2——7DDDBAC 8.真菌 9.(1)有机物、叶绿体(2)琼脂(3)高温灭菌、杀灭培养基中的菌类
10.(1)不同环境中的细菌(2)对照、2、是否与空气接触(3)不能、变量不唯一
第二节
细菌
1——10CBDDCBDBCB
11.略
12.(1)A、细菌(2)B(3)加热(4)是(5)A
第三节
真菌
1——12C ACBCDABBDBB
13.(1)有菌落、无菌落、温度,有菌落、无菌落、水,有菌落、无菌落、有机物(2)温度,水,有机物(3)实验组是乙,对照组是甲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物质循环、患病、共生
2.分解者、有机物、二氧化碳、水、无机盐、二氧化碳
3——9CCDCCAA
10.(1)呼吸作用、光合作用(2)真菌或细菌、分解者、分解有机物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课时)
1.酒精、二氧化碳、酒精
2.乳酸、醋酸
3.防止杂菌进入、温暖、细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温度
4——6CAB
7.(1)乙、设计了对照试验(2)培养基中的有机物(3)这是细菌和真菌生活的适宜、避免其它杂菌的干扰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二课时)
1.细菌、真菌、有机物、防腐、杀死、抑制
2.真菌、细菌、抗生素
3.基因糖尿病、生物反应器
4、杆、甲烷
5.C 6.B
7.略
8.C 9.(1)成形的细胞核(2)抗生素(3)分裂、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4)酵母菌、酒精和二氧化碳
10.(1)分解者(2)略
第五章:
病毒
1.蛋白质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活、寄主
2.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3——1DDCDAABC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课时)
1.形态结构
2.花、果实、种子
3.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4——8BABCC
9.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10—12CCD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二课时)
1.内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2——8DDADBA
9(1)东北虎、猪、扬子鳄(2)海带、鲤鱼(3)扬子鳄
10.(1)BDE、CDE(2)气管、皮肤、气囊(3)略
第二节
从种到界
1.界、门、纲、目、科、属、种
2.小、远,大、近
3—13ACCBAACABCB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基因、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11AACBBBDCCC
12(1)单
一、差、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2)基因库、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基因的多样性减少、抗病哪里差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银杏、珙桐
2.裸子、三
3.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4——13CACBDCBBCA 14.略
15.略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附: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 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1-4略 5-15CADADBABBAD 16-17略 18-20ABC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1-9CADDCCCCA 10-11略13-17BBABC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1)1-2略 3-17 CCBCADBBABCDACB 18()麻雀、七星瓢虫、峰鸟、菜粉蝶、蝙蝠(2)七星瓢虫、菜粉蝶、麻雀、峰鸟、蝙蝠 19略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2)
1-5BDBDC
6-10DABDC 11-14CACB 15(1)b(2)a(3)e(4)f(5)d(6)c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6BDAACC 7.略 8-12DDDAD 13.(1)a关节头 d关节窝 b关节囊(2)骨骼肌、骨骼肌、兴奋、骨、关节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3略
4-8DBADC
9-15DADCBA 16(1)先天性、学习(2)遗传物质(3)学习、先天性 17 略 第二节 社会行为
1-5CCBDC 6-10CDCCB 11-15ACACD 16(1)B(2)B(3)D 第一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5CBBDD 6-11CDDADC 12略(1)6(2)草、消费者(3)草、鹰(4)鼠、鹰(5)捕食(6)生活环境、生态系统(7)分解者(8)增加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3略 4-9DDDACCC 10(1)乳房生物反应器(2)转基因、人的血清蛋白基因(3)人的血清蛋白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2略 3-8BBACBD 9-14 DCCBBB 15 真菌 16(1)微小(2)分裂(3)芽孢、细菌 17 略
第二节
细菌
1-6CBCDCC
7-12CBDCBD 13-18 CCBCDA 19略 20(1)A、细菌(2)B(3)高温灭菌(4)是(5)A
第三节
真菌
1-5CACBD 6-10CDABD 11-16BBCBAB 17.(1)甲生长、乙不生长、温度;甲生长、乙不生长、水;甲生长、乙不生长、有机物(2)水、温度、有机物(3)甲是实验组,乙是对照组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5 CDBAD
6-10CCAAA
11-12略
第二节
人类对自己和细菌的利用 1-6略 7-10CAAC 11略 13-14DCC 15-16略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4 略 5-9 BDDDA 10-14 BADCB
15-17 ACC 18 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19略
第二节
从种到界 1-2略 3-8 ACCBBA 9-14 ACABCB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略 2-6 AACCB 7-11BABBD 12-17 DCCDCC 18-19略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2略
3-7BCACA
8-12CBBDC 13-17 ABBCC 18-19略
第五篇:八上历史教学案2
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系列——上册
武安市午汲镇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
年级:八年级 学 科:历史 主备:张双发 审 核:李三海
内容: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 课的类型:展示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掌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实 学习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预习交流:5
1、默写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分别写出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动原因和侵略者
二、合作交流: 小组准备展示内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鸦片战争的经过
3、鸦片战争的影响及中国失败的原因。
4、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侵略者、原因、主要罪行)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侵占我国领土情况。
6、19世纪60-70年代,我国新疆面临的危机
落后就要挨打
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系列——上册
三、展示提升
重难点、易错点预设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南京条约》中那一条最能体现其侵略意图?
2、香港历史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想一想,香港岛被英国割占了多少年?
3、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5、近代历史上,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哪一个条约?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国家?
6、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你知道今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吗?你有何看法?
7、你还准备展示哪些重点知识:
四、穿插巩固:
各小组对本组没有展示的重点内容进行巩固,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行巩固
五、课堂检测: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2、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3、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属于一个省的是哪两个?
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火烧圆明园的凶手是——
6、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范围分别是——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