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试论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及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吕莉莉
[摘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基本态度、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谐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师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人的发展其实就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其中知识是促进人发展的基础,如果离开知识这个基础,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能在数学活动中忽视知识和技能的做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又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主动去获取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了足够的体验和收获,使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逐渐爱上学习。
[关键字]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 有效性教学 问题及对策
一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设计
根据布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设》中曾论述的教学思想核心:“所谓求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因此“儿童能想的让他自己去想,儿童能做的让他自己去做”,教师指导的中心乃在于:引起并激化儿童内部的已知与未知的矛盾,借以调动儿童对教材展开主的能动的自我活动。本学段教学内容的特点是课本提供的材料非常简单,但是由本学段引出的问题却很多,且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课文内容贴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与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结合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心理特点,以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二 教学程序设计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个人借助拼音阅读课文——小组探讨较难的字词——讨论归纳课文内容——教师讲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总结——布置作业
三 教学程序实施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心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引起学生兴趣的规律有两条:当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时;当所学只是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涵义时。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妈妈与奶奶是如何相处的,却不能通过妈妈的行为举止启发到孩子也应该去学会体贴和孝敬老人,《棉鞋的阳光》正是这样的一篇课文,它通过母亲的行为还感染孩子,让孩子也学会去爱老人。
(二)个人借助拼音阅读课文 皮亚杰说过:“智慧起源于动作,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生字,教师可以将学生认为较难的生字生词写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
(三)小组探讨较难的字词
维果斯基认为:“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不仅有行为和行为的影响,思想和思想的交流,而且会产生新的行为,新的思想。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已经书写的较难的生字生词进行讨论,读音,字形,结构,字义或近义词,反义词,造句都可以作为学生小组合作的讨论内容。这样也许A学生不会的字词通过B、C、D等同学的模仿,可以达到一定的感知和理解,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讨论归纳课文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而言,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因此竞争、合作、讨论都成为他们喜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无需教师提示,小组间自动展开竞争。10分钟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或是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归类,筛选,得出最终结果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成果被老师认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由此激发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此期间,教师也要示意让学生体会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集体的智慧胜过个人的力量,要竞争更要合作的道理。
(五)教师讲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总结
成就感能够促使学习者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而适度的焦虑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也更敏捷,因此,无论各小组前面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都异常关注讨论结果成败的原因。允许学生在前面理解内容正确的一项中选一条,再利用各小组间个体的差异,来体现集体的优势互补效应,教师针对学生的新发现即使给予提问,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结果,得出最后的答案,再由学生代表评价学生解释的合理性,教师只在学生需要时给及启示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有效教学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出发,使学生在离开教师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在学生小议从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之后,教师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做小结,而且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最终给出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学习方法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六)布置作业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堂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创新,因此教材不应只作为传承知识的载体,还应该是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凭借。
四 有效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几点思考:
(一)合理调控教学时间,保证教学时间的有效操作
1、上课预备铃声响,各任课教师应及时准备好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用具,确保在正式上课之前到达教师,不能以任何的理由迟到。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程度和接受、掌握得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妥善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时间,不提无效的问题,做无效的教学事情,拖延课堂教学时间。
3、精心设计安排课堂练习作业,杜绝“拿来主义”,随意编印题目,每次都要先于学生做过,保证在下课铃声前准时结束课程。
(二)加强课堂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执教能力,“亲其师而信其道”
反思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既要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也要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行动反思,重点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切实符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首先,教师要学会培养高尚的人格。我认为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高的人。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很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排斥,不愿意上他的课。
其次,走进文本、潜心会文是首要任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
第三,注意教学的组织,环节的安排,方法的运用等都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收益
第五,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业,决不留在课后,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反馈,相机指导。做到课课清,提高作业效率。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原有水平我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精、巧、活。精选作业类型,避免随意、重复、枯燥的作业,不是非做不可的,可做可不做的作业坚决不做。做到作业量适中,难度适宜,梯度适当。设计作业时关注学生全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从作业中同样能体验到经过思维所获得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不把作业当成负担,当成是不得不为苦于交差的被动式劳动。在课堂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陈旧教学形式,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业,决不留在课后,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反馈,相机指导。做到课课清,提高作业效率。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原有水平我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精、巧、活。精选作业类型,避免随意、重复、枯燥的作业,不是非做不可的,可做可不做的作业坚决不做。做到作业量适中,难度适宜,梯度适当。设计作业时关注学生全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从作业中同样能体验到经过思维所获得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不把作业当成负担,当成是不得不为苦于交差的被动式劳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比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不感兴趣时,就算通过意志的努力去做,活动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够做好。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始终,使他们爱上课堂呢?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注重创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再有,教师决不能“一言堂”,老师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人人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个老师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现实的课堂,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即使不能够做到最好,但我们可以做到更好。以上是我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 钟启泉.崔允漷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J]上海教育,2000(1):1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由教师导引的,教师的课堂提问,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以问题为抓手,深入研究课堂提问与导答,有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
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而问题是教师事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的提问容易造成问题牵着学生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很少得到教师真正关注和重视,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进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教师提问多,导答少
以问题来组织教学是很多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如有位教师上《生命生命》(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课堂上大大小小一共提出了45个问题,而很多问题只是教师提出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回答,特别是一些重点问题,教师只是提出来,而如何回答教师引导很少,学生也很迷惑。
(三)教师提问随意性大,针对性少
一些教师没有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提问。课堂上,教师提问随意性大,看到什么就问什么,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有些问题偏离课文内容,有些问题层次不分,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回答。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后提问:“‘一夜’指的是多长时间?”“‘工作’是什么意思?”“‘工作’一词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又提问:“你们见过周总理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完课文,教师小结时再提问:“谁来说说《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40分钟,学生在回答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中占去了大量的时间,真正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时间太少了。这无疑是受到教师随意提问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提问随便,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没有思考所提问题的价值,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四)教师逼问多,追问少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提问来达到。有时为了得到答案,教师不是采用引导的方式,而是采用逼问方式,逼学生说出答案。如有位教师教学《草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他将“迎客、相见、接待、联欢”那四段表达的思想感情分别概括为“热情、深情、盛情、激情”。教“接待”那一段的时候,教师提问:“这段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本段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拼命地引导学生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上靠拢。谁知学生并不领情,说了很多带“情”字的词语都不是老师想要的“盛情”这个词儿,老师面带怒色,冷冷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们是怎么学习的?”于是老师说:“同学们想一想,比‘深情’还深的情是什么‘情’”?这一下,课堂里出现了“冷场”现象,学生再也回答不上来了。多嘴的学生只好在下面悄悄地说:“那就是‘爱情’了。”
(五)学生参与面不广
教师提问面对优生,很少提问差生;提问面向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学生参与面不广。
以上种种问题,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在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解决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讲究提问的艺术
进行有效课堂提问,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鼓励性、广泛性和针对性外,还得讲究提问的策略。铁匠打铁诀窍有三:一是切准“火候”,趁热打铁;二是切准“打点”,锤锤到位;三是切准“力度”,大锤成型,小锤修饰。课堂提问也是如此。
1.切准“问时”,问在当问处。滞后提问,学生兴致已过,燃起的求知欲望已经消失,再关键的提问也难以形成精彩。前置提问,时机不够成熟,学生对问题不够敏感,应对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容易导致课堂沉闷。前置或滞后提问都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或推进学生向深度对话、思考的动力。时效是实效的前提。如同样是为了教学《穷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屋外寒风呼啸,惊涛骇浪,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一位教师在讲读伊始就将问题提出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内容上。另一位教师在讲读结束时将问题提出来,学生的回答不仅包括了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内容上,而且还包括了家庭中夫妇心心相印,穷人间相互体贴关怀等更深一层的内容。两位教师的提问,问点一致,问法相同,可发问的时机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后者效果明显比前者好。这是因为这个问题覆盖全篇课文,学生在讲读初始,仅仅获得的课文开头部分的知识,当然不会完满回答这个问题。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效果就不大。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进程来说,课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上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该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问或追问。
2.切准“问点”,问在关键处。高鲁布科夫说:“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明确决定把学生引到哪里去。最终的目标决定着谈话的进程、提问的方法。”课堂提问应该选择问点,优化问点,问在关键处。这里的关键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考虑文本学习的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二是考虑学生学习状况的关键处。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关键处提问,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问点,即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点”上提问。这个“点”是体现单元训练的重点,最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要点,是牵一“点”而动全文的关键处。如教学《惊弓之鸟》(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为了启发学生认识更羸正确的推断得力于准确的判断,准确的判断得力于细致的观察,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只拉弓,不搭箭,更羸就能把天空的大雁射下来,你们信吗?”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对更羸的语言和行动产生怀疑,并在心理失衡的驱动下主动地去阅读课文,解除自己心理上的疑惑,进而引导学生,启发他们认识教材中更羸观察、判断和推理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文本整体入手,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思维,设计统领全篇的问题,从而提纲挈领、牵一发动全身。课堂提问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关键是问什么问题,是否问到点子上。
3.切准“问度”,问在适中处。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恰到好处,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最近发展区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思想。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不仅应该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心理水平,而且要充分考虑经过努力,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一味顺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超越学生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把问题设计得太难,学生反复思考,仍然不得其解,便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或灰心丧气,失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果把问题设计得太简单,学生无须动脑便能轻松脱口回答,那又等于白费了时间,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认识的发展都无益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把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得恰到好处,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能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使学生产生一种适度的心理不平衡,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努力去实现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与新信息的重新组合,进而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如教学《一个苹果》(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阅读材料),同样是想让学生体会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一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我们一次吃完一个大苹果不在话下吧?可整整七天没有喝过一口水的八个志愿军战士吃一个苹果,在转完一圈后,却还剩下大半个,这说明了什么?”另一个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什么叫深情厚谊?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得出战友间的深情厚谊?”两相对比,前者比后者更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容易引起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关于问题设计的难度,可以参照教育测量中的难度公式。H=P/W,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表示回答问题通过的人数,难度H在0至1之间。若难度为1,全体学生都能回答,提这种问题就没有必要了;若难度接近0,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说明它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相差甚远。提问的难度一般控制在0.3至0.8之间,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答问题。所以,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把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有的教师提出,复习旧知识时,应问在后进生易获成功处;传授新知识时,应问在知识迁移处;巩固练习时,应问在后进生易错处。还有的教师提出,课堂提问应注意广度,挖掘深度,设置坡度,力求精度。这些都不失为掌握提问分寸的好方法,值得借鉴。
4.注意对象,讲究问“法”。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见解”的创新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等生,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四、五种主要用来提问优等生。
(二)讲究导答的艺术
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还应着重分析学生的反应,包括分析学生能不能回答,回答是否扣题,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确,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为难表情等。如果学生面有难色甚至惊慌失措,说明他们准备不足,教师应该变换话题或者降低问题的难度;如果学生顺利回答,教师可以对问题作适当的延伸或拓展,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更多情况下,学生的回答不能一次到位,甚至偏离问题的方向,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启发诱导。教师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供已知,以旧引新。为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常常在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上提问。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受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旧引新,引导回答。有一篇写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文章《数星星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时,教师提问:“小张衡听爷爷说,北斗星总是围绕北极星转,他为了证实爷爷说的话,一夜没睡好觉,几次起来看星星。如果他不去睡觉,一直观察不是更能表现他的刻苦精神吗?”这个问题截取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引起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有的说:“一直站着看,脖子会酸,膀子会难受,腿也会软,那样实在太累了。”有的则反驳说:“课文中说张衡刻苦钻研天文,他不会怕酸怕累的。”这两种回答都不准确,因为他们都只是孤立地思考,没有联系有关的知识背景。看准了这一点,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科学课上学过的有关知识:北斗星转动很慢,它围绕北极星转一周就是一昼夜。联系这一知识,学生恍然大悟:长时间不停地观察反而不容易看出北斗星的移动,所以张衡才一夜起来观察几次,可见张衡不仅刻苦而且聪明。
2.举例类比,启发思路。有些问题,答案内容较多,教师可以举一点为例,让学生进行“反三”。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教师提问:“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哪些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回答,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此时,教师可以例举第一件事:鲁迅和我谈《水浒传》,表现了鲁迅先生认真读书的态度,其余则由学生思考回答。这样,学生照着教师的提示,顺利作答。
3.分解问题,降低难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容量过大,难度太高,超过学生思维的实际水平,学生苦苦思索也不能正确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问题分解,降低思考的难度。在教学《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教师讲了闰土的外貌描写后,向学生提问:“这说明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学生都没有举手,教师马上反应,将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1)“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2)“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习惯的穿着)(3)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4.回扣原文,启发回答。学生回答偏离了方向,甚至完全答非所问,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扣原文,从切入问题的教材中去寻找答案。在教学一篇写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实验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时教师问学生:“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由于这个问题概括性强,学生回答有点难度。不少学生认为:“伽利略是一个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十分固执的人。”这样回答显然偏离方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扣原文,让学生再次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的真正含义,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伽利略是一位不迷信权威和执著追求真理的人。
5.补充追问,由表及里。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追问。有些问题学生表面上回答完了,但并没有真正领会问题的实质,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追问,引导他们由表及里地理解问题。在教学《詹天佑》(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教师提问:“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对清朝政府进行要挟?”学生回答:“因为帝国主义者想利用对方的弱点,来强迫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学生的回答尽管是正确的,但还不能深入教材内容,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对方’指的是谁?”(清朝政府)“帝国主义者抓住了清朝政府的什么弱点?”(既无自己的工程师,又缺乏技术力量)“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答应什么要求?”(把京张铁路的修筑权交给他们)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对清朝政府进行要挟?”学生顺利地回答:因为帝国主义者想利用中国当时没有自己的工程师和缺乏技术力量的弱点,来强迫清政府答应他们拥有京张铁路的修筑权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问与导答,相信课堂提问与导答一定会很精彩。
第三篇: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活动时间: 9月27日 活动地点:陈校长办公室 活动主题: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活动内容:语文教师交流语文课堂存在问题及对策
姓名:鄂亚杰
语文教学中遇到如下困惑:
一、分析问题容易脱离文本,思维不够深入 “呆望”着阴森的大苇塘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五班学生思考问题过于肤浅,就词论词;六班学生在分析“浸”字时虽然表现出种种大胆的想象,但并未结合“浸”分析,脱离了文本。解决策略:思维浅,教师可加强训练锻炼学生思维深度的分析思考题,多析多问,总结经验,逐步加深。
对于喜欢,想象容易脱离文本驾空分析的,首先确立分析问题的角度,然后再引导学生把握分析策略,准确分析解决问题。
二、不善于积累,不善于观察,写作文空
1、记日记
指导学生如何记日记,由不爱写到能坚持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最后写好。
2、背诗词 设立奖励机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丰厚语言功底。
3、自评、互评作文,发现弱点,能自改作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姓名:赵艳辉
1、存在问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认为没有什么可学,有的认为无从下手,所以预民产的环节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还有一些同学平时态度非常认真,考试前复习也很充分,可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甚至还不如平时比自己程度差的同
学,于是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解决策略:
①在平时教学中渗透语文学科在社会生活中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的必要性。
②教师督促检查预习严格。
③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志存高远,学习不单单是应付眼前的考试,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姓名:朱天羽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靠慢功夫,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效,因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但从我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写的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书写习惯不好表现为握笔的姿式,下笔的顺序写字的姿式等,全班将近半数的学生不能工整地书写。
二、阅读的习惯,部分同学不爱读书,不能主动读书,也有少部分同学虽能读书但从不做读书笔记,因而读书成了消遣,收获甚微,更谈不上深入的思考了。因而在课堂上反映上脱离文本答题无限上纲。
三、表达的习惯,初二的学生课堂沉闷,不愿发言,因而思考不主动,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下,缺少独立的见解和主张,有些学生的课堂语言也很随意,没有良好的表达的习惯。
四、写作的习惯,写日记积累素材练笔的很好的方式,但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写日记的习惯。
针对以上情况,我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具有挑战性、操作性的问题和活动,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参与外还注意迁移与拓展向学生推荐与教材相关的书目,做好同步阅读指导写读书笔记,坚持布置日记,小字,并定期检查,力求从习惯养成入手把语文学习向生活纵深引导。
姓名:王晓非 存在问题:
1、在学习态度上,对于小学升初中的新同学,怎样改变学生认为汉语是母语,而语文则不用像数学、英语一样刻苦努力的学习,并且还能与相对综合排名前茅的学生差距不大这个误区? 解决对策:
在字、词的音、形上我们很难判断出学生语文成绩的差距因为我们每天都要通过字音的组合传播来进行人际间的情感沟通与表达,并且,在我们身边,例如:道路两侧的广告标语都能牢固其字形在大脑中的刻画,所以,我们只有从字义上来区分学生语文差距,从课堂实际角度讲,应该在开学后的加强现代文阅读赏析,从而在分析和解答试题中,从学生对文章和问题“义”的理解,得到学生语文成绩的真实差距,当然,我们也可将成绩的辨别方法落到笔上,加强学生写作,老师从文中观点的明确性,语言的用法是否恰到好处等多方面来得出语文学习根基的重要让学生从此对语文学习有个积极的态度。
2、在学习方法上,对于小学升初中的新同学、怎样改变由小学老师的全盘灌输方式的学习,转化为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由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式学习中。解决对策:
①文本对照,例如:一首小学课本的古诗,一首初中古诗,当然难度增加。
②由简入难的学习规律是正规的学习过程,但并不能再让老师全面灌输,因为,语文学习环环相扣,小学简单的学习才能为今日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应该发现学生之所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能带动被“灌输式”麻痹的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语文学习生活中。
③通过灵活的测试形式,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
姓名:于忠波
1、存在问题:不爱读书。
解决的办法:组织学生课前演讲,达到资源共享,激发拥有文章,书籍的热情。
2、存在问题:不观注生活。
解决的办法:每周写3篇日记,督促其留意社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思考人生。
3、存在的问题:不知选择怎样的书籍
解决的办法:教师要勤读书,定期向学生介绍时文,以及市场上畅销的积极向上的好图书,可简介书中的故事情节或精彩之处,诱导激趣。
4、存在的问题:学生重理轻文
解决的方法:用生动的课堂教学去吸引他们,充分备课,激发学生潜能,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所获,或被教师的旁征博引折服,或沉入教师设定的氛围不能自拔,或被自己独特的想法所感动,总之,用艺术的课堂教学将学生牢牢吸引住。
5、存在问题:不爱写作文
解决的办法:如果作文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就会东拼西凑,拖拖拉拉不能高质量完成,课堂限时,逼其写作,逼其成功。
6、存在问题:读书不积累,走马观花
解决的办法:假期所作的课外阅读作业,上面必须有圈点勾画,并将其整理到积累本上,开学检查。老师平时读书也要积累,定期向学生展示积累成果,起示范带头作用。
7、存在问题:作业应付
解决的办法:如果是阅读作业,决不自己泛泛去讲,而要让学生先说后讲说,即逼其课下认真。深思熟虑去完成,避免作业只有痕迹而无内容。
姓名:刘文喜
造成初中生语文厌学的原因:
“厌学语文”即在语文教育上出现的学生“厌烦学习”、“不愿学习”的现象。在当前的中小学学生中普通存在这一现象。严重了就形成了语文厌学症。
厌学语文主要表现为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不能专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阅读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学习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
厌学语文现象是学生的厌学行为和厌学心理在语文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应找出根源寻找有效的途径加以解决。比如:高度戒备,防患于未然,系统治疗,行为干预,调出负担。
一、单编写意图
从课文内容上说,五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以不同题材回答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总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讲了一个陷入艰险而后终于脱险的小故事,说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 生命》从动物、植物、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命严肃的思考。《紫藤萝瀑布》描写一树盛开的藤萝花,又由藤萝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丛草、蚊虫、土砾、癞虾蟆,幻象迭出,有一种物外之趣。
姓名:陈
爽
1、问题:学生没有阅读习惯,语言贫乏,视野窄。
对策:(1)平时在班级开图书角,鼓励学生带书,如读者、译林、青年文摘等优秀读物。并在自己所带图书首页附加一页,向同学推荐本书中你认为最优秀的作品的题目几页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2)假期布置名著阅读,开学统一测试。四大名著及《爱的教育》《童年》《老人与海》《简爱》等。
(3)写读书笔记。加强积累。
(4)课前安排名篇、名著推荐活动。
2、问题:表达上思维受语言限制,有感受,表达不好,导致课堂不发言,不发言导致不会表达,恶性循环。
对策:创设表达的情境,树立自信,敢于表达。从课前预习做起,预习提问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间互问,问题难度低,考察读没读,让学生敢说。在此基础上,课上安排自由解读、赏析的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会说。
3、问题: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对策:将基础知识教学融入每节课中,做到节节清。
4、问题:阅读时,轻视文本的研读,想当然或断章取义。
对策:引导学生剖析文本。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赋予学生以“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走进文本,就能获得成就感。
5、问题: 多数学生把写作当负担,缺少个性体验,个性表达,缺少文采。材料落入俗套。
对策
(1)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读丰富写,锤炼语言表达,以日记形式进行练笔,课前安排佳句佳段展示,鼓励优秀,引领方向。
(2)明确各年段写作要求,循序渐进。
总
结: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鲜明,参研教师态度认真,积极参与,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入研究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期望各位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努力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解决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第四篇: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
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
巴州区恩阳二中 陈振洲
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朱绍禹先生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条件‛。可以这么说,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且重要手段。语文课堂中有效高效的问题应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积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社会、自然、人生对话,走出文本,获得智慧,走向幸福的成长。但是从课堂观察来看。低效无效的问题比比皆是:问题设置随意,提问目的不明;问题指向不清,重点不突出;局限于信息搜寻,缺乏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问题间没有梯度,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泛化,不顾文本和文体特征等等。这些低效无效的问题远离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那么如何设置有效问题,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
一、纲举目张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做到一‚问‛立骨。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标题人手,如学习《土地的誓言》,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什么?(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面对的是怎么的土地?又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誓言?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作者和土地的关系,体验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炽热的爱。可以从结尾人手。如《孔乙己》的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已是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请认真阅读全文,从孔乙己的精神追求、物质追求、人格追求等方面的前后变化探究孔已己悲剧的自身根源和社会根源。这一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小说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可以从文章的构思特点人手,因为巧妙的构思是为更好地表达主旨服务的,理解了文本的构思特点,自然就解读了文本的内容和主旨。鲁迅的《雪》,通过对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描述,表达了深刻而隐晦的主题。学习本文的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体验作者情感,感悟鲁迅精神。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l.鲁迅先生笔下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关键的词句品读。2.在一篇短文里,作者为什么要描绘两种截然不同的‚雪‛他的用意是什么?在玩味的过程中,重点理解末段的内涵。此外,还可以从名家的评论、文中的矛盾处、事件发展变化和人事理关系等切入设计纲举目张的问题。
二、立足语言
语言是语文的根本,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王尚文先生说:‚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要以培养高品位的语感为主,重视优秀言语作品的教学,特别是重视言语形式的教学,从言语形式通向语感。‛所以,设置问题要咬定语言不放,自始至终关注言语的内容、形式及表达效果,凸现语文课堂的语文意识。要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设问,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精读课文,品味美点,联系具体语境和设身处地的体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梁衡的《夏感》,立足毫不起眼的‚着‛字品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带‚着‛的十五个句子,试着将‚着‛字改为‚了‛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后.明确‚着‛表示现在正在进行:高粱玉米正在生长着,农人正在忙碌地劳作着,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在时刻迸发着生命的活力。那么作者在干什么呢?我们的作者也一直在行进着、思考着、微笑着、写作着、赞美着。通过显性的‚着‛和隐性的‚着‛的理解,体验到作者赞颂夏季,其实是在赞颂旺盛蓬勃的生命,《夏感》是一首生命之歌,这夏天的旋律就是生命的旋律。
更要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设问,弄懂深层道理,探究言外之意。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我‛的视点为切入口,当我们在船上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父母视之如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而‚我‛却仔细看他的手和脸,并且‚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联系全文,从这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中,你读出什么?这是还没有成年人所有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的纯真的‚我‛对自己亲叔叔的最自然、最朴素的深切理解和由衷同情,与父母的称谓和举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联系写作背景,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更能深刻地揭露现实社会的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残害,进一步彰显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度。
二、立意文化
语文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语文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文化构建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育人。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着大量文化信息,从文字到文学最后在文化上立意设置问题,引领学生‚用心去感悟语言,穿透语言,领会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底蕴‛,‚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升语文教学内涵。温州实验中学余晓琴老师上《论语十则》,并不仅仅停留在疏通字意、积累文言字词层面,而是以十则语录为窗口,通过拆字法(‚儒‛‚忠‛‚恕‛‚仁‛)、字源推理法(‚习‛‚省‛)、繁体猜想法(‚圣‛字),引导学生言说汉字大智大美,窥探敦厚博大的儒家思想内核,打开一个文化探究的别样世界;通过想象朗读、对比朗读、删改语气词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亲近谦逊平和、乐而忘忧、学而不厌、热情天真、坚韧隐忍、富有人情味的可爱孔子;通过孔子语录字面意到字里意理解,再到生活体验感悟,初步体悟到儒家伟大的情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样的教学能引领学生认真领略字词中的文化信息,深刻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尝试践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根本。‛
四、开放多维
阅读是思维、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情感、态度的交流——无论是阅读主体与对象,或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应当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声音。设计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使阅读者能带着个人的思考、情感和价值取向主动融入作品,读出问题,读出自我,读出智慧。而个人的思维方式、经验积淀、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有差异。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能予以学生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要考虑是否多维性,能否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思想。
开放多维的问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设问。读者对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产生的喜怒哀乐之情,定各有不同,从情感切入。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理解课文,更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山中访友》,可设问:假如你来到山中,你最愿意和谁为友?为什么?可从体验角度设问.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邓稼先》一文,在解题和有感情朗读后,问: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最感动,为什么而感动?哪一处语言很精彩,为什么?在语言的品味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第五篇: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文章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感知、感悟,培养语感、熏陶情操。朗读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涉及阅读教学,而且涉及识字教学和口语交际训练等诸多方面。
一、朗读教学存在问题
1.朗读目的模糊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朗读后印象不深刻,甚至有的只是认字并不重视读的是什么,为什么而读。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给学生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应该要让学生带着目的与问题去读,并且在读前给予目的以及要求,杜仲进行指导,读后进行评价与反馈。让学生明白读的是什么,为什么读,用心读,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自身素质低阻碍语文朗读教学目前最大因素是语文老师自身素质,在调查中存在一些学校的语文老师素质较低,不能标准的进行普通话教学,无法进行示范朗读,对教材的理解本身也不透彻,文章情感的发展无法把握,对学生只能进行单一的、呆板的教学。老师评价学生的朗读效果用词单
一、无趣,如“读的好!”、“读的不错!”等。这使得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与兴趣大打折扣。
二、相关对策
1.朗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层次性合理的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资源允许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个性和语言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针对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也就是传统的“因材施教”,前文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剖析了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及不同类型课文的朗读教学重点,这些都可以而且应当拿来作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均作出了比较清晰的要求。由此可见,大到一个学年,小到一节课,朗读教学的目标应当分层递进,根据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小学生应达到的朗读水平划分教学目标的层次,有效的朗读教学就是要做到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都能获得不低于标准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同一班级的学生个体水平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有效的朗读教学还要对于不同能力层面的学生制定出适合其最近发展区的朗读目标。
2.诵读中表达,在于“情”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3.要注重朗读指导示范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范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因此,教师示范朗读是一种最直接最现实的朗读指导。
4.通过交流评读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的方式。也可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让学生在评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当然,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要领,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轮流朗读。为了自己不落后,为了读得比其他同学更好一点,他们就会仔细地看书。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避免了课堂上一些不必要的枯燥无味的满堂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注重课内外结合、知识运用,内化和深化教学效果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结合。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相互补充,最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所以我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应不局限于三尺讲台,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广阔的天地。利用课外阅读,朗诵演讲,校内广播,社会采风等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从而内化和深化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6.通过表演来感悟作品的情感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课文,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绘声绘色的进行表演。通过表演,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浮现在课堂中。教学中加大对课文中人物说话语气和表情模仿的训练力度,这样可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景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感情。
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态,忽略了朗读的语气和神态。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方式、语气以及神态适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反复地对自己的朗读方式、语气以及神态进行比较和纠正,以提高朗读技巧和表演水平。学生朗读技巧和表演水平一旦形成了,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和表演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总之,朗读这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去体验、去感受。
参考文献:
[1]张文普.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及创新性策略[J].神州,2012,26:133.[2]周益.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85.(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存金沟乡总校 0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