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1.4《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word教案.doc(共5篇)

时间:2019-05-12 21:0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1.4《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word教案.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1.4《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word教案.doc》。

第一篇:2017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1.4《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word教案.doc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一.教学内容: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长方体模型中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长方体模型,掌握空间图形的有关概念和有关定理;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4和等角定理;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典型例子的学习和自主探索活动,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与严肃的科学态度;体会推理论证中反映出的辩证思维的价值观。

三、知识要点

(一)空间位置关系: I、空间点与线的关系

空间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P在直线上:

II、空间点与平面的关系

空间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P在平面

III、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上:

点P在平面

外:

;点P在直线外:

IV、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V、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说明:本模块中所说的“两个平面”“两条直线”等均指不重合的情形。

(二)异面直线的判定

1、定义法:采取反证法的思路,否定平行与相交两种情形即可;

2、判定定理:已知P点在平面上,则平面上不经过该点的直线与平面外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三)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

1、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即直线在平面内,或曰平面经过这条直线)。

2、公理2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即确定一个平面)。

3、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的三个推论

经过直线和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思考:

公理是公认为正确而不需要证明的命题,那么推论呢? 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是如何刻画平面的性质的?

(四)平行公理(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五)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六)空间四边形:顺次连接不共面的四点构成的图形称为空间四边形。

【典型例题】

考点一 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主要判断依据是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等角定理等相关结论。例1.下列命题:

空间不同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有三个公共点的两个平面必定重合;

空间中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④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所有的四边形都是平面图形; ⑤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⑥一条直线和两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必定和另一条也相交。其中正确的命题是。解:⑥。

例2.空间中三条直线可以确定几个平面?试画出示意图说明。

解:0个、1个、2个或3个。分别如图(图中所画平面为辅助平面):

考点二 异面直线的判断:主要依据是异面直线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例3.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如果将它还原为正方体,那么AB、CD、EF、GH这四条线段所在的直线是异面直线的有__________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3对,分别是AB、GH;AB、CD;GH、EF。

考点三 “有且只有一个”的证明:一般地,此类题型的证明需要分为两个步骤,分别证明“有”即存在性和“只有一个”即唯一性。例4.求证: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已知:直线a∥b。

求证:过a,b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证明:存在性:由平行线的定义可知,过平行直线a,b有一个平面。

唯一性(反证法):假设过a,b有两个平面1可知:

。在直线上任取两点A、B,在直线b

都过直线a,b,因此由公理上任取一点C,则A、B、C三点不共线。由于这两个平面都过点A、B、C。由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2,过不共线三点的平面唯一存在,因此重合,与假设矛盾。矛盾表明:过平行直线a,b只有一个平面。综上所述:过a,b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考点四 共点的判断与证明:此类题型主要有三线共点和三面共点。

例5.三个平面两两相交有三条交线,求证:三条交线或平行,或交于一点。已知:平面证明:因为I、若a∥b:由于面,故,求证:a∥b∥c或者a,b,c交于一点P。,故a,b共面,因直线,故a,c无公共点。又a,c都在平内,故a∥b;故a∥b∥c。

II、若,则,故知 综上所述:命题成立。

说明:证明三点共线的问题的常用思路是先证两条直线相交,然后再证该交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证明交点在第三条直线上常证明该点是两个相交平面的公共点,从而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即在第三条直线上。

考点五 共线的判断与证明:常见题型是三点共线。

例6.如图,O1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面A1B1C1D1的中心,M是对角线A1C和截面B1D1A的交点,求证:O1、M、A三点共线。

证明:连结AC.因为A1C1∩B1D1=O1,B1D1平面B1D1A,A1C1AA1C1C,所以O1∈平面B1D1A且O1∈AA1C1C。同理可知,M∈平面B1D1A且M∈AA1C1C;A∈平面B1D1A且A∈AA1C1C。所以,O1、M、A三点在平面B1D1A和AA1C1C的交线上,故O1、M、A三点共线。

说明:证明三线共点问题的常见思路是证明第三点在前两点所确定的直线上;或者证明三点是两相交平面的公共点,从而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考点六 共面问题的判断与证明:此类题型常见的是四点共面或三线共面,如证明某个图形是平面图形。

例7.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H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CG=BC/3,CH=DC/3。求证:E、F、G、H四点共面;直线FH、EG、AC共点。

证明:如图,连结HG,EF。在△ABD中,E、F分别为AB、AD中点,故EF是△ABD的中位线,故EF∥BD。在△CBD中,CG=BC/3,CH=DC/3,故GH∥BD,故EF∥GH,从而GH、EF可确定一个平面,即G、H、E、F四点共面

由于E、F、G、H四点共面,且FH与EG不平行,故相交,记交点为M,则M∈FH,FH面ACD,故M∈面ACD;M∈EG,EG面ABC,故M∈面ABC。从而M是面ACD和面ABC的公共点,由公理3可知,M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AC上,从而FH、EG、AC三线共点。

说明:共面问题的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2及三个推论,先证明部分元素确定一个平面,再证剩下的元素也在此平面上;有时也可先证部分元素共面,剩下的元素共面,然后证明这两个平面重合(此时也可用反证法)。

[本讲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

1、数学语言是数学表述和数学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必须能将这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进行准确的互译和表达,这在空间关系的证明与判断中显得十分重要;

2、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高考中立体几何题的题型功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考查考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因为我们是通过平面图形(直观图)去研究空间关系,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动手做一些空间模型或通过电脑动画模拟一些空间图形,培养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在空间内,可以确定一个平面的条件是()A.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

B.三条直线,其中的一条与另两条分别相交 C.三个点

D.三条直线,它们两两相交,但不交于同一点

2、(2008辽宁卷)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A1、CC1的中点,则在空间中与三条直线A1D1,EF,CD都相交的直线()

A.不存在 B.有且只有两条 C.有且只有三条 D.有无数条

*

3、已知平面外一点P和平面内不共线的三点A、B、C。A'、B'、C'分别在PA、PB、PC上,若延长A'B'、B'C'、A'C'与平面分别交于D、E、F三点,则D、E、F三点()

A.成钝角三角形 B.成锐角三角形 C.成直角三角形 D.在一条直线上

4、空间中有三条线段AB、BC、CD,且∠ABC=∠BCD,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 B.异面 C.相交 D.平行或异面或相交均有可能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P∈α,Q∈α,所以PQ∈α。B.因为P∈α,Q∈β,所以α∩β=PQ。

C.因为,C∈AB,D∈AB,因此CD∈α。

D.因为,所以A∈(α∩β)且B∈(α∩β)。

6、已知异面直线a,b分别在平面α,β内且α∩β=c,那么c()A.至少与a,b中的一条相交; B.至多与a,b中的一条相交; C.至少与a,b中的一条平行;

D.与a,b中的一条平行,与另一条相交

7、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AB、CD的中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

8、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M、N分别是BC、AD的中点,则2MN与AB+CD的大小关系是。

9、对于空间中的三条直线,有下列四个条件: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不共点;三条直线两两平行;三条直线共点;④有两条直线平行,第三条直线和这两条直线都相交。其中,能推出三条直线共面的有。

三、解答题

10、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B、AA1的中点。求证:CE、D1F、DA三线共点; 求证:E、C、D1、F四点共面;

1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若Q是A1C与平面ABC1D1的交点,求证:B、Q、D1三点共线。

12、如图,已知α∩β=a,b

α,c

β,b∩a=A,c//a.求证:b与c是异面直线。

*

13、(2005高考题改编)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R分别是AB、AD、C1B1的中点,试作出正方体过P、Q、R三点的截面。

第二篇:高一数学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教案

高一数学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教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一.教学内容: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二.学习目标:、学会观察长方体模型中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长方体模型,掌握空间图形的有关概念和有关定理;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4和等角定理;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典型例子的学习和自主探索活动,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与严肃的科学态度;体会推理论证中反映出的辩证思维的价值观。

三、知识要点

(一)空间位置关系:

I、空间点与线的关系

空间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P在直线上:;点P在直线外:;

II、空间点与平面的关系

空间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P在平面上:点P在平面外:;

III、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IV、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V、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说明:本模块中所说的“两个平面”“两条直线”等均指不重合的情形。

(二)异面直线的判定、定义法:采取反证法的思路,否定平行与相交两种情形即可;

2、判定定理:已知P点在平面上,则平面上不经过该点的直线与平面外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三)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即直线在平面内,或曰平面经过这条直线)。

2、公理2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即确定一个平面)。

3、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的三个推论

经过直线和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思考:

公理是公认为正确而不需要证明的命题,那么推论呢?

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是如何刻画平面的性质的?

(四)平行公理(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五)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六)空间四边形:顺次连接不共面的四点构成的图形称为空间四边形。

【典型例题】

考点一

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主要判断依据是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等角定理等相关结论。

例1.下列命题:

空间不同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有三个公共点的两个平面必定重合;

空间中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④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所有的四边形都是平面图形;

⑤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⑥一条直线和两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必定和另一条也相交。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解:⑥。

例2.空间中三条直线可以确定几个平面?试画出示意图说明。

解:0个、1个、2个或3个。分别如图(图中所画平面为辅助平面):

考点二

异面直线的判断:主要依据是异面直线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例3.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如果将它还原为正方体,那么AB、cD、EF、GH这四条线段所在的直线是异面直线的有__________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3对,分别是AB、GH;AB、cD;GH、EF。

考点三

“有且只有一个”的证明:一般地,此类题型的证明需要分为两个步骤,分别证明“有”即存在性和“只有一个”即唯一性。

例4.求证: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已知:直线a∥b。

求证:过a,b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证明:存在性:由平行线的定义可知,过平行直线a,b有一个平面。

唯一性(反证法):假设过a,b有两个平面。在直线上任取两点A、B,在直线b上任取一点c,则A、B、c三点不共线。由于这两个平面都过直线a,b,因此由公理1可知:都过点A、B、c。由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2,过不共线三点的平面唯一存在,因此重合,与假设矛盾。矛盾表明:过平行直线a,b只有一个平面。

综上所述:过a,b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考点四

共点的判断与证明:此类题型主要有三线共点和三面共点。

例5.三个平面两两相交有三条交线,求证:三条交线或平行,或交于一点。

已知:平面,求证:a∥b∥c或者a,b,c交于一点P。

证明:因为,故a,b共面。

I、若a∥b:由于,故,因直线,故a,c无公共点。又a,c都在平面内,故a∥b;故a∥b∥c。

II、若,则,故知

综上所述:命题成立。

说明:证明三点共线的问题的常用思路是先证两条直线相交,然后再证该交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证明交点在第三条直线上常证明该点是两个相交平面的公共点,从而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即在第三条直线上。

考点五

共线的判断与证明:常见题型是三点共线。

例6.如图,o1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面A1B1c1D1的中心,m是对角线A1c和截面B1D1A的交点,求证:o1、m、A三点共线。

证明:连结Ac.因为A1c1∩B1D1=o1,B1D1平面B1D1A,A1c1AA1c1c,所以o1∈平面B1D1A且o1∈AA1c1c。同理可知,m∈平面B1D1A且m∈AA1c1c;A∈平面B1D1A且A∈AA1c1c。所以,o1、m、A三点在平面B1D1A和AA1c1c的交线上,故o1、m、A三点共线。

说明:证明三线共点问题的常见思路是证明第三点在前两点所确定的直线上;或者证明三点是两相交平面的公共点,从而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考点六

共面问题的判断与证明:此类题型常见的是四点共面或三线共面,如证明某个图形是平面图形。

例7.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G、H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cG=Bc/3,cH=Dc/3。求证:E、F、G、H四点共面;直线FH、EG、Ac共点。

证明:如图,连结HG,EF。在△ABD中,E、F分别为AB、AD中点,故EF是△ABD的中位线,故EF∥BD。在△cBD中,cG=Bc/3,cH=Dc/3,故GH∥BD,故EF∥GH,从而GH、EF可确定一个平面,即G、H、E、F四点共面。

由于E、F、G、H四点共面,且FH与EG不平行,故相交,记交点为m,则m∈FH,FH面AcD,故m∈面AcD;m∈EG,EG面ABc,故m∈面ABc。从而m是面AcD和面ABc的公共点,由公理3可知,m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Ac上,从而FH、EG、Ac三线共点。

说明:共面问题的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2及三个推论,先证明部分元素确定一个平面,再证剩下的元素也在此平面上;有时也可先证部分元素共面,剩下的元素共面,然后证明这两个平面重合(此时也可用反证法)。

[本讲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是数学表述和数学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必须能将这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进行准确的互译和表达,这在空间关系的证明与判断中显得十分重要;

2、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高考中立体几何题的题型功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考查考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因为我们是通过平面图形(直观图)去研究空间关系,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动手做一些空间模型或通过电脑动画模拟一些空间图形,培养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在空间内,可以确定一个平面的条件是()

A.两两相交的三条直线

B.三条直线,其中的一条与另两条分别相交

c.三个点

D.三条直线,它们两两相交,但不交于同一点

2、(XX辽宁卷)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A1、cc1的中点,则在空间中与三条直线A1D1,EF,cD都相交的直线()

A.不存在 B.有且只有两条

c.有且只有三条

D.有无数条

*

3、已知平面外一点P和平面内不共线的三点A、B、c。A'、B'、C'分别在PA、PB、Pc上,若延长A'B'、B'C'、A'C'与平面分别交于D、E、F三点,则D、E、F三点()

A.成钝角三角形

B.成锐角三角形

c.成直角三角形

D.在一条直线上

4、空间中有三条线段AB、Bc、cD,且∠ABc=∠BcD,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

B.异面

c.相交

D.平行或异面或相交均有可能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P∈α,Q∈α,所以PQ∈α。

B.因为P∈α,Q∈β,所以α∩β=PQ。

c.因为,c∈AB,D∈AB,因此cD∈α。

D.因为,所以A∈(α∩β)且B∈(α∩β)。

6、已知异面直线a,b分别在平面α,β内且α∩β=c,那么c()

A.至少与a,b中的一条相交;

B.至多与a,b中的一条相交;

c.至少与a,b中的一条平行;

D.与a,b中的一条平行,与另一条相交

7、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AB、cD的中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

8、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m、N分别是Bc、AD的中点,则2mN与AB+cD的大小关系是。

9、对于空间中的三条直线,有下列四个条件: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不共点;三条直线两两平行;三条直线共点;④有两条直线平行,第三条直线和这两条直线都相交。其中,能推出三条直线共面的有。

三、解答题

0、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B、AA1的中点。

求证:cE、D1F、DA三线共点;

求证:E、c、D1、F四点共面;

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若Q是A1c与平面ABc1D1的交点,求证:B、Q、D1三点共线。

2、如图,已知α∩β=a,bα,cβ,b∩a=A,c//a.求证:b与c是异面直线。

*

13、(XX高考题改编)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R分别是AB、AD、c1B1的中点,试作出正方体过P、Q、R三点的截面。

第三篇:高中数学 1.2《余弦定理》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5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数学 1.2《余弦定理(2)》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余弦定理解决有关平几问题及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掌握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2.能熟练地运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余弦定理的运用,培养学生解三角形的能力及运算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以及进行三角恒等变形; 难点: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以及进行三角恒等变形 【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余弦定理的内容?

2.如何利用余弦定理判断锐角、直角、钝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解决哪几类斜三角形的问题?

二、研探新知,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例1(教材P在ABC中,AM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M16例6)

12(AB2AC2)BC2 2例2(教材P15例5)在ABC中,已知sinA2sinBcosC,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a2b2sin(AB)例3 在ABC中,证明: sinCc2例4 已知三角形一个内角为60,周长为20,面积为103,求三角形的三边长。

例5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夹这个角的两边之比是8:5,内切圆的面积是12,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在ABC中,设CBa,ACb,且|a|2,|b|3,a•b3,则AB_____

ab02.在ABC中,已知C60,a、b、c分别为角A、B、C所对的边,则的值等于bcca00________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及方法(1)知识总结:(2)方法总结: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书面作业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第四篇:高中数学《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1 北师大必修1[模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常用数集的记法和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概念,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 ”的使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研究集合的数学理论在现代数学中称为集合论,它不仅是数学的一个基本分支,在数学中占据一个极其独特的地位,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宏伟大厦,那么集合论就是这座宏伟大厦的基石。集合理论创始者是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他创造的集合论是近代许多数学分支的基础。(参看阅教材中读材料P17)。

下面几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有关集合的一些基础知识,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教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数学中也有类似的分类。如:自然数的集合 0,1,2,3,„„

如:2x-1>3,即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标记:A,B,C,D,„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标记:a,b,c,d,„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 a∈A,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 aA

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例1:判断下列一组对象是否属于一个集合呢?(1)小于10的质数(2)著名数学家(3)中国的直辖市(4)maths中的字母

(5)book中的字母(6)所有的偶数(7)所有直角三角形(8)满足3x-2>x+3的全体实数(9)方程x2x10的实数解

评注:判断集合要注意有三点:范围是否确定;元素是否明确;能不能指出它的属性。

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元素的互异性: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比如:book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4、数的集简称数集,下面是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有理数集Q 正整数集 N*或 N+ 实数集R 整数集Z

5、集合的分类 原则:集合中所含元素的多少

①有限集 含有限个元素,如A={-2,3} ②无限集 含无限个元素,如自然数集N,有理数

③空 集 不含任何元素,如方程x+1=0实数解集。专用标记:Φ

三、课堂练习

1、用符合“∈”或“”填空:课本P15练习惯1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内填“√”,错误的填“×”(1)所有在N中的元素都在N*中()(2)所有在N中的元素都在Z中()(3)所有不在N*中的数都不在Z中()(4)所有不在Q中的实数都在R中()

(5)由既在R中又在N*中的数组成的集合中一定包含数0()(6)不在N中的数不能使方程4x=8成立()

四、回顾反思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其中“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应理解为: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的意义是明确的.“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五、作业布置

1.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2)好心的人(3)1,2,2,3,4,5. 2.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aabb32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 33.由实数x,-x,|x|,x,x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A)2个元素(B)3个元素(C)4个元素(D)5个元素 4.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O∈N B.2Q C.OQ D.-1∈Z 5.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2A.若a∈N,则-aN B.若a∈Z,则a∈Z C.若a∈Q,则|a|∈Q D.若a∈R,则3aR 6.求数集{1,x,x-x}中的元素x应满足的条件; 2

板书设计(略)

第五篇:高中数学 §1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1.2)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5

§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教学目的:

⑴使学生掌握正弦定理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言:在直角三角形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提出课题: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二、讲解新课:

正弦定理:在任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即abc== =2R(R为△ABC外接圆半径)sinAsinBsinC

ab,sinB=,sinC=1cc 1.直角三角形中:sinA=

即c=abcabc,c=,c=. ∴== sinAsinBsinCsinAsinBsinC

2.斜三角形中

111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当中S△ABC=absinCacsinBbcsinA 22

21abc 两边同除以abc即得:== 2sinAsinBsinC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D∴

同理 aaCD2R sinAsinDbc=2R,=2R sinBsinC证明三:(向量法)

过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AC由AC+CB=AB



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 得 j•(AC+CB)=j•AB

则•+•=•



∴|j|•|AC|cos90+|j|•|CB|cos(90C)=| j|•|AB|cos(90A)

∴asinCcsinA∴

ac

= sinAsinC

sinC

sinB

sinA

sinB

sinC

cbabc

同理,若过C作j垂直于CB得: =∴==

正弦定理的应用 从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已知a, b和A, 用正弦定理求B时的各种情况: ⑴若A为锐角时:

无解absinA

一解(直角)absinA

bsinAab二解(一锐, 一钝)

ab一解(锐角)

已知边a,b和A

a

无解

a=CH=bsinA仅有一个解

CH=bsinA

ab无解

⑵若A为直角或钝角时:

ab一解(锐角)

三、讲解范例:

例1 已知在ABC中,c10,A45,C30,求a,b和B 解:c10,A45,C30∴B180(AC)10

5accsinA10sin450

2 由 得 a0

sinAsinCsinCsin30

bc

得 sinBsinC

csinB10sin1050620b20sin75205652 0

sinC4sin30

例2 在ABC中,b3,B600,c1,求a和A,C

bccsinB1sin6001解:∵,sinC

sinBsinCb2bc,B600,CB,C为锐角,C300,B900

∴ab2c2

2例3 ABC中,c6,A450,a2,求b和B,C

accsinA6sin450解: ,sinC

sinAsinCa22

csinAac,C600或1200

csinB6sin750

当C60时,B75,b31,sinCsin600

csinB6sin150

当C120时,B15,b1 0

sinCsin60

b1,B750,C600或b31,B150,C1200

(2010广东理数)11.已知a,b,c分别是△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若

则sinC=

解:由A+C=2B及A+ B+ C=180°知,B =60°.

由正弦定理知,1,sinA

3即sinA

.由ab知,AB60,则A30,C180AB180306090,sinCsin90

1四、课堂练习:

asinAABC中,bsinBc

sinC

k,则k为() RRR(R为△ABC外接圆半径)

ABC中,sin2A=sin2B+sin

2C,则△ABC为()

ABCcos2A中,求证:

a2cos2Bb21

1a2b

参考答案:,

bsinBsinAasinBb(sinAa)2(sinBb)2

sin2Aa2sin2B

1cos2Ab

a21cos2Bb2 

cos2Acosa22Bb21a21

b2

五、小结正弦定理,两种应用

六、课后作业: sinAABC中,已知

sinCsin(AB)sin(BC),求证:a2,b2,c

2证明:由已知得sin(B+C)sin(B-C)=sin(A+B)·sin(A-B)

cos2B-cos2C=cos2A-cos2B2cos2B=cos2A+cos2C

2

1cos2B1cos2A1cos2B2222

∴2sinB=sin2A+sin2

C由正弦定理可得2b2

=a2

+c2

即a2,b2,c2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第二课时:教材P46页例

1、例

2、例3

下载2017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1.4《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word教案.doc(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1.4《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word教案.doc(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