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外国人管理问题探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国扩大和加速了与全球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入出我国国境的外国人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同时,在我国长期居留和定居的外国人口也越来越多。1996年,公安部针对境外人员只能就住涉外酒店或其他接待单位的住宿限制取消,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社区居住,逐步形成了社区化散居状态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和经济发达城市,还出现了一些规模大小不等的外国人聚居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来华外国人数量少停留时间较短,大部分以旅游探亲或留学为目的,与此不同,现今来华外国人中在驻华机构任职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停留时间也越来越长。对外国人的管理工作从以往重视入出境边防口岸的查控延伸到对境内外国人居留管理的加强,对社区内外国人的管理也成为公安工作的一个新的任务和课题相形之下,我国有关外国人入境及居留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多已有十年二十年的历史,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外国人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外国人社区居留现状及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入出我国国境的外国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在华外国人的分布和居留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2006年9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在全国32个城市中组织的调研表明,外国人来华居留事由日趋复杂,由以往主要从事旅游探亲留学,扩展为以在驻华机构任职从事务工经商访问等活动为主,人数达到来华外国人总数的90%以上.而据统计,2008年,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批准外国人入境4800万人次,是20年前的30倍,全国各口岸出入境人员达3.5亿人次,约是20年前的倍12年,仅京、沪、穗三地公安机关登记在册常住外国人已超过27万,临时居留外国人90多万而到了2009年仅上海一地,外国人常住人口即已达到15万之多。
1996年,公安部针对境外人员只能就住涉外酒店或其他接待单位的住宿限制取消,从此以后,进入社区居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以上海市为例,1998年,散居地区的境外人员为44107人,比1996年上升44倍外国人在华居住地范围迅速扩大,形成散居状态。据公安部2006年9月在32个城市不完全统计,来华外国人中相当部分散居在出租房屋、公寓、亲友住宅,乃至自购房屋居住,其中租房居住的外国人达到11万人、自购房屋的也有近3万人 外国人在华居住和活动日趋社会化,开始与中国社会全面融合。
来华外国人数量与日俱增和实行境外人员社区化居住的结果,一是有外国人居住的社区越来越多,同时,外国人聚居区开始悄然出现 我国江浙、福建、广东等沿海和经济发达城市,都出现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外国人聚居区,在京 津、沪、穗等特大城市,更形成了上规模的国内知名的外国人聚居区 例如北京麦子店街道、“韩国村”望京社区、涉外使馆区东直门街道、建国门外街道、上海虹桥、广州天河地区等。
应该注意的是,除了上述这些特大型城市中形成的主要以外交、商务人员构成的高端外国人社区外,目前,还出现了一些主要由来自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来华 “淘金”人员构成的低端外国人聚居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日益成为移民的目的地国,其中不乏大量来自贫穷发展中国家的偷渡人口。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调查结果表明,在广州留学或者是工作,滞留期超过个6月的非洲人在2008年有2万人,但是如果把非法滞留及频繁短期出入境的人加起来,“实际人数”应该在20万左右,这相当于广州户籍人口的2%。广州市若干地方已经形成不少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城”的以非洲人为主体的居住区,成为广州治安管理的热点区域。
在来华外国人数量不断增长,层次成分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治安管理问题和风险开始凸现。2009年7月15日,广州发生了上百名黑人冲击派出所的涉外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传统的“三非”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另一方面,外国人在华刑事犯罪有增无减,境内外国人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给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造成了严重问题和隐患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看,外国人违法犯罪数量呈不断上升。来自公安部的统计数据表明,外国人在我国境内从事走私、抢劫、诈骗、盗窃、拐卖妇女、组织偷渡等等违法犯罪活动呈逐年上升,治安问题增多,一些重点城市“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有新的发展。目前,公安部规定将进入社区的外国人纳入区内实有人口管理,基本要求是“底数清,管得住,服务好”,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各地治安管理工作中对本地外国人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漏管失控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三非”外国人的长效机制,对外国人居留管理的能力有待增强。
二、社区外国人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相关法律问题
(一)现行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现实情况
我国目前对外国人居留管理的法规主要有三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以及《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此外,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来华登山管理办法》、《在华外国人参加演出活动管理办法》等涉及外国人在华事务管理的法规多部。根据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公安部和外交部为主管机关,以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旅游局、民政部等部门为辅助管理机关,我国不同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其业务内的外国人管理工作,形成对在华外国人多头管理的态势。在这种多头管理的局面下,权力部门没有明确的管理责任,而负责管控的部门没有明确的审批权,权责分离,难以做到源头控制,加之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信息不能共享,很容易形成管理脱节内外衔接失控的情况,造成部分外国人入境后失去管控,形成治安管理隐患。
(二)管理手段单一 滞后,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我国现行对境内外国人的管理,是重申报,轻查验。根据我国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规定,我国对境内外国人的居留管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长期居留和短时住宿。在我国长期居留的外国人包括持D字签证即来中国定居的人员、Z字签证即在中国任职或者就业的人员及其随行家属、X字签证即在中国进行个6月以上学习、实习的人、J-1字签证即中国常驻的外国记者。这些人员须自入境之日起30日内到居住地市、县公安局办理外国人居留证或者外国人临时居留证,一旦住所发生变迁,须于10日内向迁入地公安局办理迁入登记。对于短时住宿来说,则根据我国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29、30、31条规定,在宾馆、饭店、招待所及其他中国机构内住宿的,须出示有效护照或者居留证件并填写临时住宿登记表;在中国居民家中住宿的,视城镇或农村分别于抵达后24小时或72小时内由留宿人或者本人到当地公安机关申报。在外国机构内或者外国人家中住宿的,同样须于抵达后24小时内申报。总的来说是不管长期居留还是临时住宿,都以自觉申报为主。这种管理方式在早期所有来华外国人限定居住在宾馆、涉外酒店等接待场所时尚可适用,因住所单一,只要接待单位做好登记工作即可,而在取消境外人员住宿限制、境外人员大规模进入社区居住的今天,留宿人即通常为房屋出租人及住宿人即外国人本人出于经济利益或者怕麻烦的考虑,往往拒绝申报或不能及时申报,在缺乏有效查验和管理手段及渠道的情况下,就会造成辖区内外国人失控,形成管理空白,从而产生治安及其他社会隐患。
一方面是自主申报情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作为其制约和保障,对于违反居留申报管理的行为的现行法则又显得过于“软弱”。根据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43条规定,持居留证外国人住所变迁后未按规定办理迁居登记的,可处500元以下罚金;对于违反外国人住宿登记管理规定的,根据第45条规定,则不区分留宿人和本人,对责任人处以警告或者50元以上、元500以下罚金区区几十元或者数百元罚款,在经济收入水平已获极大提高的今天,已显微不足道,不能起到震慑作为。
(三)对外国人社区管理存在制度空白和盲点
外国人社区自身的特点,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显示出制度空白从1996年取消境外人员住宿限制后,公安部确定出入境管理工作业务下沉,社区内境外人员按片内实有人口管理,纳入基层警察局、派出所的工作内容和任务范围,对境外人员的管理工作进入社区化阶段。
与传统社区居民状况比较稳定,便于追踪和掌握了解情况不同,在外国人居住数量较多的社区尤其是外国人聚居区,境外居民居住情况多样,来源复杂,组织松散,对他们的信息采集和掌握以及对相关人员的归口管理都成为一个难题。
现有社区外国人居住状况不一,人户分离情况较为普遍。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外国人管理、户籍管理和外来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办法,暴露出许多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方面。例如,购入公寓、商品住宅后长期居住而又不迁入户口的,是按常住人口管理,还是按暂住人口管理;或者,买房后并不入住,而是委托别人代管或私下出租,是按出租房屋管理,还是按常住人口管理;还有,对外国人以中国人名义购房并居住的,应如何管理,都是需要认真加以规范的问题。
此外,作为治安管理的基础,社区外国人、尤其是外国人聚居区中境外人口信息采集和数据掌握难,也是一个大问题。现有居民区中境外居民居住状况不一,流动性高,短期或长期借宿、租赁房屋居住乃至自购商品房居住等各种居住形式交错复杂,人户分离情况较为普遍,构成相当多居住人与产权人不一致的情况。人户分离门难进,如何收集和掌握社区人口的真实情况和资料,单凭公安部门一己之力已难奏效,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从效果看,加强业主的责任,实行对境外人员居留住宿的业主申报问责制可以起到一定弥补作用。落实业主的申报责任,也符合保护业主利益的需要。对于达到一定期限的境外人员的租赁、借宿情况,可以考虑由现行留宿人员(包括业主)选择性申报责任改为义务申报责任。
相对来说,在社区人口的动态信息数据和情况掌握方面,社区物业管理部门具有先天优势。可以充分挖掘物业管理部门的潜力,发挥其在社区外国人管理中应负的的义务和作用。实践中外国人管理工作做得较好的地方,大都挖掘了这些部门的潜力例如,南京抓外国人管理的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包括物业管理人员、社区保安等的涉外安全管理联络员队伍,从而保证了三年来南京市境外人员住宿登记社会面申报率达99%。现在的问题是,物业管理部门并无辅助治安管理工作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公安部门对其仅起指导作用,相关工作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形成制度化保障。如何挖掘和激发物业管理、社区保安部门在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户籍、治安管理以及外国人管理和安全防范方面的潜力和功能,尚待摸索和研究。
三、社区外国人管理工作待解决的法律法规问题
对外国人的社区化管理包括外国人聚居区的管理工作已成为我国社会治安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我国现行外国人管理法规的制订大多已有十多年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初 期,这些法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国门洞开、经济及社会条件都已发生巨变的今天,面对大量境外人员进入社区、外国人在华居留发生巨大改变的现状,现有外国人管理法规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总的来说,为做好社区外国人管理工作,在法律法规上,尚需解决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
(一)整合外国人管理法规,改变管理脱节内外衔接失控的局面
整合外国人管理法规,改变现行对外国人在华事务多头管理、各司其政下形成的管理脱节、内外衔接失控的局面。在我国无统一的移民事务管理部门的情况下,可以将出入境管理部门设定为中枢部门,或外国人在华各项事务管理的收口部门,保障境内外国人信息的汇总集中,实现对其动态追踪和全面把握。
(二)建立科学的外国人信息收集和管理机制
根据外国人大规模社区居住的现状,改变我国现行出入境法规中关于外国人居留和住宿自主申报为主的规定,补充强化外国人居留和住宿处所业主问责制,并增加对外国人居留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查验的内容,建立多环节、多渠道的外国人信息收集和管理机制。
(三)加大对违反外国人居留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反外国人居留管理行为的罚金额
现行入出境管理法规中对于违反外国人居留管理规定行为的罚责普遍较轻,例如,对于违反住宿申报管理行为规定上限为500元人民币的罚金。这些规定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与现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经济收入水平极不相符,不能起到震慑作用和处罚结果。相形之下,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外国人非法居留的罚责都作了严厉规定,例如,香港地区对于非法逗留的外籍人员最高刑罚为罚款港币25,000元及监禁3年。因此,我国应提高罚金水平,同时,行为责任人即违反规定的外国人以及租住或借宿情况下其居所业主应承担连带责任,实行双处罚。
(四)补充修订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对社区外国人管理和治安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包括现有户籍管理规定对各类人口的重新划分和管理方式的调整、城市社区相关法规的完善补充,添加涉外社区内容包括居民自治、管理组织建设等内容以及物业管理部门行为规范的制订包括明确物业管理部门在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户籍、治安管理以及外国人管理和安全防范方面(主要是信息统计和行动协调等)的功能和责任等,是现实所需,也会形成多方位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篇:初中班级管理问题探究
初中班级管理问题探究
[摘要] 一个班集体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班主任的统筹管理,如何了解班级和学生动态,如何分析班级现状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的、合理的、民主的管理班级成为了当今初中班级管理的重头戏。
[关键词]管理,和谐,个性,评价引言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的德育、教学、体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要通过班级来进行。在新课程实施的大的背景下,班级管理的问题尤其重要,这对班主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班主任应积极迎难而上,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自由的班级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及其指导思想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实现班集体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课外活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把和谐管理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现代,和谐社会已成为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和谐”二字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流行语。和谐管理思想具体是指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包括个体和谐,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和与社会的和谐,建设一个团结互助、管理民主、平等公正、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的和谐班级。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育。班级管理现状
初中班级管理的整体状况是比较好的,是值得肯定的,如班级学生团结友爱,师生关系融洽,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等。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3.1 缺乏个性培养
目前初中觉得多数教师的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老套的模式上,对于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区分和定义依旧很片面和主观化。如果学生按照老师所说的,循规蹈矩的去做,就会被视为好学生或是优等生,受到赞扬和奖励;而那些超越老师规定的条条框框去做事的学生就会被视为坏学生或是差等生,受到批评和惩罚。初中生仍处在智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段里,限制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很难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能力也被扼杀在摇篮中。学生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才能的挖掘。再者,升学压力或是应试教育致使初中生的个性发展被忽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很容易只重视为教学服务,为升学服务,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需要。学生从没有机会学会独立思考到懒的去独立思考,再到依赖他人给出思考结果,这个过程致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逐渐流失,个性和创新精神也不复存在。
3.2评价体系不健全
首先,评价内容侧重于学生的遵纪守法、思想道德、考试成绩等方面,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兴趣爱好、创新能力等;其次,评价手段单一,评价的主体应当多元化,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参与评价,体现出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再次,评价学生主观化,班主任通常以学生的外在表现来评判学生,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潜力、求知欲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学生发展的片面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3管理方法传统
很多初中班级中班主任依旧扮演权威的角色,专制性强,民主性弱,形成了班主任下达任务要求,学生逆来顺受的班级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施展。学生很难培养创新意识,相互协作能力和统筹组织能力薄弱,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造成上述主要班级管理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从班主任角度来看,班主任观念落后,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关注等;从外界因素来看,社会不良因素、学校管理因素、应试教育的影响等也是不容忽视的。班级管理策略
针对班级管理的现状和初中班集体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使得班级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民主化。
4.1构建班级集体
一个班集体的构建,首先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即坚强的班级核心。没有这个核心,班级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所以班主任要挑选并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班干部队伍,且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如何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和完善自己。班干部队伍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人力交往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还有利于各种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使得整个班级形成一个向心力,促进班级更好的发展。
另外,“班主任和学生关系的好坏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所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构班集体的先决条件”。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热爱和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优等生,还要注重培养一般生,更要给予特殊生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其次,班主任要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多多交流沟通,增进彼此感情,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可以信赖和依赖的,也是可以交朋友和谈心的,如果师生都能敞开心怀,彼此真诚相待,那么班集体的构建已经成功一半了;再次,班主任要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偏心,对学生也不能存在偏在,要公正的处理学生问题,这样才能赢得威望和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举办师生合唱比赛、歌咏大赛等形式来促进和维持。
4.2培养班级日常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方面,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学习计划,并且督促学生严格按照计划来学习,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上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对疑难问题做出标记;上课时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就不懂问题向老师提问,寻求指导和帮助。纪律习惯方面,班主任要时刻提醒学生要有纪律意识,不能我行我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中的一分子,只有全班同学深知纪律的重要性,这个班集体才能正常开展活动。上课时禁止交头接耳,传递纸条,课后不得大声喧哗,考试时不能作弊等等。
卫生习惯方面,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其他好习惯的养成。班
级大扫除需要学生共同完成,是学生树立“劳动最快乐”的意识;平时日常生活要注意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勤理发,衣服保持干净整洁等。
4.3组织班级各项活动
班级管理要取得成效,必须努力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争取让人人参与,人人都有收获,使得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来之不易,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就会很快形成。活动前,班主任引导学生积极准备,认真对待并及时给予帮助;活动中,班主任亲临现场,与学生一起呐喊助威,融入学生群体中;活动后,班主任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适时表扬和称赞学生,并表达对学生更高的期望。这样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对促进班级的良好快速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结语
初中班级管理问题有着很大的提高和进步空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班主任认真分析班级特点和学生特点,统筹规划,具体实施,使得每项管理行为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管理上的缺陷和不足需要及时弥补和更正,班主任要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使得班级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使得所有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努力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Zrpoli,Thomas·J.《学生行为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北京:中国轻工业版社,2004,9
[2]钟启泉.《班级管理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傅兆兰.和谐班级:班级管理新追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7,4
[4]贾秋侠.初中班级管理有效性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5
[5]张惠梅.中学师生沟通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5
第三篇:关于外国人在京购房的问题
关 于 外 国 人 在 京 购 房 的 问 题
第一,购房人员需要在中国居住满一年。
第二,购房人在签署合同的时候需要在合同中同时注明中文和外文姓名。
第三,购房人提供身份证明,港澳同胞回乡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向国外及港澳
台人员租、售房屋审批表》;外籍人士需提交护照、居留证、经公证的中外文名字对照或外国人在中国的工作证、居住证(证件上需同时注有此人的中文及外文姓名)、《向国外及港澳台人员租、售房屋审批表》
第四,所提供的公证材料是外文的需到翻译公司翻译,境外人士提供的有些材料如委托书、同意书等必须经境内、外机构公证、认证后方为有效。
第五,备齐资料后,需首先交由北京市涉外审批办公室进行审查。
第六,如购房人需要贷款且在京无固定收入的,其收入证明、婚姻证明及配偶同意购房抵押
贷款证明均需经所在国公证机构公证。
PS:北京市涉外审批办公室隶属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2号
邮编:100744
咨询电话:010-65192708
邮箱:info@bjfao.gov.cn
第四篇:植树问题探究
植树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看黑板上这样一个问题:20米的路,每5米分一段,共分成几段?会做的请举手。(回顾“平均分”知识)
再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第二道题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20米的路,每5米种一棵树,共种几棵树?(指名学生汇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同学们,那么到底种多少棵树呢?接下来让我们自己动手来研究一下。(小组活动)
小组展示:你们组是怎么种的?树是种在哪里?(点上)
总结:哦!我们种树先平均分分出“段”来,再把树种在点上。那么,点和段之间有什么关系?(点比段多1)
结论:20米长的路,平均分成4段,共5个点,所以种了5棵。
在植树问题里,我们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叫做间隔米数,这里的段数叫做间隔数。那么我们间隔数怎么计算呢?(间隔数=路长÷间隔米数)我们种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棵数=间隔数+1)那如果是25米的路呢?要种几棵树?35米呢?
好,同学们,生活中的种树很复杂的。大家看,我在路尽头造了一个房子。那么现在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棵数=间隔数+1再减1,也就是棵数=间隔数)。
如果我在路的两端都造了房子呢?你怎么种?所以我们这个规律要变成:棵数=间隔数+1再减2,也就是棵数=间隔数-1
三、拓展练习
1.同学们在全长 100 m 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m 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在一条全长 2 km 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 50 m 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3.小明家门前有一条 35 m 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 5 m 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4.大象馆和猴山相距 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 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种树,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点=段+1
间隔数=路长÷间隔米数
两端要栽 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 棵树=间隔数
两端不栽 棵树=间隔数-1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小组活动中,是由我准备好一张纸条代表路,还有几棵树,让学生在纸上摆放,可能在无形中误导学生进行两端都栽树,导致试教和正式上课中都没有出现两端不栽或者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是让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进行画线段图种树,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不受误导。另外,在教学上刚开始复习的平均分概念和植树中的联系上衔接的不够好,导致平均分概念复习的有些多余。如何从平均分引导到点段区别再到植树问题上的棵数,需要再多揣摩。
第五篇:单亲家庭问题探究
单亲家庭问题探究及解决
姓名:潘玉茹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调查题目:单亲家庭问题调查
(二)参加时间:2015年2月1日
(三)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约场村
(四)方式: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
(五)内容:调查的具体内容具体包括单亲家庭的人数、家庭收入和家庭收入情况、单亲家庭的生活方式及状态等等。
(六)过程:进行调查的对象共有1000人,首先在小楼镇约场村派了980份问卷,随机进入了一些家庭进行入户访问。共收回975份有效调查问卷,共进入30个家庭进行入户访问。
二、发现的问题
从调查问卷及入户访问收集的信息得知,在接受调查的1000人中共有50个单亲家庭。该镇的单亲家庭有主要有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单亲家庭的类型主要有:
1、母亲去世或父母离异,父亲与子女共同生活;
2、父亲去世或父母离异,母亲与子女共同生活;
3、父母双亡,子女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经调查发现,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子女在经济方面比较富裕,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较疏远,平时交流很少;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子女在经济方面较贫穷,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流较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子女经济方面普遍较贫穷,且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很少。
(二)单亲家庭中孩子的性格普遍沉默寡言,存在自卑心理:平时很少主动与别人交流也不会把自己感受说出来,单亲家庭中父母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存在的通病,在单亲家庭中的家长表现的更加严重,他们总觉得给不了孩子幸福美满的家庭很对不起孩子,所以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无条件满足,以为这样就能弥补家庭的残缺,由此造成孩子自傲、任性、自私、孤僻等性格的缺点。
2、过分冷漠,对孩子不闻不问。
3、一味排斥对方。这是离异家庭而言的,很多夫妻离婚后,一方带着孩子生活,就不愿意让对方接触孩子,有意识的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由此造成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抑郁,有的孩子对痛失父或母十分痛苦,久久不能从伤心中走出来,心理非常压抑。
2、憎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会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进而扩展到对社会和学校的生活不感兴趣。
3、易怒,家庭的缺陷会使他们脾气变得暴躁易怒。
4、自卑,这是他们最大的心理特征,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家庭有缺陷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变得很自卑。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特别容易走上歪路,染上社会恶习,如网瘾、吸毒等,由此可见,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三)放羊式教育:“放羊式”教育已经成了单亲家庭存在教育现象,父或母忙于生计便很少与孩子们沟通,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不得不实行“放羊”,对孩子的一切采取不关心的态度,给孩子犯罪创造了条件。在这50个单亲家庭中,其中有35个家庭的孩子中学未读完就辍学了,学历低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解决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防患于未然:在该镇开展了主题为“大手牵小手,共创造美满家庭”的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次活动来宣传美满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村民们一起来创造幸福美满的家庭。本次活动设有有奖抢答、家庭成员互动、知识竞赛等环节。为了本次活动能够顺利如期的进行,事先招募了20个志愿来共同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次活动共开展了三个小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该镇村民的参与度很高,很多村民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会更加努力的创造美满家庭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坏境,也会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此次活动获得比较高的评价,且预期效果也得到了很好实现。
(二)亡羊补牢:共开展了三次活动。
1、“释放自己的压力,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活动的主角是单亲家庭中的家长们,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单亲家庭中的家长们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关爱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这次活动的主要采取座谈的方式进行,把家长们集合起来,在室内围成一圈坐着,轮流来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一开始家长们有点抗拒,随后有第一位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接着气氛慢慢的活跃起来。大部分家长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
2、“我们都一样”,这个活动针对的是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活动采取座谈的形式进行,让孩子们释放心理压力,并告诉了他们单亲家。庭的孩子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并通过案例来说服他们。
3、“我们在一起”,这次活动的主角是单亲家庭中的家长们和孩子们,活动采用户外活动的形式进行。组织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开展亲子活动,给他们一次共同参加活动的机会,此次活动包括家长和孩子共有80人参加,事先招募了10个志愿者参加以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的内容包括玩游戏、亲情表白等节目。通过亲子体育游戏增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亲情表白是让孩子和家长跟彼此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对方知道了自己心理最真实的感情,加深他们对彼此之间的了解。通过这次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家长对孩子多了关爱,孩子对家长多了理解,家庭关系变得和谐。一个月后回访该镇,该镇的村民们表示自活动开展以来,家庭矛盾减少了不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