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时间:2019-05-12 04:0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第一篇: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2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119.47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财政总收入128.31亿元,增长15.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亿元,增长16%;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86.6%,提高了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2元,分别增长10.1%和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2.28亿元,增长18.6%。

(一)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1亿元,增长31.3%。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项目1981个,投资总额21.83亿元。完善重大项目调度督查机制,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在建128个,比上年多20个;完成投资370.2亿元,比上年多102亿元,增长38.03%。赣州大桥、章江南岸路堤防洪工程二期等35个重点工程项目建成。鹰瑞、石吉、环城三条高速公路竣工,厦蓉高速瑞隘段和赣崇段、济广高速瑞寻段、大广高速龙杨段建设加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53公里。赣韶铁路建设、赣龙铁路扩能改造、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进展顺利。完成国省道迎国检工程,建设农村公路2850公里,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基本完成渡改桥任务。

(二)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进展,工业经济稳步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0.93亿元,增长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1.18亿元,增长46.9%;利税总额119亿元,增长50.1%。扎实开展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和钨、稀土、萤石资源整合工作,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2亿元,稀土产业达到149.6亿元,成为第二个过百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章源钨业成功上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51户,增加86户。引进孚能科技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中国五矿、格特拉克、新疆金风等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加大投入。伟创力电源、万年青水泥二号线、永旭光电灯具一期、烟叶复烤等项目陆续投产。江西中烟投资22亿元赣州卷烟厂60万箱卷烟项目获国家批准。赣州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两年翻番。16个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2.91亿元,上缴税收42.93亿元,分别增长45.7%和42.5%。

(三)特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明显提速。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81.2平方公里,增加21.97平方公里;人口74.26万,增加13.7万;在建城建项目251个,完成投资139亿元;城市中央公园、章江大桥等项目竣工,赣南大道、市人民医院新院、自然博物馆、南门口综合改造、红旗大道东延等项目加快建设;章江新区、香港工业园北区路网建设全面铺开;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5公顷,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各地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城镇化率达42.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启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大城管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深入开展“三城同创”活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整治违章占道、卫生死角、临街立面、交通秩序和社区环境,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

(四)农业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农业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果业总面积达260万亩,其中脐橙面积166万亩,产量110万吨,完成加工甜橙定植面积8.5万亩。生猪出栏558万头,增长6.2%;工业原料林造林28.1万亩;完成油茶造林19万亩,低改20万亩;蔬菜播面160万亩。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个。实现农业总产值337.7亿元,增长4.5%。完成92座中央专项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建“七小”水利工程1080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完成1644个省扶点村庄整治建设任务,乡镇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新村镇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清洁工程有序推进,成立乡镇环卫站(所)276个,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点1.23万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78家,总数达1665家。全年培训农民42万人次。

(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增强。完成46户国企改革任务,非工口七个系统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引进招商银行、南昌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入驻赣州,台州银行在我市设立全国首批总分行制村镇银行,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家,赣州银行新设市外分支机构3家。与上海国盛集团签约设立20亿元盛虔投资基金。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推开,惠农补贴实现“一卡通”发放全覆盖,公务卡、票据电子化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成立陡水湖景区管理局和客家旅游集团,启动通天岩和瑞金景区创5A工作。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香港招商周、中国·江西(赣州)稀土钨产业合作推进会、第八届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和第二届国际脐橙节等重大活动成果丰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36亿美元,增长8.3%;实际引进内资257.82亿元,增长11.73%;进出口总额16.3亿美元,增长35.1%;其中出口总额13.1亿美元,增长34.6%。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78万户,个私经济总户数达23.1万户,增长26.1%;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7.8%,实现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2.7%。

(六)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7项,其中国家级24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35%和104%。7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入15.5亿元,新(改、扩)建校舍100.8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在建和开工校建项目20个,投资总额逾20亿元。赣州中学投入使用,赣南教育学院新校区基本建成。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66所,基本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调整优化农村小学教学点223个。妥善安置代课教师979名。为126.93万名学生免除了学杂费,资助贫困学生13.45万名。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万人比在全省位次前移。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45个,农家书屋730家。市级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取得新成效。“光明·微笑”工程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启动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试点工作,为156.4万农村居民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为90.2万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实现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成功申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09个,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任务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阶段工作圆满完成。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城,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工作取得较好成效,驻市部队官兵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监察、审计、物价、供销、商贸流通、水文、气象、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台湾事务和外事侨务、新闻出版、妇女儿童、老龄、残联、红十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109万亩,是省下达计划的1.86倍。森林覆盖率达到76%。在全省率先推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备用金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治理得到加强。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3个,新增耕地3.4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万亩,新增治理小流域77条。国、省控地表水断面达标率9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成效明显,齐云山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七)改善民生力度加大,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支出突破百亿元,达118.5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49.7%,提高2.4个百分点。112项民生工程指标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3.8万人,城镇就业率96.8%。“4050”人员就业1.6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安置率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3.03万人。建立1个市本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2个大学生创业园、6个县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10条创业示范街、16个返乡创业园、326个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200.88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8.7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3.32万人。新农合参合662.74万人,参合率94.19%。于都县新农保试点参保38.78万人,参保率达81.2%。全市新开工廉租住房56.05万平方米、11210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2.43万平方米、26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房屋拆迁303万平方米。殡葬改革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五保户集中供养率80%以上。为4.11万85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5800万元,为困难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完成整村推进扶贫1047个,移民搬迁1.62万人。解决47.1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矿山安全等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实现“两杜绝、三减少”工作目标。应急体系不断完善,防灾救灾工作扎实有效。信访态势总体平稳,赴京赴省上访人数大幅下降。完成“五五”普法目标任务。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有力开展,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连续7年名列全省前列。

(八)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建立重大政策文件前置备案审查、重大政策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制度。行政复议工作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7件、政协委员提案337件,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9.6%。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共公开政府信息53万多条,举办新闻发布会16次。基本实现行政审批 “两个集中”,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基层站所活动,创业服务年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推行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双公示”制度,从源头上预防重点建设项目中的腐败问题。对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农民建房收费、城乡低保资金监管等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

各位代表,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我们战胜了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赣州发生了可喜变化。五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24、1.75和2.05倍,年均增速分别提高2.2、4.4和13.7个百分点。五年来,产业建设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4和1.17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稀土、钨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国份额分别上升至40%和35%,成为全国钨和稀土冶炼加工产品主产区和集散地,建成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脐橙主产区。五年来,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当于过去25年之和的2.1倍。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8条,新增通车里程459公里,赣州黄金机场年进出港人数突破30万人次,赣龙铁路建成通车,现代化立体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五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新增人口32.26万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29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五年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和4.68倍。赣州先后荣膺粤商、浙商、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被中国社科院列为“过去5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10个城市”第三名。五年来,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全市民生支出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平均增幅4.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10和4平方米。

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无论形势怎样变化,牢牢把握赣州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始终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无论环境如何复杂,充分发挥赣州的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千方百计上项目、增投入、引企业,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始终是加快发展的主动力。无论困难有多大,善于危中寻机,勇于逆中求进,用改革激发活力,用创新推动发展,始终是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法宝。无论什么时候,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抓好惠及百姓的民生大事,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任务多么繁重,紧紧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集中精力抓落实、抓操作、抓执行,奋发有为干实事、求实效、创实绩,始终是政府工作的关键所在。各位代表,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与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参与、支持赣州发展的建设者、劳动者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财源结构较为单一,增收压力大,县乡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产业规模小、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亟待提升;项目建设用地、融资、征地拆迁难度加大;少数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市政府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展望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更加凸显,赣州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善于在变局中先人一拍、快人一步、抢抓先机,切实在“加快”上下更大功夫,在“转型”上见更大成效,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

提交这次会议审议的《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为赣州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确立了六个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六个翻番、六个突破、五个提高”的发展指标,未来五年,将是赣州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的五年。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总量突破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突破3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和民生指标在全省排位前移。基本实现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资源大市向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的跨越。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0︰51︰39。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4.1%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钨和稀土建成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文化产业、旅游业收入翻两番以上,赣州成为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素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知名品牌。

特大城市风采彰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100万以上,成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的赣州、山水灵气汇聚的赣州、现代气息彰显的赣州、生活品质高尚的赣州将在赣江源头崛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区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达到6个,形成“一核二廊三圈”的城市空间布局。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8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主要污染物总量达到控制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体系,成为江西乃至全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人民生活殷实富足。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贫困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乡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覆盖,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

实现上述宏伟蓝图,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发展为先,构筑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格局。未来五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的意识,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大发展,进一步抓好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做大做强高端矿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转移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配套能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支撑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一体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和赣南城市群。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不断提升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二是坚持生态为重,形成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新优势。未来五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我们将大力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保护一批生态功能区,创建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抓好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培植壮大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争取成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构建区域生态产业体系,成为全省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

三是坚持创新为魂,注入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新动力。未来五年,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步伐,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力。我们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投融资、垄断行业等领域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江西“南大门”和全省开放前沿高地的优势,全面融入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合作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实施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最持久、最强劲的动力。

四是坚持民生为本,谱写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新篇章。未来五年,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举措,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扎实。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加大民生领域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围绕住房保障、出行畅通、放心消费、医疗卫生、关心困难群体、惠农工程等,着力解决影响民计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平安赣州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1285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151.39亿元,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1.66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9万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抓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赣韶铁路、济广高速瑞寻段、大广高速龙杨段、厦蓉高速赣崇段和瑞隘段、赣州南500千伏输变电站、西气东输二线赣州段、江西天然气管网工程二期赣州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鹰瑞梅铁路、寻全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广东核电集团投资600亿元核电站、兴国至赣县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申报赣州黄金机场“航空口岸”。积极组织好重大项目储备,超前谋划一批重大战略性支撑项目。加强立项、审批等关键环节的服务保障,改善施工建设环境,破解资金、用地和征地拆迁等瓶颈制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强化重大项目调度督查,形成合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高效运行机制。

(二)集中精力抓工业,做大经济总量。推动金融资本与资源性产业的融合,推进资源整合和矿产开发秩序整治,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稀土、钨、萤石等资源平台,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工程,在汽车新型动力电池、永磁电机、LED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领域率先突破。发挥产业和人才优势,建设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壮大铜、铝、锡、钴等有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食品、机械产业转型发展;发挥区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等承接转移产业。发挥县域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着力打造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稀土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三大产业基地,培植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优势互补、差别定位、错位发展的园区格局。加快推进赣州卷烟厂60万箱卷烟、华劲纸业高档纸品、曼妮芬针织品、五矿集团荧光粉和节能灯、金力永磁磁性材料及电机、赣州铝业铝合金板带材、孚能科技汽车动力电池、章源钨业高性能高精度涂层刀片等项目竣工投产,促进伟创力电源、东磁稀土永磁电机、江钨铜材深加工等项目达产达标,100项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力争年内竣工投产40项。

(三)加快推进特大型城市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实施适度非均衡城镇化发展策略,努力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达到45%。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加快中心城区特大城市建设,完成赣南大道、红旗大道东延、章江新区路网建设和南、西出入口道路扩建,积极推进南门口综合改造、市人民医院新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金院区、老机场地块综合开发、西城区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新(改)建公交站台100个,购置公交车100辆。抓好老城区、“城中村”改造,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推进赣州开发区工业化新城建设,加快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和各地县城发展。积极发展物流、中介、信息咨询、售后服务、餐饮商贸、社区服务等城市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继续抓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城同创”工作,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强力推进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加大市容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全面完成非工口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出资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科技、人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做大做强本地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形成金融保险机构的地区总部、业务总部、分支机构的集聚高地;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促进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基金管理、股权私募、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等机构设立和业务发展;探索建立稀有金属、农村土地使用权、林权、碳汇权、脐橙等市场交易和金融结算平台,形成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完善企业上市工作机制,加快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建立“一把手”抓招商工作机制,按照“主攻港澳台、巩固珠三角、抢滩长三角、挺进闽三角”的思路,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拓展招商领域,提升招商效果。积极对接央企、国际国内500强企业,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项目,引进投资亿元以上或1000万美元以上工业项目。依托重点企业、商会和行业协会以商招商,加快引进协作配套项目。重视引进成长性好、配套性强和财税贡献大的项目。强化项目策划、专业招商和安商服务队伍建设。坚持招商安商并重,加强招商项目后续服务,帮助解决融资、用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着力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建成投产率和安商、稳商工作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强重点出口企业培育,鼓励钨、稀土等优势出口产品抢占国际高端市场。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实施能人创办企业、中小企业成长、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四大工程”,年内新增个体工商户1万户,私营企业2500家,培育100家民营企业进入规模行列。

(五)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脐橙、花卉苗木、生猪、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瑞金、信丰高标准打造赣南脐橙产业园。全年蔬菜播面165万亩,新增油茶10万亩、工业原料林20万亩,出栏生猪600万头。重点扶持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个。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重点抓好40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集中资源和资金,集聚人口和市场要素,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搞好农业产业化科技培训。切实增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和修复小型水利工程1000座,维修配套渠道1000公里;完成54座国家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有序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财税、金融等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各县(市、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快速发展、竞相发展、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力争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争先进位。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加大对章江、贡江、东江“三江”源头生态保护力度,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80万亩,开展“森林街道”、“森林通道”等十项创建活动,治理小流域40条。推进绿色生态矿区建设,全面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力争赣江源、东江源成为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产业,做大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整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好赣州文化旅游特色牌。开发森林游、自驾游、休闲观光游、乡村体验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发展集度假、疗养、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启动“赣州植物园”建设,加快陡水湖景区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抓好瑞金红色景区和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创5A工作。强化环评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搞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鼓励使用新型节能低碳材料,推广节能环保新工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余热余压发电等节能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商业垃圾处理。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完成6247个村点农村清洁工作,建设2万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新增农村使用沼气户数1.6万户,农村家庭生活垃圾处理率达60%以上。

(七)加快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抓好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争取组建国家级脐橙研究中心。加快推动江西理工大学等驻市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组建国家级稀土工程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园区建设和农村小学教学点调整优化,妥善解决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启动赣州职教园区和市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试点工作,整合市属师范教育资源申报设立赣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积极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创意、传播服务和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和文化会展、演艺娱乐和文化旅游六大重点行业发展。积极申报成为国家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国家应急广播工程试点城市。加快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家、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推进市级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力争行政村覆盖率达8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健康城市、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示范健康社区(村)建设,建立红十字博爱基金会。培育群众社团、行业协会、社会中介、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生育政策,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强化计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出生缺陷干预。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搞好全民健身,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办好第三届市运会,筹备好第十四届省运会。推进“双拥”共建和国防动员工作持续发展。

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安全隐患,提高本质安全水平,防范安全事故。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信访渠道,探索建立领导分类接访、部门联合接访、干部下访、远程视频接访和热线系统接访“五位一体”新模式。健全基层信访工作网络,推动重心下移,将领导包案工作延伸到乡镇一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两抢一盗”等各类犯罪活动,坚决查处非法宗教,建设和谐平安赣州。

(八)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提高人民福祉。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以完成省定民生工程任务、办好100件实事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新增就业6.18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8万人,安置“4050”人员就业680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到100%。转移农村劳动力9.59万人。为工业园区定向培训员工5.14万人;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2.5万人。建设廉租住房2.1万套,公共租赁房4.2万套,全面展开2.8万户、800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综合改造。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万户以上。为2857户退伍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农村土坯房逐步实施改造。实施1119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完成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1.59万贫困群众移民搬迁任务。建设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和14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821个农家书屋、20个乡镇文体健身中心,为100个村组安装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全面开放市属、驻市大专院校体育场馆,改造红旗大道田径场,将市体育中心东侧热身场改建成市民休闲健身田径场。中心城区新建或改造农贸市场23个,建设小广场、小游园15个,新建社会公共停车场3个。抓好“菜篮子”工程,中心城区建成4000亩蔬菜基地,其它县(市)各建设500-1000亩以上蔬菜基地。打通中心城区老城区断头路12条。新建2000公里农村公路、40个农村客运站、500个农村候车亭,全市实现90%符合通行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平安村居、学校、单位创建率90%以上,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4%以上。将“天网”工程延伸到乡镇、机关单位、社区小区及其它公共场所,新装视频监控探头1万个以上。新解决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免除125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为82430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3万名。新(扩)建7所中等职业学校、18所中学、20所小学、112所公办幼儿园、10所特教学校,整体搬迁赣南教育学院、宁都师范和赣州技师学院。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提高到9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60元,集中供养率巩固在80%以上。新(改、扩)建“三院”(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40个,建设赣州市社会福利院和综合养老康复中心,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45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000个。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发放范围由85岁以上扩大至80岁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到39.85万人,新农保试点覆盖到40%左右的县(市)及农业人口,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0.04、28.13、13.9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参合农民住院实行直补,一次性报账率达90%以上。完成市传染病医院二期、市第三人民医院、市肿瘤医院住院大楼新建和市中心血站整体迁建任务,建设7个乡镇中心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9个村卫生所。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为具备条件的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治疗。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以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为目标,依法行政,高效施政,从严治政,廉洁从政,着力提高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政府工作的创造性。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营造良好学习风气,不断优化机关干部知识结构,建设学习型政府。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善于创新思路、创新办法,破解征地拆迁、项目融资、新兴产业培育等节点难点问题,以开阔的思路、宽广的视野、创造的激情,抓项目、扩投入、调结构、促发展。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府考评机制,目标考核更加体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促进政府机关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设创新型政府。

增强执行落实的主动性。弘扬亲民爱民之风,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关心群众生活,扎实做好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工作;弘扬雷厉风行之风,大力治懒治庸治散,凡是定下来的事情立即办、马上办,抢时间、抢速度、抢效率,事不过夜、一抓到底;弘扬调查研究之风,广泛了解民情民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强化民主科学决策;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落实“无会日”制度,减少会议、文件数量,集中精力抓项目、促发展。深入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提高机关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建设高效政府。

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落实完善行政审批“两个集中”,积极探索重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办法,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向全市乡镇延伸。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专项治理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利用垄断地位、行政权力强制服务和收费。坚决贯彻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决定,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法律和人大监督。坚持重大问题决策前认真听取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自觉接受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应急管理,抓好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进一步畅通市长热线、市长信箱、“我与市长话和谐”、“政风行风热线”等渠道,建设阳光政府。

增强拒腐防变的坚定性。认真贯彻《廉政准则》,加强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规范从政行为。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双公示”制度,加强对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抓好民主评议市直机关业务(窗口)科室和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开展纠风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深入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深化财政电子化票据管理改革,严格政府采购管采分离,实行双向询价、低价择优采购,削减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催人奋进,新的使命光荣神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赣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创新克难,励精图治,为开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局面,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的新赣州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王君在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模版)

王君在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 山西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发布日期:2012年01月18日

【字体:大 中 小】

图为王君作《政府工作报告》。

二○一二年一月十一日在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山西省省长 王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主题、围绕主线,着力推动转型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扩大内需,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9年完成5034亿元、2010年完成6353亿元的基础上,去年又完成7300亿元、增长28%(按老口径统计为8000亿元)。其中,铁路建设完成投资580亿元,排全国第1位;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82亿元,排全国第3位;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415亿元,开工率位居全国前列。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其中,非煤产业投资增长40%,新兴产业投资增长57%,非国有投资增长50%。这不仅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而且为今后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持续扩大消费,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和“农机下乡”等政策措施,新建和改造农村便民店6200个,建成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40多个,推进“农超对接”,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治理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专项行动,有效地促进了消费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50亿元,增长17%。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稳定拓展外需,全省进出口总额完成147亿美元,超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继续实行减免相关费用、协调银行贷款、给予财政借款、保障电煤供应等帮扶措施,促进了各类企业健康发展,煤销、太钢、焦煤、潞安、阳煤、晋煤、同煤等7户企业销售收入均超过千亿元,省属国有大企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1年,全省经济在2010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2261亿元、1213亿元,均增长2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7680元、5500元,增长13%、15%左右。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以交通、水利、电力等为重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西客运专线、中南部出海大通道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375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003公里、通车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新改造国省干线527公里、农村公路2972公里;运城、大同机场改扩建和吕梁、临汾、五台山机场新建工程进展顺利,一个四通八达、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35项应急水源工程全部建成,引黄北干工程如期实现引水到大同、朔州的目标,“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大水网工程全面启动,规划五年投资1000亿元的水利建设高潮正在兴起;新增电力装机8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5300万千瓦;煤炭交易中心、大剧院、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省城十大建筑全部竣工,成为太原新的地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核一圈三群”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省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三)转型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的步伐。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整合重组和技术改造。曾经一度被全国高度关注的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圆满结束,山西人民多少年想办的一件大事终于办成了,我们彻底告别了小煤窑时代,进入了现代化大矿时期。整合重组效果进一步显现,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分别达到8.6亿吨、5.8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煤炭价格稳中有升,煤炭行业效益稳步提高,上缴税费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3%;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全面启动非煤矿山、焦化、钢铁和水泥等行业的整合重组,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四大行业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大运二期5万辆重卡、焦煤60万吨焦炉煤气制烯烃、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杏花村一期10万吨白酒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或部分投产。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等产业,新增风电装机100万千瓦,太原富士康年产2200万支第4代苹果手机生产线建成,晋城科技园一期5500台机器人下线。投资226亿元的潞安180万吨煤基多联产项目、投资26亿元的晋中吉利1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170多亿元的大同协鑫多晶硅及光伏产业项目、投资近50亿元的阳泉百度云计算10万台服务器数据处理项目等一大批标志性转型项目开始布局。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云冈石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五台山景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印象平遥大型实景演出项目进展顺利,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343亿元,增长23.9%。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年共淘汰小钢铁814万吨、小焦炭506万吨、小火电44万千瓦、小水泥1315万吨、小电石31万吨。在全国率先实施燃煤电厂烟气脱硝,启动省排污权交易中心,推进太化、煤气化等企业搬迁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启动实施绿色生态工程,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烟尘、粉尘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1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在前3年每年完成400多万亩营造林的基础上,去年又完成453万亩,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

(四)农业农村好形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年 “三农”投入达到650亿元,增长20%。实施灌区建设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双十强农惠农工程”,推进大型灌区改造、山区“一村一井”和粮食高产创建等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210万亩,农田实灌面积达到1800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9.3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扶持42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29亿元,增长23%。启动实施100个新农村集中连片建设工程,又完成了2000个重点推进村建设任务。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又有20万贫困人口脱贫。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22个县(市)开展了扩权强县试点,县域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这些措施,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

(五)安全生产形势持续明显好转。

深刻汲取一度时期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的教训,全面确立抓好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好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理念,深入开展以煤矿为重点、覆盖各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实行安全生产挂牌责任制,全面落实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责任,严肃对待事故、严格责任追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现场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安全生产形势持续明显好转。全省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在2009年比2008年减少1018人、2010年比2009年减少505人的基础上,去年又减少281人,特别是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086,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也大大改变了山西的对外形象!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进一步改善。

不断加大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全年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增长26%。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公办标准化幼儿园200所,提高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100元,免除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学生学费,开工建设投资百亿元、占地近万亩的高校新区,招聘2150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任教。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成省图书馆、体育中心等重大标志性设施,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化综合服务和农村电影放映等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要求的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药物价格下降30%以上;投资近20亿元的山西大医院投入运营,投资25亿元新建改造了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不断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组织实施了7个科技重大专项和22个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制定了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办法、转型跨越发展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办法。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做好人口计生、妇女儿童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推进政策咨询、参事、史志、人防、气象、地震、测绘、文物、档案工作,发展老龄、残疾人、慈善救助和红十字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特别是下大气力狠抓民生工作。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万个,超出年初计划1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城镇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人每月平均提高190元,7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率达到8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4%。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5%,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每人又提高了80元。13.2万国企“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家属纳入工伤保险范围。242万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又每人每月分别提高25元、22元。为保障农民冬季取暖用煤,我们决定从去年起,由省内国有煤炭企业为低收入农户每户每年免费供应1吨煤,688万户家庭从中受益。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共开工建设44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与此同时,综合运用限购、提高首付比例等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投资增加、销售面积基本稳定、销售价格下降的势头。综合施策稳定物价。大力发展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对生猪养殖大县每县奖补100万元,对每头能繁母猪在国家补贴60元的基础上,我省又补贴40元;投入1.2亿元支持设施蔬菜生产,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加强市场监管,我省CPI涨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在全国率先实行单月CPI涨幅超过5%或食品价格涨幅超过10%,即向低收入群体、大中专贫困学生、高校学生食堂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的措施,从2010年11月起,已连续补贴12个月,发放补贴资金12亿元,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推进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带着对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狠抓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在巩固提升已完成的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卫生室、安全饮水、村通广播电视等“五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又投入300亿元,启动实施了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新的 “五个全覆盖”工程,全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被农民兄弟誉为“幸福全覆盖”的这“十个全覆盖”,使全省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方法创新,进一步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管理,保证了全省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继续推进公路治超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52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12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清理规范工作基本结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由原来的34家重组为21家;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省广电网络等五大文化产业集团组建运营,488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扎实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成立了省市县三级领导组及工作机构,编制完成了总体方案和各市、各部门、试点县行动方案,启动开展了县(市)、园区和企业不同层面的试点工作,筛选实施了一批重大转型标杆项目;积极探索创新产业、财税、土地、金融、科技和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先后举办了央企恳谈会、民企恳谈会、沪浙苏招商推介会和农博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到位资金362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尤其是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博会,45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嘉宾、2300多个代表团参会,我省签约项目引资总额达到2.4万亿元。中博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宣传了山西,展示了山西,凝聚了人气,鼓舞了斗志,提升了我省的对外形象。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对口援疆工作,全年完成投资2亿元,18个新建项目全部完成;累计投入21.6亿元,支援茂县恢复重建,圆满完成了中央交办的援建任务。

(八)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332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9件。扎实推进“法治山西”建设,“六五”普法全面启动。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完成。以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为重点,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取得新的成效。审计和监察工作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升。

在这里,我向大会郑重报告,2011年不论是主要指标,还是主要工作,都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开创了山西科学发展新的局面!

各位代表,2011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改革转型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中共山西省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支持配合、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无私奉献的结果,倾注了各位人大代表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驻晋部队广大指战员、武警官兵和中央驻晋单位,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所有关心支持山西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向尽心履职的各位人大代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协调,节能减排任务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农民增收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改革开放有待深化,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转型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将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必须始终坚持把中央的要求与山西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锲而不舍、扎实工作,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我们相信,只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坚持和发扬这些宝贵经验,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征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二、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面临的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欧债危机日趋恶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减少对我省能源原材料产品的市场需求,加之我省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较大。在看到困难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政策环境机遇大于挑战;我省近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圆满结束,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推开,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尤其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这些都为我们做好今年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把今年的工作做得更好。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扩大内需的基本要求,以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为总体战略,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上有新进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新举措,在社会管理创新上有新成效,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01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10%,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些指标是指导性的,可以根据形势变化适当调整。

约束性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1.3%、1%,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烟尘、粉尘排放量均下降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5%。这些约束性指标是硬任务、硬指标,必须完成。

实现上述目标,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紧紧扭住省市县重点工程这一抓手,统筹抓好在建续建新建项目建设,抓好重大转型项目建设,抓好重要民生工程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全力推进23条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确保到今年年底新增通车里程1000公里,全省通车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加快推进大西客运专线、中南部出海大通道等铁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吕梁、临汾、五台山机场建设和运城、大同机场改扩建工程;大力实施大水网工程,全面贯通黄河、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六大河流,到“十二五”末使全省供水总量由现在的6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90多亿立方米,彻底解决全省人民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抓好产业开发投资。加大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投资,加快推进煤基多联产、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项目,高速列车轮轴、煤机成套设备等先进制造业项目,硅钢冷连轧、铝镁合金深加工等新型材料工业项目,以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项目建设。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业投资。增加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投资。继续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投资,加大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投入,加快高校新区、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等工程建设,抓好城市扩容提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同时,投资要继续向“三农”、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围绕上述领域,在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加大地方财政投资的同时,努力增加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融资,鼓励引导社会投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继续落实已有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并适时制定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扩大旅游、健身、文化、养老、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商标侵权等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让群众安心、放心消费。

进一步稳定拓展外需。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强化出口信贷支持,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太原等综合保税区和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努力扩大不锈钢、重型机械、玻璃器皿等优势产品出口;鼓励增加对先进技术装备、关键设备的进口,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二)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巩固加强第一产业的同时,突出抓好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提升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成果,进一步规范煤炭行业建设、生产、经营、安全秩序,加快保留矿井技改步伐,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矿井,大力发展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煤机械、煤物流、煤环保、煤安全等产业,更好地发挥煤炭工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推进焦化行业在关小上大、促进上下游联合的基础上发展大型焦化园区,实现由分散生产向集约生产转变,由“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转变;推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煤电铝、煤电材,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原材料深加工率和传统产业循环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和特色食品工业,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潞安180万吨煤基多联产、同煤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焦煤60万吨烯烃、晋城富士康精密制造、杏花村酒业工业园等项目,推进大同协鑫多晶硅及光伏产业、晋中吉利新能源汽车、阳泉百度云计算等项目,努力提高新兴产业占比率。加快发展服务业。实行对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的政策,加大金融、税收和用地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既要发展信息、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又要发展家政、养老等生活服务业;既要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为龙头,加大重点景区开发提升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打造精品线路,开发特色产品,壮大旅游企业,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推进三晋综合物流港等现代物流枢纽、大型物流园区建设,启动运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大力推进“大中小微”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重点实施好“双千亿”、“双五百亿”、“双百亿”工程,力争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进军世界500强。促进中型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小巨人”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创业辅导等公共服务,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认真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新兴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并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要素配置方面给予支持,使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各位代表,转型之路虽然不平坦,但前景十分广阔。只要我们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痛下决心调结构,矢志不移转方式,我省的产业结构就一定能够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千里煤海的山西将会崛起一座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

(三)扎实做好“三农”工作,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今年省本级财政新增“三农”投入21亿元,继续实行我省近年来出台的农业灌溉水价补贴等 “五项补贴政策”,设施蔬菜大县奖补等“八项惠农政策”,规模健康养殖等“七项强农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推广普及等“双十强农惠农工程”,同时,再研究出台一批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开工建设塞上灌区、雁同灌区等大型灌区,加快推进山区“一村一井”工程,做好土地整理开发工作,改造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继续抓好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新确定的3000个重点村、100个集中连片区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按照新十年扶贫《纲要》的要求,抓住国家把太行、吕梁山区列入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机遇,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板块推进战略,切实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等工作,继续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重点扶贫工程,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增收活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早日实现扶贫对象 “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建设一批强县富民的好项目、大项目,加快县域社会事业发展,壮大县域综合实力。

各位代表,农民收入翻番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实现农业特、农民富、农村美,让农民兄弟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建设。全力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太原在全省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太原晋中共建区和太榆科技创新城建设为抓手,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推广上党城镇群建设的经验,推进城镇组群发展。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大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统筹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创新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着力破除农民融入城市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好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问题,逐步将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到农民工,使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

(五)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强力推进减排治污。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工程,严格控制重点区域和主要流域的污染排放,加大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污染治理,大力开展城乡清洁活动,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在重点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监测。全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和公共机构节能,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工作;优化工艺流程,降低能耗物耗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继续抓好造林绿化工程,确保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大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力度。加快推进太原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今年采暖期前太化、煤气化要全部停产,做到早日搬迁。着力健全长效机制。全面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评价制度,强化能耗限额标准管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推进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继续落实差别电价、征收排污费和鼓励节能环保产品消费等政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各位代表,尽快改变生态环境状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要加倍努力,继续抓好这一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以省城太原为重点,改造城中村、拔掉黑烟囱、停用小锅炉、搬走污染源、治理臭水河,让三晋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人!

(六)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教育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锻造锤炼传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风貌的“山西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抓好山西大剧院、省图书馆等重大文化设施管理运营和山西广电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市县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院和体育场馆等建设,抓好万村千乡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按期完成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加大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用好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推进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尽快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巩固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果,限时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和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任务,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加强文化管理,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

各位代表,三晋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像挖掘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切实抓好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作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日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面做好各类人员的就业工作,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创业创建活动,完善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扶持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人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工作,确保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人人享有养老保险;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将政府补助标准在去年的基础上,每人再提高40元;要关心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22元;农村集中供养、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省级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00元、100元。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集中供养孤儿、散居孤儿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600元,决不让一个孤儿流落街头。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3.2万套,重点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创新资金、用地保障机制,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制定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让更多的低收入群众住上价廉舒适的新房。同时,继续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全面落实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做好粮、油、肉、菜的生产和储备工作,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畅通运输“绿色通道”,加强物价监测和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决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全面完成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任务。加快推进农村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如期兑现向全省人民的郑重承诺;有条件的市县要结合本地实际,筹划实施更多的惠民工程。

各位代表,为人民群众谋求福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真心真情、深厚感情,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让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美满、更加幸福!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今年全省教育支出再增加100亿元,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6%。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再建设20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小学生、初中生每人每天分别达到4元、5元;在集中连片贫困县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试点,每人每天补助3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将生均经费由9000元提高到12000元,加快高校新区建设,确保今年秋季8所高校基本建成;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特殊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做好科技和人才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大学科技园、太榆科技创新城、工业研究院建设,在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态修复等领域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办法和转型跨越发展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办法,培养、引进各类实用人才、专业人才、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继续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同时,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原则,加强社会管理整体规划设计,抓好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信访工作和矛盾调处机制,正确对待群众合理诉求,切实解决好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信息网络等重点领域的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抓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和公路“三超”治理。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好首都护城河的作用。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发展人民防空事业,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加强人口计生、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会等工作。

(九)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安全是第一保障。要继续坚持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安全生产大好形势。

强化安全理念,健全管理体制。牢固树立抓好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好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理念,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要求落实到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完善安全生产的领导格局、监管体制、责任体系,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抓好专项整治,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扩大三年多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成果,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进一步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做好以煤矿为重点,覆盖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道路交通、特种设备、建筑施工、消防、水库、学校等各行业各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在认真落实我省十项大的安全生产制度和12个行业118条安全生产规定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的制度和规程,形成保障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强化主体责任,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落实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行安全生产挂牌责任制,做到职责分工明确、监管不留死角、责任落实到人。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职工安全技能培训,先培训后上岗,变招工为招生,突出抓好劳动用工管理和企业现场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加强工作考核,严格责任追究。把安全生产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定期对市(县)长、安全助理、煤矿“六大员”、非煤矿山“五大员”、安全监管“五人小组”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对不能正常履职的要及时调整。要严肃对待事故,严格责任追究,保证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安全生产对山西来讲始终具有极端重要性。三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我省的广大干部群众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抓好安全生产这一人命关天的大事!只要我们认真履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明显好转、稳定好转、根本好转!

(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等配套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公益林补偿等政策;继续抓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扎实推进扩权强县试点,进一步扩大县域发展的自主权;积极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逐步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创新BOT、BT、TOT等融资模式,尤其要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好农村融资问题,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晋投资兴业、安家落户。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外交流。积极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切实抓好中博会等签约项目的落地工作,提高项目落地率。精心筹备和办好世界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第四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等重大展会。

全面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配合总体方案的实施,尽快出台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一市两县”“一市两园”和“一县一企”等试点工作,大力推进一批重大转型标杆项目建设,重点在产业升级、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在项目审批、用地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要充分利用好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个大品牌、大平台、大载体,并以此为总抓手,带动全省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增强转型跨越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十一)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开展工作。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支持人民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十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投资、社会事业、非行政许可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全面提高行政效能,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规范政府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和政府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制度,促进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深入学习调研,改进工作作风。广大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生产一线去、到群众中去,掌握实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加强绩效管理,强化督促考核,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公仆形象。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继续深入开展煤焦领域反腐败工作,认真开展重点领域渎职侵权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巩固正风肃纪创优环境活动成果,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持勤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和“三公”经费支出,减少会议、庆典和论坛。全体公职人员要模范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决杜绝以权谋私、吃拿卡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2011年的辛勤耕耘收获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2012年的光荣使命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兰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政府

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连同《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不断解放思想,完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十一五”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地区性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25.81%和27.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900元,年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5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20.5%。配合国家和省上实施了兰渝铁路、兰州铁路枢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输油气管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了兰州石化70万吨乙烯、榆中钢厂、甘肃会展中心、柴家峡水电站等重点项目。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翻一番,达到398亿元和546亿元,年均增长13.6%和16.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171.57亿元提

高到430亿元,年均增长20.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9∶48.4∶48.7。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五年城乡建设累计投入627亿元,完成北滨河路西延、天水路改扩建、南河道整治、城市出入口改造、金城关古建筑群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公用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实施农田水利、电力通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新农村示范村101个,新建农村公路4800公里,沼气3万户,累计解决5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城中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和开工建设村民安置房210万平方米,近10万城中村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率由59%提高到6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全市森林覆盖率由9.25%提高到12.21%,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93平方米。实施了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等重点环境治理工程,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由3.18下降到3.01,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黄河兰州段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城市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面貌有了大的改观。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国企改革“393”攻坚任务全面完成,239户企业进行了改制,8.3万多名职工置换国企身份,209户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管理

第四篇:政府工作报告-在宝应县安宜镇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7日在宝应县安宜镇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镇 长 徐 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安宜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大会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镇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冷静应对金融危机,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全镇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25亿元,增长23.9%,三次产业比重为6.2:67.7:26.1,综合财政收入3.01亿元,其中,国税收入1.27亿元,地税收入0.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8.3%和6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0245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0%。

一、协调推进三次产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工业经济克难求进。围绕“保增长,促发展”主线,突出要素调度,强化协调服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部工业实现产值101.1亿元,利税5.6亿元,利润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36%和50%。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外贸出口受阻,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工业开票销售有所回落,全年实现41亿元,未能完成目标任务。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8.3亿元,销售57.2亿元,利税3.3亿元,利润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46%、41%、66%。规模工业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全年新增产销过亿元企业2家,过5000万元企业6家,规模企业总数达108家。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加快发展高效有机农业,镇级财政支农和国资项目累计投入1800万元,农业利用“三资”1.08亿元。新建醉翁园、南闸创业园等6个高效农业项目,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2500亩,其中设施农业2500亩。新增有机稻米转换3000亩,有机蟹转换4000亩,新增高效水产养殖5000亩,实施500亩微孔增氧水产养殖工程。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全年发放农业政策性保险资金65万元。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积极实施村干部学历、素质双提升工程,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340人。不断拓展农民致富渠道,新增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17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94人。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创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个、市级小康达标村6个。全镇市级小康示范村、达标村累计达17个。

建筑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建筑业完成县外双包面积64万㎡,施工总产值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8%和16%。江苏安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新创省文明工地1项,市优工程2项,市文明工地5项,成功晋升建筑业二级资质。江苏银河建安公司新创省文明小区1个,市优工程1项。兰庭百吧街、大桥农贸市场等一批项目顺利投入使用,金桥生活广场、和园小区等一批三产服务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增长20%,从业单位14000多家,从业人员35000多人。各类市场成交额15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同比增长24%。

二、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牢固确立“高大外”招商理念,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选优招商人员,调整招商方式,重点实施“五个一百”招商活动,全年完成引资额11.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7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7.8%、36.4%和61.1%,超额完成县下达的目标任务。积极抢抓国家拉动内需机遇,争取国省项目资金1600万元。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化解土地等要素制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新建工业项目6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盈洋食品机械、派斯特换热设备、科龙电机、光迈五金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玉华钢制品、康宝医疗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之中。

园区开发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南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入1800万元,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新建南北园区主次干道2800米,建设标准化厂房2万㎡。不断提升园区服务水平,邀请省121及市千企转型升级专家组对82家企业进行创业辅导,安宜工业园被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命名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单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和谐劳动关系园区。城南创业园创成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安宜工业园成为扬州市十强乡镇工业集中区、扬州市创业带动就业民本工程孵化基地、江苏省宝应高新技术创业中心。

三、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环境显著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积极配合县城建重点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南城根老城改造、宝胜技改二期项目、237省道拆迁工作,成功搬迁南郊精细化工厂、大昌路天虹公司,顺利完成北闸村老村庄整治,累计完成拆迁搬迁141户。新建农村公路16公里,建设农桥14座,修建城区中小街巷12条,埋设地下管道1800米,浇筑水泥路面6000㎡。

村镇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完成运西片北闸、渔场等村庄规划,对沿河片郭庄、官沟等11个村村庄平面布局规划进行全面调研。进一步提升建设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民房建设管理行为,拆除各类违法违章建设180多户、7000多㎡,制止各类违法占地51起。不断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国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成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镇。

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继续加快老城改造,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开工建设半岛花园、和园、宜苑别墅二期等一批商住小区。完善齐心、花庄、三团、船闸等居民新区道路、绿化、亮化配套,疏浚河道8条、11.3公里,完成土方36万方。新建农村垃圾池241个,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1200座。绿化造林2400亩,四旁植树18万株,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四、合力推进社会建设,社会事业日趋繁荣

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发展。全年申报各类专利200件,发明专利3件,获得授权专利143件,申报省以上科技项目40项,获批省高新技术产品19项,吸引高层次人才4名。扬州腾飞电缆电器材料有限公司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创省、市名牌产品8个。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叶挺桥小学新校区、泰山初中综合楼和塑胶操场,改造校舍1500㎡,沿河小学创成省实验小学;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品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完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沿河精神病院,推进第三人民医院与苏北人民医院的交流合作,卫生医疗水平稳步提升,扎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继续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创成省级卫生村2个。启动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完成三里葫芦桥片、花庄雍军片改水工程,铺设沿河片二级管网、三级管网300公里。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70户。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巩固万册图书馆创建成果。完善健身场所8个,全镇居民群众健身站点达45个,获得省体育强镇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深入推进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安臵廉租房56户、经济适用房76户,落实住房补贴60户,完成农村草危房改造15户。新增城市低保1163户、2270人,发放低保金334万元,新增农村低保761户、1486人,发放低保金127万元。全镇800多名特困生得到了社会救助。实施大病救助500户,新增城镇职工医保3200人,增加就业岗位4200个。建成安宜镇敬老院,80多名五保老人喜搬新居。人口环境工作再上新台阶。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建成村居人口计生世代服务室、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和已婚育龄妇女综合信息平台,计划生育率达99.35%。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完成渔场污水管网建设试点,企业排污申报制执行率、审批率100%,“三同时”执行率100%。建成省级生态村1个,省绿色社区2个,放心消费创建工作有序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和谐建设明显加强

重视加强社区建设。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完成社区办、牌楼、东门、城中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组织科普、卫生、环保等“六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社区门诊、社保医保、慈善救助、计划生育等便民服务。建立健全社区治安、调解、巡逻、帮教、消防、普法“六位一体”群防群治组织,广大市民生活安康,社会风气和谐向上。

深化民主法治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全面推行政务、村务、站务公开,居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深入推进依法治镇,“大防控、大调处、大维稳”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平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创成省级信访“四无”乡镇。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和“一岗双职制”,安全生产工作获得省、市、县表彰。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实施城乡“文明共建”工程,成功举办2009年社区艺术节,“市民大学堂”、“和谐社区大家乐”活动丰富多彩。组织开展“文明市民”、“文明标兵户”评选活动。完成24个村级“农家书屋”建设。继续开展村(场)干部勤廉双述和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评选活动。加快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六进”步伐,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创成全国文明创建工作先进乡镇。人武、双拥、优抚、扶贫、工商联、计生协会、民族宗教、妇女、青少年、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一切应归功于镇党委的科学决策,归功于全镇人民的艰苦奋斗,归功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安宜镇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参与我镇发展的各界朋友,向始终理解、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奋斗的历程让人难忘,发展的态势令人鼓舞,但我们仍清醒地看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投资大、产出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双大双高”型项目仍然偏少;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三是农民致富、集体增收办法不多、路子不广;四是创业富民、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任重道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有待进一步化解,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工作任务

2010年是我镇实现全面小康之年,也是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推进新一轮“五年翻两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务必要以更加强烈的发展意识,更加坚定的发展决心,更加有力的发展措施,咬定目标,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立足工业强镇,坚持创新发展,奋力争先进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主要目标为:全部工业产值127.5亿元、开票销售54.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销售72.6亿元;财政收入3.6亿元,其中,国税收入1.7亿元,地税收入1.2亿元;招商引资13.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64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00万美元;新增民资投入22.4亿元;建筑业增加值3.7亿元;服务业增加值1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为13%和11%。

实现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招商优化升级。始终以“高、大、外”项目为突破,以“五个一百”工程为抓手,强化组织,创新方式,进一步推进招商优化升级。突出产业招商。围绕输变电、管件、电子信息、“三新”等主导产业,规划编制一批补链、扩链招商目录,大力引进产业上下游产品;紧盯与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的“中字头”、“国字号”企业以及行业龙头型、产业旗舰型民营大集团开展定点公关、敲门招商,切实提高产业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专业招商。面向社会再次公开招聘2-3名高层次专业招商人才,从机关、基层单位和大学生村官中公开选拔3-5名肯钻研、善公关、有潜质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专业招商队伍中来。在上海、苏南、浙江、广东等地设立5个驻外专业招商办事处,分别在上海、宁波、苏南等地举办3次招商推介活动,每个办事处完成1个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实现专业招商新突破。突出企业招商。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利用现有的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技术合作机构等资源优势,拓展招商渠道。选择30家企业的好产品、好项目、好技术对外合资合作、嫁接臵换、扩张裂变,实现企业招商项目10个以上。突出能人招商。面向机关、村场、社区、部门单位,多渠道收集在外创业能人信息,建立招商“信息库”,吸引一批有创业热情、在外成功创业的经济能人“凤还巢”,实现“凤还巢”项目15个。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考核等措施,力争全年招引3-5亿元以上项目1个,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3000万——5000万元以上项目16个,新增创业园招租项目20个。争取国省项目资金2000万元。

推进园区拓展升级。加强规划引领。按照“拓展空间、做强产业、塑造特色”的定位,安宜工业园向东再新扩4000亩,进一步做优发展规划。规划建设2000亩输变电产业园、1000亩管件产业园、1000亩电子信息和“三新”产业园。加大基础投入。安宜工业园投入3000万元,沿金源路向东拓展延伸至白田北路,逐步连接到台湾工业园,加快构建安宜工业园“四纵三横”框架格局。加快拆迁步伐,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城南工业园投入1000万元,继续实施“南扩”工程,新增工业用地1000亩。规划建设1000亩园中园,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完善功能配套。规划建设职工公寓,加快开发园区商务、物流、人居、休闲等三产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依托电子信息和“三新”产业,进一步做优科技创业园,着手筹建安宜工业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科技支撑和示范引导,不断提升园区“软实力”。注重质量效益。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价格激励形成机制,以投资规模初定基准土地价格,以实际产出和效益确定最终土地价格,努力将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向产出效益好、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倾斜。严格对照投资协议,要求和引导投资强度低、经济效益差的进园项目追加投资、兼并重组或“腾笼换鸟”。

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做好产业定位。重点规划输变电、管件、电子信息和“三新”等主导产业,力争3年内输变电产业形成50亿产销规模,管件产业形成20亿产销规模,电子信息和“三新”产业形成20亿产销规模,以主导产业支撑工业发展规模和总量,以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龙头带动。通过培强江苏迅达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输变电产业集聚,通过培强润扬管件、华宇管件等企业带动管件产业集聚,通过培强沈飞机电、赛尔达尼龙、展圣电子等企业带动电子信息和“三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严格把握项目进园关口,按项目产业类型和规模层次,确定落地区域,加快产业集聚。鼓励现有企业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之路,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断提升产业层次。

推进企业做大升级。强化政策激励。安排工业发展专项奖励基金500万元,设立企业发展、财政贡献、创新创优等奖项,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多创利税。加快技术改造。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增值税转型政策,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大装备投入,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2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以上。推进自主创新。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品、技术、管理、人才、品牌等十大升级工程,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力争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8个,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0项。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全年招引10个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培植10个产销过亿元企业,其中江苏迅达公司开票销售突破15亿元;到2011年底新竣工投产10个亿元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力争实现10个税收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结对竞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素质,继续推进“梯度培育”计划,力争2010年实现产销过亿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新增8家;过5000万元以上企业30家,其中新增12家;规模企业总数138家,净增30家。

二、突出高效农业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依托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核心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实施醉翁园、澳门君亿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237省道两侧沿河片高效农业园区,努力形成全镇高效规模农业一体化格局;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完成农业利用“三资”1.35亿元;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推动高效有机农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三大合作”组织作用,加快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花卉苗木、畜禽养殖、设施蔬菜、有机稻米、高效渔业等八大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5个,新增高效农业7500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3000亩。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建立健全“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责任机制。结合冬春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河塘清淤60万方;投入200万元,实施张港河、宝射河围堤加固工程;完成农村公路建设30公里,改造危桥7座;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00座;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1200座;新建垃圾池350个;完成造林面积2000亩,争创国家、省级生态村各1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市、县级生态村4个。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通过举办法制培训班、主题教育、“科技三下乡”等形式,强化农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技能教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能力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带动、聘请专家讲课、建立产学研基地等渠道,加强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组织对口培训、订单培训,力争使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适用技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全面小康创建。切实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建成陈家、渔业等5个村便民服务中心;争创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家,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家,小康达标村7家。对照全面小康创建目标,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积极协调各方面要素,突出创建重点,主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集体可支配收入、绿化覆盖率等薄弱环节,齐抓共管,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确保2010年在县率先建成全面小康镇。

三、突出建筑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不断开拓新型服务业态。充分发挥宝应湖粮食物流中心、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新型商业市场集聚区,放大区域品牌效应。扶优扶强江苏宜信达投资担保公司,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力争在港口物流、国际连锁、大型专业市场等项目引进上有所新突破。加快广厦兰郡、北京众义达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底竣工使用。引导发展中介、会计、法律、家政等社区服务业,不断开拓新型服务业态。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做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财政补贴发放工作,不断培育和发展农村消费市场。

全面提升建筑业发展层次。大力开拓外埠市场。围绕“发展大基地、紧盯大项目、开拓大市场”的经营策略,在巩固做大太原、西安等建筑市场的基础上,奋力开拓山东荷泽等更为广阔、更具潜力的外埠市场。鼓励支持创优夺杯。强化建筑工程质量过程控制,重视安全生产日常监管,着力做优上海嘉园一期30万㎡、北辰华苑12万㎡等县外双包工程。争创扬子杯工程1项、琼花杯工程2项、牡丹杯工程1项,省级文明工地2个、市级文明工地3个。推进企业资质升级。江苏安宜建设工程公司创成建筑业一级资质,江苏银河建安公司创成建筑业二级资质,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实力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一级建造师队伍培养,再次招聘5-6名中高级专业人才充实建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着力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协助推进县城建设。牢固树立“建设县城就是建设安宜”的理念不动摇,积极配合县实施旧城改造、新城建设、老城保护、管网完善、园林绿化、商住服务等重点城建工程。创新搬迁安置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市场运作,规范搬迁行为;坚持依法搬迁,阳光搬迁,改进安臵方式,推行臵换式、货币化安臵,摒弃一户一宅的传统安臵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强化城市经营。排查零散地块,盘活集体闲臵资产,加快华东纯水设备等企业退城进园步伐,做好土地经营开发,力争实现预算外收入6000万元。严格村镇管理。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按照“一村一点”要求,调整完善中心村庄建设规划,积极实施贾桥、陈家等老村庄改造;修订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民房建设行为,对符合规定的建房户实行报批制、公示制和会办制;充实城市管理执法力量,加大村镇建设管理执法查处力度,坚持“查”、“举”结合,确保村镇建设管理规范有序。

四、突出民生保障,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不断强化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体系,让一批文化层次高、工作事业心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实绩突出的社区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大社区投入,完成刘沟、画川、南园、安宜等4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沿河集镇、老城区中小街巷路面维修和亮化工程建设,加快社区垃圾池配套和旱厕改造步伐,组织开展社区法制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义务教育投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建成叶挺桥幼儿园东升分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通过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验收。巩固新型合作医疗改革成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完成区域供水工程,新增农村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3.5万人;完善镇村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建设,推进人口计生专线队伍职业化建设步伐,实现计划生育率99%以上。认真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快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切实改善和发展民生。认真落实就业政策,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年培训20批次,2000人;认真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充分转移镇村创建,全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5000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00人。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配合做好老年公寓、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托养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完善慈善超市,实施大病救助500户以上。完成农村草危房改造15户,配合县政府建好廉租房80套,经济适用房60套。扎实推进“万企连万户”、“携手1+1”活动,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困难。

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风尚,推进学习型机关、村场、社区、部门单位建设,争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平安安宜”建设,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制、“一票否决”制,认真落实企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完成镇政法综治中心和村居综治办建设,逐步实施老小区技防改造工程,全力压降各类案件发生。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加快职能转变,推进管理创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着力打造务实型政府。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凝聚民心,集中民智,进一步落实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行政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强化压力传递,落实推进措施,严格考核奖惩,做到工作落实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

着力打造创新型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扎实推进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机关建设,主动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增强新本领,纵深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解决好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

着力打造高效型政府。围绕政府效能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公示制度和问责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强化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着力打造廉洁型政府。进一步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健全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财政资金、重大投资项目和民生工程的审计,严格执行“十项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牢记“两个务必”,以严谨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传统,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蓝图无限美好,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争先,为加快实现全镇“五年翻两番,实现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在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讲话

在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大家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实施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战略,锐意进取,团结拼搏,成功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步跨越,“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圆满完成。“十五”成为永州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经济总量迅速增加,2005年全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361.47亿元,同比增长11.珊,按原口径,“十五”年递增10.5%,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2%、15.8%、11.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6:26.2:43.2;与2000年相比,一产业下降7.3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4.6个百分点,三产业提高2.7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全市规模特色种养基地发展到17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99万亩,“三品”认证101个,14家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2005年永州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工业初步形成了汽车、卷烟、制药、食品、建材、冶金、造纸等支柱产业,新建项目向园区集中,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去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74.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8.3亿元,“十五”分别年递增11.8%和18.7%,产值过亿元企业由2000年的3家发展到26家,长丰、零烟、湘纸成为全省十大标志性工程的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4亿元,“十五”年递增10.4%,旅游、房地产业来势看好,传统服务业得到改造提升。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十五”同口径年递增14.9%,财政过亿元县区由3个增加到8个,市本级财政收入达到6.67亿元,比2000年增加4.33亿元,年均增长23.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9.3亿元、贷款余额152,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173亿元和50亿元。全市保费收入6,2亿元,比2000年增长2.5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面貌明显改现。固定资产投入加大,2005年完成投资145.3亿元,五年累计467亿元,年递增21.8%。交通建设日新月异,全市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421公里,新增72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397个行政村通公路。衡昆高速永州段、永连公路、洛湛铁路永州北段建成通车,零陵机场正式通航,结束了永州没有高速公路和民航的历史。电源和电网建设成效显著,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万千瓦,超过前50年的装机总量,祁阳、宁远、零陵3个220千伏和东安青土坪等5个110干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一、二期农网改造顺利完成。信息主光缆总长达到2.53万芯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完成病险水库治理600座,双牌、涔天河水库灌渠防渗配套取得成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0平方公里,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到43.7万台,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总投入4亿元。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中心城市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建成区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39万,城市整体框架基本形成,建成了一批城市道路,推进了城市功能配套和亮化、绿化、美化,打造了新火车站广场、滨江风光带、南津路等城市景观工程,2005年启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市容市貌有所改观。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实施“十个一”工程,提质扩容取得新成效,九县县城五年大变样,8个镇进入全省“百强镇”。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为27.6%,比“九五”末提高6.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建设得到重视,开展潇湘-母亲河综合治理,实施退耕还林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2%,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全市完成市县区属企业改制386家,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直供销、粮食、商业企业改革户县区属企业改制基本结束,通过改制嫁接、兼并重组,一批企业焕发生机。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取消烤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额免征农业税,落实各项农业政策直补资金1.95亿元,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开始启动。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和土地招拍挂进展顺利。行政审批、政府机构、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及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看好,五年累计审批外资企业225家,利用外资3,7亿美元,到位内资120亿元,利用外资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民营经济竞相发展,占全市经济比重由41.6%提高到54.9%。劳务经济呈现出“百万打工人员、十万能人、两万老板、六十亿收入”的格局。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实施教育优先的各项措施,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普九”成果得到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10所中学列入省示范性高中,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湖南科技学院成为综合性本科院校。推动科技进步,五年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25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97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9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6%提高到43%。以疾病预防控制和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市县区疾控中心、传染病区相继建成,95所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效防控非典疫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成功承办,奥运奖牌实现零的突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五年减少出生人口9万人。文化事业日渐繁荣,成功举办全省公祭舜帝和祁剧诞生500年活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家增加到4家,江永女书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2%。城乡居民入增长较快,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38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2848元和791元。高度关注民本民生,连续两年圆满完成8件实事,解决了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实施,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农村救助体系,五年累计投入救灾资金8532万元;扶贫攻坚初见成效,五年减少贫困人口6.5万人。民族、宗教、人才、审计、统计、工商、物价、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水文、人防、老龄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永州形象明显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进行,广泛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体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打造“诚信永州”活动,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四五”普法顺利完成,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进展。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五年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998件,市政协委员提案935件,办复率为100%。实行依法信访,五年累计受理群众来信来访9.3万件次,有效化解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严肃查处了违法违纪案件。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稳步开展;成功举办了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庆典。社会洽安综合治理取得成效,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得到加强。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扎实苦干,在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加之对外交往联络增多,社会开放度和知名度提高,永州形象得到提升。

下载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