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朱海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心理系,济南,250355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新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活动——交流分享体验——体验内化应用。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Application of experiencing teaching in college mental health course
Zhu Haijuan Psychological department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355 Abstract : As a new teaching concept and teaching method ,experiencing teaching regards experience as basic character,whose teaching effect is more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teaching.It is characterized by practice, system, independence.The basic progress of experiencing teaching is create scenic activities—communicate and share experience—assimilate and apply experiece.Key Words:experiencing teaching;college;mental health course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据2002年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座谈会消息:大学生中,近25%有心理障碍,以焦虑、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情绪为主。2000年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16.5%
[1]的高校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中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轻生,而且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发了社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注心灵成长的生命活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和展
[2]示生命的意义,为了学生完整而具有个性的成长。然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常把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多少与心理健康水平划等号,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往往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成心理学理论课。大学生的理性心理知识与感性心理体验形成断层。体验式教学为大学生心理实践与体验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遇,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欢迎,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体验即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来认知周围的事物。没有体验的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
[3]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知情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所创设的环境和氛围能愉悦学生的心情,增加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变得更加开放和放松,更乐于参与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建立在学生亲身经历或亲身实践基础上的体验式教学,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艾军的研究发现,心理学课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显著好[4]于传统式教学。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仅吸收10-13%的内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其中,阅读的信息,可以被记住10%;听到的信息,可以被记住20%。但在“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能带给人真实的体验,激发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我们对自己所经历的事,能记得80%,具有明显的学习效果。总之,传统教学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讲究记忆,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以教师为中心,“教”不一定导致“想学”、“会学”;而体验式教学强调即时的感受,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注重观念、态度、体验的改变,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活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进主动学习。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教学应尽可能少一些注入式,多一些启发式,更多一些体验式,且让三者有机结合!
具体来说,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有:
(一)实践性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要点,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充分体验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感受、态度、认知、个性等行为方式的心理过程,再以提问或小组分享的方式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心理调节技巧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设置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影视片断;可以设置一种活动;也可以就情景线索激发一个辩题。总之,体验式教学是以活动体验开始,先行后知的教学模式。
(二)系统性
体验式教学在活动、体验、交流、分享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有效地把“听-看-做-互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具体情境活动中体验到整体的“我”——我的感觉、我的想法、我的身体和行动,不仅在智力层面活动,而且在情绪、行为层面都动了起来。
(三)自主性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将信息灌输给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主动体验、[6]自我观察。学生才是自己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体验和认知的主体。这种自主性会导致学生的乐学、爱学。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活动——互动交流分享体验——体验内化应用。
(一)创设情境活动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设计、构建适合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情境活动。
1、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体验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这要求教师参与活动时,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不能居高临下,要以尊重、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在班级形成信任、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毫无顾虑地展示内心世界,进行自我教育,达到自助,提高教学效果。
2、情境的创设可多种多样,可以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影视片断,也可以创设一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
(1)以图片、影视片段、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设置教学情境。例如,为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可展示图片“紫丁香”的同时播放歌曲《丁香花》,引发学生的抑郁情绪。为引发学生与母亲的关系,可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触摸自己对妈妈的爱,慢慢抚平与妈妈的不良关系。
(2)创设情境活动。设置一定的情境活动,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
创设情境活动时,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一节课尽量有一个主题,层次由浅入深。活动的设置应与教学目标统一,防止将活动孤立起来,为搞活动而搞活动,不能跑题。
教学案例一:有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可让学生采用心理剧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宿舍内的人际交往问题呈现出来,学生可亲自参加演出和扮演,也可作为旁观者去内省问题
[5]的根源。例如,现在个别大学生晚上煲电话粥的问题,是大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可就这个问题,找学生角色扮演,以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大家发现,换位思维是何等重要,同时,情绪表达需要讲究艺术,情绪表达要正确。首先,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其次,情绪表达时,不要埋怨,不要损害对方的人格尊严。最后,要告诉对方你希望对方怎么做,否则只是为争吵而争吵,没有达到沟通的效果。
也可采用游戏的方法,说明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问题。教师让学生自然分组,让每组的第一个人到黑板前,教师给他们小声讲了一个小故事(不能让其他学生听见)。然后,他们回到小组中,要求他们尽量小声(耳语)、快速、准确地讲故事讲给各自小组的第二个人(不能让其他人听见),第二个告诉第三个人,依此类推。期间不能有交流,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最后,请小组的最后一个人到讲台上,讲出他听到的故事,这时大家发现每个组的故事到后面都大相径庭。教师再将自己原来的故事复述一遍,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经过不同人的传播,故事的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异,同时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二:有关学生的情绪问题的处理。可采用系心结的活动,将情绪充分宣泄出来。例如,找一些白布条代表心结,沿墙拉一根绳子,让学生将心结写在白布条上,再把白布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系在绳子上。面对自己的心结,采用呼吸调整法,先是正常呼吸,然后呼吸逐渐变得急促,声音变大,让自己听到,直到哭出声来。哭的时候,尽情宣泄,把自己所有的委屈、愤恨、不满全部发泄出来,想怎么哭都可以。觉得宣泄的差不多时,逐渐将哭声调整成音乐,声音逐渐变小,直到最后连呼吸声都听不见。这个活动实际就是一个情绪的宣泄和转化的过程。
(二)交流分享体验
交流分享体验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能使学生挖掘到活动与自身间的共同要素,并通过分享交流吸收别人发现的共同要素,大大拓宽了经验有效迁移的范围,是学生的主体与知识、环境客体相互作用并产生领悟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体验,使感受更清晰,从而强化体验。
体验的分享一般先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一个小组选一位组长来组织本小组的交流分享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认知周围的事物,学会主动探究。
小组分享完后,可让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分享,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体验的成果。一般采用学生的自我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教师的评述方式,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述为主。要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体验内化应用
将体验内化应用是体验式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能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感悟内化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应用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学生可以在“体验——应用”的循环中不断进步。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说教的教学方法,但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花费时间较多,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参考文献:
[1] 王春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2,18(4):39.[2] 陈亮,朱德全.学习体验的发生结构与教学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74-77.[3] 银星严.心理学课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9(4):46.[4] 艾军.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14):251.[5] 涂宏斌,郭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 2006(9):55.[6] 张伯华,刘羽曦.体验建构式教学在临床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1):68-69.作者简介
朱海娟(1976-),女,山东青岛人,心理咨询专业,硕士,现就职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心理系,讲师。
通讯作者情况:
姓名:朱海娟
工作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心理系
邮寄地址:
济南市槐荫区政务中心科学技术协会(济南市经十西路275号)
尹训强 转 朱海娟(收)
邮编:250017 电话:*** 电子邮箱:zhuhaijuan03@sina.com
第二篇:体验式教学在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思考
体验式教学在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思考
摘 要: 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合作性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师范生需要拥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理问题调节和预防等技能。本研究旨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师范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 learning)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1]。近年来,国内外对体验式教学越来越重视,亦有相当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体验式教学的先进性、适用性及可推广性。
在中国,“体验思维”、“直觉思维”一直都是传统文化内蕴的主要思维方式。无论是道家中的“无”还是儒家的“仁”,都是由老子和孔子等人体验得到的,因而老子对“无”的体验更多来自于他的自然观察,孔子对“仁”的体验更多来自于人类社会,但他们的生成与体验密切相关。体验式教学在国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研究史可追溯到杜威、皮亚杰、勒温、詹姆斯、荣格、罗杰斯等人。其中,人本主义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思想具有代表性,它注重学生的完整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强调学校课程与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但因过于相信学生天生的潜能与价值,使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被忽视[2]。体验式教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David A.Kolb),他按照大脑在接受信息时所依赖的感觉种类等级差别,将体验分为六个水平:第一水平为“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第二水平为“沉浸”体验,第三水平为真实的“动手”体验,第四水平为替代性的“动手”体验,第五水平为对真实影像、模型的体验,第六水平为对抽象符号的体验[3]。
对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从未停止,Martha.M.Ewing(1991)证明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且体验式教学的效果通过观察、提问、访谈、作业评估测量。当高度参与在课程中时,学生学习得更多,并且坚持得更长久,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其研究在三年后发现高度参与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在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4]。Anita.J.Green(1995)证明护理教师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法时学生理解得更清晰。体验式教学方法被推荐为获得技能和自我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5]。Vikki.E.Knott(2013)证明经过体验式教学训练后,能更好地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参与者不仅增长知识、发展思维,而且在以后职业生涯中有更强的胜任力[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师范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以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为目标,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会和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以心理学及相关理论为依据,努力实现科学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以大学系科为基地的培养模式,一直被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困扰。并且传统灌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对抗和分离的弊病,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有必要将体验式教学法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中。
一、体验式教学在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预先设置的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做好课程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体验情景的选择、课程各环节的时间设置、课堂形式的组织和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有三个必要环节: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讨论分享和总结评价。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案例、游戏、故事、现实的问题、心理测验、角色扮演、实物、音乐及生动的语言等手段。另外,简单模拟一些户外活动,例如在体验式教学课程中添加场地项目(例:大挪移、孤岛求生)和野外项目(例:定向运动),对促进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意义。结合师范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团体游戏,丰富师范生的学习内容和自身体验。
2.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谈经历、谈表现、谈心情、谈原因、谈感受、谈体会、谈领悟、谈收获等。在体验式教学中,小组任务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引发意义重大反应的有效策略。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领会知识,升华技能。小组间的讨论、整个课堂上的自由交流,能加强自身的体验,加深领悟。
3.总结与评价。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在学生体验、讨论分享以后,每个学生对体验活动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将这些认识和体会加以总结评价。课程结束后以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给予充分肯定。学生在心得体会中提出:“我对课堂活动感触颇深,我认为一节小课堂活动,却是可见人生一辈子大活动,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这几十分钟中得以体现,并会影响我们整个人生的发展方向。”“这节课收获很大,小组讨论及交流特别有意义„„我相信通过这次课,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与别人相处得更融洽,互相包容、理解,交到更多真心的好朋友。”让学生进行自评,既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估,又是总结知识原理和方法技能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对相关的知识做进一步阐述,对涉及的技能做进一步讲解与示范,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做进一步解析,对学生常见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对有争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提取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总结的精华,帮助学生加深对体验过程中成果的理解,多鼓励学生,引导其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并指导其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还可布置实际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应对技能,利用积极的情绪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能力,实现心理发展。课堂的结束尤为重要,它不仅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重视,而且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课程中愉悦的氛围。以“为自己鼓掌”等鼓励性方式结束课堂,会让学生更重视自身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成长。
除以上环节之外,针对师范生,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试讲,结合学生的专业将体验式教学法灵活运用起来,使学生既掌握知识,还摆脱简单的模仿并促进创新,这对师范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意义重大。
二、对体验式教学法的思考
1.体验式教学课堂的引导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体验式教学材料的选择,情境的创设,把控各教学环节,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与体验,注重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都需要授课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是关键。体验式教学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传统教学讲究记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操作等方式,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情境,通过情境中的活动体验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
3.教学准备是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会受到班级人数和必要的课前准备工作的制约和影响。体验式教学通常以行为训练和心理游戏活动为主,普通教师对教学的有效进行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因此,尽可能地选择在有可移动式桌椅的教室或团体辅导室上课。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强调重视每个学生参与和体悟,这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上课班级的人数不可太多,以30至40人为宜。
4.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在课程教学中,师生是共同的参与者,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成长,而且使教师受到启发。此外,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收集也是对原有教学资源的再丰富过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感受、理解、领悟情境,对情境产生丰富的情感反应,以此指导现实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渐丰富,体验式教学法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
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师范生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理问题调节和预防等技能,同时让师范生熟悉这种教学方式,为日后走上讲台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完善、素材丰富及教学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体验式教学的发展必将推动现代教育的革新。
参考文献:
[1]银星严.心理学课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04):46-48.[2]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3]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49-50.[4]Martha M.Ewing.(1991).Classroom research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ree successful experiences-involvement in psychology.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15(3).[5]Anita J.Green.(1995).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teaching-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an
enquiry whichused phenomenological method.Nurse Education Today,15(6),420-426.[6]Vikki E.Knott.(2013).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ies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via application of the Excellence in Cultural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Leadership model.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65(1).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改课题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KG-2013-02)
第三篇: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童丽维
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出发,探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品德;学生为中心
中学德育课,即思想政治课,在21世纪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而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老师要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研究和探索各种教学形式,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有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 所谓体验式教学,即“‘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 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李湘等①认为,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李英②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定义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体验式教学特点主要有:全面了解、认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创造出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同时,我们强调的体验性是建立在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完整理解上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实践中经历、感受、思考、建构知识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理性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体现思想品德性质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建议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收集最新最贴切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或依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教材中的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很好践行了新课程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要课程。对于这一表述,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2)以引导和促进初中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3)综合性课程。体验式创设各种活动、情境都围绕初中生可以感受和接触的社会生活展开。初中生对社会生活的接触和理解,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起点。如果脱离这一认识基础,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本,学生的认知水准将停泊在低段位。体验式教学强调认知与体验相结合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
三、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实施的过程包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身边出发,激发兴趣;以情境、问题为机制,实践感受;以反思为核心,体验内化;以实践验证为最终目标。让学生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在不断上升的循环往复式的运动中实现素质发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应该把握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热区,直面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困难,深入学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挖掘学生兴趣点,借助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学生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作用下发挥自主性。例如,在讲我国政府职能、工作原则时可以联系“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于2010年2月27日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于广大网友在线进行了真诚的交流。其中,片段一: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片段四:我们要通过发展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把“蛋糕”分好,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再例如,在讲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可以联系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以及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第一次在中国举行。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见常听的,马上精神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寻找信息,最后归纳、总结、点出相应的主题。这样讲,学生更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让政治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二)以情境为机制,切身感受
库伯用学习循环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该模型的第一步是实际经历和体验——完全投入到当时当地的实际体验活动中。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和动机的推动下自觉参与实践,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应有过多的干涉,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探究此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讲授初一“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精彩片段“网络妈妈”,引导学生体验抵制不良诱惑的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理解父母、老师的关爱,进一步学会如何抵制不良诱惑。
(三)评述析情,促进体验内化
评述即评价概述,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学生自我的评述。学生通过前面阶段的学习,丰富了情感,但每个人的体验因人而异,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感受。通过评述学生认清自己的已有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差距,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体验。但“评述析情”的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又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四)实践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经过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后,对该事物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查。教师必须创设必要的条件让学生投身实践,把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最后,在体验应用的基础上,主题获得的规律、方法、技术、和情感价值在抽象——具体和显——隐相互转化中,其本质内容和核心成分更加突出,逐步升华为学生的态度、信念、实践能力等素质。
总之,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体验式教学不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感受,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的体验,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不是万能的,我们要采取多种策略发挥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①李湘、袁志芬,体验式学习理论与实践策略[J].教学论坛,2005.19:25 ②李英,我国教育学者对体验问题的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2.(3):37-40
第四篇:“体验式” 在智障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 在智障教学中的应用
湖里区特教辅读班
林素利
智障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趣。在课堂教学若能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创设问题,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高涨,思维就会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这时,就需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的感官接触的媒介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活动。给学生带来新的感受,新的刺激,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智障儿童的兴趣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兴趣单一,范围狭窄,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直接兴趣多于间接兴趣,兴趣的程度低,稳定性差等。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喜爱的活动,把游戏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能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鼻子》,由添画游戏导入活动:出示一张未画完整的画像,以添画游戏导入,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展开想象,在感知鼻子的用处时,师生共同玩游戏《看谁的本领大》,引导学生用各种器官去尝试分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物品的特殊气味(醋、酱油、酒、水)。通过小游戏把学生的视觉、味觉、嗅觉都调动起来,激发了他们认知的兴趣,让学生对整堂课的记忆深刻,学生掌握就比较牢固
智障学生的体验,以学生的自身和社会生活为主要的体验内容,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例如:在常识课《风向 风力》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感知风的方向和大小,我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来到操场,通过自制的小风向标,观察风向标上小旗的变化,同时也观察周边树叶的动向,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真正感知了风向和风力,也学得十分愉快。生活化的教学绝对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在实践中学习更能帮助学生运用知识。
总之,体验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既增加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又让教学贴近了生活,联系了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中重度智障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学会生活,才能引导他们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第五篇:“体验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是符合儿童特点的,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更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载体。“阅读的信息,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把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它就是体验式学习方式。关键字: 体验式学习生活经验 自主体验
思维的训练 多媒体教学软件
正文: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体验式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体验式学习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式学习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
2.寓教于乐。其中的“乐”字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吸引学生。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体验式学习不是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内涵。
三、如何在数学课上实施体验式教学 1.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感受与体验,从而牢固地记忆知识、理解原理、感悟道理的学习。(1)善于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小学数学学习期间应达到的情感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片段: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学生被逗乐了,“不能”“他们无法滚动”老师又说:“那么就做成椭圆形吧”学生大笑:“这样一来,车子滚动时,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通过讨论学生悟出了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从而建构形成了对圆的性质、意义的理解。
(2)允许质疑,张扬个性。
数学的实践活动是将数学生活化、应用化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也增进了对数学现象的体验。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内容:出示“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学生列出算式48÷2,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强化除法意义,借助数学语言表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表示把48平均分成2份”。学生可以口算出结果,教师提出竖式又该怎样写呢?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除法的过程呢?我设计了如下活动: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实际分一分,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先分4捆整捆的,每份是两捆,再分8根单根的,每份是4根。合起来是24根。学生根据分小棒的过程,先分整捆的在笔算时表示从十位(高位)算起,再分单根的表示再用个位上的数去除以除数。从而得出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正确的笔算方法。而不是由教师硬性规定、直接灌输机械得来的。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知道笔算其实就是用竖式代替了用小棒来分,将生活化的内容抽象到数学知识,收到良好效果。
(3)让学生充分经历和感知。
学生对于一件事情、一个新知识接受起来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学生的这种经历在学习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经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仍然是机械和被动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感知和经历,充分理解知识以利于更好地学习。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圆的周长”一课,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创造时间、空间,让小组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揭示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相信这种经历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乐于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思维的训练也是一种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开启数学之门。(1)语言表达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
一个学生能清楚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讲清解题思路,在提高语言表达的同时更发展了思维。正是具有了敏锐的思维,才能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数学大师陈省身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数学课上应特别注重语言的表达。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回答问题,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完整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2)每日一题——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每天给学生介绍一道思维训练题,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完成,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讲解和分析,学习氛围浓厚。例如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7=36„„()余数可以分别是(),当余数是()时,被除数是()。这里有3方面的训练。一是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基本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同时让学生注意到“分别是()”需要填出符合条件的所有答案。有些教师认为每日一题必须给学生逐题讲解、批改,设立这一内容不但增加教师负担,同时又给学生增加了一项作业,不符合当前教改所提倡的减负。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体验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学,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促进学生互相探讨,合作交流,实现语言、思维的双向提高。
(3)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课堂上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思考中体验、领会数学知识,由不会到会,逐步理解掌握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思考性,有广度和深度而不是简单的“对不对”所设计的练习也应根据教学内容层层深入。例如分数应用题可设计如下练习:
第一层次:一批零件,师傅独做8天完成,徒弟独做10天完成。师傅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徒弟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师徒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
第二层次 :一个水池有两个进水口,小进水口要8个小时才能把水放满,大进水口需要6个小时就能把水放慢,如果两个进水口同时放水,多少小时能放满这个水池的1/3? 第三层次:一项工程,甲、乙、丙独做分别要10天、14天和16天,现在要选择两个工程队合作,要求在一星期内完成,你会选择哪两个工程队?为什么?
第一层次的练习题是基础性的,要求每个人都能掌握;第二层次的练习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选做;第三层次的练习不仅难度提高,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3.多媒体教学软件可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性。多媒体的动画画面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往一些需要教师反复指导练习、记忆的内容,现在通过一些活泼的动画,栩栩如生的描述得以实现,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视觉功能,从而更有效地参加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展示将平行四边形从左侧、右侧、中间切开再拼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它们的面积是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多给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知识的机会,教给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知识的方法。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就会融于数学课堂之中,成为学生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