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307双创背景下成人高校创业教育拓展思考
双创背景下成人高校创业教育拓展思考 ——以SYB培训为例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策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紧接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大创业工作力度,以创业推动全社会的就业工作。目前,中国的创新创业浪潮正在引领并推动经济新常态向前发展。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开幕式上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普通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业问题,这同样也是成人高校师生关注的一个热点。在双创背景下,成人高校注重培养成人学生的创业意识、素质,提高创业能力。以创业促就业,是推动成人高校职业化转型,建设创业型成人高校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一、成人高校在发展创业教育中的机遇与挑战
成人高校站在新一轮创业创新的历史起点上,既有战略性机遇,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谈创业13处,近几年,关于创业教育的红头文件有22份。早在党的17大之后,各地方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为大量失业者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北京市政府在2016年12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 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就业指导。创业培训被看作一项国家重要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掌握创业就业的素质与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逐渐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2、成人院校自身创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有部分成人院校,例如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申请了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SYB创业培训站点,以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等校内外资源来发展创业教育。另外,成人学生相对于大学生,有更多的创业优势。成人学生有足够的工作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创业经验,这会大大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更能办出特色,建成创业型成人高校。
(二)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人院校的创业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创业教育市场挑战
国家对创业的大力扶持带来巨大的创业教育需求空间,政府、企业、高校不断加大创业教育力度,使创业培训成为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成人院校能否在创业教育市场中创建自己的品牌、占有相当非学历创业培训市场份额,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挑战。
2、创业教育观念挑战
功利观念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这使得许多成人学生与学校管理者的视野受到很大局限,特别是学生误以为参加创业教育就能立竿见影,马上带来经济效益,还有的管理者忽视创业教育对人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提升的本质作用。这些观念都是不可取的。
3、创业教育资源挑战
缺乏足够的高质量师资、缺乏配套资金和场地等条件,是成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创新创业教育有其自身特性,和一般的学历教育不同,也和技能培训不同,不但要求开展教育的教师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甚至有过一定的创业体验。这是教育的关键。当前在我国成人高校中普遍存在不但此类教师数量少,而且知识、技能、阅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实践要求的情况。而且,我国成人高校没有产业孵化基地,不能培育创新产业,没有配套资金,不能启动有创业价值的项目。这些情况都构成资源性的挑战。
4、制度挑战
制度制约是创业创新教育面临的另一挑战。在我国高校的大多数情况下,创业教育尚未被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大多和教学主业相脱离,境遇比较尴尬。有的全日制大学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项目,但大多关注开展创业计划竞赛,以及指导学生就业等方面,而不是开设系统专业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创业教育,并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二、当前SYB 创业培训在成人高校中的应用和推广情况 我国成人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教育相对较晚,目前一般把SYB培训项目作为创业培训的主要模式,不但可以培养出具备创业知识、拥有创业本领的高素质全方位毕业生,还在他们此后的发展中持续提供知识支撑和拓展技能。这不仅是高校教育中实现更高质量职业 指导的好路子,还是促进学生职业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一)SYB 创业培训项目的由来
瑞典人最早创立了SIYB培训项目(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即“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下设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Start Your Business即“创办你的企业”)、IYB(改善你的企业)以及 EYB(扩大你的企业)四大模块,四个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组成循序渐进的培训体系,目前已成为国际劳工组织为小微企业创办者量身定制的创业培训品牌项目。SYB就是SIYB项目中的一个模块,2000 年引进我国,并在2004年7月全面启动。SYB的培训课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按照流程分为十个相互关联的环节。一个大部分是关于创业意识的培养,分为创业概念的教学和自我创业适合度的评估,目的是让创业者能够寻找、分析、筛选出最适合自身创业的企业概念。另一大部分是创业项目的实施,主要分为八个方面,包括市场评估、组建团队、选择企业法律形态、法律环境和自身责任、启动资金预测、利润计划制定、项目可行性分析、创业计划书编写、企业创办。SYB多采用高参与度和强互动性的小班教学模式,使用包括理论讲授开放讨论、头脑风暴、案例探析、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方式,从实际出发,联系紧密结合培训内容与创业实务,同时通过在培训过程中模拟创业,争取有关培训机构的后续优惠政策等。
(二)SYB 创业培训项目在成人高校的发展
我国成人高校对SYB创业培训有着广泛的需求。按照教育部相关通知的要求,所有高校在2016年都要开展创业教育,以满足学生日 益高涨的创业。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都很强,但在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上相对欠缺,眼高手低的现象广泛存在,他们对SYB创业培训的需求十分强烈,迫切希望通过接受SYB培训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提升创业心理素质,增强创业本领。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成人高校也拥有开展SYB培训的有利条件。SYB创业培训需要前期的精心准备、系统实施,还要后续配套服务与扶持,短期培训达不到目的。成人高校配套措施完备,有基本的师资力量和管理力量,可以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组织系列创业讲座,开展创业规划大赛,多手段、多方面、多途径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园区和创业一条街等平台,给学生提供创业模拟的机会,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创业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此外,还可以给培训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减免创业资金和店铺租金,鼓励试水创业。
当前SYB创业培训在一部分高校中已经投入应用,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培训力度小,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成人高校至今仍未开展SYB创业培训,即便是开展SYB创业培训的学校次数也不多。而且SYB创业培训实行小班化教学,限制了培训人数,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参加培训。再加上高校创业培训教师缺乏等原因,导致现阶段培训力度不大,难以满足所有具备创业意向的学生。二是培训与社会和企业联系不紧密。创业培训不光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设计创业计划书,如何开办一个企业,而更当注重与社会和企业的联 系,协调运筹社会和企业的资源。当前有些成人高校的SYB创业培训中也进行案例分析和商业沙盘模拟等,但受到虚拟人物和模拟环境的局限,学生的直观感受不强。为此,要增加创业实例分析,寻找有代表性的真实企业,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其进行创业的全流程分析,开展模拟实战演练。
三、创建融合成人教育和SYB培训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为解决成人高校SYB创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必须结合成人教育和SYB培训的特点和资源,创建符合学生社会需求,便于操作推广的创新教育新模式,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融合课程体系。在成人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要把SYS创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或是把创业培训课程模块融入专业课教学,或者直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实施。目前,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已经将SYB创业培训中评估市场、组建创业团队、预测启动资金需求等模块融入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中;面对在校期间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同学,采用SYB创业培训,在坚持SYB项目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其内在需求和特征设计适合其特点的培训内容。为了使成人学生通过SYB创业培训更好地受益,培训应符合其学习特点,贴近其对创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内容要更加系统化、时代化,并增加源于成人大学生活的真实的创业故事、创业案例,给学生设身处地的启发。同时,应增加实践项目,例如带领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实地考察创业项目,完成创业计划书等,着重培养自主创业者,在校园 内树立自主创业的典范,形成浓厚的成人高校创业氛围。
第二,对接教学方法。SYB 创业培训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既有讲课法、练习法、案例法、讨论法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又有结合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和游戏模拟法等非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和非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排列组合,可以促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同时增强兴趣、激发灵感。比如,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就是启发激励学生在自发自由的状态下提出新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就是要通过扮演现实情境中的角色,比如扮演商务谈判或企业招聘中的某一方等形式,让学生即兴处理现实中的突发问题,提高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采用游戏模拟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模拟创业游戏,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运营过程中决策形成、实施过程等环节。这些非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专业学历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效果,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第三,衔接实践平台。随着职业化转型的不断深化,成人高校逐步建设起完备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场所和基地,有的还建成网上学习的平台,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这些都可稍加改造后用于 SYB 培训的实践教学。比如,有的成人高校建有成人大学生实训室,供学生在高仿真的环境里了解企业运行流程,锻炼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此外,还要统筹校内校外两块资源。可以发挥SYB培训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创业培训机构联系密切的优势,推动利用政府资源,在企业、高校内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完善自身创业培训服务体系,给有志向、有项目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创业培训和创业支持。第四,交流师资队伍。创业教育是个新生事物,成人高校的老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但仍难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为此,要交流学校内外的师资力量。可选派成人高校的专业教师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SYB师资培训班,鼓励创业培训教师到企业兼职或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以获得培训能力,取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要建立引进“外脑”机制,聘请校外创业培训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成立创业指导专家团,作为SYB培训顾问,给学历教育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指导水平,还能及时有效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帮助,促成他们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的发展难题与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3,(6).[2]张宝,胡杨,刘正宗.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2).[3] 胡超,苌庆辉.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新模式的构建设想——基于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的比较[J],高等教育管理,2016(1).作者介绍
李金霞(1974—),女,山东陵县人,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培训中心副教授,主要休闲理论研究。
金琰(1977—),女,浙江兰溪人,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规划管理和成人教育理论研究。
李金霞,电话:***,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职业大学,北京市东城区潘家坡胡同1号,邮箱:aljx11@163.com
第二篇: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研究
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研究
摘 要:文章以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分析,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提出不足并进行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2-0-01
一、现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
成功的创业者喜欢到处分享经验,失败的创业者往往躲得远远的不让世人所了解,久而久之容易让大家犯了“幸存者偏差”,可实际上失败的公司多如过江之鲫!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凭一腔热血贸然上了战场,拿着市面上的创业教材一头扎进创业堆中,殊不知创业是一条九死一生的荆棘路。中国每天诞生的新公司多达4千家,但从中国工商局2013报告显示,从2008到2012年内,退出市场的企业平均寿命为6.09年,寿命短语5年的接近60%,我国企业存活率十分低。
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对创业关注极高,增幅也较快。在2016年创业报告调查涉及的来自一千多所高校的四十万余名大学生中显示,九成考虑过创业,超过十二万名大学生正在创业或有过创业经历,且主要目的是有创新的意愿即“机会型创业”,渴望靠自己的知识和努力成就一番事业。随着双创时代的持续推进,如何为高校大学生逐渐壮大提供更健康高校的保障将尤为重要。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分析
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中国知网查询显示被SCI和EI等国际权威检索引擎检索到的我国创业教育类文章屈指可数,说明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层次有待提高,在创业教育理论、课程设计、培训流程、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需有待深入。目前,国内高校虽陆续开设了创业基础(KAB、SYB等)类课程,但课程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创新,在教育方式、教育资源等方面有待完善,对毕业生离校创业缺乏跟踪指导。
高校教师授课大都还是讲授的方式,而创业教育需要学生不单单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还需更多的课程实践中总结经验,实践教学在大部分高校中未能开启,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会逐渐遗忘,只有真正参与创新创业,才能发现实际情况与书本理论之间的差别,才能自如地运用理论知识,遇到?L险与困难时才不会自乱阵脚。
2.高校大学生创业资源不够完善
创业是一项系统性行为,创业需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经验指导,风险控制等等,要创业需从这几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而在高校中创业大学生往往不能获得资金、技术、经验上的支持,很多项目无法持续进行下去,最终失败告终,不成功的创业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影响他们正确认识创业。
3.师资力量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对创业创新教育不够引起重视,师资力量配备主要来源于行政单位及教育单位,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本身没在企业工作、不具有创业实践经验,使得课堂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从成效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周期性较长,一般高校倾向于选择能够给学校迅速带来效益项目,也使得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师资力量投入有待商榷。当然也有高校通过聘请在企业方面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以讲座形式完成授课,这种方式不固定、不系统、不完善,对学校的整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起不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对策研究
1.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不仅包括具体的培训科目、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还包括培训的目标设计(培训何人做何事)、培训过程和方法(谁用什么手段培训谁)、培训绩效评价(如何衡量培训结果)等。创业教育体系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开拓精神、满足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创业人才。因此,创业教育体系应由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多方参与建设。
实践教学力度加强。理论教学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创业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动手动脑,不断的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总结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创业人才。
奖励机制设立。为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团委、创新创业学院等负责机构可设立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创业目的是为了他们毕业后有更好地生活,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如通过自己的模拟创业获得适当奖励予以激励,会点燃他们心中的创业热情,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以教育分院为例,学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专业实习,如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集体建设等,并给予相应奖励。
2.成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立高校创业园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责无旁贷。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号召,各高校应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教学模式,配备专职行政、教师团队,给与大学生在校园期间更加专业的创业理论、实践教学,通过学院的力量整合资源,更好地促使高校创业教育协调发展。
3.引入政府资源,校企合作
师友计划进高校。师友计划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坚持“引领、陪伴、成长、分享”的生本理念,借助政府、高校、企业、导师、学生五方联动的平台优势,搭建在校大学生对话社会需求的沟通桥梁,以社会精英与在校生结对联谊的方式,鼓励社会导师站在学生的身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深层次兴趣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是一种双赢的发展模式。学校方面,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领悟能力;企业方面,校企合作可以进行人才储备,在抢夺人才的市场上占得先机,可以促进企业改革。强化校企合作可以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获利效果。
4.培养专业化创业导师
建立高校教师资源共享。将各高校的优秀师资有效整合,发挥其专业特点,各高校、创业教育培训机构间打通,建立师资库,并吸引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社会力量加入到创业教育师资库。在创业教育培训时,针对培训内容和环节的特点,从师资库中择优选配师资,通过这种创业师资共享模式来快速提高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培训,高校教师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优秀的创业者是新形势下高校的新使命。高校教师与大学生联系紧密,培养一批优秀的高校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浅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尼菲尔 陶丹.经贸实践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改革.姜莹,2012(1):75-80.[3]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创业扶持体系探析.段炼.2015(4):24-26.
第三篇: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与创客空间功能的思考
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与创客空间功能的思考
摘 要:“双创”背景下,高校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创客空间的构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示范性的实践平台。针对目前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及创客空间的理解普遍存在盲目效仿社会现象,文章从高校职能的角度,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进行了理性思考;从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角度,界定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与作用在于精神引领。
关键词:高校创客空间功能;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68-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竞争愈发激烈,我国对卓越人才的渴求也空前强烈。为应?π乱宦止?际竞争和格局洗牌,创新力短板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李克强总理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场创新创业热潮中,广大高校按国家政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然而诸多高校普遍存在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定位为创业教育,忽视了创新教育,陷入培养创业类人才的误区,教育理念与定位错位,违背了教育教学职能与人才培养规律。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乱象:盲目跟风,定位不科学
自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角的吹响,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在政府的支持下如雨后春笋般在社会中诞生。高校为响应国家政策也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除了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也逐步建设创客空间。但是,相比硬件环境建设,目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并未有效显现出来。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响应政策积极,但盲目跟风社会,未能科学定位高等教育主要目的与职责。具体原因如下:
(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缺少创新实践教育传统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依然滞缓,本质上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灌输,死记硬背,制约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致使我国教育体系缺少创新实践性教育历史与经验。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倾向创业教育
近年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发展呈下滑趋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新型人才严重稀缺,为此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方面国家要求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业孵化基地等指标列入高校业绩考核范围;另一方面,高校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设完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经验匮乏等因素致使高校倾向于创业教育,忽视了创新教育,而且从效果来看,重“教”不重“育”,流于形式。
(三)高校对国家政策解读存在误区
国家面向整个社会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针对的是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对象。意在呼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之创新创业意义无可厚非。但高校盲目跟风效仿社会,简单将有多少学生创业列为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解为创业型人才培养。这未免有舍本逐末的体现。而高校的主要职责是育人,即人的各种素质的培养,大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系统化训练阶段,理应注重“所有人的全面创新教育,少数人的创业教育”。据相关统计数据,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失败率高达97%以上,何况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在校生,所以高校对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解读存在误区。
三、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经济科技的发展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可以带动就业创业的环境与水平,而经济科技的发展说到底靠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自己清晰的定位。《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创新实践教育。国家以就业为导向,政策主要针对的是高校,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则主要是对企业说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实践教育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钱学森之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国教育存在这一弊端。新形势下,创新精神的培养要结合当前创新2.0模式时代特点,加强创新思维民主化教育,即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创新的门槛,人人皆可创新,创新不再是精英的象征和少数人的专利。
(二)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
过去我们仅仅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至于怎么去创新,却缺少系统化的教育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靠的是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训练,不断地研究。因此,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训练,让其在做中学,体验创新的乐趣。
(三)注重创新实践的专业化发展
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定位好创新的方向,形成兴趣,发展成自身的专长,才能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创新实践专业化发展过程就是大学生坚持敢于质疑、勇于行动、高度专注、持续品质的过程。因为任何领域只有不断地钻研和创新,才能实现专业化、专家化、高水平化。
(四)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
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爆炸性增长催生终身学习理念,在创新领域,也由个人创新逐步向团队创新转变,这也正是创客精神的核心品质之一。所以,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成为未来社会人才竞争的主要素质之一。为此,创新实践教育在任务设计,团队组建等方面有所体现,重在培养团队精神。
(五)创新实践示范平台的搭建
高校创客空间的构建不同于社会创客空间的功用,社会实体创客空间主要为创业孵化提供服务,而高校创客空间的功能应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即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重在创新精神的引领和创新能力的展示,而不是创业能力的展示。以此为平台,“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六)针对较少数创业型学生的创业教育
一般来说,现实中真正对创业感兴趣的大学生数量不到总数量的1%,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除了针对绝大多数人的创新教育,就是对着极少一部分人的创业教育,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文章才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定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实践平台。
四、瞄准高校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以创客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教育
创客空间是开展创客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主要分为社会型创客空间和高校创客空间。必须对二者加以区别:社??型创客空间主要致力于创客科技创新与小微企业创业孵化,高校创客空间则主要致力于大学生创客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引领。所以,高校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在于示范引领,即以创客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引领广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从利用创客空间开展创客教育的角度来看,不妨从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创客团队专业背景的组成、各种项目载体的驱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虚实结合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创新环境氛围的营造
创客空间的结构设计要整体体现个性、创意、艺术性等特征。有品位,有格调,简约而不简单,大气而不空洞。要给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独特风格。创客空间的布局摆设要体现轻松、便于沟通的学习氛围。要考虑到团队化的学习讨论与创新思维的激发元素,与普通教室单
一、枯燥、整齐划一的环境截然不同。空间文化体现开放、批判、共享,重点营造“人人皆可创新”的氛围。既有科技创新也有文化创新,还有生活创新。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能够创新。创新的成果可以为生活增添品位,为自身能力和素质带来提升,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创客团队专业背景的组成
创客团队成员的组成打破传统院系、学科、专业的藩篱,鼓励跨界交叉思维的碰撞与交融。文理科交叉或者跨专业学科交叉,利于活跃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灵感以及专长性格优势互补。各种奇思妙想在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这也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三)项目载体的驱动
高校创客空间功能发挥的效果关键在于项目载体的驱动。对于高校来说,校企合作项目、双大赛(职业技能类大赛和创新创业类大赛)项目是很好的载体。校企合作项目载体需要企业给予创新成果的激励政策,双大赛主要是政府主办有一定激励政策。围绕创意、创新、创业,这些都为创新创业教育设定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与社会需求也有机的对接。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积极,效果也良好。
(四)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虚实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较大地提升了教师与学生间沟通的效率和效果。线下物理创客空间与线上任务发布、作业成果考核、问题解惑等有机结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契合。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参与不同难度的创客学习项目,养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协作发现问题,解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实施方案创造制品的能力,实现自身在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创新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成长。
五、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国家创新型人才紧缺的迫切形势,社会、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但高校应科学定位自身的育人功能和职责。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素质的培养。高校创客空间也要与社会创客空间的功能加以区别,其主要作为向全校示范创新的窗口,重在以创客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鉴于诸多高校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意无意中 “重极少数人的创业教育,轻多数人的创新教育”,扭曲了教育自身定位和教育意义,以此文作为呼吁,期望对于广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一定倡议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OL].中国政府网.http://.[2]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OL].中国政府网.http://.[3] 雒亮,祝智庭.创客空间2.0:基于O2O 架构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8(21):4.作者简介:
王成名,男,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讲师。
第四篇: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对高职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创业教育理念认知、创业思维重构、创业教学方法、创业教育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创业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81
“新常态”成为2014年以来频仍出现的一个热词。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明确提出,我们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学会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新常态其实是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现状的一个客观理性的概括和描述,也预示着我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和多挑战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优化结构应对挑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因应这一重大课题,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部也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中明确支持学生休学创业。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相当的重视。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也把“双创”工作作为一个重要议题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创业学院,从组织保障上奠定了创业教育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相关创业课程,组建了创业教学团队。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尚须进一步厘清的问题。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各高职院校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也投入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创新创业教育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各高职院校的显学。但冷静审视,也发现目前高职创业教育也是忧喜参半,在热闹背后也隐藏着相当多的问题。
首先,相当多的高职创业教育工作者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部分高职创业教育工作者把创业教育看作就业教育的补充,把创业看作应对目前就业难的一个药方;另一方面,部分高职创业教育工作者把创业教育看作老板教育,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建一家企业。
其次,高职创业教育目前尚未形成比较成熟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模式。具体到教学内容方面,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内容组织也比较零散。部分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还是停留在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校友的创业经验讲座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创业实践教学。有些高校,也仅仅是把传统的工商管理方面的课程改头换面,作为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创业教育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相当部分学生在参加完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后,还是对创业本身一头雾水。
最后,相当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并且未能契合创业教育的特质和需要。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传统的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并不能有效达成创业教育的教学目的。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
创业教育并不是狭义的“老板教育”,其主导性教育目的也并不是创建一家新的企业。创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我们在设计创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时候,要强调从创业者的创业意识、精神动机和创业内驱力的培养导入。所以,在对创业教育进行定位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把??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归类为职业素养类课程而不是职业技能类课程。也就是说,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素养教育和认知意识教育,其次才是一种职业技能教育。
另外,学生(或创业者)在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动力以外,还要具备开放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高职创业教育自始至终要注重对学生设计思维、批判思维、审美思维、经济思维等的培养。比如,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基于消费者需求设计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方案;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如何抓住消费者的痛点,企业如何存活,如何节约成本,如何展示产品的美学意蕴,如何构建优于竞争产品的成本结构等都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审美思维和设计思维等创新思维。
创业教育应该充分借鉴各种先进的管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创业教育本身的特性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经典创业案例分析、计算机虚拟仿真软件等准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初创企业管理、财务跨级、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创业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掌握和了解。但创业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里,也不可能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来达成创业教育的目的,更需要给学生营造创业教学情境,提供学生更多的创业实战演练和创业实践。我们可以模仿创业过程来设置创业教学项目。创业起始阶段,创业者需要把头脑中的构思形成商业模式和创业计划书,并要对创业项目进行路演,接受投资人的检验。因此,我们也通过设计“创业计划大赛”、“模拟融资比赛”等项目,邀请有实战经验的投资人和企业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创业教育尽量做到“干中学,创中学”,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创业情境下去体悟提升。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创业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的培养延伸到创业技能的培养这样一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教育需要融合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投资学和商学等各门学科。创业教育本身既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的教学,更是素质的养成和技艺的提升,也就是说,创业教育集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型于一体。因此,设计一套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一定要打破思维的界限,要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联动合作来开展创业教育。目前,创业教育还是局限在高职院校以内,社会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尚未完全发展起来。
高职院校可以考虑联合政府部门,尤其是各地市的劳动就业部门建立孵化器,扶持学生创业,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高职院校应该设立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平台,设计创业项目入园遴选机制,遴选优秀的创业项目进驻园区,园区内给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办公场地、设备和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并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创业团队的个性化需求给每个创业项目配备一对一的创业导师团队,提供有关财务、法律和投融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指导,让学生真正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创业实践的跨越,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结 论
总体上,高职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模式方面进行彻底变革。一方面要把创业教育当成是面对所有学生的素养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开启创业之路的学生,建立起整合高职院校、社会资源的创业教育模式,真正培养实际创业能力。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丽芳.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评析[J].高教探索,2012(4):57-61.[2]涂敏霞.穗港澳台青年创业的意愿、动机及机制的比较研究[J].青年探索,2013(3):15-17.
第五篇:“法治中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
“法治中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
摘 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为构建“法治中国”指明了方向。高校法治教育为法治中国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源泉、培育了法治文化氛围,具有重大意义,应当适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自觉融入法治中国的建设当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认识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发展,肩负起培育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法治中国; 法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中图分类号: D641;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086-03
一、高校法治教育对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意义
高校法治教育对“法治中国”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高校法治教育为“法治中国”提供了“动力源泉”。由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曲折性,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只能并且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法治建设,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指引国家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努力,而没有条件和基础进行自发的社会变革。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的法治建设只有党的领导就足够了,法治中国的建设必须得到来自社会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否则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来自社会的动力源泉有赖于社会成员法治素养的不断普遍提升,才能为不断推进的法治建设提供动力支持。高校法治教育通过对一批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培育其法治素养,恰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其次,高校法治教育为“法治中国”培育了“文化氛围”。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两千余年,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三纲五常的儒家文化以及中央集权式的封建统治使得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治思想和文化始终弥漫在中国人的意识和观念之中。这期间虽偶有“以法治国”思想的火花,但却与现代文明的法治思想精髓相去甚远。即使在当代中国,法治文化依然是极其匮乏的,甚至成为了中国法治化乃至现代化的重要阻力。诚如钱穆先生所云:“一切问题,由文化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今天法治中国的建设,必须在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的同时,注重法治文化的研究和培育,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法治文化的缺失。而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构建,必然需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得以实现。“通过对全社会进行法治思想和公民意识的启蒙,使广大人民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强化公民素质。”[1]通过社会成员法治素养的提高,营造社会法治文化氛围,进而实现执政党执政行为的法治化,[2]最终实现法治国家的愿景。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法治素质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中公民法治素质的高低,高校法治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其意义之重大、责任之重大不言而喻。
二、高校法治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
1.从“法律制度”的教育发展为“法律体系”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阐明了法治应包含的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3]可见,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相应的法治教育亦应当以法制教育为基础。我国原有的法制教育以“法律制度”教育为重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宪法、刑法、行政法、民事法律中选取了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联系密切的相关条文进行讲授。而在2013年新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将法制教育从“法律制度”的教育发展为“法律体系”的教育。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最新成就。2011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此有了比较完备的法制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最新成就,理应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内容。其次,法律体系是对法律制度的系统化、体系化,有利于学生对法律制度深入认识。法律制度教育是从平面的角度,对我国宪法及各法律部门的主要法条进行介绍。而法律体系则是从立体的视角、有层次地对我国的法律制度进行解释说明。法律体系的概念暗含两个新的知识点,即法律的位阶和法律的部门。在法律体系的教育中,我们看到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体现法律位阶的概念,也看到了民法商法等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体系的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原有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识,并且使他们理解了法律体系中各法律规范之间的联系,对于法律制度有了立体的把握。例如,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他的部门法律就不能与之相冲突。
2.从“法治观念”的教育发展为“法治理念”的教育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人们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4]新版教材将原有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发展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体现了法治教育在法治理念层面的新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法治内涵的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摆脱了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束缚,肯定了法治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近代法治思想产生于中世纪的英国,英国也因此成为最早确立法治原则的国家。[5]因此法治自产生时起便被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加之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三权分立、多党制等现代西方法治国家的政治制度,严重威胁和动摇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执政基础,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西方法治思想始终保持着谨慎甚至排斥态度。然而随着对法治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并不能代替法治的全部内涵,即使在资本主义法治国家中,也非全部采用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制度。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标志,虽然产生于资产阶级国家,但究其本质,其既不姓社,也不姓资。法治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是人治与专制的对立物。[6]我国2008年发表的《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也首次明确指出:“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我国法治思想的核心,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抵制片面法治观。一方面,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人们在长期的法治实践中会形成一定的法治观念,并在其支配下参与法治实践。例如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等。法治理念是基于这些法治观念的理性认识形成的法治思想的核心。另一方面,法治理念是成熟的法治思想的系统的、集中的体现,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发展而产生和形成的法治思想,是在对法治内涵科学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国情而提出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们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7]将法治观念转变为法治理念,有利于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精髓,将其与资本主义法治观念区别开来。
3.从“法律思维”的教育发展为“法治思维”的教育
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法治素养,而法治素养的核心是具有法治的思维方式。高校法治教育应当突破“法律思维”的局限,对大学生进行更加具有思想内涵的“法治思维”的教育。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法律思维以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为主要特征。而法治思维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与人治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思维方式。[8]它包含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基本要素。法律思维方式与法治思维方式虽然只存在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则相去甚远。
首先,法律思维方式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而法治思维方式则是以法治思想为基础,关注法律制度中的价值追求、权力制约、人权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法律思维方式是以国家现行的法律制度为基础,不关注法律制度本身的价值追求、权力制约、人权保障等法治思想,因此是一种简单的法律工具主义的体现。而法治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也以法律制度为基础,尊崇法律为最高权威,但并非是对于法律制度完全的、机械的服从,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价值判断,这就是法治思想。其次,法治思维方式是与人治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其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公权力的侵害。因此,它不仅仅限于对国家已经颁布的成文法律规范的遵守,而是更深入地思考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背后所体现的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实体与程序的关系等等。相反,法律思维仅仅关注行为的合法性本身,关注对于法律制度的服从以及运用法律制度解决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法治思维的教育使学生不是机械地遵从法律,而是从更深入的思想层面领悟法治思维的精髓,并将其贯彻在日常的行为之中。
笔者认为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发展集中体现为以上三个转变,即从“法律制度”的教育转变为“法律体系”的教育,从“法治观念”的教育转变为“法治理念”的教育,从“法律思维”的教育转变为“法治思维”的教育。法治教育的转变和新发展不仅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法治的内涵,全面认识我国的法治建设的现状,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精髓,使其具有辨别片面法治思想的能力。当然,对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发展,教育者首先要予以高度的重视,明确认识新时期法治教育发展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法治教育的作用,为“法治中国”的构建提供动力源泉和现实土壤。
三、以教育之力助“法治中国”之树常青
如前文所述,高校法治教育对于法治中国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发展不仅对公民法治素质的培养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首先,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准确把握新教材中“三个转变”的实质内涵。对于法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变化,应当进行深刻的领会和正确的把握。新教材虽然对法治教育的章节进行了压缩,但是其内容较旧教材实际上更难了。一些法学的核心概念,例如法治、法律体系、法治思维都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系统学习。例如把法律制度教学转变为法律体系教学,把法治精神教学转变为法治理念教学,把法律意识教学转变为法治意识教学。这些法治的概念和思想首先需要教育者进行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法治素养,才能准确地把法治精神深埋在学生的思想中。
其次,深刻把握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新教材改版后,有些学者认为法治教育的部分被删减了,似乎是教材“重德轻法”的表现。实则不然,章节和文字的缩减,并不意味着对于法治教育的轻视。相反,新的教材在法治教育的内容上进行了实质性的扩充,比旧教材的内容更加深入、科学,其教学的困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表面上的章节的压缩实际上是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对法治教育的内容和课时进行删减和压缩,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真正领会法治的思想。
再次,围绕“三个转变”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了解比原来更复杂、更深入,甚至更加抽象的法治思想,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项新的课题和挑战。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原有法治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法治的思想,更深刻地领会法治的内涵,更牢固地树立法治的意识。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自身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深刻把握高校法治教育在观念和内容的转变基础之上,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方能以教育之力助“法治中国”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 严励.法治建设的基石:构建法治文化与提高公民素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5.[2] 侯晋雄.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法治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19.[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姚仁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4] 张文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导言[J].法学家,2006(5):6.[5] 龚刃韧.法治的正本清源――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J].法学,2009(1):3.[6] 黄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展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18.[7] 张文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导言[J].法学家,2006(5):6-16.[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9.[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