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 刘晔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面临急剧增长的人才市场,企业在人才选择上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困难是当前高校大学生踏入社会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高校教育革新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实践技术以及道德素养等,我国教育部曾指出“要提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综合而言,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双创”教育相关概念及特征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创新,人们对“双创”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谓“双创”教育,指的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双创”教育中,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能力变为生产力,引导学生将自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付诸于实践行动。简单来说,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创新教育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够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多数高校的“双创”教育体系以引进、模仿为主,与自身情况、发展目标等方面难以有效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大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双创”教育的研究,并不断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完善。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双创”教育逐步发展,大部分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在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可以明确“双创”教育的教学理念与特色。“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原则,其主张“知行合一”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其主要具备了以下特征:①“双创”教育实践创业教育中,学生角色、身份的转变,与社会、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②由于我国大力倡导“双创”教育,各项政策非常宽泛,各行业的开放程度未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实践、积累的机会;③“双创”教育始终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④由于国家、社会以及高校的全面支持,“双创”教育的良好发展能够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化,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双创”教育专业课程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双创”教育缺乏准确认知,对其定位不明确,多数情况下主要将其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并未设置单独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双创”教育的教学上,课时较少且课程较为分散,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完善,整体教学缺少系统性、专业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较好的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知识,且缺少创业教育实践机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双创”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专业的师资团队十分欠缺,许多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师资力量极度欠缺,大部分教师在短期培训后便上岗,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等较弱,甚至存在其他教师代为授课的现象。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导致授课内容缺乏新意,大多偏向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实践创业经验,教学内容匮乏,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部分高校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进行授课,但由于创业者缺乏教学经验,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公共必修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大学生开展具有引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思想全面健康发展、政治素质和能力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契合点。思政教育作为一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健康、品德优异、具备创新精神和崇高理想的高质量人才。而大学生双创教育主要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思政教育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当前,大多高校在协同育人系统中都会促使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合作,结合二者的教育手段与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思想品德。同时,思政教育能够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方法,有利于双创教育中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以思政教育为手段,促进大学生双创意识萌发。随着“双创”教育理念的普及,成功创业人士的增加,人们对这种新的教育方式逐渐认可。同时,也存在部分急功近利的人,过度功利化、重视创业价值,从而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文化培养,导致部
分大学生思想品质、内涵素养未能全面发展,即便在成功创业后,也缺乏文化内涵支撑。大学创业文化具备的高深性、先进性、创新性是“双创”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上,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同时,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通过文化自觉推动大学生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落实,可以较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与创业能力。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可以有意识的引导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促使大学生在“双创”教育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以思政教育为载体,革新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及内容。鉴于“双创”教育理念的先进性,高校必须重视其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的革新,保证与时俱进。同时,为了实现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可以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就业创业观以及人生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能够保持较好的思想觉悟与活力,提高大学生的潜能。同时,结合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在“双创”教育改革创新中融入其特色部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协同建设更先进、更科学的教学模式,结合国内外“双创”教育典范编订新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新生入学、专题讲座等大型活动中,适当加强学生意识培养,并且有效宣扬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打造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并举的高素质教育队伍。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的实现,需要专业的、强大的教育工作团队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理念与实际情况,适当改革教育方式以及“双创”教师的培训制度、调整各部门的职责与职能,形成一套规范的“双创”教育体系。其次,在课程设计上,革新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与“双创”教育课程能够较好的结合,从而互相协同合作。同时,强化教师培训,聘请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建立创业指导讲师团,还可以并入风投公司,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业实践,通过更强的师资力量与更好的教学支持提升教学质量。以思政教育为主线,构建具备连续性的双创教育体系。我国“双创”教育发展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且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深入人心的影响,导致“双创”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未能与时俱进进行革新,与当前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脱节。大多表现为教学模式单
一、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创新理念启发、实践机会较少等,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存在相似弊端,因此,在改革创新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进行协同合作模式,二者联合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加深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联系;同时,在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合理的融入创业理论课、创业活动课以及创业实践课,在大学教育不同阶段贯彻落实。在实践教育中,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促使教学内容多样化、丰富些以及高深性,合理安排创业实践活动,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与思想品德。总而言之,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教育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革新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发展,加深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其形成协同合作的模式,并建立健全健康的教育体系;同时,高校加强专业师资团队的培训,从根本上推动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业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正常生产和运转的主要操控者,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正常完成企业正常营销和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切的企业工作都应该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效性和爱岗敬业的良好精神为根本目的,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立足于人,做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将职工看作一个运转的机械,不考虑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样会严重挫伤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用创新能力的发挥,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这种根本思想是激励企业工作人员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与企业共存亡,与企业共荣辱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职工,更好地推动企业建设的基本手段。采用科学的办法进行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必须采用科学的办法来进行,才能不产生排斥作用,推动结合工作的积极展开。企业文化建设根本重点在于发展自己特色的企业风气和精神面貌,企业特殊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社会效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可违背,只有牢牢地遵循这个宗旨,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工作人员的支持,一旦违背了这个宗旨,就会严重打击企业工作人员的信心和工作积极性,企业的建设根基不稳,后期建设也就摇摇欲坠,更谈不上很好的发展。因此,后勤企业要将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度重视起来,将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当做一项基础性的企业建设工作来抓,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也不断创新,上升到一个个更高的境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占据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我们每天从网上获得信息知识远远要比现实报纸多得多。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让这种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企业发展更加有利。具体来讲,可以将企业文化宣传的信息,企业思想的主体内容,企业整治教育的基本信息发布在企业的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企业文化建设地内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达到的目标和教育的方面,体会两者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此外,网络平台还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可以加强企业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让工作人员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来,相互探讨,发现不足,改正错误和不良想法,提出自己的观点,推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促进企业发展。综上所述,企业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能够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提高企业的活力,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也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是这种结合并不能单单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想法,利用科学的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进程,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领导者和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结合的工作中来。(作者单位:包头神华国际城(大酒店)有限公司)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
——探索现代大学生思想弊端,创新思政教育路径
【作者】 龚芸 【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土建分院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个国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社会的的价值观念取向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尤其是即将成为社会主流中坚力量的九零后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观点是否能既符合我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念、又与时俱进则是当下大学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反观过去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虽取得显著的成绩,然而我们任可以看到当下大学生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问题依然突出,探究其原因就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还需找寻更佳的路径,其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更应创新新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路径
【正文】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作为一名在一线常年从事教育的高校辅导员,我实实在在地了解到当下九零后大学生自信、开放、张扬的性格特点。其中他们年幼时在父母的财力教育下,都在艺术、体育、舞蹈等方面拥有一技之长;而在这个网络技术发达,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他们又能够快速的接受新兴事物并将其掌握和运用,所以他们是既自信、张扬,又是这个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群体。
自私、轻浮、集体观念差、承受能力弱、缺少责任感则又是九零后大学生性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当下的九零后普遍为独生子女,父母的疼爱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使他们在过去的十几年的人生中享受着唯我独尊的家庭地位,所以现在的他们都只会以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处理事情。若不能以他们的思想观点来行事时,他们也就开始“罢工”,并且拒绝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因为九零后的他们从小就缺少玩伴,缺少情感的交流。因此他们要重新学习什么是忍让,什么是合作。
而就在高考和就业的高压力下,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是让他们没有学习到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同时也造就了他们懒惰,养尊处优的形式理念。因为在上大学前的他们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以外基本上不需要做任何的体力上的劳动,所以很多的报纸上才会出现在父母陪读大学的情况发生。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社会娱乐舆论的错误导向也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盲目的消费一些高端电子产品或是奢侈品,给家庭经济上带来承重的压力。
同时,现在的九零后大学生也很有自己的观点,他们敢于反抗,在对于父母或学校提出的某些要求甚至是一些他们无法接受的一些说法的时候敢公然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其质疑。但很多时候逆反心理会出现偏差,在遇到学校停水停电时,有些同学会出来起哄,包括那些平时很老实的同学,以此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快。而且在学校正当实行校规校纪时,很有一部分的同学无法以客观事实的角度来考虑这一情况。他们总是以自由、公平、民主来向学校要求或是诡辩,熟不知,他们的这一要求和诡辩都与社会的基本常识相违背。
二、大学生思想影响因数
当下的大学生凭借着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阅览了解着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其中不乏有思想不健康的信息,例如:拜金主义、暴力主义等等。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并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加之他们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之强,所以很容易受到这类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开始产生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又因为某些媒体为谋求更多的利益,对社会某一事件进行不实的报道,制造社会关注焦点,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而这些反面的社会舆论是当下大学生扭曲价值观的根源所在。
在作为集体生活体制的大学校园中生活,同学之间难免有些小嗑小碰,而对于在进入大学前过着小皇帝小公主的九零后大学生来说,他们都很少会去理解对方并做出让步。而且在遇到此类情况的同时,家中长辈因时间距离关系无法准确判断矛盾的根源所以给出的不是教育其学会理解与尊重,更多的仅仅只是安慰自己的孩子。而获得父母理解的大学生们以个人视角得出只是自己一个人受委屈的结论,这也使得当代大学在生活方面显得更自私,这也是出现同学之间的争吵甚至是暴力。
大学的教育多是以自主学习课堂辅助学习为主的教育理念,这也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拥有足够多的课余时间去社交。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大学生在工作交友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价值观点也会因他们社交对象的价值观而发生一定的改变。
三、高校辅导员该如何与当下大学生进行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高校稳定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
正因为辅导员在大学生的人生路线上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所以更应正确了解到如何教育现在的大学生。
1.首先辅导员应当理解其职业精神
什么是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指人们在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是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及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是对职业理想、职业追求及职业荣誉的升华与深化条件下的职业态度及其职业操守。职业精神既是一个人内在的认识思维系统,是对职业的理性认知及其崇尚景仰的心理状态,又是一个人的外在的实践系统,表现为一个人在从业过程中的热爱、严谨、细致、负责、高效的行为及风貌。职业精神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爱岗敬业,以工作任务为重,以服务他人和社会为荣,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目标。
作为一名辅导员,其职业精神范围就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一要求来自于“为人师表”的内在推动。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习惯、世界观、价值观、接人待物的方式、性格等等因素都要受到教师职业精神的制约。这一点更体现在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身上,因为对于这部分特殊的教师来说,他们将负有师长、家人、领导、教练、监护人、咨询师、分配人、调解人、调查人、看护人、朋友等的各种责任。他们较多地并且直接地接触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他们的职业精神,其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只有真正理解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学生开始施教。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也因为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任务,是在向学生讲述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方面的立德立身之本,而不是那些科学自然定律那样具有客观性,不同思想政治素质的都能接受。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是不同的,而且一些正确的观点极易被一些先入为主的不合理观点所抵制。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育对象对于强制性的要求持反对态度,所以对于自由性强烈的大学生来说按“上级领导要求”的这种教育措施是完全不对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辅导员应该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来与学生们进行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彻底的以学生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对于这个分析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再对学生进行解释教育,以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高校辅导教师应当广博学识和崇尚师德
中国古代君王一直按儒家思想中的“仁”来治理天下。孔子的思想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他的才华与品德,他仁爱着他的学生,以自我为表率让学生们学习效仿。这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同时,孔子不仅授之于人还取之于人。正如其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在授予学生为人之道,做人之本的同时也在向他的学生们学习着。以此看来,高校辅导员也应当有广博的学识与良好的品德并拥有学而不倦的态度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愿意听辅导员的讲解,教育才会有好的成果。4.团结学生开展特殊教育意义活动
口头教育拥有的作用只是在某些学生思想偏差的那一特定时间有一定的效果,若该学生并不会举一反三的话,教育效果很有可能只有一时的时效性。对于这种情况,辅导员组织的活动就能起到更进教育的效果。正所谓纸上谈兵假把式,实战性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合作、理解、忍让”的待人处事道德观念,更是对学生心中某些潜在不合理观点的自我拷问。而活动的内容也正是需要高校辅导员领导一支思想观价值观正确的班委来进行组织策划,要达到既满足教育需求,又满足学生探求新事物的求知欲。
5.名人效应式教育,构造和谐校园环境
刚进入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面对庞大的书籍资料,很难自主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书籍与资料,再加之对网络垃圾信息的侵蚀毫无抵抗力,学生们的想法会越来越堕落下去,这就需要学校与辅导员老师一同努力来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其中,学校应引进那些名人励志书籍,这些名人励志故事的书籍对大学生来说就是他们教授他们成功的道路,由于主观崇拜性,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内容都会欣然接受。而对于互联网,学校应联合计算机教师制作校园安全网络,由辅导员组织推荐学生观看校园网内积极向上的视频或文章。同时,还可以举办安全网页设计大赛,让学生自主学会并制作安全互联局域网,在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白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使他们获得自我价值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实现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尹红领.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9)
[4]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 J].教学研究,1997(7).
第三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思考
经管分院 廖立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脑和手机的营销策略,大学生已成为现代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从而产生了一种由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时代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行为模式、心理定向、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和途径。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
一、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知识大爆炸时代,其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多变,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要做好大学生的领路人,必须首先对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进行整体把握。而网络作为大众传播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
1.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互联网将信息传递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地域性的信息限制几乎没有,信息的时效性日益突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教育方式的改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拓展,新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步形成,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的覆盖全国的开放教育系统将迅速建立起来。网络将和学校、家庭一起成为基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阵地。
3.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正在成为大学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网络消费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领网络时尚的形成。通过走访学生寝室得知,通信、获取信息、聊天、下载软件、玩游戏和购物是上网的六大主要内容。
4.大学生创业方式的改变。大学生大多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规律,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一大批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动,他们对成长的判断依据已经不仅仅是文凭和学历,更重要的是头脑和技术。
二、大学生思想呈现新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挫折锻炼和教育,在思想上没有完全成熟,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定型,因而其思想有很大的波动性,比较情绪化。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及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水平都相对较高,决定了他们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地位,主导着网络文化的潮流。网络的互动性和包容性,极大地刺激了高校大学生的潜能,为现代大学生的成长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大学生可以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力量,培养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判断力,促进自我发展和创新。但是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带给大学生的思想转变也存在不利的方面。
1.责任意识淡漠。互联网具有“虚拟”特性,与现实社会相比较,其规范性机制还不健全。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在总体上高于其他网民群体,但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形,文化修养、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高,因此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极容易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缺乏社会责任感。
2.思想多元化。网络的实时性和自由度把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不同国家、地区和宗教信仰的人们都能够进行一种实时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和沟通。在网络社会里,不分年龄、学历,凡是具有上网条件的人都能够掌握和应用,由此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大众性。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很多在现实世界中学不到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的包容性和隐匿性,使得单个人的影响力可以得到无限扩张,网络虚拟世界的自由度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大学生思想并不成熟,亦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分不清是非黑白。
3.网络失范行为增加。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计算机知识较为熟悉。在网络法律规范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极容易导致他们将在现实世界中不敢做的行为搬移到网上进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点。我们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方面,要正视和利用好网络,创新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积极防范互联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新框架,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探索出一系列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新的管理方式。
(一)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理论研究,高度重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牢固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鉴于网络的强大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社会时代政治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2.建设业务能力强,适应网络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完成一般的思想政治任务,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环境发达的高校,更需要具备掌握甚至精通网络技术的人才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3.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校园网站既是学校的窗口,也是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的优势,既是高等学校在互联网条件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管理,引导大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4.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当前,国家正逐步建立并完善规范信息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使之认识网络不良行为危害的严重性和破坏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学校的网络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局域网络信息发布的审核程序,从技术上对有害信息和有害网站的进入加以过滤或堵截。
5.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极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疾病,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加以引导;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这种可以无限跨越时空的特点,扩大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范围。通过这种心理辅导,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防止其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感。
(二)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模式
1.树立健康的网络观。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度,适时调整教育方式。采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传播优秀的文化作品,帮助学生寻求积极的生活状态,做到“因材施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网络这一传播媒介为载体,向大学生灌输正面信息,转变大学生的不良上网动机,鼓励其树立健康的网络观。
2.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信息体系。这一网络信息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在校园网站建设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建设和推广特色网站或个人主页,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利用QQ群、论坛、校内网等比较大型的网络媒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另外,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参与、竞争、服务意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接受教育,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
3.建立网络行为规范教育。高校应将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他们不仅在网络技术课程中增加了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还单独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如美国许多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但是,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无论是网络法律规范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都非常欠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教育中忽视网络文化和规则的教育。目前我国大学开设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程中,极少涉及网络道德与规范问题。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新技术带来的文化和规则变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网络素质和能力,但是无论教育环境怎么样改变,爱的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永恒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政治上爱护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准教育引导学生的切入点,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结语
“思想支配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秘密,也是理解人的行为的深层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要预防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从大学生本身着手才是关键。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网络群体,虽然在年龄上趋于成熟,但思想认识还不够全面且尚未完全成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网络化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个人素养教育,提高其思想防范能力。作为高校,应该努力将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纳入网络化轨道,与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相互融合,才能共同构成一个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显性与隐性相互交融的教育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思考
经管分院 廖立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脑和手机的营销策略,大学生已成为现代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从而产生了一种由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时代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行为模式、心理定向、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和途径。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
一、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知识大爆炸时代,其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多变,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要做好大学生的领路人,必须首先对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进行整体把握。而网络作为大众传播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
1.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互联网将信息传递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地域性的信息限制几乎没有,信息的时效性日益突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教育方式的改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拓展,新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步形成,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的覆盖全国的开放教育系统将迅速建立起来。网络将和学校、家庭一起成为基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阵地。
3.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正在成为大学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网络消费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领网络时尚的形成。通过走访学
生寝室得知,通信、获取信息、聊天、下载软件、玩游戏和购物是上网的六大主要内容。
4.大学生创业方式的改变。大学生大多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规律,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一大批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动,他们对成长的判断依据已经不仅仅是文凭和学历,更重要的是头脑和技术。
二、大学生思想呈现新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挫折锻炼和教育,在思想上没有完全成熟,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定型,因而其思想有很大的波动性,比较情绪化。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及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水平都相对较高,决定了他们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地位,主导着网络文化的潮流。网络的互动性和包容性,极大地刺激了高校大学生的潜能,为现代大学生的成长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大学生可以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力量,培养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判断力,促进自我发展和创新。但是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带给大学生的思想转变也存在不利的方面。
1.责任意识淡漠。互联网具有“虚拟”特性,与现实社会相比较,其规范性机制还不健全。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在总体上高于其他网民群体,但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形,文化修养、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高,因此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极容易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缺乏社会责任感。
2.思想多元化。网络的实时性和自由度把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不同国家、地区和宗教信仰的人们都能够进行一种实时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和沟通。在网络社会里,不分年龄、学历,凡是具有上网条件的人都能够
掌握和应用,由此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大众性。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很多在现实世界中学不到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的包容性和隐匿性,使得单个人的影响力可以得到无限扩张,网络虚拟世界的自由度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大学生思想并不成熟,亦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分不清是非黑白。
3.网络失范行为增加。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计算机知识较为熟悉。在网络法律规范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极容易导致他们将在现实世界中不敢做的行为搬移到网上进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点。我们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方面,要正视和利用好网络,创新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积极防范互联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新框架,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探索出一系列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新的管理方式。
(一)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理论研究,高度重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牢固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鉴于网络的强大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社会时代政治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结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互联网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2.建设业务能力强,适应网络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完成一般的思想政治任务,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环境发达的高校,更需要具备掌握甚至精通网络技术的人才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3.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校园网站既是学校的窗口,也是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的优势,既是高等学校在互联网条件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管理,引导大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4.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当前,国家正逐步建立并完善规范信息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使之认识网络不良行为危害的严重性和破坏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学校的网络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局域网络信息发布的审核程序,从技术上对有害信息和有害网站的进入加以过滤或堵截。
5.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极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疾病,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加以引导;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这种可以无限跨越时空的特点,扩大大学生的心理
辅导和教育范围。通过这种心理辅导,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防止其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感。
(二)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模式
1.树立健康的网络观。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度,适时调整教育方式。采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传播优秀的文化作品,帮助学生寻求积极的生活状态,做到“因材施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网络这一传播媒介为载体,向大学生灌输正面信息,转变大学生的不良上网动机,鼓励其树立健康的网络观。
2.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信息体系。这一网络信息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在校园网站建设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建设和推广特色网站或个人主页,将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开展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利用QQ群、论坛、校内网等比较大型的网络媒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另外,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参与、竞争、服务意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接受教育,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
3.建立网络行为规范教育。高校应将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他们不仅在网络技术课程中增加了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还单独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如美国许多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但是,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无论是网络法律规范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都非常欠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教育中忽视网络文化和规则的教育。目前
我国大学开设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课程中,极少涉及网络道德与规范问题。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新技术带来的文化和规则变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网络素质和能力,但是无论教育环境怎么样改变,爱的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永恒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政治上爱护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准教育引导学生的切入点,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结语
“思想支配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秘密,也是理解人的行为的深层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要预防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从大学生本身着手才是关键。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网络群体,虽然在年龄上趋于成熟,但思想认识还不够全面且尚未完全成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网络化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个人素养教育,提高其思想防范能力。作为高校,应该努力将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纳入网络化轨道,与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相互融合,才能共同构成一个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显性与隐性相互交融的教育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五篇: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
摘 要:时下,社会快速转型,教学体制的局限与不断深化改革,使得一方面在大思政视野之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践育人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这一点在各个高校教育模式当中普遍存在。接下来,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地阐述,以供给业内人士一些启发性的指导,从而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贡献一丝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127-02
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一个从外延到内涵不断深化的阶段,“大思政”教育观已经越来越普及和受到重视。要知道,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意识的关键时期。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思政背景之下的思政课教学似乎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进,依然还停留在理念和形式之上。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本文着重从教学管理的层面出发,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以传统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教学模式使国内大多数学生过多地关注考试成绩,而非真正希望从思政教育课程中获得比较深层的东西,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心态无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也随着时代的脚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重新定义了教育发展的主体,实现学校、社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效联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就教学内容而言,这一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由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逐渐过渡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校内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其充分理解所学基本原理的真正内涵,从而,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理论知识,还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另外,从教学形式来看,大思政背景之下的思政课程启用开放度更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一味地因循守旧,而是注重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大学生“三回归”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目的
(一)教育大学生向生活实践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由此可见,在讲授思政知识的过程当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生活实践的范例来讲解有关内容,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增强他们对于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灵活性,而非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比如,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文化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将所学思政理论知识置于广泛的背景当中,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而言之,思政课程必然离不开生活实践,否则一切便无从谈起。
(二)教育大学生向价值理性回归
大学阶段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广度和深度也在大大增加,并不断向价值理性回归。当下,我国大力倡导和发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求真求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当中的渗透力较好,是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略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其他观念。大部分学生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无法避免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学校充分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了解大学生目前的思想动态,善于利用当前的各项科学技术手段来为学生创立新型的教学范式,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多开展一些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准则,促进其个人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以课堂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是大思政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思考的一项内容。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博物馆和规划馆,让学生了解近些年来我国发展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以此解答学生心中存在的疑惑。当然,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相关方面的实践,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填写心得体会,从而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只有当我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重要性,并不断根据教学所反馈的各项情况对目前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升级,这样才能够真正适应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的不断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
(一)教育资源多元化整合、一体化运用
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存在着形式刻板单
一、内容枯燥陈旧以及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被认为是学生学习兴趣最为薄弱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在近些年来,各个高校都在探索更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整合以及一体化运用,以此来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一方面,老师利用多媒体来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校做演讲或讲坛,应用这些校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育环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总体而言,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本质要求,必须要全方位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这几方面的联系。众所周知,学校是学生获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社会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涉及的范围也极其广泛。家庭因素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家长是最好的老师,也需要其密切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身体力行的为学生传授良好道德经验。
(三)教育内容注重针对性和开放性
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根本保证,要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坚持以此来促进并引领学生的信仰。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给学生强化了某种错误的学习观念,这种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非理性认知必须要被剔除,寻求各式各样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楠.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肖婷.“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3]田传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障碍性因素及化解[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