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 我国将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学习心得5篇

时间:2019-05-12 06:4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期间 我国将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期间 我国将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第一篇:“十一五”期间 我国将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十一五”期间 我国将积极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十一五”财税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西夏区财政局

李晓刚

“十一五”期间 我国将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根据《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认真分析财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积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努力促进经济财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要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进一步研究明确政府支出范围。凡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务,而市场又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财政就必须介入,做到不“缺位”;凡是市场能够办得了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财政则尽快退出,做到不“越位”;对介于两者之间的,财政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要根据支出受益范围等原则,进一步研究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

二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努力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建议》提出的“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要求,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和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帮助中西部地区解决财力不足问题。要进一步明确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尽快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和管理权限。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继续规范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间收入划分。

三是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措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议》明确提出,要“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这是对财税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十一五”时期,要完善相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一方面,以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科技进步。另一方面,研究实施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财税政策,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研究取消或严格管理能源资源使用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还要研究采取财税政策措施,更好地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等。

四是大力推进税制改革,完善税收制度体系。“十一五”时期,要完善增值税制度,在认真总结增值税转型在东北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实施。要研究推进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在适当降低名义税率水平的同时,实行统一的企业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要根据国内外油价变动等情况,择机出台燃油税,取代公路养路费等部分收费。要稳步推行物业税,在条件具备时,研究合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建立统一的物业税。

五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明年将全面取消农业税,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要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巩固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加大并认真落实好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管理,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总结完善中央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三奖一补”办法,切实增强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提高地方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

六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编制的部门和单位,完善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预算管理模式。要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规范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改进国库动态实时监控系统,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作用。

七是完善相关办法,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要研究调整国有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政策。在保持现行国有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方式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一定比例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并规定不得作为政府当期收入安排使用,避免“寅吃卯粮”。同时,研究调整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分配政策;研究允许农民将承包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土地开发,保障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权益。根据土地增值收益状况,适当提高支付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标准和安置补助费标准;在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以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补偿标准、收益分配等,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理有序;各级地方财政部门要研究探索在国库中设立“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专账”,专门核算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支情况。

八是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各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要在支持经济发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一方面,要逐步减少直至退出对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一般性开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的财政保障力度,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向改革创新倾斜,特别是积极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投资、金融、国有企业等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创新,积极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强国必先强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伸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的重要基调。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同时建立在应该教育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一直饱受质疑,虽然素质教育已引起了社会重视,相关政策旅行了多年,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负担并未真正减轻;传统文化备受冷落,功利学习大行其道;特别是近年来实行的大学扩招政策,其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大学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教育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渐加大,农村教育发啊呢严重滞后,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变革现有教育体制中有失公平的政策措施;

二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方面的改革如火如茶地进行,对社会成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一些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教育体制与社会、民主要求相适应; 三是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以量为主转变以质为主、质量结合,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保持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安全民展的内在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我国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同时针对现有教育弊端提高出来的,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重视程序,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等情况;存在着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情况。可以说,教育体制中不合理的因素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再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制约我国发展的外部因素仍然存在,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国际竞争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认伟大旗帜,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构建更加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人才辈出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上个新台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不断奋斗。

第三篇: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研究

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研究

[摘 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反映出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部分,于是党中央和政府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政策。在经济发展部分,当前的财税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保证经济能够快速发展,需要进行财税制度改革。在财税制度改革的同时还要注重保证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构建现代国家财税治理结构。这就要求国家在进行财税制度改革是能够坚持稳定增长、惠民等原则,解决财税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财税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doi : 10.3969 / j.issn.16730194(2017)01-0131-02

0 引 言

经济作为保证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其重要程度非同寻常,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过分析讨论后对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论述和指导。财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在新型式发展下成为深化改革中心,对于我过当前财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税制不完善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自成立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财政收入不断提升。这一变化在改革开放后更加明显。根据国经济收入模式来看,我国财政收入可以分为公共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当前,税收收入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是税收体制不完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税制结构不合理。在整个税收体制中流转税过多。流转税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等一系列的税收项目,这样的税收体制不能够真实有效地体现税收制度的公平原则。在这些税收中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依据商品销售收入进行计税,然后税收款项计入到商品的销售价格中,在商品进行销售时进入成本然后通过交换环节将税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样就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因此,通过实践我们可知,流转税越多企业的生产成本越多利润越少,对于国内各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具有消极影响;另外,流转税的征收形式决定了税收的最终承担者是消费者,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不利于扩大内需,最终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第二、税收法定原则没有完全落实。所谓税收法定是指国家税收征收标准是通过法律制定实施的,政府在税收征收方面要依据法律规定来实行。但是,当前我过现行税收制度下,只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车船税这三个税收项目是通过全国人大审批通过的法律,其他剩下的15中税收都是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因此就造成了许多税收在征收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造成了税收法定意识单薄,这样不利于税收体制的贯彻实施。

1.2 支出结构不合理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根据当年公共服务和产品所需要而花费的社会资源。公共支出是政府的一项职能,只有将职能行使到位才能真正地发挥社会资源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中的作用,造福于民。但是,从当前的实际中来看,我国财政支出还存在这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于投资建设领域资金较多,而用于民生领域的资金较少。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在税收方面获得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其程度和数额都在连年的增加,这样不仅对于国企的发展有着消极作用,而且对于民生领域的企业而言也具有消极影响。第二,政府自身消费支出偏多。这其中一方面是行政人员的增加,主要在于工资支出,另一方面则是行政成本偏高,多有浪费现象。使得政府的项目经费成为最主要的支出部分。例如,党和政府一再强调的三公支出问题,政府一再出台政策遏制行政浪费,在近年来初步取得成效,但是在一些基层地方仍然有浪费现象。

1.3 预算管理制度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指政府对未来一年的财政收支进行计划,经过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等程序保证财政收支的正常运行。在当前实际中,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问题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对财政收入缺乏全口径管理。当前,政府财政收入中大部分是纳入到财政预算体系内,剩余部分则是纳入到了政府性基金中,然后通过专门的项目进行预算和统筹安排。但是,这样的运算体系容易造成统筹不公而置一些资金成为闲散资金,并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容易造成政府资金的浪费。第二,政府财政信息不透明。政府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监督,不仅需要人大的监督还需要社会的监督。政府财政信息的公开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接受大众的监督,督促政府财政工作更好的完成。但是实际上,政府在财政公开部分并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不仅从数据上并不透明,在程序上也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在一些公开的项目公示中,缺少必要的介绍和解释,不利于公众的监督,也造成了对政府公布数据难以客观评价的局面。

1.4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不规范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利力行政权力不匹配,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对应。在我国的行政体系中,财政收入方面主要是中央收入较多,而支出较少;地方政府收入较少而支出较多,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扭曲的财政关系。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分税制,这一制度是在1994年制定的。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央财政收入增加,可以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能力,并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但是,由于当时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完全落实并且改革不到位,以至于留下了制度缺憾,主要表现在没有划分清楚政府间的行政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这一缺憾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出的不对应问题。因此,在收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改变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思路

2.1 完善财税体制,规范财政收入

首先,推进相关税种改革。根据财税体制的现存问题所知,间接税过多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在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减少间接税在税收中的份额。在当前的财税改革中,中央提出了营改增的税收制度改革,是指讲流转税中的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这样可以减少重复征税,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和生产者的付税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负担,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在减少间接税的同时增加直接税,可以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有分类制改为综合制。这样改革可以调节过高收入者,减少贫富差距。另外,改变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更好更有效地体现公平的原则。在进行财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推进行政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科学的征收手段,确保个人信息网络化,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

其次,落实税收法定的原则。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时,未来税收种类的设立、制定以及税率的改革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来进行制定和调整,以及对于各行业的税收优惠制度也需要进行规定,这就要求税收部门和纳税人员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以及正确地执行和落实税收法定的原则。这样就遏制了部分地方政府干涉税收的行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依据的法律措施。

2.2 优化财税支出结构

首先,在财政支出方面,应该增加在公共领域的支出,例如加强教育领域、医疗卫生领域、公共交通领域和社会保障领域等公共领域的财政支出,通过努力实现大面积的覆盖。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出中,不仅需要政府进行购买,还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公共事业建设。这样不仅可以使公众和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便利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还能够激活社会资金,实现资金的再利用。另外,还可以实现政府行政资源的高效化,然后去完善需要政府加强监管的事情,比如说加强市场监督和监管,讲精力反正食品监管、环境保护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上。

其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各贫困地区进行充分的调研,对各地的财政政策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保证扶贫效果,并增加社会保障。再则,对于三公经费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减少行政成本。只有真正落实上述工作,才能够保证财税体制的优化,保证政府支出的有效性。

2.3 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

在现代国家实现预防和控制腐败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有效的预算制度。主要表现在:第一,规范完整。这就要求政府能够把所有的财政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通过政府有效的头筹安排来进行预算支出,保证资金安排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激活各项资金的使用。第二,公开透明。政府应在财税改革中将公开透明原则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推动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进程。主要内容有财税政策、预算管理、收支安排、执行情况等。

2.4 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

在财税改革中,调整政府间的关系是保证财税改革能够顺利实行的重要保障。在调整政府间的关系中,首先,通过减少地方政府部分事权,将这一部分事权给中央政府,同时确定政府的职权,明确政府间职责分工。这样可以减少委托事项,从整体上来提高全国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第一,通过事权的转移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负担和财政支出,为全国公共服务提供支撑。第二,对于需要进行跨区域的重要项目建设中,应该将职权归至中央,有中央进行调控和负责,然后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共同管理维护。第三,中央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社会保障职能和卫生职能。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只能进行执行,其行政范围只能在自己管辖的地方。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才能够将公共服务职能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第四,对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也需要中央政府进行承担。在这一部分,义务教育的费用支出应该由地方政府管理,但是中央政府应该对部分贫困地区进行均衡性转移支付。这样能够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行,并保证地方人民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在财税改革中还需要控制地方债务规模。通过相应的税制改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降低财政风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和经济环境。在改革过程中规范政府债务,对政府融资行为进行限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能够将权利和义务落实到实处。结 语

总之,财税改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诸如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生态等因素,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财税改革需要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后进行推进和实施,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为首要原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红.我国财税体制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思路[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1):74.[2]廖书善.关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梳理和思考[J].当代经济,2016(3):81.

第四篇:“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研究

商务部 研究院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要围绕着如何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质量、效益、水平。改革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应该是:

对外贸易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即全部外贸活动都要建立在以市场为轴心的基础上,让市场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涵盖对外贸易领域,进一步取消地方政府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行政指令行为和指标考核。条件成熟时取消地方外贸行政管理部门,由中央政府直接实施宏观管理,直接调控外贸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完全实现以横向的市场经济联系取代纵向的行政推动关系。对外贸易促进的体制、方式、政策要符合市场化取向和国际惯例。

对外贸易运行进一步自由化。要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对外贸易自主经营制度和自由竞争制度。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外贸的行政调控和促进退居非主导地位,而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制度化、法律化的规则来实现,从根本上保障对外贸易运行长期有序的自由化运作。

对外贸易管理进一步法制化。要强化外贸立法,建立健全规范市场运行及其市场活动的各种规则,形成依靠法律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运行机制。外贸管理要继续向以法律、法规形式为主转变,进一步解决政策规定透明度不足的老问题。非经授权,地方政府无权自行制定有关外贸发展,包括促进政策在内的政策与法规,以实现全国外贸管理规定与政策的统一性。

一、改革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一)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行政性管理手段

随着对外贸易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商务部门对外贸的管理主要是宏观方面的管理,主要用调控税率、利率和资金供求等宏观经济杠杆的手段来调整对外贸易。实施手段要更多地应用法律的手段,进一步完善企业准入与退出制度、外汇便利化制度、出口退税机制、通关物流体系和人员出入境制度。审批、配额等行政性手段主要是在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和个别情况下应用。

与此同时,要弱化地方政府的外贸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其综合服务与促进服务功能。参照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外贸行政管理模式,地方政府的外贸行政管理应进一步弱化,机构大大精简,主要职能是规范、保障、促进各类企业的外贸经营活动,条件成熟时由国家商务部统一实行“条条”管理。目前地主外经贸管理部代国家商务部行政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分配等权限应交由商务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要把职能转变到主要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协调企业与其他政府部门关系,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上。

(二)加强出口产业政策管理,形成出口产业政策管理机制

我国多年来的出口产业政策基本上是“大而全”、“兼顾各方”的政策,产业重点一直不突出,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为基点的出口产业政策从未形成。虽然有鼓励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政策,但对增强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非常有限:一是政策范围过于宽泛,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难于集中发挥效力;二是促进措施主要集中在出口经营环节上,易授人以柄;三是受体制制约,国有企业未能因此壮大,而民营企业又基本得不到有力支持。这与长期以来国家对外贸的宏观管理与政策调控主要集中在流通和出口环节上的传统管理体制有关。

因此,“十一五”期间,在外贸宏观管理上,应该从宏观政策与管理机制上构造有利于及时调整出口产业政策,有利于从科研、生产等环节加大对具有潜在国际竞争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出口产品,推动我国形成优势出口产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其核心的内容是应由国家商务部与相关产业部门或行业协会共同建立一个新的出口产业政策研究、制定与调控机制,并赋予国家商务部更大的出口产业政策决策

权与相关宏观控调控手段。

(三)完善与外贸活动相关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规范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劳务人才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证券市场、技术市场、运输市场、房地产市场、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旧货市场等市场体系。构造以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服务为主的社会保障机构和从事会计、审计、律师职业介绍、资产评估、劳动就业培训、信息咨询业务的社会中介服务。完善法律规定,扶持建立由企业组成的地方外贸企业行会组织,如进出口同业公会或商会,开展贸易促进与行业自律。

二、改革对外贸易促进体制

(一)建立促进主体网络

从世界主要贸易大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体制情况看,其主要特点有二: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可以实施贸易促进,但侧重点和分工各有侧重,具体面向企业的促进服务更多的是由地方承担,地方政府普遍设立有官方或半官方对外贸易促进机构或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服务机构,为本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促进服务。由于WTO要求各成员国对外贸易政策和管理要全国统一制定并统一实施,因此无论美国还是日本、欧盟国家,基本上其地方政府都没有设立外贸行政管理部门,外贸管理事务采取由中央政府在主要地区设立直属派驻机构的体制。二是中央政府外贸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促进政策,但不直接承担促进事务,而是由其直属的“外设机构”(如美国贸易开发署、英国国际投资与贸易署)或相对独立的“独立机构”(如美国进出口银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或“半官方机构”(如日本贸易振兴会、大韩贸易振兴公社、香港贸发局)等促进机构组织实施。

显然,下一步外贸促进体制改革应主要解决与贸易促进相关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可考虑的思路是:商务部负责制定贸易促进政策,但不承担具体贸易促进事务。按照我国对WTO的承诺,要进一步严格对外贸易政策的统一制定及对外贸易管理的统一实施,地方各级政府外经贸部门无权制定涉及外贸管理包括鼓励本地外贸发展的政策。商务部不再从事办展、办会、提供信息等具体的、直接面向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的促进服务。商务部贸易发展局及中国贸促会、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信用保险公司等机构承担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贸易促进服务。

(二)各类贸易促进主体合理分工,共同形成高效的对外贸易服务体系网络

一是要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贸易促进分工,尽量避免重复与浪费。全国性的贸易促进服务重点是外经贸公共信息、国外市场调查以及我国商品的对外整体推介。展览、培训、贸易咨询、企业辅导、与出口相关的技术服务及其他促进服务,应主要由地方各类贸易促进机构承担。

二是既要健全官方机构的贸易促进功能,又要充分发挥半官方和民间贸易促进机构的作用。商务部及各级外经贸行政管理部门都有责任强化对外贸易促进工作,但是,凡是适合半官方和民间贸易促进机构开展的贸易促进工作,官方机构一般不再介入。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将地方外经贸部门与国际贸易促进机构进行必要的整合。

三是既要注重国内的服务网络建设,也要加快发展派驻国外的贸易促进代表机构,形成信息更加快捷、服务更加高效、国内外有机一体的服务网络。“十一五”期间,由商务部统一规划,在整合各地外经贸部门和国际贸易促进机构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陆续在全国建立100个 “出口辅导中心”,在国外建立30个的贸易促进代表机构。在我国外贸经营权完全放开后,数以万计的新企业(甚至个人)新加入外贸经营领域,成立“出口辅导中心”向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是完全必要的。

(三)改革促进方式,建立促进绩效评估机制

这方面我们需要改革、完善的内容还很多,改革的方向是要学习世界各国实施对外贸易促进的成功经验,由“直接促进”为主的体制转为“间接促进”为主的体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

制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无论是最早实施政府对外贸易促进服务的日本,还是美国或欧盟国家,政府对出口的支持促进都尽可能与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相结合。普遍的方式是:政府外贸政策决策部门[1][1]的职能主要集中在促进服务体系的规划、资金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等方面,主要的运营、操作则交由指定的执行机构、半官方机构或民间机构办理。政府外贸政策决策机构一般既不参与促进性经营活动,也不直接办理面向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的财政资助事宜。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等许多服务项目,由政府直接推荐有良好经营资质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商业化服务(如服务市场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荐,由企业直接面市场即可),服务项目完成后再由政府贸易促进机构对相关企业予以认定资助。政府贸易促进机构所直接提供的无偿服务或带有资助性质的服务采取市场化运作,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国内外信息服务机构、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各类中介机构进行。

此外,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贸易促进绩效评估办法,对各类贸易促进服务的政府投入绩效情况加以评估。评估机制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是促进高效地落实政府的有关政策,二是减少促进机构“寻租”等体制弊端,三是大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改革对外贸易经营体制—把进一步推行外贸代理制作为主攻方向

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体制的市场化和开放程度已经很高。当前除了要继续清除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各种歧视性待遇,为各类企业创造便捷和公平的运行环境,充分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对外贸易的潜力外,关键是要进一步推行外贸代理制作为主攻方向。“十一五”期间推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应该主要抓好以下三件事:第一,完善法律、法规,为推行出口代理制提供制度保障。第二,逐步实行统一的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政策,创造条件使各类出口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平等竞争。第三,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加强公共服务。采取上述第一条措施的原因是明摆着的,只要下决心,不会有什么难度和阻力。采取第三条措施的原因是,现在客观上方方面面有许多不利于推行代理制的政策措施。如,资金问题。实行代理制后 ,主要资金压力将落在生产企业身上,但目前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状况普遍不如外贸企业。再如,所得税征抵等财务管理问题。目前对营业收入的所得税征抵办法 ,就不利于代理。由于代理出口只体现手续费收入为营业收入统计,与收购制相比营业收入大大减少。按现行办法,一个年出口 400 万美元的企业 ,如果是收购制 ,营业收入约3000多万元;如果是代理制 ,按3% 的代理手续费,营业收入仅90万元。在招待费的税前列支上,前者可以列支12万元,后者只能列支4500元,超出部分要征所得税;港杂费、海运费,商检费、短途运输费等其他费用的列支上同样有此问题。此外,外汇、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许多配套问题都需要一并研究解决。从总体上看,只要下决心,这些方面的措施是不难落实的。但是,要真正推进外贸代理制,最关键的是必须采取第二个方面的措施,也就是必须对现行外贸经营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使外贸企业和生产都愿意选择的外贸代理制的政策措施。对出口退税办法进一步加以改革、完善,逐步实行统一的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政策,创造条件使各类出口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平等竞争,是一个推进外贸代理制的可行的“切入点”。这一改革措施的基本思路是:

(一)建立适用所有各类出口企业的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共同机制

换言之,今后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不论外贸企业、内贸企业、生产企业、外资企业还是其他综合性企业,只要发生出口,其出口的退税政策一律采取“先免、后抵、再退”的同一退税办法,而不是现在的两套办法。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目前采取的就是类似的办法。他们对所有贸易企业的出口货物直接免征增值税,出口货物的进项税用于抵扣国内销售发生的增值税或进口环节的税收,企业因内销或进口少抵扣不足时,允许出口企业先暂缓交税;或采取出口企业在购进货物时即予彻底免税,不征税也不退税。

(二)建立“出口自营与代理从宽,收购出口从严”的退税新机制

实行这一机制的核心内容是,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原则上都允许其存在自营、收购和代理三种形式的出口,但在具体的退税管理手续上,要朝“促进自营与代理,控制收购”的方向倾斜。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普遍做法。如法国对收购制采取的是“免税收购额度管理”和“逐笔免税额度审定”两种申报制,前者适用于经常出口、信誉好的大贸易公司,后者则是一些新的或小的企业,并且还要求担保。意大利则规定进出口商年出口销售额达到总销售额10% 以上的,才可以收购出口并按免、抵、退方式退税。西班牙还规定了出口商申报出口退税的资格条件,规定年出口额在2000万比塔(折合15万美元)以上的出口商方可申报办理退税。

(三)国家不再专设出口退税机关,而是将出口退税纳入常规税收征管机制中

也就是说,今后各类出口企业只要面向其属地的国税征管机构即可,不必像现在这样同时面对两个国税机关。尽管采取上述改革措施可能对地方财政利益格局带来调整,但总体上看对推进外贸代理制,进而促进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是有利的。

一是既推动了代理制,又体现了公平竞争原则。这一办法比之原来财税部门所提办法的最大进步,就在于使各类出口企业都保留了三种经营模式的选择权。推进代理制并不是针对外贸公司而来,而是“就事论事”,仅针对代理制而来。不仅外贸公司合理的收购制(当然这种收购制企业的比重今后将大大减少)仍将存在和发展,其他类型的企业同样可能实行收购制或代理制。

二是既简化了退税手续,降低了企业成本,又利于提高税务征管与监管效率。实行这一办法后,企业的退税可以不受退税计划指标约束,手续大大简便,成本相应降低;另一方面,困扰税务部门多年的征退税脱节问题将得以解决,有利于防止大规模骗税的发生。

三是利益格局未做过大调整,与中央、地方出口退税分担机制能够更加有效衔接。采取这一措施后,可能使相当大一部分传统外贸企业放弃一部分收购制出口而改为代理制。与此同时,由于收购制比重过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大量存在而使出口退税分担不合理的情况将大大减少。

第五篇:南县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范文]

“试验田”变“百花园”的诀窍

——南县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作法

作为湖南省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县,南县在益阳市率先启动“一局一台一队一站”的模式强力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执法改革。省委宣传部部务成员、省文明办主任宋智富在调研考察时,高度评价南县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运转正常、经验很好”。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制定方案,探索改革模式

改革能否顺利成功,其关键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工作方案。为了探索改革推进的有效路径,该县改革领导小组到浙江宁波、慈溪,张家界武陵源区等地实地考察学习,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同时为了摸清全县文化广电单位的底子,找准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从去年3月份起,南县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召开座谈会、现场察看、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原文化旅游局、广播电视局及其二级单位的资产状况、人员编制、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地调研,在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省、市确定的改革原则,制定了《南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经县委常委会研究批准后,确定了“一局一台一队一站”的改革模式。即:在县文化旅游局的基础上,将县广播电视局承担的行政职能整合,组建了县文化广电新闻旅游局,明确为县 政府工作部门;合并原来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成立新的县广播电视台,列为县委宣传部直管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组建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列为副科级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加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牌子,统一履行原文化旅游局、广播电视局的行政执法职能,隶属县文化广电旅游局管理;整合乡镇原有的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职能,建立乡镇文体卫站。

二、坚持四大举措,力挫改革坚冰

一是主要领导推动。该县从一开始就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徐德华、县长张运和先后6次到文化单位调研;县委常委、县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革措施。新机构运行后,县委书记、县长到文广局和电视台现场办公,解决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思想工作发动。该县始终把思想发动放在工作的首位,注重调动文化广电部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媒体广告部等5个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对此,该县按照班子成员——中层骨干——党团员——职工的层次,用会议、座谈、家访等形式,把改革政策讲细讲透。同时,利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街头标语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了“早改革早受益”的共识。三是政策保障驱动。为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利益和事业发展,为改革顺利进行扫清障碍。该县拟定了关于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出台了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相配套的考评和管理办法。编制上,该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审定后,按照“因事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对局、台、队的人员编制进行全面审定,共解决全额事业编制58个。经费上,县财政增加经费投入200多万元,并支付院团结人员身份转换、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成本。今年县财政还在预算中为南县地花鼓传承保护和红色旅游规划安排了10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

四是高效机制联动。该县成立了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组织、宣传、财政、发改等8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各相关部门抽调10多位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到位,实行集中考勤、集中办公,坚持一天一碰头,一天一汇报。县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采取财政挂帐、市场运作等多种方法,推动5个经营性单位的改制。

三、分类推进改革,稳定发展兼顾

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标。如何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该县坚持“五个不失”,(即:政治方向不迷失、文化阵地不丢失、民族文化不丧失、国 有资产不流失、职工权益不损失,)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首先,按照“一局、一台、一队、一站”模式调整(整合)文化行政机构,构建“统一、高效、精简”的大文化管理格局。其次,在分清公益性和经营性界限的基础上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改革。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博馆、厂窖惨案纪念馆和电视台机关及新闻中心等这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继续实行全额事业体制,加大政府支持和投入力度。积极推进这些单位深化内部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发挥职能作用、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对县剧院、县电影公司、金网农村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湖南有线网络南县有限公司、从广播电视台剥离出来的媒体广告部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制。此外,在改革过渡期内,在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政策的基础上,南县县委、县政府在人员编制、财政投入、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新成立的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提供全新的办公场所;为县文化馆特殊解决两个全额事业编制,不拘一格选拔文艺人才;确定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公益性质,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并解决新闻采编人员的全额事业编制;对转企改制单位的职工按“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政策接续或补办养老、失业、医疗等社 会保障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改革平稳推进,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该县没有发生一起干部职工闹事或上访事件。

下载“十一五”期间 我国将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学习心得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期间 我国将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学习心得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