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对抗赛最佳辩论员结辩陈词
环境保护只要靠道德/法律 环境保护, 道德, 法律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对抗赛最佳辩论员结辩陈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孔子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德,有耻且格。”每当读起这段话,崇高的道德法则总是给我内心以深深地震撼。正如这位伟大的智者所说:法的强制力固然可以见成效,但却无法明得失,而德的教化作用却可以使二者兼顾。请问对方辩友,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法律这种制标的良方与道德那标本兼治的灵药,哪一个才更有价值呢?道德这种源于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的理发之光始终指引人类前行的方向,而法律则是以道德为标准,为道德服务的正义之剑。回顾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这光与剑哪一个才是人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的首要选择呢?对于环境保护,这种更趋于公益事业而非以盈利为目的的人类活动,就更加需要从唤醒人们的环保道德入手,以提高人们环保道德水平为重:
第一,追溯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道德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环境保护做为人类高出其它生物而成为万物之灵长对地球家园而做出的特殊贡献,其中必然凝聚着人类道德的结晶。在人类的认识顺序上,道德先于法律出现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中,法律源于智慧,而雪莱说:不有具真正的道德,就不具有真正的智慧。为什么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以维持几千年不变,而沙俄教皇的法律则是人们恐惧与鄙视的目标?可见,如果环保法不以环保道德为基础,则其必将不能被人民大众所认同,而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第二,放眼四海,环视宇内,随着科技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道德之光在现今社会中愈加灿烂,从西方的绿色环保组织到中国可可丁里的野牦牛队,这哪一个不是道德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从北京1993年蒙特卡洛申奥失败后,在环保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到美国新任总统布什肆意违反《国际排放污气》条约,这哪一个不又说明道德较之法律在环境保护方面更加重要呢?
第三,人类前进的脚步从来没有中断,人类社会做为高意识形态的群体,其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将不再是一个梦想,环保道德的发展将带给人类一个碧绿的大海和一个无瑕的天空。环境保护,其最重要的意义即在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道德终将跨越法律,让环保,这面不倒的旗帜,飘扬在千秋万代。我所期待的,是法律像微风春雨,润物无声,而更倾心的则是道德如心中秋月,江天一色,皎无纤尘,因为那时,法制的约束已经减退,法律的作用早已终结。明净的道德之光普照大地,照去了喧闹的附加,衬回了安详的本体,给收获的泥土一番长长的宁静,给燥热的人间一个久久的寒噤。讲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段话: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终将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5000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类凝视的眼睛。
第二篇:辩论如何写好一辩陈词
辩论如何写好一辩陈词
一辩承担为本队开篇立论的职责。应该通过平实、生动、富有层次的语言,确立本方辩题的概念内涵、内在联系、基本形态和逻辑框架,并辅之实例加以论证。你的陈述要在评委和观众面前强化本方立场的优势,避免概念模糊或错误、条理不清、语言干瘪。当然,作为先锋,你的气势和自信是必不可少的。
立论准备
辩题确认后,队员就可以根据辩题,共同商量,研究确立一个最有利于本方论证的具体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也就是己方的底线。所谓最有利于本方,就是指底线不仅观点正确,旗帜鲜明,而且用之攻能破对方任何的立论,用之守能抵挡对方的任何攻击。能不能确立这样一个底线是一次论辩赛准备的成败关键。
为了要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首先要对辩题进行严格的审题,也就是要对辩题字面上的每个词或词组逐个进行概念分析,即通常所说的“破题”。这种分析要同时站在双方的立场审视。尤其是要分析出哪些词或词组对对方立论具有潜在的有利因素,可能成为双方首先争论的焦点,因为一般的论辩赛双方都会抓住辩题中的某个词项解释入手开始辩论,有时会出现整个论辩赛始终围绕这种解释来进行。因此,尽量设法站在一定理论高度,对辩题做出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界定,以获得大多数听众的“公认”,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举一例。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有一辩题为《儒家思想是不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南京大学持反方。为了说明儒家思想不是主要推动因素,南大对“儒家思想”“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主要”“推动因素”四项词组进行了剖析,发现辩论双方争论焦点肯定会在“主要因素有多个,儒家思想是其中之一。”于是,南大把“主要
因素”界定为必须是具有总揽全局功能这一点上。这样一来,南大总论点的方向便明朗了:儒家思想只是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成长的背景条件,而并非是一个主要推动因素,推动四小龙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四小龙做得尤为突出的能总揽全局的正确而灵活的战略和政策。
在立论准备停当,各辩手便可分头撰写自己分工的辩词。
确立立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一)弱化我方命题,强化对方命题。确立立场不仅应确立我方对辩题的理解,还须限定对方对辩题的理解,也就是必须明确指出对方应该论证的内容。尽可能扩大我方立论范围,从而给我方留下较大的加旋余地。其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对辩题中的主要概念作限制性解释。如在南大队对台大队“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论辩中,正方南大队一辩开头就指出:“人类和平共处”“是和战争相对而言”,消除了战争也就实现了人类和平共处。这样就把其他形式的暴力行为排除在外,为本方以后论述打下了较好基础。另一个方法是对辩题加条作。如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北大队对香港中文大学队的比赛中,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北大队是反方,正方中文大学队举出许多例子论证许多国家由于具备某些条件,发展旅游业获得了成功。北大队马上指出,正方的立场并不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所以中文大学队跑题了。这实际上是要正方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发展旅游业都利大于弊,当然使正方无从论证,陷入被动。
(二)尽量选择逻辑性强、不易受攻击的立场。其主要方法是“高立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和对方纠缠不休往往会丧失本方的优势,到最后仍是“一笔糊涂帐”;不如干脆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众所周知的观点予以承认,接着立即指出:这些仅仅是问题中一个方面,但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更重要的东西,把争论上升到更高层次,使对方精心准备的材料无从发挥,在我方熟悉的阵地上与其交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如在北大队和澳门东亚大学队的比赛中,辩题是“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北大队是正方。具备一点经济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当今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而新加坡更是饱尝贸易保护主义之苦。东亚大学队开始就大谈“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严重”这一层次上与对方纠缠,显然要占下风,而且很可能引起评委和观众的反感。所以北大队经过仔细斟酌,论辩伊始就明确说明,当今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确实相当严重,在这一点上我们非但不否认,而且还可以举出比你们多得多的例子。但是,我们应该讨论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是否可以抑制,而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是否存在或是否严重。这样就避开了对方拥有大量材料的事实,把论辩中心提高到对我方有利的“可以抑制”层次上来,避其锋芒,争取主动。
确立立场时还应该注意的是:立意要新奇,从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往往会起到很好的场上效果。同时,对手对此准备不足,也会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当然不能故作惊人之语,应当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大家对辩题仔细揣摩和思索,努力使自己的立场既无懈可击、固若金汤,又新意迭出,令对方猝不及防,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新辩手,会有这样的两个问题存在:一是只会单方面陈述自己的利和他人的弊;二是总是想要让自己这方没有任何弊害。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能够做好辩论中的“损益比”这一步。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些辩手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去寻找合适的比较平台以及合理的比较标准。如果在比赛场上不能够明确地向观众和评委提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比较平台和标准以及为什么要这样选择,那作出的比较是难以让人感到信服的。事实上,很多时候双方要说服评委和观众的,并不是我这么比好处比坏处多多少而他那么比不行,恰恰是我为什么要这么比以及我选择这样的比较平台和标准为什么比对方的科学。因为只有比较平台
和比较标准是科学的可信的,那么结果才是有说服力的。就好比我要比较两个东西的质
量,我说我用我的左右手掂量掂量就差不多知道哪个重了。是,也许你是能掂量出来,想要根据你掂量的结果去说服别人可能效果并不会怎么好;如果你是用天平去称的,那结果可能就比较能够服人了。那在这里,比较的平台就是天平,比较的标准就是公制质量单位,因为这样比较的平台和标准都是令人信服的,那么比较的结果,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了。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的,其重要性就在于,能够帮助你选择更好的比较平台以及更合适,更有说服力的比较标准。
一辩稿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又称事实层面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等 二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又称论据层面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理论层面的问题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的层面。三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又称社会效应层面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一是能够扩大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同时也是争取听众、评委认同的重要侧面。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一辨稿的格
式
1-向对手和到场佳宾表示致敬
2-引入主题:主要是分析辩题,把它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 摆出我放的主要观点以及论点
3进入主题:-表明论点:你们自己设定的论点
4-结束:重申观点,再次致意
当然,套路是套路,可是我们更加鼓励创新,方主动、对方被动。(2)以矛攻盾。即将对方论点和论据间的矛盾,令其尴尬,陷其于难堪(3)归谬发问。即将其论点或论据或其他问题引申归谬,陷其与左右被动,无力自救。(4)撕隙抓漏。即将对方的一小道缝隙撕裂撕大,将其明显的漏洞失误给予揭发提问,令其难堪。(5)逼入死角。即把对方的问题逼入死角,再发问,令其难以逃脱。每位辩手可根据自己的风格写出有自己特色的“陈词”。
开场词(尊敬的....):
首先请允许我对辩题中的词语进行阐述(解释辩题中的每一个词语)
我方之所以说...是基于一下三点来论证的。
第一,(论点一)。举例子论证,总结。第二,(论点二)。举例子论证,总结。第三,(论点三)。举例子论证,总结。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你方的题目)。基于以上理由,我坚持我方观点:„„ 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 在写一辩稿的时候要多想想对方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出现差错,最好把对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一个分类处理。有准备的人,对付没有准备的人,总是会高出一筹。和普通的驳论文一样,引题,破题,驳论,立论。引用原辨题,对其加以解释,作有利于你的观点的解释;从对方的观点上和可能举的证据上加以驳斥;对命题进行新的解释或定义,这是为了封掉对方的退路,要把对方逼进概念的死角。也避免对方扩大命题概念。
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动引申。即将对方的某个事实、某句话加以引申,造成本
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一辩)
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在校大学生,我国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即在高等学院存在学籍的学生,而创业,创业是指合理运用资源,以一定方式转化、创造更多财富的过程。我方认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利大于弊,理由有三:
第一,在校大学生主体属性,在校大学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多的优势。首先,大学生具有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同时,在校大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较强的领悟力,自主能力强的特点。其次,在校大学生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资源整合的优势。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校园里有各门专业的人才,有知识渊博的教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人力资源,因此,从大学生主体属性中看,在校大学生优势有利于创业。
第二,创业的自我属性,创业是一个过程,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是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认识,创业有助于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消化吸收,累积工作经验。而大学生从创业中获得最大好处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的发展,是利大于弊。
第三,从政策方面分析,在金融风暴袭卷全球后,往往需要更多的创新产业来支助经济回暖。对于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创业不仅有助于缓
解就业压力,更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给予很高的宽容和政策,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综上所述,从大学生主体属性着眼,研究创业的自我属性,再配合现阶段的政策。我方重申,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年。五十年后,也许没有人会记得狼的诱惑,却不会不记得红楼梦。
第二,从影响的深度来看。文学名著的影响,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如儒家经典《论语》,也许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亲身读过,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深受其影响。《论谢谢!文学名著和通俗文学对我们的影响哪个大?(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正如对方辩友所说,近些年来,一些网络文学、穿越文学等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诚然,这些通俗文学确实被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所喜爱。难道这就能说明这些通俗文学是最能影响我们的文学表现形式吗?我方认为并非如此。今天,我们邀请大家与我方一起进行一场探索之旅,揭开文学名著神秘的面纱,看看文学名著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开宗明义,所谓文学名著,“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其往往具有永恒的主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不仅读者广泛,而且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他们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光彩夺目,饱受风吹雨打而依然风韵犹存。而何谓通俗文学呢?正如鲁迅先生对通俗文学的评价:“其取材多在近时,或采之他种说部,主在娱心,而杂以惩劝。”也就是说“通俗文学”是一种重在娱乐,重在消遣的文学表现形式,仅仅是生活中的调味剂。
今天,我方观点是“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的影响大”,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从影响的持续时间来看。名著象酒一样,越久越香,通俗文学只是昙花一现,西方文学的开端荷马史诗,就影响了西方3000年,到现在还有人不断引用,而在中国,论语影响上千年,四大名著也影响了四百多
语》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对方辩友如何还能认为通俗文学的影响会大于文学名著呢?
第三,从影响的广度来看。在地域方面,文学名著可以突破语言的障碍,受到多民族多文化的传承,如《百年孤独》出版之后被译成30多种文字出版,使世界各国人民深切感受到其巨大影响。在领域方面,文学名著可以影响到从历史、地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到政治、经济以及哲学。这些都是通俗文学所望尘莫及的啊。
综上所述,文学名著是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文学名著以其超越时空的震撼,影响着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今天,我方愿借对方辩友一双慧眼,把文学名著的巨大影响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因为我方坚信:文学名著对我们的影响远远大于通俗文学。谢谢。
现代社会中国人更应培养民族自豪感/危机感(反方)
当代中国更需要培养民族危机感。
先贤有大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的名言警句。小时候,我们被教导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在换成了“历史性机遇,超常规发展和世界最大的市场”。我方不否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骄傲和自豪,但在祖国发展中饱有危机感,指出国家的疾病,并下决心去切除它,那才更是爱国。多少年来,我们发现,越是那些危机感强的民族和国家,越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觉的世界历史眼光。我国是大国,不是强国。人家强国都有危机感反而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国家却严重缺少危机感。
华东师大“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课题组提供了一些材料和观点。在他们的调查者中,认为作为中国人非常自豪的为52.3%,比较自豪的为30.5%,两者相加比例高达82.8%,而危机感各项相加却不足60%。由此我们看到现在国内民族自豪感已经足够。当我们解决温饱以后,一个民族的新期待在数次灾难中被唤醒,这也让我们思索,在发展与生存中,自豪感与危机感到底哪一个才能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晴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更需要培养民族危机感!
下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近几年我国的发展状况:从经济上来看,自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各产业开始逐步与世界接轨,但特殊的经济体制也注定了我国有着特殊的发展方式。从政治方面来讲,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全球气候峰会上我国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等也说明了我国政治发展存在了诸多障碍。从文化方面来看,我国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哈韩哈日的现象依然困扰着我们,城市和乡村文化的距离,中西方文化的矛盾等都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和必须解决的。所以,资源、环境、失业问题等已经不再是痴人说恶梦。对于那些可能影响自己命运的“危机”,我们要有清醒的预判,预见到了危险,才能做好准备,临危不乱。
另外,危机感来自于不确定性。只有主体认识到自身对外界认知、理解和把握能力的有限性,才能够产生不确定性。危机感包含着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同于心理学上的忧虑情绪,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持久性,是理性的自反能力的一种积极表现。
我们爱国,所以,我们更要看清眼前的路,时刻饱有危机感。民族危机感,正是这样一种动力使我们时刻警惕潜在的危机,知
危者不危,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当代中国更需要培养民族危机感!
如何写好一辩陈词(总结)
一、“立论陈词”的作用:开篇立论,奠定整场辩论赛的基础,思路,逻辑,方向。因此“立论”是每位辩手都应信手拈来的东西。
二、“立论”,是建立在对辩题深刻理解之上的,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的辛苦结果都在一篇“陈词”中,当是精华中的精华。
三、“立论”写的顺序一般是:提出本方立场,再提出定义,然后得出标准。最后提出论点,论点一般不超过四个,最后总结。
四、“立论”是整常辩论赛的理论核心,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立论”用事例一定要简短精炼,有典型性,广泛性;“立论”中每个论点都必须为标准服务,用标准衡量,更加有说服力。
1、比较型辩题。例如:专才和通才何者更能适应社会竞争,网络对大学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利弊辩题属于特殊的比较型,因为其比较的内容在于同一事物本身对于另一样事物的影响)。头脑中应该立马想到要对于这种辩题要定出一个判断标准,然后就是要分清主客体,究竟是什么对什么产生效果。然后根据主客体的词性,意义及范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较平台。注意在这种辩题上是没有所谓绝对客观的比较平台,需要用语言去修饰使其变得客观。这类型的辩题的平台一般为:宏观微观,开放或封闭。(建立合适的平台尤为重要,关键在中立)
2、应然性辩题。例如:金庸小说应不应该进入中学课本。这类型的辩题一般建立的平台是应然实然。在应该这一方可以如此思考,究竟何时说“应该”?打个比方,当你饿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说“我应该吃饭了”。这就说明了“应该”就是在有需求的情况下说的,所以可以打需求论。还可以将其上升为一种价值倡导。只提倡,而不是一定需要这么做。对于反方更多的是一种对事实的判断。
3、是否命题。例如: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此类辩题是一种绝对对立的辩题,只要一方错,另一方则得正。这类辩题需要大家十分了解辩题的首部和尾部的关系,一般来说主语为宾语的某一属性。
4、有利于命题。例如:都市化有不有利于人类发展。一般是主语对宾语的某些属性有好的影响或者坏的影响。要求对于事物的了解程度比较深,找出对应的属性点。
5、能不能命题。例如:高薪能不能养廉。这种辩题与第二点类似,同属于应实然平台。能方打的是只要存在即可证,不能方打的是一种事实判断。打个比方,我站在篮球场上准备投球,我说我能投进这个球,但是如果一投,球进了。我所说的话就成立。如果球没进,则我说的话不成立。所以不能方打的更多的是对事实进行,而能方则是对自身一种能力的肯定,只要出现能中的情况就可以了。
以上是我辩题的一些分类,提到的东西皆为一般性分析,遇到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当然可能还有辩题我没有进行归类的或者分类不够细致。请大家看后指正。
第三篇:自由辩论四辩总结陈词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辩友:
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制度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在一个社会中,道德的力量是很强大、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从内在去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公认的标准处事,从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它与制度相辅相成,是相互推进的关系。但用道德去治理社会,却存在着明显缺陷,特别是道德对权力的约束是无力的;反过来,权力往往借助制定道德规矩来扩张自身的权势。假设道德能够严厉约束一些人的行为,象陈希同、成克杰、***这样的蛀虫就不会产生。因此,道德与制度相比,道德的作用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光靠道德约束很难持久,尤其是对一个握有权力的人来讲,在今天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个人的道德是靠不住的,这是由人的自私、贪欲的本性所决定的,不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的制度来约束,单靠当权者道德自律是根本靠不住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人性,对人性保持清醒的认识,时刻警惕人性之恶。不要相信任何自诩高尚的人,不要相信任何美丽的承诺,不要对道德自律抱有太大的希望。如果没有制度约束,任何人,包括你和我,拥有权力都有可能会以权谋私,追求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大家都不受专制、独裁的侵害,为了大家的利益都得到保障,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权力与利益相互制约的制度,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包括你我,尤其要限制权力,只有制度才能约束人性的贪欲。
当今时弊,就是空谈人性道德,死守中国两千年的道德说教,拒绝制度创新,将一切约束权力肆虐的有效制度,排斥甚至废止。习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就是在当前形势下,作出的一项英明决策。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制度约束为准绳,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好,我们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我的陈述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校级辩论四辩总结陈词
尊敬的主席,亲爱的各位朋友,经过刚才的辩论,我们双方的观点已十分明确,谁对谁错,一听便知。首先,我方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发言,但是对方词藻的华丽实在是填补不了内容的空洞。现在就由我来指出对方辩友观点的不妥之处,以及论证我方观点的正确性。
一、对方辩友一直偷换概念,妄想把类似于“同辈效应”的心理学强加在学校教育上,以及把学校教育的全面性当作普遍适用青少年的普适性,这样的行为请恕我方不能苟同。同时,站在一个带错帽子的优点上,对方大谈特谈,难道是希望能种瓜得豆吗?而且,对方辩友一再强调学校教育的全面性,却没有看到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之间的差距,没有看到学校教育所谓的全面是脱离现状的。
其次,对方辩友以偏概全、以管窥豹。无视我方已明确在一辩立论中提出的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都具有缺陷,(而对方辩友死死抠住家长不顾孩子意愿把他们送去各种补习班这一事件,)
此外,对方辩友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在立论中提到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却又在陈述过程中说到其具有专业针对性。
二、家庭培养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脱离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家庭成员之间因其血浓于水的关系对孩子的一言一行起着潜移默化、不可比拟的作用。即使家庭教育具有局限性,但与学校教育相比,其缺陷更容易弥补。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哲学理论,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大整体,其应试教育的弊端不可能轻易地被改变,而家庭教育在这点上更具灵活性。此外,家庭言传身教的方式以及家庭培养针对性、基础性、情感性等特点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素质的提高更具优势。
三、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整个社会乃至国家对其十分重视,我们应该以家庭为核心,以学校为支撑,以社会为体系,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推动社会之发展,共创民族之兴旺。放眼人类文明,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家庭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贯穿其中的精神真谛。它积淀出慈孝互动的亲近,培养出敬长奉养的德行,陶冶出律己仁人的情怀,折射出爱怜憎斥的明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妄想脱离家庭培养,而只谈学校教育,这无疑在父母的心上狠狠地剜了一刀。对方辩友的铿锵陈述难道不正是甩了父母一耳光,抽了社会一鞭子,捅了国家一匕首吗?实在让人心寒!我方坚决呼吁让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共创辉煌的明天!
我方观点陈述完毕,谢谢!
第五篇:愚公应该搬家四辩结辩陈词(范文)
愚公应该搬家四辩陈
首先要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辩论,纵观全场对方辩友可谓是三十六计,计计失策。
第一计,瞒天过海。对方辩友一直强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以此来告诉大家愚公搬家就是投机取巧。对方辩友谈及移山就说成精神,谈及搬家就说事实,以此来混淆视听。这种声东击西之计是不高明。我方必须明确一点,愚公的精神与处理问题的方法无关。相对于移山来说,搬家不仅体现出勇于面对问题,务实能干的品质,还能巧妙高效的解决问题。愚公从此不再愚。
第二计,借刀杀人。对方辩友试图用故土乡情来转移视线,混淆视听,以此来说明愚公移山的合理性。是问孟母三迁便是无情无义之人吗?山东人闯关东就成不恋乡情之徒了?他们都是以一种更为合理,明智,高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愚公移山于情理不通,与法理更是有罪。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愚公不经申请私自移山已经出动法律,这事放到今天也是难逃法网,对方辩友难道是在提倡我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惜违法嘛?
第三计,无中生有。对方辩友一直和我方讨论移山的问题,避而不谈搬家的问题。请对方辩友注意今天辩题的关系是相对合理的选择性关系,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而不是是否应该移山的对立关系。想问对方辩友您这是勇于直面问题吗?
第四计,偷梁换柱。对方辩友把困难偷换成移山,误导我们要直面大山才是直面问题。请对方辩友注意今天辩题的困难是交通不利,沟通不便。如何解决交通问题才是直面困难。愚公搬家没有逃避问题,相反正是直面惨淡的人生,以合理合法合情的方式解决了困难,此般智慧才是大智若愚啊!
下面我来总结我方观点。
一、愚公不怕搬家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愚公搬家是开创变通之举。我方提倡的是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高效快速的方法中。愚公的目的是要与外界沟通,移山与搬家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手段。条条大路通罗马,愚公为什么要选最难的一条呢?面对问题我们不仅要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拼搏精神,更应该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处世哲理。
二、愚公执着移二山,损人害己害子孙。愚公移山中把最重要的人沦为了工具和手段,以牺牲人的价值来达到自己的私利,并且剥夺了愚公子孙作为独立个人的存在价值和权利,忽视了人的本性。愚公将山移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也就是说移到了别人家门前,难道这也是对方辩友提倡的吗?也许对方辩友会告诉我们愚二公可以继续移山嘛。我亲爱的辩友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三、愚公移山毁环境,不明真理难成功。愚公移山只是片面的考虑了移山为愚公带来的好处,方便与外界沟通。却忽视了移山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破坏,太行,王屋二山植被丰富,供养着无数动物,为它们提供栖息地。愚公若鲁莽移山不仅破坏环境,还毁灭了无数动植物的家。对方辩友不愿愚公搬家难道要强迫动物们搬家吗?
四、法理无情必制裁,愚公移山不可取。愚公不经政府同意私自移山,把太行,王屋二山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现今还尚且是破坏环境和私占公共财产罪,在古代更是谋反欺君之罪。请问对方辩友如此鼓动,置法理何在?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愚公应该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