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鄱湖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取向分析
鄱湖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取向分析
发布时间:2011-01-24 16:24:00来源:江西日报【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
即将过去的2009年,我国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国家及时采取“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富有成效地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差距,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海西、关中——天水等多项区域发展规划,随着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进一步趋于完善。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相呼应,有利于联合组建华中生态经济区域,共同探索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知识化与信息化、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城市化与生态化等主要特征。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推进时期,区域发展异彩纷呈,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一省或地区经济社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审时度势,找准自身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定位,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要求,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逐步使经济发展由粗放型模式转向集约型模式,倡导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确保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中心,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在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的进程中,在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形势下提出的。科学准确地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是关系到其发展战略成功推进和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江西作为中部崛起重要省份的思想保障;同时,对于江西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型省域经济具有指导价值。基于此,有必要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行深入分析,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和提升其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地位提供理论基础。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正确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国格局中的地位,必须从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与演化的高度来分析。
一、区域发展机理及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启示
我国古代就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军事制胜三要素法则,就现代区域发展而言,“天时”就是指机遇与机会,是时间维;“地利”就是指有利的自然条件,是空间维;“人和”就是指人的和谐力量,是事件主体。区域发展格局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指出,偶然事件(包括某种决策和制度安排)、产业集群(占有市场能力)和路径依赖(包括产业基础、区位和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三大影响要素。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是不同的。总体来看,区位与自然环境资源是基础因素,对区域发展影响具有长期性;产业集群是直接因素,对区域发展影响具有中期性;体制与人文资源是决定因素,对区域发展影响具有随机性。
我国沿海地区虽然原有的资源禀赋并不充裕,但它们的区位条件都比较优越;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多为侨乡。改革开放后,华侨把市场信息和资金带回来,与当地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各种产业集群和经济板块。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不断扩大规模,占据市场的份额不断上升,以至控制世界市场价格和行业标准。这种利用外资和技术占领国外市场、两头在外的外贸加工模式,是这些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些地区人均收入提高,原有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目前外资在行业分布上开始出现两个“转移”:一是由传统的食品、纺织、服装、造纸等轻工业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转移,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二是由制造业向附加值较大的生产服务业转移,制造业所占份额正在减少,而服务业投资份额上升,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可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符合客观条件的发展政策,以达到“顺天时、用地利、尽人心”,是区域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秘籍”。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要快速崛起,确立其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必须利用国内外市场机遇,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氛围,在一大批企业家的带领下,通过大规模投资,建立起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专业化生产体系。这种体系无论是浙江模式的“草根经济”,还是广东和苏南模式的“外商经济”,或是北方的“国有经济”,都要建立起基于比较优势的规模化产业集群;无论是纺织与服装加工、日用轻工产品生产、家电生产、计算机组装、集成电路板生产,还是建材加工、汽车生产、冶金化工生产、能源生产,都在形成地域集群和专业分工。
从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看,沿海地区赢得了先机,成为工业化地区。从未来20年我国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消费趋势来看,“住、行”及高科技产品将是社会消费的主导产品,工业化与城镇化仍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这种消费导向下,中西部地区可建立符合“区情”的主导产业和
投资重点。从总体发展格局来看,北京、上海等向国际大都市方向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知识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传统制造业正在向区外转移。
江西作为中部地区省份,要借鉴东部发达省份的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抢抓新一轮外资进入和沿海制造业向内陆转移的有利机遇,发展壮大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现有产业,同时利用后发优势,不失时机地引进具有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的新产业。目前,江西工业实力仍然较弱,除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纺织、交通机械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外,许多工业领域所占份额较小,工业整体实力还比较弱。为此,必须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建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业体系,做强做大具有较大市场需求弹性的新型建材、特色冶金、新能源、电子、通信设备、高档纺织品、绿色食品、节能环保型家电、交通设备等制造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会展博览、物流商贸等新型都市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为建设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下良好基础。
二、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空间区位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的经济区域,必须从全国城市区域经济格局演化大势中来加以把握和认识。目前,我国人口正沿着农村——小城镇——小城市——大中城市——大都市的路径逐步加速迁移,在全国将形成若干大型城市经济带、城市群和都市圈。根据建设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密集区”为核心的沿海发展带将成为国家一级城市经济发展带,以国土东半部分的主要省会城市为核心将组成十余个城市群和都市圈,并通过沿海大通道和“三纵四横”的交通干线连接起来。上述规划也称为“一带七轴”发展框架。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京九轴与长江发展轴、沪昆轴(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发展轴)的汇合区域。
根据经济全球化趋势,可将我国东半部分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分成南、中、北三大经济区域,它们与东、中、西三大经济梯度带相交叉,形成九个节点区域,即九大城市区域经济板块,形成20余个都市圈。具体来看:一是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为核心的南方经济区域。二是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核心的长江(流域)经济区域,次一级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华中经济区)及长江上游经济区(主体为成渝经济区)。三是以环渤海经济区为核心的我国北方经济区域。显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长江(流域)经济区中部的华中经济区,且属于华中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连接区域,空间区位比较优越。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取向
在未来10年至20年,全国将形成包括近百座中心城市的20余个都市圈,这些中心城市绝大多数人口规模都将在200万以上,其中各都市圈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将在1000万以上。可以看出,在国家重点开发区内将崛起一大批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从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江苏、山东、河北、广西以及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共10余个省份。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都市区”相比,这些地区可用于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人力资源充足,并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是今后20年我国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战场”,因此将吸纳大量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崛起区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载体为环鄱阳湖城市群)是长江中游经济区三大组成区域之一(另两个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环鄱阳湖城市群将成为我国长江中部三大都市圈之一,成为支撑华中经济圈发展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区。据此可以判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其一,江西和中部地区崛起的带动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西要在全国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抢抓机遇,经济发展空间战略要两手抓,即一手抓对接发达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手抓构建省内城市集群,发展特色型经济。前者是借外力,接受产业转移,有利于吸纳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等稀缺生产要素,建立与先进地区的经济协作,加快发展进程;后者是练内功,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整合省内生产要素,树立在全国区域分工中的地位,实现真正崛起。因此,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使产业分工由垂直型转变为水平型,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之间存在中心与外围的关系,即核心——边缘关系。两者的区域分工是垂直式的分工,即发达地区处在产业分工的上游,获取较高的产业利润,后进地区处在产业分工的下游,只能赚取较低的产业利润。在垂直式的分工体系下,核心与边缘之间处于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为打破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应打破垂直分工体系,建立新型的区域水平分工。但是,这一转变的首要前提是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具备自我增长能力,特别是在产业基础、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等方面要趋于成熟。目前江西发展水平离这一要求尚有距离。但伴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伴随工业化水平提升、经济发展层次提升和鄱阳湖经济板块形成,江西同发达地区的分工关系也将由垂直型变为水平型。这一过程的起初阶段是南昌、九江等优势区位城市率先发展,随着这些中心城市崛起,将带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其他城市发展,与发达地区形成水平分工格局。
正如产业集群会促进产业发展一样,城市集群式发展同样会有利于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促进集群内部每个城市的发展,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与发达地区相比,江西目前缺乏以城市集群为主体的经济增长区域。因此,从江西发展的长期战略来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应积极构建城镇密集、空间相对集中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从而有利于培育经济增长极,带动全省发展,促进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共同发展和中部崛起;同时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一起组建华中城市密集区,打造中国城市区域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其二,构建长江中游经济区的战略支撑区。
包括江西、湖北、湖南以及河南南部在内的长江中游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今后10年至20年,围绕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将形成三大城市圈,即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形成华中都市密集区。构建南昌——武汉——长沙城市密集区将极大增强区内各城市的竞争力,江西省会城市南昌将成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时带动环鄱阳湖其他城市融入华中城市群,形成江西北部城市密集区,提升江西北部城市发展水平。据研究,华中都市密集区有可能是我国第四大都市密集区,仅次于环渤海都市密集区、长三角都市密集区和珠三角都市密集区。
其三,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示范区。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是中西部地区新一轮工业化的难题。江西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后发优势,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组建贵在突出“生态”特色。生态经济区就是用生态的理念和原理谋划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建立“两型社会”一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建也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吸取沿海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通过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保护好未被污染的青山绿水,实现环湖区域科学发展,促进江西在中部地区的绿色崛起和可持续发展。为此,要重点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新材料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绿色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等支柱产业,以及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大型现代企业集团为龙头基地,开展产品技术研发,创立知名品牌,形成营销网络,建立生态型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型产业园区。通过新型产业园区吸纳就业,聚集人口,拉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群落体系。
从30年前的东部沿海率先实施的改革开放战略,到近10年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一条加速推进的轨迹。区域兴则国家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势将带动国家走向全面复兴的强国之路。
■李京文 刘治彦(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二篇: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对外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战略军事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现行的内外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一切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从政治上说,世界格局正处在在多极化过渡阶段,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局部地区冲突依然存在;从经济上说,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各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在发展。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的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和实践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求和平,以合作促进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邦、富邻的政策,在维护地区和平中,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还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论坛,加强新形势下与发展中国家的集团对话与合作,稳定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积极维护和促进世界的战略稳定。中国与主要的大国建立了不通过形式的伙伴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强调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反对“人权“为借口干涉内政,同时本国的人权状况不断改善,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为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积极广泛建立”伙伴关系“,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同时还积极探索与各大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既遵循“不称霸”的基本立场,又强调要有所作为,冷战结束后,在坚持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的前提下,中国外交也有所作为,积极活跃于世界舞台,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第三位,其作为一个人口最多,发展态势良好且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社会主义大国,将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巴西、南非、东盟和非洲等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在或许将在国际事物中发挥原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意义也很大的:一,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三,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四,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五,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六,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因此,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表明,多极化的发展势不可逆转的,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在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其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三,并且已经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国了,其具体表现为:中国的外汇储备量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前列,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最大的,此外,中国在军事、国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有的已经居世界前列,总之,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发展到令人震惊的地步。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而中国在此进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体育在农村中学中的地位与发展
体育在农村中学中的地位与发展
我在农村中学担任体育教师十几年来,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具备了一定的了解。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我有理由关心农村中学的体育状况。以此来改变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使农村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一、农村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场地少且质量差,器材缺少且陈旧或与教学不相适应,活动场所几乎没有。有的农村学校没有任何大型的体育设施,操场还伴有石子、转头,夏天杂草丛生,土质地面。学生活动时灰尘漫天飞,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上体育课除了一块破旧篮球场和不足300米的土质田径场外,几乎没有其他活动场所。虽然“普九”工作中学校里配发了一些体育器材,除了一部分与教学不相适应就是质量太差。两节课下来器材就坏了不能用了。在学校常规教学中,学校更多的注重语、数、外、理化的教学。在体育方面投入太少,严重制约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体育课不仅是学生身体的锻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及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还能释放学生的压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2.学校领导与家长的认识不够。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他们还是受到了“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影响。认为搞体育会影响学习,“没有出息”。尤其是在发展学生体育特长上,使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孩子有体育这方面的天赋,家长就是不同意。认为体育没有出路,是不长出息的表现。校领导不够重视更能制约体育教学的发展,学校体育发展的好,运动会成绩好就是因为这个学校有一个爱好体育重视体育的领导。一些民间体育项目能够发展起来,与领导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3.学校体育器材与场地的管理与维护不够
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轻视导致学校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年长失修。有的器材长期搁置库房角落,闲置不用,更有甚者是不会使用,使之自然损坏。
4.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主科(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的教学轻视体育教学的倾严重。一些学校任意缩减体育课教学课时数,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也往往挪作他用,用来劳动开会等。虽然现在中考有体育分数,但也是走走形式,引不起学校的重视。高中新生重点班的录取体育成绩还去掉,只看其它科的成绩。也就是说体育成绩对考学几乎没有影响。再加上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认真,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对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更使体育课在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5.体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中的专职教师配备不够。就那我校来说1000多名学生,20多个教学班级,才配置了2名体育教师.,这种状况算是好的了。有的中学600多名学生,只配1名体育教师而且还是兼职的。他们大多没受过专业培训,教学专业水平一般。学校评优评先,体育教师也往往被列出名单之外。由于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对体育教学就失去了兴趣。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已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是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得教什么。这样就得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知识渊博,专业知识面广,啥也能拿得起放得下。要想做到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二、建议与对策
1.加强农村中学体育场地的建设,增加体育设施与体育器材,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改进农村中学操场的现状,引进高水平的体育教学人才。鼓励师生自己动手自作简易的体育器材,充分利用自己学校的现有的条件,发挥现有器材的最大效能上好体育课。教育学生爱护好现有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它们。对体育场地与体育设施定时维护,专人维修。
2.定时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给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以点带面。比赛机会增多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才能被调动起来,竞争意识才能增强。比如:一年两次大型的运动会,(春运会、秋运会)冬季开展越野跑。组织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各种形式的比赛。时常组织一些娱乐性的体育比赛。比赛好比是体育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导哪里体育教学就会教到哪里。鼓励学校成立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的同时定期给他们一个比赛的机会。比赛就是各种训练队,短期训练的动力,有了动力训练积极性才高涨。让学生们感觉到自己的训练结果有表现的地方,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挖掘青少年天生的表现欲望,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训练当中去。学校里也得利用课外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要让学生人人都有参与比赛的机会。保证体育课的课时数,不得随意停或挪作他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于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中深体育的意识才能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才能养成。锻炼才能出成效。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思想严重,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而体育课、运动训练正好能够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比赛的失败还能锻炼学生饱受挫折的能力。总之体育比赛对学生的锻炼是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3.切实加强对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青年体育教师是目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主力军,他们充满活力,掌握先进的教学思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接受新鲜事物也比老教师快。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学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寒、暑假出去进修,选派青年体育教师走出去。请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来学校上公开课、观摩课。尽快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或者有组织的挑选乡村中学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集中上课取长补短。鼓励他们大胆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开拓新的教学思路。青年教师自己也应该钻研业务,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放下架子,实实在在的干。在校园内形成“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从农村中学的实际出发,要使田径、蓝、排、足三大球这些高等类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材达到标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开展一些易于开展的项目,如:太极拳、越野跑、谷子秧歌等,对器材场地要求不是很高的体育项目。鼓励教师学生勤工俭学,自制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来代替。乡体育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是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大的改善,要让农村孩子也能感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我衷心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很好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附页:
题目:体育在农村中学中的地位与发展
作者:韩副华,38岁,汉,中二,商河县胡集中学,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贾庄镇胡集中学,251613,***,hjzxbgs@126.com。
第四篇:物业管理在未来住宅产业中的发展地位 最终
物业管理在未来住宅产业中的发展地位
公事管082 黄小燕 2113008215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住宅产业也面临着改革的需要。本文通过介绍住宅产业的发展,导出物业管理在住宅产业中的发展现状,分析物业管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预测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业管理 住宅产业 发展趋势
一、物业管理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住宅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的地位已经确立。我国住宅建设顺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型发展方式向市场导向型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住宅产业已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需求为中心,面向百姓,面向未来。面向百姓,就是面向现实的有效需求,面向广大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面向未来,就是面向需求特点的变化,面向需求的趋势。保持住宅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以需求为中心。需求决定着发展,发展适应需求,需求刺激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提高住宅质量,降低住宅生产成本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新时期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住宅产业的持续发展对物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物业管理在住宅产业中的现状
物业管理从产生初期的感性、无序,到迅速发展狂热的中期,再到平稳和理性的后期,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多年发展历史。现在,中国的物业管理市场已经日渐成熟,表现在,物业管理法规更加完善,政府监管物管行业也日趋规范;经过不断的行业重组,物业管理企业实力增强,市场化行为更加理性规范;专业技术重组使得物业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基本实现专业化、社会化;业主维权行为趋于理性;业主委员会的运行逐步规范并开始纳入政府监管范围
然而,物业管理中叶存在着诸多问题。
1、物业收费难,收缴率低
2、物业管理公司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关系不协调
3、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对“物业管理”这一新生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尤其重要的是,21世纪,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进入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将会出现一个竞争激烈、管理完善、服务理念提升的时期。对物业管理行业来说,质量理念和品牌理念的角逐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形成、高新技术的应用、消费观念的更新,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从服务观念到服务方式,从经营理念到市场定位,都要作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三、物业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住宅、商业大厦、办公大楼、标准工业厂房以及住宅小区日益增多,它们在交付使用后,都面临着管理、养护、修缮的问题;不仅是新建楼宇、住宅小区是如此,历代保存下来的原有老房屋也存在着定期养护修缮的问题。在商品经济体制下,房屋的管理、修缮、服务,出路只有一个—走改革的路。借鉴国际经验,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由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实施专业化管理。
从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物业管理的作用有:
(一)物业管理可以延长物业使用年限及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房产物业建成后,一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发生损坏。如震力、重力、风力、大气与水的侵蚀作用等。二在使用过程中要受到人为因素的作用而受到破坏。
(二)物业管理能为物业主及租户创造与保持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 物业管理,基本分为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管理方面主要是做好户籍、产权、产业、租赁、租金、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掌握房产的变动和使用情况,使房屋及时得到修理,保持房屋功能;把房屋的数量、建筑形式、完好程度、设备使用情况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随时变更原始记录,是管理方面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三)物业管理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物业管理将分散的社会分工汇集起来统一办理,如清洁、保安、环境绿化、水电等,每个产业人或租住人只需面对物业管理公司一家,就能将所有关于房屋和住宅环境的日常事宜办妥,而不必分别面对各个不同部门。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将房屋的环境卫生承包给专业的清洁公司打扫;向专业保安公司雇聘保安人员;将小区环境绿化承包给专业绿化队,住户只需根据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按管理企业收费通知单连同租金按时一次性交付。
(四)完善的物业管理不单是使物业保值,而且可以使物业增值物业管理的好,不断“追加劳动”,通过维修,进行旧房更新改造、室内装修,不仅能使物业及其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和正常运行,而且可以提高物业的档次和适应性,使物业保值和增值,即使是在市场比较疲软的景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招袜顾客,出售或出租这些房屋,获取更多的利润或租金,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物业管理再住宅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随着国名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住宅需求的增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物业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成熟。整顿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为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时机。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的建立,为业主和物管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业主大会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对业主委员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问题。行业自律、公平竞争,行业素质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经过改革完善后,必将具有光辉的前景。
第五篇: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经济化相互激荡,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和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成为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已成为企业一项战略性的管理工作,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工作分析是通过系统全面的情报收集手段,提供相关工作的全面信息,以便组织进行改善管理效率。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其分析质量对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工作分析(Job Analysis)又称职位分析、岗位分析或职务分析。
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工作分析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是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所必须依据的文件。工作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下六个重要的问题: ①员工完成什么样的体力和脑力活动? ②工作将在什么时候完成? ③工作将在哪里完成? ④员工如何完成此项工作? ⑤为什么完成此项工作? ⑥完成工作需要哪些条件? 这六个问题是在实际任何一项工作中无法回避的。
事实上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进行工作分析,三种情形下才需要进行工作分析: 第一、当新组织建立,工作分析首次被正式引进时;第二、当新的工作产生时;第三、当工作由于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或新系统的产生而发生重要变化时。在我所管理的运输服务单位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在工作性质发生变化时,最需要进行工作分析,在准备工作说明、工作规范时也需要用到工作分析中的有关信息。
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总结工作分析的作用如下:
1、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1)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个工作岗位能否找到合适的人选,一项工作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完成,都需要获得充分足够的信息为前提。2)工作分析为人员的招聘录用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在实际管理中,最忌讳的就是员工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把具备A才干的员工错放到B岗位上,如此不仅员工干的不愉快,单位业绩也受到影响,双方都不高兴。但是通过工作分析,科学的数据计算,有了明确的标准,自然能对症下药,为每一个岗位找到合适的员工,同时为每一位员工找到能展示自己才华的岗位,互利双赢!3)工作分析为人员的培训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员工往哪个方向发展,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应该由事实说了算。你精于财务,我去让你去学习公关,这就明显不是一个合格管理者所为。4)工作分析为科学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帮助;5)工作分析为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政策奠定了基础;工资高低,看你工作的含金量高低,含金量高低,工作分析说了算。
2、工作分析为组织职能的实现奠定基础 1)通过工作分析,有助于员工本人反省和审查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行为,以帮助员工自觉主动地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圆满实现职位对于组织的贡献; 2)在工作分析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地了解组织经营的各个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从而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上升到战略地位; 3)借助于工作分析,组织的最高经营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目前所做的工作,可以发现职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职责空缺现象,并通过职位及时调整,提高组织的协同效应。
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工作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整个人事管理科学化的基础。;是提高现实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实现量化管理;有助于工作评价、人员测评与定员管理及人力规划与职业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与标准化;对于劳动人事管理科研工作者而言,工作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