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肥料形成机制与加强配方应用管理1(模版)
建立肥料形成机制与加强配方应用管理
宁县农技中心王海燕
关键字:肥料机制配方应用管理
根据农业部有关文件要求,测土配方施肥仍是今后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这也是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之
一。为进一步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配方施肥推广应用进程,鼓励和引导企业扩大配方肥料的生产、销售规模,切实为农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配方肥料产品和技术指导服务。
一、建立配方机制,抓好产需对接。
测土配方肥补贴项目实施以来,宁县紧紧围绕主要农作物的科学实施目标,开展了大量的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等工作,形成了许多适于当地施肥配方,为引导企业生产经销配方肥和指导农民选肥购肥施肥奠定了基础。宁县农机中心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组织有关专家,汇总分析全县土坡测试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根据土坡类型和作物品种,产量水平、耕作制度等,合理制定不同的肥料配方。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过程中,精心组织、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紧紧围绕“测、配、产、供、施”等五个环节,基本建立和完善了“统一
测配、定向生产、定点供应、指导服务”的“十六字”的良性运行机制和推广服务模式。农技中心与配方肥生产企业、农资销售企业、示范基地共同确定配方肥的价格、供应数量、制定肥料配送方案,并召集生产、销售肥料企业和示范户总结配方肥推广应用好经验、好做法、并及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讨改进的措施和办法,提供下一步工作对策措施。
二、开展宣传培训,扩大配方肥影响。
宁县农技中组织科技赶集,开办农民田间学校,采取发放明白纸、配方长、手册、宣传挂历共计2万多份等形式,广泛向农民宣传推广配方肥的好处。开通土肥技术服务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直接受理农民技术咨询和质量投诉。定期组织连锁配送加盟店销售人员的技术培训,累计110人余次。提高销售人员的服务能力。销售人员在农民购肥时介绍和推广使用配方肥,可以把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技术需求及时反馈到农技中心,增强技术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加强配方信息管理,确保肥料质量。
宁县农技中心根据全县种植布局,确定了小麦、玉米、油菜、黄豆等农作物专用肥配方4个,根据确定庆阳市亿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配方肥生产合作企业,签订了配方肥供货协议并积极协调与工商,质检等部门为配方肥生产、销售开辟绿色销售通道,并实行合同化管理,达到“五个统一”标准;即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规范服务。同时要求督促企业在生产、入库、分销、配送、入户等环节设立产品流向管理档案,构建配方肥生产供应追溯
体系,努力实现每袋产品可追溯。
第二篇: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形成
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形成1、你是怎么看待企业文化的?
企业文化就是决策层意志和行为在企业管理实际中和员工认识中的投影。建设企业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不是让员工知道该怎样做,而是要让领导们清醒和明白怎么做、以及这么做的意义和代价。从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来说,通过宣传媒介、强化教育等形式进行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烘托固然是个办法,但实际上影响员工行为的却绝不是这些,而是决策者、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管理行为,所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不是“文化促管理”,而是“管理促文化”——至少在未形成固有的良性的企业文化氛围之前,管理行为的辐射力是决定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比如说企业倡导诚信,可在管理规定和经营实践中却处处以“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为行为准则,这样引导出的文化氛围势必是适得其反的。
其实,企业文化是不需要特别去建设的,它与企业的制度建设、执行力建设、管理行为等同生同息,所谓的文化就是这些行为在企业人众中的反馈和折射。那些为了文化而文化的所谓宣传册、口号,其实不要也罢。否则的话,要了又做不到,只会动摇军心,在员工心中闹闹笑话!
2、落实企业文化需呀从哪里着手?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的激烈争(竞争),而且要直面跨国企业的的竞争。国内一些企业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手段。但是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就是给企业做几条响亮的口号,或者提炼高深的企业理念、信条。
其实,着手于企业文化还是要从变革开始。
一是变革思想。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伟大的思想,或响亮的口号而是持之以恒的实践精神。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指导的是企业在优势条件下取得辉煌经营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劣势条件下或者是在公司错误连连时,也能步履蹒跚,最终却能赢得长距离的竞赛。
二是变革领导意识。
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只需要一个眼光远大魅力无穷的领导者,而是需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为企业建构一种大而持久的制度,不是让他带给企业的是一条大而肥的鱼,而是让企业找到一条捕鱼的方法。
三是变革人才观。
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不是每个人的最佳工作地点,真正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一旦确立,就跟教会一样,坚持自己的主张,对本身希望达成的目标极为明确,根本不容纳不愿或不符合它的标准的人。这里指的不符合标准的人不只是指企业的普通员工或中高层管理者,还包括企业马上要上任的新的领导人,哪怕是来了一个能力非凡的领导人,只要他不认同企业的理念,一样要被拒绝在外,真如他实在很优秀,可以鼓励他自己创立自己的企业。
四是变革利润观。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只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赚钱只是目标之一,而不是全部。
五变革战略观。
优秀的企业文化所要指导的不是一个企业围绕一个战略目标苦苦挣扎,企业的最佳行为应是来自尝试错误和机会后而保留的最后可行性的项目。企业无论何时都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淘汰法则,随时准备结束一个走不下去的战略,或改
变战略计划。
六变革企业文化观。
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可以为企业解决任何问题。同样优秀的企业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理念,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企业。在企业中最重要的是理念一旦确立,公司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其核心价值,并在关键时刻企业能为核心价值观赋予新的意义,就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样。
3、以上案例给你有什么启发吗?若有,请谈谈你的感想。
新猴进入组织必须挨打,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验的后期,有一种规则在起作用,而不是规则本身的意义在起作用,在组织中制订规则和修整规则是很重要的,常常说,组织的文化其实就是领导者的文化,其实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组织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使命,或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或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组织是一个理性的共同体,而非感性的个体。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保持组织生存及企业竞争力持续增长,在这个前提下,个人必须放下小我,才能成就企业大我,有意识的进行企业文化就是要形成成就企业大我的人文环境。领导者与组织存在共同的利益导向,在某些方面存在一致性,但在企业大文化的建设中,企业领导者往往是最先的那5个猴子,在企业的最初阶段,他往往是制度的制订者,并监督制度的实施,这个阶段他决定着组织的行为理念;例如张瑞敏刚接受青岛冰箱厂的时候,曾制订了“工厂内不能随地大小便”的制度;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企业的组织的结构也进一步的完善,对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行为理念,单纯依靠制度和行为管理无法保证的组织的一致性和高效性,各个部门容易产生各自价值观,会增大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公司必须统一公司的价值观、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价值倾向。这个时候组织者的个人好恶已无法对组织的文化产生影响,这种时候领导者要脱离制度的制订者和实施监督者的形象出现,而是对企业价值观的奖励者和倡导者,在关键时候要奖励对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有贡献的机构和个人,惩罚对违背企业价值观的机构和个人,领导者这个时候是企业文化的护航者。
任何一个组织,从创立开始,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都会逐渐的形成自己所独具的特征,这种特征体现为社会对组织的认识及印象,即企业的泛文化特征。企业文化不是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可能先建立文化而后建立企业,而都是从企业管理过程中不断的根据组织的发展不断制订新的规则、倡导新的理念然后实施,再进行反馈修正的结果。企业的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成熟。
4、你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吗?能直接默写出来吗?
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
企业目标: 华人世界驰名品牌
经营理念: 以人为本,诚信经营,求真务实,铸就名牌。
产品观: 品质第一,款式领先。
质量观: 100%高品质;100%让消费者物有所值。
服务观: 倾情打造精品首饰,善待市场每位顾客。
营销观: 传播凤凰文化,传递亲情、友情、恋情。
工作观: 团结协作,踏实敬业,主动积极,创造落实。
人才观: 唯才是用,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领导的价值观和追求在企业行为上的表现.目前几种常
见的企业文化为:狼文化(攻击),鹰文化(目标),羚羊文化(敏捷),大象文化(稳健).文化不是一成不变,企业可能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可能都有不同的文化.企业文化一般通过公司制度和流程表现出来.要改变企业文化,就得改变老板的价值观.你是怎么看待企业文化的?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潜移默化的行为习惯、工作方式及沟通方式等。是公司深层次却又应用广泛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向往。靠制度来规范,但是又游离于制度之外,解决制度解决不了的问题。加强忠诚度的重要方法。
5、落实企业文化需呀从哪里着手?
对于不同级别的人员,企业文化也不同。对于基层员工来说,也许他不会觉得文化之类的重要否,他只会关心这个能否带来加薪,改善生活。对于中层可能更多的在于执行,高层则是怎样的文化制度。口号、手册之类已经太多了,但是起到了多少作用呢?我想一个企业的文化应该是活生生的文化,而不是书本文化。可以选取企业当中真实的人和事迹,作为提炼文化的基点。
真实的东西更容易接受,也更好执行。
6、以上案例给你有什么启发吗?若有,请谈谈你的感想。
习惯成自然,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当你问大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员工很少会马上给出答案,还得回想琢磨什么是企业文化。当你问大家公司风格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在处理某一类事情时是怎么个做法,这会估计能回答的员工数量会增多。大家平时在公司之后就会被公司的某些地方潜移默化,这种变化就是企业文化所带去的。理论的东西需要人总结,企业文化也一样。每个公司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即便刚开始也会模仿别的公司的做法,时间一长还是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出来。首先你要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专业的知识。
招聘专员需要对招聘的模式和流程有一定的了解,人事专员要对人事管理的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具体的对招聘那块我不是很清楚,只是在日常工作中偶尔做一下招聘,没什么经验。但对人事管理和薪酬考核管理有一定经验,我针对这些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行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几乎是相同的,比较发达的企业都会有一个比较成熟和先进的人力资源软件,做人事的人都知道人事的事情很杂,但通过这个软件能够很好的对一些琐碎的人事工作做好管理,能够提取一定数据,例如离职率,理论上离职的数量和招聘的数量是要相同的,但实际工作中要去分析,将离职率和入职率控制在哪个比例才会保证人力资源的控制。怎样去用人,放到哪个岗位会发挥出他的最大效力,也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对员工做的调查和观察,这是用好人力资源的关键点。最后要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的人事管理方法。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日事日毕,保证报表的更新,对我们的分析和工作开展有很大帮助。其他没什么了……
第三篇:ERP应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的成功引入、实施和应用,可以实现企业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促进企业资源整合和内部管理效率提升,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实施了ERP的企业中,人既是系统的管理者,也是被管理对象。ERP各类应用人才作用发挥的大小直接决定了ERP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企业要通过ERP应用人才培养,使各类应用人才明确自己的任务、工作职责和目标,提高知识和技能,具备与实现企业目标相适应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ERP应用人才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它的培养机制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ERP应用人才及其基本特征 在ERP上线阶段,企业需要“一把手”或CIO(首席信息官高度重视,充分调动企业资源确保系统顺利和成功上线,也需要项目实施顾问有效地提供指导、咨询、培训和支持。但在上线实施和以后的日常运营应用中,以下三种角色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关键用户(KEY USER),是项目实施和应用的核心成员,是企业内部精通各种业务流程的员工。在实施阶段,配合顾问一起完成客户化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设计,负责协调最终用户和实施顾问之间关系,使业务流程达到最优化以满足业务需要。例如协助准备主数据、编写文档、规划流程、处理最终用户的问题并向实施顾问寻求解决等。在应用阶段,负责业务流程的日常运行维护,具体实施流程优化、功能提升和组织变革,负责持续培训和知识传递,监督关键节点和系统结转等。一般每个业务功能模块至少需要一名关键用户负责。
2、IT技术用户(IT USER),是IT部门的成员,通常计算机基础知识很好。在实施阶段,从关键用户处获得本企业相关领域的业务知识,从厂商实施顾问处获得相关模块的ERP知识和技能。主要负责解决ERP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是实施顾问的得力助手。在应用阶段,作为企业内部技术顾问,技术架构管理,对企业新的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提供BASIS、ABAP等技术支持。
3、最终用户(END USER),是利用各模块功能进行日常工作的操作人员,也就是ERP的最终使用者。例如处理采购销售订单、价格维护、物流、财务等,一般
是业务人员和各层级的经理等。简单说,企业内部ERP使用者只要不是关键用户、IT技术用户的都可以称为最终用户。日常业务中每个
最终用户仅仅是使用部分相关操作,由于实际运作中最终用户会经常发生变动(工作调动、离职、请假等),故同一工作中必须保证有两到三名最终用户。我们知道,ERP的概念可分三个层面描述。首先,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其次,它是一种软件产品,在软件中融入了管理思想和方法;再次,它是一种应用系统,将软件实施为现代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可以看出,ERP的实施和应用需要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第二,知识结构全面。既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也掌握相关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第三,具有全局观念。既能立足本岗,也能站在追求企业整体最优的高度理解流程化管理方式,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端正的工作态度和有效的工作方法。ERP 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集成的信息系统。作为ERP企业应用人才的关键用户、IT技术用户、最终用户,需要对整个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才能及时协调各种关系,组织管理好各级、各类会计信息,保证数据信息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做好日常信息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和维护,并形成各类报表,为决策者提供依据。特别是关键用户,不仅是企业信息录入的指导和监督者,更是业务流程重组的指导者和辅助决策者,处于十分重要的管理地位。所以,加强对这些ERP应用人才的管理,对深化系统应用、加强科学决策、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ERP应用人才的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正确认识培养ERP应用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国内上线ERP的企业来看,制约大部分企业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ERP应用人才管理上的问题。企业普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1、现有人才资源不足。ERP人才多数集中在软件厂商和服务提供商,而企业层面的运用人才紧缺,形成产业链发展失调。有ERP业界专家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有数千万家企业,假设未来五年内需要实施ERP的企业有800万家,至少需要ERP实施顾问25万人。而目前国内合格的ERP实施顾问不过几千人。使用ERP的企业在采购、生
产、仓储、业务、物流、财务等岗位上亦有大量的ERP人才需求,ERP行业的人才呈现“沙漠化”。
2、复合型人才缺乏。ERP系统的实施需要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企业ERP应用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
少专门人才。而ERP系统顺利实施后在与企业的融合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技术上、管理上的问题和障碍。通常专业技术人员不清楚具体业务管理,而业务管理者又无法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所以复合型人才凸显重要、紧缺。
3、人员变动频繁,流失严重。企业在实施ERP时,通常将各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的精英人才抽调出来。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学到了大量的有关项目管理、业务流程优化、软件设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当ERP实施完毕后,这些人员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企业ERP项目专家了。他们不仅熟悉ERP软件,而且对公司的业务流程了如指掌。这些人员或者回到当初的工作岗位而无法继续运用掌握的技能,或者被别的企业(如咨询公司或其他软件企业等)高薪聘请,结果造成人才的严重流失。而这些流失的人员正是企业确保ERP系统始终支持企业业务需求变化的关键。
4、企业内部管理弱化。ERP引入企业后必然导致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的变革,这对企业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技能上、思想上的要求。企业需要改变过去的许多传统习惯和操作流程,这对一些素质较低、适应力较差的员工提出了考验。当员工能力和意愿和企业需求不能相互衔接时,员工对ERP就会产生抵触情绪,ERP系统的优越性就不能在企业中得以充分体现,内部管理可能呈现弱化趋势,严重的甚至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另外,ERP投入使用的最初阶段,旧的管理模式已破,新的模式又未完全建立起来,而原有企业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刚性,这就使得ERP在运营中可能与企业组织制度甚至与企业文化产生冲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管理混乱现象。
5、企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ERP系统要求操作使用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这种“知识壁垒”使部分员工产生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他们安于现状,对ERP运营的热情度不高,发现问题时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法,反而互相推卸责任,造成企业内部不断进取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随着ERP的深入运营,势必造成企业内部大量人力资源的调整、解放、闲置,部分员工可能因为担心自己会被分流、调整或辞退,导致对ERP运营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做出阻碍ERP正常有效运营的行为。究其原因,目前ERP企业在应用人才培养工作
方面的主要不足表现在:
1、人才培养工作不重视。有的企业总认为ERP人才培养工作投资大,见效慢,不像别的工作可以“立竿见影”,重要性上不如其他工作,也没有业绩指标的相关考核。有的由于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状况和发挥的作用不太满意,结果不是去积极进行培养工作,而是在机构
重组中降低甚至取消了ERP专业人才队伍的编制,进一步削弱和淡化了ERP人才培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管理体制不顺畅。存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ERP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专业部门还是人力资源部门?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界定,职责不清,谁都管,谁都不管,结果流于形式。另外,培养ERP人才的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对ERP人才等各类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模式,培养制度不完备,缺乏对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重点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培养出来的人才广泛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差,精通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和开拓型人才严重短缺。
3、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流动、考核、激励和评估机制,ERP人才“进少出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方面,ERP的应用对人才要求较高,责任重大,工作压力大,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报酬激励机制难以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往往是从内部形成一个工作团队,员工只不过是改变了某种角色,承担了和以往不同的工作任务,而薪酬待遇仍然是老样子。加上企业薪酬结构的设置不能与市场相互衔接,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同行业以更高的报酬虚位以待的时候,跳槽也就在所难免。
4、培养管理工作不系统。一是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计划性和前瞻性较差,培养工作存在随意性、临时性、应付性,缺乏主动性、系统性、连续性,缺乏宏观谋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脱节;二是培养方式、内容和培养对象与实际需要结合不紧密,缺乏针对性,与人才的使用脱节;三是培养形式单一,缺少灵活性、创新性,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脱节。四是在关键用户、讲师团队和最终用户的培养上缺乏规划,人员配置比例不协调,培养重点不突出。5.培训工作质量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尽管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开展了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工作,但是效果却不理想,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浪费。一是培训工作计划性不强。想到什么就培训什么,看到别人培训什么自己也培训什么。二是培训内容安排不合理。缺乏对各层用户培训需求的深入调查
了解,培训内容重复,针对性不强。三是培训考核未跟上。许多培训班学员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培训结束没有严格的考试考核,考试考核的结果与个人的利益也没有太大关系,造成学员缺乏动力和压力,培训成效不明显。建立和完善ERP应用人才培养机制的若干建议 ERP应用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较长的综合培养过程,要从源
头抓起。ERP企业在面临内部人才培养难度大、流失严重,外部人才供应短缺、复合型人才少等的困境下,要坚持立足自我培养,适当外部引进,加大投入,积极创新,完善培养体制机制,构建和谐文化氛围,充分激发ERP应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保持ERP应用人才培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加大投入,构建企业ERP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根据ERP人才培养特点、目标和质量标准,对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的规划和建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ERP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复合性、创造性人才。高素质指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高层次指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复合性是指专业面宽,掌握多门相关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的理论与技术。创造性指具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用更系统的全局观念、更长远的战略思维来思考和推进ERP应用人才培养工作,要结合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人才培养和后备人才储备的规划。要加大物力财力投入,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确保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2、优化配置,完善人才资源管理相关配套机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地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使企业员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企业要完善与人才资源开发的配套机制,一要逐步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才用才机制。优化现有人力资源,盘活各层队伍,提高人才使用效益。二要逐步建立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长效、稳定的育才机制。坚持紧缺人才优先培养、年轻人才加紧培养、优秀人才重点培养的原则,研究并出台保障学习时间、学习经费和学习待遇的有关政策,以激发人才培养的动力。三要逐步建立有利于人才有序流动的活才机制。解决人才流动中面临的户籍、身份、人事档
案管理、社会保障关系等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坚持以市场化人才配置、社会化人事代理、网络化信息服务为主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四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激励的分配制度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有效传递动力与压力。建立以业绩为依据并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所构成的应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激发人才创新潜能。五要完善保障机制。解决因ERP的
实施而被调整或分流员工的后顾之忧,使整个组织真正以积极和热情的态度来应对ERP的运营。
3、加强培训,全面提高ERP应用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ERP系统具有内容庞大、涉及面广、操作人员多、知识更新快等特点,这客观上要求企业要加强日常培训工作,做好知识积累和传递,将培训工作贯穿于整个ERP系统的实施和应用全过程。一要在充分了解组织、工作和个人的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培训,并开展培训成效评估,确保培训达到预期效果。二要创新培训的方式和手段,采取顾问授课、关键用户授课、自学、相互讨论、外派培训、定期轮岗等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实践效果。三要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对不同人员的不同需求安排要有所侧重。如对企业的关键用户和IT用户要重点开展软件功能和技术方面的系统、全面培训;对一般管理人员要重点开展流程基本原理和观念改变培训;对一般最终用户要重点开展操作流程和操作技巧的培训;对公司领导和中层干部要进行观念变革、应用ERP后管理模式变化和管理效果评估方面的培训。四要加强应用能力培训。通过完善培训计划,重点培训ERP各类应用人员的知识应用能力、预测分析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加强应用人员对ERP数据管理的指导和监督,提高信息数据管理和分析水平,真正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
4、持续改进,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ERP系统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知识包”,任何人都无法全面深入掌握其中的所有模块知识。这要求企业既要发挥团队精神,齐心协力,共同提高,也要加强知识传递,持续改进,促进人才主动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学习型组织是ERP企业的客观需求和发展趋势。在学习型企业中,员工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接受ERP的新型管理理念。员工之间要坦诚沟通、互相学习,抛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对ERP的运营
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为实现ERP的整体效益而共同努力。企业要建立ERP知识库,把ERP的相关知识,ERP的引入、实施及运营各阶段的流程、手册指引、注意事项、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ERP规范和管理体系,以及各阶段员工培训的内容等输入这个交流平台中,以方便查询,实现共享,节约培训时间和成本。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ERP应用人才的成长创造宽松的文化环境。
5、企校共建,实现E RP应用人才的开放式培养。为解决复合型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新入职学生在ERP企业的快速适应能力,企业可主动和高等院校联系,共建ERP实验中心,给商学院或IT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模拟企业环境,让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为紧密,缩短就学与就业的距离。实验中心利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的运营,将众多的计算机联网,通过赋予不同的权限来让学生模拟企业内不同部门的运营,并进而模拟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还可以采用ERP沙盘模拟课程,将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浓缩在一张沙盘之上,让学生在对企业的模拟运作中有更感性的认识。企业也可以寻求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制定研究专题,带动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企业还可以积极引入ERP应用专家认证体系,通过培训开展资格认证,为ERP应用建立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
第四篇:土壤与肥料理论课教案1
授课内容:
第一章 土壤 第一节 土壤概述
一、土壤的几个概念
1、土壤:土壤(Soil)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陆地表面”说明土壤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则是土壤这一物质客体的基本必要组成分;“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说的是土壤的基本特性,即具有肥力;“未固结层”指其物理状态之疏松多孔,明显有别于坚硬固结的岩石等。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将之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也就是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由耕作、施肥、灌排、改土等人为因素作用形成的土壤肥力称为人为肥力。人为肥力是在自然土壤经过开垦耕种以后,在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创造出来的。
3、土壤有效肥力: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映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肥力称为土壤有效肥力,又称为经济肥力,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暂不能被植物利用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土壤潜在肥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4、肥料:凡能够直接提供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称为肥料。肥料又可分成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二、土壤的作用
1、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地和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主要是由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三个环节组成。
2、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载体,因此还能给提供大部分生命必需元素。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主要是通过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
3、土壤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一种不可再生型资源,因为土壤的形成和更新速度非常缓慢,而土壤质量的破坏却可能是极为迅速的。因此,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是全人类的一项迫切而又长远的历史任务。
三、土壤与肥料学发展概况 1、1910年以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和西北农学院的农艺化学系建立了土壤学科。2、1930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了土壤研究室。3、1931年在广东农业厅成立土壤调查所。4、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各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地力监测工作基础上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肥料试验网工作。5、1958年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6、1979年开始,进行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7、2006年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四、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土壤肥力是地球生命中能量和物质交流的库容。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2、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肥料则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因而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3、土壤肥力是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调节土壤发育过程,使其朝着可持续高产优质方向发展是可持续农业的根本措施。
第五篇: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如何加强企业绩效考核管理
□马根厚
绩效考核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绩效考核是用一定方法对员工绩效进行客观的描述,根据描述来确定绩效高低。然而,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中还存在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悖的弊端。
问题与弊端
绩效考核的定位存在偏差。考核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考核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标,对考核目的的定位过于狭窄。
绩效考核的指标缺乏科学性。对于如何科学地确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以及如何将考核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许多企业则考虑得很不周到。一般来说,员工的绩效中可评价的指标一部分应该是与其工作产出直接相关的,有的管理学家将这部分绩效指标称为任务绩效;一部分为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表现,通常被称为周边绩效。对任务绩效的评价通常可以用质量、数量、时效、成本、他人的反映等指标来评价,对周边绩效的评价通常采用行为性的描述来评价。这样就使得绩效考核的指标形成了一套体系,同时也可以操作化地评价。
绩效考核的周期设置不合理。考核的周期是指多长时间进行一次考核,这与考核的目的有关系。如果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奖金,那么自然就会使得考核的周期与奖金分配的周期保持一致。对于任务绩效的指标,一般需要较短的考核周期。对于周边绩效的指标,则适合于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进行考核。
绩效考核的方法过于单一。各层领导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考评评语可能会产生意见分歧。这样,一方面,被考评者的直接上级感到自己没有实权而丧失了责任感;另一方面,员工也会认为直接上级没有权威而不服从领导,走“上层路线”,使企业内的正常管理秩序遭到破坏。
出路与办法
充分认识绩效考核意义。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它是一种“基于绩效而管理、基于绩效而发展”的管理哲学。量化和科学的评价并不是绩效管理的终极意义所在,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管理者养成科学的管理习惯,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成企业目标的实现。
选择绩效考核方法。绩效管理体系中考核方法的选择,是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问题。在一些成熟的企业里,由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绩效考评文化,诸如纵向考评、横向考评、360度考评、自我考评等方式和方法。但是,在一个刚开始介入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机械地套用上述办法,很容易使考核过程变成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博弈
游戏,或者成为填表游戏,并不能真正发挥提高绩效的作用,还可能使员工与主管间产生矛盾,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
确定绩效考核内容。确定考核内容要与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相一致。考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员工工作行为、态度、业绩等方面的要求和目标,它是员工行为的导向。在考评内容中必须明确:企业在鼓励什么,又在反对什么,给员工以正确的指引。
做好绩效考核沟通。绩效评估需要上级和员工之间进行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通过沟通,使员工对既定的工作职责、员工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影响、员工和上级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达成共识。在考核之前,主管人员需要与员工沟通,共同确认工作目标和应达成的绩效标准。在考核结束后,主管人员需要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共同制定今后工作改进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