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一起硫酸毁容案精神司法鉴定所引发的相关问题探讨
【关键词】毁容,故意伤害,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中图分类号】i3919.3;1391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3)01—0049—0
31999年江苏省南通市发生了一起亲姐妹硫酸毁容案,由于多个精神司法鉴定的不同结论,影响案件处理,加上新
闻媒体炒作等因素参与,产生了轰动效应,虽然该案审理现
已终结,但该案例所引发的精神司法鉴定相关问题值得深
入探讨。
案情摘要
被告人王×,31岁,汉族,大专文化,原南通市某时装
公司报关员。因婚姻家庭矛盾等原因,产生报复伤人之想
法,并为此准备了硫酸,于1999年5月28日晚,乘送到自
己家中吃饭的亲妹妹、姨侄、母亲下楼之机,将硫酸泼向
3人致重伤,伤残程度分别为三级、九级,案发后不久即被警
方刑事拘留。
精神司法鉴定经过
案发当日晚,当地警方在提审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
“与众不同”,遂于案发后第9天(1999年6月7日)正式委
托南通市精神司法鉴定委员会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司法鉴
定,同年6月9日在南通市通济医院(江苏省人民政府指定的南通市精神司法鉴定医院),由南通市精神司法鉴定委员
会鉴定技术组3名成员对犯罪疑嫌人进行了一整套精神司
法鉴定检查,1999年6月25日作出鉴定结论,认定被鉴定
者存在疑病、被害等多种妄想和感知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mmpi提示思维紊乱,诊断被鉴定者罹患精神分裂症,因精
神病态作祟,自辨能力丧失,伤害行为是在幻觉妄想影响下
而发生,故无责任能力。当地警方接到该鉴定结论后,考虑
案情较重大,慎重起见,又与江苏省精神司法鉴定委员会联
系,要求复鉴。同年6月30日当地警方将王×带至南京脑
科医院,7月1日江苏省司法鉴定委员会鉴定技术组5名专
家对其作鉴定检查,mmpi测查结果与南通相一致、8月27
日省鉴定组作出鉴定结论:被鉴定人患精神分裂症,作案时
无责任能力,建议严加监护,加强治疗,防止再发生危险行
为。同年9月10日王×被无罪释放,并被强制送进南通市
通济医院住院系统治疗。然而当王×由于经精神司法鉴定
患精神分裂症被无罪释放的消息被受害人知晓后,被害人
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即以多种形式提出强烈看法,在此情况
下,当地警方又委托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
鉴定。同年11月2日。该所几名鉴定人员来到南通对正在· 50 ·
住院治疗已1月多,且当时法律已明确是自由人的王x再
次进行司法鉴定,l2月2日作出鉴定结论:未发现幻觉妄想
和感知综合障碍,被鉴定人王x的作案行为有明确动机和
目的,作案有预谋,作案时并为自己作好自我保护,对其作
案行为存在辨认和控制能力,应评定为有完全刑事责任能
力。同年l2月9日王x重新被刑事拘留,强制带出院。案
情审理过程中,当地检察院对此案极为重视,对照国家及江
苏省有关法律法规,认为警方请再次鉴定,不符合鉴定司法
程序,且以“认定王x有刑事责任能力依据不充分”为由不
批准逮捕。同年12月23日王x再次被无罪释放,并又一
次住进南通市通济医院治疗。但作为受害程度最为严重的妹妹决不接受这一情况,先后到南通、南京、北京等地各级
政府表示强烈抗议,社会影响很大。2o0o年1月当地司法
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请江苏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
会对王x精神状况作复鉴,但后来又撤消了复鉴申请。同
年1月下旬,当地政法部门召集会议,决定采信上海方的司
法鉴定结论,同年1月28日王x正式被逮捕。
案件审判经过
2000年5月18日,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
此案,南通方面的鉴定成员及上海方面的鉴定人按照法律
程序到庭为各自的鉴定结论作证,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展
开激烈争论,焦点就是3份精神病司法鉴定所出现的截然
不同的两种结论究竟哪一种正确。同年6月5日南通市中
级人民法院再次开庭,决定采信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鉴定结论,一审判决王x无精神病,犯故意伤害罪,判处
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时隔l0天,即一审判决王x死
刑上诉期限的最后一天,王x仍像庭审过程中那样,坚持要
著名的x x律师约见她,不然就不签字。最终王×没有提
起上诉,依照法律规定,以后案件报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核准,省高院复核认为,对王x作案时的精神状态,由于在警方侦审阶段,作过多次鉴定,且结论不一,为慎重起见,江
苏
省高级人民法院又委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组织
国内部分资深精神病专家对王x又一次进行精神病学复核
鉴定,复核鉴定:认定王x患有精神病,属限定责任能力。
据此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1年4月28日,对王×硫
酸伤害案做出终审判决,改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由此轰
动全国乃至影响海内外的硫酸毁容案终结。
相关问题讨论
(一)精神司法鉴定法规的统一性急需明确
我国关于精神病司法鉴定的最早有关法规是最高人民
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卫生部于1989年7月1
1日共同颂布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简称二院三
部规定)。该规定第2章第3条规定:为开展精神疾病司法
鉴定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地级市,应当成立精
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负责审查、批准鉴定人,组织技术
鉴定组协调开展鉴定”。第6条规定:对疑难案件,在省、自
治区、直辖市内难以鉴定的,可以由委托鉴定机关重新委托
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该规定明确
精神司法鉴定工作由各地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组织进
行,而新<刑事诉讼法>则规定精神司法鉴定工作由省级人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年第10卷(第1期)
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公安部于1998年下发的<公安机
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39条规定:对人身伤害的医
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的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然而目前实际情况表
明,各地在对精神病进行司法鉴定时,如何正确依法进行,还存在认识、理解、执行上的不统一,尤其是有些鉴定机构,既不符合二院三部规定,更不符合新的法规要求,这些机构
能否合法开展精神司法鉴定工作,国家管理部门对此还未
确立执法机制,因此难免有时引发精神司法鉴定工作的混
乱。
(二)鉴定程序急需规范
一般案例通常均由当地鉴定委员会或省级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二院三部规定第2章第6条规定:对疑难案件,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难以鉴定的,可以由委托鉴定机关
重新委托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
问题的解释》第60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对省级
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作出的鉴定结论,经质证后,认为有疑
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可以另行聘请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医院进行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值得提出的问题
是,二院三部规定中提出的“疑难案件”界限如何确定,是否
涉案人或委托机关对鉴定结论不认同即可自定为“疑难案
例”,而反反复复到处鉴定,如本案件中由于被害人对当地
省市两级鉴定结论不满(虽两级鉴定结论均一致),采用各
种强烈形式促使有关机构同意反复鉴定。对此认为江苏省
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1999年6月17日第47次会
议讨论通过的《江苏省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规则》对此问
题有较明确的界定及可操作性,如第14条规定:申请送部
级司法鉴定机构或外省(市)司法鉴定机构鉴定的应事先报
省高级人民法院鉴定机构批准同意。第28条规定:诉讼当
事人或委托单位对司法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委托原鉴
定机构或上级鉴定机构进行补充或重新鉴定,已经两次以
上司法鉴定,且结论一致,诉讼当事人仍要求重新复核鉴定的,委托单位和鉴定受理机构应严格审查,确有必要的报上
级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组织会诊鉴定,省级会诊鉴定由
江苏省法庭科学技术学术委员会承担。然而该案鉴定经过
事实表明,办案部门对有关法规的理解、执行程度还存在不
少盲点,无形使案情复杂化,也使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受到质
疑。
(三)鉴定质量如何得以保证
精神司法鉴定质量的高低,不但影响鉴定结论能否被
办案部门所采信,同时还会影响案件能否顺利审理等,然而
鉴定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鉴定人的资质情况,关系到能否对被鉴定人的精神状况、法学能力等方面做出切合实际、科学公正的鉴定结论。然
而由于目前经过正规培训的精神司法专业人员还较少,因
此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资质状况明显参差不齐,已是不争
事实。从该案数次鉴定出现医学诊断截然不同,法学能力
评定差距甚大等方面看,在排除社会学因素外,显然与鉴定
人对被鉴定人精神状况的识别、精神医学诊断标准的理解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年第1o卷(第1期)
掌握、法学能力评定准确性等综合水平有关。当然也不排
除非同一时段被鉴定人精神活动的变化差异等因素影响。
但是高资质的鉴定人无疑是确保高鉴定质量的重要前提,否则容易使人对精神医学的科学性、精神司法鉴定的权威
公正性产生怀疑。
(四)不适当的干预何时休
精神司法鉴定为了确保其科学公正,对法律负责,其工
作应能保证独立,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但有些引起当地社
会影响的案件,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再就是非正常
新闻炒作干预,由于带有猎奇,明显情感色彩,失真报道等
往往影响鉴定工作正常开展,甚至加大难度,人为复杂化。
如造成该案鉴定及定案难度的复杂因素之一,就是由于上
至国家权威媒体,下至内部刊物轮番炒作所致,当然也存在少数专业人员不负责任的个人意向,自创理论误导。因此
行政领导强化法律意识,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条文,制止新闻
媒体等对司法鉴定的不正常干扰等是确保鉴定工作能有正
常氛围的重要环节。
(五)完善司法鉴定条件
目前精神司法鉴定过程主要还是鉴定人提问,被鉴定
人回答,同时进行专人实时记录,然后鉴定人根据材料、检
查所得进行综合分析,最后作出鉴定结论。然而有时这种
鉴定形式在一些特殊案例就不一定能对鉴定过程及时完整
用文字准确无误的反映出来。另外如果有争议需要复鉴
时,这时除原有文字材料外,其他更直观反映被鉴定人当时
整个精神状况的证据材料就相对缺乏,有时会形成缺乏说
服力的疑问。因此,完善鉴定条件,如配置隐蔽式录音录像
监控鉴定设施,无疑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及提高鉴定手段与
鉴定质量,有时对疑难问题的正确解决将起很大作用。尤
其是反复鉴定,各次鉴定间隔时间长,或经过治疗等因素影
· 51 ·
响,可为以后的鉴定人全面收集详实资料、综合判断、最终
得出准确结论将起重要作用。
(六)鉴定人出庭作证后遗问题使人担忧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鉴定人有责任对自己所作的司法
鉴定结论出庭作证。然而鉴定人在出庭作证履行自己法律
义务的同时,其自身合法权利,如人身不受伤害、人格不受
侮辱等,如何得到有效保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
精神司法鉴定结论必然对案件涉案人的切身利益有喜有
忧,当鉴定结论与涉案人利益发生明显冲突时,就可能出现
迁怒于鉴定人情况,如该案中部分鉴定人由于出庭作证后
所出现的被骚扰、恐吓等明显侵犯鉴定人合法权益的情况
就是明显实例。因此,在当前我国法律措施还有待进一步
健全的情况下,作为鉴定人以如此形式出庭作证问题,值得
商讨。
(-e)委托单位如何正确对待鉴定结论
精神司法鉴定是为办案部门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解决
涉案人员是否存在精神异常及责任行为能力如何等疑问的一项很强技术性工作,其工作宗旨是为法律服务。然而实
践过程中,鉴定结论往往有时并不与办案部门对案件性质
所存在的看法一致,这时办案部门就可能对此出现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持不信任态度。然而实践工作常表明,司法鉴
定产生不同结论是常见情况,往往有时被采信的鉴定结论
不完全是正确结论,不被采信的也不一定完全是错误的结
论,重要的是作为鉴定单位不应出现通过标新立异、刻意推
翻别家结论以显示自家与众不同水平的错误倾向⋯1。
参考文献
[1]郑瞻培.如何认识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的不同鉴定结论及工作改
进.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197~199
(收稿:2002—03—11,修回:2002—11—2o)
第二篇:浅谈司法鉴定引发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司法鉴定引发上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014-10-28 14:15:3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邱国怀
【摘要】
司法鉴定是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专门知识解决司法过程中查明案件事实时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的活动。其意义在于鉴定人利用自己的专门知识或经验对案件事实或其他证据所含信息的解读,借助于此种通道将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专门性问题转化为大众化的知识,使法官藉此来发现案件事实,提高其认定案件事实的能力,从而达到发现事实真相的目的。如何加强司法鉴定工作的规范管理,妥善有效预防和化解司法鉴定活动中出现的矛盾纠纷,成为摆在司法行政机关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如何正确处理好司法鉴定活动中出现的矛盾纠纷上访问题,成为司法行政机关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仅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作抛砖之用。
【关键词】司法鉴定上访;成因分析;对策建议
司法鉴定上访是当事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不服,向司法行政机关及相关部门反映其诉求的一种行为,是上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一方不利的,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都不满意的,当事人对多次鉴定不满意的,当事人对鉴定人不按照程序鉴定的,当事人对检材不满意的等等。虽不同于一般的司法行政管理工作,但也需牵涉司法行政机关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从实践看,办理司法鉴定上访案件难度较大,稍把握不好,矛盾激化,当事人便会采取过激行为,会造成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都十分重视司法鉴定上访案件处理及信访工作,并逐年加大力度,司法鉴定上访案件逐年下降,尤其是司法鉴定上访案件中长期上访、重复上访等难点案件在近年来大多得到了彻底解决,也逐步树立了司法鉴定权威。但也有一些上访老户,不停访、访不停,已超出了正常的上访范围,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这些现象的存在,已对司法鉴定权威地位形成了挑战,如何应对正是本文的思考所在。
一、司法行政机关面对司法鉴定上访的困境
(一)形成司法行政机关的困境。是当事人为什么要针对司法鉴定上访?当然不都是因为当事人大脑不正常,而是因为由于各种原因,当事人不大相信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过程是公正的。这里面可能有人为原因,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制度上的原因。目前,针对司法鉴定的上访频繁发生,对整个司法鉴定公信力带来巨大的损害。司法鉴定结论作为诉讼证据之一,不仅在司法机关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其他证据起着证明作用。正因为司法鉴定在诉讼活动中的举足轻重作用,双方当事人均认为司法鉴定结论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一份对已有利的司法鉴定结论,可以使自己免受刑事处罚或比较轻的刑事处罚及经济上的损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事人便片面强调一切与已有利的事实和鉴定标准以及鉴定检测手段,缺乏对客观事实、鉴定标准的整体认识,甚至在自己根本不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凭着自己的直觉和理解,不顾客观事实而片面强调某些貌似正确的东西。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一旦司法鉴定结论对其不利,当事人便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产生情绪上的激动,甚至怀疑司法的公正性,从而采取种种过激的方式上访。尤其是向司法行政机关之外的党政机关上访,把司法行政机关陷入了尴尬与困境。
(二)上访制度存在的优点与缺陷。信访制度存在虽然有一定优点,但是信访制度存在缺陷不容忽视。实事求是的讲,从我国信访制度的本意来说出发点显然是好的,制定信访制度的初衷就是让利益受到损害的人民群众多一个说话和解决问题的地方,同时也是加强国家机关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种方式,在接待信访投诉的现实工作中,主要是上访投诉当事人认为自己的权益遭受损害寻求救济的一种渠道。虽然向上访投诉当事人提供救济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信访制度本身也存在许多内在缺陷,信访投诉当事人一般所控告的对象多为政府机关,上访投诉当事人为寻求救济,一般都倾向于越级投诉上访。然而接访的上级政府机关通常又没有向上访投诉当事人直接提供救济的渠道,因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做法只是把当事人信访转回到当事人控诉的那一级政府处理,因此,导致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于是,当事人重复不停地上访,便出现了大规模接访和截访,从而把行政机关陷入了尴尬与困境。
二、司法鉴定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
司法鉴定上访案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护自身权益意识提高,对司法鉴定给其造成的利益损失不满,因此,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形成司法鉴定上访投诉案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事人对司法鉴定程序不理解,因为司法鉴定人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对被鉴定人进行身体状况检查,所以和被鉴定人进行有必要的接触,由于投诉当事人认为被鉴定人与鉴定人员有接触,误认为鉴定人员作出的鉴定必然对被鉴定人有利;二是司法鉴定实体上产生偏差;三是司法鉴定结果没有满足当事人的要求,有的当事人申请司法鉴定是想达到自己认为应该达到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将自己的利益扩大化,一旦鉴定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便进行上访投诉;四是由于多次鉴定结果不一样,导致当事人对鉴定的公正性产生质疑,进行上访投诉;五是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一方不利的,由于鉴定结论对一方不利的,不利的一方当事人就心怀不满,进行上访投诉;六是当事人对检材不满意的;七是双方当事人对鉴定结果不满意,进行投诉上访;八是司法鉴定人自身的原因,由于司法鉴定人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良莠不齐,其鉴定技术和法律知识的欠缺,作出了不正确或者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鉴定结论,导致当事人上访投诉;八是鉴定人没有按照鉴定程序进行鉴定,当事人因此提出其鉴定结果公正性的疑问,导致当事人上访投诉;还有的鉴定人在接待过程不会与当事人进行沟通,服务态度差等等,同样导致当事人上访投诉。
三、当前司法鉴定上访案件的特点
在司法鉴定活动中,因为司法鉴定结论是否真实、合法、客观、公正直接关系到公检法在侦察、起诉、审判和执行的任何一个环节,对当事人权益的实现起作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参与诉讼活动的双方当事人,在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均会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到当事人认为能解决问题的有关部门进行上访投诉。因此,司法鉴定引发的上访也会随之而来。由此不难看出因司法鉴定引发的上访具体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涉及上访投诉问题的复杂性。我国司法鉴定早期只是局限于法医学方面和刑事技术方面的一些鉴定,涉及的范围多为刑事案件方面的鉴定,涉及面不大,也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法律的不断完善,司法鉴定从比较单一的刑事鉴定,发展到科学技术含量高而且涉及面广的司法鉴定项目,由于当事人都要从司法鉴定和诉讼活动中实现当事人的利益,很自然地就会出现一些分歧,进行投诉上访使问题复杂化。
(二)当事人投诉上访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在受理鉴定的非正常上访者中,绝大多数上访者在他们上访的初期都可在其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具体的诱发性因素,如感觉其利益受到侵害,或认为受到不公正对待,或感到名誉受到影响等,在初期,由于他们不满足于司法行政部门的解决方案或答复而走上漫漫上访路。在接受的非正常上访者中,明显感觉到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具有脱离现实的倾向。虽然有相当一些上访人员的上访目的、要求似乎很明确,但其要求明显不符合现实情况,远远超出了政策所允许的范围,也大大超出了司法行政部门可以解决的范畴。虽在接访时反复沟通,但其要求通常不可变通,从而逐渐演变为非正常上访。有些非正常上访者的上访目的、要求明显带有偏激性的成份,有的甚至有妄想症的可能,其上访行为受偏激性思维的影响,因而根本无法通过正常的接访、解决其诉求而让其息访。
(三)司法鉴定上访投诉的范围不断扩大。法鉴定上访投诉的范围不断扩大,上访投诉的要求不断攀升,处理难度加大,许多问题超出了司法行政管理机关解决问题的范围与能力。过去司法鉴定投诉上访问题多集中在对司法鉴定涉及刑事方面结果不服,要求重新鉴定。近年来司法鉴定上访投诉,不仅涉及司法鉴定业务的全过程,而且还有不少涉及已超出司法行政管理机构职权范围的问题,单纯依靠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很难解决。
(四)上访时间的不确定性与不间断性。因司法鉴定引发的上访问题,往往与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权利实现的程度密切相关,因而呈现出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与持续性的特点。治安或刑事案件侦察阶段涉及司法鉴定引发的上访,往往带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但是,重伤害刑事案件或标的额较大的民事案件因司法鉴定而引发的上访,则往往呈现出持续性的特点。
(五)上访人员认识上的误差性及情绪上的偏激性。司法鉴定结论作为诉讼法证据之一,不仅在司法机关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其他证据起着证明作用。正因为司法鉴定在诉讼活动中的举足轻重作用,双方当事人均认为司法鉴定结论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一份对已有利的司法鉴定结论,可以使自己免受刑事处罚或比较轻的刑事处罚及经济上的损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事人便片面强调一切与已有利的事实和鉴定标准以及鉴定检测手段,缺乏对客观事实、鉴定标准的整体认识,甚至在自己根本不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凭着自己的直觉和理解,不顾客观事实而片面强调某些貌似正确的东西。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一旦司法鉴定结论对其不利,当事人便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产生情绪上的激动,甚至怀疑司法的公正性,从而采取种种过激的方式上访。
四、司法鉴定上访案件中难点案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是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对司法鉴定上访案件的处理,存在对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处理优柔寡断,尽管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对上访案件很重视,但是处理上不及时,处理方法简单而且处理措施不得力,导致上访案件成为难点案件。
二是在接待过程中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行政管理机关有的工作人员不注意工作方法,态度简单,不是积极主动解决和解答当事人上访投诉的问题,而是消积应付,由此,当事人对鉴定的结果更有疑问,对鉴定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导致上访案件成为难点案件。
三是由于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行政管理机关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加上个别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在接待上访投诉当事人过程中,不能及时解答上访投诉当事人所提出的问题,虽然鉴定结果没有问题,但是在接待人员多次无法全面客观进行解答的情况下,让当事人产生错误的判断,认为自己的上访很有道理,从正常的上访投诉升级成为无法解决的无理缠访,导致上访案件成为难点案件。
四是有的上访投诉当事人不尊重客观事实,在认识上产生偏差对司法鉴定的形成作出不客观和不切合实际的错误看法,同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在接待过程中很难沟通,也无法和不可能解决其不合理的要求,导致上访案件成为难点案件。
五、解决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上访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司法鉴定信访投诉工作协调机制。司法鉴定投诉信访的人员不确定,往往周期长,问题复杂,上访人情绪激烈。司法行政机关处理信访问题是离不开当地党委、人大和政府的领导、监督和支持。要通过向党委、政府请示报告制度,争取党委的正确领导,充分理解和最大支持;通过横向沟通制度,加强与政法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信访工作合力,加大对上访对象的协调息访力度。做到有事及时联系沟通,敏感时期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通过与基层党委、政府的信息交流制度,加强与乡、镇、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联系,发挥基层组织“离得近、消息灵、信得过”等地缘、属缘、亲缘优势,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做好息诉息访工作。既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护上访投诉人的合法权益,也要维护司法行政机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要依法规范处理信访投诉。要建立一套司法鉴定信访投诉案件的流程管理制度。既要规范处理流程。按照司法部颁布的《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处理投诉相应的工作流程及司法行政机关受理、处理司法鉴定投诉的规范化文书样本。同时,建立信访投诉工作流程管理,对信访投诉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保证信访投诉渠道的畅通和行之有效的处理信访投诉办法。司法鉴定信访投诉工作主要环节有:接待、登记、受理,分流、审查、调查,处理、反馈和统计,要对这九个环节实行动态跟踪管理,限定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按照《司法鉴定执业活动投诉处理办法》的要求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投诉材料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办结,从而保证一般信访投诉案件能当场答复的一律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予答复和处理。
三是要有“客观公正进行司法鉴定,依法进行司法鉴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导思想。从源头上治理信访投诉。要大力提高司法鉴定人员水平,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进行司法鉴定,落实鉴定前指导和鉴定后答疑制度,避免当事人因司法鉴定不公或对司法鉴定文书不理解而引发上访投诉。
四是加强司法鉴定所的管理和司法鉴定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在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司法鉴定所的负责人根本不懂得司法鉴定的程序和规则,对整个司法鉴定业务和管理流程是门外汉。因此,司法行政管理机关要花大力气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并且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进行必要的学习,提升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是建立和完善上访投诉处理机制。司法鉴定信访投诉应结合司法行政机关司法鉴定信访投诉实际情况,着力疏通信访投诉渠道。要注重加强与信访投诉人联系,主动收集信访投诉案件信息,对一些老上访投诉人和矛盾易激化的上访投诉人,要主动上门,认真听司法鉴定上访投诉人的意见和要求,收取有关材料,摸清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采取得力措施平息上访投诉,最大限度地把信访投诉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应加强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素质教育学习,提升处理上访投诉的能力,切实可行地解决好上访投诉工作。还应实行分管领导和单位负责人负责制,避免分管领导和部门单位负责人不支持或者不重视上访投诉工作,从而达到杜绝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为司法鉴定上访投诉工作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结束语】
司法鉴定的使命是为诉讼提供科学、可靠的鉴定结论,为此,司法鉴定机构必须遵循中立、公正、具备较高的鉴定能力、高效、人性的基本理念,提高司法鉴定质量。为完成司法鉴定的使命与实现其理念,从而在科学真理与市场利益之间进行恰当的平衡,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将妥善处理好信访投诉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实效性,不断加强司法鉴定的依法管理,提高司法鉴定公信力。进一步发挥司法行政机关信访投诉工作的特有功能与作用,建立规范、高效、权威的信访投诉工作新机制,改进和加强信访投诉工作。维护法律的尊严,履行好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更好地树立司法行政机关形象。
(作者单位:武汉市司法局)参考资料
王羚 司法鉴定引发上访的原因 佚名 人民法院涉法信访问题
卢建军 司法鉴定结论使用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三篇:基因工程所引发的伦理问题探讨
基因工程所引发的伦理问题探讨
10级生物科学班
刘文成201006122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已成为21世纪的高技术发展的核心,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发生一场重大变革,基因技术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基因技术,才能造福人类。关键词: 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基因工程及其所衍生的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在基因工程技术等的推动下,生物技术正在快速高效地向前发展,并且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为一项尖端技术和产业,它将逐步取代信息技术成为2l世纪高技术发展的核心。随着基因技术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将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一场重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两重性,基因技术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理道德构成了冲击。正确对待基因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道德冲突,以保证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应用,是摆在人类目前的一项新课题。
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复杂而深远,其中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从分析基因技术的这种“双刃剑”效应入手,本文在开篇即明确了基因技术发展应兼顾保护和规范的观点,并从国际立法的层面展开对基因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规范的研究。在与基因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国际条约中,《关于生物技术发明的法律保护指令》和《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国际公约》(UPOV公约)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保护指令》将基因技术纳入专利法保护范畴,划定了基因技术专利保护的范围,为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UPOV公约规定了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和授予标准,创设了对植物新品种的特殊知识产权保护形式。本文在详细分析这两个公约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因技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努力,进一步拓宽基因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加强有关国际立法,才能改变现状。与基因技术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一样,目前规范基因技术发展的国际立法同样亟待加强。基因技术的消极影响集中体现为生物安全问题和克隆技术的应川问题。生物安全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谨慎对待。《生物安全议定书》是目前唯一专门规范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国际法。它确立了风险防范原则,在此基础之上规定了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的具体制度。该议定书把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对规范基因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克隆技术包括生殖性克隆技术和治疗性克隆技术。生殖性克隆技术破坏了个人的独立性,将人工具化,侵犯了人的平等权,必须禁止应用。国际社会对此认识趋同,但由于对治疗性克隆技术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推迟了《禁止克隆生殖的国际公约》的制定。这使得规范克隆技术的国际立法严重滞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国际法约束力的公约规范克隆技术的发展。各国必须充分认识到规范克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共同努力,推动有关国际立法的进展[1]。
一、基因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 基因技术研究是当代生物技术最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推进,由此出现的负面伦理效应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基因技术研究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人工干预生命的危险性问题。基因工程技术能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改良和创造新的生物品种,但人们担心这种人工干预生命的危险性。一是担心会危害人体健康,二是担心会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三是担心制造出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新物种。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明令禁止转基因技术,禁止进口和销售转基因食物,认为从基因水平上操作生物是“反自然”、不道德的危险举动。(二)基因决定论与所谓“优生”问题。
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可能会滋生新的基因决定论,把人的一切都看作是由遗传因素决定,否认环境因素的作用。按照基因决定论,人类本身是不平等的,天生就有优劣之分。而这曾经导致过非常可怕的所谓“优生’’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曾搞过长达lO年之久的优生立法,1924年通过移民限制法,限制南欧、东欧人移居美国,理由是他们“在生物学上是低等人”。1931年左右,美国37个州针对“身心有缺陷者”、“性反常者”、“瘾君子”、“酒鬼”等采取了强制绝育措施。优生学成了惩罚、遗弃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和病人的工具
(三)基因专利化问题。
基因技术研究的初衷是认识基因,造福人类,主要是从科学价值考虑的,但发现基因有商业价值能带来经济效益后,基因专利化的问题就提出了。按惯例,专利授予的对象应当是技术发明而不是科学发现,对基因的研究属于科学发现,不应授予专利。但现在许多人包括科学家在内态度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主张基因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所有成果都应共享,转变为了主张除基因测序成果应该全人类共享外,对新的功能基因的发现应当授予专利。(五)基因治疗中的负面伦理问题。
从基因角度看,任何人的基因都不会十全十美,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缺陷。但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成熟,有钱的人可以利用经济上的优势改善自己的基因,这会导致新的社会不公平。人们担心,基因治疗还会影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比如,梵高患有严重的精神病,但假如当年梵高作了基因治疗,也许就不会再有那个取得过非凡绘I画成就的梵高了。此外,基因治疗还可能带来潜在的危险性,有些容易导致某种疾病的基因,对其他疾病又会有抵御作用,如果人们在不知晓其全部功能时用基因技术消除了这此‘‘有害”的基因,很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其中都存在着伦理道德上的问题[2]。
为了基因技术的顺利发展并真正造福人类,必须努力加强基因技术领域的道德建设。因为,事实已经表明,生命科学向纵深迈进,既可能创造生命奇迹,也可能制造人类灾难。只要有很小的失误,就会将人类制造的武器对准人类自己.造成人类生存的新的危机。
参考文献 [1]学位论文,曹朝霞,基因技术发展的国际立法问题研究.2005 [2]康永超,基因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析,管理观察[j]·2009年9月下旬刊
第四篇:拆迁问题所引发的社会思考 原创
拆迁问题所引发的社会思考
近日,苏州南环桥附近的居民住宅正在进行拆迁,南环桥属于苏州的老城区,靠近南门车站和观前街,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近日来的拆迁工程,致使曾经的老城区满目疮痍,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不仅如此,沈阳暴力拆迁、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政府野蛮拆迁、北京野蛮拆迁、南京玄武区拆迁办等近年来违法违规强制拆迁的事件此起彼伏,然而这只是经过媒体发掘的一部分,由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如何正确调节拆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伴随着旧城改造,由拆迁带来的纠纷呈上升趋势。并且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由拆迁带来的较为激化的矛盾。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拆迁这一关系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域承待法律规范。
恶性拆迁问题的恶劣影响显而易见,这些拆迁矛盾的原因又有哪些?究其原委,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社会变化引起《拆迁条例》的误用
2、公民的私权利意识尚未强化,只要政府提出拆迁,被拆迁人极少反对;
3、商业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尚未大量出现,更未形成为一个产业,地方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房地产开发,《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7月颁布,《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至1998年7月才颁布;
4、当时的拆迁目的多以城市的道路交通和市政建设为主,被拆迁的私人房屋的数量少;
5、房地产的价格低,补偿的价款与重新购买的差额不大。
(引自《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二 法律体制方面的缺陷
各地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依据此条例制定了当地的拆迁管理规定。不同地区的法律条文不同,导致行政管理的混乱。关于拆迁补偿方法,规定也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统一性的规范规定,因此带来了实际操作中难以预料的混乱现象。同时,拆迁实践中的“钉子户”这一词就反映着拆迁者与被拆迁者的对立关系,暴露出立法理念的落后。
三 执法及行政手段
拆迁办公室是专门管理拆迁事务的机构,执掌着拆迁人权。目前存在着较多的违反法律程序、野蛮拆迁等情况,执法水平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被拆迁人的感情导致了此类矛盾的激化。(摘自互联网)
以上的种种,即是导致拆迁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的原因。抗法和暴力执法的问题,已经或正在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就体现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不够和不尊重私有财产权。因为拆迁不当所引起的各种悲剧值得人们深思。要想缓解城市建设中的拆迁所引发的问题,从根本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害,仅靠行政命令是不够的。
由此,提出几条观点,以缓和拆迁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1.树立正确的立法理念,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拆迁的法律法规
首先,颁布正确的法律是维护拆迁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也只有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维护公民的利益,也可以促使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更为重要的是,断绝了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谋取私利的途径。
2.就政府而言,应严格依法行政。
政府的相关机构必须严格依法行政,才能使被拆迁人信服,也只有这样,才能缓解纠纷,不少地方政府走的是“强硬派路线”,以权压人,以势欺人,根本没有把拆迁户放到平等的谈判位置,这样是把人民放在对立面上,不能正常进行的拆迁工程可想而知。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3.疏通被拆迁人的权利救济渠道。
现实中的种种悲剧都是由于没能妥善解决拆迁矛盾所造成的,能够与被拆迁户进行合理平等的协商是最后的途径,毕竟被拆迁户属于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才能得到出乎意料的成果。
拆迁引起的社会问题已不容我们忽视,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是政府缓解拆迁引起的社会问题的当务之急。同时,作为良好公民的我们也不能钻法律的空子,在有关拆迁的制度尚不完善的当今,我们要理解政府的安排,遵守公民道德,尽力配合拆迁事宜。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上仅我对现在身边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思考,希望今后这些问题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第五篇:对金融危机引发信访问题的思考
对金融危机引发信访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经济利益纠纷、民工工资已成为当前突出的信访热点问题,尤其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与个人经济利益的纠纷、拖欠民工工资等信访问题更为突出。因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型信访事件频繁发生,并且规模较大、人次较多,对金融危机引发的信访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有利于切实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一、金融危机引发信访问题的类型及原因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倒闭、投资理财亏损和非法融资等现象增多,因企业减产、调整、倒闭而引起的失业也将增多,由此主要形成以下四大方面的信访问题 :
一是因企业破产倒闭,拖欠职工工资引发群体性信访问题。
这类信访问题具有三个方面特征:信访事件具有突发性。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融资面临很多困难,尤其是传统产业、粗放型企业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个别企业业主在突如其来的资金危机面前,采取外逃,躲避债务的方法,造成职工追讨拖欠工资无门,只能通过上访,要求政府维护其合法权益。企业主外逃的发生都具有突发性,事先没有征兆。从表面上看大多数企业仍处于生产经营状态,有些企业还发放职工部分生活费用,掩盖了拖欠职工工资的事实。如:某箱包玩具有限公司六月份还日夜赶制救灾帐篷,向员工发放生活费,八月份突然停业,造成员工百余人集体上访。涉及人数较多。工业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职工人数少则一、二 百人,多则上千人,拖欠的职工工资少则三、五十万,多则上百万,涉及的利益群体人数多、资金额度高、上访规模大、处理难度大。有些仅一家公司就涉及几百多人,欠薪金额达几百万,而且外来人员所占比重较大。组织化倾向明显。相同的利益关系很容易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较为密切的组织,通过信访这一特殊形式向政府施压,信访人情绪容易激动,甚至采取静坐、示威、围堵机关大门、影响正常的办公秩序等非正常手段,还很有可能被一些心术不正者利用,引起更大的不稳定事件。
此类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企业自有资金的不足,需要通过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和进行扩大再生产,使企业处在负债经营的状态,财务风险较高,容易陷入债务危机。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银根紧缩,使企业融资困难,再加上原材料涨价、出口受阻,不少企业为解决资金困难,冒着极大的风险,向个人高息借款,一旦发生意外,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会陷入绝境。
二是因工程承包亏损,拖欠民工工资引发的信访问题: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时间短、企业流动性强、民工固定性差,甚至存在层层转包的现象,因此,建筑行业因拖欠民工工资引发的上访信访已成为突出信访问题。此类问题在年关会集中凸显。
产生的原因:一是一些建设单位在资金没落实或资金没到位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工建设,开工后不能及时拨付施工企业工程款,使施工企业无力支付农民工工资。二是建筑行业存在层层转包现象。工程款结算出现漏洞,不少建筑企业只负责和项目经理结算工程款,2 对民工工资的支付缺乏有效的监管,甚至发生中间小包工头却因诸多原因携款出逃,民工工资得不到保障。
三是企业减员,要求补偿而引发的信访问题:从信访部门和劳动仲裁部门受理的案件看,劳动合同纠纷有关信访问题有所上升。新《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和企业裁员有相关规定,企业如果未按劳动法支付相关的经济补偿,引发部分因解除劳动合同而上访的纠纷。
二、预防和化解金融危机引发的信访问题的对策: 要加强对形势的分析判断,预测信访活动趋势,增强工作前瞻性和预见性。各部门要上下联动,积极配合,及时处置,尽快化解矛盾。
1、加强“网络化”管理。劳动监察部门要健全工作网络,把企业用工情况和劳动工资支付情况纳入信息化管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企业劳动工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隐患,并将“网络化”管理与目前监管措施的有效结合起来,层层推进,减少隐患。
2、建立劳动工资预警机制。建立企业劳动工资发放报告制度,建立企业劳动工资“三色预警”管理机制,对6个月以上没有按时足额职工劳动工资的企业,发出“红牌”警告,由县级相关部门介入调查该企业财务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3个月没有按时足额发放劳动工资的企业,发出“黄牌”警告,并由所在乡镇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对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工资的企业,实行“绿色通道”政策。
3、启动“一线矛盾处置联动工作机制”。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后,各相关部门迅速启动“一线矛盾处置联动工作机制”,企业所在的乡镇领导、各部门及时介入,由主要领导带队,分管领导和职能科室配合,成立调查小组,深入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拟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采取相关措施,稳定事态,化解矛盾,切实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
4、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广泛开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引导企业主依法经营、遵纪守法、增强法制意识。教育职工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用法律武器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育、引导民间借贷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经济利益矛盾。
5、坚决打击恶意拖欠工资行为。对少数恶意拖欠和为逃避债务外逃的企业主,有关部门要坚决依法打击,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法院要及时介入破产企业的清产核资、债务处理。劳动保障、信访、所在乡镇要及时做好信访人思想稳定工作,避免发生更大的不稳定因素。
杨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