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毕业生生就业现状所引发的思考(样例5)

时间:2019-05-15 06:4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中职毕业生生就业现状所引发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中职毕业生生就业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第一篇:对中职毕业生生就业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关于毕业生就业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和教育体制的逐步更新,中职教育已逐步成为向社会培育、输送高技人才的主要机构,然而中职生在获得学习机会不断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压力的极具膨胀。结合我校实际,深入探究中职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压力,企业所需要的用人机制,中职毕业生与企业期望存在的偏差,尤其是在目前国内中职毕业生所处的就业形式下,是深刻落实践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教育系统培养适应性人才的重要方针,也是明确学校调整教学方针培养目标的关键步骤,对企业 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稳定社会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国内中职就业现状

随着各大中职学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中职学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除新疆外)的就业情况显示: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为364.2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348.25万人,就业率为95.60%。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00万,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07.46万人,就业学生588.07万人,就业率为96.81%。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08.68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84.27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99%。2014年, 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577.70万, 就业人数为558.54万, 就业率为96.68%.。然而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515.47万,就业人数为496.42万,就业率为96.30%。对口就业率为77.60%。此外,大学毕业生达到749万人,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随着各统计机构的调研评估,今年各中职、大学院校毕业生也会在往年基础上有增无减。

面对国内如此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中职毕业生在通过激烈竞争获得的就业岗位上却很不稳定,有麦可思研究院发表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2009年高职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主动离职率占88%。据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调研结果显示:中职毕业生连续三年在一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为78.6%、79.6%和80.2%。

针对当前这样的社会现状,我校2014年毕业生人数 850 人,就业率为 98% ;2015年毕业生人数 920人,就业率为100% ;今年毕业生人数 930人,就业率为100%。然而在这客观的就业率下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及中职毕业生离职率居高不下。据我校就业处统计,2014年学生离职率为37%,2015年为 42% ,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就业半年内离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职毕业生在这样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还产生如此高的离职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体经济的逐步转型,让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发生着潜在的改变,仅拥有基本技术技能的中职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随着物质文化的不断发达,中职毕业生缺乏立足社会的品质;教育的逐步改革存在落实偏差,教育培训方向不够明确等都足以导致高离职率。与此同时,还有一现象值得警惕:因为家长过分呵护,每年都有大量中职生主动离职。

二、企业需要什么样中职毕业生

传统认为企业在挑选中职毕业生时无非是要求他们懂技术,能够胜任企业生产技术要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技术、懂技术已经不再是企业需要中职生毕业生唯一入门条件,很多企业领导阶层和部门大部分都是由中职生组成,这就导致企业对中职毕业生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一)踏实勤奋

踏实勤奋、吃苦耐劳是一种优秀的员工品质,是大部分企业 筛选员工最基本的考核点,从古至今都没发生任何改变。任何被企业青睐的员工都不乏拥有这种立足企业的品质。尤其是中职毕业生,由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企业往往会安排刚毕业的中职生到生产一线车间历练,巩固中职毕业生的技能技术水平,提高实际生产能力,同时也是帅选优秀员工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毕业生能够拥有踏实勤奋的品质,能够经受企业的考验,得到企业的认可。

(二)服从管理

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机构,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制定这些管理制度无非都是为了强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赢得经济效益。然而对开放化的90后、00和10后来说,这是制度就是一种束缚,新一代员工挑战企业管理正在成为企业与员工的冲突焦点和爆发点,然而在企业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很少会向这样的员工妥协,因此受不了管理或被开除也成为了高离职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中职毕业生要想做一名合格受企业欢迎的员工,服从管理必不可少。

(三)创新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体质的逐步转型,企业也在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做出调整,陈旧的思想和墨守陈规已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日益激烈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大批敢于创新、善于思考进步的员工,因此创新精神是当代作为一个优秀员工不可或缺的。因此中职毕业生应该在适应企业以后,逐步创新,更多的还是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改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做企业骨干人才。

(四)终身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员工原来的知识和技术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员工具有终身学习精神,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才能保证与时俱进和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创新力的源泉,因此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已成为企业评价员工是否合格的关键名词。

三、中职毕业生与企业期望所存在的差距

(一)中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当代社会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和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众多中职毕业生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理想本身只是一种激励,是一种动力,然而却让很多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心比天高,不脚踏实地,一进社会就想闯出功名,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中

职毕业生怀着好高骛远的理想踏入工作,往往会不受企业制度约束,目中无人,高傲自大,眼高手低,造成职业困境,最终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二)中职毕业生综合素质塑造不健全

随着各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竞争压力大、就业难已成为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因此为了赢在起跑线上,部分高校和家长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追求更高学历,学子们全身心投入到升学竞争中,拒绝参加一切与升学无关的教育活动,导致部分品质得不到锤炼。然而企业是一个微社会,当这些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只会纸上谈兵,实际操作能力太差,无法处理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无法融入集体,没有团队意识,最终被企业淘汰。

(三)心理素质偏低

大部分学子从小到大就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残酷的实现竞争,然而在国内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相应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课程,使学生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在长期极大的压力下,会让学生养成孤僻、麻木的心理阴影,严重还会形成忧郁、暴躁的性格,甚至发生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也是如此,当这部分毕业生走进工作岗位,一旦面临困难就会就会选择逃避,缺乏勇气去面对,也很难融入集体,从而工作效率低下。

(四)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不仅是中职生,大部分学生在接受各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从众行为,就是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同学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事事依赖老师和同学,严重缺乏独自思考的能力。在社会企业工作中,由于各单位、各部门工作目标的不同,必然会将工作分到每一个员工,这就要求毕业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去完成,然而没有了参模对象,毕业生很难独立的完成工作任务,最终很难在企业立足。

四、我们的培养目标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正视毕业生身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摸索和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离职率高的必要环节,是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面对中职

毕业生互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进行教育思索呢?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变革和中等职 业教育本质任务的迫切要求。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职业学校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其一生的事业发展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中职生接受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纠正不切实际和好高骛远的人生目标,摆正职业心态,规划合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中职毕业生打下良好的职业规划,塑造职业道德和培养职业素养,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知识与品格双管齐下

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外,也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不仅仅应该得到知识的学习,学校也有义务将孩子们培养成为品德优良的好青年,这就要求教学课程中定期开设德育讲座和品质锤炼课程,改变以往中职生仅以技能高超受企业青睐的形象,让中职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融入社会,独立生存。因此知识与品格双管齐下,培养 健全、技能高超、品格优良的中职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在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按照社会需要办学,真正实践“以市场为指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转变目前“重智育轻德育,重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轻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的局面。社会用人单位所重视的职业道德规范,归纳起来主要有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但是在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单单是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不够的,这无法将课程理论真正转化为中职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为了让中职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到达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可以采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教育界提倡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模式。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中职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职业素质,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在具体工作环境的熏陶下,不断学习并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这样毕业的中职生,在进入企业后,才能更好的理解和遵循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适应

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要求,同时,也是降低中职生随心所欲离职的动机。

(四)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辅导

针对众多毕业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转变传统父母强打挤压或漠不关心孩子的极端观念,让家长参与到关心孩子身心成长、孩子心理教育疏导中来;另一方面,高校针对各阶段学生开设相应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招聘心理教育教师成立心理辅导站,让有心理压力的学生能够通过向心理教师倾诉或者通过心理教育找到正确的方法来释放心理压力,锤炼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态接受教育和进入社会,培养能够正确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的健康心理毕业生。

(五)复合型教育模式

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要求高校能够培养更多“工匠”人才,中职教育作为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渠道,担任着纠正职生眼高手低等缺点的重大担子,进行复合型教育模式,理论课程与实操训练相结合,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通过集中学习与小组模拟强化或现实情景演练等复合型教育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且能够达成训练目标,培养团队协作、敢于创新、高素质、适应性强的人才,改变以往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心理素质差、无法融入集体中的现象,让学生成为学一门会干一行高技人才,让毕业生成为企业青睐、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渠道,中职生就业也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处理是否得当,将关系到社会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教育与就业状况将影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日后的招生以及专业的设置,甚至还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然而解决中职生培养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只要有国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通过不断对教育思想和模式的探索和思考,解决中职生教育和就业问题将指日可待。

第二篇:2011届毕业生生就业工作总结

物理与信息科学系

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招生就业办的具体指导下,我系紧紧围绕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突出就业政策的落实、职业规划培养和转变就业观念等工作重点,扎实做好就业工作,现将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1届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

2011届毕业生我系共有3个专业,85名毕业生,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41人,应用电子技术22人,物理教育(师范)22人。

截止7月6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就业22人,完成就业100%;模具与制造专业就业41人,完成97.56%;物理教育(师范)专业就业21人,完成就业95.45%。全系完成就业率97.65%。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分解落实责任,加强就业工作责任制

我系及时召开就业工作会议,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专业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就业工作小组,安排部署了2011年就业工作,制订我系2011年就业工作目标分解。按照1名老师4个学生进行了指标分解,落实责任到个人,把就业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层层落实责任,齐抓共管。我系对考核优秀、超额完成指标的单位和个人,在年终给予奖励,从而充分调动我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宣传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再就业氛围

我们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先导作用,通过学校就业网站、系QQ群、系公共邮箱、电话等工具,以专项宣传、发放宣传单、和师生面对面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进一步转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推动我我系的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建立学生就业档案,有目标推荐就业。

1、制定学生基本情况及就业意向表,让学生填写,并装订成册,里面 1

要求学生填写基本情况,尤其是就业意向,建立档案,做到随时查阅随时推荐。

2、学生学分与学生就业证明挂钩。

(四)积极与企业联系,推荐毕业生

根据我系的专业特点,在年初即制定了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在此基础了推荐毕业生就业。一年来共与柳州诚信机械厂、柳州威尔姆预应力公司、柳州赛福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建兴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就业合作协议,学生就业形式很好,一次就业率达到100%。

我系共为毕业生推荐发布就业单位共计25个100多个工作岗位。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就业观念依然落后,拈轻怕重,就业眼光高,他们只盯着事业单位等好的岗位,对于中小型企业等就业岗位不屑,期望值过高,就业的稳定性差。

2、我们与企业签订就业合作协议后,相关专业(电子、模具)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100%,但在工作一二个月后学生离岗、换岗现象严重。

3、学生报名特岗,等待考试,没有尽快就业。

4、学生换岗后没有及时反馈信息,影响了就业统计。

物理与信息科学系

2011年9月6日

第三篇:会计人员素质所引发的思考

会计人员素质所引发的思考

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会计,且不说会计证用何种手段取得,先说其素质,只有初中文化,特别喜欢占小便宜,最基本的会计知识都不懂,就连定期要对账都不知道,票据高兴什么时候入账就什么时候入账,自己可以不通过任何人而越权行事,甚至会说:“付不付款我说了算。”其行为没有不与《会计法》相违背的,我们可想而知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账目的混乱程度,也许有人会说:“不可能会有这种事情。”但我要告诉大家:“这是一个事实。”我很为该名会计担心,我也为该企业的领导担心,我还为该企业担心,我更为我们的国家、社会的经济秩序担心。

我还听说有这样一个会计,她毕业于某大学,后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聘于一家合资企业作财务总监,收入丰厚,由于其不愿意听从领导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毅然地辞职。我们国家像第一类会计人员应该说在从业的会计人员中占据着相当的一个比例,而第二类会计人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正是由于第一类会计人员的存在,所以才会导致我国会计信息的大量失真,才会引发国内闻名的“银广厦”、“郑百文”、“蓝田股份”等案件,如果大部分会计都像第二类会计人员一样负责任,那么许多虚假的会计信息将会被杜绝。提供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的基本目标,而目前国内外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社会谴责的焦点,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给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社会公众的利益,并引起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多次强调“不做假账”,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造成会计人员素质低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低下,不求进取。有些会计人员业务不精,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会计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或培训,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下,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同时,他们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所谓无知者无畏,由于他们不懂业务、不懂法,因此一些会计人员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了。有些会计人员品质不好,缺乏职业道德。像上述所讲的第一类会计人员其本身就爱占小便宜,所以这一类会计人员势必会在经济上犯错误,尤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私欲不断膨胀,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以身试法,甚至走向断头台。

二、领导及管理者的素质低下。有些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由于其自身的素质低下,所以只愿意用低素质的会计人员。俗话说得好“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很英明,那么他不会任用那些无能的人。所谓“上行下效”,也正是有那些低素质领导的存在,才使那些低素质的会计人员有了滋生的土壤。如今之所以有很多会计进行造假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领导就是法盲,他们不知法、不懂法,或者故意犯法,认为有关部门查不出来算白得,1

被查出来花点钱就可以“摆平”,实在不行就是没钱,法律能把我怎么样?法律意识极其淡薄,素质极其低下。曾经有一名会计由于参加会计人员定期的继续教育培训,而被该企业领导扣发工资,我们由此可见,该企业的领导的素质处于何等水平,他不仅没有为该企业会计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起到了反面作用,我们不难看出该企业的领导希望用哪一类会计。有些领导及管理者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或直接指使和策划手下造假,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从一些案例表面上看是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的表现,其实是单位领导及管理者意志的体现,是他们素质低下的直接结果。

三、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考核不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会计信息的极端重要性,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廉洁自律的优良品质。而我国财政部门在通过会计资格考试之后,就会颁发会计证,没有对将要从业人员进行思想品德考核的程序,因此不少品质低的人员也混入了会计队伍。另外仅凭一张试卷很难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并且在考试中舞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像本文所提及的第一类会计,连最基本的会计业务都不懂,怎么可能通过会计资格考试呢?这也是低素质人员能混入会计队伍的一个重要缺口。有些地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同虚设,只顾收费,不顾教育质量,导致会计人员素质并未及时得到提高。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考核弱化,一些违纪的会计人员并没有得到及时、真正的处罚,致使一些会计人员更加胆大妄为,置法律而不顾。

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应该从治本、治表两方面双管齐下。

从外部来说,要净化外部环境,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完善法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会计人员经常面临被辞退、下岗、失业的威胁和压力,而我国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完善,我国应完善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障和救济制度。一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容易受到打击报复,现行民事诉讼体系中,举证责任一般由原告承担,即“谁主张,谁举证”,而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和被告的从属位置通常是不平等的,被告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所以举证容易,而原告则举证困难。因此应将举证方式改为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采用推定过错原则,即原告只须证明自己受到了打击报复,而被告如不能举证自己无过错即被推定为有过错而承担民事责任。政府各部门应该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机制。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督部门应当建立结合机制,若发现会计人员违规就及时互相通告,及时对其处罚。各监督部门和法院还应与工商部门相结合,若会计人员违规到一定程度或领导对会计进行打击报复,监督部门或法院有权力向工商部门提申请撤消法定代表人的资格。我国目前往往是出了经济大案才对有关会计和领导进行处罚,对于已经造成的损失很难弥补,这样做可以防患于未然,日常就加大监督力度可以避免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样做还可以使领导与会计人员的利益真正连接起来,形成相互监督机制。有关部门应当健全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注意对其思想品德的考核。因为文化程度不够,那么很难对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正确的理解更谈不上去执行。在会计证发放过程中要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严肃性,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修养,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如果在学习中累计几次不及格就要被吊销会计证,这样可以督促会计人员主动地去学习。

从企业内部来说要为会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领导和管理层抓起,抓好源头,在提高会计人员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领导和管理层的素质做到

标本兼治。一个企业的风气直接代表着该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的作风,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嗜赌、嗜嫖、带头腐败,这样的领导和管理者会选用那些即使连账都记不平只要能与之同流合污的会计,他们必然会指使会计人员为满足他们的私欲而为其创造条件,他们一定不会管好企业,这个企业必将走向灭亡。所以治标要先治本,要先从领导和管理者下手,让他们应当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在企业中树立正气,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对学习的需求,使员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使企业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会计人员应当给予奖励,对于业务水平不精的会计人员应及时撤换,以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充电、回炉,提高自己的素质。

总之,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才能使整个会计行业有良好的工作风气,才能抵挡住外界的压力与诱惑,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

第四篇:加班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加班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随着《劳动者同法》的实施,超时加班这一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与探讨,如劳动者主动加班应不应支付加班费,法律如何防止隐性加班,劳动者不能获得足额加班报酬的根源何在,加班费基数如何确定等等。本文通过对加班现象及加班规定进行研究,尝试对上述问题给出答案。

近几年,一连串加班猝死事件引起媒体和学术界对于“过劳死”现象的关注。一项专题调研显示:每天工作8 小时以上的IT 人比例高达77.8%,其中工作11 小时以上的占22.5%。2006 年,人力资源开发网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80% 的企业存在劳动者加班现象,而其中45% 的企业对劳动者加班没有补助。以上案例和数据说明,超时加班在体力劳动者中和脑力劳动者中都绝非个案,加班没有加班费使劳动者的权益被严重侵犯。虽然法律作了最高加班时限限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应支付加班费,但是劳动者休息权和报酬权被侵犯的案例仍然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加班现象及现行有关加班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寻劳动者无奈加班现象所折射的劳动立法的不足,并尝试对法律调整给出意见和建议。

一、加班现象分类

根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加班现象中的主被动关系,加班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以下3 类: 第1 类是用人单位直接要求加班。这类加班多发生于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旅游、零售等公共服务行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建有完备的加班管理制度,劳动者清楚“加班会获得较高报酬”,认为收入和付出成正比,公平感较强;而许多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不高,企业所有者不愿与劳动者分享利润,不愿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劳动者不加班就面临失业的危险,工作满意度不高。

第2 类是用人单位间接要求加班。这类加班又称“隐性加班”,劳动合同法称为“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多发生于高科技和咨询广告类企业。用人单位通过单位内部严格的考核制度,例如末位淘汰、工作进度管理等,变相提高劳动定额标准,强迫劳动者加班。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2006 年曾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做过一次加班调查,结果显示,70%的员工经常加班,日加班时间大部分是2~4 小时,67%的人是为了完成工作“自愿”加班。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的席公民律师表示,隐性加班也属于加班范畴,但前提是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其工作量确实属于常人在正常范围内无法完成的。由于国家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工作量标准,法律对于隐性加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举证和诉讼有一定的难度。现行加班法律法规的缺陷使劳动者无法主张自己的权益,报酬权和健康权双双得到侵犯。

第3 类是劳动者主动加班。这类加班多发生于中高层领导及其他想通过工作业绩获得职位升迁的人员当中。他们对高报酬的预期和允许报酬滞后兑现的心态,与用人单位年薪制、股权激励计划、职位升迁计划等人事安排取得高度一致,加班真正成为“劳动者自愿的行为”。

二、加班规定研究

毫无疑问,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于以上3 类加班现象中的第1 和第2 类,应纳入劳动法律关系调整,以体现劳动法律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立法宗旨。第3 类加班,是用人单位较好实施经营管理权的具体体现,劳动者可以独立地在报酬权和休息权之间做出取舍。国家现有立法对于第1 类加班现象的立法保护存在明显缺陷,对于第2 类加班现象则仅有原则性的规定,监管措施及法律责任完全缺失。

1.不支付加班费法律责任过轻和对超时加班法律监管措施不足,用人单位违法风险小,导致用人单位无视法律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过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加付50% 至100%的赔偿金;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100 元以上500 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实践中,劳动监管部门对于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遵循“不告不理”原则,没有劳动者举报的,监管部门通常不进行查处,同时规定劳动者举报用人单位违法加班的,必须“实名举报”。河南农业大学法律系主任杨红朝认为,从法律角度讲,劳动者索要加班费是一种民事权利,如果劳动者主动放弃这种权利,法律也不会加以干涉。郑州市劳动监察大队一负责人说,匿名举报在劳动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时,往往会遇到执法难题。因此,对于劳动者不敢举报的,劳动监察部门不愿监管。违法风险低、法律责任轻,导致用人单位在违法安排劳动者加班时毫无顾忌。2.加班的举证责任不清,是大多数第1 类劳动者无法保护自己合法加班权益的根源。目前,对于主张加班费由哪一方举证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根据2001 年4 月30 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因加班费属于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属于用人单位做出减少劳动报酬的决定,应由用人单位举证。但也有观点认为,法律不能要求对“未做之事”提供证明。用人单位是否安排加班,应由劳动者提出自己加班的初步证明,例如工资条、证人证言等,再由用人单位提出反证。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反证,根据2008 年5 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9 条所确立的推定原则,可支持劳动者的主张,这样做可避免所有劳动者都主张加班费的不合理局面。在实践操作中,仲裁和司法部门往往倾向于要求劳动者提供初步证明。而对于劳动者而言,“提供初步证据证明自己加班”,实际上相当于承担了举证责任,这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明显不利。一般说来,劳动者通过考勤记录证明在休息日加班还比较容易,但证明工作日延时加班往往存在很大困难。这也是劳动者在加班争议诉讼案中,加班费主张不能得到全部支持的原因。3.对于用人单位间接安排加班法律约束的缺失,使得“隐性加班”愈演愈烈。无论是《劳动法》还是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提及延长工时的时候,均使用了“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表述,意在明确法律约束的是用人单位“安排的”加班,对于个人主动加班的则不予限制。实践中,用人单位多是钻法律的空子,巧妙避开“安排”二字,通过企业文化、考核等各种手段向劳动者施压,变相强迫劳动,使得劳动者无法获得单位安排加班的证据。目前,对于用人单位间接安排的加班,尚无行之有效的法律约束。《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将隐性加班纳入调整对象,但由于脑力劳动定额标准和制订者的双双缺失,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制度制订过程中的弱势地位,使得这一条在劳动实践中不能真正构成对用人单位的约束。

4.加班基数可以约定,变相降低了劳动者加班的劳动报酬。根据1995 年1 月1 日施行的《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分别按照本人基本工资的150%、200% 和300%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根据1995 年1 月1 日施行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计算支付劳动者的加班工资。前后两条规定本身就存在矛盾,何为基本工资?工资结构不单一的,小时工资标准如何计算?由于国家层面立法不具备可操作性,也未对地方立法作出原则性规定,各地立法对工资基数规定的分歧较大。部分省市立法,例如《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安徽省工资支付规定》,规定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约定加班工资基数。在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利用这一条,与劳动者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远低于劳动者正常劳动的工资标准,甚至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加班基数,使劳动者加班加点的单位劳动报酬比正常工作的劳动报酬还要低。

三、调整有关规定的建议

1.适时创新劳动监察手段,对不合理加班现象从立法和司法角度检讨不足。对于企业违法安排加班劳动监管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监管部门囿于地方政府扶植企业发展的压力,降低了监管的力度;更多的原因是劳动者参与的缺失,导致监管的链条断裂。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直接和间接安排加班的容忍与默认,其产生根源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是劳动立法给予劳动者法律武器的不足,客观上也对不公平现象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呼吁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合理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合理的加班现象,一方面需要创新劳动部门监管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不能把视线仅仅停留在执法层面,有必要从司法角度检讨不足,从立法角度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倾斜保护。2.明确加班的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个人主张加班费无需提供加班证据。新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对于劳动者来说应当是一个利好,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劳动者作为被管理者难以取证的尴尬局面。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完全有能力证明劳动者是否加班,从而证明劳动者的加班费主张是否合理。如果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加班与否,就推定劳动者的主张成立。通过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变劳动者对于加班问题束手无策的局面,有效缓解隐性加班现象。同时,并不妨碍用人单位行使经营权和对劳动者的管理权。用人单位可以建立考勤制度,并由劳动者对考勤结果签字确认,或者建立加班审批制度来规避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这种制度设计与《劳动合同法》强制推行书面合同,并加大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合同的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的思路一样,只有加大用人单位违法安排加班的法律责任,并将法律责任与劳动者的利益挂钩,从而通过劳动者的维权行为加大用人单位的法律风险,才能真正换来用人单位对法律的尊重,扭转监管部门无力监管的局面,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3.在国家立法层面规定加班费计算基数的构成原则,禁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低于劳动者正常工资的标准计算加班费。在国家层面明确加班费计算基数的构成原则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国家对于企业等用人单位工资确定和支付权的放开,产生了很多工资名目,使得加班费已无法通过基本工资、标准工资等内涵和外延都无确定所指的名词确定。因此,目前各地立法中加班费基数的表述及计算方式有很大差异,很多地方立法采用概括及列举的方式框定加班费计算基数,例如《深圳市劳动者工资支付条例》第四条、《广东省支付条例》第五十四条;也有地方立法求助于集体合同规定,例如北京市、上海市的规定。各地规定的不统一,加大了人才流动过程中产生劳动争议的风险。二是各地立法中加班费基数都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单位劳动报酬,不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劳动者加班费基数至少应与正常工作时间的单位劳动报酬相同,这应当通过国家层面立法予以明确。有鉴于此,建议参照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以劳动者前12 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性收入作为劳动者加班费的计算基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第五篇:财务现状引发对农村财务规范化的思考2

从古塘乡财务现状引发对农村财务规范化的思考

李献光

内容摘要:农村财务规范化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利于促进财务规范化。文章从古塘乡农村财务公开、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等角度对农村财务制度下如何促进财务规范化进行研究,并结合古塘乡案例进行应用分析。

关键词:农村财务;规范化;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古塘农村财务

一、前言

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稳定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管理规范化可以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各级财务更具透明度和时效性,从而进一步充分调动和保护群众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进行监管,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的财务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全国出现了村账双代管、村账乡管、村账站审、会计委派制、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等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笔者从事村秘书会计工作已达八年时间,结合实际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做出如下拙见。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是指在不改变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前提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委托乡经管站代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乡、村两级的双重监督。该制度下,对村级财务实行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的“五统一”服务,实行多级监督,建立统一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

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下的规范化认知

农村财务规范化要求村级的各项收入、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部门对农村拨付的资金,都要规范缴付手续,统一管理,有效监督。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利于保证财务公开,有利于实现电算化管理,规范财会队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

(一)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从机制上保证了财务公开的透明度,形成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

实行财务公开是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政治安全的有力保证,是村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村级民主监督制度的基础。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后,需要对各村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清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建立严格的民主理财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有利于农村财务管理的程序严格,制度规范,公开透明,便于监督,排除了村干部的干预,在不改变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前提下,将村级的理财权和会计人员的监督权适当分离,使会计人员更好地依法行使会计职能,从机制上创造了敢于监督、便于监督和有效监督的条件,从根本上确保了农村财务收支的公开、公正、真实,满足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和愿望,形成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有力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二)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为实行电算化创造了条件,有效地规范了会计行为

该制度下区域集中,管理集中,应用集中有利于实现电算化。电算化可以规范农村财务 1

管理,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摆脱了会计对村干部的依附,使账目更清晰、更客观,为农村数据和业务规范化提供了一个解决良机,使农村各级财务更具透明度和时效性;可以利用电算化进行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避免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堵塞各种漏洞,遏制乱收滥支;可以利用电算化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进行动态监管,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可以标准会计科目代码、资产编码,为实现业务标准化打下基础;电算化下可以实时查询,有利于上级部门实时监控、远程查询、及时决策;有利于完善财务公开内容与形式,可以进行触摸屏查询,电话查询,网上查询;电算化有利于实行网上审计,提高了审计质量与效率,总之,会计电算化可以有效地规范会计行为,达到有效监管、支持农村决策的目的。

(三)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利于财务人员队伍稳定,提高业务素质,从而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稳定财务人员队伍、提高人员素质至关重要。传统村账自管模式下,选拔财会人员任人唯亲,全凭个人意志,致使一些素质低下、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调到会计岗位上来,账务处理不及时,程序手续不清楚,会计科目使用混乱,他们大多只能记记简单的流水账,很难满足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下公开选拔农村会计,对农村财务人员的任用、免职等必须履行公开选拔、考核、审报手续,持证上岗,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健全监管和考评机制,从机制上使会计人员认真负责,敢于监督,不因村委会换届和村干部变动而变动,形成一支稳定、精干的农村会计队伍,有利于促进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确保会计核算质量。

(四)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利于完善各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资金管理,提高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是搞好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委托代理制下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有利于严格执行各项收支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基金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决算制度等;有利于集体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有利于严格按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使用资金;有利于规范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认真落实好专账管理和县级报账制的有关要求,严格支出管理。

(五)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利于强化监督,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促进财务规范化

该制度下可以实行多层监督。一是群众监督,每村建立3-5人组成的财务监督小组,负责对村级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二是乡镇代理会计监督,代理会计对村里上报的原始凭证进行严格审查监督,审核是否符合规章制度,手续是否齐全等;三是审计监督。各乡镇落实专人对村级财务进行定期和专项审计,对村干部实行任期和离转自任责任审计。通过多层监督,完善了民主理财制度与财务审计制度,有效促进财务规范化。

三、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下的财务规范化案例研究

涟源市古塘乡从2005年开始就成立记账中心,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历时六年,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乡24个行政村的账由记账中心的会计承担,全面实现了农村财务的电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其基本做法为:

(一)建立“农村会计记账服务中心”,实行会计垂直管理,实现会计专业化,高标准搭建农村会计集中记账平台

他们本着“规范、安全、方便”的原则,乡里统一配备了微机和专用财务软件,实行电算化管理。为加大监管力度,乡财政建立了村级财务监控中心,利用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与市记账中心实行微机联网,实现了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有效监控,大大提高了村级财务透明

度。

(二)择优录用,选好会计人员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定期培训,由市、乡两级共同组织考核。高素质、专业化会计队伍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过去由于村干部直接任免会计而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监督职能弱化的弊端,为优化农村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三)清产核资,移交账款

各村清产核资后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征得群众同意后办理交接手续,记账中心以村为单位建立账簿,承担起会计业务的核算任务。

(四)坚持收支两条线原则

所有集体现金收入一律进记账服务中心村级账户,所有现金支出一律从记账服务中心村的账户划出,禁止账外账和小金库的存在,村级可保留流动现金上额为2000元,避免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五)规范村干部权限,强化村级事务管理

支持和强化村级民主决策、民主评议、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村级土地发包、水利工程等村级事务,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民主监督落实机制,使办理的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抓好三层监督,实现监督多元化。一是群众监督。坚持由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实施全程监督,确保财务支出的合理合法。村民若对本村账目有疑问,可以持本人身份证和村民理财小组介绍信,随时到记账中心查询。二是业务监督。乡镇记账中心和会计定期对财务进行业务审核,实行谁审理谁负责的制度。三是审计监督。各乡镇组织专人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由于加大了审计力度,一些不合理开支被取消,全乡每年节约非生产性开支达8多万元。

(六)建章立制,规范运作

为推动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涟源市古塘乡在加强领导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实施四个统一,实现运作规范化。一是统一制定了《农村会计集中记账管理办法》、《会计人员职责》、《报账员职责》、《记账中心考核办法》等规定,用以指导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二是统一规定各村的报账员必须在每月的25日前,将集体资金收入全部缴入记账中心本村的现金专户,记账中心会计每月对各村的集体收入资金进行汇总并制作会计报表。各村支出的原始收据,在由当事人、村主要领导签字并由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后,每月10日前由各村报账员到记账中心集中记账。三是统一全乡农村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和程序,规定每月的15日各村收支情况要在记账中心和本村的公开栏同时公开,公开内容至少保留15天。四是各记账中心统一建立村级财务档案室,采用专门的柜子,一村一柜,统一管理村级财务资料。

实行农村财务制度改革,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农村财务不清造成的种种矛盾,理顺了干群关系,堵塞了财务漏洞,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农村出现了蓬勃发展、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会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1、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要继续贯彻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法”,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体制。

2、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3、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重点做好以下4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五、结束语

我国农村发展正处在结构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财务规范化任重道远,为了保证农村综合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从管理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打好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对农村基层的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是符合目前国情的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使农村财务工作从制度建设、人员建设等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对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楚堂,李超楠.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评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10):54-55.2、李瑞芬,新时期农村财务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66-69.3、苗宏,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思路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3):87-88.

下载对中职毕业生生就业现状所引发的思考(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中职毕业生生就业现状所引发的思考(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中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_2

    对中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政治、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显得越......

    对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现状的思考

    对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现状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对中职学校音乐教学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本文探索和尝试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现状,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明确......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中国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近几年来,社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屡见不鲜。从地沟油到增白剂;从铁酱油到三聚氰胺;从转基因到抗生素;从染色脐橙到蜂胶造......

    2014年翻译公司现状引发的思考

    专业才是王道 --2014年翻译行业现状引发的思考 通过对翻译行业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翻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全球......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就业需求角度、供给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大学生仍然存在着“就业难”的问......

    从《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所引发的思考

    2011-2012学年冬季学期 《广告学名著选读》 (17596104) 课程论文年轻的本土广告公司的未来学号姓名严姝分数摘要:广告行业的兴衰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明显风向标,而广告市场......

    拆迁问题所引发的社会思考 原创

    拆迁问题所引发的社会思考近日,苏州南环桥附近的居民住宅正在进行拆迁,南环桥属于苏州的老城区,靠近南门车站和观前街,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近日来的拆迁工程,致使曾经的老城区满目......

    娱乐时代公共话语所引发的思考

    娱乐时代公共话语所引发的思考——《娱乐至死》的读书笔记 从本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得益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视等媒介伴随着传媒业的进步逐渐在我国普及开来,随之也带来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