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

时间:2019-05-13 23:0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

调查与决策——《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总第383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2期

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

--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成功运行对未来四川农村

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发展的启示

自贡市沿滩区信用联社理事长、高级经济师 刘阳德

截至2009年末,四川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2302.8亿元,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各项存款余额3473.7亿元,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三位,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唯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全省农村信用社行使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最近,中国银监会要求省联社调整对农村信用社行业的管理方式,加快由行政式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转变步伐,提升服务功能,同时,要保持农村信用社以县为法人并相对稳定。针对省级联社的改革方向,笔者通过对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的章程、模式和运行的研究,提出将省联社改制为四川银行,县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维持县统一法人不变,实现农村信用社省、县两级法人的构想。

一、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的启示

始建于1952年的天津市农村信用社,于2005年6月30日通过改革新组建为全国第一家省级农村合作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注册资本为5.4亿元,选择两级法人架构的模式,市一级建立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区县一级具备条件的改制为区县农村合作银行,暂不具备条件的仍实行统一法人的区县联社。

创新之一:股份合作制

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在产权模式上选择股份合作模式。40多家民营企业占总股份的48%;天津12个区县合作银行(联社)持有50%股份;另有2%为内部员工股。

创新之二:两级法人管理体制

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两级法人管理体制。即在市一级,将天津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为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在区县一级,将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经营效益与资产质量较好、管理相对规范的区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为统一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短时间内不具备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条件的区县农村信用社仍为区县统一法人的农村信用联社。

创新之三:一块牌子两种职能

一是本身经营职能。天津农村合作银行是独立企业法人,下设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经营范围: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从2005年6月成立到2009年6月,四年时间分设了6家支行,存款余额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8.3%。

二是行业管理职能。章程规定,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授权,作为

农村信用社省级管理部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使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本行设立行业管理委员会,由本行董事长、正副行长、内部职工董事、各区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代表组成。行业管理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主任由本行董事长兼任。本行尊重区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法人地位和经营管理自主权,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无偿调动区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通过四年运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到2009年6月末,全系统有网点476个,各项存款余额842亿元,是成立时的1.9倍;各项贷款余额525亿元,是成立时的1.5倍。

创新之四: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章程规定,本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同一借款人(关联企业合并计算)贷款余额与本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5%;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60%,其它可用资金通过行业内资金调剂用于支持区县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创新之五:农村信用社向商业银行过渡的跳板

通过四年的改革发展,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已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达到了现代银行的标准,现经银监会批准由市县(区)两级法人改制为天津农村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

目前,由四川省委、省政府直管的银行还没有一家。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创新模式值得四川农村信用社未来改革借鉴。

二、组建四川银行的必要性

(一)组建四川银行,有利于四川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为四川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发挥积极作用。

(二)组建四川银行,是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通过组建四川银行,并在城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吸揽城市资金,使之流回到农村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资金“失血”的不利局面,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

(三)组建四川银行,是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强化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一方面,为区县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改进和完善区县行社的资金清算、结算技术支持系统,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四)组建四川银行,可以解决社区银行机构与开放的金融市场对接的矛盾。主要是:社区性银行机构服务与开放市场中客户需求的矛盾;单个小法人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独立自主经营与系统风险防范的矛盾。

三、组建四川银行的可行性及初步构想

可行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为组建四川银行提供了范例。我国先后组建天津、北京、上海、重庆、宁夏黄河等省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世界各国的合作金融,组建区域性行业管理和服务机构,是一种通行惯例和一般趋势。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组建四川银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为组建四川银行打下了社会基础。

初步构想。将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制为四川银行,在条件具备的市州设立分行。区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独立法人基本保持不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管理规范、经

营较好的市州探索试点组建市州统一法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资本金及构成。初步想法注册资本10亿元,由省投资公司、各信用联社(农商行、农合行)和企业入股组成。

--发展目标。四川银行自身经营业务(只包括直属非法人分支机构,不含独立法人的农商行、农合行、信用联社)五年后达到:各项存款1000亿元、各项贷款500亿元,同时加大更严格风险管控力度,确保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1%以下。全系统业务发展五年后达到:各项存款8000亿元,力争达到1万亿元;各项贷款6000亿元,力争达到7500亿元,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在5%以下。

--市场定位。四川银行将坚持“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和服务县区农村信用联社(农商行、农合行)的市场定位。同时,省上要协调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州,将中央、省、市(州)拨到县(区、市)的各项资金,以及县(区、市)上划的各项资金,要通过四川银行及分支行和县联社(农商行、农合行)来实现。通过大力组织吸揽存款,并按照50%的存贷比例发放贷款,把富余资金调剂给相关县(区、市)农商行、农合行和信用联社,缓解支农服务“缺血”局面,促进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10-05-26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金融风暴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文库

调查与决策——《金融风暴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总第328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8期

金融风暴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初探

最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一系列的经济连锁反应。与此同时,我省遭遇5o12特大地震灾害的隐痛犹在,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大,产业恢复发展需进一步加快,要素保障矛盾突出,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目前,我们无法确定国际金融风暴持续的时间、波及的范围及影响的深度,也暂时缺乏准确具体的数据来衡量我省经济发展受到的冲击,但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条件和前提,文化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探讨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思考和初探。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加上随即而至的二战,对欧美工业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美国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谨慎地进行了三次较大动作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到80年代中后期,美国全力向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产品大倾销,十几年的时间便逐步瓦解了国际间文化产业原有的有形或无形的壁垒。今天,美国文化产业以在GDP中占据25%的突出比重,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为美国占据世界文化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属外向经济型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动荡和经济损失,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纷纷寻求重振经济的道路。日本政府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并公布实施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和《有关振兴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他们致力于“将美国霸占全球文化产业剩下的那一半收括囊中”,以动漫为突破点,发展成了具有重要世界影响的文化产业国家。韩国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积极培育。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2001年先后制订《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次较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世界的文化产业并未成熟,尚未形成一个体系融入各国的经济系统,在金融危机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生巨大破坏性影响的同时,也就孕育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各国纷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弥补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所以取得成功,促进和推动了世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而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根源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时,世界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融入了各国经济系统的各个方面,各种盘根错节的产业链条彼此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既要参考借鉴历史,也要看到此次金融危机可能对文化产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异于前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更要结合我省的省情和现状,综合研究,谨慎决策。

二、文化产业可能受到的冲击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准确的数据说明金融危机对我省居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构成明显影响,但金融危机中影响最大的金融行业和投资行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产业必然会受到波及。就金融危机对我省文化产业的影响来看,主要呈现并预期可

能出现以下情况:

资金投入减少,消费愿望降低。文化产业和物质生产不同,在金融风暴下,物质生产方面的需求仍然是相对刚性,文化和精神的需求虽然也很重要,但还是相对软性。由于经济前景的相对不明朗,而灾后重建任务紧迫,地方政府在民生等问题上的投入会持续加大,投入文化产业的力度就会减弱。股市持续低迷、通胀的压力较重,个人财富急剧减少,个人对于文化产业短期的经济前景期望开始降低,民间投入文化方面的资金也会减少。同时,文化消费受到人们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冲击比起物质的生产大得多。经济条件好的时候,参与文化消费是理所当然,但一旦觉得预期未必乐观,最先取消的也往往就是文化消费。

行业发展受限,财富收益缩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的收益来源是以广告收益为主、其他经营收益为辅的产业,金融危机造成经济低迷,企业效益受损,投入媒体广告必然减少,媒体产业相应受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影电视制片商投资将更加谨慎,影视作品的投资减少,企业赞助的各类商业演出数量将有所下降,影视剧市场趋于不景气。纸张涨价使图书品种大大减少,很多重复出书(比如各个版本的经典图书)、跟风出书开始放缓。一些小书店因为缺乏竞争力开始倒闭。艺术品拍卖会遭受“寒流”的袭击,大部分低价作品和二线艺术品遭遇拍卖的寒冬,一些为藏家看重的拍品频频意外“流标”,即便是成交的作品,其成交价格也大大低于业界预期。

三、危机中孕育的商机

在经济动荡时期,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做出适当调整。对高收入者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在于市场是否能持续提供更多高档、优质的文化精神产品来满足其需求,各类高端的艺术演出、展览及艺术品交易市场,仍具有一定的消费人群;对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来说,原本就不强的文化精神产品支付能力则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会减少高消费的文化精神产品,更多地转向低成本的文化精神产品消费,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减少对艺术品的投资,对旅游、影院和KTV等的消费,更多的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室内消费,如家庭影院、网络游戏、棋牌游戏等,或近郊旅游景点的消费。“在家玩廉价网游”之类的娱乐方式将可能受到追捧,这使得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原本以家庭为主要传播群体的广播电视,有了再度繁荣的契机,可能带来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高。所以,在既定的市场消费容量下,金融危机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冲击或影响了某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却也在一定程度潜藏着另一些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旅游产业受到一定影响,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有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高成本的休闲娱乐、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受到一定影响,低成本的休闲娱乐、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却因此有了相对较大的市场。出版行业中财经类去年畅销的关于股票、期货的操作性图书现在倍受冷落,反之“危机”相关书热卖,如《黑天鹅》、《美元大崩溃》、《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石油战争》、《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粮食危机》等书也位于前列。在普通艺术品市场遭受“寒流”的同时,一批艺术名作和精品却在不断拍出新高,这说明当金融环境恶劣时,高端艺术品的价格相对下降,更多的高端艺术资源得以放出,那些拥有5000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的资产虽然缩水,但仍然有足够的购买力。

四、对策初探

由于此次危机还在继续持续发展,我们还不知道它将带来多大的影响,如何发展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能紧密跟踪、深入分析,不断调整应对步伐。

1.未雨绸缪,防范风险。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更加实事求是,防

范风险。政府的投入要更加谨慎,要经过更多的论证和更多的对于未来需求的科学、理性的判断。不仅仅以大项目大工程这样的方式进入文化产业,更要用类似风险投资的方式鼓励民间在这方面的创业和发展的需求,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文化建设,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经过论证可行的项目,政府给予政策资金保护和扶持。如,每年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助与奖励等形式予以支持。鼓励通过联合投资、联合开发、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资金供给平台和风险分担平台。

2.审时度势,突出优势。文化旅游和会展经济、文化产业园区等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质的行业。虽然5o12地震使其本来具有广阔空间的发展态势转入阶段性低迷,但并不会改变文化产业长期向好的趋势。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要优先恢复文化旅游业,加快旅游设施、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修复,尽可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恢复近郊旅游景点,开辟新的旅游线路,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心理障碍。以成都市为核心,恢复和提升会展经济、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及西部印务产业基地、三圣文化创意基地、武侯区音乐街区等原有产业园区(基地)的产业业态。

3.捕捉商机,产业升级。一方面,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市场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倍加关注,给了文化产业一个前所未有的扩大受众群的契机。另一方面,民间的投入和消费更趋理性化,需要有更多好的产品和更多好的创意的出现,需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真正优胜劣汰,完成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从宏观来说,拉动内需是必然之势,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一旦扩大内需,市场需求就会跟着放大,文化产业应该抓住机遇进行相应的产业战略布局。要善于捕捉商机,开拓新的增长点,开发新的文化产品,谋求自身突围。可以针对目前可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室内消费(家庭影院、网络游戏、棋牌游戏等),拓展到数字娱乐业软件和游戏开发、影视等领域,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也可以抓住在相关产业“抄底”进入的机会进行新的产业开拓。

本室文化处:周卫红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关于对银行保险市场情况调查

关于对银行保险市场情况调查

银行保险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银行既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直接销售保险产品,也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保险中介人代理保险产品,还可以与保险公司建立合资公司经营保险产品。现今“银行保险”这一名词已为人们所广泛运用,银保融通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保险市场中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混业经营大环境下,银行保险合作对我国保险公司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银行、保险业加强合作,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保险公司和银行都认识到了银保合作的重要性,且纷纷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但是业务发展刚刚起步,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从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起步晚、成长快,但近年发展步伐有所放慢,经营模式主要为松散型协议合作,银行主要充当兼业代理人角色,并从专属代理人转变为独立代理人,银行保险产品以寿险产品为主,且主要是分红和固定收益产品。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应当进一步拓宽经营思路,更新经营理念,改善经营方式和手段,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探讨新的银保合作模式。银保合作市场空间的开发,需要我们在借鉴国外银行保险成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保险公司和银行加强联合,开展深层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壮大我国金融实力,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推动我国银行保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前景可观。

一、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保险市场主体明显增多,竞争日益激烈,各保险公司通过以代理人为中介的展业来扩大市场份额,在1997年又纷纷与各商业银行签订保险代理协议。从 1999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开始出现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浪潮,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和十几家银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险公司推出的险种十分有限,很多业务没有发展起来,保险宣传不到位,银行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合作业务的监管力度也不够等。不难看出,目前Xx的银保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Xx金融业目前已与各大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其中大多数保险公司(银行)都有一个以上的合作伙伴。从银保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看,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融资业务、资金汇划网络结算、电子商务、联合发卡、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

以往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财产险方面,而寿险业务相对较少。这主要是财产险面向单位,加之代理费相对较高,因而其业务额极大地超过了寿险,寿险则客户自主选择的余地较大,不易于推销,且其面向个人的险种一般只侧重于意外险和养老保险,保险公司没有根据银行主业来设计产品,只是将个人营销的险种拿到银行来卖,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为银行量体裁衣的险种。这种做法比起沿海省份差距还是很大的。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银保合作逐步发展起来。加入WTO以后,我市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银保合作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银行保险业务量在银保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上升,银保合作日益加强,营销产品已经由单一的储蓄分红险发展到万能险、健康险、养老险等,营销模式由储蓄所柜面销售延伸到银行理财中心、电话直销等,保险已经成为银行客户理财服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户享受到更加专业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银行保险的发展,使银行获得代理费收入和各种潜在好处。保险公司承担了较高的代理费,却节约了人员与网络成本,抢占了市场。对银行而言,银保代理费收入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各家保险公司给银行的代理手续费一般为3%左右。但在一对一的谈判中,由于银行握有大量客户资源,既有公信力又有庞大的销售网络,急于寻找代理商的保险公司处于被动地位,为了争取到合作协议,有的保险公司不得不进一步提高代理费。但这还只是看得见的好处。由于银行保险产品对银行储蓄会产生分流作用,因此在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代理协议中,往往规定有保费收入的一部分必须在该银行存款的协议条款。此外,银行代理保险产品,既增加了金融服务功能,又解决了部分员工分流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些中小银行现在办理银保业务可以为其未来发展可能涉足保险业积累人才和经营管理经验。对保险公司而言,借助银行密集的营业网点来销售保险产品,节省了人员、网络等方面的销售成本,业务量不断上升,带来大量客户和保费收入,但有的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给银行的代理费过高,保费收入总额增加很多,但扣除代理费后却所剩无几。为抢市场向银行支付过高代理费,“赔本赚吆喝”,这种情况清楚地说明,靠高代理费来维持银行保险合作是难以长久的。我国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合作尚处在起步阶段,必须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而应该探讨新的银保业务合作模式,向着长久合作的方向发展。

二、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尚处在起步阶段,必须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而应该探讨新的银保业务合作模式,向着长久合作的方向发展。内部的业务转换规避金融管制,加大金融监管的难度。监管机构对这种新型经营模式缺乏监管经验而可能导致监管失效、加大金融风险,或由于监管空缺导致业务交叉、损害客户利益的现象。保监会曾发文规定,兼业代理机构只能与一家寿险公司合作。银行通常是以支行作为独立的兼业代理人,各个银行的支行数量毕竟有限,银行网点成了稀缺资源,多数银行网点已经与资金较为充裕的中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签约,新进入的保险公司签到的代理网点很少,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公平竞争的基础和条件。近几年来银行兼业从事代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增量对保险公司人身险增量的贡献比例已达46.21%,部分寿险公司的银行代理业务占公司全部业务的比例已经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80%左右,在合作中银保双方出现了“长险短做”、“团单散做”、“恶性”竞争和“误导”宣传等种种问题,对银行保险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银保合作层次比较低,在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大多数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营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银保合作关系按有无资本纽带关系分为3类,一是完全资本关系,如中银保险是中国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二是部分资本关系,如信诚人寿、招商信诺、太平保险等;三是完全无资本关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银保合作都属于这种类型。从银保合作的方式来看,主要采取协议合作的方式,这种合作方式是一种低层次的合作,双方的合作基础主要靠收取代理费用;从银保产品来看,多为三五年期的短期储蓄类分红产品,合作期间短;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还处于卖保单、拿手续费的初级阶段,远远没有达到银保双方业务互补、整体联动、股权互相渗透、互动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另外,在一些不发达城市,在银行贷款业务放量、需要

大量储蓄支撑时,代理费收入对银行吸引力不大,银保产品的销售不受重视,甚至不被接受。

2银保合作行为短期化,业务处理手段比较落后

目前银保合作关注的焦点是手续费的高低,特别是保监会出台一家银行只能为一家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产品的政策规定以后,许多银行将大量保险资金存款和追求高额的手续费作为银保合作的筹码,看重的是短期的中介收入,不重视制定具体的长期合作规划,重规模、轻管理,重形式、轻服务,表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的特点。银行在代理保险产品时,缺乏营销策划,产品宣传主要依靠保险公司,利益分配缺乏激励机制。银行和保险公司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平台不统一,难以为客户提供方便、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各个网点无法全面联网,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从投保到承保所需时间较长,影响客户购买保险的积极性。此外,银保双方还没有真正做到双方的客户资源共享,双方原有的老客户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银保合作过程中,缺乏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银行柜台人员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培训,银行中拥有保险代理人资格的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代理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发与销售的产品主要是比较简单、易于操作的银行保险产品,对保险业的法律、法规不够熟悉,对保险产品的功能、特点、操作规程和营销技巧掌握不够熟练,误导问题较为突出,在销售保险产品过程中将保险与储蓄相比,盲目套用银行“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使消费者误以为购买了银行的产品。某些基层银行不顾实际下任务,导致一些银行业务人员在宣传上存在片面性、欺骗性,在代理保险业务时发生纠纷,损害了银行保险的声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银行保险产品销售,也不利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

3银保双方缺乏沟通,产品缺乏个性特色

虽然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在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时,通常都表示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互通信息,共同进行开发产品,但实际上双方很少互通信息,保险公司在开发产品时往往不向银行征求意见,而银行也不将客户的保险需求及时告知保险公司,这样就使得适合银行特点的保险产品缺乏,影响银保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此外,银保双方资源共享的意识差,在银行保险产品开发方面缺乏互动沟通,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并且细分市场,造成月前银行保险产品种类少、缺乏个性特色,业务竞争成为无差异的竞争,银行保险产品基本上没有能够与银行产品形成互补,各保险公司未能实现产品的差异化,不能发挥其技术优势,只能采用拼手续费等较为低级的竞争手段。在银行柜台上推出的产品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产品,保障功能设计不足。产品单一带来价格的恶性竞争。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分红型产品占比过高,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运用和分红压力。.4银保双方地位事实上存在不平等导致合作基础不够稳固

银行保险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银行代理模式,保险公司提供产品,银行提供销售渠道,收取手续费;二是战略伙伴关系,银行与保险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签订较为长期的合同,银行除收取手续费外,还分享保险业务的部分利润;三是银行人股保险公司,通过股权纽带参与经营保险业务。我国其它地区基本上都采用第3种模式,我市现在主要采用第1种模式。在银行保险合作中,银行占据主导地位,银行网点成为稀缺资源。银保合作的方案往往由保险公司首先提出来,保险公司为了充分利用银行的客户资源,对一些大中型银行展开强烈攻势,希望与其合作,使银行产生优越感。银保双方地位事实上存在不平等。银行销售保险产品主要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银保合作的关键因素是手续费高低。手续费

过高,形成保险公司的高额成本支出,手续费过低,银行为了更有效利用网点资源,会更换合作对象,保险公司随时可能失去网点,不愿意进行长期性的投入,技术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银保合作的基础不够稳定,合作行为存在短期化和随意性,带来较大的风险。

三、促进银行保险发展的对策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保险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银行保险是金融一体化下混业经营的产物,是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向同一客户群提供银行与保险产品及服务的一种安排,需求变化、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是推动银行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市银行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应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入WTO后金融发展趋势,结合国内金融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市银行保险发展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地研究和解决,以推动我市银行保险的健康发展。1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从全球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业已基本打破业务界限,向交叉经营、全能经营发展,即一家金融公司可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业务。如欧盟国家中大部分都不禁止银行对保险业的投资,也允许银行销售保险产品。虽然不允许银行承保,但银行可以通过投资于保险公司介入保险业。这也是欧洲的银保合作比其他国家发展更早、规模更大的主要原因。而且,欧盟的建立促使欧洲各国的法律法规趋同,欧元的出现也促进了欧洲内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跨国银保合作活动日益频繁,规模不断增大。世界其他国家也都相继顺应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纷纷修订新的法律法规。美国也曾是最典型的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国家,而且通过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确定了禁止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制度;于1956年联邦立法通过的银行控股公司法案也明令禁止银行从事保险业务。但是,1999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国会通过的被誉为解除分业经营的标志性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个法案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的界限,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时代宣告结束,使美国银保合作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从前述分析和国外的立法实践,我们能逐步加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分业经营的原则下相互合作,进行业务创新。最后从法律上确立混业经营的原则,为最终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改革奠定基础。2完善银保合作监管体系,促进银行保险持续、规范、健康发展

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保险公司为争夺市场可能采用提高手续费进行不正当竞争,代理银行可能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强制客户参加保险,使得承保质量难以控制,承保风险加大,如果不加以及时预防和处理,会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2005年6月3日“银行保险深层次合作与发展论坛”上指出,银行保险在中国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时刻,银行保险何去何从,需要保险监管部门深入研究,需要保险公司、银行积极探索、加强合作。同时,要解决银保合作中存在的产品同质、无序竞争、宣传误导等问题。因此,必须完善银保合作监管体系,加强对银保合作业务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监管。银监会与保监会应加强合作与协调,保护金融产品消费者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监会要给予保险公司更为明确的操作规程和指引,规定手续费的最高限额,以避免各公司之间的无序竞争。对于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要给予足够重视,建立动态的风险监督管理机制。要加强银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信息交流,制定银行保险的统一规范,把防止金融风险蔓延、防止银行保险产品搭配出售、防止银行保险双方联手规避监管、防止同业恶性竞争作为未来监管合作的重点,促进我国银行保险持续、规范、健康发展。进而对地市的银保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3强化宏观政策导向,促进银保长期全面合作,合理调节利益分配,充分调动员工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国家应该对人寿保险产品的保费和给付提供税收优惠,金融管理当局应当加强宏观政策引导,促进银保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银行保险经营管理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从银行来说,要充分认识到银保合作是银行自身发展、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机构和人员效率、拓展利润空间的重要途径。从保险公司来说,要认识到银保合作是降低网点和人员销售成本、实行业务创新、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银行保险双方必须共同努力,将银保合作推向长期全面合作,建立战略联盟。银行保险双方应当共同制定业务发展规划、经营战略和配套措施。在业务启动初期,适当提高手续费,以扩大业务规模。对经办人员的利益分配,要考虑保险产品的推销难度,不能把它视为一般的中间业务,要将手续费或佣金按适当比例分配给经办人员,以充分调动员工展业的积极性,促进银保业务的发展。有条件的银行可成立银保业务的专业销售团队,专门从事银保产品系列销售,实现资源整合,提高经营效率。

4加大银行保险产品开发创新合作力度,不断推出新的银行保险产品

我市的银行保险由于起步较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现有的保险产品中适合银行销售的产品太少,而且产品类型单

一、雷同,缺乏特点,如果产品创新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对我市银行保险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保险公司和银行应该积极配合,联手创新,开发出适合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多样化的银行保险产品。针对银行客户的保险需求,开发多样化的、与银行产品形成互补的保险产品。首先,对投保终身寿险特别是年金型保险、投资联结保险和分红保险的被保险人,由于保险合同期限较长,除非到期领取或退保,否则难以领取保险金,为满足其临时资金需要,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可联合推出保单质押贷款,不仅给银行现行小额质押贷款增加新内涵,增加利息收入,而且也有利于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营销,客户亦可以灵活运用资金。其次,个人消费贷款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重点,为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贷款损失,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保险公司提供配套保险和保证服务,保险公司可以开发与此相关的个人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第三,拓展集保障性、投资性、储蓄性于一体的适合银行柜台销售的银行保险产品(如投资联结险、分红险、年金险),发展与信用卡有关的小额免核保寿险产品(如保险公司为银行信用卡持有人提供一定金额的免核保寿险保单,按照投保自愿的原则,持卡人可以通过信用卡支付保险费,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保证保险、参与银行资产证券化等)。要防止误导客户,规范销售行为,对复杂的保险产品,可以利用银行理财室等销售新模式。要采取有利于合作模式创新、产品开发创新、渠道拓展创新的举措,实现银保双方互相渗透、相互依存、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5改进技术,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网络对接

21世纪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这一发展趋势决定了运用电脑手段,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联网,是开展银保合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近年来,电子商务在银行和保险领域得到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为保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和协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可以说,高新技术的进步

也给银保合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高新技术在银行和保险业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银行和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也对保险市场的结构和传统的保险经营管理方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当前我市各保险公司和银行大部分没有实现电脑联网,许多代理工作还是手工操作,导致投保到承保的周期较长,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中国银行同平安保险公司签署的电子商务合作协议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根据协议,中国银行的电脑网络将通过一根专线与平安保险公司的电子商务网站相连接,从而使双方的客户直接从网上获得包括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在内的全方位个人理财服务。

随着保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分散性业务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续期保费的收缴问题也日益突出,“孤儿”保单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委托银行收款则可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但关键是,如何让银行尽快收取和让保险公司也能知道已经收取,这就需要银保合作电脑联网。银保合作业务的发展需要信息交流技术的支持,由于保险产品,特别是一些长期的人身险产品需要进行核保,信息的输送和反馈相当重要,双方必须实现联网才能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效率。保险公司的电脑部门要针对银行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软件,使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工作全部实现电子化操作。

6积极探索发展专业代理模式,设立专业银行保险公司,促进银保双方合作深化,实现银行与保险的双赢

商业银行在进行兼业代理保险业务时并不十分重视业务承保质量,主要重视业务数量,追求代理手续费。为了使银行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务,增强对保险产品销售的责任,提高承保质量,银保双方应当在产权关系方面进一步加强渗透融合,积极探索发展专业代理模式,由银行出资或者由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专业代理公司或专业银行保险公司,通过产权利益上的强化,充分利用银行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积极推广银行保险产品,加强员工保险知识培训,采用有效措施鼓励员工销售保险产品。银行积极配合保险公司开发新的银行保险产品,银保双方合作更加深入、更加紧密、更加注重沟通和协调,加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形成银行与保险的良好信誉和市场形象,实现银行与保险的双赢。也可以采取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即在银行、保险公司之上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子公司的股权控制来对于公司进行资本调度,在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下实现各子公司资金、人才、技术上的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各子公司是独立法人,有各自的财务报表,所从事业务较单一,银行和保险监管部门能对其分别进行有效的监管,不会对现有监管体制造成冲击,与现阶段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已具有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雏形。

总之,Xx银行保险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要积极推动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类型,提升银保产品的技术含量、巩固信息和网络基础,建立银行和保险共享的网络信息系统,而且要使银行保险合作逐步从分销协议、战略联盟过渡到资本合作和组建金融集团。只有使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参股、相互融合,合作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解决制约银保合作发展的“瓶颈”,推动我国银行保险持续、快速、良性发展.

第四篇:调查与决策——《四川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调研报告》

调查与决策——《四川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调研报告》总第211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00期

四川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调研报告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今年春夏以来,我们就四川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到成都、达州、广安、广元、乐山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巴山蜀水的广袤农村,一个个新型专合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壮大,千千万万个农民正逐步组织起来走向合作经济之路。这是一条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富裕的光辉大道。本调研报告对四川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并对下一阶段专合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四川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回顾与现状

(一)农村改革前合作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

新中国建立后,我省合作经济和全国一样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上世纪50年代,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合作化运动,从个体农民经过互助组、土地入股的初级合作社、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高级合作社,直至发展到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以“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存在了20多年,由于在所有制上过于求“高”求“纯”,规模上求“大”,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群众自主经营发展致富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期,我省农村改革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个体自主经营发展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但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的集体财产分光卖光,较大比例的农村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据典型调查,60%以上的村、组没有集体收入,“空壳村”、“空壳组”普遍存在。农村实际上形成了以农民家庭独立自主经营为特征的小农经济格局,个人“分”的一层比较彻底,而集体“统”的一层基本不起作用。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进入买方市场以后,单家独户的农民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不相适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省农村各种专业协会应运而生,广大农民群众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开始了创建新型专合组织的探索。

(二)新时期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新型专合组织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起步期。大约为整个80年代。80年代初期,我省农村专合组织随着农村改革的起步而兴起,其初始形态是农民创办的各种专业协会,其中科协、农业部门起了很大的作用,供销社也在自身改革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为会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到1985年,全省农民专业协会达0.93万个,占全国七分之一,协会会员25万多人;1987年,协会发展到1.9万多个,入会农民39万余人。这一阶段我省农村专合组织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阶段,稳步发展期。大约是从90年代初期至2002年。这一阶段农村专合组织在数量上有起有落,趋于稳定,到2002年全省各类农村专合组织约8500个;从质量上看,协会服务功能从技术、信息服务向购销、加工领域拓展,出现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专合组织。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期。大约是从2003年至今。党的十六大指出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2年底以来,省委高度重视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把它提到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推进四川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高度。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对专合组织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批示。2003年全省首次召开了农村专合组织发展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发展成绩,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推动全省农村专合组织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召开了全省农村专合组织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动专合组织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到2005年底,全省已有农村专合组织1.33万个,比2002年增长57.5%,年均增长16.3%,成员农户278.5万户,带动农户879.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4.7%。农村专合组织发展呈现多元化、多层化特点,出现了一批比较有规模、有影响的专合组织。它们已渐渐突破地域、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把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组合起来,有的还进行了资金合作。我省农村专合组织发展居于全国前列,2005年初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专合组织发展试点省。

(三)四川农村专合组织发展的新探索

1.把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与发展专合组织相结合。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农村工作由直接行政指挥向政治领导、间接管理和综合服务为主转变。我省一些地方切实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专合组织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村党支部领办、引办专合组织,专合组织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农村专合组织紧紧依托和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的转变,使农村党支部有了“大舞台”,农村专合组织有了“主心骨”,农村产业发展有了“好路子”。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称之为“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

2.政府支农资金开始重点投向农村专合组织。过去政府支农资金一般通过项目投放使用,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带动性往往不十分理想。南江县等一些地方通过抓专合组织发展,把有限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支农项目资金以及社会支农资金捆绑起来,按照一定比例与合作社社员入股资金配套,无息提供给合作社发展周转。这样,通过有限的政府支农资金作为载体,引导社会资金和农民资金投向合作社,又切实加强了对政府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管,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合作经济事业的积极性,由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

3.农村专合组织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实现了发展的有效对接。我省一些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服务农民的原则,积极投入到农村专合组织发展中,为自身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五通桥区农村信用社对专合组织实行了联户担保贷款,较好地解决了专合组织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南江县南江黄羊光彩合作社将社员股金在农村信用社开设专户并接受监管,合作社起到了贷款中介、信誉认可和协助回收贷款的作用。信用社也对合作社贷款实行了利率从优、期限放长、手续从简等优惠政策。

4.农村专合组织向紧密型方向发展。我省农村专合组织大多数为利益联结不紧密的松散型协会,目前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松散型协会、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就有了发展紧密型合作社的愿望。不少市、县因势利导,开始从政策上积极引导专合组织向紧密型合作转变。这类紧密型合作社大多以产业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以股份合作和购销合作为特征,较好地实现了农民的利益联结和分工协作基础上的产业化经营,虽然目前还很弱小,但却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

二、农村专合组织的作用、影响与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专合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一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专合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了经济规模,促进了技术、信息、资金、品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苍溪县生猪专业社在与加工企业进行购销谈判时,凭借其规模和质量优势,最终使企业以每公斤高于散户0.4元的价格收购社员肥猪,较好的代表了社员利益。蒲江县果品协会、隆昌县禽苗协会、五通桥养鸡协会在收集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协助会员销售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是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进程。农村专合组织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帮助农民紧紧围绕市场调整种养结构,积极发展质量好、效益高、市场前景广的农畜产品,促进了“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与龙头企业、市场的联结,推动了农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基地化生产,加快了传统种植业向特色种、养、加工产业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是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农村专合组织在农业技术的服务普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社、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商品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尤其是成员农户效果明显。据有关部门调查,四川专合组织成员农户收入水平比一般农户高20%左右。

(二)我省农村专合组织发展实践中的问题

一是专合组织的经营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的专合组织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管理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规章制度往往停留在纸面上,有的专合组织负责人在较大程度上控制了专合组织,普通成员参与程度低,互助合作性质少,有的甚至演变为私人企业。

二是专合组织的结构不合理。我省农村专合组织中组织结构松散、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的专业协会过多,比较规范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合作社较少,集体经济数量更少。专合组织总体结构层次较低、较散,导致整体质量不高,作用发挥有限。

三是专合组织经济实力弱。我省农村专合组织大多数经济规模不大,几乎没有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积累少,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有的维持正常运转都困难,一旦发生市场风险,难以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四是培育扶持的政策力度不够强。农村专合组织起步发展阶段亟须国家扶持,中央、省对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许多地方也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但总体看来,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还有差距,特别是财政、信贷和税收方面力度不够。

五是法律地位不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至今尚未立法,我省专合组织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有的建立若干年至今尚未登记。专合组织法律地位不明,既难以对外进行经营活动,一旦出现经济纠纷,又会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影响专合组织的规范化发展。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专合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内容。而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发展又是根本,对集体经济十分弱的四川来说,鼓励农民走新型合作经济之路是省委的一项重要举措,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推动农村专合组织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鉴于我省农村专合组织仍处于数量型扩张的初级阶段,当前应进一步重视专合组织的发展质量,以质量带数量,以质量促发展,推动专合组织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建议我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加强对省内外合作经济发展典型经验的学习交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合作经济知识的培训,着力培养合作经济工作干部、合作社辅导员和合作社带头人,争取在近年对全省的合作社干部进行一次轮训。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在2007年召开一次全省性的提高农村专合组织发展质量的大会,把2007年定为合作经济发展质量年。

(二)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对专合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

我省要进一步抓紧落实已经出台的农村专合组织政策,并根据新的实践研究新的政策措施。省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应建立合作经济专项基金或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合作经济的导向作用,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和广大农民对合作经济事业的投入;要改进政府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把重点向龙头企业倾斜逐步转移到向专合组织倾斜,探索把政府支农资金适当捆绑起来投向专合组织的途径。税务部门要重点研究、制定和落实对农村合作社的优惠扶持政策;工商、农业、畜牧、林业等有关部门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政策研究。各地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落实政策,完善政策,用活政策,为专合组织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专合组织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农村专合组织中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发展商品生产,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重要转变。各级党组织都应重视和积极推动这个转变。特别是县一级党委,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转变的领导,积极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专合组织发展中发挥好领航作用。

(四)合理划分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两大类专合组织

我省现有专业协会和合作社分类标准不清,相互交叉发展,不利于提高发展质量。为了提高专合组织的整体发展水平,我省专业协会和合作社应按照活动领域进行规范分类。可以考虑专业协会类定位为社团法人,主要在技术、信息等服务领域活动,发挥行业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作用,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合作社类定位为合作社法人,进入生产经营领域,成为经营实体,使其既区别于企业法人,又区别于社团法人。对一些已经进入经营领域的专业协会,要逐步改造为合作社;对一些松散型合作社,也可以转为专业协会。

(五)重视和支持专合组织向紧密型方向发展

以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为主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合作社,能够有效地把农民组织

起来发展规模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比较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利益。我省要重视和积极支持紧密型、半紧密型合作社的发展,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农户创办紧密型、半紧密型合作社,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专业协会和松散型的合作社向紧密型、半紧密型合作社转型。已经建立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合作社,要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增加积累,切实为社员谋取最大利益。同时,要积极支持集体经济包括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支持双层经营体制中集体一层通过发展逐步增加积累,重视和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示范作用。

(六)进一步完善合作社运行机制

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与其运行机制紧密联系。要按照合作社基本原则对现有合作社的运行机制进行重新塑造和完善,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试点。对新创建的合作社,从一开始就要抓紧合作社组织结构和利益机制的构建。对实行股份制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合作社,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一般处于强势,资本优于劳动必然损害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联结关系。总的看来,现阶段应实行劳动合作优先和资本适当约束的原则,在分配机制上要逐步形成合作社按社员产品惠顾额分配和按股份分配两种主要分配形式的有机结合,体现合作社的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密切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机制。

(七)合作社要办好自己的经营实体

我省农村专合组织实力弱,与其长期主要在技术、信息服务领域活动,没有及时进入经营领域有关。合作社要真正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经济的靠山,必须兴办自己的经营实体,进入购销、加工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分享购销环节和加工环节带来的增值利润,逐步增加自身积累,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和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合作社要办好经营实体,必须注重培训自己的管理人才,广泛吸引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政府应在人才和培训方面重点给予支持。合作社建立起强大的产加销经营实体,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八)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专合组织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农村专合组织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农村信用社对专合组织的信贷支持具有重要杠杆作用,随着合作社经济整体实力增强,资金信誉度不断提高,必然大量增加信用社的优质贷款客户群,增强信用社资金运作和支农能力。建议我省总结南江县“支部+专合+信合”经验和五通桥区信用社对专合组织实行联户担保贷款的经验,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扩大试点,发挥好农村信用社支持专合组织发展的资金杠杆作用。农村信用社也要把支持专合组织发展作为服务“三农”和拓展发展空间的突破口,最终实现合作社与信用社的双赢。

(九)加快制定合作经济地方性法规的步伐

农村专合组织的国家立法正在酝酿。为了促进我省专合组织的发展,省人大和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要紧紧跟踪国家立法情况和进度,一方面要抓紧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一旦国家法规公布,我省配套性地方法规即可出台。关于专合组织的注册,我省可制定暂行规定,原则上专业协会可在民政部门作为社团法人登记,合作社可由工商部门新设合作社法人进行登记。

(十)把专合组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农村专合组织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我省要把农村专合组织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抓农村专合组织发展促进和推动新农村建设。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专合组织发展受制于落后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议各地要注意将新农村建设试点与专合组织的发展相结合,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来支持和推动专合组织的发展壮大。

组长:赵昂

成员:唐文超 何源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7-04-06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五篇:调查与决策——《对做好灾后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建议》

调查与决策——《对做好灾后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建议》总第301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91期

对做好灾后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建议

“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给我省灾区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也使全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遭受负面影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近日,我们到省招商局、省商务厅、福建商会、浙江商会、广东驻川办事处等部门进行了调研,其有关情况和建议如下,供参考。

一、当前情况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后,全省上下迅速掀起了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热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5月,全省引进国内资金819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0%以上,同比增长42.7%;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8家,审批外商增减投资项目111个,实现合同净增资18.7亿美元,同比增长3.7倍。“5·12”地震后,各市州积极行动,进一步强化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一些地方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一些地方细化了引资方案,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势头不减。截至6月中旬,灾害较轻的14个市州共外出招商94次,新签约71个,引进资金353亿元,新开工项目42个。重灾区更是不等不靠,抢抓机遇,如什邡市就引进了浙江利森公司增资的12亿元,扩建水泥生产线,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受此次地震影响,我省招商引资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撤资现象,但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一是由于部分省外企业对四川灾情不够了解,误认为四川都是重灾区,对在我省投资信心不足。二是地震前准备落户重灾区的一些项目,有了改变投资意向的迹象,可能投资到省外其它地区。三是有部分企业厂房受损,担心发生余震给员工生命安全带来隐患,放慢了投资速度,减小了投资规模,使原已开工的企业迟迟不能正常复工。四是部分原计划开工的建设项目,由于顾虑余震会影响建设质量,仍处于等待观望的状态。

二、主要问题

1.宣传的“度”把握得不够好。灾后一段时间客观报道我省重灾区的真实受损情况,让海内外了解此次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的巨大灾害,非常必要。但随着救援工作的结束,就应该大量增加恢复重建、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报道。可一个多月过去了,至今还有不少媒体报道的内容,仍给人一种四川损失惨重、余震不断的强烈印象,误导了国内外投资者,使他们对投资四川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2.对外来受灾企业缺乏应有的关爱。据外省商会反映,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一些重灾区的基层政府对本地企业和居民关心救助较多,对外来企业受灾关心救助较少。他们介绍,地震后外省商会积极组织来川企业为灾区捐款捐物,而这些企业在重灾区遭受厂房损毁和人员伤亡的情况,当地政府很少过问,甚至在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企业的员工都未能得到当地政府提供的食品、饮用水和帐篷等救助,让人深感失望。

3.亟待改善投资软环境。地震后,一些重灾区的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抢险救灾和灾后安置、重建上,对软环境的整治客观上有所放松。目前,“三乱”现象又有苗

头出现,特别是一些职能部门,以向灾区捐款捐物的名义,向企业重复摊派,加重了地震中本已受到较大损失的企业的负担。

4.引资方式实效较差。目前,我省一些地方仍热衷于依靠行政力量大规模地组织各类招商活动,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表面上签订了很多“意向性”合同,而实际上落实的投资项目和到位的资金却很少。同时,没有很好地发挥外省驻川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在招商引资中的特殊作用,这也影响了招商引资的实效。

三、几点建议

1.及时调整宣传角度。借助国内外都在关注四川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5o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正常稳定的社会秩序、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灾后重建中的巨大商机,以及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举措,向国内外全方位、多层次展示“安全四川、机遇四川、希望四川、和谐四川、美好四川”的良好形象,积极主动地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者来川投资和发展。

2.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在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之后,全省上下一定要尽快恢复工作和生活常态,为外来投资者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投资环境,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外来企业受损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服务力度,同等给予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加快恢复生产,努力营造一个安商、亲商、帮商的投资环境。

3.完善招商引资方式。灾后招商引资工作更应该注重实效。外省商会和驻川办事处反映,商会是连接外商和本地的桥梁和纽带,“以商带商、以商招商”是招商引资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特别重视和发挥各省商会、办事处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鼓励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省级有关部门应定期召开各省商会、行业协会、驻川办事处参加的项目推介会,及时推出建设项目,交流招商经验,征求进一步搞好我省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建议,以推动全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4.尽快出台灾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加快恢复和推动我省招商引资工作,我省除应积极向国家争取灾后重建和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支持产业发展特殊政策。广东省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对口支援巫山县的一些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取中央支持一点、省上支持一点、企业投资一点的办法成立股份制公司,不严格按股份多少分红,而是让利给企业,这样既把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又规避了政府投资风险,实现了多赢局面。

5.进一步加大灾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领导。继3月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后,各市州相继成立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今年省委6号文件和奇葆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议省上应尽快成立“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力度,充分整合全省招商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本室经济处:任晓波 唐培蓝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1-25录入用户:admin-swzys)

下载调查与决策——《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对组建四川银行的构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与决策——《关于把甘孜州海螺沟景区建成 四川旅游经济开发试验(推荐)

    调查与决策——《关于把甘孜州海螺沟景区建成 四川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的建议》总第377期调查与决策(内参)第6期关于把甘孜州海螺沟景区建成四川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的建议中共......

    关于大连火车站春运情况调查与解决方案构想

    《关于大连火车站春运情况调查与解决方案构想》—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指导老师:金辉组员:王然 祖成 金睿 张玉琪卢秉超 陈音篪 张尚群一、课题名称 《大连火车站春运情况调查与......

    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

    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 摘要: 在地震灾害现场指挥抢救的温总理说过一句话,“只要有双手,家园就能重建”——这句话真切地诠释出了救灾的真义所在。还应该看到,地震救灾......

    对规范乡镇党委和政府议事决策制度的调查与思考

    对规范乡镇党委和政府议事决策制度的调查与思考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

    关于组建奶牛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组建奶牛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建立合作组织创新经营体制促进奶牛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____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6年5月23日)近年来,按照全市“农转牧”战略的总体部署,......

    调查与决策——《我的汽车我制造》

    调查与决策——《我的汽车我制造》总第356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4期 我的汽车我制造 --关于四川发展汽车产业的思考 《蜀商》杂志编辑部制造业是高投入、低回报的产业。但汽......

    对银行服务的调查分析(汇编)

    对银行服务的调查分析1、 对中国银行业总体分析 中国银行业不注重品牌战略,不能达到品牌产品业务相 结合的发展;很多银行的宣传方法不够深入人心,没有给人留下应该值得信赖的印......

    银行与中介调查总结报告

    我们大概花了三周时间对银行和中介进行持续性的宣传,范围东起教工路西至古墩路,南起西溪路天目山路一带北至文一路,针对银行和中介不同的特点,分别予以总结并考虑下阶段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