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街道居委会创新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优质服务
龙翔街道辖10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6999人,已婚育龄妇女6479人。近几年来,街道坚持以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以群众需求为主导,大力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计生部门坚持在“知情上下功夫,在指导上做文章,在服务上求效果”。通过一对
一、面对面“零距离”宣传和集中培训宣传,发放《幸福之旅》、《避孕节育知识》等,使育龄群众基本掌握三种以上避孕方法,同时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宣传指导使广大育龄群众明确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是在政策指导下的选择,而不是自由选择,是服务于个性化的体现而不是落实措施的自由化。对实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已婚育龄妇女,根据育龄妇女的生理特点、身体状况坚持避孕方法“首选”指导。
二、针对群众需求,扎扎实实推进随访服务工作。一是开展全程陪同服务。育龄妇女上医院落实“四项”手术,由村计生联系员负责全程陪同,来回车费由村里负责报销,除“四项”手术费全部报销外,对自觉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妇女村里给予20元的补助。对落实“四项”手术中出现的特殊情况,由街道计生服务站人员全程陪同。每年全街道各村用于落实“四项”手术来回车费支出达3万多元。二是加强上门随访服务。加强产后随访服务,产后42天内由村计生联系员上门随访,交待注意事项,针对前几年哺乳期怀孕人数较多的现象,在随访中特别强调哺乳期避孕的重要性,并将避孕药具送到产妇手中。顺产3个月(剖腹产6个月)再次上门指导及时落实可靠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加强术后随访服务,街道计生服务站人员或村计生联系员在术后二周内及时上门随访,了解术后身体状况,交待术后的注意事项,并将有关的计生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知识等宣传资料送到育龄群众手中,对上门不见面的采取去其工作单位或电话随访,力争随访率达到100%。三是加强对新增使用避孕药具人员的随访。计生服务站人员或村计生联系员及时上门随访当月新增使用避孕药具人员,告知注意事项。四是加强对重点对象的随访。对因病或生理原因不能常规使用避孕节育方法的对象,由计生服务站人员上门进行面对面指导;对不符合再生育条件但有生育愿望又未落实长效避孕措施的对象,由村计生联系员每月(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把避孕药具送上门。
三、政策推动,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街道设立计划生育“新风奖”,规定对夫妻双方都是农村户口按规定可以照顾生育第二个子女,但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落实长效可靠节育措施的对象,其子女年满14周岁后颁发“新风奖”证书并一次性奖励500元。到目前止,已对符合“新风奖”条件的73对独生子女家庭进行了奖励。同时设立人口与计生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奖励符合“新风奖”等条件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对计划生育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基层计生工作人员及育龄群众,用于独生子女困难家庭补助、独生子女重病医疗资助及独生子女家庭生产扶持等,2003年用去资金3万多元。
第二篇: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指导服务
确保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百色市粮作站
(2005年6月24日)
玉米是百色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市常年播种面积190万亩左右,占全广西玉米面积的24%左右,是广西玉米主要产区之一。2004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190.08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9.89%,产量39.7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6.69%,平均亩产209.2公斤。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大力度,着重狠抓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特别是加强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据统计,上半年全市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面积12.22万亩,完成上半年计划任务的122.2%,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全年计划任务的61.1%;全市共建立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样板148个片(点),面积3.598万亩,其中在靖西县新圩乡新荣村建立的区、市、县、乡四级联办,连片2000亩的高标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预期目标为年亩产玉米900公斤以上,每亩节支增收120元以上;该示范基地玉米普遍生长发育正常,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示范效果良好,工作成效很大,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以下五个结合:
一、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突破传统农业思维定势,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央、自治区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百色市农业局党组研究决定,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市农业系统中组织开展‚农业项目联创活动‛,提出了‚农业局抓大亮点,联系大项目;各科、站抓小亮点,联系小项目;党员联系农村中心示范户‛的要求,并将其列入各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和有关考核奖励办法,这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纷纷结合业务工作的开展,深入乡、村,以实施项目为载体,积极创建各类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样板。市、县农业局和农技推广部门都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开展‚农业项目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行动切实抓紧抓好。
二、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一是调‚优‛品种。我们按照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的要求,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采用优质高产、市场适销、高效增收的玉米品种,提高示范基地良种覆盖率。示范基地主要推广近年来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和市场畅销的‚正大619‛优质高产玉米良种,同时还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后备品种在示范基地进行试种对比展示,以便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更优良的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使我市的玉米生产强项更强、优势更优、亮点更亮、效益更好、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调‚强‛产业。即以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来促进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实践证明,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减少了耕地犁耙费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2004年全市推广面积11.38万亩,平均亩产达358.49公斤,平均每亩节支增收84.17元。可见,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是大幅度减少玉米生产投入、降低成本、提高商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的有效措施。靖西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而玉米又是该县粮食生产的优势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靖西县又是百色市玉米生产第一大县,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首位;2004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1.45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0.0%,产量9.8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7.79%,平均亩产238.2公斤。今年,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促进靖西县玉米这一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是调‚活‛模式。即调整优化生产模式,为示范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在原来单一的‚玉米—玉米‛种植模式上创新发展‚玉米—玉米+秋种南瓜‛、‚玉米+鸡‛生态种养等新的生产模式,从而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三、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宣传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向农民群众直观宣传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一个展示平台和窗口,着
重狠抓玉米免耕各项综合配套增产增效增收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了示范效果。一是推广玉米‚正大619‛、密本南瓜等优质高产良种。二是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三是推广间套种技术。四是选用优质高效‚农泰‛、农民乐747等除草剂灭除杂草。五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早玉米3月中旬播种,晚玉米7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套种南瓜;种植密度玉米‚正大619‛每亩3500株,秋种南瓜每亩600株。六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重施攻苞肥。施肥N:P2O5:K2O=1:0.5:0.8;在大喇叭口期每亩施攻苞肥碳铵25公斤或尿素15公斤。七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四、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零距离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相结合各级农业部门都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本部门服务‚三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的重要手段,对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努力为示范基地建设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一是市、县农业局都成立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公司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全力抓的良好工作氛围,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优先安排和倾斜照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层层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竖立标牌明示,实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各级
农业部门领导经常到示范基地检查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证了示范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二是广泛宣传,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科技下乡活动、科技赶集活动、有线广播电视、科技宣传栏、网上信息发布、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播放技术光碟、技术人员讲课、发放免耕技术资料和组织现场观摩等多种方法培训农户。市粮作站编写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要点在百色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并打印1500多份分发给各个技术咨询点,农民在购买种子时免费发放,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培训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县农技推广站也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此外,在建设示范基地整个过程中,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自始至终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与农民加强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示范基地各项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确保技术推广的科技含量高,真正达到高标准、高质量。
三是做好社会化服务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做好示范基地建设所需的良种、农药、化肥、农地膜、除草剂等配套农用物资的供应工作,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五、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开展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重点扶持农村党员中心示范户,在每个村屯精选确定3-5户党员中心示范户,加强帮扶指导使他们成为推广应用
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先进成功典型,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地位,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然后通过他们的典型引路和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带动其他农户。
第三篇: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创立工作载体,创建和谐家园
淮阴路居民区党支部 张龙云
新泾镇淮阴路居民区是一个综合性居民住宅区,管辖10个小区,有常住居民1608户,社区党员130人,在职党员200余人。自从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居民区党支部按照区委和镇党委的要求,确定了以“扬党的旗帜、展党员风采、促和谐家园”的争创主题,以“四个结合”为着力点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同时,按照争创活动的目标责任,党支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签署了党员公开承诺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机制,强化队伍战斗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创先争优,就是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居民区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中,积极探索,群策群力,把机制创新作为体现党组织先进性的切入点,以楼组党建工作制、见习主任负责制、党建联合工作制三大机制和大众论坛这一有效载体,促进居民区党建工作的实效、高效、长效。
1.推进楼组党建工作制
党支部以楼组党建为载体,制定了“八个一”的楼组党建工作方案并不断在时间中深化拓展,把开创创先争优活动与楼组党建相结合,推动社区党员在社区大五代中争先锋、做表率、展风采、做贡献,以和谐楼组拖动和谐社区建设。随着都组党建的不断深化,在职和退休党员在社区中亮身份、亮责任、亮特长。今年,居民区党支部向党员发放了102张征询表,邀请党员们自主选择为民服务的项目,共有95名党员选择了18个项目,除长期卧病的老党员之外,党员参与率打到了93%。
2.坚持见习主任负责制
将条线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送上后备干部培养的“快车道”,通过6年来的坚持实践,有效提升居民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夯实社区干部队伍基础。
3.加强党建联动工作制
党支部长期坚持与社区单位开展党建联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问题共解,通过发挥社区单位、物业公司等各方优势,多次化解了“村改居”小区居民的上访矛盾,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4.创办“大众论坛”
党支部为了深化“一居一特”建设,于2005年探索成立了“大众论坛”。“大众论坛”是淮阴路居民区推进民主自治建设的一个平台,以“大众论坛大家添,人人出力建和谐”为主旨,以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协商对话等形式,邀请社区各类群体共同参与,共商共治小区事务。迄今已举办了十几期论坛,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居民区各利益群体通过大众论坛逐渐消除隔阂、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减少了小区不和谐因素,起到了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效果,也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二.搭建平台,激发党员责任感,提升小区和谐程度
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新形式下的新要求,居民区党支部不断探索怎样才能通过更好地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党的形象。为此,党支部开展了专题会议,邀请了部分社区党员、社区骨干围绕“如何扎实有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议题进行交流。党员们积极建议:“作为一名党员,要牢记宗旨意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多做一些便民利民的事。同时,也希望党组织在搭建平台,给党员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发挥党员带头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党支部在聆听了党员们的心声后,把为党员搭建平台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着重点,经过认真的探索和研究,从居民的需求和党员的实际出发,先后创立了党员服务站,“心声”调解工作室、“烛光”育苗驿站和“云之鹊”健康辅导站四大工作站,以有效的工作载体
第四篇:创新工作机制
**镇创新工作机制
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果
一是优化服务窗口设置,拓宽项目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提高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整合便民服务事项,统一受理,全程代办。同时,开辟和拓宽项目建设联系的绿色通道,设立服务项目建设的专线电话和电子信箱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二是强化高效优质意识,提升群众满意度。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严格按照承诺的时限予以办理,做到能一次办成的决不让服务对象跑第二次,能今天办成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完善全程代办制,做到专人负责、优先办理、特事特办,切实增强服务窗口办事效能。
三是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缩短办理时间,进一步理顺工作程序。全面推行和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信息反馈制等,并在政务公开栏等显要位置进行公示。对特殊人群实行专责专办,做到专人负责、跟踪服务,优先办理、特事特办。
第五篇:如何开展社区居委会工作
如何开展社区居委会工作
开展好社区居委会工作,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把强化自身作为立足点,把教育居民作为切入点,协调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使居委会在社区居民的自我发展与服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开展好社区居委会工作,必须加强居委会自身建设。
1、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居委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居委会要建立健全支部及居委会工作(办事)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尤其对于工作流程、考核奖惩、档案管理等制度要规范,使居委会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加强自身建设,工作有中心、有计划、有总结。居委会要对自身工作认真进行调研,围绕社区发展与服务为中心,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及重大事项工作计划,内容要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任务分解明确,切合社区实际,并充分体现班子的开拓进取精神。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确保总体任务及阶段性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
3、加强自身建设,必须重视两委班子的建设。
日常工作中,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要团结协作,同时强化党支部对居委会工作的领导协调作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求团结;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居委会干部队伍,不断增强班子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业 1
务素质以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年轻化、高学历的干部队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整个班子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4、加强自身建设,居委会工作必须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区域分工和职责分工是居委会日常工作中两种基本的分工方法,每个居委会干部的职责中都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楼院(胡同)的“分片”管理,以及具体事务的“分工”管理中,如何保证每人的职责清晰、不混乱,是居委会工作难免遇到的问题。同时,社区日常工作头绪繁多,而居委会人力有限,不可能永远做到“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必须以“谁发现,谁受理,谁负责”的制度进行适当补充,以免造成办事互相推诿的现象,形成居委会自身建设的障碍。
二、开展居委会工作,要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1、居委会要处理好为政府解忧,与为居民服务之间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建设。根据我国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
生活质量的过程。一方面,街道和大社区提供支持,居委会应该协助其工作。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政府和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社区自治组织在成长过程中,如财政、房屋及人员的配备和管理方面,需要得到街道和大社区的指导和支持。也就是说,街道和大社区指导居委会,居委会又反过来协助他们开展居民工作。
另一方面,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该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自治组织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街道、大社区交办工作的关系,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自治组织。
2、居委会要处理好与其他单位、组织的关系。
目前,社区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从事各种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如社区舞蹈队等,对丰富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现阶段,社区民间组织的管理还不规范,因此,居委会应该担负起对这些组织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职责,对具有相对固定活动内容、活动周期、活动人员的群众活动团队实行备案登记,解决其合法化问题,将其纳入管理范围,并通过奖励、考评体系等方式,引导、鼓励其发展,使他们在社区人文环境的创建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同时,居委会还要充分重视与辖区单位的共驻共建,努力形成“社区搭台,单位群众唱戏”的局面,合理配置社区资源,避免一方面闲置,另一方面却重新投资;同时可以加
强交流,增进团结,强化居民和单位的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三、开展居委会工作,要加强居民教育,在谋发展的基础上,以创建社区软环境为切入点,大力创建和谐社区、学习型社区。
在保证居民群众正常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居民教育工作搞得好,可以对社区建设和发展,以及社会安全稳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居委会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居民自身建设,将社区建设成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健全组织网络及队伍,完善教育资源和场所。要给居民推荐几本好书,开展几次有益的居民活动,内容与形式要切合实际,贴近和谐社区建设与居民诉求,有特色、有创新,活动有成效,使社区形成良好的居民学习风气和道德风尚,将社区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居民风气高尚的和谐社区、文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