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doc

时间:2019-05-14 00:3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doc》。

第一篇: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作者:王 菁 谢凌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1期

[摘要]文章研究基于对国内26所普通高等院校和4所重点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从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就当前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通过与重点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进而探讨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普通高校 英语专业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王菁(1981-),女,山西临汾人,防灾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谢凌江(1979-),男,四川南充人,防灾科技学院科研处外事科科长,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三河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132-03

在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早已从单纯的语言文化交流走向多元化,社会需要的是既懂英语又懂某方面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当前探讨的重要问题,而要探讨这一问题要从课程设置入手。

一、研究方法及目的笔者随机选取26所普通院校(不包括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作为调查对象,院校类型包括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等。其中,外语和师范院校占总数的38%(15%+23%),比理工院校比例(26.9%)高出11.1个百分点,比综合院校比例(34.6%)高出3.4个百分点。因此,这次调查稍微有偏重文科院校的倾向。本次调查对各个院校英语专业的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然后随机选取4所“211”重点院校,从相同的研究方向入手进行对比研究。由于各学校网站设立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详尽,有的粗略,所以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主要围绕设立比较详细的院校进行。

二、研究内容

(一)专业名称与定位

英语专业属于文科学科,其一级学科是外国语言文学。英语专业是根据其学科的分类与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学科方案和计划,旨在培养专门英语人才。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复合专业”,是与语言训练和专业训练既有区别又有融合的专业。目前很多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但是名称却很不相同。在本次调研的26所普通院校中,以“英语专业”

命名的有12所,以“英语+专业方向”命名的有11所,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命名的有3所,而4所重点院校都以“英语专业”命名。专业名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专业定位,“英语专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概括专业的定位和学科性质,采用该名称的院校绝大多数为综合类院校。以“英语+专业方向”命名的院校占了近一半,不难看出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采用该名称的院校多为理工和经管类院校,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命名的3所院校都是语言类院校。

在笔者看来,专业名称的命名既可从招生的角度考虑,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招生院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个院校都从学校自身的情况入手,采取不同的专业名称,这是当前英语专业定位的大趋势。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每一学期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设置。曹进在第二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上认为,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教育方针的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改进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得到实现。

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将四年的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技能课是指英语技能的综合训练和单项训练课,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课程,而相关专业知识课则是指与英语有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性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考虑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的平衡,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是很不容易的。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针对这三个模块的比例和关系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等问题,各个院校间仍然存在着分歧。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普通院校目前采用的是以《大纲》为基础,公共课/通识教育+专业课/专业教育+专业方向选修课/素质、技能拓展课+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块。

1.主干课程设置。此处主干课程指的是上面提到的专业课模块。由于《大纲》中对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已作了规定,因此各高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大致相同,只是在课时、学分、开课时间以及研修形式上不尽相同(见表1)。

从表1不难看出,14所院校基础英语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与基础英语相比,高级英语的课时数有所下降。11所院校在第一到第四学期,每学期都开设泛读课程,并且都是作为必修课,仅2所院校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这表明传统的基础课的分工仍被多数院校所沿用。4所重点院校都采用了一二学期泛读课程为必修课,三四学期为选修课的形式,这样便于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听力和口语课程在各院校设置不太一样,但都是作为必修课。大多数院校的听力和口语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是相同的,但是部分院校听力的比重要高于口语。在各级考试中对听力能力的侧重,使得很多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更侧重于听力课程。写作课程在14所院校中都是必修课,但是开设的时间有差别,绝大多数院校是从大二开始开设的。

对于语言学概论或者语言学导论课程,11所院校设置为2学分,周课时2学时,除一所院校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之外,其他院校都是在高年级开设。该课程在多数院校是作为必修课。有两所院校的英语(商务英语)专业则没有开设语言学课程。对于英美文学类课程,多数院校都是在高年级开设,有些院校的英国文学类课程和美国文学类课程是分别教授的,且前者的学时和学分要高于后者。对于翻译类课程,14所院校全都是在高年级开设,大多数院校没有在课程名称上区分英译汉和汉译英,而是使用“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概况”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在院校中开设情况差别较大,多数院校在低年级开设。

对于大学本科阶段英语专业是否开设语言学概论一直存有争论。很多人认为如果学生不选择考研的话,学习语言学对以后的就业并无多少实用价值,因此建议将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关于英美文学课程也有同样的争论。笔者认为,这两门课程作为语言类的学习者是必须要修读的,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语言素养;而且学生可以首先通过修读这两门基础性课程,对两个研究领域初有涉猎,如果学生对某一研究方向感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修读后续课程,以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方向,这对英语专业很适用。对于专门用途英语专业,修读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在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学生可以更多地修读与自己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

综上所述,精读、泛读、口语、听力、写作和翻译等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在多数院校中无论从课时、开课时间和学分设置上均没有太大差别,主要集中于一、二年级开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绝大多数院校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语言学、文学、文化类等专业知识类课程,在各院校的开设情况差别较大。这些课程的开设重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英语语言和文化素养。由于每所院校的侧重点不同,在开设这类课程时从学分设置到课时以及开课时间都有较大差别,但多数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说明这类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以上这两类课程的设置情况与重点院校类似。

2.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关于第二外语课程,14所院校中有13所院校在教学计划中有详细介绍。多数院校开设时间为第二学年,学分多为12或者16学分,开设学期数多为3或4个学期。在课程性质上,有5所院校把第二外语课程归于通识类公共课程,其他都归类为专业基础课程,并且13所院校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而4所重点院校的设置则有很大不同,无论是课程课时还是学分上都明显少于普通院校,并且其中3所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见表2)。关于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近来也是备受争议,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第二外语都是为了考研,不打算考研又对第二外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并没有必要修读第二外语。而且对于大多数普通院校来说,由于受到师资的限制,第二外语课程并不能真正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这样对于一部分对第二外语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就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将第二外语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应当是一个发展趋势。第二外语对于英语专业来说属于复合性质的课程,相当于辅修课。如果不是考研或感兴趣,“二外”应用范围有限,应当设置为选修课。

3.相关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相关专业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素质,是区别于传统的培养工具型人才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14所院校中的绝大多数院校都在三、四年级开设了专业方向课程。由于复合方向的不同,各院校所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也是不同的。

对于相关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很多院校采取分组、专业模块或者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开设“英语专业”的综合类院校,分别针对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分成三个不同的专业模块,每一个模块开设相关的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学生修读一个组的全部课程,另外组的课可以任选。由此可以看出,很多院校已经不再对学生进行通才教育。理工科类院校结合自身的院校性质以及专业特色,都选择了不同的复合方向,在专业拓展课程方面都结合自身实践并为了应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了多层次的选修课程。在同一个复合方向中,由于院校特色的不同以及对专业认识的差异,课程的设置也有较大的区别。

通过对14所院校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设置的研究,笔者还发现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满足自身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需求之外,也采用一些共通的课程,如商务英语、英语口译、科技英语等,这说明社会和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急需。也就是说在专业技能拓展阶段可以根据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

这一模块的增加充分体现了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多地考虑到学科和技能之间的关系。复合型人才的“外语+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中,相关专业模块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系统化,而不能处于零散、无序和笼统的状态。通过对专业知识课分方向,同时提供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课,学生能够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提早考虑自己今后的研究或工作方向,又能根据个人学习兴趣全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就可以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加强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4所重点院校都实行了英语专业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这一方式非常有实效性。除了学习语言类课程之外,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很有帮助。

4.实践课程设置。本模块的课程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显示,对于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多数院校都是围绕毕业论文写作实践。部分院校开设了少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实践课程,师范类院校增加了教学实践,但是这些实践课程无论在学分还是学时上所占的比重都很小。这一现象在重点院校中也有体现。

社会实践对于英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院校应当根据自身专业,结合自

身师资,为学生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标、有序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以及从事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要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作相应的课程设置的变化。《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经贸、文化、科技、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14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大纲》要求,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课程的设置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选择开设课程的时候应当根据市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求有一个很好的界定。

21世纪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社会和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顺应市场变化和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王正胜.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个案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2).[2]张冲.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J].外语界,2003(4).[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秦秀白,刘世生.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论文选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马艳辉.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6).[6]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8).

第二篇: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

摘 要

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的一大关键。专业课程的设

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所学的内容及形成的知识体系,也决定着学生的语言

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适应 21 世纪国际化经济时代的要求,教育部于 2000 年 4 月

批准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详

细描述了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在《大纲》实施八年后,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要求是否相符?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院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英语专业学生的选课是否存在倾向性?英语专业课程实

际开设的总学时及其分配与《大纲》要求是否相符?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试图探求

并回答的。本文以《大纲》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资料分析和访谈三种方式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 2008 年 3 月在上海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卷的来自全国各省

市的 115 名英语专业教师;调查内容为这些教师所在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

况以及他们对其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资料分析的数据来源于 2006 至 2008 年

毕业于全国11个省市42所高校的42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学习成绩汇总表(其

中包含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时、学分、成绩等信息)。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他

们具体所学的课程与学时情况。访谈对象为他们中的 15 名学生,访谈内容主要围

绕他们对本科四年所学课程的整体评价、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与不足以及他们的建

议和期望等。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离《大纲》要求尚有较大距离。在与《大纲》的符合程度上,专业技能课高于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必修课高于选修

课;文学、文化及语言类课程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较集中于经

贸方面,其他方面课程则普遍较受“冷落”;学生的选课普遍偏重教育类和经贸类

课程。另外,英语专业四年的专业课程总学时比《大纲》最低要求普遍少 100 至

300 学时,且三类课程的学时分配缺乏合理性:专业技能课程占据绝大部分学时,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时则与《大纲》要求相去甚远。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院校中存在着一定差异。师范类和理

工类院校对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必修课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外语类和综合类

院校;文学选修课在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的开设情况相对较好;教学相关课程在师范类院校的开设率明显高于其他类院校;专业知识课程在外语类院校中的开设

率普遍低于其他类院校;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受重视程度亟待提高,但在理工类院校的开设情况略好。总体而言,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纲》

符合程度相对较高;重点院校三类课程的开设都相对优于一般院校。问卷调查主观题和访谈的结果表明:超过 20%的教师和超过 60%的学生都表

示对现行课程设置情况不满意或者不太满意;他们都同时提出了专业

课学时偏少、选修课不足、文学类课程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偏少等问题,这与问卷调查和资料

分析中的客观数据一致。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了解了《大纲》的实施情况;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尝试对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与优化以

及《大纲》今后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二.文献综述:

2.1 大纲的基础---需要分析

2.1.1需要分析的重要性

2.1.2 大纲基于需要分析

2.2 大纲的内涵

2.3 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模式

2.3.1特殊领域specific aspests课程设置

2.3.2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

郝红梅.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9

第三篇: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保证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指以通过国家规定的专门入学考试的高级中学毕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

第三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应当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和办学条件的实际可能,编制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调整普通高等教育的结构,妥善地处理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合理地确定科类和层次。

第四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招生及分配面向地区以及现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分布状况等,统筹规划普通高等学校的布局,并注意在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加强的省、自治区有计划地设置普通高等学校。

第五条 凡通过现有普通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增设专业、接受委托培养、联合办学及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等途径,能够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另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

第二章 设置标准

第六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高等教育工作的能力、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文化水平的专职校(院)长和副校(院)长。同时,还应当配备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和系科、专业的负责人。

第七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须按下列规定配备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人数相适应的合格教师。

(一)大学及学院在建校招生时,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二人;各门专业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一人。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应当不低于本校(院)专任教师总数的10%。

(二)高等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在建校招生时,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二人;各门主要专业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一人。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应当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

(三)大学及学院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院)专任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高等专科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高等职业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二分之一。少数地区或特殊科类的普通高等学校建校招生,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达不到

(一)、(二)项要求的,需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第八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和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保证教学、生活、体育锻炼及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普通高等学校的占地面积及校舍建筑面积,参照国家规定的一般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的定额核算。普通高等学校的校舍可分期建设,但其可供使用的校舍面积,应当保证各招生的需要。

第九条 普通高等学校在建校招生时,大学及学院的适用图书,文科、政法、财经院校应当不少于八万册;理、工、农、医院校应当不少于六万册。高等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的适用图书,文科、政法、财经学校应当不少于五万册;理、工、农、医学校应当不少于四万册。并应当按照专业性质、学生人数分别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标本、模型。理、工、农院校应当有必需的教学实习工厂或农(林)场和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师范院校应当有附属的实验学校或固定的实习学校;医学院校至少应当有一所附属医院和适应需要的教学医院。

第十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须有稳定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第三章 学校名称

第十一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门类、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确定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

第十二条 称为大学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

(四)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三条 称为学院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三千人以上。但艺术、体育及其他特殊科类或有特殊需要的学院,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四条 称为高等专科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五条 称为高等职业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四章 审批验收

第十六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每年第三季度办理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批手续。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三季度以前提出申请,逾期则延至下一审批时间办理。

第十七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完全具备建校招生条件的,也可以直接申请正式建校招生。

第十八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由学校的主管部门邀请教育、计划、人才需求预测、劳动人事、财政、基本建设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拟建学校的名称、校址、学科门类、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规模、领导体制、招生及分配面向地区;

(二)人才需求预测、办学效益、高等教育的布局;

(三)拟建学校的师资来源、经费来源、基建计划。

第十九条 凡经过论证,确需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筹建普通高等学校申请书,并附交论证报告。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筹建普通高等学校,还应当附交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意见书。

第二十条 普通高等学校的筹建期限,从批准之日起,应当不少于一年,但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筹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凡符合本条例第二章规定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正式建校招生申请书,并附交筹建情况报告。

第二十二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接到筹建普通高等学校申请书,或正式建校招生申请书后,应当进行审查,并做出是否准予筹建或正式建校招生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 为保证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或它委托的机构,对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进行考核验收。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建立的普通高等学校,从批准正式建校招生之日起十年内,应当达到审定的计划规模及正常的教师配备标准和办学条件。国家教育委员会或它委托的机构负责对此进行审核验收。

第五章 检查处理

第二十五条 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区别情况,责令其调整、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

(一)虚报条件,筹建或建立普通高等学校的;

(二)擅自筹建或建校招生的;

(三)超过筹建期限,未具备招生条件的;

(四)第一届毕业生经考核验收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五)在规定期限内,达不到审定的计划规模及正常的教师配备标准和办学条件的。

第四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 专业目录

第四条 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是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

养、授予学位、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而设置的专业,称为特设专业,在其专业代码后加“M”。特设专业每年进行汇总,形成《特设专业名录》,予以公布。部分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的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其专业代码后加“K”。

第七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每五年调整一次,每十年修订一次。

第三章 专业设置

第八条 高校设置专业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稳定的人才需求;

(三)具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能配备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一般应有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

(五)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建立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第九条 高校专业设置要在确保办学质量前提下,适度控制专业增长数量。

第十条 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

第十一条 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

第十二条 高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经以下程序报教育部备案:

(一)经高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高校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部门,下同);

(四)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是否具备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以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后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报教育部;

(五)教育部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备案结果。

第十三条 高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的新专业(以下简称新专业),经下列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一)经高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高校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申请设置新专业,还须提供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间,教育部委托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校所申请的新专业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已有专业的区分以及专业名称的规范性提出意见,并提交到教育部专门网站;

(四)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

(五)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进行审议。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审议情况确定同意设置的专业并进行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含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教育部;

(六)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拟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四条 新专业经批准同意设置后,列入《特设专业名录》,予以公布。

第四章 专业调整

第十五条 高校应在妥善安排拟调整专业在校学生培养工作的前提下,方可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调整专业包括调整专业名称、学位授予门类、修业年限和撤销专业等。

第十六条 高校调整专业名称时,如调整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按备案程序办理;如调整为新专业或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按审批程序办理。被调整的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并由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七条 高校调整专业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时,如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范围内的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按备案程序办理。其他按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高校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高校可提出撤销。

第五章 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

第十九条 高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或在现有专家组织中增加专业设置评议职能,并根据本规定制订工作细则。

第二十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议。

第二十一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本地区、本部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人才需求、专业布点等情况,结合相关学科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提意见,对高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核、审议。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作为教育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核、审议;根据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布点、办学条件等情况,评审须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

第六章 监督检查评估

第二十三条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高校可引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高校应高度重视新设专业的建设,保证新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对新设专业进行检查,发布专业建设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应用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必要的行政措施,促进所属高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在新设置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时,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专业评估。评估结论作为新设置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或停止招生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对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信息,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引导。

第二十六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教育部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暂停该专业招生。

(一)办学条件严重不足;

(二)教学质量低下,师资、开设课程等低于标准;

(三)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过低。

第二十七条 未经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专业,不得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对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专业或经查实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高校,教育部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两年内不得申报增设或调整专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设置和调整按本规定执行。专科层次的高校不得设置本科专业。

第二十九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教育部1999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同时废止。

第五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教育部 2012年9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 专业目录

第四条 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 《专业目录》包含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一般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T”表示。

第七条 《专业目录》中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K”表示。

第八条 《专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专业目录》十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

第三章 专业设置

第九条 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第十条 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

第十一条 高校根据《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经以下程序报教育部备案:

(一)高校经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后,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下同),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

(四)高校主管部门对高校提供的专业备案材料、公示期间所提意见、高校研究处理情况等进行形式审核。审核后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报教育部。

(五)教育部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备案结果。

第十二条 高校设置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按第十一条有关程序和要求将申报材料报送教育部,经“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三条 高校设置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以下简称新专业),经下列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一)高校经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后,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以及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在公示期间教育部委托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新专业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专业名称规范性提出意见,并提交到教育部。

(四)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主管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

(五)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进行审议。高校主管部门根据审议情况确定拟同意设置的专业并进行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含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教育部。

(六)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需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四条 批准设置的新专业列为特设专业。

第四章 专业调整

第十五条 高校调整专业名称时,如调整为《专业目录》专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按备案程序办理;如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或新专业,按审批程序办理。被调整的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撤销专业需由高校主管部门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六条 高校调整专业的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时,按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七条 高校调整专业须在妥善安排拟调整专业在校学生培养工作前提下进行。

第十八条 高校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原则上按撤销专业处理。

第五章 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

第十九条 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或在现有专家组织中增加专业设置评议职能。

第二十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议。

第二十一条 高校主管部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国家以及本地区、本部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社会人才需求、专业布点等情况,对高校设置新专业进行审核、审议。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作为教育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布点、办学条件等情况,结合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所提意见,评审需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

第六章 专业监督检查评估

第二十三条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鼓励高校引入专门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高校应高度重视新设专业的建设,保证新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在没有毕业生之前,对新设专业进行检查、发布专业建设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 高校主管部门综合应用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等措施,促进所属高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在新设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时,高校主管部门应组织实施专业评估。评估结论作为新设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负责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信息,加强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

第二十六条 高校设置的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等情况,高校主管部门须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暂停招生。

第二十七条 未经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专业,不得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对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专业或经查实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高校,教育部或高校主管部门予以公开通报批评,所设专业视为无效;情节严重的,三年内不得增设专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高校主管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教育部1999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教高〔1999〕7号)同时废止。

下载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刘金亮王超 (联系地址:上海市宝山区杨鑫路200号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邮编:201901 联系电话:***(刘金亮)) 摘要:高职工商企业管理......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课程类别 教 学 时 数 总 学 时 讲 课 学 时 实 践 学 时 30 上 机 学 时......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教育部 2012年9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

    2011年河南省新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公告

    2011年河南省新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公告 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转设为商丘学院(本科)、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转设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本科)、商丘......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辅修标识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建议修读学期 课程信息 专业方向 组代码 模块代码 05000251 06300031 21000022 22000081 23000201 230......

    实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实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一)、专业主干课: ⒈日语精读 进行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培养。重点掌握日语单词、短语、句群语法及助词、助动词。 ⒉日语阅读 由浅入深通......

    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与分析

    电脑艺术设计是指以电脑科技为基础的,设计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创作手段。所以现今的电脑艺术设计人员已不是只会操作几个软件的,而必须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