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防震措施对我国防震的启发论文

时间:2019-05-14 00:1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日本防震措施对我国防震的启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日本防震措施对我国防震的启发论文》。

第一篇:浅析日本防震措施对我国防震的启发论文

浅析日本防震措施对我国防震的启发

摘要:近些年来,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而中国作为一个地震带较多的国家,更是存在巨大的风险。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等,给广大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防震意识的薄弱和地震过程中自救的缺失以及震后救援工作的无序。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更是地震频发,但是日本在发生地震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非常小,因此日本在地震防御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本文通过分析雅安地震救援中所暴露的问题以及日本防震经验,借鉴日本,提高我们自身的防震救灾能力。关键词:防震救灾,经验,借鉴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已经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一万多人受伤,人们的财产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以及国务院迅速反应,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积极展开救援工作,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纷纷自行赶往灾区协助救援,全国知名企业、明星影星、红会、慈善机构纷纷展开捐助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捐物资送往灾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灾。但是,在救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人们不禁问:为什么中国已经经历了许多大灾大难,为什么在地震面前,还会出现过这么多的问题?

一、雅安救灾所出现问题

1、人们防灾意识薄弱

雅安地震发生时间为上午8点02分,也就是人们刚上班的时间,但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伤亡和损失?我通过看视频发现了问题所在。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防灾意识。以学校为例,当地震发生时,同学们不是井然有序的逃离教室,而是秩序混论,不冷静,而老师也没有很好的组织学生有序撤离。如果我们防灾意识很强,在遇到地震时就能冷静处理,有序撤离,就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了。

2、救援物资匮乏

地震发生后,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物资匮乏。缺水,缺食品,缺帐篷,缺燃料,直到震后几天,国家才开始补助食品等物资。我们都知道,国家已经建立好几个防灾物资储备基地,但是为什么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物资却不能到达?还有全国各地捐助的物资,为什么也不能及时到达?那么这些储备基地和运输部门为什么效率这么低?政府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呢?

3、政府救援与民间救援缺少有效沟通

地震发生后,政府救援、民间救援迅速展开,应当说效率是很高的,但是却产生了很多问题,反而影响了救援效率。比如,因为民间救援车辆过多,阻塞了公路,导致政府救援队伍难以到达灾区,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以至于政府下达了禁止志愿者进入灾区的命令。志愿者本身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却好心办了坏事。这本身并不是志愿者做错了,而是沟通渠道的问题。如果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平时就对救灾工作开展有效的沟通,建立统一的沟通平台,再出现灾情时统一组织安排,那么也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了。

4、某些部门过于冷漠,把钱看得重于命

这点是最让我们无法容忍的。对于救灾工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多一秒,就多一份希望。但是,让我们气愤的是,在通往雅安灾区的高速公路上,收费站却依然坚持收费才放行。这些部门真的很令人气愤,是收费重要还是救人重要呢?作为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应该是其宗旨,但是他们的做法确实令人心寒。政府在招聘工作人员时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下他们的品德呢?

5、心理援助工作混乱

震后心理援助工作,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身上的伤治好容易,但是心灵的伤害,比如失去亲人,自身残疾导致阴影等是难以恢复的,因此急需心理援助人员进行心理上的指导,让灾区人民尽快走出阴影,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在震后的救援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心理援助人员都是自发的,秩序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组织,连续性差,而且专业人员较少。这就导致了效果并不是很好。

二、日本防震救灾的经验

经过看视频,阅读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在防灾救灾方面做得非常好,虽然日本是地震多发地,大震发生的也很频繁,但是日本的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却非常小。那么,日本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呢?

1、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用立法指导防震救灾

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所以经常发生地震,为了更好地指导防震救灾工作,近几十年里,日本相继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用来指导工作。比如《灾害救助法》、《建筑基准法》、《受灾者生活再建法》等等。

2、注重建筑质量,不断研究性能,提高建筑物质量

我们都知道,当日本发生地震的时候,只要在七级及其以下,人们都不需要出门,因为

他们对自己的建筑技术有信心。日本建筑在进行建造时,都是按照抗八级地震的标准而来的,因此能很好地抵抗一般的地震。在看我们国家,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雅安地震,哪一次不是断壁残垣,那一次的伤亡不是来自于房屋的倒塌?地震虽说是天灾,但同样也是人祸,而豆腐渣工程则是罪魁祸首。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如何让我们的国家少一些豆腐渣工程,是我们急需解决的。

3、定期进行地震防灾演练,完善避难措施和场所,提高防震意识

通过《岩松看日本》的视频,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的防灾意识非常好,他们不仅有定期的防灾演练,而且次数非常频繁,而且商店到处都有预防地震的物资,每家每户都有应急袋。政府还专门建立了相关机构,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防震。可以说,防震意识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通过种种措施,即使在地震发生时,人们也会有条不紊,也不会造成大的伤亡。

4、提高政府人员的防震救灾能力,培养专业人才

通过视频,我们也可以看到,日本在每一个具体的区域内,都设置了专业的防震救灾人才和救灾物资储备地,一旦发生地震,这些专业人才会在几分钟内到达物资储备地,配合政府进行救援。而且专业人才多,是的政府救援与民间救援能够统一有序,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5、加大对地震的科学研究,实时将相关情况以广播、电视等媒体通知全国

因为处于地震频发地带,因此日本十分重视对地震的研究,通过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科学防震,充分利用卫星技术、网络技术、广播、电视等多媒体技术,进行宣传与通知。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全国,第一时间指导防灾工作。

三、日本防震经验对于中国的启发

虽然中国已经经历过多次比较大的地震,但当地震再次发生时,仍然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不得不说,是令我们费解的地方。难道震后我们没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难道是我们的科技水平不如日本?难道是我们的政府效率不如日本?都不是。通过比较中日地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我们已经找到原因,因此,我们可以从日本得到启发。1、2、3、4、无论政府还是广大民众,都应当重视防震,增强防震意识 最好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救灾工作 建筑质量监管部门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减少乃至杜绝豆腐渣工程 政府、民间救援组织以及志愿者之间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当灾难发生时,进行

统一、有序、高效的救援

5、应当定期组织救灾防灾演练,建立充足的避难物资储备基地,除去物资短缺的后顾之

6、提高政府的防灾救灾效率,大量培养专业人员以及心理原援助工作人员,实现专业化

防灾救灾

7、加大对防灾救灾的投入,比如经费投入,科技投入,传播投入等,提高预测能力,时

刻提醒广大人民防灾

四、对枣庄学院防震救灾工作的思考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就开始考虑作为学生应当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2010年考入枣庄学院之后,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考虑。总体来说枣庄学院的防灾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入校后进行过防火灾演练,进行过灭火器操作的学习,在教室、宿舍严禁吸烟、使用大功率电器,进行防灾宣传,无论学校领导、老师还是同学,都非常重视。

但是,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防震方面。

1、同学们的防震意识不强,如果发生地震,不一定知道如何逃生

2、同学们的教室和宿舍都是高楼建筑,先不说质量如何,一旦发生地震,缺乏有效的逃生渠道,特别是在两层以上的同学,如果发生地震,跳楼不行,走楼梯走不下去,只能被困在教室或宿舍里等待救援,这就大大减少了逃生的希望

3、学校很多区域,特别是宿舍区,楼与楼之间的间隔太小,楼房密度太大,如果发生地震,即使逃了出来,如果秩序混乱,也很难保证不被坍塌的楼房砸伤

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很少有同学回去考虑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考虑,一旦发生地震,悔之晚矣。在此,我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更好地保护自己。

1、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防震救灾工作。定期开展防震救灾演练,提高同学们的防震意识和逃生技能,使同学们逃生时能够有序统一

2、定期开展防震救灾宣传,可以通过举办专家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答,防震救灾手册等加大宣传,提高同学们的防震意识

3、教室、宿舍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地震发生时很难逃生。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每座楼的每一层走廊两端分别开设一个小门,建造应急楼梯,直通地面,作为应急通道,这样当地震发生时,每一层的同学都可以通过应急通道快速撤离,这就避免了造成楼梯拥挤阻塞不能行和踩踏事件的发生,能够尽快逃生。

4、国家可以发明一种专门的用于逃生的折叠伞,如果实在来不及逃生,可以打开折叠伞跳楼

逃生,但是这一方法对折叠伞的技术及质量要求很高,并不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5、同学们的教室和宿舍中应当存放应急箱,包括食物、水、手电筒、备用电池、小药箱、收音机等,一旦被困无法逃生,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救,等待救援。

总之,日本的很多防震救灾的措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方面,作为政府,要加大宣传,同时务实不务虚,切实做好防震救灾工作。另一方面,广大民众也要自觉提高防震救灾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逃生技能。最后,作为学生,我们更要学习防震救灾知识,不断进行演练,提高自身技能,切实保护好自己。

第二篇: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19日21时,地震已造成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截至5月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有种说法:造成人员伤亡的不是地震,而建筑物的不抗震是更大级别的地震。不错,事实证明,提高建筑的防震抗震水平,是避免造成伤亡的最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我们东邻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20%发生在日本。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损失。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里氏8级地震,只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和500余人受伤,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的分析和探讨,以给国人有所启示。

一、以法律作为保障

一次次惨痛的地震悲剧在日本发生,1923年的关东里氏8.1级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失踪;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兵库县南部地区的阪神里氏7.2级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约4万余人受伤。然而面对不可避免的天灾,日本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采取果断有效措施。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1995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我国第一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由原国家建委于1974年发布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74规范”进行修改,颁发了“78规范”;1989年,又发布“89规范”。2001年,对“89规范”再次进行修订,颁布实施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范》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我国分成6~9度四种设防分类,其中6度区是不需要进行抗震计算的,只需要在结构设计时进行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既可;7、8、9度区的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都应当进行抗震验算。同时,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高度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抗震等级,以此来确定不同的抗震构造措施。《规范》要求,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另外,我国还发布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国家标准,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责任划归、防灾规划均有具体规定。

尽管近年来我国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对建筑抗震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相对日本而言仍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对建筑的抗震标准相对较低

日本《建筑基准法》的抗震标准根据地基强度及建筑构造而有所不同,其基本标准为能经受住300~400伽(Gal,加速度单位,1伽=1cm/s2,重力加速度约为980伽)的地震加速度值。而我国2001年制定的各地区建筑抗震标准,北京为200伽、上海为100伽。发生本次大地震的四川省的标准更低,成都为100伽,重庆、绵阳和德阳仅为50伽。因此与日本相比,我国一般建筑物的支柱较细、混凝土质量较差、钢筋数量较少,而众多的老房屋建筑几乎没有使用抗震技术。

2、我国对建筑的抗震标准落实不够到位

在抗震标准具体执行方面,我国建筑物的防震抗震措施很少全部落实到位。不少建筑设计、施工部门缺乏防震意识,一些建筑物等工程建设项目不按防震抗灾标准设计建设,甚至存在着降低抗震设计标准的现象,施工中也缺乏质量监督。这是很多建筑物在地震面前不堪一击的最主要原因。

3、我国对原有建筑抗震加固措施不够到位

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6度以上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1976年以前建造的建筑物,大多没有考虑抗震设防,1989年以前的抗震规范也只规定了7度以上地震区的设防。为了使这些老建筑物遇地震时具有相应的安全储备,本应按照现行的抗震规范对它们进行抗震能力和耐久性加固。但是,由于防震意识淡薄,大多老建筑并未按规范进行加固处理,这次汶川地震中,倒塌的大量预制板结构房屋建筑给了我们血的教训。

二、从建筑结构着手

1、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

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损毁;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基础上,政府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抗震加固。

比如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55层、高185米)的崎玉县川口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cft(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高强度混凝土,该公寓共使用这种钢管168根。另外,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如遇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再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93米,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在烈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二分之一。

2、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型式

建筑结构的型式繁多,根据材料来分有配筋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等。其中砌体结构强度较低、抗拉抗剪性能较差,难以抵抗水平作用产生的弯矩和剪力,因而在日本已基本淘汰;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抗震性能一般,日本只在低矮建筑中应用;钢结构强度较高、自重较轻,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性能,并能适应建筑上大跨度、大空间的要求,此种结构日本较多用于宽敞的公共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一般是钢框架与钢筋混凝土简体的结合,在结构体系的层次上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高层建筑常见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简体结构体系等。随着层数和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对高层建筑结构安全的控制作用更加显著,包括地震作用和风荷载。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抗侧刚度、抗震性能、材料用量和造价高低,与其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密切相关。不同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层数、高度和功能。

三、使用抗震建筑材料

与传统建材不同,新型材料的质量大都比较轻,强度也较高,所以有利于抗震以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例如VPR乙烯基聚酯树脂、加气混凝土等。

1、应用VPR乙烯基聚酯树脂玻璃钢做混凝土加强筋

VPR乙烯基聚酯树脂玻璃钢在混凝土中做加强筋,使混凝土整体性好,抗震效果好。由于VPR玻璃钢轻质高强,可以减少建筑物的重量,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节省建筑材料及基础建筑结构。

在常规的钢筋混凝土中,各种腐蚀性气体、腐蚀剂、防冻剂和盐等与钢筋接触后生锈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减少了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在化工污染严重地区、海岸建筑、海洋结构件、水边码头的建筑物受到的腐蚀尤为严重。而玻璃钢筋混凝土则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性能和使用寿命。玻璃钢筋混凝土是近年来日本等国开发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年增长率为15%,VPR乙烯基聚醋树酯玻璃钢一般通过拉挤成型制作。

2、使用加气混凝土

加气混凝土是以硅、钙材料为基础,引入发气剂,经高压处理后的新型建筑材料。它具有容重轻、强度高、保温性能好、隔热等特点,加气混凝土用作围护结构时,对于提高抗震性能,增加建筑物使用面积,减轻建筑物重量,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开发使用碳纤维及其制品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伴随着军工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型材料,属于高新技术产品,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它既可作为结构材料承载负荷,又可作为功能材料发挥作用。众所共知,在房屋建筑中,水泥的用量最大,但水泥有脆性大、抗拉强度低等缺点。为了改善这些弊端,人们利用碳纤维的力学特性,用混凝土或水泥做基体制成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于碳纤维的优异特性和对人畜无害等特点,在房屋建筑应用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碳纤维增强混凝土,指的是短纤维或长纤维增强的混凝土材料,主要用作高层建筑的外墙墙板。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具有普通增强型混凝土所不具备的优良机械性能、防水渗透性能、耐自然温差性能,在强碱环境下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持久的机械强度和尺寸的稳定性。用碳纤维取代钢筋,可消除钢筋混凝土的盐水降解和劣化作用,使建筑构件重量减轻,安装施工方便,缩短建筑工期。碳纤维还具有震动阻尼特性,可吸收震动波,使防地震能力和抗弯强度提高十几倍。短切碳纤维增强水泥所用碳纤维的长度为3.6mm,细度或宽度范围在7~20m,抗拉强度范围在0.5~0.8GPa。

另外,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则是近几年开发的可取代混凝土钢筋的新型高性能建材产品。其应用大大减少了因钢材的腐蚀而导致建筑物灾难性破坏。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最近在日本已经商品化,此产品具有不腐蚀、不导电等特点,重量是钢材的1/4,热膨胀系数与钢材相比更接近混凝土,而其和水泥的粘结强度则比圆钢和水泥的粘结强度高约50%~60%。

4、使用安全玻璃

玻璃是建筑物防护最薄弱的地方,当玻璃遭受外力冲击时,其飞溅的碎片极易对人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各国相继制定了建筑安全玻璃的使用规范,以减少因玻璃造成的安全事故。安全玻璃主要是钢化玻璃、夹层玻璃、贴膜玻璃等。

日本政府于1986年起正式制定法规推广安全玻璃,中国政府也于1996年开始陆续在部分城市制定了有关安全玻璃的规定。2003年12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颁发了《建筑安全玻璃管理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该规定对建筑物中必须使用安全玻璃的楼层、玻璃面积、特殊部位等作了具体规定。之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把建筑安全玻璃产品纳入了CCC强制认证范围。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从法规、标准和认证三个方面推动安全玻璃应用,但在实际当中,仍存在落实不足的现象。

最后,让我们共同为灾区人民祈福!向救灾军民致敬!

在地震带给我们巨大的创伤之后,其实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反思,这些天看了一些有关日本防震的资料,感触很深,我想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在重建过程中加以借鉴的。

日本地处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是太平洋环火山带频繁活动的地区,台风、地震、海啸、泥石流、火山喷发、暴雨等灾害在日本极为常见,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后震级修正为8.1级,震级相差0.2,地震规模就相差一倍)。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处于饥饿状态的幸存者试图从池塘里和湖泊里抓鱼充饥,并排着两英里的长队等待着每天的定量口粮或每人一个饭团子,地震还导致霍乱流行。也就是在这次地震后,日本开始重视对地震的防患,把每年的9月1日作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是“防灾周”,来提高日本人全民的灾患应急能力。

日本的灾害应急管理有很多已经成为制度:

1、根据日本国家的《灾害救助法》第37条,东京都必须每年都会把一定比例的地方税收作为灾害救助基金进行累积。

2、除了都政府之外,各级政府也进行资金和各种防灾物质的储备。在发生地震灾害时,饮用水供水标准是每人每天3公升。市区都要建设应急供水漕。粮食等主食的供应,是根据规定的标准,在各地方开设避难所进行。在开始清除道路障碍3天后,可以开锅做饭,在这以前发放的食品是统一调拨。此外,还建设简易厕所,在学校和社区设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

3、日本各级政府都通过法规和规划以及政策明确规定市民及企业等的防灾具体责任,加强防灾对策和危机管理功能,公众经常接受防灾教育,组织防灾演习,尽可能将防灾减灾的知识普及到每一个人。

日本学校是重点的避难场所

这次汶川地震受灾最重的是学校,而在日本,除了公园、广场和指定的空地等野外露天避难场所之外,还有体育馆、幼儿园、文化中心、小学和中学等。学校也是日本重点的避难场所。一般一所小学可以覆盖附近两三千居民,学校的建筑抗灾预防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当发生地震等灾害时,附近的居民可以迅速步行到小学避难,使用急救物资。

在日本的小学和中学都设有储备仓库,配备足够的避难物资,有灾害应急食品,临时厕所、固体燃料、供水水筒、毛毯、防水塑料布、铁锹、医疗急救品等。中学除了成为避难场所之外,也同时作为地区医疗救护基地,配备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灾害信息发布机制

日本在1996年5月11日正式设立内阁信息中心,以24小时全天候编制,负责迅速搜集与传达灾害相关的信息,并把防灾通讯网络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这个网络建设,能够实现把家庭和办公室的家电产品、房门等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由电脑自动控制,当地震计捕捉到震源的纵波以后,可在3~5秒后发布紧急预报,系统接到紧急地震迅速预报以后,能即刻自动切断火源。一般来说,离震源数十公里至上百公里的地方地震横波大约30秒左右才到。

建筑物减震技术

日本一些建筑公司正尝试应用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坏。他们在建筑物楼顶或离大楼较近的地方安装感知器,在建筑物和地面之间安装被称为“调节器”的伸缩装置和橡胶等。当感知器一感知到地震引起的建筑物摇晃,便通过网络直接把详细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根据摇晃程度控制通往“调节器”的电流,调整伸缩程度,减轻大楼的摇晃程度,从而对建筑物起到减震作用。

灾后通信技术的应用

地震过后人们的安全状况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个时候,通信技术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日本的应用已较为广泛。在发生灾害时,在避难的道路路面上贴上无线射频识别标签,避难者通过便携装置可以清楚地知道安全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又如,如果有人被埋在废墟堆里不能动弹或呼救的话,内置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的手机会告诉搜救人员被埋者所处的具体位置,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营救。

此外,在救援物资上贴上这种标签,就可以把握救援物资的数量,根据每个避难所的人数发放物资,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分配。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当无法辨认伤员或死者的身份时,可以通过其身上携带的无线射频识别标签获得相关的信息,以准确地判别身份。这一点,在重大灾害应对处理时有着重要的作用。

开发应急防灾用品

在日本的各个大公司,员工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家庭也可以预备,这些应急箱内配备人们在灾后应急避难的基本生活用品和工具:

应急食品

应急食品两罐,每罐内装110克有盐压缩饼干、冰糖糖块和熟花生米,这些食物的味道并不好吃,但是热量很高,可以有效补充体力和矿物质。按照说明,这两罐食品,在静止不动时能够满足一个成年人4天的营养需要。

保温雨衣

超薄保温雨衣一件。这种银色的保温雨衣是高科技产品,整件雨衣折叠后和一条手帕的体积不相上下,重量极轻,却可以连头包裹一个壮年大汉。这种雨衣采用了类似美国阿波罗飞船宇航员太空服的材料,可以有效隔热并有较好的韧性。在遭遇地震灾害时,很多人在废墟残骸中等待救援时面临体温下降的问题,这种雨衣可以有效地保存体温,增加生存的希望。必要时也可用它制成简易的储水器,来保存雨水以供饮用。

饮用水

饮用水两罐,每罐340克。水用双层金属罐包装,以尽量避免在地震中遭遇挤压损坏。饮用水中不掺杂果汁等添加材料,在必要时还可以用这种纯净水清洗伤口,避免感染。

强化手套

一副附有加强橡胶指垫的棉线手套。被砖石杂物困住时,戴上这种手套,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挖掘砖石瓦砾的能力,增强自己挖掘出险的可能。同时,手套防滑有助于攀爬脱险。

特制蜡烛

经过特殊处理的蜡烛两根,火柴一盒。在一些应急箱中,也有放置应急灯的,但大多数日本的应急箱放置蜡烛。这是因为蜡烛可以不怕潮湿影响,品质可靠,除照明外还可以充当火种和判断氧气含量。这种通过特殊处理的蜡烛,可以连续燃烧4.5个小时,比大多数应急灯提供的照明时间都要长。

收纳袋

高强度尼龙携行袋一个,使用者可以用这种携行袋将箱内物品全部装入随身携带。在地震中,脱离危险地带后,往往当地还在无水无电交通中断的阶段。那时,随身的水和食品就很有价值了。

此外,日本还开发出很多防灾的应急用品,例如:

高频哨子:能发出容易被人听到的3000赫兹频率的声音,在地震发生后可以吹哨来求助。

炉具套件:带有能烧一升热水的锅,避难时有了它,就能吃上热饭了。

干洗发剂:一旦发生灾难,水就变得无比宝贵,而这种洗发剂,只要将其抹在头发上并搓揉后用毛巾或纸巾擦净,头发的污垢就去除了。

长明蜡烛:灾难发生后就会停电,夜晚就需要用蜡烛来照明。这种蜡烛能长时间燃烧,如果以每天点燃10小时来计算,便可以使用100天。

压缩内衣:圆领衫、三角裤等被紧紧压缩成体积为110×70×26mm的大小。使用时,只要用手将其松开即可。

手摇电灯:只要使劲反复捏握把手(照片的右下部分)就可完成充电和发光。这种灯使用的LED(发光二极管)灯泡寿命长,无需干电池。充电1分钟,可照明约8分钟。

全能电器:内带收音机、LED灯泡、警铃及便携电话充电功能。利用手动摇杆充电1分钟,收音机可使用约60分钟,照明约30分钟,警铃可响5分钟,手机可通话约3分钟。

保质水罐:罐内侧贴有光半导体无纺布,由于光催化的杀菌作用,它可以将自来水保存3年。将水罐放在光亮的地方,可以利用光的作用来杀菌。

防灾兜帽:经过特殊耐热耐火加工的含铝防灾兜帽,用来保护头部不受掉落物或玻璃碎片等伤害。

方便米饭:这是把煮熟的米饭用特殊方法使之干燥后而成的。放在水里浸60-70分钟(热水浸20-30分钟)后就成为一份可口的米饭了。保质期为5年。

冷冻蔬菜:蔬菜经过冷冻并干燥后便成为一种保存食品。用热水发开后便能恢复蔬菜本身的润泽。冷冻蔬菜可保存3年。

中国也是在地震带里的国家,这次汶川地震之后,我们是不是也能够象我们的邻国日本一样,更加重视对自然灾害的防患意识,并将更多的科技应用到防灾当中,这的确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的。

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在地震预防方面尤其是在建筑在设计时就十分重视发展抗震建筑,对许多国家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

7级地震无人死亡

2003年5月26日,日本宫城县东部发生里氏7级地震,造成104人受伤,伤者大部份是被掉下的物体击伤,三条新干线铁路和部分地方铁路停运,近10万人受阻。一天之后,大部分交通、供电、供水都已恢复,震区生活就基本恢复正常。同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一次6.8级地震,房屋倒塌严重,人员伤亡达1万余人。震级甚至还小,为何伤亡有这么大的差别?国际媒体认为,这应归功于日本严格的防震立法、先进的防震建筑技术,以及较好的应急机制。

严格的抗震建筑法

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法律还规定,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不断改进的抗震研究

除了严格的法律,建筑设计方面也特别注意从抗震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设计观念,改革设计标准,制订抗震措施。

神户地震后,建筑师们认为: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建筑结构的设计仅考虑到防止生命损失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它们达到在地震以后能使城市继续运转的要求,诸如能源、通信、供水等现代“生命线”,必须具备更强的抗震防灾能力。例如,煤气管道的破裂会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现在日本正在普及在管道上安装自动阀门和计算机安全装置,在管道破裂前自动关闭管道,防止煤气泄漏。实际情况表明,因上述“生命线遭破坏而受灾的人数大大超过在神户地震中死伤的人数。

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能随地震一起摆动的建筑物一般不容易倒塌。在神户地震中,有些建筑物虽变形歪斜但并未倒塌,而有些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虽未遭破坏,但却整幢楼房倒塌了,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柔性不同。日本专家在调查后开始推广美国方面的经验,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

阪神地震后,日本国内一些城市出现的兴建“抗震抗灾公寓”热潮,也是吸取神户地震的教训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这种公寓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抗灾功能,如具备共同的储备粮仓库、抗灾饮用水井和紧急医疗救护室,甚至拥有供直升飞机起降的场地。政府方面对地产界的这种举措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包括优惠贷款和减免税,而用户对这种公寓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地震应急机制完善

日本政府在地震应急机制方面十分完善,政府目前使用了一种“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EES)”,这个系统储存了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可以迅速展开救援措施。为防止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时指挥人员不到岗,出现混乱局面,日本政府设立了紧急对策小组。如东京发生5级以上地震,或东京以外的地区发生6級以上地震时,各相关部门官员都必須自动到首相官邸报到,进入紧急事态体制,以便内阁迅速采取各种适当对策。

日本各地还设有许多防灾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供人们亲身体验发生灾害时的实况,了解避难方法。校园、公园、缓冲绿地等公共设施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也都能成为避难所,指示牌更是随处可见。此外,日本政府提倡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对灾害的警惕性。统计表明,在1995年初的阪神大地震中,约80%需要营救的人员是被邻居救出的。

日本开发防震加固技术:房缠“绷带”遇震不塌

在地震频发的日本,一种新型廉价防震加固技术悄然兴起,这种技术采用树脂材料作为抗震“绷带”包裹建筑物支柱,从而达到防止支柱在地震时发生倒塌的目的。日本《朝日新闻》日前报道,由日本“构造品质保证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发的这种防震加固技术被称为“SRF工艺”。抗震“绷带”采用树脂纤维制造,形状类似安全带。施工时,将抗震“绷带”涂上黏合剂,包裹固定在建筑物支柱上。地震发生时,支柱即使出现内部损伤也不会倒塌,这可以确保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存空间。

具体而言,以一座每层有12间教室的4层教学楼为例,加固工程在日本通常需要花费5000万日元(1美元约合105日元)到1亿日元,采用新技术后,仅需花费500万日元左右。如果是木质建筑,仅需数十万日元。工程施工也相当简单,这一新技术已经用于250多个建筑项目,包括新干线铁路高架桥、医院以及约40栋学校建筑物等。

据报道,这一新技术的主要开发者五十岚俊一曾是一位大型建筑承包企业的技术人员。在看到1999年土耳其地震的受灾情况后,他感到应当开发一种能够确保人员生存空间的廉价防震加固技术,并使其能够迅速普及。

弹性大楼与免震楼柔能克刚

地震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倒塌。为防地震对于新建筑加强结构强度,对于旧建筑进行钢筋牵拉框固,采取“以力制力”的防震建筑原则成为传统的抗震方式。

近些年来,建筑师们应用柔能克刚的力学原理,构思了一种新的弹性建筑物,并逐步成为了现实,为防震建筑开辟了一条新路。

新设计的弹性建筑物,具有抑制地震波冲击的特点,称为“免震建筑”。在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积层橡胶)。便使建筑物本身结构具有了弹性,能抗7级左右地震。1984年,地震之国的日本,第一批弹性住宅由千叶县的八千代市推出。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免震建筑法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在这次阪神大地震中,神户仅有的2栋免震楼丝毫无损,由此证明了这一建筑技术的优越性。

日前,为了防震,日本人可谓绞尽脑汁。日本鹿岛的建筑部门发现了一种防震大楼的建筑方法:将弹簧安装在大楼的地基上。这种防震大楼的特点是:在大楼地基的基础部分和大楼主体部分之间安装上弹簧,让大楼处在一种漂浮状态。由于弹簧是在一种能够吸收地震和其他振动的中介物,无论地基如何晃动,大楼本身都不会受到过于强烈的冲击。实验证明,6-7级的地震经过弹簧抵消后,其震动都会降低到原来的1/10。

第三篇:日本建筑的防震措施

本文由然1689BD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 地震约 1000 多次,全球 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 地区。其中 6 级以上的日本地震每年至少发生 1 次,据不完 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 6 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 20% 发生在日本。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 损失,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据日本气象厅观测,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 11 日 14 时 46 分(北京时间 13 时 46 分),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 域。美国地质勘探局 11 日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修正 为里氏 9.0 级。宫城县、岩手县、青森县等地有强烈震感,包括东京在 内的关东地区也有强烈震感。新华社东京分社办公楼持续摇 晃了几十秒钟,茶叶罐和几本书从书架上掉落。气象厅警告说,地震引起 6 米高的海浪。呼吁民众到安 全地带避难,不要靠近海边和河口附近地区。据报道,东京台场有一座建筑在地震发生前后着火,但 不清楚是否是地震引起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这与日本房屋建筑防震 措施是密不可分的。早在 1923 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

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1995 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 《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 7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 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日本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 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 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 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 震缓冲装置。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 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 滚而不损毁;在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 基础上,政府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抗震加固。

比如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 55 层、高 185 米)的崎玉县川口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 的 cft(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 800 毫米,厚度达 40 毫米,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 强度高 3 倍的高强度混凝土,该日本房地产公寓共使用这种 钢管 168 根。另外,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如遇 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日本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

摇动 1 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 30 厘米。再如日本 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出售的一座免震结构公寓 高达 93 米,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 16 积层橡 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 样,日本房屋在烈度为 6 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 力减少至二分之一。

第四篇: 量子理论对我国家庭教育的若干启发论文

论文摘要:德国著名科学家、“测不准原理”提出者维纳·海森伯曾经这样说: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最富成果的发展,几乎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思维方法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牛顿世界观与量子理论在20世纪的“交会”所引起的思想大碰撞,才有今天我们对21世纪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一系列反思与收获。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观念量子理论测不准原理思维方法科学家发展史海森伯交汇点

近代科学开始于16世纪,到17世纪由牛顿集其大成,形成了全新的“世界体系”的图景。这个世界体系的思想核心,是绝对化、纯客观、精确、机械的数学方法。它逐渐泛化为一种统治西方思想的哲学世界观,我们可以称之为“牛顿世界观”。最后终结牛顿世界观独占鳌头地位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由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共同提出、创建的量子理论。特别是量子理论,它作为在经典物理学城堡中产生的“科学爆破”,石破天惊般地带来了一场科学的革命,并进而引发人们关于世界图景的崭新理解。

由于量子理论所涵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远远超出了物理学一门学科的范围,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带有世界观性质的更普遍的理论和思维方式。

我们认为,量子理论是信息文明的科学基础。在21世纪“以人为本”的信息文明时代,人类思维方式要发生一次根本的变化,要从牛顿世界观转为量子思维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时代。

量子理论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发是根本性的、多方面的。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采取简单对应的方式,摘其要者作一阐述。

一、“波粒二像性”的启发: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决定了孩子的成长

物理学家们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了第一个“量子悖论”,即基本粒子有一种二像性,它同时具有粒子和波的特性。以前这一点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著名的“狭缝实验”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光波中的单个光子在一种实验中表现出粒子的特性,而在另外一种实验中则表现出波的特性。换句话说,正是科学家的预期和测量光子的方法,决定了光子是一个粒子还是波。

这就是说,粒子以一个观察者所期望的方式显现。这样,我们再也不是宇宙的客观观察者了。观察的行动改变了被观察的对象。我们是宇宙之舞中的积极参与者。

基于“波粒二象性”,量子理论给予了我们第一个启发: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自发自在的过程,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决定了孩子的成长状态。

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是“白板论”,还是“种子论”?作为教育前提的关于人性的假设,一直争论不休。用量子理论的“互补”观念来看,这样一种关于人性的“悖论假设”其实是不冲突的,是可以并存的。量子理论认为,在同时存在的可能性中,究竟何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关键要看主体主观的倾向性,看主体究竟要什么。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在家庭教育上,那么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看法、态度,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性。这其实是“皮克马利翁效应”早已说明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需要正向的东西,需要更多的鼓励和积极思维。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的是消极思维,对孩子以批评为主。他们认为“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了”,信奉“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教育原则。其实,家庭教育也像波粒二象性的“量子选择”一样,积极思维导致积极的可能性,消极思维导致消极的可能性。以批评为主的做法,正好是在孩子发展的若干可能性中选择了最坏的可能性,它将使得孩子越来越失去自信,缺点越来越多。这已经被无数的家教案例所证实。

二、“测不准原理”的启发:我们对孩子的世界。总有认识不到的“未知地带”

波粒二象性不仅仅提出了一个悖论,更造成了一个甚至让许多物理学家无法接受的结论: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在量子事件中所发生的事情。在牛顿力学中,对于一个运动的物体,我们能够同时准确地测定它的动量和位置。但是在量子世界中,这是不可能的!对于微观粒子,它的动量和位置我们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量到。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粒子在哪里,但是无法知道它运动有多快;或者知道它运动有多快,而不知道它的位置。这就是维纳·海森伯格1927年提出的“测不准原理”。

从本质上讲,海森伯格的测不准原理已经断言了科学再不可能是确定的和绝对的;我们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相对的意义上掌握自然的奥秘。

基于测不准原理,量子理论给予了我们第二个启发:我们对孩子的世界总有认识不到的“未知地带”,换言之,我们永远不可能把孩子完全详尽地弄清楚!脑科学也罢,心理科学也罢,任何其它科学也罢,都不可能完全了解教育对象的思维与心理的秘密。这里有一个永远不可尽知的“暗箱”。由此,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另一个结论,即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完全操控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其实,教育万能论和像程序教学那样的机械因果论的破产,只是提醒我们摆脱对教育绝对性的迷妄,但并不导致悲观的结论。对于孩子,我们只需要在他最优秀的方面做最适当的引导工作即可,而不要想在所有的方面都能穷尽我们的努力,不要想把教育的作用百分百地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耕耘和收获之间,应当允许存在一条并不完全明朗的未知地带。

三、“几率波”的启发:对于孩子发展状态的判断,更适合采取“趋势模型”

在量子理论中,微观粒子的状态,只能用一个波动的函数来表示;这个波,是按几率变化的。进言之,对一切量子事件所能肯定的,只是它以什么几率出现。通俗点讲,我们只能说明事物的“存在趋势”是怎样的。这种趋势,科学家们称为“几率波”(或者“波函数”)。几率波的一个特性是,它们直到被测量时才存在。观察它们的动作本身才使得它们显现出来。在被测量之前,所有的几率都仍然存在。但是,就在它们被测量(观察)的那一刻,一个结果显现了,而其他的可能的几率波“崩塌”了。

欧文·薛定锷用他著名的假想实验——“薛定锷的猫”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个猫放在一个封闭的盒子中。盒子里有一套机械,它将基于随机的事件设定来控制毒气体的释放与否——谁也无法提前知道是否释放气体。这一刻过去了,猫是死是活呢,命运是未知的。按照量子物理学,两个结果的几率波同时存在。猫既死了也活了。直到一个观察者打开盒子时,这些可能性才显现。波函数中的一个形成了,另一个“崩塌”了。

基于“薛定锷的猫”,量子理论给予了我们第三个启发:对于孩子的发展状态和方向的判断,更适合采取“趋势模型”、“几率模型”,而不是“定量模型”、“确定模型”。

人的状态不像机械那样确定,也存在一个几率波的问题。变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好孩子突然变成坏学生,“差生”又突然变成优等生,这都是完全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让更多的有问题的儿童、差生、后进生,实现量子跃迁,变成好孩子。

四、“超因果联系”的启发:教育的作用,总是有限和不完全的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因果联系都是很直观的,因果直接对应,甚至一一对应。但量子理论揭示出了基本粒子间的因果联系可以是超系统、超时空的。用物理学家的术语,叫“非局部的”。所谓非局部的,是指一个几率波能够和宇宙中的任何其他部分联系而发生。这也被称作“远距离作用”、“超因果联系”。

1964年,物理学家约翰·贝尔给出了这些非局部相关联系的一个数学的证明,这就是贝尔定理。接着,在1982年,由法国物理学家设计完成了一个实验,证明了基本粒子确实受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不可见联系的影响。通过这个结论,已经被侵蚀的牛顿——笛卡尔的确定因果论最终崩塌了。

基于“贝尔定理”——非局部的超因果联系,量子理论给予了我们第四个启发:教育的作用,总有自己的限度,总是不完全的。孩子所受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而孩子的发展所涉及的因果联系也是复杂到无法测定。因此,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永远是不完全的。换句话说,孩子并不是完全可以按照家长的意愿被教育成某种预定结果的,总有教育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五、“能量场”的启发:应该用“场”的视角来理解家庭教育

从量子理论中涌现出的最激动人心的概念之一,就是“能量场”。

按照量子场理论,在原子尺度上场无处不在。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可视的“实体”,它们是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这正像磁铁的场不可见,但它能使铁屑产生图案。基本粒子跳着永恒之舞。它们互相碰撞,吸收能量,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粒子同时发出和重新吸收这些光子,也吸收其他粒子的光子。这些相互作用让粒子或者相互吸引,或者互相排斥,构筑起一张统一的原子关系的网,连接着整个宇宙。如果说经典物理学的核心隐喻是一台机械钟的话,那么量子物理学的核心隐喻就是这无所不在的蛛网。

基于能量场的概念,量子爆破给予了我们第五个启发:应该用“场”的视角来理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场的作用,在家庭教育能量场中,孩子通过潜意识所得到的、所感受到,往往比经由说教而意识到的更多、更有效。

对于孩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也应建立“场”的概念。心理结构、认知结构,都不是实体,而是一个“场”,一个随时生成、运动、变化的场,一个包含内在次序和空白的场。从心理场、认知场的量子跃迁角度看,有价值的问题比起确定的知识反而是更有利、更需要的。

六、“全息场”的启发:对孩子心灵“内在秩序”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戴维·玻姆把场看作宇宙之海中的漩涡。他提出了“全息场”来解释量子事件的非局部关联。他把不可见的隐藏的现实称作内含或者“折叠”的秩序,而把外部实在称为引申或者“伸展”的秩序。在他看来,正是我们的“感知透镜”在不断地变化,才有折叠的秩序中不同的侧面不断地在我们面前伸展开。

全息图是使用激光在一个全息盘上创建干涉图式而产生的。盘本身并没有可分辨的图像,只是“好像在池塘中扔了一把小石子时”出现的一串同心圆圈罢了。全息图只有当一束激光穿过它时才形成。就像我们的“感知透镜”所到之处,才生成了折叠秩序的某一个伸展的片段。全息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如果破成两片,每一片都仍然能复现整个原始图像!不仅如此,不管一个碎片有多小,盘的每一部分都包含这个图像。片子的每一个小碎片都包含了所有的完整信息,唯一的区别是小一些的碎片更模糊和不那么明确。

基于全息场理论,量子理论给予了我们第六个启发:对孩子心灵“内在秩序”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就像“盲人摸象”这个古老的成语所揭示的那样,面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在世界那“折叠”的内涵的秩序,我们在根本上是“盲”的——无法知道大象的完全的实在,而只能有关于它们的直觉的有限的经验。我们通过思想这个“透镜”使得宇宙的某些侧面显现出来,但它并不自动伸展开来,也永远不会完全伸展开来。这是一种宿命,却是积极的、我们乐于接受的“宿命”。否则,世界和人,就太无趣了,生活就到头了。对于世界和人的认识是如此,对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实践性极强的家庭教育,我们也应作如是观。

第五篇:浅议美国利率市场化及其对我国的启发

浅议美国利率市场化及其对我国的启发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会计1001 姓名:殷方红 学号:20101826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30—1933年,美国大萧条期间共有9000多家银行倒闭。人们普遍认为因在1933年之前对银行缺乏必要的管制,银行业存在着过度的竞争,才使得银行成为大萧条的助推者和受害者。因此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案,对银行业进行严格的管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Q条例”——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同时,各州的《高利贷法令》则规定银行放款的最高利率限制。

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随着其他非银行机构的出现和壮大,美国的银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脱媒”现象,因此美国开始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到1986年持续了十余年,遵循着从大额到小额,从长期到短期的原则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呈现以下特点

利率市场化依法推进。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解除利率管制的议案,然后就颁布相关法律,有序开展利率市场化。美国先后颁布的两部法律,既对前期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予以确认,又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在法律保障下,利率市场化得以有序推进。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同步进行。1961年美国花旗银行率先推出CD,之后,美国银行业又陆续创新出一系列利率不受限制的金融工具和业务,促进了市场利率在银行业务中发挥作用,淡化了利率管制规定,使银行产品定价能力得到提高。利率市场化与加强金融监管并重。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美国不仅颁布了相关法律,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存款机构自由化委员会,由其对利率市场化进行监督管理,保证了利率市场化的有序进行。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美国经验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1973年开始,历经14年至1986年结束。它是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危机下推动的,作为金融市场化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放松利率管制。80年代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迅速提升,迄今已经代替传统存贷差收入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在金额自由化期间,银行业经历多次危机和兼并重组,银行盈利的波动也变得剧烈。

在分析利率市场化对美国的影响之前,先了解一下当时美国的整个宏观经济环境。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面临着各方面的窘境,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财政和货币政策失效,还有来自外部的冲击。管制下的存款利率大幅低于通胀率,导致金融“脱媒”,储蓄存款大量流失。80年代,里根政府实施降低税率、放松管制等措施并保持灵活的货币政策,经济得以持续增长。但在80年代后期,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制造了房地产泡沫,间接导致了1987年的股灾。

再具体看看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第一,银行的集中度不断提高。1960年,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掌握着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55.8%和存款总额的55.5%,1974年分别增加至56%和57.1%,1984年为70%和62.4%。第二,“Q条款”限制下,金融创新增加存款途径。第三,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存款占负债的比重逐渐下降。第四,利率逐步改革提升存款成本,导致70年代利息支出加速增加。第五,净息差先低后高,危机时期明显下降。第六,净利息收入保持增长,非息收入占总体收入比重下降。第七,总资产和贷款增速放缓。第八,存款增速和占比下降,接入资金占比上升。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发展起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它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同时也直接导致了美国的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即非利息业务的增长。虽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主动做出调整,包括追求更高回报的贷款业务和增加非利息业务的占比,但是美国商业银行的ROA还是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下降的阶段,直到1992年才恢复到市场化之前的水平。美国的存款利率在1970年以后稳步上升。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商业银行在付息负债利息成本增加的条件下,努力提高生息资产的收益率。而高利率一般是与高风险相伴的,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在上升。具体说来,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新的贷款客户,包括房地产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虽然净息差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并且非息收入占比也在上升,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美国商业银行的ROA从利率市场化的初期1970年开始到1990年一直处于下降阶段。这是因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增加,信贷成本上升。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金融业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它要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如果管理不好、控制不好风险,反而会制造风险。此次金融危机就起因于金融机构在内控机制、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因而推进微观主体的治理结构改革和完善治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没有利率的市场化,就没有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实施环境。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金融机构改革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就没有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而利率改革正是中国金融运行不断完善的重要方面。利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货币资本的收益,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要素价格市场化以后,才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如果利率不能市场化,就不可能建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间接调控。当然,间接调控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在非常时期使用行政手段。

当前的利率半管制旨在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来鼓励投资,同时保护银行的盈利能力。但利率管制也降低了利率政策的作用,造成了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缺乏敏感性,双轨利率必然会带来黑市盛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套利机会。在利率管制下,长期以来信贷额度控制是我们调控信贷增长的主要手段,这阻碍了银行的竞争,造成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利率市场化将通过市场作用调节资金的价格,使资金调配到使用效率最高的部门和行业。

五、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利率的变动会更加频繁,利率风险会相应加大。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下机制:一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即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可行性论证,预测和分析利率风险大小,为商业银行决定介入或退出业务提供参考;二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即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形成资金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三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将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四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加相应保护性条款,以期在利率出现急剧变化并发生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得到补偿。

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发达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繁多,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益中占比较大。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目前多限于结算与一般性代理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足30%。为了增加盈利来源和规避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新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来扩大中间业务领域,减少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依赖。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和投资银行类中间业务,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当加快对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运用不同的金融衍生品来增加盈利并分散利率风险。

第三,丰富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美国和日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都以创新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为突破口,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丰富货币市场金融工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扩大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行,并建立起转让交易市场,使其能够流转起来;二是推进商业票据的发行、承兑、转让、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规范发展,使商业票据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和商业银行增加收益的新的增长点;三是丰富债券市场上的交易品种,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上交易主体的数量和类型;四是在加强风险控制的条件下,放宽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回购交易主体标准,增强货币市场的融资功能,发挥货币市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助推作用。

第四,加快培育基准利率。美国利率市场化后,确立了联邦基金利率为基准利率;日本利率市场化后由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当人民银行不再规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后,存贷款利率也就推动了基准利率的功能,因此必须有新的基准利率来担任引导整体利率走向的任务。我国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自2007年开始运行以来,其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逐步确立,逐步成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定价基准,初步发挥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作用。下一步可采取以下措施和巩固Shibor基准利率的地位:在货币市场产品定价方面,Shibor先与短期市场产品定价挂钩,再与中长期市场产品定价挂钩;先与短期融资券利率挂钩,再与贴现利率挂钩;先与金融债利率挂钩,再与企业债利率挂钩。在存贷款利率定价方面,先简化中长期存贷款利率档次,再将Shibor与放开的存贷款利率挂钩。如果这些工作能够尽早完成,Shibor在利率体系中发挥出基准利率的作用,就为利率市场化最后攻艰准备好了条件。

第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前,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虽然已经成熟,但这一任务的完成毕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按照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稳步推进。在贷款利率基本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可允许存款利率逐步向上浮动。存款利率上浮可先在具备了财务硬约束条件下的金融机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更大范围推广。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促使其实施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进行产品调整和金融创新。

第六,加强市场监管。从各国的利率市场化实践看,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帆风顺的,即便是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的美国,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效的金融监管在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防止了恶性竞争和市场失序,保证了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为了避免我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中出现无序竞争,必须加强市场监管,防止恶性竞争和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银行业协会要有效协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防止利用不正当手段开展竞争,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下载浅析日本防震措施对我国防震的启发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日本防震措施对我国防震的启发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对我国的启发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对我国的启发 随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新课程改革突破口的校本课程开发已逐渐成为西北农村教育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然而,由于西北农村......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汽车产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日本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日本国民经济来说,如果抛开汽车产业,不仅谈不上日本的国际竞......

    日本核泄漏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日本核泄漏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摘要】 论文通过建立核污染物的大气传播扩散的线性模型,高斯模型和ADMS模型和海洋环流扩散模型,从理论计算值和实际监测值两个方面都说明了日本......

    日本的会计制度对我国的影响[推荐五篇]

    日本的会计制度对我国的影响 一、日本的政治与文化 日本政治文化是与日本政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扎根于日本,但是又不仅仅来源于日本,它不仅包括日本本土的政治文化而且包括......

    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张颖: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作者:张颖 时间:2011-03-30 浏览次数:189 次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的范畴,而且日本有着百余年的义务教育经验,日本农村的教育属......

    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进程,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

    浅析《共产党宣言》对我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启发5篇

    2010年1月 浅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刘迪2008201020030 浅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

    乌合之众对个人启发

    乌合之众对个人启发6篇乌合之众对个人启发():何为乌合之众?勒庞在全书最终写道:“它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回到了自我的原始状态——而成为一群乌合之众。”这种原始状态下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