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中心有效组织、联系、服务和凝聚青年的研究
青年中心有效组织、联系、服务和凝聚青年的研究
内容摘要
青年中心作为社区新型青年组织,正在团组织的领导下积极试点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基本呈现出良好的运作态势,但是受目前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运作瓶颈的制约,仍然出现组织联系不全、服务凝聚有限等问题。本篇研究报告以青年中心有效组织、联系、服务和凝聚青年为课题,通过调研问卷、会员访谈以及亲身参与中心活动等方式对全市青年中心做了调查研究,试图在青年中心如何以组织建设为突破口,以营造健康的建设环境为保障,通过社会化运作提高组织覆盖,从而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方面提供初浅的建议。
关键词
青年中心 青年组织 凝聚青年
近年来,社区党建成为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载体。市委自去年十月提出“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目标以来,繁荣社区文化、完善社区治理、强化社区服务已成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这为社区团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市场经济变化带来的青年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青年需求满足途径的转变,社会转型带来的传统团组织归属感的缺失,以及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的蓬勃发展等为共青团组织带来严峻挑战,基层团组织出现覆盖有限、对青年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壮大共青团的生存空间,增加团组织的牵动力已成为团组织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团中央提出青年中心的概念,从理论上指明了构建新型青年组织、凝聚团组织外延群体的具体方向。可以说,创建青年中心是共青团组织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获生机和活力,重新赢得青年的一次勇敢的尝试。上海青年中心建设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探索,已初见成效。为了更好地推进青年中心建设,团市委地区工作部(郊区部)联合浦东新区团委、长宁区团委、静安区团委、松江区团委等团组织,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一、工作现状
(一)初步建立了组织网络构架,联系青年有了新的依托
全市现已建成59家青年中心,由于各街镇青年需求及工作特点的差异性,青年中心呈现不同的建设模式及发展特征,但是基本形成了纵向(即区级青年中心、街镇青年中心、居村青年中心并存)与横向(青年中心与区域内其它机构实现资源共享、项目联动)交错的格局。
1、“按需设置”的建立方式扩大了社区青年组织网络
青年中心根植于社区,重点关注体制外青年群体,力求拓宽青年工作的覆盖面。上海除在街镇一级建立青年中心外,部分地方还因地制宜,设立分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青年中心分中心42个,其中居民区青年中心5个,村级青年中心2个,商务楼宇青年中心24个,企业内部(包括学校)青年中心8个,园区青年中心1个,外来青年聚居地青年中心2个。青年中心分中心的建立将青年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第一线,使青年增加了组织归属感。
2、内部组织建设搭建起服务青年的基础平台
青年中心围绕组织创新的核心理念,在建设起步阶段结合区域发展和青年需求特征设置部室;整合社区杰出青年、热心青年事业的驻区单位等搭建理事会;甚至引入党政力量建立顾问团。青年中心围绕本身的服务宗旨构建组织形态,为联系青年搭建组织平台,体现了中心的主体功能。
3、社团成为联系青年的重要载体
青年中心通过整合和重新培育,形成了有关运动休闲、健康交友、艺术交流、素质拓展、志愿者服务等一批较有活力,能够带动青年中心活跃的社团组织,如长宁区虹桥社区的“金话筒俱乐部”、天山社区的“爱心部落人”社团、静安区南京西路社区的“相约四季”俱乐部、松江区中山社区的“茸峰车友俱乐部”等,它们围绕青年中心宗旨,按照各自的社团组织原则招募会员、开展活动、并且实施自主管理。社团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直接畅通了联系青年的渠道,以社团为纽带的新型组织正在加大对社区青年群体的联系。
(二)项目建设初见端倪,服务青年有了新的载体
青年中心围绕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婚恋生活、就业创业等主体内容设置服务项目,在服务青年方面体现出几个特点:
1、服务的特定性保证了青年中心的固有人群
青年中心针对特定群体开发相应项目,如针对白领青年开设零起点钢琴培训班、踢踏舞培训班等;针对农村青年,开设水产养殖辅导课程、创立农业种植沙龙;针对进城务工青年,提供法律咨询、沪语培训服务;针对弱势群体,开设爱心超市,捐赠物资并提供就业岗位等。青年中心以项目为纽带联系和服务了一批有着相同志趣或相近诉求的青年群体。
2、项目的创新性保证了一定的参与度
部分项目经过实践,对青年有一定吸引力,在社区形成一定知名度,如长宁区仙霞社区的“美丽新娘培训”、奉贤区南桥镇的“缘来是你”单身青年活动等。项目中融合的时尚性、创新性元素赋予了青年中心一定活力,也得到了青年会员的认可。
(三)建设方式实行转变,影响青年寻求新的方式
1、大力吸收加盟单位,尝试市场化运作
青年中心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通过项目加盟的形式吸收各类企业成为中心加盟单位,为会员争取教育培训、娱乐休闲等方面的优惠服务;同时积极争取加盟单位的阵地资源、资金支持,以市场化方式推广青年中心主体项目。如松江区岳阳社区与青藤琴行合作开办古筝和钢琴培训班,既拓展了服务项目,又为中心的日常运作提供了经费支持。
2、通过社会化合作,提供专业性服务
部分较为成熟的青年中心开始探索与社会中介机构、专业策划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和运作深受青年欢迎的活动和服务项目。如长宁区几个青年中心联合与西郊百联购物中心、玫瑰坊商业街等大型商场共同举办摄影大赛、卡拉OK赛等文化活动,并形成了长期双赢的合作制度。
3、由服务青年走向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青年中心发挥会员特长和组织优势,结合重大节庆,在社区或者跨区域开展服务活动,在公益性服务中逐渐引导青年。如今年的三五和五四期间,全市青年中心分别以“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上海青少年”和“继承五四精神学先进,构建和谐社会显作为”为主题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形成了一定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定位出现一定偏差
1、青年中心与团组织关系定位不明
部分团干部在青年中心的定位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有:一是将青年中心视为团组织的简单拓展,在资源上没有完全整合,而是简单套用团的阵地、项目、政策和资金资源;在建设方式、项目操作方式上照搬团组织的工作模式,这不仅造成团组织与青年中心建设的相互混淆,也不利于青年中心实现政治型组织向服务型、社会型组织的转变。二是教条式地完成青年中心的要素建设,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完成任务,缺乏相对稳定的工作制度,造成有些机构无法作为,形同虚设。三是将青年中心建设的重心放在有形阵地的建设上,忽视了运作机制的建设,阻碍了青年中心的长效发展。
2、与党政工作融合不够
全市除长宁区将青年中心建设纳入区实事工程,争取到资金、政策等支持外,大部分青年中心以自身摸索或由团组织牵头运作为主,与党政缺少沟通,青年中心这种组织创新概念在党政领导中影响不大,而党政对青年中心认识的不明或不统一直接导致资源的短缺。如:与已有的社区重要活动场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东方社区信息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阳光驿站等)建设衔接共享不够;政府项目向青年中心倾斜不足;区域内专业人才难以引进等。阵地、项目、人力、资金资源的匮乏为青年中心的建设起步带来一定障碍。
3、与现有的青年自组织的关系衔接不够
青年中心作为社区新型青年组织,以社团为基本活动单元,但是目前尚未与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青年中心对社团的关注、扶持和管理与其建设目标还有差距。一是缺少对社团的了解和联系。总体而言,当前青年中心缺少对区域内青年热点、特点、兴趣等的研究,缺乏对区域内各类青年社团、青年组织、协会、俱乐部以及兴趣小组的了解和掌控,直接联系青年的载体还不多。二是组织介入不够。部分青年中心通过挖掘、培育或重新整合,形成了一些新型社团,但是以社团为依托建立的青年中心,其组织化形式没有完全跟进,社团负责人、积极分子在青年中心总体建设中的作用未完全发挥出来。三是管理跟进有待加强。目前青年中心专职人员疲于应对会员招募、组织构建、项目设计等工作,未建立起对青年中心社团基本的考评和管理制度。
(二)自身建设与青年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为止,共青团组织体系根基依然在单位中,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社会人”,“单位制”的共青团组织在覆盖和服务青年方面已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团组织试图以社区为根植地,通过青年中心向“社会”青年提供更多的服务,积极打造青年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但是,青年中心囿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整合社区资源方式和能力的单一,相关制度和地位的缺失,难以在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领域、新方向上有所突破。
1、市场运作没有找到好的结合点
部分青年中心将建设思维框定在公益性项目服务青年的定式中,没有尝试公益性服务与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自负盈亏方式。青年中心项目要迎合和贴近青年人需求,必须针对特定群体开发特定项目,并采取市场化方式保持其专业性和鲜活力。在这方面,各个青年中心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已通过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实现了青年中心自负盈亏,而大部分仍处于被供给状态,离“自转”距离甚远。
2、社会拓展机制尚未形成在基础性项目建设基础上,部分青年中心正在尝试着与加盟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进行合作,但是由于青年中心社会效应尚未形成,社会地位还不明显,社会化推进难成规模,主要表现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依旧存在瓶颈;在青年中心与加盟单位、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服务项目上还没有做深做透。
3、项目管理尚待完善
青年中心以项目为凝聚青年的纽带,项目建设可直接活跃青年中心的建设。但是部分青年中心没有根据青年实际需求设置项目,只是凭“直觉”或依旧沿用团组织“惯性思维”开发项目,使项目建设带上个人色彩,偏离青年中心的服务初衷;大部分青年中心由于在起步阶段,还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管理方式还带有简单化、程序化、行政化烙印,在项目的评审考核、制度构建过程中也未将青年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现出来,这样不仅浪费了服务项目开发和设计的成本,也使项目的持久度大打折扣。
4、专业化职业化工作队伍的匮乏为项目操作、组织巩固带来障碍
从目前来看,青年中心工作队伍主要由团工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青少年事务社工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由于兼职人员时间精力有限、责任不明,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显不够;另一方面,青年中心缺乏对现有工作队伍的培养和跟进,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与青年中心建设要求存在差距。
三、相关对策
(一)营造外部环境
青年中心建设是共青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青年工作的必然选择,要实现青年中心的宗旨目标就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形成社会化推进青年中心建设的工作体系。
1、争取将青年中心工作纳入党政总体工作
青年中心要找到与党政中心工作的契合点,推动自身建设。一要争取党政政策支持,努力确立政策导向,建立健全青年中心相关政策文件,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如以联席会议、简报报送的形式,争取党政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对青年中心建设阵地、项目、资金、人员上的支持。二要争取政府青年事务。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要把很多公共服务的职能下放给社会中介组织,而青年中心这样的青年组织恰恰就是受政府委托实施项目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团组织和青年中心应该在其中发挥各自组织所长,分板块承办项目,形成青年中心与团组织互动的良好格局。三要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青年中心自身设计项目或在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服务的过程中应树立专业意识,并积极争取政府购买其服务,深化中心服务品牌。
2、青年中心与团组织应“联而不同”
无论是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方式来看,我们可以说青年中心是对团组织工作的有力补充,两者关系概括起来称为:联而不同。联,即关联,青年中心与团组织应该做到成员互动、资源互动、活动互动。不同在于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所贯彻的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和青年中心作为青年社团联盟、青年自我管理的组织体系所宣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上的差别。团组织在青年中心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好联系(社团)、引导(骨干)、协调(资源)的作用,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可“严抓不放”。
3、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青年中心建设着眼于社区,服务于社会,在起步阶段尤其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营造社会环境:一是充分发挥与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努力将相关单位纳入青年中心开放的工作体系,使青年中心工作由共青团一家唱“独角戏”变成“多方协作”,不断增强和扩大青年中心的整体力量和工作资源。二是积极承担社会青年事务。围绕婚恋家庭、健康交友等维系青年生存发展的青年事务,青年中心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沟通,将部分青年社会行为转移至青年中心承担,并通过合作提供优质低偿服务。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组织优势和媒体优势,加速青年中心在社会中的影响。如结合会员招募会、青年中心展示会等形式加大对青年中心理念的全面宣传,为青年中心进一步积累社会资源奠定基础。
(二)夯实内部运作
1、以平等共处、组织共进为运作理念
青年中心应结合其定位要求,倡导以会员制为基础的青年平等相处的组织原则,在融洽的群体氛围中为会员提供个体的展示舞台;青年中心是一个社团联盟,它的特色或者说能够维系其长期发展的必然是组织建设,应该围绕理事会、议事会等核心力量,集各方之力共同推进组织建设。
2、以强化内部运作为建设重点
第一,规范内部组织建设。青年中心要适应青年群体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实现对青年的有效覆盖,就必须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组织体系,建立规范化组织制度。一是加强理事会建设。积极吸纳社区内致力于青少年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和杰出个人成为青年中心理事单位,强化青年中心组织核心力量,形成青年中心的力量矩阵。二是加强社团凝聚。青年中心应该积极地发现、培育和扶持社团发展,构建便于服务青年、联系青年、凝聚青年的社团联盟,以社团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发和调整项目吸引人气,通过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引领进一步集聚青年。三是推进专业化队伍建设。要重视骨干培训工作,引导骨干在工作方式上实现转变。要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专职工作者,建立以会员反馈意见为主要依据的考核制度,并以竞争激励机制促进工作队伍的优胜劣汰;对兼职工作者或志愿者,完善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制度,以“积分制”、“折扣制”等形式激发他们服务的积极性。
第二,以青年需求为着眼点,社会化推进青年中心自身建设。青年中心应当是政府支持、社会赞助、合作运营、优惠服务、自负盈亏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若要实现自身的高效运转,应跳出团组织大包大揽的工作模式,尝试以行政推动和社会运作相结合的灵活的、引导性的运作机制。一要建立社会性关系。青年中心应积极寻求社会层面的支持,争取阵地、资金等资源。二要加强项目化合作。青年中心可采用合作经营或委托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发挥社会力量的行业服务优势,围绕青年需求合作开发项目,为青年提供宽领域的专业性服务。三要完善社会化监督和管理。青年中心应该集社会、党团和青年的力量,逐步建立全面、科学、开放的监督管理体系,努力使青年工作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四要促进青年中心联动发展。青年中心作为一种开放体系,应该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加强组织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区域互动、优势互补,也有利于提升青年中心的整体社会效应。
(三)竭诚服务青年
青年中心区别于传统团组织的一大特征在于,它是扁平化组织,遵循由下而上的建立方式和平等的联系方式。青年中心建设必须要遵从和发挥青年的主体地位,以此为基础搭建服务平台。
1、畅通联系青年的信息渠道
依托社团、社会组织建立信息联系点,初步形成面向青年的社会信息系统,为党政领导及团组织倾听青年呼声,了解青年愿望,掌握青年工作动态畅通渠道。利用各种信息化联系手段,在联系会员、服务青年上提高便捷性、实效性。
2、动员青年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青年在青年中心既是服务的就受者,也是服务的组织者、提供者,青年中心要通过对青年意识的引导使青年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在组织建设过程中得到确认,使他们的自我价值在这个持续互动的程中得到体现。
第二篇:青年中心有效组织、联系、服务和凝聚青年的研究
青年中心有效组织、联系、服务和凝聚青年的研究
内容摘要青年中心作为社区新型青年组织,正在团组织的领导下积极试点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基本呈现出良好的运作态势,但是受目前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运作瓶颈的制约,仍然出现组织联系不全、服务凝聚有限等问题。本篇研究报告以青年中心有效组织、联系、服务和凝聚青年为课题,通过调研问卷、会员访谈以及亲身参与中心活动等方式对全市青年中心做了调查研究,试图在青年中心如何以组织建设为突破口,以营造健康的建设环境为保障,通过社会化运作提高组织覆盖,从而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方面提供初浅的建议。
关键词青年中心 青年组织 凝聚青年
近年来,社区党建成为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载体。市委自去年十月提出“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目标以来,繁荣社区文化、完善社区治理、强化社区服务已成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这为社区团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市场经济变化带来的青年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青年需求满足途径的转变,社会转型带来的传统团组织归属感的缺失,以及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的蓬勃发展等为共青团组织带来严峻挑战,基层团组织出现覆盖有限、对青年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如何壮大共青团的生存空间,增加团组织的牵动力已成为团组织需要迫切考虑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团中央提出青年中心的概念,从理论上指明了构建新型青年组织、凝聚团组织外延群体的具体方向。可以说,创建青年中心是共青团组织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获生机和活力,重新赢得青年的一次勇敢的尝试。上海青年中心建设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探索,已初见成效。为了更好地推进青年中心建设,团市委地区工作部(郊区部)联合浦东新区团委、长宁区团委、静安区团委、松江区团委等团组织,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一、工作现状
(一)初步建立了组织网络构架,联系青年有了新的依托全市现已建成59家青年中心,由于各街镇青年需求及工作特点的差异性,青年中心呈现不同的建设模式及发展特征,但是基本形成了纵向(即区级青年中心、街镇青年中心、居村青年中心并存)与横向(青年中心与区域内其它机构实现资源共享、项目联动)交错的格局。
1、“按需设置”的建立方式扩大了社区青年组织网络青年中心根植于社区,重点关注体制外青年群体,力求拓宽青年工作的覆盖面。上海除在街镇一级建立青年中心外,部分地方还因地制宜,设立分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青年中心分中心42个,其中居民区青年中心5个,村级青年中心2个,商务楼宇青年中心24个,企业内部(包括学校)青年中心8个,园区青年中心1个,外来青年聚居地青年中心2个。青年中心分中心的建立将青年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第一线,使青年增加了组织归属感。
2、内部组织建设搭建起服务青年的基础平台青年中心围绕组织创新的核心理念,在建设起步阶段结合区域发展和青年需求特征设置部室;整合社区杰出青年、热心青年事业的驻区单位等搭建理事会;甚至引入党政力量建立顾问团。青年中心围绕本身的服务宗旨构建组织形态,为联系青年搭建组织平台,体现了中心的主体功能。
3、社团成为联系青年的重要载体青年中心通过整合和重新培育,形成了有关运动休闲、健康交友、艺术交流、素质拓展、志愿者服务等一批较有活力,能够带动青年中心活跃的社团组织,如长宁区虹桥社区的“金话筒俱乐部”、天山社区的“爱心部落人”社团、静安区南京西路社区的“相约四季”俱乐部、松江区中山社区的“茸峰车友俱乐部”等,它们围绕青年中心宗旨,按照各自的社团组织原则招募会员、开展活动、并且实施自主管理。社团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直接畅通了联系青年的渠道,以社团为纽带的新型组织正在加大对社区青年群体的联系。
(二)项目建设初见端倪,服务青年有了新的载体青年中心围绕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婚恋生活、就业创业等主体内容设置服务项目,在服务青年方面体现出几个特点:
1、服务的特定性保证了青年中心的固有人群青年中心针对特定群体开发相应项目,如针对白领青年开设零起点钢琴培训班、踢踏舞培训班等;针对农村青年,开设水产养殖辅导课程、创立农业种植沙龙;针对进城务工青年,提供法律咨询、沪语培训服务;针对弱势群体,开设爱心超市,捐赠物资并提供就业岗位等。青年中心以项目为纽带联系和服务了一批有着相同志趣或相近诉求的青年群体。
2、项目的创新性保证了一定的参与度部分项目经过实践,对青年有一定吸引力,在社区形成一定知名度,如长宁区仙霞社区的“美丽新娘培训”、奉贤区南桥镇的“缘来是你”单身青年活动等。项目中融合的时尚性、创新性元素赋予了青年中心一定活力,也得到了青年会员的认可。
(三)建设方式实行转变,影响青年寻求新的方式
1、大力吸收加盟单位,尝试市场化运作青年中心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通过项目加盟的形式吸收各类企业成为中心加盟单位,为会员争取教育培训、娱乐休闲等方面的优惠服务;同时积极争取加盟单位的阵地资源、资金支持,以市场化方式推广青年中心主体项目。如松江区岳阳社区与青藤琴行合作开办古筝和钢琴培训班,既拓展了服务项目,又为中心的日常运作提供了经费支持。
2、通过社会化合作,提供专业性服务部分较为成熟的青年中心开始探索与社会中介机构、专业策划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和运作深受青年欢迎的活动和服务项目。如长宁区几个青年中心联合与西郊百联购物中心、玫瑰坊商业街等大型商场共同举办摄影大赛、卡拉ok赛等文化活动,并形成了长期双赢的合作制度。
3、由服务青年走向服务社区、服务社会青年中心发挥会员特长和组织优势,结合重大节庆,在社区或者跨区域开展服务活动,在公益性服务中逐渐引导青年。如今年的三五和五四期间,全市青年中心分别以“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上海青少年”和“继承五四精神学先进,构建和谐社会显作为”为主题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形成了一定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定位出现一定偏差
1、青年中心与团组织关系定位不明部分团干部在青年中心的定位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有:一是将青年中心视为团组织的简单拓展,在资源上没有完全整合,而是简单套用团的阵地、项目、政策和资金资源;在建设方式、项目操作方式上照搬团组织的工作模式,这不仅造成团组织与青年中心建设的相互混淆,也不利于青年中心实现政治型组织向服务型、社会型组织的转变。二是教条式地完成青年中心的要素建设,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完成任务,缺乏相对稳定的工作制度,造成有些机构无法作为,形同虚设。三是将青年中心建设的重心放在有形阵地的建设上,忽视了运作机制的建设,阻碍了青年中心的长效发展。
2、与党政工作融合不够全市除长宁区将青年中心建设纳入区实事工程,争取到资金、政策等支持外,大部分青年中心以自身摸索或由团组织牵头运作为主,与党政缺少沟通,青年中心这种组织创新概念在党政领导中影响不大,而党政对青年中心认识的不明或不统一直接导致资源的短缺。如:与已有的社区重要活动场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东方社区信息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阳光驿站等)建设衔接共享不够;政府项目向青年中心倾斜不足;区域内专业人才难以引进等。阵地、项目、人力、资金资源的匮乏为青年中心的建设起步带来一定障碍。
3、与现有的青年自组织的关系衔接不够青年中心作为社区新型青年组织,以社团为基本活动单元,但是目前尚未与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青年中心对社团的关注、扶持和管理与其建设目标还有差距。一是缺少对社团的了解和联系。总体而言,当前青年中心缺少对区域内青年热点、特点、兴趣等的研究,缺乏对区域内各类青年社团、青年组织、协会、俱乐部以及兴趣小组的了解和掌控,直接联系青年的载体还不多。二是组织介入不够。部分青年中心通过挖掘、培育或重新整合,形成了一些新型社团,但是以社团为依托建立的青年中心,其组织化形式没有完全跟进,社团负责人、积极分子在青年中心总体建设中的作用未完全发挥出来。三是管理跟进有待加强。目前青年中心专职人员疲于应对会员招募、组织构建、项目设计等工作,未建立起对青年中心社团基本的考评和管理制度。
(二)自身建设与青年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为止,共青团组织体系根基依然在单位中,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社会人”,“单位制”的共青团组织在覆盖和服务青年方面已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团组织试图以社区为根植地,通过青年中心向“社会”青年提供更多的服务,积极打造青年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但是,青年中心囿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整合社区资源方式和能力的单一,相关制度和地位的缺失,难以在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领域、新方向上有所突破。
1、市场运作没有找到好的结合点部分青年中心将建设思维框定在公益性项目服务青年的定式中,没有尝试公益性服务与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自负盈亏方式。青年中心项目要迎合和贴近青年人需求,必须针对特定群体开发特定项目,并采取市场化方式保持其专业性和鲜活力。在这方面,各个青年中心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已通过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实现了青年中心自负盈亏,而大部分仍处于被供给状态,离“自转”距离甚远。
2、社会拓展机制尚未形成在基础性项目建设基础上,部分青年中心正在尝试着与加盟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进行合作,但是由于青年中心社会效应尚未形成,社会地位还不明显,社会化推进难成规模,主要表现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依旧存在瓶颈;在青年中心与加盟单位、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服务项目上还没有做深做透。
3、项目管理尚待完善青年中心以项目为凝聚青年的纽带,项目建设可直接活跃青年中心的建设。但是部分青年中心没有根据青年实际需求设置项目,只是凭“直觉”或依旧沿用团组织“惯性思维”开发项目,使项目建设带上个人色彩,偏离青年中心的服务初衷;大部分青年中心由于在起步阶段,还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管理方式还带有简单化、程序化、行政化烙印,在项目的评审考核、制度构建过程中也未将青年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现出来,这样不仅浪费了服务项目开发和设计的成本,也使项目的持久度大打折扣。
4、专业化职业化工作队伍的匮乏为项目操作、组织巩固带来障碍从目前来看,青年中心工作队伍主要由团工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青少年事务社工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由于兼职人员时间精力有限、责任不明,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显不够;另一方面,青年中心缺乏对现有工作队伍的培养和跟进,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与青年中心建设要求存在差距。
第三篇:共青团:不断提高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青年水平
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远古时代已有人本思想的萌芽,特别是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言论中,更闪烁着不少人本思想的火花。然而,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桎梏,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直到21世纪的今天,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才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高度得到科学阐述和深度拓展。十六届三中全
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本思想一次质的飞跃。
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是以平等的全体人民为本,是以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享受权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担当着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共青团服务青年、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共青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促进共青团事业的必然要求。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共青团工作中去,就要求团组织通过有效的教育,帮助广大青年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通过周到的服务,帮助广大青年解决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一、坚持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共青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核心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总书记同志同样肯定了青年的重要性,“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我党始终把青年看作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看作是整个社会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基于此,共青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当把青年作为本体,体现青年的特点,代表青年的利益,表达青年的诉求,促进青年的发展。
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也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的历史使命就是把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教育引导青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始终带领青年沿着党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青年是共青团组织赖以存在的根本,是共青团组织的服务对象,只有联系青年而不是脱离青年,引导青年而不是误导青年,取信于青年而不是失信于青年,肯定青年而不是否定青年,共青团才会体现出其应有的先进性。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坚持以青年为本是共青团组织的希望所在、力量之源。
随着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当代青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广大青年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等方面施展本领,各级团组织在引导青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加强作用。
二、坚持以青年为本,是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保障
坚持以青年为本,归根到底,就是要把满足青年的多样化需求作为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共青团组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坚持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始终做到一切为了青年的需求,一切满足青年的需求,一切引导青年的需求。要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把青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青年工作的根本标准。
竭诚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组织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所放松、有所懈怠。在服务青年方面,既要把注意力放在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上,通过拓展素质、搭建舞台等工作,真正在青年人才的成功道路上留下团组织的工作痕迹;又要把关注点放在为遇到特殊困难的部分青年排忧解难上,积极推动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工作,真正使他们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既要满腔热情地为青少年办好事,使他们的学习、工作拥有更好的条件;又要旗帜鲜明地同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扫除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使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既要抓紧做好服务青年的具体工作,让更多的青年得到团组织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又要重视抓好服务青年的机制建设,推动这方面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要充分发挥共青团思想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以及实践育人的优势,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勇开风气之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要把青年所思、所想和所盼作为共青团工作的第一信号,把服务青年发展作为共青团工作的第一职责,把青年满意作为共青团工作的第一标准,牢记“青年利益无小事”,针对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就业创业、文化生活以及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具体需求,着眼帮助青年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健全服务机制。要特别关注、关心生活上有困难和心理上有问题的大学生,建立完善的贫困大学生扶助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与危机干预机制,做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水平
构建服务型共青团组织,就是要更加紧密地联系青年,更加有效地服务青年,让青年在共青团的各项工作中得到更多实惠,使青年在共青团的各类组织中得到更好发展。
要进一步增强青年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青年的思想状况变化很大很快,影响青年思想的各种因素也变化很大很快。对青年思想教育来说,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要求。团组织要针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使他们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进一步坚定他们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始终把握好人生的正确方向。
要进一步增强服务青年的工作力度。竭诚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组织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所放松、有所懈怠。在服务青年方面,既要把注意力放在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上,通过拓展素质、搭建舞台等工作,真正在青年人才的成功道路上留下团组织的工作痕迹;又要把关注点放在为遇到特殊困难的部分青年排忧解难上,积极推动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工作,真正使他们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既要满腔热情地为青少年办好事,使他们的学习、工作拥有更好的条件;又要旗帜鲜明地同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扫除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使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既要抓紧做好服务青年的具体工作,让更多的青年得到团组织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又要重视抓好服务青年的机制建设,推动这方面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共青团是服务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点不但丝毫不能动摇,而且要努力加以继承和发扬。要将服务理念贯穿共青团工作的全过程,形成共青团组织的共同价值观。要增进同青年的感情,增加对青年的理解,深入了解青年,切实帮助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不做青年官,乐做青年友,共青团的组织定位实现由管理青年向服务青年的根本转变。要把服务青年的工作落到实处,既为青年解决思想问题,又为青年解决实际问题;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又动员社会关心青年;既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又为困难青年群体排忧解难,使共青团的实际工作充分体现服务理念、深刻反映服务精神。
第四篇:引导青年 组织青年 服务青年
引导青年 组织青年 服务青年--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长汀县濯田镇巷头村书记助理 田伟)
青年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创新青年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它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全力为之。共青团在创新社会管理和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创新中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如何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增强社会管理能力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创新教育引导,突出青年主体地位。
共青团要适应科学教育青年的本质要求,转变教育引导观念,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紧扣思想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环节,注重分类引导,体现组织特色和时代气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这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服务举措、明确服务重点,深化对他们的关爱工作,切实打牢青年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突出主体性,注重自我引导。要以青年为本,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更加突出主体作用,更加注重实践育人。紧密围绕青年的学习成才、创业创造、志愿奉献等根本需求,多运用体验式、情景式、互动式、游戏式、比赛式等青年喜欢的表现形式,多运用青年熟悉的语言,多联系青年身边的生活事例,以青年耳濡目染的基本事实和亲身体验为依据,激发其向上、向善、向美的积极性。突出层次性,注重分类引导。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必须尊重差异性,分类分层引导。小学阶段,重在发挥体验教育的作用,促进小学生情感、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发展,培养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朴素感情;中学阶段,重在发挥实践教育的作用,引导中学生在实践对比中形成对党和社会主义更清晰的认识;大学阶段,重在发挥组织育人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组织生活中学会理性分析和社会观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要突出重点人群,重点做好大学生和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对进城务工青年,要高度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理感受,在关怀的过程中言简意赅地向他们传播党的思想主张;对大学生,要注重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学术的逻辑开展思想引导,把握好坚定理想信念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突出时代性,注重“时尚”引导。开展青少年引导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时代特色。在内容上要有时代感,紧紧抓住青少年关心、关注的问题,联系其身边的事例,把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在路径上要善于创新,灵活运用视频短片、微博、短信等新媒体新方式。在形式上要善于注入各类时尚元素,增强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时尚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突出示范性,注重典型引导。抓典型,做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青年引导路径。要主动适应当代青年对典型的新感受和新认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努力用青年身边的人、用青年生活中发生的事来诠释道理,让青年在真切具体的事例中受到启迪。要从不同层次青年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注重真实性、注重层级性、注重普遍意义,确保青年典型可信可学。
二、创新组织动员方式,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青年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的把握具有不确定性,对于自身合理的利益诉求表达方式也会表现的多样性,甚至有时会有过激的行为出现,共青团要合理引导,创新组织动员,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广泛了解、准确把握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着力解决好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创新团组织建设。当代青年群体分布更为复杂,就业方式日益多元,青年在思想形成、文化娱乐、交往方式、组织参与、诉求表达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集中开会、学习、听报告等行政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对青年的影响效果有限,大量青年游离于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之外。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彻底改变传统、单一的组织方式,改变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通过联合建团、依托建团、协会建团、网络建团、楼宇建团等多种建团方式,灵活设置基层团组织。要加强传统群团组织与草根社会青年组织之间的互动,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和两新社会组织的团建,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同时,以提高对各类青年组织的有效覆盖为重点,按照“关注、服务、合作、引导、吸纳”的原则,采取对话、协商、沟通、协调、融入等社会管理方式,切实强化共青团外围组织的建设,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做好青年群众工作。
(二)参与政策法规制定。政策法规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要围绕新形势下社会关注、家长关心的青少年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未成年保护委员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的作用,主动介入、积极推动相关青少年法律的立法修订工作,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可靠法律保障。加强“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机制性建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以议案、提案的方式推动青少年问题的解决。
(三)加大服务青年力度。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宣传阵地和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切实服务青少年的实际需求。要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点,千方百计帮助青年就业创业。要引导青年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到城乡基层去干事创业。要培养和扶持青年创业带头人,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努力做好创业就业小额贷款、岗位对接等工作,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在服务根本需求的同时,要为青年日益多样化的具体需求服务,加大对贫困学生、进城务工青年、农村留守儿童等困难青少年的帮扶力度,努力解决青年关心的民生问题。
(四)发挥新媒体作用。要强化与各级各类主流网站、门户网站、专业网站的主动融入、深度合作,利用新媒体积极搭建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平台、活动平台、项目平台。通过手机报、QQ群、动漫、微博等时尚便捷的新手段,收集青年舆情动态,并注意发现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切实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看待社会问题,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三、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团结凝聚青年群众 志愿服务是是共青团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团结凝聚青年、引领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志愿服务基层基础,积极构建组织层级化、成员属地化、服务扁平化的志愿者工作体系。一是深入开展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手拉手、党建带团建和青少年维权等活动,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多作贡献。要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政府帮手的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二是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法律援助、扶贫助困、“三孤”关爱、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工作,加强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服务人性化建设,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向基层延伸。打造进城务工人员志愿服务行动和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等特色品牌,在社会事务管理中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二是通过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推动建立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服务机制。紧跟经济社会变革步伐,把握青年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理想追求,通过志愿服务这一青年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采取社会化动员方式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活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化解和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第五篇:以社团为组织青年基本单元进一步推进青年中心发展的研究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以社团为组织青年基本单元进一步推进青年中心发展的研究
长宁团区委
复旦大学青年组织与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内容摘要青年中心实质上是共青团通过组织创新与多元化的青年群体所建立的关系空间。在市场经济和网络社会条件下,青年中心要实现最大限度整合青年的目的,除了由青年中心直接整合部分青年个体之外,还必须运用组织化的方式。为此,本报告邀请多年致力于青年组织研究的相关学者共同组成课题组,在分析长宁青年中心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以整合既有青年民间组织和创建青年社团作为青年中心组织青年的主要方式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青年中心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关键词青年民间组织 社团 组织青年 青年中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网络社会的兴起促进了青年民间组织特别是青年网络组织呈现出以几何级数速度增长的发展态势,大量青年加入了各类民间组织(主要是网络组织),这对共青团组织青年的方式提出了挑战。青年中心是共青团根据社会转型期青年分布情况和现代社会规律,调整组织青年方式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共青团组织创新的具体表现。然而,缺乏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青年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整合和创建青年社团的操作性举措,已成为困扰青年中心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社团与青年中心建设:理由与途径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青年中心建设的决定》中指出:“青年中心是在共青团领导下,面向广大青年,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为目的,以会员制、理事会制为主要运作方式的新型城乡社区青年组织。”作为青年组织,青年中心其性质是一种关系空间,是共青团以青年中心为载体与多元化的青年群体重新建立联系的过程,并包含两个层面内容:一是作为一种组织,它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空间;二是作为共青团整合青年的平台,它为共青团与青年之间提供了关系互动的空间。因此,作为关系空间的青年中心,应该是以各类青年民间组织作为支持基础,即“社团是青年中心开展活动的基本单元”,成为以共青团为核心的各类基层青年民间组织联盟。构建这一联盟,就成为青年中心建设的基本内容了。孙志海在《自组织的社会进化理论:方法和模型》一书中提出,根据一个组织是否按照外界特定干预形成,组织生成方式可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自组织”和“他组织”是社会关系空间构建中的两个一般性模式,青年中心构建“关系空间”也可以遵循这两条路径。所谓“自组织”的路径,是指按照会员制方式将社会中已有的根据利益、兴趣和价值认同而组成的各类青年民间组织(社团)吸纳、整合进青年中心。所谓“他组织”的路径,是指根据青年利益、兴趣和价值认同的差异性,在开展相关活动基础上组建社团或直接推动有关青年民间组织(社团)建立,而后再将它们按照会员制要求整合进青年中心。当然,在具体建设青年中心过程中,这两条路径不是简单分开而是相互促进。
二、整合既有青年民间组织:扩大联系面的困难与对策目前,大量青年民间组织还处于非正式状态,但随时都可能落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力量。青年民间组织的生成除了青年自发成立之外,还有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参与组织或整合。第一,市场组织。目前,市场组织主要以交友和咨询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形式介入,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建立交友和聚会网站构建网络平台,采取网上登记、网下聚会的方式组织各类非正式青年组织。如365聚网,目前已通过这一方式网络了18万名会员,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国内各类非政府组织,如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第三,境外非政府组织,如海外教育基金会等组织目前在许多著名高校设立了分支机构。第四,各类宗教组织。这些组织中部分是正式的宗教组织,还有一部分是非法宗教组织。
(一)青年中心整合青年民间组织面临的困难面对快速发展的青年民间组织以及各种力量介入青年组织的现状,共青团通过青年中心实现对青年民间组织的整合已显得十分必要了,这不仅关系到共青团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年,还在于如何获得这些组织认同,从而为党执政巩固青年群众基础。但是,目前青年中心在吸纳、整合青年民间组织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部分青年中心负责人或基层团干部缺乏整合青年民间组织的方法。目前,基层整合青年民间组织的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守株待兔”式。部分青年中心负责人因对青年中心性质和运作机制的认识存在误差,单纯将青年中心理解为青年活动中心,照搬行政工作方式教条化地完成青年中心的要素建设,主动联系和掌握青年民间组织的意识还不够。二是“大海捞针”式。由于各类青年民间组织尚处于“隐形”状态,青年中心负责人或基层团干部往往只能盲目地通过网络或亲友介绍等方式“搜罗”各类青年民间组织,坚持所谓的“拉到篮里就是菜”的联系原则,导致与青年民间组织无法产生良性互动。三是“患得患失”式。根据现有社团管理制度,各类社团必须接受双重管理,即除了在民政部门注册外,还需挂靠一个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或是负责登记部门对社团或青年民间组织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承担相应责任。因此,部分青年中心在整合青年民间组织过程中心存顾虑。第二,虚拟社区“无边界”与社区管理“地域性”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整合青年民间组织的困难。网络社会和现代条件下青年组织具有跨地域和无边界的特征,青年民间组织主要通过网络将具有相同利益、兴趣和价值的人集合成松散型组织,地域概念在这些网络虚拟组织中已基本被打破。然而,青年中心作为植根于社区的青年组织受制于人力、场地和资金有限的前提,因此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仍以条块区分为主要方式的背景下只能以辖区内的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倾向于寻找辖区内的青年组织或是提供相关项目来满足辖区内的部分青年需求。这就使社区工作的“地域性”与青年民间组织的“无地域”特征之间产生了直接冲突和矛盾,影响了青年中心与青年民间组织的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第三,青年民间组织自身特点导致整合工作的困难。对于现代青年,网络所具有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更容易让青年在流动空间中寻求到共同兴趣和价值认同的“同道人”,推动他们产生组织化的冲动更多是来自共同兴趣或价值共识,基于利益诉求的组织化冲动较小。因此,网络中潜在的虚拟组织多于实体的组织,而这些虚拟组织随时也将可以转化为现实组织。同时,现行的社团登记管理制度相对于青年民间组织而言“进入门槛”较高,绝大部分青年民间组织往往受注册资金、挂靠单位、活动场所等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登记,这就导致青年中心在整合青年民间组织过程中很难联系和掌握到青年民间组织。
(二)克服上述困难的措施第一,要提高认识,重视整合青年民间组织工作。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整合青年民间组织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的重要任务。积极发挥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团代表的作用,通过调研报告、工作提案、主题论坛等方式主动向党政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反映整合青年民间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求得共识,争取支持,依托党的执政资源推动整合青年民间组织工作的措施制定和政策倾斜,为党执政巩固青年群众基础。第二,要采取不同方式整合既有的青年民间组织。针对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民间组织,积极鼓励和指导他们在民政部门按照程序登记注册成为社团或民办非企业,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推动成立党团组织。针对组织化程度相对较弱的青年民间组织,要在其“弱小’时予以及时关注和扶助,充分发挥既有成员中的党员、团员作用,加强联系和引导。第三,要遵循青年民间组织生成的内在机理,科学、快速地寻找和联系到青年民间组织。一是由市、区(县)级团委统筹、联合各青年中心共同掌握青年民间组织情况,并从街镇特点和工作特色出发,推动青年中心与相关青年民间组织建立联系,有针对性地整合一批与青年工作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青年民间组织。二是青年中心负责人和既有成员要甘当“有心人”,依托现有青年民间组织、活跃网站论坛和新闻媒体,以普通社团成员身份或参与既有社团活动等方式有意识寻找“配对”青年民间组织。三是发挥大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高的优势,组建专项志愿者队伍,承接发现青年民间组织、发布青年社团活动信息等工作,延伸青年中心与青年民间组织之间的联系手臂。
三、创建各类青年社团组织:培育基本面的意义与做法面对青年快速组织化的现状,共青团组织和青年中心不但要重视整合由自组织生成的各类青年民间组织,还要发挥共青团主导作用自行创建各类青年组织。因此,提高创建青年社团的能力成为了新时期共青团干部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目前,缺乏创建青年社团能力已成为制约青年中心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一)创建青年社团的战略意义目前青年组织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从青年民间组织发展现状来看,青年组织化程度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如果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中心能够快速介入和创建青年社团,必将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第一,依托党执政资源优势,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目前,各类社会和政治力量开始有意识地作为青年组织化的他组织力量抢占组织青年的市场,他们所动用的部分资源对青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因此,共青团与青年中心要积极依托党执政资源优势,及时介入和创建各类青年组织。第二,发挥共青团优势,掌握推进青年组织化的主导权。青年中心是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的新型青年组织。因此,在创建各类青年社团过程中,青年中心可以凭借共青团所拥有的各类资源和既有组织化的经验,快速建立起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组织(从现有的一些成功例子中可以获得证明),缩短组织生成的时间,努力使共青团成为青年的第一选择。第三,有利于强化青年对共青团的认同度和归属感。相对于自组织生成或是由其他的他组织力量推动生成的青年民间组织,共青团和青年中心创建的青年社团中的青年对共青团认同度将会更高。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说,由共青团与青年中心创建青年社团是共青团培育整合青年的基本面,将成为共青团相对有力的支持力量。
(二)创建青年社团的基本方法目前,青年中心已整合了一定数量的青年社团,但主要局限于共青团曾经创建的各种青年组织。这些组织尚未按照现代青年需求创建青年组织,具有政治性或公益性程度较高、行政推动性较强、传统色彩较浓等特点。如果青年中心仍按这种方式创建青年社团,将直接导致青年社团创建工作的形式化和行政化,从而降低青年中心组织青年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明确现代社会条件下创建青年社团的基本方法,即“青年社团创建=细化+聚合+联合”。
1、细化。所谓“细化”就是按照利益、兴趣和价值等因素作为细化标准,对青年需求进行分析和分类,这是创建社团过程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如“365聚网”之所以能够吸引到18万名会员,正是由于他们不断细化需求,划分了271个圈子(并还在继续细化下去),从而使不同人群在圈子中找到各自兴趣的活动和志同道合的同伴。
2、聚合。所谓“聚合”就是通过特定载体将具有共同需求的青年汇合起来,进而组织形成相对固定的组织(也可以是松散的)。借鉴商业性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创建青年组织的成功做法,通过开展以满足某类需求的活动将具有共同需求的人汇合起来,留下联系方式,并以此为契机将他们组织成相对固定的组织,或在活动过程中宣布成立某种组织。因此,基层团干部和青年中心负责人应该有意识地将开展活动和创建组织聚合起来,而后推动其自我运转,从而实现从组织青年到引导青年自我服务的目的。
3、联合。所谓“联合”就是将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青年组织,在区、县层面进行联合,促进资源共享,形成更加规范的组织。联合后的组织,在保持原有个体组织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前提下,成为联盟性组织,条件成熟时进行社团注册。细化阶段和聚合阶段是基础,联合阶段则可以视条件成熟情况决定是否推进。青年中心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建青年社团的过程,青年中心创建青年组织最重要的是要掌握细化和聚合的基本方法。在聚合阶段重点在于做量,即要尽可能多地创建社团,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参与,但同时要面临部分志愿性和兴趣性社团组织一定程度地消亡现状。因此,青年中心如果坚持每年创建一定数量的社团,并保持50%左右的成活率,那么青年中心的组织覆盖面将会显著扩大。
(三)创建青年社团的基本步骤基层团组织和青年中心,除了通过既有的共青团等组织网络或组织方式在现实空间中推动青年社团的创建,更要掌握实现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互动的方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1、细化需求,深化主题。青年中心要在细化青年需求的基础上,善于将个性化需求深化成相关主题,并从青年最现实需求出发设计活动项目,重点培育两类青年社团:一是重点发展满足青年职业拓展需求的社团,如青年英语沙龙、青年企业家联谊会;二是重点发展行业性(专业性)青年社团组织,如酒店经理人沙龙、HR联谊会。
2、网上聚合,网下聚会。青年中心可依托各类网站、社区业主论坛发布相关活动信息,组织网上报名。在组织社团活动初始阶段,共青团组织要配合提供辅助性组织工作,积极物色热心此项工作的团干部或积极分子作为“未来”社团初期负责人。成熟的项目可收取适当费用作为活动经费,从而确保此类活动的持续性。
3、依托活动,创建组织。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方式推动组织创建。一是“一呼百应”式,在聚会或其他活动过程中,由主要骨干或发起人提议创建相应组织,达成共识后做出决定。二是“水到渠成”式,通过数次聚会或活动自然形成相对固定的群体,继而推进相关组织成立。三是“星火燎原”式,青年中心应在初始社团成立基础上,协助社团组织推进内部发展,进一步生成二级组织或三级组织,并引导组织之间以及青年之间相互帮助,实现社团自我服务。
(四)建立青年中心青年组织资源共享机制区县以上共青团组织要发挥整合区域资源的优势,直接介入区域内青年中心的组织创建工作,在区域内承担起资源统筹配置职责,帮助解决因基层资源不足和“本位主义”对组织青年所带来的影响。第一,制定“菜单”,协助“点菜”。所谓制定“菜单”,是指区县团委可借鉴各类网站论坛圈子划分依据,结合区域情况细化青年需求,规划系列活动主题,提供可创建的组织类型给青年中心或基层团组织作为参考。所谓协助“点菜”,是指区县团组织要主动帮助基层团委或青年中心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关项目和拟创建的组织类型进行运作和探索。第二,盘活资源,支持基层。目前,基层团组织和青年中心直接支配的资源相对区县级层面较少,这直接削弱了组织青年的能力。区县团委要通过建立、调整和完善区域资源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促成各青年中心与高校学院团委、大口团委“结对共建”等措施,实现各青年中心和基层团组织可调配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第三,促进协作,整体推进。各个社区由于在青年人群结构、工作资源类型和基层团干部或青年中心负责人资源盘活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青年中心所创建的青年社团类型有所不同。建议采取“1+X”模式整体推进区域内各青年中心青年组织的发展壮大,即各社区青年中心因地制宜重点形成“1”类特色社团,并在区域层面形成共享和品牌,同时借助其它青年中心优势扶持自身相对弱势的 “X”类青年组织不断发育,最终在区域层面实现覆盖青年数量的最大化。
(郑长忠、倪尧、陈颖、游雁)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