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01:1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研究》。

第一篇: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研究

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研究

奉贤团区委内容摘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三失”青少年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总体成效明显,有效地控制了“三失”青少年总体数量。但由于城乡差异,郊区“三失”青少年具有学历较低、技能匮乏等自身特点。现行的有些政策和资源对于郊区“三失”青少年来说覆盖面不够、针对性不强,与郊区“三失”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有“脱节”。分析找出上海现行“三失”青少年政策在郊区不尽完善或者缺失之处,并借鉴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一些有效做法和经验,根据上海郊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是本文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关键词郊区 “三失”青少年 问题分析 国外经验

一、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的主要问题当前,上海市各级党政部门正在积极构建预防“三失”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三失”青少年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加上城区与郊区地域上的差异,目前出台的不少政策,其受众面的主体是城区“三失”青少年,对郊区“三失”青少年的辐射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根据近几年奉贤“三失”青少年工作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在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推进中还存在的四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社会对“三失”青少年工作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失”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共青团组织在“三失”青少年工作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相对于团的其他工作,“三失”青少年工作更加具体、更加务实。共青团组织目前可以掌握和利用的各类资源十分有限,在开展“三失”青少年工作中,包括经费、人员、场所等许多资源都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但各职能部门在认识上存在着不足或偏差,造成共青团组织在开展“三失”青少年工作时往往陷入“力不从心”、“独木难支”的窘境。

(二)郊区地域广阔和青少年社工数量不足的矛盾青少年事务社工是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开展全市“三失”青少年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奉贤目前有青少年社工29人,区域面积为704.94平方公里,一个青少年社工的服务面积平均为24.3平方公里。由于经济不发达,交通设施落后,目前郊区大部分村与村之间没有公交车连通,一个青少年社工在一个工作日内常常只能跑1-2个村,工作效率不高。其次,郊区“三失”青少年的人数在逐渐增加。截至2006年底,奉贤区每位青少年社工的平均服务对象为200名,已超出招聘时1:150的预期比例。这些实际问题无形中给郊区青少年社工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影响了“三失”青少年工作在郊区的全面铺开。目前,郊区青少年社工与其服务对象(“三失”青少年)的联系方式以电话和网络为主,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不够。

(三)免费学历教育与“三失”青少年家境贫困的矛盾“阳光下展翅”免费学历培训奉贤教学点开学之初,深受广大“三失”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但仍不断出现辍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个别青少年是因为自身原因无法继续学习外,经济上难以负担是主要原因。目前奉贤教学点集中在南桥地区,而大多数“三失”青少年都居住在偏远乡镇,出行十分不便,早出晚归,每天来回的交通费和午餐费对于郊区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容易造成“三失”青少年产生怕学、厌学的念头,进而发生辍学现象。

(四)积极的就业推动政策与失业青少年数逐年递增的矛盾

1、技能培训专业单一,就业出路“少”。目前在奉贤开设的免费技能培训与市场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三失”青少年兴趣“冷淡”。另外,技能培训以后的就业推荐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许多“三失”青少年在踏出培训校门的一刹那,重新跨入“三失”青少年的行列,致使许多“三失”青少年不愿参加免费技能培训。这种恶性循环不但造成了政府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进一步打击了“三失”青少年和他们家长的积极性。

2、职业见习基地缺乏,职业见习门槛“高”。目前,奉贤“三失”青少年的职业见习工作进展缓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区内的见习企业相对较少,“三失”青少年选择余地不大;二是见习企业对参加见习的人员要求相对较高,“三失”青少年较难符合。

3、创业热情缺乏,创业门槛“紧”。一方面,相对于城区的“三失”青年而言,郊区“三失”青年的自信心往往显得不足,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对自主创业有“畏惧”心理。家长对子女的创业也不是非常支持,深怕创业失败而背负债务。另一方面,创业资金也是“三失”青年创业的一道“门槛”。团市委于2006年开始与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分行合作,开展创业贷款试点工作。但对创业贷款的发放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和规定,这些对于想创业的郊区“三失”青年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造成了郊区青年创业热情缺乏。

二、部分发展中国家社区青少年工作现状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社区青少年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由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各国的社区青少年工作都各具特色,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其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一)印度社区青少年工作现状及启发印度政府十分重视青年事务和青年工作,将农村青年列为开展社会工作的一个特定的工作和服务对象。Nehru Yuv Kendra Sangathan(NYKS)是印度青年事务和体育部下属的一个自治组织,它的工作重点是为农村的非在学青年提供服务。在全印度500个地区设有分支网络,依靠农村组织(比如青年俱乐部)开展工作。NYKS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草根阶层组织之一,为印度800万农村非在学青年提供社会工作服务,这些青年是通过23万个乡村青年俱乐部注册的。中国和印度国情相似,其健全的组织网络值得我们借鉴。目前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存在着“上头热、底下凉”的现象,农村“三失”青少年工作常常陷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所以,如何进一步加强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的组织网络和阵地建设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应予以重点关注、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巴西社区青少年工作现状及启发巴西政府针对青少年失业的问题,实施了“巴西青少年初次就业项目”,旨在为16-24岁的巴西青年提供工作岗位,同时提供特别政府资金用于开设青年职业培训课程以及资助青年创建小企业,对那些雇佣该年龄层青年的公司及企业组织给予奖励。此外,通过订立国家青年就业条约做出对青年就业的承诺,以此促进青年就业并解决相关的青年问题。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私营经济在整个郊区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部分郊区私营企业目前还处在资本积累的阶段,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报酬低廉、任劳任怨、便于管理等优势使得外来农民工成为企业招工时的第一选择。在企业公益心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出面,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手段来激励企业吸纳“三失”青少年。对于主动、大量吸纳郊区“三失”青少年就业的企业,政府可以参考巴西政府的做法,在资源优先配置、税收减免、产业支持、优秀企业主评选等物质、精神、政治三方面出台一些具体措施和做法,激励更多的私营企业吸纳更多的“三失”青少年,解决郊区“三失”青少年的就业问题。

三、推进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三失”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项新的社会工作领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才能得以顺利开展。要充分调动各种媒体来宣传“三失”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作用,扩大“三失”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影响力,为“三失”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这在信息相对封闭、市民观念相对落后的郊区而言显得尤其重要。

(二)进一步推进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社会化

1、推动郊区民间机构发展。青少年事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光靠政府的力量显然不够,这就需要政府积极支持民间机构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大力培育和发展郊区民间社会服务机构,依靠民间机构实施政府关于“三失”青少年的政策。

2、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亟须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就目前工作需要而言,重在引进,要提供便利条件以及优厚待遇,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来郊区为广大“三失”青少年开展服务工作,不断推进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对郊区贫困“三失”青少年的补助目前,大部分郊区“三失”青少年家庭都比较贫困,尤其在农村。从某种角度上看,贫穷是造成“三失”青少年问题的原因之一。针对这部分人群,如何加大对他们的补助,使其在学业上有所进步十分重要。就现状而言,由市慈善基金会和团市委联合开展的“阳光下展翅”免费学历培训是提升“三失”青少年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解决了学费问题。此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路费、餐费等其他费用,进一步坚定他们继续求学的决心,最大限度地避免辍学现象的发生。

(四)进一步扶持郊区“三失”青少年就业

1、强化技能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农村“三失”青少年的培训提供广阔的舞台,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政策法律水平和勤劳致富本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力开展农村“三失”青少年实用技术培训,使这项工作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调整农村结构、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支持和保证。农村“三失”青少年通过参加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可以成为农村“两委”班子培养的后备干部人才和具有一技之长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2、推进就业。帮助“三失”青少年成功就业是“三失”青少年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促进就业成为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能,并将建立财政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上海劳动力市场,促进城镇和乡村劳动力就业。第一,加快上海劳动力市场建设,整合劳动力市场资源,逐步建立统一、开放、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第二,继续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郊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第三,改革与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建立统一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方便劳动力的迁移与流动;第四,逐步将城市化作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着力发展市郊新城镇等。

3、鼓励创业。首先要给郊区“三失”青年灌输创业理念。以“新农村新的富民之路”为主题,邀请资深创业专家走进郊区开展系列讲座,为广大郊区青年创业者带来鲜活实用的演讲,举行专家现场咨询会,为创业者把脉。其次要帮助郊区“三失”青年提高创业技能,使其具备创业素质。加强郊区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最后要为郊区“三失”青年创业提供各类更为便利的创业条件,降低创业门槛,吸引更多的郊区“三失”青年自主创业。对一些适合郊区青年创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在工商注册等环节上简化手续,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以扶持企业尽早走上轨道,成功创业。树立起几个“三失”青年创业典型,并通过舆论宣传,吸引更多的郊区“三失”青少年自主创业。

(五)进一步加强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三失”青少年工作目前已在上海19个区县全面推进,各区县都有很多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联系,特别是郊区,区情相近,更应互相取长补短,提升理论研究与实务技能,共同提高这项工作开展的成效。当然,在郊区“三失”青少年工作开展中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不是某一些政府部门可以全部解决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予以彻底解决。“三失”青少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协作、共同推进,需要全民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政府部门在“三失”青少年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鲁瑛、刘伟、王强、俞晓赟)

第二篇: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有多少青春年少可以重来

——由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发的思考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曾几何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期我院受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敲诈勒索案,犯罪嫌疑人张某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女,在看守所里看着面前这张稚嫩的脸,让人很难将她与犯罪联系到一起。通过与张某的交谈,我们了解到了整个案件的始末,更引发了我们对未成年犯罪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一、花季少女怎样一步一步走向犯罪

(一)张某的成长环境

张某的父母均在葫芦岛市政府机关工作,家庭收入较为稳定,是典型的小康之家。张某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她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从小到大张某不管犯什么错误,最严重的顶多只有父母几句责骂;在生活方面,张某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除了读书以外,几乎所有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十几岁了还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自理能力很差。

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张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任性、骄纵、自私且依赖性强。2008年9月,张某被父母送到阜新市某职专读书,娇娇女的性格使张某在新的学校里很难处理好同学关系而倍受排斥,于是张某开始频繁出入学校周围的网吧,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和寄托。

(二)交友不慎入歧途

白某是张某的男友,二人在网吧里相识,确立了恋爱关系。白某没工作、没收入身边却有一群酒肉朋友整天游手好闲、花天酒地。趋新求异的张某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能自拔,最终因逃寝被学校退学。退学后的张某非但没能深刻反省,反而千方百计摆脱父母的管制,于2010年年初只身从葫芦岛返回阜新和白某过上了同居生活。和白某同居后张某每天除了上网就是和白某 1

及其的一干朋友继续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终于入不敷出生活捉襟见肘。

2010年4月,张某在网络上结识了田某(本案的被害人),通过网上聊天,了解到田某是阜新市另一所职专的学生,家在锦州农村,家境困窘,于是萌生了介绍田某卖淫的念头。2010年5月张某先是以陪人吃饭赚钱为由约田某见面,田某欣然赴约。张某介绍田某同白某的朋友白某某认识,一顿饭过后白某某给了张某、田某各500元。田某见识到白某某的“大方”,在第二次和白某某见面时未能抵御金钱诱惑而和白某某发生了卖淫关系,白某某因此而前后给了张某几百元钱作为“好处费”。张某因此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于是,开始在网上发布卖淫信息,通过网络又联系到嫖客王某介绍给田某,之后王某又介绍自己的朋友王某某给田某,这样张某又分别从王某、田某等处获得几百元“好处费”,这种不劳而获让张某尝到了“甜头”。

(三)利欲熏心,无知女孩身陷囹圄

在王某同田某第二次发生性关系时,张某将王、田二人的卖淫过程用手机拍成视频。张某拍摄视频的原因至今三方各执一词,但正是这段视频引发了本案这场闹剧。

拍摄完视频后,张某把此事告知白某,白某脑筋一转立刻想到了一条生财“妙计”。白某唆使张某给田某打电话并教张某如何恐吓田某让其出7000元钱赎回这段视频,田某万般无奈之下答应了张某和白某的要求,双方约定每周末在兴隆大家庭交易,直至付清7000元。双方交易数次后,田某无力承担7000元费用索性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花季少女缘何以身试法——陨落的童真谁来买单?

十六岁正值女孩最美的花季,然而张某在此时却走上了一条犯罪的道路,而使自己的大好年华暗淡无光,让人唏嘘感叹的同时,更加发人深省。综合考量案件的缘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与以往的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不同,张某有一个完

整的家庭、父母都在政府机关工作、小康之家,集父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张某却最终走上的犯罪的道路,让人很难理解。

在看守所里,当我们问及张某父母的一些情况时,她的态度很漠然,她坦言被学校退学后曾被父母强行带回家中,后来趁父母上班时离家出走回到阜新,并和男友白某同居。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回答“不想面对她的父母。”问她不想面对父母的原因时,她说“因为他们不够关心我。”

其实并不是张某的父母不关心张某,而是他们对于女儿的教育陷入了一个误区。客观地讲,张某的父母对张某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她问一问父母:“我”是怎么来的?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张某的犯罪看似是她自己的选择,其实从一个侧面来讲是父母行为的反作用的结果,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二)学校教育失当

张某于2008年9月来到阜新某职专读书,2009年9月退学。和张某的谈话中了解到,其之所以退学是因为连续逃寝十五天而被学校退学处理。我们不禁要向学校发问:张某为什么逃寝十五天?她怎么能够连续逃寝十五天?这难道不是学校监管不力导致的问题吗?

学校的监管不力导致张某沉迷于网络,每天流连网吧而疏于学业;学校的监管不力导致张某认识白某后更加恣意妄为,夜不归寝,整日沉醉于白某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

学校对于未成年学生本负有监管的义务,但学校的监管体现在哪里?仅仅是学生连续逃寝十五天后被校方发现而退学么?可以说张某之所以一步一步走向犯罪,学校难逃其咎。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谈及社会不良风气,我们不得不提本案的其余几位当事人,白某、白某某、王某、王某某及田某。

白某是一个典型的“三无”社会青年,好逸恶劳、只会和身边的酒肉朋友吃喝享乐,是他一步一步推着张某走向犯罪道路。白某带给张某的不是爱情而是不计后果的放纵和享乐、是灾难。该人在本案案发前即因涉嫌盗窃罪被羁押在看守所。白某某、王某及王某某三人年纪都在四十多岁,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白某某是一名药剂师,是一名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王某、王某某是事业单位的职工,然而这三个人在个人生活方面的不检点却与其职业形象南辕北辙,让人心寒。田某今年20岁,作为一名学生,她非但没有运用个人学识为自己获得一份正当职业,反而自甘堕落到以出卖个人肉体换取物质上的享乐。从刑事犯罪角度出发,田某是这起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但是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上来讲,田某又何尝不是将不良风气带给张某的媒介之一呢?

这五个人在整个案件中的地位不同,但是从道德层面而言和对未成年人交叉影响的角度而言,这五个人又何尝不是将张某推向犯罪的帮凶?

(四)张某自身问题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皆是外因,相比之下内因——张某自身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通过和张某聊天不难发现张某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1、意志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张某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抗腐蚀能力较差,尤其当她脱离父母管教时这一问题就会变得特别明显,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很难做到事事明辨。面对新鲜事物时,猎奇心理更会占据上风,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或熏染。

2、自身文化水平和阅历局限。张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终归阅历有限加上过早地脱离学校教育,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仅流于表面,对于诸如犯罪此类严肃的话题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容易被蒙蔽,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3、性格各方面综合问题。作为独生女,父母的溺爱造就了张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令她难以在新的环境中交到朋友;另外,处于叛逆期的她对于父母的管教抱有逆反心理,内心

渴望独立但经济、人生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局限让她难以独立,白某的出现让她将自己对独立的渴望寄托在白某身上,对于白某产生依赖心理,而被其利用,导致自己身陷囹圄。

三、让凋谢的花儿重新绽放

在和张某谈话的最后,我们问到张某对日后生活的打算,这个16岁的孩子抬起头茫然地看着我们,哭着说只想安安心心地守着父母,对于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打算,抱着一种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心理,她的回答让人忧心忡忡。其实,在少年成长的路上,面临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台阶,他们只有稳健地登上这些台阶,才能成长为健康的社会人。在台阶上摔倒并不可怕,让人担忧的是他们自己直接放弃了攀登台阶的渴望,在某一个不被认可的边缘徘徊,这不仅对社会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使其自身承受更大的痛苦,付出惨痛代价。

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的出现,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迷途的孩子重归正途:

1、张某的性格骄纵、自私,她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孩子,但从本质上来讲,她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应加强思想教育同的同时加强法制教育,让她明白哪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张某的案例从一个侧面也反应了针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学生,我们的法制宣传工作是不到位的、近乎空白的。应与在各中小学、职专、中专等学校沟通、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守法意识。

2、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犯罪回访制度。以本案为例,责成专人负责张某的教育改造工作,定期进行回访,再此过程中,充分重视社区在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矫正中的作用,与张某所在社区积极保持联络,形成“双保险”。了解其近况及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即使沟通,以其杜绝再犯罪的可能性。

张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条的规定,构成敲诈勒索罪,等待她有可能是刑罚的处罚,刑罚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女孩而言的确是一道沉重的枷锁,但张某犯罪时已满十六周岁,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其应当负刑事责任。然刑罚仅仅是一种

手段,并非目的,我们更希望看的是张某能够吸取教训,迷途知返,让凋谢的花儿重现绽放起来!

第三篇:国家公务员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国家公务员道德失范分析及对策研究

(期末考试论文)

课程名称: 行政伦理学

任课教师: 刘吉昌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级: 2009级

学生姓名: 孟繁星

摘 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民把权力移交给人民代表和公职人员以后,以权力腐败为突出表现的违背权力道德的社会问题仍难以避免。从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分析公务员道德失范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要求,是当前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

公务员是公共管理组织或个人,它泛指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所有工作人员,具有道德主体性的行政人,它要进行价值选择、承担伦理责任,要对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进行选择与取舍。

不容否认,在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民把权力移交给人民代表和公职人员以后,以权力腐败为突出表现的违背权力道德的社会问题仍难以避免。诚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七届国际反贪污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权力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里,无论是在哪种社会制度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危害着社会和人民。”

一、我国公务员道德概述

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之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起着表率和示范作用。而公务员是政府的主要组成人员,是行政活动的主体,公务员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公务员的道德是指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思想政治立场和道德原则,也指公务员在职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道德心里和道德品质。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道德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特殊性。首先,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对于其他道德具有表率性。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公务员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其他行业的思想道德状况。其次,公务员道德是以公众评价为尺度。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是否遵守道德要求,是否诚信,应该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如果是从公务员内部进行评价未免有失公允,而由公众进行外部的评价更能体现其客观性。最后,公务员道德具有政治性。公务员的思想道德与政治相互渗透和影响,公务员的思想道德既是政治性的思想道德,也是思想道德化的政治。

二、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现状 1.公仆意识淡化 公务员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并且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可在新形势下,有些“公仆”的公仆意识却渐渐淡化了,这些公务员脱离群众,不为群众办实事,好说空话,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等。2.个人利益至上

现阶段,一些公务员不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一事当前,首先考虑个人利益,或是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上级也下级、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有的公务员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求稳怕乱,不思进取

一些公务员守成思想严重,不是把心思用在怎么样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上,用在发展上,而是力求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不出差错,所以就机械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这些同志工作中瞻前顾后,不仅不能创造条件加快发展,而且与各种到手的机遇檫肩而过,严重挫伤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4.以权谋私,败坏党风

有些公务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权钱交易,收受贿赂,贪赃枉法,使腐败现象蔓延。公务员权力腐败,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是社会风气,是近年来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二)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1.受历史根源影响

我国封建专制历史漫长,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统治者把儒家思想作为教化人民的工具,要求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遵守儒家的思想道德规范,可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在行政过程中的随意性是相当大的。道德原则对他们来说是形同虚设,只是统治人们的工具。这一不平等的道德现象至今仍对我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确立了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道德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中,政府机关的作风被败坏,公务员的道德水平严重降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照自己的意志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扮演全能角色,而在之后的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期中,各级政府的道德观念适应不了经济体制变化的需求,造成了公务员道德水平低下的情况。2.受传统行政道德观念的影响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直接参与经济活动,造成了权力垄断的长官经济,以官本位为导向的传统行政必然阻碍以法制为基础的现代行政道德观念的发展。在传统观念支配下,行政活动成了获取权力的手段,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掌握的权力越大,获得的利益也越大,政府是全能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3.行政体制自身的影响

计划体制下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职能泛化,行政无程序,监督无法规。一段时间里政府人员普遍下海经商,行业特权普通化,法人犯罪猛增。作为行政主体的国家公职人员处于二难境地,如果拒绝组织行政授权和行政命令,就可能被解职或调离岗位,如果接受使命,经商下海,权力经商的后果只能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危害和灾难。

4.受行政管理体制主体社会价值取向偏颇的影响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是一个历史过程,道德规范难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体系,行政道德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行政管理主体对行政道德准则与规范的理解与认同出现偏颇。有的公职人员只是以所属社会集团的利益做道德评价标准,以至发生角色冲突。一方面公务员以公民身份去从事行政行为,造成行政失职,行政不作为。另一方面公务员以公职权力从事公民个人行为,行政越权,是非混淆,善恶难辩。表面上礼让谦恭,实质上勾心斗角,失去了尽职尽责、施展才华、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判断是非和规范行为的能力,丧失了国家公务员的身份、责任和使命。5.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市场经济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个人平等竞争冲破旧体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提供了经济基础,优胜劣汰法则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但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效应诱导了权力市场化、人情市场化、人格市场化倾向,形成了以买卖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特征,交换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人品、良心、知识、能力、友谊、爱情等统统看成买卖关系。当官就是为了发财,贪图享乐,由社会公仆变成了社会主人,导致行政道德失范。6.法制建设滞后、司法腐败以及法制领域失范

现代化不能离开法制化,但是我国长期实行人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罪与非罪,合法与违法界限被严重混淆。行政道德不能仅仅靠教化系统,还需要法律法规来纠正失范行为。在需要规范而缺乏规范、需要法律而法律稀缺的情况下,法制观念淡薄者认为法律有隙可钻,有机可乘,不惜以身试法、践踏法律,导致各种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违法犯罪现象蔓延。

三、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治理对策

(一)加快以限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与行政道德失范的实质,就是行政管理主体改变公共权力的性质,进行非公共活动,以达到私人或小集团的目的,从而干扰和破坏了公共合法的社会资源与价值的分配过程。因此加快以限制政府权力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治理行政腐败与行政道德失范的根本出路。首先应当确立有限政府的观念,即承认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要对政府的规模与结构加以限制,改变党政同构,机构叠床架屋,有效地防止政府机构的无限膨胀。其次,要对政府的行为方式加以限制,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法不分、政商不分、军商不分、政社不分的现状,尤其不应该把社会团体政府化。杜绝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从事赢利经营的不良现象。再次,建立、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督政的制度化渠道,改革干部人事的选拔制度,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竞争选举,保障公民参与国家管理事务的权力不受干扰。

(二)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构建制度伦理

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构成了我国当前行政模式的取向,也直接决定着行政伦理道德的状况。公务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仅仅靠其自觉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要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制度伦理的优点在于:制度成为人们活动的出发点,而这个制度是按照某种道德要求塑造起来的,道德要求作为一种规则、习惯被固定下来,从而对任何人都构成了强制性的约束力。

(三)健全公务员道德监督机制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必须有强制力的威慑和有力的社会监督。监督机制能弥补法律的不足,有着法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良好的道德和习惯只有在外在监督和内在修炼综合作用下才能养成。我国目前的监督机制是多方位的,有一定的规模、程序、方法和规则,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分工不合理、不清晰,缺乏权威性和协调性,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这也是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重点之一。所以,公务员要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虚心而不是抵触,真实而不是虚假地接受八小时之外,来自社会团体的、人民群众的、新闻媒体的批评和监督,增强行政组织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民主化,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我国的行政监督主体不仅有行政组织自身,还有政党、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和社会舆论。首先,应当使监督机构保持独立性。其次,充分重视民众的舆论作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实现多角度的立体的监督。最后,应设立专门的公务员道德管理机构对公务员的道德进行监督。

(四)塑造健全的行政人格

在伦理学中,人格就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综合,也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行政人格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区别其他从业人员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务员的伦理品质、伦理境界以及他本人所接受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总和。公务员健全的行政人格包括科学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等等。塑造健全的行政人格首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行政理论素养。在强调教育灌输和伦理培训的同时,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提高个人品位和修养的同时,提高公务员本身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更有利于塑造健全的行政人格,完善公务员道德的建设。

(五)培育良好的行政组织文化

公务员道德建设不仅要提高公务员的道德理论素养及个人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责任感,尤其要注意酿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创造有利的行政组织环境。每个公务员都处于一定的行政文化氛围之中,受行政组织环境的影响。积极地行政组织文化有利于公务员道德的建设,消极的行政组织文化对公务员道德建设有阻碍的作用。所以要本着批判的精神继承传统的行政组织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净化公务员道德培育的土壤,充分发挥行政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激发公务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公务员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六)建立道德激励机制

过去,我们只重视道德义务的存在,忽视了道德作为一种权利的存在价值,从而使对行政伦理的过高要求成为一种形式。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惩罚不道德之人,同时也要奖励和褒扬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给予其一定的加薪、升职等条件,通过媒体的宣传和赞扬,激励公务员遵循道德的要求,提高公务员行政伦理状况。

参考文献:

[ 1 ] 顾栋.关于加强行政道德建设的思考[ 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1).[ 2 ] 孟昭武.浅议行政权力的亲和性和强制性[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1).[ 3 ] 宋惠昌.科学与道德:行政权力道德化质疑[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1).[ 4 ] 张康之.对“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历史可能性的证明[ J ].社会科学研究, 2006,(2).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

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教育归根到底做的是人的工作,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发展中的人,这就使得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样的困惑,教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做工作。于是,我选择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来进行阅读和学习。通过仔细的阅读和学习,感觉到收获颇丰和受益匪浅。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概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他们的智力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发展上;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动感情”;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于是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以实现青少年的“社会化”。

二、青少年身心变化,集中表现出这个阶段过渡性(从幼稚过渡到成熟)、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四个特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又是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反思是本书的主旋律。所谓反思,它不是形式上的简单检讨、认错和修正,而是理智上的思考、对质和鞭挞,即对过去的所思、所想、所做进行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就是要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工具、教育对策是否尊重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尊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在反思的基础上,本书针对当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四种宏观方略:(1)更新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2)掌握与当代青少年沟通的技巧;

(3)让青少年体会的我们的爱;(4)用“新眼睛”看世界。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个对策:

1、正确帮助青少年上网;

2、牵手走过成长的烦恼;

3、引导青少年走过“独木桥”。

本书提出的这些对策能在正确引导当代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书的书名冠以“当代”二字,是因为全书试图折射出时代的光彩,让读者感触到时代的脉搏。这种鲜明的时代性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当代”青少年:他们出生在70—80年代,被称为“信息时代的青年”。90年代后期出生的一代,现今基本上开始进入青春期,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少年”或当代“少年”。这种鲜明的时代性更主要体现在本书的研究内容与对象上。本书介绍了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变化特点,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当代青少年新的心理需求,剖析了互联网络给当代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分析了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国内外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归纳出以下6种标准:(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2)自我调控能力;(3)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4)与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发展;(6)对生活有热情工作效率高。

针对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所显示出的严重性,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并且言注重落实,重视效果。

1、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

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必须认清形势,顾全大局,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事实证明: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我们国家当前的青少年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较为优越,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任何生活困难,所以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相对淡薄。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告诉他们一粒米,一棵粮食都得来不易。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节约的美德。此外,还要时刻注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自己用餐、收拾餐桌、刷洗碗筷。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不要眼高手低或虎头蛇尾,而要善始善终。

2、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当代的孩子,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生长在一个宽容到及至的环境里。他们受到家人的过分溺爱,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的脆弱。因此,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豁达开朗的而不是心胸偏狭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了解社会,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比如在美国,每一名中学生在完成中学课程之后,必须完成国家教育规定中的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时限,学校才允许其毕业。而在国内,这一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家长害怕学生能力不行,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要使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

4、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当代的学生由于缺乏劳动能力的培养,因此他们的劳动技能素质几乎为零。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 所以,具有熟练全面的劳动技能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要素。在学校教育中,要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重要性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要爱劳动,会劳动。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周围学校、社会上的环境和条件,给学生创造参见社会实践和锻炼自身劳动技能的机会,因为劳动技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得来的。同时,在劳动中,学生才可以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学以致用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牢固的技能基础。

5、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当代的学生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差。事实上,一个人心理依赖性程度越高,心理承受力就越低下。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一,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常识,逐步做到生活自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分类概括能力。第三,给学生主动权,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第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防止心理封闭;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创造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境。

总之,《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是一本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单纯是因为青少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的正确态度是坚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最终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自学报告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

2011-7

第五篇: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研究对策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09政法

(一)班李佳09060120

摘要:网络已成为当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丰富的资源共享。可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也给部分人们带来了价值观扭曲、道德弱化及情感疏远等问题,甚至危害社会安定有序的环境,因此,本文试图从网络道德的内涵、失范原因、失范表现及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这几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网络道德 失范 对策

伴随着网络发展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1]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经济资本来直接使用。然而它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着巨大效用。而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尤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网络道德及网络道德失范的涵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2]网络道德亦不例外: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并通过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这些自觉自愿联系在一起的用户和各种各样的网络组织就组成了“网络社会”,因此,可以认为,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3]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现实社会道德规范是网络道德的基础。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

展。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而相应做出的对现实社会道德的细化和充实。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

第一,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网络交流的高匿名性、互相性、高隐蔽性使得色情信息的传播越来越方便。一些大学生偏离上网的正确方向,把网上谈恋爱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沉迷网恋不能自拔,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全国已出现“女大学生命丧网恋”的案件。古人云,“食,色,性也。”色情网站对处于青春萌动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最近一项名为“网络十大罪状”的民意调查中,网络色情高居第五。[4]调查显示在接触过网上色情内容的大学生中,有6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念。

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比如当前流行的网络游戏CF、魔兽世界等,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与当前大学生中因“网游”而患有网瘾心理疾患的不在少数,有了这样的心理疾病,学习的天职也就难以履行了。

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

第二,网络恐怖和欺诈的出现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在网上,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三,论坛、黑客、病毒的破坏

病毒同样是网络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黑客是英特网上破坏性最强的群体,虽然也会偶尔扮演网络侠客的角色,但更多地充当着“网络流氓”与“网络罪犯”。计算机病毒也多数是这些所谓“网路侠客”的“得意之作”。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报复着漠不相识的人。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互联网的环境。

第四,道德情感淡漠

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使网络世界中存在着一种平等,匿名,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在为人们建构新的人际关系提供可能的同时,也为一些现实世界中遭遇人际挫折或者失败的人们提供了逃避的港湾,更有人可能会逃避现实人际交往,沉迷于网络人际关系,淡化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而长此以往会使人们对现实交往淡漠及现实人际交往技能退化,这样一来,内向的人会更加封闭,自卑的人会越来越丧失信心,而诚实者也可能学会欺骗。

三.互联网道德失范的原因

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法制建设跟不上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信息来源广,内容庞杂的特点,无论是政府机构的网络警察还是网络公司都难以对其逐一检查。在网络上,跨国、跨地域发布或调阅信息并不需要办理出入关手续,而且某处被禁止的信息可以改头换面以另一种形式进入网络。这给现实社会中地域设卡、设点管辖的方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现行政策、法律等规范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网络立法尚有许多争议。第二,网络技术监督控制体系还不完善

网络技术本身还存在安全隐患。一反面,世界上还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密码算法和协议。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化设备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改造。除了信息技术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外,技术方法总能被更新的技术所战胜也是一大问题。大多数网络失范行为之所以得逞,主要在于网络技术的缺陷。此外,真正懂得使用和驾驭网络安全防护工具和技术的人微乎其微。这就大大妨碍了网络安全技术在国民中的推及和普及。

第三,弱化的“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

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的影响。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在互联网中,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第四,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人们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当人们处在现实社会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中,现实的规则对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秩序逐渐失去效力,这就给个体提供了逾越规范和释放现实生活压力的空间,自我也能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的“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辨护。所以,“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与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综上所述,网络监管技术及网络法制建设跟不上,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等原因,再加上网民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网络技术水平发展成熟。因此,加强网络技术监控尽快研制出低成本,易普及的网络技术监控系统,依靠防火墙加密技术,监视技术,网络定位跟踪等技术及时发现﹑制止和清除不规范﹑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制定出网络法律

很多网民之所以在网上胆大妄为,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网名

在网络的言行言论都不需负任何的责任。当网民本身的道德意识水平不高,又缺少相应的法律制约时,只要有少许的环境因素的诱导,很可能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失常容易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现今,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1997年12月我国公安部也颁发了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获得通过。这些网络法律的制定为了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第三.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

互联网应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可以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网络道德教育都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内容枯燥,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内化。网络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并且学生也可以以参与式的身份来讨论一些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道德见解。另外在网络也可以采用公正团体策略,增加网络的凝聚力,提高网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的行为。

第四.加强网络道德主体的自律性

网民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行为,加强网民道德的自律性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和规范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由于网民各方面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网民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现今的网络环境自由、开放,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网民在网络的接触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认知冲突,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了自我修养的能力时,道德认知冲突能够增强网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另外网络的道德论坛也可以增强网民的道德推理能力,在一种平等平和的讨论式的网络环境中,人的道德意识的提高相对容易得多。因此,网民要懂得自我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当个人参与网络活动时,不得以任何形式损害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与和谐。

第五.发挥党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

质体现”,要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5]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成为应对网络伦理危机的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于网络文化建设始终 ,发展先进文化 ,建构和谐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 ,抵制腐朽文化 ,让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2001年第六期

[2]、《网络社会的道德悖论沉思》杨倬东南亚纵横,2004

[3]、《关于网络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的思考》王颖理论观察2008

[4]、《台湾公布“网络十大罪状”》云南日报 2000-05-25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7、《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黄少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现代交际 2012年07期

下载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网瘾问题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瘾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普及,给人类,特别是给青少年带来深远的影响。它在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快捷便......

    @近年来“三农”问题研究

    近年来“三农”问题研究 摘要: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目前,关于“三农”问题理论界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问题有......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青少年犯罪在各类刑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突出的问题。本文根据前人做过的一些有......

    重点青少年群体问题研究及其对策

    重点青少年群体问题研究及其对策 在平安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是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近......

    上海市青少年教育消费问题的研究

    上海市青少年教育消费问题的研究内容摘要本课题选取上海社会科学院在读研究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消费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先后制定了青少年法规,建立起少年司法制度,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研究分工日益精细......

    青少年研究搞

    如何提高青年的法律素质?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制国,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思想道德......

    五失青少年帮扶项目工作汇报(新)

    三台县文武职业技术学校 “‘五失’青少年关爱帮扶项目”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市关工委: 我校2017年5月正式向绵阳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申报《三台县“五失青少年帮扶基地”》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