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

时间:2019-05-14 11:4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

第一篇: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

系构建

摘 要:高中化学是高中课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要求逐渐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育改革环境下逐渐发展改变,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主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

中国论文网 /7/view-12899968.htm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 新课程内容选择 新课程知识体系构建

高中化学新课程环境下所呈现的

主要问题就是,传统教学节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固定性,导致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成果达不到预期的水平,因此,需要对传统高中化学教学进行相应的改进,需要通过对具体的对象分析,来实际的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实现高中化学教学在新课程下得到稳定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以及学生的学习最终成果得到相应的提升发展,分析的主要对象为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1.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必要性体现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如元素周期表、各种化学式以及反应式的教授,教授的方式过于应试化,以及教授的手段过于传统,学生逐渐沦为教学中辅助性的存在以及装饰性的存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的不合理性逐渐体现出来,因此,需要实际的对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选择,保证高中化学教授的效率以

及质量。

1.1.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以学生为主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高中化学学习质量,以及高中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综上所述,能够确定这一操作的主体就是学生,因此,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等方面综合性的选择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采取的操作方式就是首先对各阶段的高中学生进行化学综合性测试,确定每个阶段学生的高中化学掌握情况,薄弱之处,并且相应的了解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重点,即为学生薄弱的并且在化学领域中占据较为主要地位的知识版块,同时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分析,结合学生的化学方面的兴趣走向,实现更为细致以及更为具体的确定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方向,选择的版块以及选择的重点,进而

更具所选择的知识的联系情况,拓展新课程化学知识内容,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下内容选择的相对完整性以及相对有序性。

1.2.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实践理论结合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另一种操作就是,通过分析现今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存在的漏洞,对应性的增加以及删选高中化学教材内容,通过实际的分析,能够确定高中化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形成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为有限,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实验操作较为有限的情况,在死板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并且对该门课程产生厌烦的情绪,这直接导致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受到抑制,因此,采取的实际操作方式就是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中添加实验部分,见习部分等,实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

理论结合实际,进而全面的掌握化学知识以及理解化学知识,从而在兴趣中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逐渐实现化学学习轻松化,并且能够实际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见习,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推动化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性提升以及化学教学的全面化发展。

1.3.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层次性分明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层次性分明,具体操作就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层次性分明,即选择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标准就是由浅入深,由粗入细,由总入分,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循序渐进以及高中化学教学的逐步引导,高中化学教学科学化以及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化,能够促进学生逐步的理解化学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生的分析、理解的空间与自由度保

证,允许学生随时与教师交流以及教师主动与学生分析问题讲解问题,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及防止出现由于教师的教学速度快而学生无法跟上的问题,这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化学的教学有效性以及化学的教学实际性,能够相应的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氛围的和谐化以及教学氛围的热烈化,学生的学习深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广度都会逐渐的得到相应的发展。

2.高中化�W新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即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的分明化,以及板块化,实现知识教授的连续化以及知识教授的关联化,根据不同阶段课程设置的目标,新的中学化学课程体系是由义务教育化学、高中必修化学和选修化学3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部分共同构成的,这是知识体系构建的最终结果,是现今使用的主要教学体系模式,通过体系属性的分类,能够实际 的确定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以及高中化学学习的主体,并且通过选修版块的设计,能够为学生的自我扩充以及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方向以及提供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性,能够保证学生的化学学习新鲜感以及化学学习相对自由性,这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相应的保证重点教学内容的教授完整性,主要原因就是重点内容较之传统教材而言相对减少,更为精炼更为层次分明,能够实现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更为细致以及更为深入的知识,该种教学模式也能够进一步的影响学生形成较为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学生逐渐掌握单元化的独立学习模式,在此之后,学生通过该种体系的学习,能够自然的意识到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的联想化学习模式,能够实现高中化学知识学习的稳固化,学生在该学习模式的影响之下,能

够实现学生拓展性的学习化学知识,学生的化学知识面会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进一步的提升,能够完成高中化学知识的教授全面性,以及保证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为实现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构建成功的主要操作方法就是采取小组的探讨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思考空间,主要包括三部分,我的观点、小组其他同学的观点、小组讨论后的共识。通过小组的探讨方式,能够实现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质量提高,化学学习内容丰富化以及完整化,同时能够促进高中化学的教学知识完整性,并且能够通过每一次讨论所做的记录,为学生的日后复习做好铺垫,教师可以通过活动纪录表,更好得掌握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做出更适当的评价。

结束语: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需要具备原则性以及有相应的标准,主要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及通过存在的不足性分析,确定改进的方向以及调整的方向,实现高中化学在新课程环境系能够更好的发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知识体系构建能够促进教学的有序化以及科学化,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突破性发展进步。

第二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需突破传统教学,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学习新教育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能够突显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自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理论学习,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并能指导实践,生成智慧,能够在课堂上科学而灵活的应对一些无法预见的问题并巧妙地解决。这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形成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新思路、新教法。

1.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实施探究性、开放性教学时遇到的几个实际问题:

1.1教师角色转换问题

课堂教学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实施教学中赶抓进度,整堂课几乎由教师主演,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教学严重抹杀了学生畅所欲言,独立创新能力。教师教学“惯性”严重,怕高考“吃亏”,在教学中随意拓展外延、加深难度,追求以往“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大多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可课后做题心就发怵”,更为严重者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1.2学生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下缺乏主动性问题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难以适应,学生自主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效不佳,使教学陷于无用功较多,费时,却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探索的意识。

1.3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备不足问题

实验设施,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学生无从取得探究材料,设计出具有创新性,能付诸实践,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探究陷于被动状态。

2.针对以上几点问题,作为新课程的一线教师,笔者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法。

2.1接受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推进中很多教师均有顾虑高考“指挥棒”不变,教学能否改变?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高考试题也要随之改革。如果我们一线的教师还死守旧教学方法,不能接受课改新理念,在新旧交替,新课程下的高考,必定不是过去的翻版,我们将处于被动局面。例如:率先进入课改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在07年进行了新课改下的首次高考,这四个课改省的化学试题在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化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高考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科学素养依然是新课程高考的考查重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均没有变化,更新的是情景知识载体,注重双基在新情境中的灵活应用。试题关注STS主题;试题注重联系现实、体验过程、总结方法、学会创新,而不是只记住结果;试题的研究性、探究性、开放性增强。为此,我们应勇于抛弃旧的教学理念,接受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创造性实施课程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化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杜威曾说过:“学生能听到多少,读到多少,并不重要——假如学生需要这种信息资料,并且能在他自己的情境中加以应用,那么这种知识愈多愈好。”即真正理解才是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是多元智能的教育观念。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恰当设置学习的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新课改以改变学生学习“惯性”为突破口,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提出假设和方案,到验证假说并得出结论。对于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可以把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如:在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怎么判断是否有BaSO3沉淀生成?问题情境设计如下:1.将BaCl2溶液滴入Na2SO3溶液中是否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什么?

2.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是否产生白色沉淀,为什么?3.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再继续通入

NH3后有无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是什么?4.写出上述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在情境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3实验教学上实施探究性教学。

在实验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实行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创新的思维。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验课题,自由进行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结果可以不一致。这首先对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实验设施要求较高。

例如:提供给学生以下实验课题:1.收集钠与水反应的气体,并点燃;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实验室制取Fe(OH)2;4.用NaOH和CO2制备纯净的Na2CO3固体;5.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学生在实行实验活动探究中因缺乏研究所选课题必备的材料,设计的实验方案比较简单而没有创意,有的甚至不可付诸实践。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就要求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相对应的资料供学生研究。实验方案设计好了,一般只有对需要使用的实验设备要求不高时,此方案才可以实施,但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因实验设备不允许而很难实践,给实验探究实施带来极大困难,这就靠实验室尽快配置较新仪器设备,再则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仪器的改造,科学地对仪器进行可操作性组合,以满足实验要求。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上,教师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坚持新课程理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创新,勇于接受新理念,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或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开拓进取,形成符合新课程理论的教学思路和系统的教学方法。

第三篇:阅读刘振华《构建知识体系》有感

阅读刘振华《构建知识体系》有感

李昌锦

自2016年接触思维导图,并尝试与自己的学习、工作及辅导孩子相结合,摸索出了多个借助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学习工具,利用思维导图做学习笔记就是其中之一。通过一两张A4纸,记录一本书的框架、纲目以及一些主要知识点,边学习边记录,这个过程中既能够帮助理解所阅读材料的知识点,也还能通过反复看一张纸上的学习实现对整本书的全面理解。同时,完成笔记后,隔一段时间再次看该读书笔记,可以快速地启发自己来回忆本书内容,“二次回炉”,能够促进更好地实现由书本内容到个人认知积累的迁移。

基于A4纸的思维导图学习笔记方式,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回想这么多年来,学习积极,看书积极,记笔记积极。但是,以前的记笔记方式,是零散的抄一些知识点,抄完后很少看,也很难整理出头绪,很难能够变成自己的认知,可以说是做了很多积极的无用功。现在有了这种方式,学习的笔记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可以反复学,反复启发。

在此,以2016年学习的《构建知识体系》(作者:刘振华)的学习笔记为例,在看笔记摘抄时,结合自身当前工作现状,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并能运用于当前的业务工作及自身提升。

一、该文提供了一个构建知识体系的操作范式

作者在刘振华《不懂构建知识体系,你迟早被信息洪水淹死》中给出了一个构建知识体系的操作流程,用图形表示如下:

这个过程,包括了获取、提炼、输出、聚合、扩充等环节,每一个环节有相应的操作单元,这些环节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注:详细内容上网检索)

二、由“知识体系的建立由实践和问题”驱动所想到的自2012年转业,重新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一切从头开始时,一直在寻找学习自我提升方面的书,增加了“知识——能力——才干”等各种自我进阶、核心优势迁移等方面的知识,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与广泛学习过程中,一直存在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如何快速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快速的融入社会之中。这些困惑可以归结为两大挑战。

1、军转干部融入社会、在新职业站住脚的两大挑战

军转干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不像社会上的人那样,换了工作、换了单位,但是自己的业务基本没变或者是相关的业务。军转干部的转业,大部分人是与自己以前的专业彻底的bye-bye,是“伤筋动骨”的。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一个新单位,开始一个新的业务,万事开头难,需要勤学好问。但是,勤学好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工作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对业务的理解,也是需要长期的实践摸索,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工作的本质,一方面是实践的积累,另一方面是通过自己伴随着单位发展过程中自身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日积月累,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能在单位占领一席之地。这是第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之前的生活,可能比较封闭,不太关注国家大事。转业后,融入到社会中,必须对社会敏感、给予足够的关注,上至国家方针政策,小至社会热点、敏感话题,都能及时跟进,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国家发展战略,对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对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要有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能够将个人的微小奋斗放到这个大背景下。这是第二个挑战。

2、该观点对应对第一个挑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该文中,在“聚合”环节,作者提到“将跟多知识体系融会贯通须大量实践。因为,知识体系的建立是由实践和问题驱动,问题和实践能够分解离散原来知识模块中的点,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进行重构,再通过总结和归纳来思考如何从底层向上抽象形成某一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对于这段话,为解决第一个挑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论与工具箱。

到一个新单位,开展一个新的业务,唯一的道路就是不断实践,干中学。如何在干的过程中加速自己的成长,加快自己对业务认识的积累,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与同仁相同层次的业务水准,这就是很值得研究。除了多干活,多看业务报告、工作总结等材料外,基于对该文的理解,最核心的“工作捷径”,就是以问题和实践为主导,加强业务总结,争取对某一个小的业务实践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并结合个人理解,梳理出某一块局部领域的知识模块的认识。正如学生做题目一样,贵精不贵多,做一个题目,就把这个知识点搞懂搞透,然后触类旁通。在业务实践也是如此,一个小任务、一个小问题,不光浮于完成任务层面的被动实施,还要深入思考所包括的业务知识,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衔接,从而促使自己对这块小业务、该小业务在这个单位业务中的定位等都产生一个清晰完整全局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在有足够付出的同时,产生更多“爆炸式”的回报,从而才能让自己有更快的成长。这也是该文所提到的“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重构”.3、该观点对应对第二个挑战也有启发

应对第一个挑战,核心是基于实践和解决问题,是与自己的切实经验、感性认识密切联系的。但是,对于第二个挑战,如何理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如何理解整个社会的运转机制,如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看待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这些都超越了个人的现实微观生活。

对于应对第一个挑战,问题与实践驱动的本质,是围绕一个主题,按照其内在逻辑,整理出若干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组成了一个小的“自洽”的知识模块。按此理解,对应对第二个挑战也是如此,需要学会自主找一些主题,围绕一个主题,将与其相关联的知识点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如何恰好符合社会实际,那么就显示了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合理的,也就是说有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自己去继续认识。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学习人民日报社论,通过一个社论,认知到某一个业务领域,例如本人的一篇学习分析文章:分析社论《完善立法机制 提高立法质量》。

三、对本人业务工作的启发

这一点认识,对于当前这个阶段本人开展工作、提升对业务的认识很有帮助。

本人现在所开展的工作,政策性强且属于实务操作。按照自上向下与自下向上相结合的认识论,本人一直想,一方面,对包括指导该业务的法律、条例、部委办法等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版的业务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实践摸索中,形成一个实践版的业务知识体系,并能实现认知版业务知识体系与实践版业务知识体系之间的相互印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这可以说是一个长远目标。

那么,当下的目标是,在自己换了一个新的业务处室,局部工作有所调整、并接触新的业务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地将业务学会,在实践中做好,并在实践中快速“重构”该局部业务的业务知识模块。近期,感觉个人有点操之过急。但结合对本文的理解,唯一的正道就是稳扎稳打,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注重理解、注重总结,注重对理解获得的新的认知进行加工、重构,与已有业务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不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而且这个理解越与工作实际相符合,越是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越能提高工作效率,那么就越有价值,也就越说明自己的摸索是正确的。

这些是读了这篇文章的一些心得体会,待在未来的实践中有新的理解时再次总结。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学科如何构建和谐课堂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学科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层出不穷的今天,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构建和谐教育。构建和谐课堂是实现和谐教育的第一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和谐 课堂 教学 途径平等 幽默 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学方法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能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层出不穷的今天,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构建和谐教育。那么如何构建和谐教育?我觉得应先从构建和谐课堂的角度多思考。

一.什么是和谐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往往被忽略了。这种知与能的失调,直接后果就是“高分低能”;从长远来看,则使学生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和谐课堂是以教室为载体,以“体验与创造、内和外顺、共同进步、生态发展”为主要特征。体现在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设计要统观全局,有梯度、有层次;在新知的引入、问题的设计、知识的讲解、习题的指导等方面,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作业分层,让尖子生能吃得饱,后进生能跟得上,即:让尖子生学活,让后进生学会。

二、构建和谐课堂的途径

(一)构建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1、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积极引导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重新定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发展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

这一点杜郎口中学的做法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规律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路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他们撤掉讲台搬掉讲桌,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成为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让学生在这种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课堂中畅所欲言、动手动脑,充分体验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2、把学生当作朋友,真情相待

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中,才能自始至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中和学生同甘共苦,和学生一起讨论、排疑解难。而且只有“以生为友”教师在教育中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就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到学生身边,走到学生中间,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当教师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后,必将获得学生情感的回报。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中就能得到学生的配合和支持,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鼓励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

3、把学生当作老师,教学相长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人类智慧的发展规律。新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而将是师生的互教互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眼界已越来越开阔,各种新名词、新现象层出不穷,有的知识教师也不能回答。作为教师不能再认为自己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弟子未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可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民主、友爱与合作的关系,是人文的、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课堂教学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二)构建互尊、合作、竞争的生生关系 学生之间和谐对构建和谐课堂也一样重要,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体现出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同学间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效,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1、学生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

尊重是友爱的前提,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也同样重要。怎样具体体现对别人的尊重,我要求当有同学发言时,耐心听,虚心学习,当发言同学想不起来时,学会耐心等待,不起哄,给他以思考的时间,给他以说的勇气。当其他同学有不懂的问题相问时,要耐心回答,尽己所能给予帮助。当得到别人帮助后,要懂得感谢,让尊重成为一种习惯,让尊重成为一种美德。

2、建立合作小组,完善和谐课堂

通过小组合作、小组间交流,加强学生间的凝聚力。每个学生为力求小组成功,愿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能力强的学生乐于主动帮助别人,能力差的学生愿意接受或主动寻求帮助。学生间互爱、互勉、互助蔚然成风,生生间真正形成了平等、合作、竞争的氛围。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的精彩表演,而是靠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在这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点拨者,而真正动脑筋、想办法的是学生。那么如何将该理念发挥到及至,我觉得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较好的途径。例如在去年高一开展的《生活中探究各种喷泉》、《食品与健康》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刻意将学习主动、能力强的同学与学习欠主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编成一组,让他们共同完成相同的研究课题,并暗示小组之间最终要评出优胜者。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各尽所能、开动脑筋,最终都出色完成了结题任务。

(三)构建温馨、幽默、睿智的语言环境

幽默是课堂和谐的调味剂。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比喻恰当,对做一名好的化学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少讲,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们要 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少讲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的话。但幽默且智慧的语言是需要的,幽默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至关重要。例如在讲到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时,我将自己比喻成核电荷数较小的原子核,将班主任比喻成电荷数较大的原子核,将坐在后排调皮的学生比喻成最外层电子,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牢牢的掌握了知识点,后排的那些窃窃私语的同学也安静听课了。

幽默是课堂的润滑剂,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手段,我们不应为了片面追求生动性而引用一些庸俗的笑话和比喻,应当竭力运用化学本身的动人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一堂课内,幽默的次数也不宜太多,这样,学生的情绪不容易控制,过犹不及,这里需要教师能够善于把握。

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用幽默的方式提出批评,效果要比直接制止的好。比如,当你发现学生睡觉时,除了可以走到旁边个别提醒外,有时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幽默一下,说:“振作一下精神,你将成为课堂中的一个活化分子”,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不可滥用所谓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如果有意无意的贬损了学生的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了。

(四)构建贴近生活的课堂氛围

中学化学教学不是为培养未来的化学家,也不是打造储存大量化学方程式的人脑资料库。而是要借助书本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通过观察分析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培养化学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发现有用的化学问题,为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教师可适当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加深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述“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很多同学刚开始都会有这样几个疑问:升高温度和加入催化剂对化学速率有何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对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有何影响?此时如果不想一点好的办法,学生可能越听越糊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可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以形象的比喻:升高温度相当于利用补课、熬夜等途径让基础差的学生的成绩提高,变得符合要求,所以可加快反应速率同时提高了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入催化剂则相当于降低了切分线,例如原来60分及格而现在30分就可以及格,所以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和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让学生能较容易的理解这样的问题。

在讲《氯气的性质》新授课时,结合2005年京沪高速公路槽罐车相撞造成氯气泄露事件,和学生探讨氯气的性质。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新授课时,结合重庆酸雨事件,以及用二氧化硫漂白前后的银耳图片对比,和学生探讨二氧化硫的性质。在讲Fe2+ 和Fe3+的相互转化时,结合切开的苹果在空气中会生锈现象,和学生共同探讨。

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和提出的种种问题,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不能对此视若罔闻。打开的潘多拉魔盒——环境问题、令人忧虑的现状——能源问题、伸向文明的黑手——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泛滥„„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相关。这些都可以在课堂设计中有所体现,将我们的化学课堂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需要、贴近学生个体需要。

构建和谐课堂,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后任务,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金汝来《构建和谐化学课堂 实现教学多维高效》 王敏勤《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

价体系构建》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刻影响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本文就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占主体地位的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以及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和局限性。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组成要素,设置了若干评价指标,尝试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发生变化,而且会影响教与学的评价产生深刻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与学的评价能否取得根本性突破,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现在我们更多地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其实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不应忽视。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创造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

1、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析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教学评价划分了许多种类型。课堂教学评价,依据其评价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对于这两种评价方法的分析探讨有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课堂教学行为和传统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

1.1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所谓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指评价者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是由详细的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或评价标准和权重、等级、分数构成。其主要特征是把复杂的、动态的课堂教学有机系统分解为细微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分配等级和权重,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甄别、分级,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依据。

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有操作性强、简便易行,易于量化,便于区分的显著优点,因此在实践中被广泛的应用。但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并非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优秀教师各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当我们用同一不变的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限制了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

1.2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指评价者通过少数的评价指标或题目,对教学活动作出评价并描述被评者行为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的结果是描述性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有利于被评者教学行为的改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的主旨,即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朝着新课程改革所要求方向转变。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评说,却不会用用固定不变的评价指标去约束,注重课堂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这就为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活动时往往掺杂自己的主观偏见,从而造成评价的片面性,而且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相对要复杂的多,评价结果也不利于整理,区分性差,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不利于进行教学评优、教师考核与奖惩。

1.3在实施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应将结构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好的课堂教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时,评价量表中既要有共性的评价指标,也要有个性的评价指标。更为重要的是: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指标设计应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的教学观以及新课程实验的经验,设计教学评价指标。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应将两种评价方法有机的结合,这样既可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甄别、区分和规范,也可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有理有据的反馈信息,鼓励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确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因此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继承传统的评价指标构成,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六项内容为评价的基本指标,为更好的把握各基本指标,分别在各基本指标下分解出若干次级评价指标。2.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新课程标准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评价指标时,应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要求,在把握高中阶

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教学目标。

2.2教学效果

依据在上述教学目标部分中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也应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的培养;第三,完成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的统一。

2.3教学内容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评价包括三个基本指标:

一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二是正确的理解教材,教学内容系统准确。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深刻理解,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整体把握准确,无知识性错误出现。三是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把握准确,讲述透彻。教学内容处理科学、适量,难度合理,学习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料充足,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研究,猜测,推理,验证,讨论等教学活动。

2.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是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学方法的选取应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使学生们更加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的丰富着现代课堂教学活动。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形态形象模拟的生动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从而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对于传统常规媒体的使用也有待于强化,不容忽略。教师应权衡传统教学媒体与电化教学媒体两种媒体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使用准确熟练。

教师无论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说到底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都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因素,避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习方法对学生有启发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

2.5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需的素质。

对于教学组织的评价,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即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新旧知识、每节内容的各个环节连贯衔接,时间分配合理。其次就是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方面。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甚至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新定位,即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学习引导的主体,从而突出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是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讨论,自立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再次就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教师提问应具有艺术性,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最后一点就是课堂活动的组织,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畅通,互动保持同步,课堂气氛活跃。对于课堂气氛的调控可以充分展现一名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2.6教师素质

这里所谓的教师素质可以认为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可以说是作为一名地理

教师其自身的素养,是教师对其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二是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感情融洽;三是地理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

2.7评语

为了突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特色和教师的风格,依据开放性评价方法的有关内容,在上述评价体系之外设立一项评语栏。在评语栏中为每位评价者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包括优、缺点)是什么?

二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最突出的风格是什么?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评价者依据相关课堂教学、教育理论和对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并根据自己听课的亲身感受对评价者的教学活动做出尽量客观的评价,给出评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得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妙挺,新课程观念下的课时教学目标,《地理教学》,2005.2

2、南纪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与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探析,《教育科学研究》,2005.2

3、苏庆华,素质教育形式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学地理教学

参考》,2004.9

4、韩梅,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构建,《中学生物学》,2006.4 5、蔡宝来 车伟艳,英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2008.1

6、徐小芳 张春杰,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2006.10

下载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20111023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向巡 2010年秋期,重庆进入高中新课改。市教委基教处6月初下发了《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及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重庆市......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 ——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3、5二十字”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化学“3、5二十字”教学策略》是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促进学生......

    构建现代企业诚信体系的路径选择

    从“无尖不商”和“无奸不商”谈企业诚信体系的建立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我国古代的商人在卖米的时候,无论用升、用斗量米的时候米都要在容器里堆成尖,也就......

    构建知识体系的二轮复习模式

    浅谈构建知识体系的二轮复习模式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巩固和提高。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加强和巩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及......

    企业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构建

    企业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构建(课程时间:1天)课程大纲:第一部分把握根本—如何获得企业持续的原动力领导者的最高境界是旁观者:“当员工达10000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

    企业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构建

    《〈〈 企业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构建〉〉》第1期:企业文化人心化,准确把握企业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构建第2期:企业文化行动化,系统掌控企业文化体系的管理与落实第3期:企业文化生命化,高......

    高中化学新课程作业优化设计探索与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作业优化设计探索与研究 摘 要:如何根据课改的新要求、新理念对传统作业模式进行改革,优化化学作业设计方案和评价体系值得广大教师深思。本人结合新教材科学课......

    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汇编)

    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