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居民来华从事营利性文艺演出的税收征管问题分析与思考(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3:0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居民来华从事营利性文艺演出的税收征管问题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居民来华从事营利性文艺演出的税收征管问题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非居民来华从事营利性文艺演出的税收征管问题分析与思考

非居民来华从事营利性文艺演出的税收征管问题分析与思考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日益成为众多海外文艺团体或个人眼中的“香饽饽”,其税收征管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焦点。虽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税务总局就针对外国来华演出事项出台了相关单行文件,但是从目前的征管现状来看,在其偶发性强、在华时间短、形式多样等行业特点面前,现行征管似乎显得有些乏力,税款流失严重。本文以对非居民演出的税收征管核查情况入手,化繁为简,从其复杂的业务链条和经营方式中剖析共性的涉税节点,诊断税收征管的症结所在,以期对加强征管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非居民来华从事营利性演出的界定

由于本文是从非居民税收征管的视角进行剖析,所以仅围绕来华演出的非居民涉税事项进行阐述,调研范围限定如下:非居民特指非居民演出团体及个人,即: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来大陆从事文艺演出的团体和个人;演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售票或者接受赞助、支付演出单位或者个人报酬、以演出为媒介进行广告宣传或者产品促销等方式,为公众举办现场文艺表演活动;文艺演出包括音乐、戏剧、舞蹈、杂技、魔术、马戏、曲艺、木偶、皮影、朗诵、民间文艺以及其他形式的现场文艺表演活动。

二、非居民来华从事营利性演出情况

非居民税收征管,源头信息是抓手。根据《文化部关于做好取消和下放营业性演出审批项目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13]27号)规定:外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文艺表演团体、个人参加的营业性演出,应当向演出所在地省级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通过山东省文化厅网站查询到对省内非居民演出的批文公示,内容涉及演出经纪公司的名称、外国演出团体或个人的名称、演出时间、演出地点以及演出期间相关费用的承担单位和演出联系人的姓名、电话。

借此,笔者对**市2013年、2014年上半年的78条外演信息进行核查,演出地涉及剧院、酒店、酒吧、游艺场等场所,自行及时扣缴税款87万元,核查查补入库1.39万元。仅从核查结果看,98%的自行入库率似乎显示了较高的纳税遵从度,但仔细分析入库税源,则发现自行缴税入库的主要是受**集团委托对**大剧院进行管理的演出市场**有限公司,税款征收主要是其在代开发票环节代扣非居民演出个人的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而对于演出的非居民团体和演出经纪公司由对方提供发票,不代扣税款。除此之外,由当地知名度不高、制度规范不强的演出经纪公司承办的,零散于各大酒店、大型商场的涉外演出,则普遍存在支付人代扣意识缺失、演出经纪公司无法联系的问题,由于核查时间过于滞后,追缴困难。同时,从由主办方支付的报酬来看,非居民

演出收入并不高,薪酬基本在万元左右。核查中还发现由于转包较为普遍,省文化厅批文中的经纪公司与当地承办演出的经纪公司会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从后者手中无法取得与非居民演出方签订的合同,而关键的经纪公司又非省内注册户,跨省外调耗时、耗力,核查取证工作举步维艰。

三、从业务链条和经营方式剖析非居民税收的涉税节点

(一)业务链条及经营方式剖析。调研中发现非居民来华演出的业务链条中,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主要有国外演出团体或个人、境外经纪公司、境内承办演出的一个或多个中介经纪机构或个人、委托演出的主办单位。简而言之,各环节的关系如下:国外演出团体或个人可能会通过境外经纪公司与境内承接演出的经纪公司产生合约关系,也可能直接与境内经纪公司发生合约关系;境内各经纪公司之间根据业务需要会存在演出劳务的发包和转包关系;主办单位与境内经纪公司之间为委托与被委托关系;主办单位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与国外演出方直接发生合约关系。

无论业务繁简如何,环节多寡如何,结算差异如何,从经营方式来看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主办单位自营,即承办方组织演出,主办方买断演出,并支付给承办方策划费,承担演出团体或个人的演出费用以及演出期间的食宿交通等费用,对演出的赞助以及门票收入享有绝对的收益权,盈亏自负,可能发生的演出著作权一般归演出单位所有;二是主办单位与承办单位合作,即主办方与承办方共同投资、共担风

险,主办单位承担演出费、接待费等费用,演出经纪公司一般承担排练演出事宜,双方按比例分配收益。

(二)相关税收政策梳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国税发[1993]89号、国税发[1994]106号、国税发[1995]171号、协定17条艺术家和运动员条款以及国家税务总局第19号令,对来华从事文艺演出的非居民的税收征管不同于其他非居民管理,无需进行复杂的征税权的判定,而是遵循来源国征税原则,即无论其停留时间和活动方式如何,来源国有权对其演出活动所取得的出场费以及取得的与从事表演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广告费、音像制品出售收入征税,其涉及的税种、税款征收以及征管规定梳理如下:

1、以团体名义演出的税收政策。对于来华演出的非居民团体需要据实或者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凡能够提供完整、准确费用支出凭证的采取据实征收,对其受雇的演员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否则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不再对受雇的演员代扣个人所得税。同时,还需要对其按照全部票价收入或包场收入减去付给提供给演出场所的单位、演出公司或经纪人的费用的余额征收营业税及附加。

2、以个人名义演出的税收政策。对以个人名义或临时聘请人员,营业税政策与演出团体无异,但是需要对其出场费等与演出活动相关的收入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其从表演比赛活动录制的音像制品出售所得分配给中获得的涉及版权的所得,按照特许权

使用费计征个人所得税。

3、源头控管的相关规定。首先,从税款征收方式来看,无异于对非居民其他经济活动的征管,即除了非居民演出团体是在演出地自行申报企业所得税外,其他均以支付人扣缴为主。但是缴税地点既可以是演出所在地,也可以是支付人所在地,还可以是税务部门指定的承包演出的中方接待单位。其次,关于登记备案,非居民演出团体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演出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境内各承包、发包的演出经纪公司还需要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报告表和非居民的税务登记证、合同、代理委托书等书面材料进行备案;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境内机构和个人应当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扣缴税款登记。

(三)从涉税节点分析税收征管症结所在。综前所述,对非居民演出税收管理的关键是与国外演出方或其经纪公司直接签约的境内经纪公司,只有取得其与国外演出团体(个人)或其境外经纪公司之间的合约,方可准确判断谁是真正的纳税人,谁是直接支付人,报酬支付的形式如何等据以征税的关键问题。但是实际征管中存在如下症结,制约了征管质效。

一是信息不对称性。非居民税收无论是自行申报还是代扣代缴,准确、及时、全面获取有效信息是确保税收征管到位的必要前提。目前,一方面对于未在境内设立固定机构场所、偶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的非居民演出团体,要求其在演

出地主动办理税务登记多少有些勉为所难,执行难就会造成遵从度下降;另一方面扣缴义务人报备资料完全凭自觉,其所在地税务部门对于处于异地的演出信息无法及时知晓,而演出地税务部门虽能借助第三方信息轻松地从文化部门获取演出信息,却无法对异地的扣缴义务人进行征管,两地征纳信息不能互通必定会阻碍税收的监管,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核查中发现某主办方提供的合同中约定支付给非居民演出个人的报酬金额与经纪公司提供的合同金额出入很大,但是疑点核实取证很难。

二是纳税地规定不明确。国税发[1994]106号规定:演出团体或个人应向演出所在地申报缴纳各税,未在演出地结清各税的,由中方接待单位在对外支付演出收入时代扣代缴。由此可理解为演出地自行申报为先,扣缴义务人所在地扣缴为后。而现行营业税政策明确境内没有设立机构场所的境外机构或个人由境内代理者或受让者支付价款时在其所在地扣缴,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由支付人在其所在地代扣代缴,故在两税代扣的执行地问题上会发生争议,既会造成税源争抢,也会导致税源流失。

三是国地税职能划分制约征管效能。在非居民来华演出事项中,对于演出团体的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收,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由地税征收,特别是目前对提供劳务的非居民企业,国税大都采取核定的方法,而如此一来,根据国税发[1994]106号文件规定,演出团体的演员就无需缴纳个人所

得税。此外,扣缴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自行申报的企业所得税纳税地点会存在不一致。在目前营业税制下,地税会在代开发票环节把握征税主动权,而一旦营改增,则主动权会随发票而转移到国税。但是无论如何,如果国地税不能通力协作,结果最终都是不能实现应收尽收。

四是演出团体和演出个人界定难度大。对于演出团体需要对团体取得的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对团内的演员扣缴个人所得税;而以个人名义来华演出,只需要对各自取得的收入缴纳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税负差异显而易见。而单纯从文化厅的批文、主办方与承办方的合同,无法完全准确地判断所谓演出团体是为来华演出而由承办人临时组建的,还是隶属于境外某演出团体,还是在境外早已成立的自营演出团体,所谓演出个人是否是以其经纪公司的名义签约而形成了演出团体的纳税主体。以上疑问,只有取得与非居民演出方直接签订的合同才能准确判断,但是由于该行业转包普遍,即便根据文化厅的批文或主办方的合同按图索骥找到承办的境内经纪机构,再想追踪溯源查到第一手经纪公司,还必须穷其所能、多方取证。

四、加强非居民来华演出税收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一)完善更新配套的税收政策。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依相伴,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演出营销方式、支付形式不断变化。更新、完善相关配套税收政策,把握该行业运行的时代脉搏和发展趋

势,不论是税收实体法的制定,还是征管程序的规范,都需要既考虑税收政策执行的效率性和征收成本,也考虑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和遵从成本,对征收对象、征收内容、计算方法、内部信息传递等进行明确和统一,避免因政策理解偏差或无法执行到位而导致非居民演出与居民演出在实际税负上的不公平,从而发挥税收对演出市场的良性推动作用。

(二)建立部门间的协作处理机制。一是建立各税务部门间的协作联系机制。对于一个演出事项,演出地和境内经纪公司所在地的相关税务部门对于各自掌握的演出事项及时沟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确保信息获取的全面、及时和有效。二是建立国地税间的协作管理机制。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税收“一盘棋”的思想,统一行动,通力合作,确保执行的一致性。三是建立税务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交换机制。文化部门将其批准设立的经纪公司、涉外演出信息等通过政府平台实现与相关税务部门的实时传递,为税收征管的提前介入助力;出入境管理部门以及人社部门按时提供外籍来华演艺人员的入境及从业信息,为税收征管的过程监控提速增效。

(三)借力行业协会协税护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作为文化部主管、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是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协会会员包括各省、市、自治区、中央各部委和民间演出团体、演出场馆、演出公司、演出经纪公司、演出票务公司、舞美制作公司的单位和个人,致力于在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制定行业标准、推动行业自律、搭建全国演出信息交流平台等领域提供服务。所以建议借助演出行业协会的平台,一方面深入、有序地面向演出场馆、演出经纪公司等,开展定向专题税收政策辅导,形成社会协税护税的合力;另一方面建议协会将税收信用纳入演出经纪人员及行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中,从源头进行制约;此外,通过与其沟通交流,掌握相关国外演出团体、个人的收入标准,为加强征管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四)在居民管理中引入非居民风险管理意识。“以居民控非居民”一直是国际税收工作的法宝,目前基层税务干部在非居民管理中,知道从居民管理中找问题,而在居民管理中却尚未自觉树立非居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对于非居民来华演出,大都不需要通过对外付汇形式支付报酬,但是依旧会在相关居民企业账簿的资金记录中留下痕迹。在目前国际税收岗位人员力量配备不足、兼职居多的情况下,急需加强国际税收业务的普及性培训,使非国际税收岗位人员在对居民企业的日常税收征管中,增强非居民管理的意识,提高对非居民风险点的敏锐性,做到以内管外、一管促“双管”,形成全员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非居民企业预提所得税税收征管问题的调研报告[模版]

目前,非居民企业预提所得税税收征管在税收政策上及日常税收执行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难点,给税收征管带来一定压力。

一、税收政策上存在的几个难点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界定难。《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税款由扣缴义务人在每次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时,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此条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比较难于

掌握。到期应支付的款项,是指企业支付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当计入相关成本、费用的应付款项。在实际操作中当企业未按规定列支成本、费用也未支付时是否要扣缴。又如:离岸股权转让往往采取“一次合同,分期支付”的方式进行结算。那么,如何确认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相应的税款缴纳时间?是按合同签订后第一次付款时间、被投资企业股权变更时间还是按每次实际付款时间?况且在实际经济往来中,很多支付形式是非货币形式,如非居民通过实物或者劳务形式取得技术使用权的回报、关联企业之间的债务重组等,对于此种情形,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

2、预提所得税的计税依据界定难。

⑴收入确定难。《税法》第十九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取得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金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金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征收过程中,问题并不是如此简单。如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很多企业是以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来计提支付,那么这个计提比例是否恰当?所提供的专用权等是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等值得研究。另外如外国企业转让国内企业股权,很多是关联企业之间的股权转让,通常存在转让的价格不真实、零价格转让或低价转让等问题,转让收入难以确定。

⑵成本确定难。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财产转让所得上,其中以股权转让尤为突出。股权转让成本即股权转让所得的扣除数,是影响企业所得税计算的一项关键因素。由于股权转让成本是一个历史概念,以外币投资形式的原始投资额是用历史汇率还是以现时汇率计算转让成本?另外,股本成本价是指股东投资入股时企业实际支付的出资金额,或收购该项股权时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金额。如其中的资本公积金有的已完税、有的未完税,是否不加区分一并扣除?还是有选择地扣除,或是根本不予扣除?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3、预提所得税的申报和征收界定难。《税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规定:对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追缴该纳税人的应纳税款。上述规定对于特殊情况可能无法发挥作用,如离岸股权转让双方均是外国企业,转让行为一次发生,交易活动一次结算,让受让方履行扣款义务很不现实,由纳税人自行申报或税务机关追缴申报也很难做到。

4、预提所得税的征收对象界定难。部分非居民企业既没有在当地登记注册,也没有经营场所,要找到这些企业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税收监管非常困难,漏征失管的现象在所难免。

二、日常税收征管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1、合同无中文版本。支付单位多数提供的合同为全英文版本,还有日文、德文、法文等。由于合同中许多关键用语均为专业词汇,审核人无法读懂,即使纳税人应税务机关要求提供了翻译稿,但由于不是正式文本,不能承担相同于正式合同的责任,因此可信度也不高。

2、提供假合同。有部分企业在开具证明时发现该行为应征税时,立即回到公司,重新打印一份免税行为的合同。由于国外公司不需盖公章,只要在外方位置签一个外文名即可,因此,税务机关无法依据合同来判断该合同内容的真伪。更有甚者,将应税收入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逃避监管,不履行纳税义务。

3、“事后申请”。大多数企业是在履行完合同或付款时才到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宜,这种“事后申请”给税务机关的取证造成一定的困难,无法准确确定应纳税金额。

4、常设机构偷逃税款。一些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了代表机构为境内企业提供劳务,但合同以总公司名义签订,收款也由总公司收取,从而将其常设机构的收入转为境外总公司的收入,偷逃税款。审核人员在开具证明时很难了解业务的实质,只能根据纳税人提供的合同为其开具证明。

三、加强预提所得税税收管理的几点措施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应高度重视非居民企业预提所得税的征管,通过实施“个案分析、个别巡查走访、个性调研服务、个案评估检查”的“四联动”,深化非居民企业预提所得税的长效管理,确保国家税款的安全和税收秩序的规范。具体可采取以下多种措施:

1、扩大监控面,强化对辖区内非居民企业税源信息的收集。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将非居民企业税收征管纳入责任区日常管理范畴,扩大监控面,寻找有效税源,实施源泉控制,着力解决户籍不明、税源不清的问题。通过细分税管员的管理责任,对辖区内的非居民企业进行“点对点”的全面普查,全面掌握并

第三篇: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

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问题思考

任志庚

[摘要] 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存在观念和意识淡薄,人才匮乏,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见解与看法,如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狠抓基础征管数据质量。

[关键词] 税收征管信息化 计算机专业人才 信息共享征管数据 税务网络一体化 数据质量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加速税收信息化的进程是大势所趋。曾有高层领导和专家坦言,税收征管信息化是税收工作的生产力,是税收征管的一场革命。这场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和前提的征管革命,是税务工作的生命线,是加强“两权监督”、杜绝执法随意性,促进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障。因此,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已是当前提高税收工作水平的根本出路。

一、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纵观近几年来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应该说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税收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主客因素困扰着全市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程,成了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还很淡薄

由于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包括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科技加管理”的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或存有误区,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人管人”、“人海战术”和传统的手工传递信息及领导协调上;

作者实习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国税局1

片面强调硬件配置和设备更新,而忽视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片面地把征管改革理解为外在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合,而忽视了信息化对税收管理从形式、内容到管理制度上的作用,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特别是对信息化应用规律的认识模糊。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欠缺

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能够熟练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日常税收工作的干部还很少,屈指可数的计算机人才彼于应付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受到制约,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的专业人才更显紧张,如对大型数据库、网络管理人才奇缺。特别是缺乏那些既懂计算机,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句话,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肘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三)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

这些年,计算机网络建设日新月异。就我市国税而言,市局、区局都设置自已的网页,并已实现网络联通,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广域网的应用相对滞后,缺乏一个基于广域网的大型数据库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专业化管理,如税收征管系列、出口退税系列、稽查系列等这些系统的信息之间,缺乏沟通,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割据”,每一割据区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无法有效充分利用的局面;目前,许多基层税务机关存在计算机操作与人工操作并存的局面,计算机的应用却只停留在简单的录入纳税人基本情况、打印报表、开票征收等初级阶段上,计算机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一方面配机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利用率又不高。同时有个不良倾向就是信息化建设与整个社会环境的信息化不“接轨”,横向联合滞后,与外部网络如金库、工商、银行、地税、商检及政府等至今不能取得信息联网、数据共享。对纳税人征管信息的掌握也缺乏主动权。因此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成了影响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和效能的的一大问题。

(四)整体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高

体现在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税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偏低,有的甚至是“机盲”。从我局情况看,35岁至4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居多,这些人系80年代参加工作,原先与计算机没打过交道,之后也学得不系统,许多人是“赶鸭子上阵”,对计算机一知半解的很多,这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征管信息化的推行效果大打折扣。

(五)计算机基础征管数据信息失真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计算机中基础征管数据不准确、不真实问题,存在“数据垃圾”,真假混杂使大家对数据都不敢用。究其原因,一是基层数据录入人员素质不高,产生误操作;二是工作责任心差,不认真审核把关,马虎应付;三是明知故犯,为某种目的而擅自改动数据;四是对计算机数据采集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措施,数据采集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存在“机外监控”,如违规操作和有意篡改数据等。

(六)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税收管理水平同税收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突出反映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表现在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权力分散,人浮于事,推萎、扯皮;“两权”监督制约乏力;行政执法中仍存在随意性;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某些还不尽人意等。以上现状和问题表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信息形势逼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步伐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不少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当务之急要在认识、观念上“开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转变,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永远只是管理手段,它只有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而,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要让系统上下人人都认识到,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个变革的时代,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加管理”代表着税收管理的方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强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今后税收工作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税、管理强税”之路。因此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促使每一税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彻底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因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二)千方百计提高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因此,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员素质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宝塔型的人力资源配备。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重点加大管理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除了要注意抓好岗前培训、知识更新等培训外,要特别注意加大对基层班子领导、35-45年龄段干部的强化培训,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营造一个人人重视信息化的浓厚氛围。

(三)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而应“借水行船”、“借桥渡河”。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共享。在网络建设上,应当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和共享性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应用、注重管理”的要求实施,具体说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内网);第二,在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

通的协作网(公网);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外网)。保证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沟通。

开放的信息网络为网上申报纳税、网上政策咨询、网上税收宣传、网上税收信息的发布等开放式管理和服务创造便利的条件。要充分利用社会的网络资源,有计划地与地税、银行、国库、工商、财政、审计、统计、公安、经贸、海关、标准、技术监督、劳动等部门的联网,形成社会化的完整的税收监控网络体系。

(四)狠抓基础征管数据质量

基础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是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曾有一位高级专家指出,“搞好税收信息化,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技术因素固然重要,然而管理比技术更重要,管理恰当,落后的技术也可以超水平地发挥其功用;管理体制不好,先进的技术也可能根本发挥不了它的应有的效能。但是,比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失真,不仅会影响管理质量,并且会贬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影响大家对信息化的信心,甚至会葬送信息化建设。因此,基础数据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通过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来确保信息数据正确、及时、完整的可靠采集。

第四篇:加强集贸市场税收征管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集贸市场税收征管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是税务部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今年国务院把集贸市场的整治工作确定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点。年初,我局也将加强集贸市场征管列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以龙岗区为例,对集贸市场征管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进行了剖析,并从税务登记、征收方式、日常管理、税法宣传等方面对加强集贸市场征管工作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对基层征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加强集贸市场税收征管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龙岗区人口的迅猛增加,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型集市贸易市场(以下简称集贸市场)也不断扩大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内大大小小的集贸市场已超过80个(还不包括新兴起来的灯光夜市、早市、旧货市场和步行街等),总经营户数达到一万多户。由于集贸市场户数多、管理难度大等原因,税收征管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加强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应该引起税务部门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尝试从加强征管的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思考。

一、集贸市场的经营特点及其征管状况

(一)集贸市场的经营特点。从总体上看,集贸市场既有专业市场公司投资开发,也有当地镇政府或村委自办,一般具有规模相当、集中经营、管理规范的模式特征,例如楼下是肉菜市场,楼上是成衣、日用品商铺;也有的是由众多经营户自发形成,较为零散。经营户以经营付食品、成衣、日用商品、糖烟酒等为主。

(二)集贸市场的征管现状。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龙岗区集贸市场经营户中属于正常的纳税户5900户,非正常纳税户(指漏征漏管户)4188户,非正常纳税户占集贸市场经营户的42%左右;正常户平均每户每月缴纳税额 150元左右,据此推算,非正常纳税户流失的税款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假如能把这部分的纳税户管起来,将成为龙岗区税收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集贸市场非正常纳税的经营户(即漏征漏管户),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已办理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但不申报纳税的有1374户,占非正常纳税户的33%;(2)已办理工商执照但未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的有1027户,占非正常纳税户的25%;(3)既无工商执照又无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的(即“三无”经营户)有1787户,占非正常纳税户的42%。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集贸市场的税收征管确实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对该类市场加强管理,以改变漏征漏管户普遍存在的局面,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集贸市场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漏征漏管问题日益突出

1995年初国地两税机构分设,在确定两局征管范围上,出于简化征管工作的需要,由地税部门代征集贸市场范围内所有经营户的增值税。不久,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调整通知,集贸市场增值税由国税部门征管。在两局交接征管档案时有部分资料遗漏,造成档案资料不完整,加上当时的国税工作千头百絮,没有把集贸市场税收征管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有的更是“放任自流”,加上纳税户纳税观念普遍淡薄,至使当时的漏征漏管户不断增加,虽然后来经过了多次的清查,而且清查的重点都是以集贸市场为主,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市场的漏征漏管问题。

(二)管理方式不适应征管实际,管理力度不足

集贸市场经营户普遍反映为多、杂、乱。一间商铺是一个经营户,一个档位也是一个经营户,市场周围的流动小贩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户。工商所是经营户的主要行政主管部门之一,几乎所有的经营户都必须缴纳工商管理费。由于长期以来税务部门对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不到位,绝大部分经营户普遍形成了“重工商、轻税务”的心态。但不能否定,工商部门对这些经营户的管理力度远远超过税务部门,不但每个集贸市场有专门的管理小组,而且还对经营户的商品价格、商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一旦发现不按规定经营的,小则罚款、扣缴商品,大则封铺甚至吊销营业执照。在经营户眼中,工商部门是最具威严的执法部门。而税务部门,在取消“专管员”制度以后,对集贸市场基本上没有发挥管理作用,单纯依靠经营户自行申

报纳税,根本不可能做到应收尽收。另外,工商部门收取管理费一般可以在市场内的专门收费窗口完成,也可以上门当场收缴,大大方便了经营户的交费工作。而缴纳税款无论是到银行还是直接到税务机关征收厅交税,对经营户来说都不太方便,以至纳税户能拖则拖。

(三)经营户纳税意识浅薄,税法宣传难以深入

目前,很难保证一个集贸市场的经营户会主动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这除了税收征管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外,与民众的整体纳税意识较低分不开。经营户的日常经营费用如市场管理费、租金、卫生费、治安费等较多,把这些收费加在一起绝对不是小数,在这种情况下,费多还是税多,先缴税还是先交费?一些经营户采取的方式是哪个部门来收就交给哪个部门;哪个部门管得严就交哪个部门的收费,还有一些经营户认为“税”和“费”没有什么区别,“交了费就等于交了税”。这些问题的存在,从究其原因与经营户的纳税意识以及税务机关的税法宣传力度分不开。

(四)执法力度不足,难以实现“法治”

从近年来清查漏征漏管户工作来看,集贸市场一直都是打击的重点,然而收效甚微。至今清查工作中,新的情况更是层出不穷,“打游击”、“关门拉闸”、“发出通知不来处理”等一些新现象令税务机关感到束手无策,执法的力度和效果受到考验,这种状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整体的征管质量。“依法治税”作为我们新时期的主要治税思想之一,不应该也不允许存在特殊的纳税户。

三、加强集贸市场征管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从税务登记抓起

1、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范围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1996]37号)文件有关规定,应明确将集贸市场的经营户纳入国税的正常征管范围,按照《深圳市专业市场税收征管试行办法》有关规定对市场内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不论是否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均应到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或注册税务登记,建立征管档案。

2、对已办理营业执照的固定经营户和非固定经营户,要求领取营业执照后30天内办理税务登记,发给正式的税务登记证件,纳入正常税收征管;逾期未办理的,发给《税务违章违法改正通知书》限期改正,逾期仍不办理的,应联合有关管理部门逐个严加查处,必要时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来处理一些“钉子户”问题。

3、对既无营业执照又无税务登记的经营户,应结合市场管理部门的档案资料,逐步建立内部税务征管档案底册后,发给“临时纳税登记卡”,作为经营户登记和纳税鉴定证明资料。此项工作应与定期和不定期的“清查”工作结合起来,并作为“清查”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二)采取定期定额、委托代征、开票征税相结合的征收方式

1、集贸市场的正常纳税户,应全部认定为C类纳税人。税务机关根据经营户的实际经营情况,采取业户申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办法,事前评定一定时期(季度或半年评定一次)的月不含税销售收入,实行“双定”管理,并逐步推广实施“储蓄扣税”等征收管理办法。

2、对非正常的纳税户(主要集中在肉菜市场、旧货交易市场的档位经营户,包括无证经营户和“三无”户),应根据有关规定,以经营户档位租金的高低为参考依据,核定其每月应纳税额后,建立内部征管档案底册,发给“临时纳税登记卡”,可以委托工商或市场管理部门代征税款。

3、把集贸市场征管户全部列入委托代征范围,这将给税务机关征管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因此,对代征单位要制订一些代征代缴税款管理办法,明确代征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使其在税务机关的监管下按照委托代征税款的条款进行各项工作。

4、非正常征管的经营户经税务机关核定其税额后,一般不直接向其提供销售发票,而采取由代征单位统一领购、保管、开具和征税的方式,对需要开具发票的经营户,可到代征单位开票专柜申请开具,并按规定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月终后由代征单位一并向税务机关申报代缴。

(三)加强对集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和税法宣传工作

1、“专管员”制度对抓好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目前的管理质量尚未能达到“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新模式要求的条件下,采用把市场的征管工作责任落实到小组或专人,实行“片管制”,以提高集贸市场的征管质量。

2、集贸市场日常检查力量一直不足,税法宣传工作跟不上,造成经营户中普遍存在“税”“费”不分的误区。针对集贸市场的经营户较为集中、群体经营的特点,应提倡运用稽查促进宣传的手法,有效地采取一些税收保全和强制措施,强化对经营户的税收管理和教育。

(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集贸市场的税收征管工作是一项大工程,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保证,我们必须取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与工商、市场管理部门多联系、多沟通,共同制订出一个方案来,一经确定,狠抓落实。做到真正“管起来”。在“管起来”的原则下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征管方法,同时做好检验、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税务部门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具体“抓下去”,例如采取“上门登记,服务到家,集中力量,逐个突破”的治理方式,通过“开现场会、开通报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实际行动,多途径开展宣传攻势,多方面取得支持力量,在治理过程中做到不厌其烦,切切实实把工作落实到位。

集贸市场的征管工作必须有步骤地进行,应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确立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工作计划,本着“公平税负、公平竞争”的原则,税额不一定定高,但总体要求市场与市场之间税负相持平,经营户与经营户之间税负相持平。只要方法正确,措施得力,完全有信心和能力把各类型的集贸市场、专业市场的征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真正做到“既抱西瓜、又拣芝麻”

第五篇:加强茶叶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茶叶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 2011-07-08

一、英山县茶叶税收征管情况

茶叶产业是英山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多年来,英山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先后举办二十届“中国英山茶叶节”,以茶会友,以节促销,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茶叶产量逾2.8万吨,产量规模位居全省第一,系列产值突破10亿元。该县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英山云雾茶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和“湖北名牌产品”。

近年来,为了规范茶叶产业税收征管秩序,英山县国税局把茶叶税收管理作为特色项目加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前5个月,全县累计征收茶叶增值税152.34万元,同比增长82.71%。主要作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英山县政府成立了规范茶叶税收征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由县政府主持召开全县茶叶税收征管工作会议,大力宣传税收政策,强调茶叶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茶叶税收任务列入乡(镇)绩效考核内容,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氛围。二是规范户籍管理。县国税局组织专班,对全县茶叶生产经营行业进行清理,摸清税源底数和分布状况,规范了户籍管理。据统计,全县茶叶经营行业纳税人共计677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0户,小规模纳税人企业10户,个体经营者657户;加工环节599户,零售环节78户;查账征收15户,核定征收662户。三是加强税法宣传。以每年一届的“中国英山茶叶节”为平台,县国税局组织专班到节会现场开展税法咨询,发放涉茶税收宣传资料,大力宣传税法知识。今年,该局开展涉茶税收政策宣传“三进”(进茶农、进茶厂、进茶企)活动,并采取以会代训、上门宣传等方式加强政策宣传,有效提高了茶农、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四是强化税源管理。该局制定茶叶税收管理办法,对规模较大的茶叶经营户,引导他们建账建制;符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条件的,依法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督

促其按期申报纳税,并实行查账征收;对规模较小、销量较少的个体工商户,利用电子定税系统,科学核定应纳税额,纳入“双定”管理;对农业生产者自产自销初级农产品、符合国家减免税优惠政策的,及时督促其进行减免税备案登记。认真落实《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农产品经营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组织专班对全县茶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展专项评估,评估增收16万余元。五是严格督导考核。县国税局对茶叶税收计划实行单独考核,责任明确到人,坚持按月考核通报,实行不定期督办,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内容,确保茶叶税收政策落实、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二、茶叶税收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免界限难划分。现行税收政策规定:茶叶是指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和嫩芽(即茶青),以及经吹干、揉拌、发酵、烘干等工序初制的茶。本货物的征税范围包括各种毛茶(如红毛茶、绿毛茶、乌龙毛茶、白毛茶、黑毛茶等)。精制茶、边销茶及掺对各种药物的茶和茶饮料,不属于本货物的征税范围。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单位和个人销售的外购的农业产品,以及单位和个人外购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的农业产品,不属于免税的范围,应当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农业生产者用自产的茶青再经筛分、风选、拣剔、碎块、干燥、匀堆等工序精制而成的精制茶,应当按照适用税率征税。由于对相关政策理解不一,导致实际管理相当困难。一是涉茶税收政策较为复杂,理论与现实之间有差距,导致征免政策难把握,日常征管难操作;二是少数纳税人钻政策空子,与茶农签订虚假协议,虚增自有茶园面积,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逃避缴纳增值税;三是部分纳税人既有自产自销业务,又有收购鲜叶回厂加工销售业务,形成征免一体化的现实,导致国税部门难以进行划分。

(二)茶叶税源难控管。一是涉茶农户点多面广,增加了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全县11个乡镇、309个行政村基本上是“村村有茶场,山山出佳茗”,全县10万农民中有60%以上农户种茶,数量庞大;茶叶经营户的季节性强、流动性大、隐蔽性深,茶叶自产自销面积难以准确核实,产量难测算,价格波动大,征管基础信息难采集, 加上国税部门的监控手段有限,形成了税款核定难、征收入库难、征管成本高的局面。二是经营管理不规范,给税收征管带来实际困难。全县除几个较大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拥有自己的固定种植基地、设置有健全的账簿外,相当一部分纳税人财务核算极不规范,既不如实申报纳税,又无帐可查。三是以票管税难到位。部分购销户没有按规定使用税务发票,发票使用面和逐笔开具率偏低,一些茶叶经营者直接面对茶农收购茶草回厂加工,基本上是现金交易,没有规范的进货凭据,国税部门难以对购销环节进行控管。四是部分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不熟悉,财务核算不规范,不能准确核算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甚至故意隐瞒实际经营情况,导致国税部门无法对纳税人应纳税款进行准确计算。

(三)治税环境待优化。一是依法纳税意识有待增强。有的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不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不如实申报纳税,隐瞒茶叶经营的真实情况,把外购加工的茶叶挂靠自种、自制、自销处理,给依法征管带来困难。二是茶叶财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茶叶是英山县的支柱产业,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化,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在加强茶叶财源建设、引导茶叶经营户依法诚信纳税上做得还不够。三是茶叶市场管理有待规范。相关部门以政府文件为依据,对进驻茶叶市场的茶叶经营户,实行税费统一管理,甚至出现以费挤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秩序,导致国税部门实行分户登记录入、分户核定征收难以到位。

三、进一步加强茶叶税收征管的对策思考

(一)深入开展税收宣传,进一步引导纳税遵从。一方面,国税部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税收宣传,利用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和 “英山茶叶节”等时机,向广大茶叶经营者和社会各界广泛宣传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税收政策,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茶叶经营户自觉纳税意识,提高税法遵从度。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把落实“三农”政策与引导督促经营户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有机统一起来,把农民增收与国家增税有机统一起来,提高社会各界对茶叶税收政策的认知度。

(二)着力构建协税网络,进一步凝聚社会综合治税的合力。一是要建好协作保障网。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对茶叶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税收秩序,防止以费挤税、变相包税等行为发生。二是要建好信息共享网。建立健全与财政、工商、地税、农业(茶叶)局、工商联(茶商会)等职能部门的情况通报和信息传递制度,及时全面掌握涉茶税源信息,实施有效动态监控,防止漏登漏征漏管户。三是建好协税护税网。健全协税护税组织,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协税护税组织,利用社会力量加强茶叶税源控管力度;对一些零散的、规模较小的、不易控管的茶叶经营户税收,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委托协税护税组织代征,以解决税收征管力量不足和源头控管难的问题。

(三)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支柱产业。一是要推行集约管理。要突破以行政区域抓茶叶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进一步整合资源,实行集约化管理,推进对全县茶叶产业的统一科学规划、统一协调管理、统一深度开发。要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界限,加快推进企业整合,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引导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拳头”产品硬、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茶叶龙头企业,实现茶叶经营户的提档升级,促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二是要制定扶持政策。在政策鼓励上,既要奖种茶大户,也要

奖税收贡献大户;既要奖制茶能人,也要奖诚信纳税人。同时,建议采取政府鼓励、财政补贴的方式,促使种茶户在销售茶草时,索取收购单,以实现促进产业发展、强化以票控税的目的。三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茶叶产业链,创造叫得响的品牌,提高英山茶叶的知名度。大力弘扬茶文化,深度开发茶叶特色旅游业,实现文化促产、文化促销的目标。

(四)认真落实税收政策,进一步促进茶叶税收持续稳定增长。国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把“六关”:一是要把好实地调查关。在严格审查纳税人上报的书面资料的同时,对于仅靠书面审核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特别是对合同的真伪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要把好源泉控制关。对从事茶叶加工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重点掌握其自产自销情况,包括茶叶种植面积、测算平均亩产量、制作毛茶或精制茶的原材料消耗比率等情况。对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发现其自产部分有问题的,扣除测算产量后的余额征收增值税。三是要把好制度执行关。严格落实《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和《湖北省农产品经营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同时,研究制定既符合税收政策,又切合茶叶税收管理实际的制度,实行“统一组织协调、统一管理办法、统一征管模式、统一征收标准、统一检查考核”的“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形成合力,发挥政府各部门职能作用,使茶叶税收管理规范推进。四是要把好分类管理关。针对茶叶经营主体多元化,强化分类管理。分为企业、个体和临时经营三大类进行精细化管理,以管理员为主力,明确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逐项细化分类管理责任,确保茶叶税收征管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对企业的税收宣传和财务核算辅导工作,使其及时了解国家最新政策,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对茶叶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进行准确核算,按期申报缴纳税款。五是要把好以票控税关。对达到一般纳税人条件而不申请认定的企业,采取强制认定措施,促使其依法领购、使用、获取发票,拓宽发票使用面,促进茶叶经营企业广泛使用发票。六是要把好税收优惠关。对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及时审批办理税收抵免。加强减免税的监督检查,严格税收减免政策的执行和减免税资格的审批。

作者: 江西国税

下载非居民来华从事营利性文艺演出的税收征管问题分析与思考(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居民来华从事营利性文艺演出的税收征管问题分析与思考(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居民网络购物现状分析与问题思考

    安庆居民网络购物现状分析与问题思考 潘平 网络购物,就是利用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厂商采取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近年来,随着......

    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跨国交易、投资、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等活动日益频繁,国际税源较为分散且隐蔽,管理难度加大,这部分税收流失问题日益凸显。由此,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在我国逐渐得到了重视,,国......

    关于砂石料行业税收调查与征管建议思考

    房县,古称“房陵”,最高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180米,高差悬殊,年均降雨量914mm,无霜期223天。全县辖20个乡镇、50万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大县,素称“千里房县”。......

    关于砂石料行业税收调查与征管建议思考

    房县,古称“房陵”,最高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180米,高差悬殊,年均降雨量914mm,无霜期223天。全县辖20个乡镇、50万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大县,素称“千里房县”。......

    关于砂石料行业税收调查与征管建议思考

    房县,古称“房陵”,最高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180米,高差悬殊,年均降雨量914mm,无霜期223天。全县辖20个乡镇、50万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大县,素称“千里房县”。......

    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思考

    促进信息化与税收征管有机结合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实施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而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也给税收征管领域的信息......

    南江县小煤窑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思考

    南江县小煤窑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思考 李善君 2003年下半年国家整顿和关闭一些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煤矿,煤炭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煤炭产量的减少,带来了煤炭价格的大幅攀升。利润......

    劳务公司税收征管中的问题与建议

    劳务公司税收征管中的问题与建议 2011-11-14[来源]大连地税局劳务公司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派生的新型的服务行业。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劳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各类劳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