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问题的研究
关于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问
题的研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按理说农民的传统封建意识和精神生活应当有根本的转变和极大的提高,但笔者在通过走亲访友和近期对我县部分农村、农户所进行的调查中,耳闻目睹了当前农村诸多的封建迷信活动,发现封建迷信活动在我县广大农村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有扩大和蔓延之势,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动摇农村社会的稳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阻力,因而应尽快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的具体表现
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日渐盛行,而中华传统美德、现代文明和科普知识却得不到很好地继承、发展和普及,与封建迷信活动形成的反差令人深思。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丧事大操大办。现在农村办丧事,不仅要披麻戴孝,还要大吃大喝,请乐队和吹鼓手,气势比办喜事都热闹,送殡的队伍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同时还要为去逝的人焚烧冥钱和纸扎制的别墅、小轿车、空调器、电视机、电冰箱、音响、牛、马等纸制品,一切高档家电是应有尽有,凡是活人享用的各种家用电器,死人都有,有些高档家电至今大部分居住农村的活人还没有享受到,死人倒是先享受了,更有甚者竟为死者焚烧纸人,什么金童、玉女等等。根据调查的情况看,丧事大操大办者,既有收入较高的富裕户,也有中低收入户,个别人甚至举债办丧事,穷活人不能穷死人,人活着的时候受穷,死了不能还受穷。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人父母活着时不孝敬,有病了也不去住院看病,吃、喝、穿、戴一律从简,吃饱穿暖为止,去世后却大操大办丧事,一切随富,别人能办得起我也办得起。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2、有病不去医院看,相信巫婆神汉。有些得了病的农民,特别是一些得了重病或久治不愈的凝难杂症,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仍然没有很好的效果,往往会找一些所谓的“神医”治疗,或者是跑庙烧香、求神告佛,其结果不仅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也的白白浪费了钱财。更有部分人根本就不到医院治疗,直接找“神医”化解病情。调查中了解到,信奉“神医”者中以中老年妇女居多,也有少数年青人,有给自己看病的,也有给家人看病的,这部分人不仅真诚信奉“神医”,而且到处散布传播,影响极大。
3、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生意兴隆。现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还是修房盖屋、出远门、选墓地、升学考试、外出打工或为刚出生的孩子起名都要找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测一测、算一算,所以占卜、算卦者门前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有的竟然公开挂牌经营。从调查情况看,调查户家中成员有过占卜、算卦经历的占总调查户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0%。另从算命先生、风水先生处得知,求签算卦者有农民、学生、商人、下岗职工,也有极少数机关干部;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年仅十多岁的学生。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些人在过年过节或为死去的人购买封建迷信品毫不含糊,而为家人购书、订报纸却舍不得花钱。
4、建庙祭祖,焚香磕头。时下有些地方建祖庙、竖牌坊、立家谱等风气有所抬头,组织者不仅要求同村同姓氏的农户捐钱捐物,还要在特定的日子烧香拜祖。而带头建祖庙的,往往不是农民自身,而是前些年离开了农村在城里暴富的一些个体户老板、企业厂长、经理和港澳台人士,还美其名曰为乡村办好事,以满足自己光宗耀祖的心理。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各级政府给予极大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鼓励、扶持农民安装自来水、有线电视、开展各种科技致富活动,一部分农民却成为其中的阻力。
5、各种宗教组织活动频繁。当前农村各种宗教组织活动不仅组织严密、活动频繁,而且有逐步扩大规模的趋势。目前加入各种宗教组织的农民在逐年增加,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这部分人缴纳各种宗教组织活动经费积极,而他们的子女想和同学们春游、参加集体活动或买课外书向父母要钱时经常是遭白眼或是拒绝。
二、各种迷信活动的形成因素
对于现时农村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的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时的原因,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历史久远、影响很深,难以根除。中国封建社会之漫长为举世罕见,封建迷信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在群众中的影响比较广泛深远、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
2、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封建迷信活动乘虚而入。当前大多数农村除了在村民选举时召开村民大会,平时既不开会也不组织集体活动,高音喇叭也失去了原有的宣传科普文化知识的功能,往日在过春节时经常看到的秧歌队、锣鼓队、办活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没有了,敲锣打鼓为烈军属贴春联也不见了,下乡电影队也取消了,已有的老年活动室也成为打麻将、打扑克的场所。农民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精神生活却没有同步发展,相应地得到改善。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力发展的今天,农民用于务农的时间少多了,休闲的时间增多了,除了少部分人外出打工,一部分人在附近打工或做些小生意外,还有一部分人无所事事,多余的时间无所适从,空虚的精神世界无法得到充实,必然会让封建迷信、宗教等活动占领。
3、农村合作医疗机构不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现在有部分农村,特别是比较小的村没有正规的合作医疗所,有也只是解决一些普通的、常见的小病。同时由于药价高、假药泛滥,使农民失去了对医疗机构的信任。目前我县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已经推行,但投保额太低,对于得大病和重病的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交不起昂贵的医疗费和手术费,用不起好的药品,此时的农民是多么地无助和无奈,而我们农村医疗保险又显得多么弱小。
4、农民中缺乏科学知识。近年来,农民的生活在逐步富裕起来,但也有一些农民因残因病而致贫,在遇到困难时,由于不懂科学,只相信天命,于是求签问卦,求神拜佛,以求逢凶化吉,消灾祛病。
三、遏止农村封建迷信的对策与思考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破除农村封建迷信。多年来,人们有一个固定的印象,就是农村的迷信活动泛滥,完全因为农民的素质不高所致。我们通过深入到农村调查和与部分农民座谈,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遏止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引导。在农村调查时,问起为什么要建房看风水、结婚选日子、有事去占卜?大数多人表示并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风俗。往往人们参与这些迷信活动只是图个吉利。目前广大农民群众更加注重的,还是如何挣钱,增加收入,奔小康,实现新农村,这说明农民的鉴别能力有了提高。因此要抓紧时间,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彻底破除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让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对于农村中的封建迷信活动,各级党政组织不仅有责任管,而且也能管好。
2、宣传、帮助、引导农民正确区分封建迷信与传统民俗、宗教信仰的界限。现在,有些干部群众分不清什么是风俗习惯,什么是宗教信仰,什么是封建迷信。加上迷信活动往往又渗透在旧风俗旧习惯中,因而一些农村干部没有理直气壮地进行抵制。因此有关部门要对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传统民俗、宗教信仰等活动进行科学严格的划分,并向广大群众宣传,对于传统民俗、风俗等,这不仅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民间瑰宝,既要保留、提倡,还要继续传承;对于合法的宗教活动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予以尊重;对于封建迷信活动应给予坚决地抵制和严厉地打击。
3、坚持 “三下乡”,使封建迷信活动失去赖以滋生的土壤。摆脱农村封建迷信束缚的根本之道还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提高、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精神生活,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不断提高。然而部分干部群众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或只顾埋头致富不抬头看路,忽视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便趁虚而入,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也沉碴泛起。针对这种状况,应该认识到,农村思想阵地不能丢,必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去牢牢占领。想方设法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营造自己的精神乐园。通过科技下乡,把先进的种田技术、饲养技术、发家致富的真本领传授给农民;通过文化下乡,把健康的书籍、文明的娱乐、向上的思想传播给农民。用先进的文化击溃落后的文化,用健康的活动替代愚昧的活动,使封建迷信活动失去赖以滋生的土壤。
4、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使农村封建迷信没有可乘之机。目前农村中仍然存在着缺医少药现象,致使封建迷信乘虚而入。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此外,应注重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村医,村村有能独立工作的医护人员,做到一般伤病不出村,较重病号不出乡,巫医和神汉也便会无孔可入。
第二篇:封建迷信在洛阳市个别农村地区泛滥的表现 及其原因的调查
内容摘要
目前,在农村这样一个人们教育程度不高,知识普遍缺乏,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封建迷信一直屡禁不止,仿佛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而且个别人已经到了相当痴迷的程度。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局面政府相关管理者忧心忡忡。普遍认为,破除迷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努力在教育引导和科学普及上下工夫,有效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逐步破除封建迷信。反之,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群众思想混乱,甚至给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以可乘之机,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本文将封建迷信在农村泛滥的形式、原因、形成因素进行了调查总结,并根据这些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的遏制对策。
封建迷信在洛阳市个别农村地区泛滥的表现
及其原因的调查
虽然社会在不断的往前发展,但是在我市个别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封建迷信这钟现象依旧困扰着人们。这种困扰的原因在哪?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困扰?面对这些问题,我利用休息时间在走亲访友和近期我市宗教部门对部分农村和农户的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有各级宗教团体55个,合法开放宗教活动场所596处,信教群众30万多人,其中绝大多数信徒和活动场所都在农村。所以农村宗教活动能否依法管理、健康开展,能否正确引导村民摆脱迷信;对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直接而实际的影响。
一.农村各种封建迷信的具体表现
(一),乱建庙宇,焚香磕头。
目前好多村庄进行集资新建庙宇,特别是老年人在号召人的带领下将辛辛苦苦攒下的养老钱捐给所建庙宇,以求神灵保佑平安。而且还不辞辛劳到处烧香,一个个都成了见庙就烧香,见像就叩拜的虔诚者。
(二),有病不医,相信巫婆神汉。
有些得了病的农民,特别是一些得了重病或久治不愈的凝难杂症,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仍然没有很好的效果,往往会找一些所谓的“神医”治疗,或者是跑庙烧香、求神告佛,其结果不仅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也白白浪费了钱财。还有个别小孩受了惊吓,家人四处打听哪里有神婆能叫魂的等等。调查中了解到,信奉“神医”者中以中老年妇女居多,也有少数年轻人。这部分人不仅真诚信奉“神医”,而且到处散布传播,影响极大。
(三),算命、风水流行。
现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还是修房盖屋、选墓地、或为刚出生的孩子起名都要找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测、算,所以占卜、算卦者门前生意兴隆,有的竟然公开挂牌经营。从调查情况看,调查户家中成员有过占卜、算卦经历的占总调查户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0%。另从算命先生、风水先生处得知,求签算卦者有农民、学生、商人、下岗职工,也有极少数机关干部;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
(四),豪华丧葬,办丧举债。
为去逝的人焚烧冥钱和纸扎制的别墅、小轿车、空调器、电视机、电冰箱、音响、牛、马等纸制品,一切高档家电是应有尽有,凡是活人享用的各种家用电器,死人都有,有些高档家电至今大部分居住农村的活人还没有享受到,死人倒是先享受了,更有甚者竟为死者焚烧纸人,什么金童、玉女等等。根据调查的情况看,丧事大操大办者中好多人举债办丧。正所为穷活人不能穷死人,人活着的时候受穷,死了不能还受穷。
(五),各种封建迷信组织活动频繁。
当前农村各种封建组织活动不仅组织严密、活动频繁,这部分人缴纳各种组织活动经费非常积极,而且有逐步扩大规模的趋势。目前加入各种封建迷信组织的农民在逐年增加,二、各种封建迷信的形成因素
(一),招摇撞骗,借教敛财,传播封建迷信
有少数人,利用农村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生活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等弱点,打着传教布道的幌子,招摇撞骗,借教敛财,传播封建迷信。少数邪教组织肆意传播歪理邪说,愚弄无知,煽动不满,干着诈骗钱财,侮辱妇女,伤害人身的勾当,给农村的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农民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调查,我市农村有私设宗教聚会点近300处,自封传道人近100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渗透及“东方闪电”等邪教组织活动时有发生,近两年来,全市先后制止了20余起非法宗教活动,少数信教群众因受到蒙敝和欺骗,陷入迷途,走向害人灭己的极端,给个人和家庭造成很大危害,给农村文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另外,由于宗教理念和教义本身的局限性,使部分信教农民过分地相信命运,依赖神灵,而削弱了居穷思变,尊重科学,勤劳致富的决心和勇气。在一定程度上滞碍了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经济落后,借神医病
最深刻的根源是穷困和愚昧,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水平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多是封建迷信存在发展的最基本原因。由于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一部分农村群众因无钱看病或花了钱看不好病,便转向迷信各种教派。信教的病人在精神上多少有些慰籍。因此一些人就大肆宣扬信仰神灵可以治病。其次由于文化水平低下,根本谈不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遇到问题就很容易求助于各种教派。有的就知道信仰某种教派就能治病,“活着保平安,死了能升天”。
(三),旧社会迷信观念的影响。
(四),缺乏科学文化知识
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普遍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无法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很容易就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后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导致了封建迷信的广泛流行。
1.因家庭不和或个人不幸(如升学、招工、参军、提干、入党、找对象、婚姻受挫、)向封建迷信信仰寻求解脱
2.因物质、文化生活贫乏转向封建迷信信仰寻求精神寄托。
3.受家庭传统影响。
4.因好奇,跟着瞎哄盲目信仰。
5.其他因素(诸如到各教派活动场所找工作、出风头、政治目的、经济目的、信仰危机、困惑等)。
三、遏止农村封建迷信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思想教育
加强群众的思想教育,对待群众的信仰问题,一方面要尊重群众的信仰自由,一方面要加强群众的思想教育,向群众普遍进行“不信迷信、信科学、靠科学、靠政策、靠社会主义才能治穷致富”的思想意识宣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无神论教育,同时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理论进农村活动,营造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浓厚氛围,筑牢群众的思想防线,抵制迷信思想的侵蚀,只有对群众思想进行了正确引导,使其信教的内因发生了变化,才是解决盲目信教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要把加强农村宗教事务管理,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范围。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应当明白对农村宗教活动做到有效管理,正确引导,让人们分清真正的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会有助于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反之疏于管理,让非法宗教活动、封建迷信肆意妄动,就会损害乡风文明。乡村干部在带领农民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把对宗教活动的管理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准确掌握本辖区宗教活动情况的同时,要主动与县以上宗教管理部门和宗教团体联系,研究制订出具体的管理方案,确定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责任,把管理落到实处。切实保证对宗教组织,活动场所,活动内容,信教人员的基本信息做到及时掌握,对宗教活动和信教农民能主动介入科学引导,对非法的宗教活动,能够及时监控,互通情报,坚决予以取缔。对违法乱建的庙宇和其他宗教活动场所、乱设的宗教聚会点坚决予以关闭取缔。认真落实整治。坚决消除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不利影响。
(三)要加大力度宣传党的宗教政策。
首先要对基层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让他们充分理解党的宗教政策,了解宗教的自身规律及基本知识,掌握运用党的宗教政策、法规,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本领。其次要采取通俗易懂的教育方法,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宗教的基本常识。让农民懂得什么是信仰自由,使信教群众明确从事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不得破坏社会秩序,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不得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增强他们识别封建迷信和抵制邪教的能力,尽可能减少其信教的盲目性。
(四)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抵御封建迷信和打击邪教过程中应注重治本,要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既要带领广大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大力宣传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的典型,又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农民学习科技文化,开展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筑牢抵御封建迷信和打击邪教的防线。
四:调查总结
破除封建迷信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彻底断绝封建迷信的残留,才更加有利与让社会文化健康快速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思想意识同样也会不断地提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总有一天中国会和封建迷信说再见,还我们一个舒心安逸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关于封建迷信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封建迷信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封建迷信得到了扼制,但近些年来封建迷信又开始慢慢抬头,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封建迷信披上了科学的伪外衣,开始向一些城镇甚至是大城市漫延。封建迷信不仅危害着我们每个人,而且还危害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封建迷信一直是困扰社会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国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乡村教育获得普及。但是,由于封建制度在我国的历史过于久远,其影响力在一些偏远农村仍然不可忽视,甚至在有些文化教育比较高的城镇也出现了封建迷信的踪迹。封建迷信在近些年,借助科学的外衣重新有所抬头,这对于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是阻碍,也是危害。
关键词:封建迷信
现代社会
泛滥
科学方法
一、前言
所谓的封建迷信就是指产生于封建社会,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不能辨明事物的真假,只是一种盲目的信仰,还没有搞清楚了就相信,这就是封建迷信。封建迷信虽然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并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对某些事物的盲目地相信,就拿某些地方来说,每当过节时,一些人便会去土地庙祭拜神灵以求平安。更有甚者,有的人将香灰和水让子女喝来求平安。这样的做法是可笑的,这不但不见得会求得平安,而且很有可能使染病。
二、各种封建迷信活动的具体表现
(一)丧事大操大办
现在农村办丧事,不仅要披麻戴孝,还要大吃大喝,请乐队和吹鼓手,气势比办喜事都热闹,送殡的队伍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同时还要为去逝的人焚烧冥钱和纸扎制的别墅、小轿车、空调器、电视机、电冰箱、音响、牛、马等纸制品,一切高档家电是应有尽有,凡是活人享用的各种家用电器,死人都有,有些高档家电至今大部分居住农村的活人还没有享受到,死人倒是先享受了,更有甚者竟为死者焚烧纸人,什么金童、玉女等等。根据调查的情况看,丧事大操大办者,既有收入较高的富裕户,也有中低收入户,个别人甚至举债办丧事,穷活人不能穷死人,人活着的时候受穷,死了不能还受穷。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人父母活着时不孝敬,有病了也不去住院看病,吃、喝、穿、戴一律从简,吃饱穿暖为止,去世后却大操大办丧事,一切随富,别人能办得起我也办得起。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二)有病不去医院看 相信巫婆神汉
有些得了病的农民,甚至是市民,特别是一些得了重病或久治不愈的凝难杂症,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仍然没有很好的效果,往往会找一些所谓的“神医”治疗,或者是跑庙烧香、求神告佛,其结果不仅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也的白白浪费了钱财。更有部分人根本就不到医院治疗,直接找“神医”化解病情。调查中了解到,信奉“神医”者中以中老年妇女居多,也有少数年青人,有给自己看病的,也有给家人看病的,这部分人不仅真诚信奉“神医”,而且到处散布传播,影响极大。
(三)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生意兴隆
现在很多人无论婚丧嫁娶,还是修房盖屋、出远门、选墓地、升学考试、外出打工或为刚出生的孩子起名都要找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测一测、算一算,所以占卜、算卦者门前生意兴隆、门庭若市,有的竟然公开挂牌经营。从调查情况看,调查户家中成员有过占卜、算卦经历的占总调查户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0%。另从算命先生、风水先生处得知,求签算卦者有农民、学生、商人、下岗职工,也有极少数机关干部;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年仅十多岁的学生。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些人在过年过节或为死去的人购买封建迷信品毫不含糊,而为家人购书、订报纸却舍不得花钱。
(四)建庙祭祖,焚香磕头
时下有些地方建祖庙、竖牌坊、立家谱等风气有所抬头,组织者不仅要求同村同姓氏的农户捐钱捐物,还要在特定的日子烧香拜祖。而带头建祖庙的,往往不是农民自身,而是前些年离开了农村在城里暴富的一些个体户老板、企业厂长、经理和港澳台人士,还美其名曰为乡村办好事,以满足自己光宗耀祖的心理。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各级政府给予极大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鼓励、扶持农民安装自来水、有线电视、开展各种科技致富活动,一部分农民却成为其中的阻力。
(五)各种宗教组织活动频繁
当前农村各种宗教组织活动不仅组织严密、活动频繁,而且有逐步扩大规模的趋势。目前加入各种宗教组织的农民在逐年增加,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这部分人缴纳各种宗教组织活动经费积极,而他们的子女想和同学们春游、参加集体活动或买课外书向父母要钱时经常是遭白眼或是拒绝。
三、各种迷信活动的形成因素
(一)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历史久远 难以根除
中国封建社会之漫长为举世罕见,封建迷信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在群众中的影响比较广泛深远、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
(二)农村文化生活匮乏。
当前大多数农村除了在村民选举时召开村民大会,平时既不开会也不组织集体活动,高音喇叭也失去了原有的宣传科普文化知识的功能,往日在过春节时经常看到的秧歌队、锣鼓队、办活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没有了,敲锣打鼓为烈军属贴春联也不见了,下乡电影队也取消了,已有的老年活动室也成为打麻将、打扑克的场所。农民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精神生活却没有同步发展,相应地得到改善。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力发展的今天,农民用于务农的时间少多了,休闲的时间增多了,除了少部分人外出打工,一部分人在附近打工或做些小生意外,还有一部分人无所事事,多余的时间无所适从,空虚的精神世界无法得到充实,必然会让封建迷信、宗教等活动占领。
(三)农村合作医疗机构不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
现在有部分农村,特别是比较小的村没有正规的合作医疗所,有也只是解决一些普通的、常见的小病。同时由于药价高、假药泛滥,使农民失去了对医疗机构的信任。目前我县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已经推行,但投保额太低,对于得大病和重病的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交不起昂贵的医疗费和手术费,用不起好的药品,此时的农民是多么地无助和无奈,而我们农村医疗保险又显得多么弱小。
(四)缺乏科学知识
近年来,农民的生活在逐步富裕起来,但也有一些农民因残因病而致贫,在遇到困难时,由于不懂科学,只相信天命,于是求签问卦,求神拜佛,以求逢凶化吉,消灾祛病。
四、遏止农村封建迷信的对策与思考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多年来,人们有一个固定的印象,就是农村的迷信活动泛滥,完全因为农民的素质不高所致。我们通过深入到农村调查和与部分农民座谈,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遏止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关键还在于政府的引导。在农村调查时,问起为什么要建房看风水、结婚选日子、有事去占卜?大数多人表示并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风俗。往往人们参与这些迷信活动只是图个吉利。目前广大农民群众更加注重的,还是如何挣钱,增加收入,奔小康,实现新农村,这说明农民的鉴别能力有了提高。因此要抓紧时间,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彻底破除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让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对于农村中的封建迷信活动,各级党政组织不仅有责任管,而且也能管好。
(二)宣传、帮助、引导农民正确区分封建迷信与传统民俗、宗教信仰的界限
现在,有些干部群众分不清什么是风俗习惯,什么是宗教信仰,什么是封建迷信。加上迷信活动往往又渗透在旧风俗旧习惯中,因而一些农村干部没有理直气壮地进行抵制。因此有关部门要对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传统民俗、宗教信仰等活动进行科学严格的划分,并向广大群众宣传,对于传统民俗、风俗等,这不仅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民间瑰宝,既要保留、提倡,还要继续传承;对于合法的宗教活动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予以尊重;对于封建迷信活动应给予坚决地抵制和严厉地打击。
(三)坚持 “三下乡”,使封建迷信活动失去赖以滋生的土壤
摆脱农村封建迷信束缚的根本之道还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提高、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精神生活,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不断提高。然而部分干部群众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或只顾埋头致富不抬头看路,忽视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便趁虚而入,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也沉碴泛起。针对这种状况,应该认识到,农村思想阵地不能丢,必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去牢牢占领。想方设法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营造自己的精神乐园。通过科技下乡,把先进的种田技术、饲养技术、发家致富的真本领传授给农民;通过文化下乡,把健康的书籍、文明的娱乐、向上的思想传播给农民。用先进的文化击溃落后的文化,用健康的活动替代愚昧的活动,使封建迷信活动失去赖以滋生的土壤。
(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
目前农村中仍然存在着缺医少药现象,致使封建迷信乘虚而入。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此外,应注重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村医,村村有能独立工作的医护人员,做到一般伤病不出村,较重病号不出乡,巫医和神汉也便会无孔可入。
(五)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如今互联网成为封建迷信传播的又一工具,同时又出现了网络低龄化,由于网络资源的泛滥,又加上青少年对网络资源的真假辨别能力不强,所以容易受到别人的鼓惑。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监控,清除网络低俗内容,净化网络空间。
五、调查总结
总的来说选择相信封建迷信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坚持他们所谓的“传统”,认为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是对的,就是好的。第二是由于条件所限,没有能力去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所以就去选择了他们自己的“神”。
无疑,封建迷信思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幌子进行欺骗群众,随着其范围面的扩展,对社会的危害也就会越来越大,其影响的不仅仅是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甚至对社会经济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很容易使学生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命运前途寄托在所谓的科学预测上,这种虚幻不现实的做法只会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消极的人生观,从而成为了封建迷信活动的牺牲品。据网上显示:近些年,利用封建迷信扰乱社会治安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传播或者参与封建迷信活动而导致涉及学生的刑事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现代迷信”对青少年的毒害之大,不得不令人深思.封建迷信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以及文化科学素养的培育,封建迷信会错误的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命运的默认,因而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甚至失去在生活学习中竞争的勇气与动力,这不仅阻碍了青少年学生对于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吸收,也使科学教育的效能大打折扣,从而影响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形成.这些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是个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彻底断绝封建迷信思想传播与保存的可能性,参照现在的社会情况来说,还是任重道远.只有彻底断绝封建迷信的残留,才更加有利与让社会文化健康快速的发展.消除封建迷信是一份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能单纯的依靠政府的高压政策,而是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来。不管怎样,我都会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总有一天中国会和封建迷信说再见,还我们一个舒心安逸的社会环境。
封建迷信一直危害着社会的和谐,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严重阻碍了社会的高速发展。但是只要从教育,宣传,网络,基层等一系列方面着手就可以改善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泛滥的原因。
第四篇:浅谈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开展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监督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监督不力仍是地方各级人大在依法行使职权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就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具体表现
地方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方面,离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监督过程不扎实。如每年的人代会审议通过“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等,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会后对代表们提出的审议意见和议案建议,没有几件能得到较好解决。对经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在执行中出现重大变更后,人大常委会通常是在审查、批准决算时予以追认,很少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导致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人大监督是“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做形式”,严重影响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和形象。
2、监督重点不突出。安排执法检查和审议内容贪多不求精,不求严,缺少“重头戏”。一些代表或委员审议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泛泛议论的多、重复发言的多;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议的少。在监督目标上,一些地方人大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一府两院”的重大行为,而更多着力于政府下属部门的行政行为和“两院”的某些司法活动,产生了四面出击、力量分散的状况。
3、监督手段不强硬。在现有的监督方式中,地方人大运用频率较高的是会议审议、执法检查、视察和调查、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控告和检举、个案监督等,而法律规定的如询问、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由于监督手段不强硬,没有威慑力,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
4、监督效果不理想。地方人大每年都要依法开展大量的监督活动,但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多。往往在审议报告中讲了,会上议了便完事,存在一查就了,一审就过现象。有些问题年年审年年议,可是几年之后,仍然是面貌不改、山河依旧。
二、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造成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因素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领导机关、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真正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人大监督权和监督工作的,都还很有限。就人大本身来讲,在开展监督时,经常会有“换位”念头,站在政府角度来考虑问题,认为现阶段开展一些工作实施一些强硬行政手段是必要的,即使有时过激或出偏,都应理解,这样就会出现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多,监督制约方面考虑少,使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2、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人大监督立法滞后。主要是规范人大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方面的立法滞后,地方组织法只对人大监督的内容、范围和形式作了原则规定,对不监督或不服从监督行为没有规定追究责任,导致监督主体不愿或不敢大胆行使监督,监督对象消极对待人大监督。二是有的法律操作性不强。有的规定过于笼统,有的立法“撞车”,有的立法部门色彩浓厚,有的立法过于超前,执法条件不具备。这些情况,既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给地方人大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政治体制不协调。首先是党政不分制约人大监督。人大的监督的对象是“一府两院”,但在现实中,一般是党委作出决定政府去组织实施,不少地方是党委和政府联合发文对一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直接介入经济和社会生活,对这种党委政府行为共为一体、人大难以实施监督。其次是行政机关权力扩张弱化人大监督。宪法规定人大处于国家权力体系的中心,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但在国家实际政治生活中,行政机关可以不通过人大的授权就对公民单向设定义务和为自己创制权力,使人大监督处于被动地位。三是现行行政司法管理体制影响人大监督。人大监督的同级地方政府,不仅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政府的领导、执行上级政府的决定;下级法院要受上级法院的监督,上级法院有权改变下级法院的判决;下级检察院对上级检察院也存在着行政服从的管理关系;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实行垂直领导后,从行政关系上脱离了当地地方政府,但其工作仍然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现存的纵向领导和监督体制,给人大监督带来了不少难题。
4、自身建设不适应。一是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以区级人大常委会为例,一般只有五六个工作机构,连同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内才二三十人;二是监督者整体素质不高;三是领导年龄普遍偏大。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各专门委员会领导年龄普遍偏大,大多只能任职一届,每逢换届时常出现大换班,影响了人大工作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三、加强地方人大监督的对策措施
加强地方人大监督,要从理论上、法律上和工作上全方位推进
1、强化人大监督主体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 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其次“一府两院”要增强人大意识,虚心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三是人大自身要增强监督意识,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法律至上的观念,认真行使监督权。
2、健全人大监督法律体系。一是要尽快出台《监督法》。同时,还要把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质询、撤销、罢免等具体监督处置程序,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进行个案监督的程序,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重点问题的调查处置,对人大与其他监督机关之间的职责和职权界定等,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使人大监督有法可循、有规可依。二是要加强人大监督的制度建设。如:加强监督主体即常委会自身建设、干部人事监督、提高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度,规范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内容和程序,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以一定形式确定下来,使监督有章可循,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突出人大监督的内容。一是坚持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根本的任务。要在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法律监督力度,促进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有效实施。二是坚持把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首要职责,着力解决本行政区域内带有全局性的重大事项。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落实、财政预算执行,重大经济项目等,要加强监督,保障健康运行。三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尤其要加大个案监督力度,切实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促进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4、讲究监督的方法方式。一要把常委会的监督与发挥主任会议的作用结合起来,坚持监督经常性。督促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的落实,在时间安排上更能保证监督的经常性、连续性。二要把监督人和监督事结合起来,增强监督权威性。关键要把党管干部原则同依法办事、严格履行法定程序有机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一府两院”组成人员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权威性。三要把调查审议与跟踪监督结合起来,增强监督实效性。实行审议意见书落实制度,对审议意见的落实办理提出时限的反馈要求,明确规定,每次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作为下次常委会的审议议题,对落实不力的不予通过。连续两次通不过的,“一府两院”的有关负责人必须到会作出说明。这一做法,在实践中会产生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的效果。
5、加强权力机关自身建设。第一,优化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化和知识化水平,增强专业化人员比例,提高监督者整体素质。第二,进一步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构职能,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机关内设立法律监督委员会。由政治、社会及法学界中的人大代表组成,对本级选举和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重大决策失误、司法腐败、行政违法行为等进行依法监督。第三,加强人大机关干部的交流与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大干部队伍,以适应人大工作的需要。
第五篇:浅谈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开展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监督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监督不力仍是地方各级人大在依法履行职权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当前人大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具体表现对本级“一府两院”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各级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方面,离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监督过程不扎实。如每年的人代会,都是当地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可是一些地方领导和代表认为,人大审议通过“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等,是法定程序,例行公事而已。因此,尽管各地都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精心筹备,形成文件几大摞,议程几个十几个,而会议从开始到结束却只有几天时间,审议一个工作报告往往只有半天或两三个小时,一些代表还一言未发,会议就胜利闭幕了。对代表们提出的审议意见,大会秘书处每次都要记录几大本,会后交“一府两院”办理,而结果大多石沉大海,音信杳无。对经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在执行中出现重大变更后,人大常委会通常是在审查、批准决算时予以追认,很少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这几年,许多地方人大都在运用评议这种监督方式,但在工作中,评功摆好、歌功颂德的多,实事求是评价、指出问题的少,对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的更少,常常是开始轰轰烈烈,结果冷冷清清,导致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人大监督是“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做形式”,严重影响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和形象。
监督重点不突出。不少地方人大缺少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年年都是那几项议题,每个议题一视同仁,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熟视无睹,分不清哪几个议题或哪部分内容是监督的重点和难点,缺少“重头戏”,工作平淡无奇。一些代表或委员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对实际情况掌握和了解不够,审议时,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泛泛议论的多、重复发言的多,能够提出高质量议案的少、提出针对性强的建议的少。在监督目标上,一些地方人大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一府两院”的重大行为,如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经济活动,而更多着力于政府下属部门的行政行为和“两院”的某些司法活动,形成了四面出击、力量分散的状况。
监督手段不强硬。在现有的监督方式中,地方人大运用频率较高的是会议审议、执法检查、视察和调查、工作评议或述职评议、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控告和检举、个案监督等,其工作占到了人大日常工作很大部分,而法律规定的如询问、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甚至搁置不用。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犯法、违法不究的现象,为什么绝大部分地方人大不愿运用刚性监督手段呢?一是这些法
律规定的刚性手段,一经启动,就必须要有结果,一些地方党委担心这样做会产生负面影响,有损当地形象,一般都采取其他形式来回答或解决有关问题。二是一些地方人大领导嫌麻烦,怕添乱,怕伤了和气以后不好开展工作,尽可能做到与党委保持一致,积极做工作避免使用刚性监督手段。由于监督手段不强硬,没有威慑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
监督效果不理想。各地人大每年都要依法开展大量的监督活动,但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多。如每次召开人代会、常委会时,都要组织大量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写成报告在会上审议,可是对调查研究或审议时发现的问题,往往在审议报告中讲了,会上议了便完事;有些问题年年审年年议,可是几年之后,仍然是面貌不改、山河依旧。各地人大在实施监督时,普遍开展了执法检查,在检查中,大多会发现“一府两院”执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结果是发现问题多,纠正并得到解决的很少,检查结束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对检查发现的法律法规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如各地都建立了错案责任追究制,按规定,凡是错案,不仅要把错案纠正过来,而且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不仅要追究直接办案者责任,而且要追究上一级涉及错案领导责任,最终达到纠正一个、教育一大片的作用,但人大在实施个案监督中往往只纠错案,很少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使监督力度减弱。
二、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造成地方人大监督不力的因素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认识不到位。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20年来,人们对人大监督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无论是领导机关、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真正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人大监督权和监督工作的,都还很有限。一些地方党委领导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学习不够,担心人大过多过强的监督会削弱党的领导。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被监督者法治观念淡薄,人治思想、特权思想严重,不愿接受包括人大监督在内的各种监督,在思想上抵触人大监督,在行为上规避人大监督。一些地方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中畏难情绪较重,在具体实施监督时放不开手脚,往往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多,从监督制约方面考虑少,使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现行宪法和法律有缺陷。随着形势的发展,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中关于人大自身建设方面的规定,有的条款已经不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进一步细化或作出新的规定。如《地方组织法》第19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各方面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代表法》第27条也对此作了规定。但法律对不办理和答复代表,或者不按期办理和答复代表的,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却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一些单位对代表建议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二是人大大监督立法滞后。主要是规范人大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方面的立法滞后,地方组织法只对人大监督的内容、范围和形式作了原则规定,对不监督或不服从监督行为没有规定追究
责任,导致监督主体不愿或不敢大胆行使监督,监督对象借口法律依据不足抵制或消极对待人大监督。三是有的法律操作性不强。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的规定过于笼统,给执法者适用法律留下了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有的立法“撞车”,相互不衔接、不配套,造成执法混乱,有的立法部门色彩浓厚,导致各自为政,有的立法过于超前,执法条件不具备,致使良好的立法愿望不能实现。这些情况,既严重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给地方人大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政治体制不协调。首先是党政不分制约人大监督。人大的监督的对象是“一府两院”,但在现实中,一般是党委作出决定政府去组织实施,不少地方是党委和政府联合发文对一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有的地方党委不是从政治上、思想上、方针政策上去实施领导,而是直接介入经济和社会生活,对这种党委政府行为共为一体、党委包揽政府事务的情况,人大难以实施监督。其次是行政机关权力扩张弱化人大监督。宪法规定人大处于国家权力体系的中心,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但在国家实际政治生活中,行政机关可以不通过人大的授权就对公民单向设定义务和为自己创制权力,使人大监督处于被动地位。三是现行行政司法管理体制影响人大监督。人大监督的同级地方政府,不仅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政府的领导、执行上级政府的决定;下级法院要受上级法院的监督,上级法院有权改变下级法院的判决;下级检察院对上级检察院也存在着行政服从的管理关系;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实行垂直领导后,从行政关系上脱离了当地地方政府,但其工作仍然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现存的纵向领导和监督体制,给人大监督带来了不少难题。
自身建设不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人大的监督任务必将越来越繁重,但是目前地方人大自身许多方面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以县级人大常委会为例,一般只有五六个工作机构,连同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内才三四十人,有的工委只有一两个人,以占同级行政编制3%左右的机构和人员去有效监督编制超过60%的政府及其各部门、法院和检察院,显然无能为力。二是监督者整体素质不高。在地方人大选举中,往往只考虑政治素质、代表界别,忽视文化程度、法律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造成了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素质不高,参政议政能力较差。三是领导年龄普遍偏大。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一些工作委员会领导年龄普遍偏大,大多心存“多栽花少栽刺”的思想,只想“站好最后一班岗”,不想大刀阔斧开展工作,而且大多只能任职一届,每逢换届时常出现大换班,影响了人大工作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四是工作规范性、程序性不强。
由于地方人大常委会领导大多来自党政部门,习惯于用简单快捷的行政手段开展工作,而不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使人大监督工作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三、加强地方人大监督的对策措施加强地方人大监督,应当从理论上、法律上和工作上作全方位推进。首先要加强对人大监督的理论研究,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澄清
在监督上的错误认识,为人大监督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其次要从法律上对人大监督加以完善,结合人大监督工作实际,总结地方人大监督经验,把一些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监督程序上升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第三要认真做好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把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落到实处,通过实际工作,丰富和发展监督理论。
强化人大监督主体意识。首先是党委要增强宪法意识。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样也应当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坚持“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其次是“一府两院”要增强人大意识。“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府两院”应当充分认识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用法律约束和规范行政和司法行为,虚心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支持人大工作,维护人大权威。三是人大自身要增强监督意识。地方各级人大要牢固设立“人民至上,法律至上”的观念,认真行使监督权。行使监督权不能仅停留在督促性的提意见、提建议上,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及时纠正“一府两院”的违宪违法行为,强制性地处置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和违法行政等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法制权威。
健全人大监督法律体系。解决人大监督不力的问题,必须加强人大监督立法。一是要加强人大监督立法研究。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立法机构建设,组织力量认真研究人大法律监督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二是要尽快制定《监督法》。作为调整和规范监督关系的法律,制定《监督法》,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解决人大监督不力的根本措施,全国人大应当加快立法步伐,争取早日颁布实施。三是制定与《监督法》配套的专门法规。(1)制定《监督法实施细则》,把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质询、撤销、罢免等具体监督处置程序;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进行个案监督的程序;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重点问题的调查处置;对人大与其他监督机关之间的职责和职权界定等,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使人大监督有法可循、有规可依。(2)制定《“两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对“两错”范围的界定、认定、划分,“两错”责任的承担、追究的程序、机构的设置和职责等作出可操作性规定。(3)制定《行政程序条例》,对政府行为及其越权、违法等作出明确界定。
构筑人大监督运行机制。此举有利于推动人大监督机关在本行政区域内纵向联动、横向联系,形成权力机关、专门监督机关、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连为一体的监督总体格局。(1)赋予人大专门委员会监督权。从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实践看,人大及其常委会开会期间不便开展日常性监督工作,闭会期间不能开展个案监督工作,为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行使监督权,专门委员会可以享用监督权。(2)调整专门监督机关管辖权。将隶属政府职
能部门的监察局、审计局从领导体制、职责上独立出来,改任命制为选举制并划归人大及其常委会管辖。(3)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机关内设立法律监督委员会。由政治、社会及法学界中的人大代表组成,对本级选举和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重大决策失误、司法腐败、行政违法行为等进行依法监督。
完善人大监督处置制度。完善人大预监处置制度。对参选和待任命人员进行政治、法律素质考试,凡考试不合格或不参加考试者,作出不得参选和提请任命的处置决定;定期考察选举和任命人员履职情况,对滥用职权者作出限期改正、免职、撤职的处置决定;定期查阅司法、行政处罚案卷,对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过错造成不良后果的,作出责成有关部门处理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处置决定。完善人大监督处置制度。对由权力机关选举或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宪违法和违反本级以上权力机关的决议、决定的行为予以处置;对以集体研究决定违法收费、罚款和损害法人、公民权益的行政违法行为,追究选举或任命人员的法律责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适用法律不当,事实认定不准的司法、行政执法案件,责成有关机关处置或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加强权力机关自身建设。第一,优化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化和知识化水平,增加专业化人员比例,提高监督者整体素质。第二,进一步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构职能。第三,完善代表工作激励机制,加强和完善代表的视察和调查制度,使代表的监督活动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第四,上级人大要加强对下级人大的指导,除经常性的工作检查指导外,还要对全面工作或单项工作有新突破的及时予以推介。第五,加强人大机关干部的交流与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大干部队伍,以适应人大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