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青田建设金融强县的思考(写写帮整理)
关于青田建设金融强县的思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国内的发展经验都表明,金融与经济起着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活动对经济的渗透能力越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越大;而经济增长又刺激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反过来推动了金融业的持续发展。“金融强县”是青田县委、县政府在促进“青田人经济”向“青田经济”的提升转变过程中,立足青田县经济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构想。
当前,青田县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为青田县下一步经济发展走向带来了很多变数,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资本和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出来,加快金融发展,建设金融强县成为下阶段青田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青田金融发展状况的分析,总结出青田金融优劣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设金融强县的战略意义
金融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金融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快速积聚与集中,并通过资本的引导,影响其他经济要素的配臵方向和配臵效率,影响产业形态和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发展进程和效益,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因此进一步加快发展金融业,并通过金融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建设青田成为浙江的金融强县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行业,其自身每年创造的经济价值是社会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8年青田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其中金融业增加值为?,同比增长?,高于GDP增速?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比2007年上升了?个百分点。(附图)可见,金融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大的贡献作用。
(二)金融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源泉
金融业作为一个高垄断性的服务行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其他行业不具备的优势。首先,金融业服务网点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也多。据统计,全县金融业机构?家,共吸纳从业人员?人。从机构数来看,银行业为390家,占全部机构数的?;从从业人员来看,银行业为?人,保险业为?人,分别占全部人员的?和?。从全县各行业的大格局看,金融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占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的?。其次,因其工作环境和工作代言的优越,吸纳劳动力的层次较高。据了解,金融业是青田县有限几个对大学毕业生和高学历人才具有吸引力的行业。(附图)
(三)金融发展是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
青田县素有“华侨之乡”的美称,雄厚的侨资为青田金融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发达的金融业不仅有利于直接提升青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层次,而且对全面推动产业发展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加快金融开放,可以有力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通过聚集金融资源,激活金融竞争,加大投放力度,能够极大地推进青田工业第一方略的实施力度,加快城市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利用形式多样的金融工具,可以支持企业改革与产业重组,加快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二、青田县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以信托、担保公司为主的其他金融机构四大类。从青田县目前金融业的行业布局来看,总体上仍然是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业格局。目前有七家商业银行,分别为原有的工、农、中、建、农村信用合作社五家商业银行以及泰隆和稠州两家城商行。一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一家证券机构中国银河证券丽水青田营业部。监管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青田支行,青田银监办。另外还有若干家保险业代理机构和担保企业。需指出的是,青田还设有在全国外汇流动频繁的少数县市才设立的外汇管理支局。
(一)从金融业自身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金融业运行平稳。
2008年全县金融业增加值为?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截止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币存款余额为146.9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额为109.8亿元,比年初增加5.7亿元;企业存款余额16.1亿元,比年初减少10.9亿元。外币存款6.3亿美元,比年初增加3.3亿美元,增长1.16倍。在资金供给方面,2008年全县人民币贷款余额75.2亿元,增长16.9%。存贷比为0.51,同比增长6.9%。外汇贷款余额为978万美元,比年初增加914万美元,增长14.3倍。短期贷款中,工业、农业贷款分别达到15.2亿元和1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亿元和2.2亿元。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达9.8亿元,比年初增加2.9亿元。
(二)从全县各金融机构信贷情况来看,四大国有银行占据了我县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
从图1可看出,截至2008年底,中国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最高,占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币存款余额的29.4%,其次为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占21.3%和18.4%。在人民币贷款余额方面,中国农业银行所占比例最大,为27.2%,其次为农村合作信用社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为21.9%和20.7%。
图1 2008年全县各金融机构信贷情况
******250000200000***0500000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农信社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
(三)从金融业的运作成果来看,存贷款余额增长速度快,存贷比低。
图2 2001—200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和贷款情况(亿元)
*********20072008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款金额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贷款余额0.70.60.50.40.30.20.10存贷比
如图2所示,2001-2008年间,青田县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以每年平均20.5%的速度呈稳步增长趋势。且2008年的人民币存款余额比2001年增长了5.5倍,贷款余额增长了4.8倍。2001-2008年青田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处于0.60-0.42之间,大部分年份在0.5以下,2008年为0.51,这说明青田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在本县贷放使用的比例为一半左右,有约50%的资金上存到上一级银行机构,投放于外地。
三、建设金融强县的优劣势分析
从第二部分对青田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建设青田金融强县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与发展空间。
(一)优势分析
总体上说,青田县金融业的数据指标在丽水各县(市、区)处于领先地位,和丽水市区旗鼓相当,在浙西南各县(市、区)也名列前茅,在整个浙江省也属于中上水平。青田县具有优势的应该是其丰富的侨乡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外汇周转实力。这为将青田打造成浙江金融强县提供很好的条件。从现实的条件来看,青田的金融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侨乡资源丰富。青田共有23万名华侨遍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青田华侨在外从事国际贸易的有5万余人,年贸易额达到100多亿美元,海外青田的贸易大军不仅将贸易资金源源不断的回流家乡,同时非贸易资金的往来也在贸易资金回流的带动下变得更加活跃。这为青田金融业发展创造了市场基础。
2、服务业较发达。青田没有大型的工业,服务业非常发达,宾馆、酒吧随处可见,是个典型的消费型城市,这对构建金融强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外汇周转实力强。青田的外汇交易和外汇回流经过这几年的积累,已经自发形成了一个资金周转的局部中心。在当地有大量从事外汇交易的人员,外汇交易渠道也不断拓展。
4、政府支持力度大。青田县政府十分鼓励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进驻青田,为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业氛围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劣势分析
虽然青田在外汇资金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青田要想成为真正金融强县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具体如下:
1、金融机构结构单一。由于青田当地的商业银行只有四大、农信社和新引起的两家城商行,因此银行体系较为单一,金融业务比较单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田本地银行存贷比失常,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催生地下民间金融活动,且对金融秩序、社会秩序也造成了一定的扰乱。
2、融资款大量外流。当前,我县融资款外流趋势突出。其中小水电、矿山开发融资款大量流向水资源、矿山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企业融资款外流速度加快,外流资金比例在30%-40%。
3、民间高利贷现象普遍。青田县民间资本流动相对频繁、高利贷现象普遍存在,且已经有一批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交易。由于监管部门的力量薄弱和制度缺位,我县企业大量向民间高利贷借钱,房地产市场上尤为突出。
4、外汇交易市场混乱。当前我县外汇交易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场外市场的交易量大于场内交易。外汇黑市的监管力度比较薄弱,尤其是对非居民的外汇管理难度很大。同时,青田侨乡的特殊情况使得银行和监管部门在居民和非居民的身份鉴别上遇到很大困难。
5、小企业缺乏科学的经营机制。由于规模小、管理粗放、产权制度不清晰等因素的制约,我县小企业还缺乏能对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作出积极反应的科学的经营机制。政府应积极培育一批优秀的企业成为银行的优良客户,借助金融杠杆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壮大。
6、金融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从目前来看,我县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还没将金融业的未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规划,金融业的发展还长期游离于国民经济产业规划体系之外。这样往往造成经济发展视野不广,产业间功能不协调等问题
四、建设金融强县的措施和建议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影响经济。在当前全国各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在省委“两创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战略的指导下,青田县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实施“接轨温州,组团发展,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的发展战略,切实把金融业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课题来突破,加强在金融市场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三方面的建设。
(一)金融市场体系方面
1、加快青田金融区块建设。根据华侨总部经济园区的规划,推进以鹤城为中心的老城区和以总部经济大楼为中心的新城区金融功能区块建设,在新大街形成金融核心区,在水南火车站广场形成次核心区。鼓励和引导在青金融机构和将要入驻青田的金融机构向金融商务区集中, 形成金融发展的集聚效应。
2、加快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利用放宽股份制银行进入县域限制的有利时机,尽快落实引进上海浦发商业银行的工作,确保五年内引进2家股份制银行,力争3家。通过引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改善青田银行业的竞争环境,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3、考虑筹建华侨银行和村镇银行。华侨银行可以是从信用社或城市商业银行改制而成,也可以是由多家银行共同出资成立,努力形成“华侨管侨资”的经营格局。按照省市农村金融改革的要求,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筹建本地村镇银行,更好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4、设立外汇交易中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我县设立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体系完善的结算中心,进一步完善外汇交易机制,扩大外汇交易规模。
5、支持担保企业做大做强。制定支持和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意见,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扶持担保企业增大注册资本,扩大担保额度。对经审核批准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示范机构的担保公司,自核准之日起三年内由县政府按年度担保总额的0.5%给予奖励。
6、加快发展保险市场。提高人们对风险管理和保险业的认识和理解、支持;鼓励更多全国性保险机构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保险业务,深化保险市场;争取政策支持和财政优惠等措施,着手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形成更为强大和健全的保险市场和保险网络。
7、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推广以银行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品种和融资、结算手段。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扩大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规模,加快开发新的消费贷款品种,逐步形成品种齐全、竞争有序、资信优良、手续简便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
(二)资本市场体系方面
1、积极培育有潜力的企业走上市道路。要抓好国家设立创业板的机遇,积极引导三辰化工等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力争每年有1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并进入辅导,在5年内,要确保2-3家企业上市。
2、加快发展债券市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筹资,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财务成本。积极协助符合发行行业的企业进行申报,争取在5年内有1-2家企业发行债券。
3、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制定合理的信贷投放计划,发挥税收和财政杠杆,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
4、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积极引进省内外金融租赁机构在青设立分支机构,促进金融租赁业务的发展,满足中小企业投资需求。积极培养发展一批本土会计、律师、评估机构,吸引优质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来我县设立经营机构,鼓励其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三)金融服务体系方面
1、建立领导小组,下设金融办。建议由县长任组长,由金融监管部门、各大商业银行、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共同参加,协调全县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具体工作。下设金融办公室,重点研究制定全县金融发展长期规划,搞好融资平台建设,做好全县经济社会建设项目的融资引资工作。
2、制定和出台金融发展规划和有关文件。县委县政府应尽快出台《青田建设金融强县的实施意见》,设立支持金融强县发展的专项资金,切实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规划和指导。
3、争取和制定金融机构扶持政策。要积极争取到省级、市级部门对青田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抓紧制定金融强县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要在金融税收激励政策、金融业发展专项用地政策、金融机构管理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寻求突破。
4、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登记制度,加强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建立信用企业红、黑名单制,重奖重罚,强化企业信用概念。积极支持金融部门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信息联网步伐,建立包括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及市场监管部门相关的信息统一的信息数据和信息发布平台。
5、规范民间融资运行机制。增强政策透明度,鼓励民间融资合规有序地进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发挥其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监测分析民间融资在投向、利率、规模等方面的情况,防止民间资本参与赌博、高利贷、黑社会等非法活动,引导其健康发展。
6、强化人才支撑。要为我县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调入、人才引进和家属随迁手续、人才居住、家属就业等方面提供便利。建立金融培训中心,吸引省内外的金融机构组织人员来我县培训、疗养、洽谈业务,丰富我县金融业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
7、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始终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主动贴近客户,创新服务手段,尽力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在项目投资方面,从企业开户、转账、用现等,银行都应树立主动帮忙的意识,对经营好的企业银行还要提供上门收现、划款及财务核查等方面的服务。在个人消费方面各银行要在酒店、办公聚集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安放有兑换业务的ATM,让资金流动在青田变得更为顺畅和便捷。
第二篇:关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近几年来,××经济保持了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金融业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的局面逐渐形成,资金流动与金融生态环境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已成为反映一个地区资金吸引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在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需要较多资金的持续投入,因而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提高××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资金流入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发展业务息息相关的企业状况及银企关系、社会信用体系、保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实施、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重视和组织推动下,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逐步增强,信贷和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一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全市信贷营销会上强调企业要诚信经营,全社会信用意识正逐步提高。二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行政审批事项陆续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至今已削减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规范了中介机构行为。三是企业加快了自身改革,正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袁州区医药工业园、丰城、高安、上高、奉新等工业园一批起点高、效益好、有信誉的企业脱颖而出,对信贷资金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四是企业破产和改制行为逐步规范,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有所抑制。五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进程加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连续多年下降。××的金融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尚未达到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融资成本较高。部分县市没有执行市政府关于降低贷款中介收费的文件,土地评估、房屋质押等中介收费较高、随意性大。二是全市中介担保机构结构单
一、担保资金来源单一,担保机构没有进行有效的商业运作,企业提供的担保不足和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矛盾没解决。三是企业改制存在不规范行为,有些县市借企业破产、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债务,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形成中占有相当比重。四是金融机构资产保全难,起诉成本高,赢了官司变现难时有发生。五是银企关系尚未步入良性轨道,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了解企业执行国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真实情况,给企业的信用评级和信贷业务的开展带来困难,也给信贷留下了风险隐患。六是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信贷业务创新能力不强,不良资产占比仍然较高等因素影响了金融作用的有效发挥。信贷活动中一些企业和个人违背诚信原则的情况时有发生。
××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和××金融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影响了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上级金融机构对××分支机构的授权授信,所以,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企业对资金的吸引力和利用率,增强经济的竞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金融生态环境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增强××的资金聚集能力,若能有效地留住和聚集资金等市场资源,就会形成更加有效的竞争力。从近年金融宏观面来看,全国信贷资金较为充裕,但是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情况下,信贷资源的分配更加重视市场化原则,资金在区域间的流动与金融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金融生态好,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这个“洼地”,金融生态不好,“洼地”就会变成“坡地”,信贷资金难以有效流入,这是信贷资源市场的游戏规则。××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会吸引本地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还会吸引更多的区外资金的流入,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类资金的需求。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长期可持续地吸引资金流入,必须以打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各商业银行都已建立内部企业信用评级全国统一平台:即各地的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质量、市场经济秩序、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及司法方面的执法效率等都将是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根据评级给出信用等级,并按等级情况确定对一个地区授权授信的大小,最终形成信贷资源在全国的结构分布。因此,需要把加强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高本地区信用等级的前提条件,这是争取银行加大对当地授权、授信力度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市场竞争中,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是相辅相成的,若资金来源渠道畅通,资金运用高效合理,则企业的发展呈良性循环,若资金运用效率低,再多的投入也难以为继。××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发展水平的差距, 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差距。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好可以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审计、会计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以真实反映,在盈利的内在动力和优胜劣汰的外部压力下企业会更加主动地注重自身的规范运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理性决策能力,尤其是健全财务制度,提高防范市场风险的意识,企业“内功”练好了,资金的使用
效率自然也会提升;另一方面,中介服务的完善、良好银企关系的建立可以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能力,增强竞争力,进而达到促进全市经济素质提高的目的。
三、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几个主要方面
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努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善:一是形成良好的执法环境,及时、有效的立案,依法独立、审理和执行涉及金融债权的各类案件,特别是在实施企业破产和企业改制时,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依法保证债权人和有关当事人的利益。二是促进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化主体,严格执行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按照真实、合规、有效的要求,规范财务制度,不做假账、不做假报表,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三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双方的合作应以市场为基础,加强沟通和融合,实现公平、守信和双赢。四是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的良好舆论氛围,以银行内部信贷评级标准为参考,从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本地区的信用等级。五是发展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体系,规范中介机构行为,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六是建立市场适应能力强、有严格内控管理制度、能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功能不断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司法、银行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地推进金融生态建设。
第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明确搞好本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思路,做好产业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工作,加强经济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沟通,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和信贷结构的优化升级。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提供宏观政策、经济运行信息,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减少不良资产处置成本,认真落实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扶持政策,帮助农村信用社完善产权制度,积极引进区外金融机构信贷资源。
第二,落实部门职责,形成社会合力。法院、工商、税务、财政、发改委、中小企业局、经委等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结合本地金融生态建设实际,清理过去形成、确实不利于金融业发展的各种行业规章、办法,各部门应相互配合,建立工作联络协作机制,充分运用法院、工商登记、年检等手段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防止企业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切实采取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新措施,形成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的合力。
第三,金融系统要积极参与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从加强内控制度、制度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为出发点,协助配合并落实政府部署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政府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当好参谋。人民银行要认真贯彻货币信贷政策,加强窗口指导,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改进和完善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开展企业订单质押、仓单质押等信贷业务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与政府和有关部门一道,努力提高金融业务在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参与金融生态建设。引导企业进行多元化融资。一是要发挥部分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做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国债项目、省专项资金贴息项目、农村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工作,拓宽企业技、扩改资金来源;二是努力加大招商引资的成果,积极向外推荐本地的民营企业,促进外来资本与本地民营企业项目的对接;三是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走直接融资之路,到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四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参与金融生态建设。各类企业要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强化诚信意识,申请贷款要主动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认真履行贷款合同。
第五,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完善金融生态链。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介入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商业运作机制,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级机构、担保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第六,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为改善金融生态献计出力。要动员各种媒体加强改善金融生态宣传,争取社会各方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宣传诚信应成为每个公民、每个企业、每个社会组织的基本准则的理念。
第七,各县市在组织实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制定切实的措施,形成一个长效的工作机制,持续不断地推动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第三篇: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一、建立有效的金融支持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经济的长发展。没有农民生活的富裕小康,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和谐只能是空中楼阁。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对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因把资金集中在城市、集中在大项目、大企业而导致三农融资不足。后劲乏力。出现金融服务畸形发展的局面,不仅将限制金融的发展,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出现结构性失衡。因此。建立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支持机制,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是进行市场调节。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采取行政手段促进金融支农的同时,运用市场手段。利用利率这个价值杠杆,使金融支持“一农”能够获得丰厚的收益,矫正农村金融资源配用利益机制,吸引金融机构向农村倾斜,将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从而实现平等竞争,互动选择。一方面,使金融机构感到支持“三农”有利可图,乐于投人;另一方面,在资金充裕。服务机构众多的条件下,客户可以进行比较,选择自己满意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价格。
二是纳入法制轨道。引导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向“三农”,不能只靠宣传,也不能只靠市场手段,还必须有一定的法律保障。国家应该就农村的融资制定相关法规,依法规范农村的融资行为,依法管理金融市场。依法保护融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健全的法制,可以让农村得到相对优质的金融服务。也可以免除金融经营者的后顾之忧。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同时,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全社会金融机构齐心合力
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各类金融机构共同的责任,涉农金融机构责无旁贷,其他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是一项浩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为此提供持续的金融支持,就成为城乡金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依靠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互动共促,政策金融、开发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合力支持,才能完成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
首先,金融要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支撑。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确保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其次,要建立政府、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推动,相关部门配合,各金融机构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三是按照国家对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定位和要求,在发挥主力军及支柱作用、政策导向作用、重要补充作用、保障和支撑作用五个层次上细化各金融机构的支农措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稳步推动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加大农村消费贷款支持力度,促进农民消费升级和农村经济增长;农业银行系统重点在支持县域经济和业务发展上实行金融资源倾斜政策,打造经济强县和产业集群县(市),着力打造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保险公司要加大农业保险创新和推动力度,积极研发涉农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
三、要从重点特色上实现突破
一是要加快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经济欠发达。但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金融机构可以在支持农村劳务输出上作文章,制定相关办法,严格资金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的开展,支持当地建立劳动力输出基地。农村信用社应加快结算、汇兑渠道、工具的联网升级进度。拓展业务品种,为农村在外地就学、打工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二是结合本地实际,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结合本地开发的旅游产品,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开展金融服务,突出旅游特色;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系,随时掌握政策信息。稳妥慎重地支持经营合法、管理规范、效益良好的氽业。突出资源特色;在产品加T、制造业相对成熟或正在起步但前景可观的地区,可予以金融支持,突出产业特色。总之。各金融机构应根据本身的职能定位,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合理确定金融支持的重点,开展行业特色、地域特色或产品特色服务,让信贷资金收到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忌“撒胡椒面”式的信贷投入。
四、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和有效投入机制
近十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格局,撒并了一部分基层服务网点,但新的相匹配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及时设置,大大增加了农村融资的难度。同时,农村资金大量流人城市,形成了资金来自农村,农村融资却极其艰难的局面。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设想。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贷款利率市场化。不如此。农村金融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为继。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冈为贷款难,许多农村企业担忧的不是利率高低,而是能否取得贷款;另一方面,因为农村贷款相对额度小。但管理成本高,加上利率低,收益也不高,金融机构普遍不愿在农村发放贷款。如果贷款利率随行就市,“三农”贷款效益可观,各家金融机构自然有积极性向农村投入。才会出现“心往农村想、钱往农村投”的可喜局面。成立农村信用担保中心。以农民的房屋使用权和房基地等,通过发证确权等方式,促使农民将自己的资源转化为金融机构认可的、可流转的、叮抵押、可用来担保的资产;吸收以亲友链、社区链、企业链为主的担保成员,相互制约,相互担保。发挥集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于一身,中小氽业、农户融资与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担保职能作用。政府建立激励机制。采取灵活的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手段,鼓励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村,通过财政资金的注入,有针对性的促进和引导金融资金向农村的投入。另外,可将某些给农业的补贴转移为金融部门的贷款贴息或贷款风险准备金,调动金融机构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地方政府要注意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经营。避免强制干预带来的伤害。采取有效措施,为金融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激励会融机构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持续的金融服务。
增设新的金融机构。鼓励支持在农村开设村镇银行等新的农村金融机构或其他民问融资组织,以拓宽融资渠道,引进金融竞争,激发金融机构的创造力,提升服务水平。综上所述,不仅有利于融资、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不断繁荣,农村资金的回流也就顺理成章。
市场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金融有着本质上的诉求。要做到切实维护农村经济与社会稳定,既要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又要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四篇:农信社金融电子化建设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农村信用社的手工操作服务日益不能满足农民要求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要求。一些资金数额较大与外界往来频繁的农户逐渐转向其他金融机构,致使农村信用社赖以吸存的重要客户逐渐流失,信用社存款增加幅度逐年缩小,致使信用社存款难上,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信用社“惜贷现象”的发生。金融电
子化步伐与其他商业银行逐年拉远的距离,严重制约了信用社业务的发展,加重了信用社的经营压力,农村信用社加快金融电子化的步伐势在必行。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笔者认为,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相结合:
一、实用性与安全性相结合
农村信用社家底子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决定了农村信用社不可能走其他商业银行过去的老路。农村信用社必须在工作实践中结合社会环境和客户的实际需要,针对性的解决主要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是跨区结算途径不畅,信用社业务经营划地为牢,束缚了自身业务纵深拓展的触角。因而信用社要对自己客户群进行细分,多分析,多研究,抓住改革的契机,多方联合,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电子结算网络。农村信用社依据简单、实用原则建设、完善自身电子结算网络的同时,更要突出抓好网络安全问题。农村信用社电子网络建设要程序化、系统化。事先要反复论证,在证实可行的基础上,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程序,制度先行,严查慎纠,稳打稳扎,确保经营安全。
二、普遍性与差别性相结合
鉴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要想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搞一套大而全的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并不现实:一是财力不允许,二是技术跟不上,三是高素质的人员缺乏。农村信用社在建设自己的电子服务网络时要坚持小步快跑的原则,并注重突出自身的特色的,有条件的信用社可以推出自己的电子服务产品,打造出品牌,以特色产品为龙头,强化电子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细划市场,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不对称竞争,争取最大的竞争优势。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也不必“统一口径”,应根据各社的地域特性、发展状况区别对待,可先可后,可急可缓,以发挥整体效率为根本目的。
三、过渡性与战略性相结合
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还应遵循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的原则。电子网络建设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过程中要把好一个“度”字,不可把它当成一个需应付的“差事”,也不可把它当成一根“救命的绳索”,把它当成一个需应付的“差事”就难免会出问题,把它当成“救命的绳索”就难免偏离实际,远离中心工作。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过程中要弄清楚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分阶段依次推进,期前要充分研究论证,期中要认真跟踪审查,期后要及时总结评估。如此以来,既完善了自身服务手段,又促进了业务发展,这才是农信社推进电子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第五篇:青田县乡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
青田县乡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
“四大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推广统计基础建设试点活动的成果,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建立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努力推进我县统计事业实现新跨越,根据《青田县乡镇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活动实施意见》(青政办〔2009〕81号),按照青田县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三年规划,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四大推进行动”。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创新统计、科学统计、管理统计、和谐统计”的工作要求,发挥试点乡镇的示范效应,全面推进乡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统计网络建设,继续开展统计人员业务培训,规范基层统计工作业务流程,在统计基础建设的广度、深度、载体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立健全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达到统计机构健全、统计制度完善、统计管理规范、统计网络通畅、统计数据准确、统计功能有效的要求。
二、实施范围
在2009年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试点乡镇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全县建制镇在今年必须开展规范化建设工作,其他有条件的乡也可以先行启动,2012年6月底前要全面完成。
三、工作措施
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四大推进行动”的总体要求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务求实效”。各乡镇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对照要求、措施到位,全面完成乡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推进基层统计网络建设行动。要进一步抓好乡镇、村统计中心建设与人员落实工作。中心镇一般不少于6人(其中:专职综合统计、服务业统计各1人),其它镇不少于4人、乡不少于3人;要规范乡镇统计工作行为,建立乡镇统计工作议事制度及统计业务考核机制。在抓好乡镇统计中心和统计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要把统计机构建设向村一级延伸,制定村级统计机构及统计人员岗位职责。
(二)推进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行动。2009年我县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试点乡镇创建,今年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作用,有步骤地向纵深推进,要求在2年内各乡镇达到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实施规范化创建的乡镇要有统计办公场所、统计专职或兼职人员,统计制度健全,统计台帐与统计档案齐全,逐步达到所有的统计人员要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要创新载体,创建符合自己乡镇特色的统计业务2项。要加强统计名录库建设,名录库更新维护节点向乡镇延伸,在重点乡镇建立工业、批零贸易、住宿餐饮、能源、服务业、投资等专业名录库。
(三)推进基层统计业务流程规范化行动。要严格执行统计制度,规范统计工作业务流
程,要求统计基础规范化乡镇具备真实可靠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与原始记录相一致、统计报表与统计台帐相对应、统计档案与统计资料相匹配。县统计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指导,切实搞好基层统计单位的统计业务建设。各乡镇统计中心既要搞好自身的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又要指导所辖村、企业提高统计业务水平。
(四)推进重点岗位统计业务素质再提升行动。县统计局要开展统计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实行强化培训与面上培训相结合,县级培训与乡镇级培训相结合,统计业务培训与统计效能提高相结合,全面提升统计业务水平。要组织村级统计人员参加业务知识培训,争取通过从业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切实改变村级统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业务水平不够的落后局面。
四、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7月底前)
各乡镇要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今年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年活动的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有关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抓好本辖区的组织宣传发动工作,并于7月底前向县统计局报送工作计划。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
县统计局要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乡镇的业务培训工作,具体指导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积极推广示范乡镇的经验,组织交流学习活动。要加强对各乡镇开展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活动的检查、督促,及时研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12至2012年6月)
各乡镇根据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对照考核细则,开展自评,并向县统计局提出验收申请,由县统计局本着“规范一个,考核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组织考评,报市统计局审核确认。县统计局在各乡镇通过市统计局验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机制。
五、工作要求
全县乡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难度大,全县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高度重视,有序推进。各乡镇要进一步认识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畏难情绪,按照规范化建设工作计划,分阶段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要把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列入工作目标,分管领导负总责,明确统计中心主任和各专业人员的工作职责,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并纳入干部工作考核,真正把统计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达到预期效果。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县各单位充分认识到搞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媒体,为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真抓实干,从严把关。县统计局和各乡镇要切实按照《丽水市乡镇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验收细则》的要求,严格把关,认真考核验收,做到合格一个,验收一个,防止走过场,以此推动我县乡镇统计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