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石载道 以实育人的实践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以石载道 以实育人的实践研究》
研究阶段成果报告
广安市武胜县石盘乡小学
刘旸 易文林 张淑君 袁玲 许小平雷春红 李红梅
石盘小学《“以石载道 以实育人”的实践研究》课题于2015年8月申报,同年9月被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为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立项课题,批准文号为川教函【2015】310号。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他把“德”视为家国兴衰成败的第一要素。在教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德育课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极具现实意义。我课题组经近一年的辛勤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果。
一、研究目标
(一)学生目标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石文化资料,全面、深入挖掘本乡有影响人物故事、民间传说、重要史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师目标
引领教师培养德育创新教学能力,树立向专家型发展的理想。
(三)学校目标
以“石”为载体,树立以“实”育人理念,创建育人特色,形成鲜明的德育教育模式。
二、研究内容
(一)通过石文化研究,即挖掘与石有关的诗、词、歌、赋、传说故事、宏大建筑、精美雕刻等内容,激发学生喜欢阅读和创作的热情,以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具有“坚毅、质朴、谦逊、沉稳”的石精神,“乐观、顽强、坚韧、不畏苦难”的石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并将其转换为德育教育资源,形成德育教育基地,为学生体验式德育营造新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亲历中引起思索,或感受历史的厚重,或追寻名人的足迹,做到“识家乡、知家乡”,进而激发“热爱家乡、回报家乡”的高尚情感。
(三)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平台。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加强学生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文明有礼等基本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学生自律能力的养成。
(四)建设校园文化,通过物化景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研究活动或举措
(一)玩石,玩出品味、玩出情感、玩出修养、玩出智慧。
石世界犹如博大精深的书,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去领悟;石知识犹如浩瀚无垠的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畅游、去探索。玩石,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快乐旅途,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更加充盈,心灵变得更加纯净。
嘉陵江由北向南纵贯石盘乡,沿江岸两千米余米,卵石遍布,人们非常喜欢这些石子。我校课题组因势利导,以玩石为切入点,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亲近大自然中来,引导到增加亲情观念上来,引导到养成良好的习惯上来。
1.家校配合,指导学生玩石,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磨砺意志,陶冶情操。
开学初,学校向家长发告知书和联系卡,要求家长在节假日带领孩子寻石绘石,要求学生将活动情况和父母的交流情况写成日记。
家校联系卡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的日记内容充实了,思想境界高远了。他们在日记中写道:
“在翻土寻石中,我体验到了父母劳作的艰辛,我再也不抱怨饭煮晚了、菜不好吃了;在房前屋后院坝寻石中,我感觉到了父母打扫院坝的无奈,我再也不想乱丢乱扔,要爱清洁,要讲卫生,要做家务了。”
“玩石真有趣。以前一块石觉得平淡无奇,一想象,唉,有的象狮子、有的大象、有的象行云、有的象流水„„真妙。”
“与妈妈在石上绘画,用石拼图,用石配图,妈妈高兴的笑着,我也高声的叫着。如果天天这样,多开心呀。”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和理解,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鼓励。他们与父母共同参加活动,就会逐步形成相同的爱好,就会有共同的语言。不爱说话的爱与父母交流了,不愿出门的愿随父母出门了,亲情浓了,家长的话学生也爱听了,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2.学科结合,深化玩石活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电脑活动课,引导学生搜索古今中外石诗石文、石故事、石建筑、石雕刻、石艺术品等;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吟咏石诗、诵读石文、演讲石故事,谈体会,写作文;美术活动课让学生欣赏石建筑、雕刻、艺术品,创作石画。
学生极有感触的说:“曾经上网,不知做什么,只有打游戏。现在上网,进入浩瀚的石世界,令人目不暇接,石的建筑不仅宏大而且瑰丽,石的雕刻不仅精美而且神奇,石的诗词歌赋隽永深刻,石的故事耐人寻味„„与同学、父母、老师分享,比打游戏有劲多了。”
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上网习惯。上黑网吧的少了,在校爱听话了,爱上课了;放学径直回家了,家长也省心了。
3.爱心引领,惠赠他人,玩出善行。
开展玩石活动以来,学生及其家长玩石兴趣高涨。学校每年四月份开展的美石文化节,不仅师生乐于参加,学生家长也爱参加。今年美石文化节主题是“识石 善行 快乐”,活动目的是“增长知识 学会欣赏 温暖他人”。重要的一环就是展示自己的石作品,然后拍买或调换,将拍买所得捐赠贫困学生。
采访中有学生说:“我最喜欢美石文化节了。拍买会上我看见了许多形状奇特、色彩艳丽的异石,看见了“文字石”,也看见了同学们的石画、石拼图,我迫不及待地拍下了喜欢的。看见我的钱进入募捐箱,能为穷困生买一支笔、一个文具盒、一本喜爱的书,我真开心,同学们都很开心”。
玩石不是目的,玩石要玩出高的思想境界、玩出高的道德水平。丰富的大自然,只要我们善于寻找,就能把距离学生心最近的事找到,就能把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的事做好,由浅入深,步步递进,让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善行在活动中强化,思想在活动中闪光,灵魂在活动中升华。同学们通过玩石,持之以恒,将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创作美的巧手、一颗欣赏美的心灵,有表达美的欲望、传播美的勇气与创造美的智慧,形成善待自然、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行。
(二)充分开拓乡土特色的德育资源,带领学生参观走访,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热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我们对家乡的印象是朦胧的,对家乡的认识是模糊的,我们还“记得住乡愁”吗?还谈得上对家乡爱得深沉吗?还有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热情吗?
我们通过介绍家乡的秀美山川、历史事件、神奇故事、传奇人物„„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身心,使他们对家乡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蓝蓝的天产生无限的眷恋与热爱之情。
1.品吟乡韵,对家乡的名胜风景深入了解,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石盘乡历史悠久,观景众多。节假日师生相约,游览寻觅家乡的名胜风景。登山,习习凉风情满于山,观水,淼淼烟波意溢于水,人与景相通,情与意相融。师生在浓荫叠翠中相互交流,在繁花锦绣中悉心体会,家乡是多么的美呀。
交流中,学生说,石盘真好。如《石盘胜景》将石盘乡的祠、庙、寨、石、山、河描绘成水墨画卷,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咏石盘》将“石盘沱美”嵌入,山川锦绣,美味佳肴,神仙眷念。也有同学说,通过走访与交谈,我知道了:《桥墩石》的凄美传说表达了人们自由穿行嘉陵江上的美好愿望;《金洞》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石盘资源的富有。还有同学说,影响巴渝的艺苑奇才廖三吉,小时那么穷苦,却能笃实好学,苦练成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参观英雄水库,祭奠英烈,了解本土英雄的事迹,真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石盘起义是岳武起义中的发起者。石盘人民觉醒,在石盘小学原校长王屏藩带领下,宣誓起义,转战岳武广,影响深远。虽寡不敌众,在木瓜寨被反动势力围困,主帅王璞不幸捐躯。但突围成功的,追随王屏藩校长夜渡石盘古码头,汇入川东游击队,给国民党反党派予以沉重打击。解放后,为纪念王璞修建了英雄水库。王屏藩去逝后,也将骨灰洒在石盘古码头的嘉陵江里。王屏藩、王璞后人创办了王璞基金,现在还在资助石盘乡贫困生”。
参观英雄水库时,伴着对革命先躯事迹庄重而激昂的讲述,师生纷纷表示,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努力奋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3.再走“致富路”,学习先辈们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钱树村位于石盘、鼓匠、泰山三乡交界处,外界的春风难以吹进,村里的农副产品难以销出。村民不仅口袋穷、思想更穷。村支书黄仁光一上任,就激动地说:“干部如果不为群众办实事,还有什么意思,就是豁出去,我们也要为群众修条致富路。”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因积劳成疾,病逝在这条“致富路”上。他被省委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
黄书记对乡土深沉的爱、对乡民深情的爱,是用生命诠释的!
路边的碑无声地赞颂着,脚下的路深情地讲述着,感动着每位师生,荡涤着每个人的灵魂。
4.学身边模范,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良好风尚。
3月20日,课题组邀请汤开杰来校做英模报告。汤开杰是第十二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也是我校校友。他以《在普通岗位上做平凡的事》为题,演讲了他的故事,赢得了师生的热烈掌声。
学生代表刘永久《英模让我想到的》: 汤开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的推渡人。”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对救下的人,却是恩人,是英雄。因为他让他们再次有了灿烂的生命。他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有一颗善心,一颗爱心,一颗助人为乐的心。
如今他已成为一颗闪光的宝石照亮着别人,他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也要为成为颗亮石而努力前进。
学生代表秦广龙《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听完报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汤开杰,他的职业并不光鲜亮丽,但他却自豪地说:“我是一名摆渡工。”每次有人落水,他也许不是最先发现的,但他总是第一个跳下水的。他,是一名平凡而伟大的艄公,也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赞美!他,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汤开杰面对死神,大义凛然、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可歌可泣。同学们通过听演讲,谈感受,必然激情
满怀,见贤思齐,勇往直前。
(三)践行体验,立足学校,面向社会,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
1.为了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良好品德和文明习惯,我校每期到敬老院开展感恩活动。3月16日下午,100余名志愿者到敬老院开展“爱老、敬老、为老”主题活动。同学们先将准备好的水果、点心等礼物分赠老爷爷老奶奶;然后,有的陪老人聊天,有的推着残疾老人散步,有的帮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再次,为老人表演了精彩的娱乐节目。为老人,带去了温暖与欢乐,带去了童年的天真与烂漫,带去了生活的喜悦与幸福。这活动,在社会上营造了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氛围。
2.为了培养学生“爱清洁、讲卫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我校每期开展一次到场镇劝导示范活动。本期主题活动是“整洁、规范、文明”。2月24日上午,60余名志愿者在三条主街道向赶集村民散发“爱清洁、讲卫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宣传单。下午散集后,全校师生到场镇参加义务劳动,有的用扫帚扫,有的用铁钳或手捡拾,有的用水冲洗,有的除洗“牛皮癣”,有的倒垃圾,有的规范街道车辆停放。社区居民被气氛感染,也积极投身到清扫大军之中,二个小时不到,三条主街道被清理得干干净净。20余名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在居民门边贴上“清洁户、文明户”标识,给社区树立了文明和谐新风尚。
3.每天三次检查,记录学生仪容仪表、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老孝亲等情况,为周评整理好材料。
每天早上进校时段由值周师生在校门处检查学生仪容,要求着装简洁朴素,面容干净整洁。
每天下午预备课10分钟,由学生轮流讲“真实”的我。持之以恒,记录诚实成长的我。
每天晚上由家长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填写学生在家表现反馈表。
早晚他查,敦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中途自查反省,内化行为。传承“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传统,彰显美德。
4.每月出版一期《石之音》校报和召开一次“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主题班会。
(1)《石之音》一是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开辟了“习作天地”栏目,学生感悟作文;“鉴赏园地”栏目,学生石作品欣赏;二是规范师生行为,“校园动态”栏目,学校时事报道,鞭策师生;三是“璀璨星空”栏目,登载每月表彰的“孝老爱亲之星、诚实守信之星、文明礼貌之星、笃实好学之星„„”,树榜样,供学习。
(2)主题班会,既展示学生的才艺,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3月30日,各班召开了“做一颗亮石”主题班会,围绕“敬老爱老为老”、“学英模”、“读好书”、“节俭养德”等自己参加的活
动,演讲、表演、讨论。班会生动活泼,热烈有序,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得到了锻炼。
5.每天定时开播《实之声》广播,播报“我的真实故事”。6.每天午间1小时读书活动,开放图书室与阅览室,养成良好读书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发”。
(四)完善校园建设,凸现德育内容,让学生耳濡目染受教育。
1.适时更新“能工巧匠、慧眼识珠、妙笔生花”橱窗和围墙文化内容,推陈出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2.每周检查评比石作品一角、阅读书吧一角、学习园地等,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教学楼道文化每层有主题教育:一楼感恩教育、二楼诚信教育、三楼励志教育、四楼理想教育。
校外活动,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悉心体验,真切交流,真实感悟,真情书写,唤醒麻木的情感,触动冷漠的灵魂,形成健全的人格,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知我家乡,爱我家乡。
校内活动,学生耳濡目染,亲其师,信其道,学英模,勇奉献,谈感受,有理想,知识充实自己,善举感动他人,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阶段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全校师生达成了“以石载道 以实育人”德育共识。
1.以“石”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家庭对孩子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诵石文、品石诗、讲石故事、赏石画、拼石图、写石文趣味盎然,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尊重,童心萌发,活力四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亲其家,爱亲人;亲其校,敬师友。
学生玩石有地、玩石有法、玩石有得,校园内外的卵石皆有所用,养成了不乱丢乱扔乱砸的良好习惯。
石海、石作品橱窗已成校园亮丽的风景,校园成了师生放飞心灵、焕发活力、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
2.三风一训一歌(校风:诚实博智 臻于至善;教风:求实求真 敬业创新;学风:笃实好学 博实快乐。校训:让每颗“石子”生辉。校歌: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子。)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
(二)操作性成果
1.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看、想、学、做、写):以健全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活动为载体,通过实地参观访谈、真实事件回放、身边榜样带动、自身践行感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养成良好的习惯。
实地参观访谈(看、想):本乡的桥墩石、金洞传说之地,英雄水库、致富路;本县飞龙卢山全国最美乡村、三溪朝门影视基地;本市小平故里。通过参观访谈,把学校德育触角延伸至大自然至社会,将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形象的实地体验,学生勇于参与、乐于接受。
真实事件回放(看、想):石盘起义,生活旧时代的石盘人民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是那么悲壮;他们后代,传承其精神,创办基金,捐助贫困学子,是那么善良。致富路,生活新时代的石盘人民为了追求富有、美好生活,群策群力,功在当代,泽被后世,是那么辉耀。今昔对比,倍感今天生活幸福,要愈加珍惜,自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身边榜样带动(学):汤开杰是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是我们校友,现依然在石盘码头摆渡,他的所言所行是那么普通,甚至是那么渺小,但他又是那么伟大,对比自己,反省自己,向他学习,从小事做起,从善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就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
自身践行感悟(做、写):每天早晨入学、晚上回家接受检查,养成俭朴作风,树立光亮形象;下午预备10分钟轮讲真我,塑造纯洁心灵。通过不断的情绪体验促进道德情感的形成,形成自律的道德能力。
2.编辑了有本土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形成了德育校本化、特色化的保障机制。
3.德育活动常态化、系列化,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呈现“校内轻松愉快,校外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
每年举办一届“美石文化节”,每期组织一次夏令营或冬令营德育实践活动,每季集结一次作品,每月出版一期《石之音》校报,每周安排一节石作品创作、欣赏兴趣课或德育基地体验活动,每天定时开播《实之声》广播和开展“三查”活动。各种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而且培养、发展
和完善了学生的德育认知结构,做到“知行合一”。
4.建立了“日查、周评、月表彰”的德育评价激励机制。自查自评、同学查同学评、家长查家长评、教师查教师评,四结合,全覆盖,每月表彰。在文化长廊上建立了“璀璨星空”表扬栏,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德育氛围。
五、阶段研究效果
(一)学校方面
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提升了学校知名度。1.物化校园景观。石景观成为亮丽的风景,环境优美,学校荣获广安市“环境建设示范学校”称号。
2.《让每颗石子生辉》、《首届美石文化节活动》在武胜教育网刊登,《以石载道 以实育人》在《四川科技报》上公开发表,《石之音》评为武胜县优秀校刊。《以石载道 以实育人的实践研究》编入武胜县基础教育改革成果汇编《追梦者的足迹》。
3.本课题组成员曾接受《教育导报》采访,相关报道在该报刊出,文中对学校德育特色给予了高度评价。
4.近年来,县内外100余所学校先后到校参观。
(二)教师方面
促进了教师素质群体优化,师德水平迅猛提升。
1.转变了教学行为,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师讲生听”的说服德育教学形式,而是师生共同设计,以榜样带动、情感培养、实践体验、环境熏陶、主题活动、表扬激励等新的
德育教育方法,老师成为学生习得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服务者,课堂气氛活跃、平等、民主、宽松、和谐。
2.树立了德育因材施教的观念。通过课题研究,大家认识到:善于因材施教,能为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性、不同修养的学生创设出适宜的品行习得环境和活动,增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情感体验与实践践行能力,达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目的。
3.影响了其他老师。课题研究过程,课题组团结协作的精神,乐于钻研的态度,敢于创新的勇气,影响了非课题组老师,使他们看到了富有活力的德育课程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看到了课题组团队朝气蓬勃、幸福成长,也自觉地投入到课题的实验中来。
(三)学生方面
1.玩石,让学生学会关心自然,积极为保护大自然付出行动;玩石,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乱丢乱扔,爱清洁、讲卫生;玩石,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创作美的巧手、一颗欣赏美的心灵,有表达美的欲望、传播美的勇气、有鉴赏石的智慧。
2.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责任心、感恩心明显增强。
3.学英模蔚然成风,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求轰轰烈烈,只讲实实在在。
(四)社会方面
1.祭奠英雄水库、重走“致富路”、慰问敬老院、打扫街道,影
响着石盘人民,引导着他们缅怀英模、热爱家乡、尊老孝亲、爱清洁讲文明。
2.“小手牵大手,古镇游一游”活动,让学生带动家长玩石、寻石、拼石、画石,掀起了喜爱石的热潮。古镇诚实守信、和谐文明的社风,为外地来客留下了良好印象。
六、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美术鉴赏》,孙建君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时间:2006年出版。
2.《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陶行知全集》,陶行知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4.《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作者:刘慧,朱小蔓
5.《活动道德教育论》,戚万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6.《德育创新论》,吴亚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7.《道德体验论》,刘惊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武胜县志》,武胜县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篇:以“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中期报告
以‚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 的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中
期
报
告
阳信县信城街道中心小学品社课题组
《以‚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中 期 研 究 报 告
滨州市阳信县信城街道中心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王书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国不可一日无明君,校不可一日无好长。一个好的校长,应该是一个教育家,学识渊博,思维敏锐,对‚教育‛的内涵、实质、真谛有清醒的认识;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公平、公正,熟知并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为每个员工的事业发展搭建宽敞的平台;应该有敦厚长者的胸怀,宽以待人,作风民主,以人格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著名教育家、校长陶行知先生如是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即校长的教育思想、理念、管理水平、人格魅力决定着学校质的发展和学生质的未来。可见校长应具有更高的自身素养。现代教育对校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校长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包含品格素养、领导素养、业务素养。校长的自身素养,在学校工作中起着感召、导向、示范作用,又将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得以有序、规范、高效地实施。所以,人们常说:‚校长是学校的一面旗臶,是一所学校的象征,有一位好校长才会有一所好学校‛。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新的德育管理运行模式.近年来,虽然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中小学教育要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但由于学校要面对来自社会、家长对成绩的期待,教师要面对来自学校、家长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业绩评价,以至于学校‚重学科教学管理、轻健康人格培养‛的惯性依然强劲,教师‚重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轻德育艺术水平提高‛的现象仍很突出。与此同时,不少学生面对来自家庭和学校的业绩期望,承受着业绩带来的巨大压力,普遍出现了素质偏失,文明素养欠缺,心理状态亚健康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此,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提出了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建立发展性评价管理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德育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班级教学管理重学业成绩、忽视人格成长;重视群体共性、忽视个性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为了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育,更不能等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甚至形成心理障碍之后,才对问题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指导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应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而且要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在提倡‚全员育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学科教学之外的德育潜能,利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指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生活,将素质教育的时空,能更广泛地覆盖学生的生活,使素质教育生活化、情境化。
3、农村中学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需要更多的学校人力资源
心理健康是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而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乏‚理性化‛,沟通交流缺乏‚人性化‛,行为示范缺少‚文明化‛,往往教育方式单
一、粗暴,更有不闻不问——部分学生存在着‚八小时外,教育缺失‛的现象!不少学生焦虑、孤僻、自卑、自私、自闭等心理问题十分突出,且具有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这就要求学校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去全面、科学的指导学生生活,及时发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我们设想,在班级管理班主任责任制的基础上,将班级(或校内)具有良好的师德、较强专业素养的的课任老师聘任为班级‚学生成长导师‛,成为班主任的助手和参谋,与班主任‚多维度‛的共同承担学生教育责任,并遵循个性化、亲情化、渐进、求实的工作原则,以区别于班级授课的形式,更多地在课外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小组式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拓展师生间自然、平等、和谐交流的时空,以分解班主任德育压力,形成新的教育合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个性化、亲情化及有效性。
4、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德育管理模式
新的课程方案,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的学业、生活、品行、健康人格的培养等方面全面负责。为了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在保持班级班主任责任制基础上,班级的每位课任教师均担任‚学生成长导师‛,配合班主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届时,学校也将对这些‚导师‛进行全方位的(不局限于教学质量)工作考核,这样就会大大增强普通课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兼顾渗透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教育的工作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全员育人导师制‛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本课题研究所达目标。
1、课题总目标:
通过研究,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组织有效程序,形成德育教育良性循环发展,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追求职业幸福导航,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性。
2、具体目标:
①通过研究,明确德育工作在学校发展的重要地位,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育人为本‛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年规划实施纲要》精神;
②转变校长工作观念,变校长管理学校为校长与学校共同成长的理念,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学校长足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③以少先队为管理核心,不断探索‚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工作实效改革的路径,改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和程序,提高‚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④与社区、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等共同构建和谐组织机构,搭建德育工作平台,汇集多方力量,为‚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更广阔的阵地基础和工作基础;
⑤建立导师评价机制,创建科学评价量表。以评价促发展,提高‚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⑥以德育管理机制文化体系创建为突破口,深入研究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性,推动学校向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发展。
⑦丰富和完善德育《幸福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学校全员‚教书+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变‚教书‛为‚教人‛的大德育思想。
(二)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以开足、开齐、开全的‚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德育《幸福课程》实施为途径全面启动研究,在分析影响‚教书+育人‛工作有机融合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员育人目标达成的有效性的分析,重点探讨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有效策略。通过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学论文、教育演讲故事、研究报告等形式探索经验和做法,建立一套完整的以‚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工作理论体系,指导德育工作实践;促进教师主动发展,获得职业幸福感;并为学生开辟幸福航道。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及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素质教育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最新发展。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以致力于人的最大发展为目的,从而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强调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全员育人的理念就是立足于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因而不能依固定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要求不同的学生。必须依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特长,实施教育教学,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智能。本课题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让班级导师在与学生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对各类学生的学业辅导,负责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人的知识与能力是通过认知主体对新旧经验的主动构建实现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责任是创造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建构人格的具体环境,导师制使这种责任的落实成为工作的具体内容,在以宿舍为基本单位的环境内,班级导师可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建构理想人格。
④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每一位学生都应受到关爱,主张‚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德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师制管理的理念就是使宿舍内的每一层面、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帮助关爱。孔子主张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学生‚亲其师方信其道‛,班级导师制管理的基本切入点就是建立自然、亲切、博爱的导育关系。
⑤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的,而这个生活世界也正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回归这个生活世界,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道德教育要在生活的情景中实现,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培养,以‚加强课外指导‛为切入点的班级导师德育管理,就是立足于‚德育生活化,德育情景化‛。
2、实践价值。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的愉悦心理的产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群体间和谐友好的合作,积极心态的产生,离不开个性的关爱、激励,也有赖于有效、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
目前,关于中小学阶段的学校德育管理,国内已有‚德育导师‛或‚全员导师‛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已见到的经验报道看,一般的中小学阶段的‚导师制‛管理,或只侧重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管理,即‚德育管理‛;或实行‚导师资格认定‛制,即任课教师经过认定‚合格‛之后才能担任导师,教师达不到‚全员‛参加。总之,目前国内关于中小学阶段的‚导师制‛德育研究,还缺少将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全员导育、课程教学与人格修养三者完全结合的‚全员育人导师制‛ 管理模式研究,关于新形势下学校的优化德育管理,还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成功实验。
本课题立足于现阶段学校内部德育管理,研究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优化管理的高效德育措施,解决目前小学教育重学业导育,轻生活指导、品性修养指导的现象,在现行的班级内部实施 ‚全员育人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这对实施德育管理个性化,形成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完成本课题的保障条件。
1、参与该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均为市县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教育科研经验丰富,在教学改革中成绩突出,理解课题内涵,研究兴趣浓厚,在课题开题论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另学校教师承担省、市、县各级课题二十多项,具有丰富的科研课题研究经验,为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提供了充足的力量保证。
2、学校位于城区繁华地带,德育课程资源丰富,利于课题研究实践;
3、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工作实践中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基础,学校德育处在2005年即对本课题内容进行设计并落实到管理工作的规程中;
4、我校属于乡镇中心小学,领导重视,支持教育科研,研究经费和资料设备有充足的保障,今年学校又建立了校园网,信息渠道畅通,教学和科研设备先进,此外,学校的资料室、图书室已组成了专门的课题服务小组,为课题组教师查阅资料和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
5、学校成了了专家顾问团,分别聘请市、县教研员、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为我校教师发展顾问,定期组织报告会、听评课交流会、快乐主题大教研等互动交流活动,为教师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1、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的基础上,实施学生成长导师责任德育的有效措施、方法。
2、探索如何以在生活的实际场景中,建立人际间友好相处、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的和谐关系。形成班级学生的合作成长氛围,建构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
3、研究建立评价导师德育业绩,实施课任教师常规教学与学生导师德育工作评价管理的双线运行模式。
4、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心理特点及导育策略
5、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与课任教师职能与协作策略
6、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师德建设策略
7、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策略
五、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及主要工作。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先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课题研究至今已一年的时间,下面我们就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和各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回顾、梳理,以便更好组织和开展以后的课题研究工作。
(一)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进行课题界定、开题论证,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本阶段我校根据《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这一总课题,结合我校的实际,论证申报了‚以‚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课题‛,学校成立课题组,并形成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主体搭档,设计调查提纲和问卷并对学校和班级个别问题学生的一些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通过问题梳理确定研究问题和主攻方向;针对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旨,探讨了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和反思。拟定了课题实验方案,积极组织德育骨干教师介入‚以‘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行列。
1、确立了‚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涵
(1)校长为首
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作为校长更应成为师生的楷模,因此,校长应具有更高的自身素养。现代教育对校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校长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包含品格素养、领导素养、业务素养。校长的自身素养,在学校工作中起着感召、导向、示范作用,又将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得以有序、规范、高效地实施。所以,人们常说:‚校长是学校的一面旗臶,是一所学校的象征,有一位好校长才会有一所好学校‛。
品格素养的感召作用
校长的品格表现在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情操、良好的作风、豁达的气度和得体的仪表等。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学校工作,往往可以通过校长的优秀品格使人产生信服感,成为凝聚群体的一股巨大力量,从而带领师生去实现预期的目标。
校长高尚品德中,最能使人动容的是献身精神,即全身心地贡献于事业,服务于他人。对于一个有抱负敢于负责的校长来说,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且要求很高的工作,它需校长耗去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难以顾及对家庭的照顾。校长有了这种自我献身精神,自然能鼓舞教师为办好学校而奋斗。在学校常规管理中,难度较大的是上学前、放学后以及双休日、节假日和住宿生的管理,怎样与家长接轨,控制学生的课外时间和课外活动,确实需要大量地投入。因为这几段时间对于教职工来说是工作之外的时间,遥控的管理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亲临现场,加强联系、加强监控,才能抓住关键、抓住重点、抓出成效。但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务,工作之余,又没有特别报酬,这种奉献的情操仅校长讲是讲不出来,那么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校长的自身影响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榜样作用,对于校长一方面凡要是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另一方面校长始终把教师看作是自己的朋友,通过家访、谈心等沟通方式,了解教师所想,以及教师的困难,并设法给予帮助、解决。第三要沉入到教师工作的第一线,即时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受校长的自身行为的感染,另一方面教师也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被校长发现,自己的劳动得到校长肯定。
校长的美好情操,首先是真诚待人的人格魅力。任何一个人要获取他人的敬仰,必须先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利益。校长更应具有热爱学生、时刻把教师装在自己心中的道德感。正如D〃N杰克逊所言,‚衡量一个领导人物的成就大小,要看他的信念的深度,理想的广度和他对下属关爱的程度‛。其次是来自正义的感召力,校长对是非、美丑要有一种坦荡和鲜明的态度。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校长的良好作风、豁达气度、得体仪表,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象征。具有公正、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民主的工作作风的校长容易为人们所悦纳,温文尔雅的言谈和豁达的气度常常为人所敬佩,得体的仪表实质上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所有这些都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对教师有很强的感召力。
领导素养的导向作用
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导,领导的是人,即教职工和学生,所以,必须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方方面面的能动因素来实施学校的各项任务,完成学校的各项目标。就必须要求校长有良好的领导素养。领导素养包括领导权威和领导艺术。
首先,领导权威是权力与威信的有机结合,两者不可缺少。如果只凭权力、没有威信,那必然导致专制;相反,如果只有威望和信誉,而无相应的管理权力,也不可能实现高效的管理。因此,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既要用好权力,也要树立威信,我的看法是:用好权力,即用好一是目标明确的决策权;二是措施得力的指挥权;三是知人善任的人事权;四是赏罚分明的奖惩权。校长用好权,实质上也是一种强烈责任性的体现,并能以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式来行使权力。一个人的威信是智慧、知识、能力和人格品质的综合体现。树立威信,作为校长必须在教育教学业务中有所专长,成绩显著,这样,领导教育教学说服有力,才能在师生中树立起自己应有的威望和信誉,使大家心悦诚服。
其次,领导艺术是领导才能与领导方法结合的体现,也就是说,通过自身的才能和最有效的途径去达到管理的目的。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的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谈到:‚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管理学校要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完成组织育人活动的任务也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所谓领导艺术,实质上就是做人工作的艺术,即知人善任,首先是‚知人‛,既要看到教师现实性、两面性,又要看到可塑性。
现实性:①教师群体中的责任、知识、能力的个性化差别;②难于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影响;③中国小知识分子的比较心理,不争取自己更好,而期望别人不好,只看到别人利益,不看到别人付出和成就;④长期的大锅饭影响,缺乏争先意识。
两面性:教师既有主观能动、积极开拓进取的一面,又有被动守旧的一面。既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又有随大流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的心态。可塑性:教师都有可造就的一面,如何塑造,那就是领导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善任和激励两个方面。‚善任‛是‚知人‛的目的,激励是‚知人善任‛的纽带。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我国熊心武教授的全面激励理论,努力构建教师的激励机制,通过目标激励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即时利用针对性的表扬、评先、吸收入党,以及学校内的各级各类聘任、奖励等手段,同时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来合理配臵、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
校长在学校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应把握:一是因人而宜。校长手中或脑中要有一份简明的教师档案,即对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实绩要心中有数。对不同的人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导向,不同的激励、鞭策手段,不可一刀切。各人发展的方向是不同的,有的可以充实到学校行政干部队伍中去,有的可以成为好教师、名教师。对新教师,应尽可能缩短其成熟期;对老教师,应让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从而充分发挥余热等。二是要善于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同样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人才。而如何大胆地启用人,更应正确引导。用人过程中,包含着:尊重、帮助、指导,创造机会让人锻炼,放心、放手让人干,以及把握整个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给予鼓励性的指导,让人干的有信心等。同时,要求教师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上,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示自己的优势,有个性地把学校要求创造性地抓好落实。三是科学地利用现代管理技术调控好管理网络的作用。校长既要把学校管理的信息通过校园网层层布臵下去,又要把实施的信息层层反馈上来。为了使信息到位,校长必须经常抽查某个层次的信息接受和信息反馈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协调、处理。作为校长在领导素养方面,除了领导权威和领导艺术之外,还应具有校长所特有的领导素养,即应有适应时代发展的独特办学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和明确的办学目标。
业务素养的示范作用
校长既要有出色的管理才能,又要成为业务上的尖子(包括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育科研能力等)。首先,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系统的学校管理理论。其次是深入教学一线,亲自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改革,立足上好课,同时把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效益放在重要位臵。再次是重视教育、教学科学理论的实践与研究,提高教科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既有深度和广度,又在指导教师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体现信誉度,让人产生信服感,同时也给教师起着示范作用。譬如说,近几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特别是把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必须采取相应的考核、评比手段促使其提高。而搞好这项工作首要的是教师人人参与。要使教师乐于参与,仅凭校长的命令是不够的,校长带头上课,带头搞科研写论文是说服教师参与的最有效办法。
面向新世纪,需要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办一流的学校,更需要富有思想和现代意识的一流校长。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校长,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学校教育如何应对WTO,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需要我们把握机遇、努力学习、从严要求、追求卓越。
(2)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涵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校全体教师都参与育人,都担任导师,每个导师负责一个或几个小组。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2、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建立健全的课题组。学校设立总课题组,由张海珍校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德育骨干力量担任课题组成员并负责各项分课题德育研究资料、整理和归档。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每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外在同一年级段内的班并作实验对,以便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进步和提高。这样并驾齐驱投入以‚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实验。
3、制定了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实际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比实验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学校实验的研究步骤,要先以少先队管理和班级管理‚学生每日常规在进步‛为先,实施学生每日常规必进步两个月之后,教师会产生育人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教学改革和育人观念方法更新的冲动、并且积累一定的素材进而开展研究工作,进而推出‚主体搭档教师每日常规在进步‛‚班主任委员会每日常规在进步‛
(二)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本阶段我们课题组主要采用实际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每日常规活动有效性调查,并通过德育研究例会分析影响每日常规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利用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学校工作每一个时间点和空间点,获取现实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搜集课题相关理论书籍及建立专题博客空间进行网络交流,向专家请教课题实验相关理论和指导性思路;根据每日常规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按时把自己的研究收获、心得进行交流,对于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对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1、认真研读全员育人导师制内涵。
课题负责人认真组织研读《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科学内涵,理解和领会《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理念、要求等,以更好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
2、积极组织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
自本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领导积极为实验教师争取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到目前为止,课题组成员已有3人次参加省级学习培训活动,参加市、县级的学习、研讨活动分别有4人次和9人次。外出学习教师回来后要经过精心准备,进行二次培训,这为课题研究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促进课题研究更加扎实有效的推进。
3、定期组织交流活动。
每周一下午学生放学后,利用德育研究例会,学校德育主任组织全体教师根据拟定的研究内容进行学习、探讨和交流活动,并通过班主任和主体搭档教师班级常规管理亮点交流,努力探索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性的育人策略,分析有效‚教书+育人‛的规律,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书+育人‛指导下大胆创新和实践。
4、及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课题理论知识。
课题组除了利用固定的每周一课题组活动之外,我们还经常组织课题研究老师集中或分散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和相关方案,把握德育教育改革的信息和律动,及时调整研究策略,把研究向纵深方向推进。
5、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主要是通过德育《幸福课程》的开设和落实。
从2011年新学期起,学校创新并坚持把各项工作纳入课程管理的工作思路,以课程实施来开展各项工作。为此,学校校德育处特开设了《幸福课程》,并制定了《幸福课程》实施纲要,旨在为学生开辟幸福航道。学校在学期初都举行《幸福课程》---为学生开辟幸福航道暨德育课程研究启动和推动会议,并通过新学期每周一德育教育例会研究、少先队工作、班主任工作、‚学校-科室-级部-班级‛四位一体的‚爱●德慧●幸福‛特色文化体系创建、家委会工作、安全工作、体卫艺工作等具体的重点工作来推进《幸福课程》的落实。学校开设的德育《幸福课程》包括礼仪素养课程、健体审美课程、快乐成长课程三大部分。礼仪素养课程包括入校课程、升旗仪式与国旗下讲话(爱国礼仪)课程、典礼课程、校园午餐课程、路队课程、离校课程。健体审美课程包括两操与特色体育活动课程、卫生劳动课程、游戏课程、课外活动课程。快乐成长课程包括晨会课程、班队会课程(两课)、广播系统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家务活课程、节庆日课程。该课程实施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班级幸福课程》课程计划实施为实践,以评价激励为手段,以形成优秀特色班级管理模式、学校特色德育模式为目标,以养成学生良好日常规范行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终极,从而实现‚以培养良好基本行为规范,塑造文明、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新时代优秀少年;体验 ‘真善美’的真谛;获得‘真善美’即幸福的愉悦感受。‛养成‚三大习惯:身心健康习惯,为人处事(文明礼仪)习惯,自主学习习惯。‛的课程总目标。
《幸福课程》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并推动了学校以‚校长为首,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工作时效性研究,真正落实了变‚教书‛为‚教人‛的大德育思想。
学校德育《幸福课程》的开设既以‚以人为本,育德为先‛的大德育观为指导,又旨在实践、丰实、创新、提升、回归‚以爱育爱、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即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每学期初,学校在谋策发展规划时,都会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为德育工作的至高信仰,并鉴此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文化核心理念——‚爱•德慧•幸福—以爱为源,提升智力、培养慧性,收获幸福‛。秉承此理念,学校会集全体师生的智慧,群策群力,向全体师生下发‚我为学校出谋划策‛,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征集表,共同设计确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及时印制成文本材料、打造成阵地文化向广大师生进行宣传学习,物化为师生行动。所以学校校训‚勤——天道酬勤;校风:崇真 乐群 励学 笃行; 教风:博学 善导 厚生 乐教;学风:我学习我快乐 我积累 我成长‛不再仅仅是‚远看字有色,近看字不懂;人去字犹在,人来也不惊。‛的一幅画,而是师生心底深刻地烙印,擦之不掉,挥之不去。
学校德育《幸福课程》的开设,加速了德育组织的建立、健全与完善,推动了实现‚全员、全程、全科、全方位育人‛的多维一体德育新模式。学校德育《幸福课程》涉猎的广度、深度和宽度,使得要建立一支健全、完善、科学的德育组织网络与之相适应并保证课程实施成为必然。所以,学校研究决定采用 ‚既要有高瞻远瞩的长远计划又要有能贴着地面行走的实战‛工作战略:一是扩大德育组织队伍:采用‚经纬包围球‛式。“经”的方面:校长--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班主任--科任老师;学校--部门--年级--科组。“维”的方面:学校各界——家庭各界——社区各界——社会各界。
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尤其离不开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努力构建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以科学经营理念办好家长委员会。2010年学校全面启动家长委员会工作,成立校级、级部、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已经成立了三届家长委员会(每学年更换一次),设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常务委员会,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设备,家委会成员在常务委员会的指导下行使家长委员会日常权利和义务,使家长委员会工作顺利开展。社区‚五老‛ 志愿者(老干部、老战士、老先进、老教师、老劳模)一如既往推进我校关工委工作,为学生演绎着人性的美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敬,可佩。二是扩充德育教育途径:⑴阵地:校内阵地、校外媒介宣传及时(广播站、橱窗、板报、队室、德育展室等各功能用室、电视台、各类各级刊物等),校外基地实践到位(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基地)。⑵活动:①常规活动坚持常抓不懈;②主题活动抓住实效不松(A科技创新作品大赛。B消防、自然灾害预防等安全教育活动, 家长会活动。C典礼、节庆日活动。D雷锋行动活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③专题活动依托少先队,系列成型(蓓蕾读书系列活动,选课走班校本活动,综合实践系列活动、寻找‚身边的感动‛摄影作品展、‚我爱发明‛科技创新大赛、梨乡文明小卫士评选活动、少先队志愿者行动等)。⑶文本:学科教案、校长每周德育荐文、每周德育研究会内容、《幸福课程》讲义、国旗下讲话稿、广播宣传稿紧扣德育教育月主题,并整理成册,下发到科室、级部、班级、家庭、社区进行宣传学习。⑷德育主力团:打造阳光幸福的德育主力班主任团队,制定班主任考核细则,加大班主任的奖励力度。班主任德育研究(论文、课题等有关德育的专著、论述。)特色建设(获专项荣誉称号。)加计考核分。班主任评优评先优先考虑(综合考核分仅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根据班主任工作考核成绩,学校每月(每学期)组织一次优秀班主任和先进班集体的评比(月优、年优),设优秀(30%)良好(40%)一般(30%)三个等级,优秀班集体9名。期末优秀班主任待遇补贴按学校规定发放。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根据每月的考核分数累计相加,从高到低依次排序。⑸德育研究:①例会,每周一举行德育工作专题研讨会或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论坛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班主任轮训工作;②研究课程,班主任研究《幸福课程》的实施,并撰写班主任《幸福课程》讲义,以便创建班级管理的特色;③课题,近两年,学校主要围绕‚小学生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课题开展德育研究。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做梨乡文明人研究课题被定为市基础教育工作创新项目,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为提高实效的新型德育工作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师生座谈、个案分析、图片展览、专题讲座、教育故事撰写等一系列手段,切实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大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德育科研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幸福课程》的开设,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化,专题化,系列化、规范化、生活化和系统性,使学校德育研究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使学校德育工作又一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校一直坚持走‚科研兴校‛的路子。《幸福课程》在2011年实施的过程中,在市基教科领导的指导下,有成功经验的借鉴和积累,但是也暴露出了不足,所以,2012年新学期伊始,学校又对《幸福课程》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总体目标又增设了——养成学生三大习惯,即身心健康习惯,为人处事(文明礼仪)习惯,自主学习习惯。课程实施途径,又增设了——以重点工作开展推进(《幸福课程》实施,以队促班、创建班级管理特色模式,成立‚班主任委员会‛、打造阳光的幸福的特色的班主任团队,创建‚学校-科室-级部-班级‛四位一体的‚爱●德慧●幸福‛文化体系,家委会工作深度进展,安全工作深入、系统、完善,体卫艺工作——提高我校师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全体师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素养)。
6、针对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立足德育《幸福课程》的落实,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针对《幸福课程》落实中发现的问题及有效做法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撰写《幸福课程》反思、随笔或课题研究论文等,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定期组织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努力探索提高《幸福课程》落实有效性的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策略的指导下大胆创新和实践。
(三)2013年1月至6月,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将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1、进一步梳理第一、二阶段研究的问题、困惑和不足,参加专题培训活动,接受针对性指导;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总结;
3、组织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鉴定;
4、总结推广成果;
5、把课题研究资料编辑成册,并规范进行档案建设。
六、课题研究成果
我校课题组教师紧扣课题研究方案,经过这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完成了预期的阶段实验任务,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现予以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该课题不断向纵深发展。
全员育人导师制,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入手,利用心理暗示效应,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班级积极团结向上;校园安全和谐文明;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主题活动课能把单纯的班主任说教,变为全员参与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把班会的时效性和连贯性有机结合起来,变班会由班主任主宰为学生主动参与,变班会的问题批评为正面激励来消除问题。实验效果明显。
1、校园文化浓厚,教室窗明几净。
校园卫生学生能自觉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校园内基本杜绝了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卫生天天保持良好,营造了一个井然有序干净的学习环境。
2、学生明理守信,言行规范。
全员育人导师制能把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多了,顶撞老师,违纪的同学少了。处处会听到老师好、校长好、同学好的亲切问候,不文明的声音在校园内绝迹了。课间操口号响亮、富有朝气,引来周边兄弟学校来校观摩、指导工作。
3、学习秩序井然,学习风气日趋浓厚。
现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大,信心充足,目标明确,干劲十足,课堂效率提高了。读书学习蔚然成风,精神状态旧貌换新颜,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的风气正在日益形成。
4、家长喜看学生变化。
家长到校或打来电话反映,孩子在思想方面有很大的改变,尊敬家长,懂礼貌了,在家努力学习,懂得礼让他人,主动替家长干活等等,家长对孩子的变化感到满意。家长会时一位家长这样说:‚孩子比以前改变了很多,自己的事自己做了,饭菜也不挑剔了,经常与我们沟通,学习有了信心,感谢学校教育的好。‛家委会上,一位家委会代表这样说:‛把孩子送到信城街道中心小学,家长放心!。‛
5、育人理念得到提升,工作方法贴近学生。
学校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课题实施,立足学校实际,立足学生实际,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了班主任和导师的育人艺术,提高了育人素质。教师实现了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实现了从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实现了从面向少数到面向全体的转变;实现了从成就学生到解放教师的转变。
6、学校方法得当,措施到位,育人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产生了许多课题成果: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班级管理亮点视频研究;感动校园十佳人物研究;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导师分配(师生派对师生组合研究);全员育人导师制导师评价机制研究;选课走班制下家委会励志教育活动的研究;全员育人导师制中导师工作内容研究;在全员育人导师制中,社区教育导师的工作积极性研究;少先队队干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研究;学校文化特色创建的研究;德育生活化、主题化、系列化以及系统性的研究等等;还有许多成果在研究中。
七、存在的问题
(一)离家远的学生谈心辅导时间少
我校处在县城驻地,但学生主体是农村孩子,有的学生家离学校很远,需要坐班车上下学。这就关系到学生的在校时间有限,教师要找学生谈心辅导只能在课间,课间时间短,往往谈话进行到一半就要结束,学生接受效果不是很好。
(二)留守儿童难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着老人,老人教育孩子的溺爱方式,使得家校教育不能形成统一的思想。这造成导师与学生和家长沟通的困难。
八、研究反思及今后的工作思路和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有许许多多需要继续探索的地方,因此,课题组提出如下工作思路和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教育实验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促进群体水平的提高,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及时纠正、解决;实验中将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及时做出调整,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张校长说:每一位教师不能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应该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旗臶,扎扎实实推进育人教育,在践行中找到自己的育人特色,努力做学生喜欢和爱戴的导师。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自我的成功教育,学生自身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就会尽情地释放,我们的教师就会成为更受欢迎的导师,我们的课题实验效果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我们的学校发展必将出现更大的飞跃!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郭镇中心小学 黄辉 胥雅薇
一、研究背景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理念,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就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确立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顺应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知识一旦进入书本就陈旧了。单单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很难面向未来的。人们要在一生中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所以我们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2、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核心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存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其实还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授,而非双向度的教学交流的活动。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拿出典型和优秀的教学范例,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角色作用。如此,无论其教案与教学是如何出色、严谨和规范,都可能成为一种预先设置好的“教学圈套”和“教学陷阱”。而真正的“教学”,就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学双边相互作用的社会作业,成为多方位沟通与互动的活动过程。我们还看到,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大都是比较注意学对教的适应,而较为忽略教对学的适应。许多教师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研究假设
1、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展人的自主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和指导者。“自主学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地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并通过“改革自身主观的实践”,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发展状态转变为主动发展状态的过程。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说认为: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引导,即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并自己发动学习活动。
2、“自主性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创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并在教育者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探索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形成的流程及其发展趋向,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在发现和寻求真理中发展起来。
3、“自主性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健全的主体人格;②、让学生自主掌握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课题研究为提高我校办学质量,打造我校办学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作为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课题,旨在以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中心,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实验机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办学内涵,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五、研究的方法和举措
从一年前本课题开始实施至今,我们围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采用调查法、经验筛选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具体实施措施是: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我们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进行了学习,并通过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课题组每位教师真正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视为己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提高课题活动的实效。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先在六年级和二年级开展小范围的语文学科的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后,开始在其他班级推广。采用的形式是:一是教师之间结成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使我校的教科研氛围愈加浓郁。
3、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各项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实验目标,我们首先加大了师资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活动,铺设一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广阔通道,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在课题组形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我组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以“五重”促“五性”的课堂教学特色建设研究,并建构了自主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自主性学习评价框架。
1、以“五重”促“五性”,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以认识和把握有效学习方式为价值取向,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重要保证。我们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性”,逐步建构了以“五重”为主的自主性课堂教学特色,旨在以“五重”促“五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五重” 学习方式的“五性”:重情感体验性、重个性独特性、重自主独立性、重探究主动性、重实践问题性
(1)重情感——激活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 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情感”,就是强调教师要巧用有情、有趣的教学语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学生”这一角色,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重情感”还强调教师必须具有民主教学的思想和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和信赖学生,师生对话平等而互敬互爱;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与独特体验,努力树立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精心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凭借教材解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使每个学生衷情于学习,热爱于学习。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走进课堂必须达到四有:有爱心、有童心、有微笑、有激情。一句话,“重情感”就是以教师的真“情”激活学生的真“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体验,在体验中学会追求成长。
(2)重个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重个性”,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源头来自于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教学有“个性化”的感同身受,对学生的个性了然于胸,他们才会懂得去真诚地、善意地对待个体差异,呵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用心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才会萌发教师的创造力量,萌发课堂的生命意义。因此,诱发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需要用教师的个性来唤醒学生的个性,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面向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教法和学法适应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倡导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鲜明独特”的自我。(3)重自主——展示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各种机会,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自主”,让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转化。“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怀疑学生与文本有独立对话的能力,而应当很好反思是否给予了这种“独立性”生成的机会与环境。所以,我们向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有”要求: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目的是要强化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无数次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学习的独立与发展。2、整合教研、科研活动,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研和科研是相互信赖、相互促进,不事剥离的组合体。整合分割已久的教研和科研,就是要将两项工作纳入同一轨道,提高实际工作的效率,增强课程改革的含金量。我们紧紧依靠这种事例力量,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置于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以构建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优化。我们基本建立了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个性、自主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实践教学七个块板及十二条具体细则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第一阶段:观念引领与课题理论相结合,初步确立评价标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之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它与第斯多惠向我们提出的人是一种能自主思考,以追求真、善、美为崇高使命的“全人教育”观一脉相承。在这种理念和理论指导下,我们确立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在新旧课程比较中看教学失误”、“全人教育观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等思考和研讨的主题,努力把教师的兴奋点和研究着力点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中。在观念引领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学科组教师遵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讨论制定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第二阶段:展示活动与模式构建相结合,不断发展评价标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实际上为教师明确了新的教学追求目标,是促进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向个性化模式构建的有力导向。在组织开展各种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们依照评价标准,一方面强调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要以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或经验文章,进行总结、反思,为教学风格的形成积累底蕴;从而,初步实现了以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评价标准的实验预设目标,为自主性教学特色建设提供了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支撑。
七、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五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3、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教学特色建设更加卓有成效。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
第四篇: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
课 题 中 期 成 果 报 告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 戴直楷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是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 于2015年12月立项(课题批准号:SZPJ1550),现就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作如下汇报:
一、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于2015年12月立项为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SZPJ1550),自2016年2月开题至今已具体实施了一年有余的时间。课题组在研究中,借助网络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分析了当前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现状,明确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组织实施不公、可操作性不强、区分度不高、结果使用不力等,课题组结合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关政策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本校实际,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因、培养和评价要素等方面,积极探索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而有效的操作模式;以“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或培养),考虑其评价的公平公正及有效的基本要素,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其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成立课题组,建立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课题组严格遵循国务院《关于加强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深入思考,结合本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关经验,选择“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织申报了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课题获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立项后,学校再次召开课题研究人员会议,确定课题组研究人员资格,认真分析课题研究背景及其现状,拟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农村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确保课题研究真实有效,并在聘请原县教育科熊远国科长、县教研室主任教育学会会长邝尔安主任、教研室副主任赵良繁主任等领导和专家指导下,于2016年2月正式开题。
开题后,成立由学校校长亲自负责,学校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的课题研究管理小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给于大力支持,保障此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每阶段都有具体的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两周一见面,交流研究现状;一月一总结,对研究结果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提出下一步研究目标。
2.研制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管理办法》,仔细斟酌并拟定本课题研究计划,确立阶段研究目标,各研究成员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到人。本课题从2015年12月立项开始,2017年12月结束,周期为二年,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10月至2015年11月);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2月到2016年11月);第三阶段,研究结题阶段(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
3.加强理论学习,助推课题研究实践。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及学校规范引领培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学生成长规律及新课程观学习,便于规范有效提炼学生正确的综合素质,落实学生培养及人才选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非经验的提炼,而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通 过反复探究实践,寻求解决办法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务必要有理论作支撑,对搞课题研究的人来说,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像农村这种条件不是特别优裕的学校,就更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在这种道理指引下,我们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尽数收集,然后集体学习、相互传阅,而且,学习活动一如既往、永不停止。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研究能力。
4.研读政策制定相关制度,开展行动研究。
学生综合素质受家庭、学校及社会影响,学生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接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潜移默化的自我培养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培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健康科学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之中,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遵循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理念,研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标,同时,高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成长过程,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意义和价值,为此,课题组在学校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善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设计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期表)》和《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大昌中学学生素质培养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采集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证据录入制度》、《大昌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与结果监督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学生在综合素质操作实施制度,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基本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这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保证。
5.大量的材料收集与整理
通过网络大量收集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对比分析,借鉴因地域差异、学校环境、社会关注等因素,出现评价观测、证据采集的畏难情绪和人为因素,也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马由缰、不讲原则、不讲规矩等诸多乱象,致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重失真的现象,建立可量化、可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样本选项,探索切实可行的政策,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有序进行,初步形成《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典型案例分析和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操作之我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教育体现人的培育本质》,有效促进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已取得的阶段成果 1.理论成果
(1)激发学生综合素质认识,转变新时期人才观念
本课题旨在加强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的技能和措施探索,主管部门、学校及老师们的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任务重,教师参与面大(充分发动班主任、任课教师)、涉及范围广(学校、家庭及社会),课题研究已经影响到全校的所有教师,激发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人才观念正在悄悄变化。学校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文化教学,都牵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领导及所有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也为课题组提供案例,积极支持和帮助此课题研究,为此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明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素,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导向上虽然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创新、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为主,学科成绩、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照常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学生潜移默化的自我培育和家庭、学校的规范引领指导培育下发展形成。要公正公平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务必采集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中养成的良好综合素质的有力证据,以避免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主观定论,为此,课题组结合现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与要求,制定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素质培养、征集采集、证据录入及评价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探索公正公平评价策略。
(3)基本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流程,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管理体系。
根据《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及有关制度,成立了“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并按照素质培 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拟定相应职责,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实有效、公平公正;形成了制定方案制度——确定评价目标——强化宣传引领——落实素质培育——遴选证据样本——录入审核公示——流程监督管理——结果申报运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流程和基本建立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已发表或获奖论文、专著情况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操作之我见》戴直楷百度文库、中国学网、中华文本库等多家网络交流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教育体现人的培育本质》戴直楷百度文库、中国学网、中华文本库等多家网络交流
(3)《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准绳》戴直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典型案例分析”上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性研究”专项课题组。
四、遇到的困惑与困难
1.目前,课题材料收集量大、面广,还存在分类模糊现象,导致归纳整理上的误区。需结合相关理论,认真分析前阶段课题研究中的细节,减少课题研究中的无用功。
2.课题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全校推广运用中收到成效,但对学生综合素质有效证据的遴选缺乏科学合理的法理支撑,难以量化、无法收集到明显证据材料的评价项目等方面还很大盲点,导致问题分析受阻。
3.课题研究人研究意识有待加强,研究技术和能力还需强化培养,给课题研究进展带来一定影响,需让其尽快熟悉相关业务与情况。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涉及人才的选拔与运用,区域性因素影响特别大,还需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力求为国家建设培养健康、有用和创新性人才,在尽力考量区域性影响的情况下,制定较为公平合理的政策,拟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5.虽学校对此课题研究相当重视,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但农村中 学的实际情况,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困难和挫折是不言而喻的。
五、课题研究下一阶段推进计划
本课题还有一年的研究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践我们的课题:
1.继续深入学习理论,深入思考,提升研究能力。
2.认真制定课题计划,撰写课题案例,撰写与课题有关的教育叙事,撰写和课题有关的论文。
3.分析汇总,总结提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不断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4.努力实践,不断反思,在不断研究中继续探索,形成《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报告。
六、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立足于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化操作,挖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素,从素质培养、证据采集、证据录入和评价监管等方面,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流程,本教育就是对人才的培养,若忽视培养谈评价,当然会出现信马由缰、我行我素的不负责任之现象,为此,按照教育基本内涵“培养-评价-运用”的原则,基本形成学生的自我培育及评价——同学互助影响及监督记载——班主任(任课教师)引导培育及监督调研走访记录——证据录入与审核公示——年级组、教导处、德育处多部门(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共同保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七、预期研究成果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操作研究”课题组
2017年3月28日
第五篇:以读促写中期报告
遵循课改理念 实施立体教学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中期汇报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黄尖初级中学 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及意义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强弱及写作水平的高低与他的阅读能力和读写结合能力密切相关。语文教学的每一知识起点都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迁移联系,每一招每一术都可以唤超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的萌发追求,每一知识点的落实和运用都能引领学生进入更高的精神状态。正是这样,我们申请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作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的意义是指全方位、多途径、多渠道、多维空间的立体化教学,它以课堂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内语文训练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的结合。
这一课题研究让我们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验目标,同时也促进了课题实验老师教育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实验的初期我们作了大胆的实验设想:①大量阅读,双轨运行,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目标。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将多媒体网络引入语文课堂。③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依据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原理,遵循读写相互依存的关系,联系学生的心理和语言实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与学生的情感修养、人格健全、生活创造等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立善于思考,大胆怀疑、善于挑
战、大胆创新的学习风格,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中学语文读写说综合教学”课题研究在整个实施阶段综合采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时间和步骤分三个阶段进行。
1、学习准备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
2、实验研究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
3、总结提高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中学语文读写说综合教学”课题研究在我校已开展了两年。在这两年的实验过程中,由于地、市教科所,教研室的关怀指导,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语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探索,现在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明确读写关系,抓实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了阅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的课内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强调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要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语文课题组成员在几年的实验中,紧紧把握在语文教学中立足课堂,抓实教学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努
力实践。
实践证明,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把握文章重点的前提下,激发学生阅读和表达。例如实验教师陈翠荣教学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带着学生梳理文意后,以选拔船行富春江中一路上看到的美景现场直播主持人的方式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实验教师徐亚宏教学《西双版纳》中,最后以让学生试着给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写一句广告词保护它们的自然生态,引导学生完善课堂板书,学生们异常兴奋。通过这一系列的指导活动,阅读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了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同时我们还借助《语文报》及文学社团,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努力提高读写结合的能力。通过这方面的实验,教师也在不断收获:成雷老师的论文《课内迁移,课外拓展》2011年获江苏省一等奖、王春琴老师撰写的教案设计《马说》2012年获盐城市一等奖、杨小华老师的论文《让语言“轻舞飞扬”》2012年获盐城市一等奖、韦星校长的论文《浅谈幽默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2011年获盐城市一等奖。
2、构建以对话交流为中心的课堂格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不仅是读者和文本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而且还是生与生、生与师的沟通理解交流过程。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尊重学生,逐步探索出四条思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个性认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做朋友,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同时教学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作品,用他们自己的心去抚摩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去学习阅读。例如张福州老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社戏》一文时,谈到双喜的“聪明”,我设计问题: “为什么先跳下去的是双喜?”让学生尽情表达,与学生老师交流心里想法。课堂上多给学生“倾听”作品的权力,多给学生“言说”感悟的机会,这样做既重视了学生的个性认知,也达到了提高他们读写结合能力的目的。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要善于求异,要有挑剔、批判的眼光,对不“人云亦云”,敢于批判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学七年级上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揭示了什么,徐民山老师特意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了分组合作探究。这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旨,挖掘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求异,要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以后构思作文拓宽了思路。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不仅重视教材的人文性精神层面,更注重教材的语言层面。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世界里体会沉吟、把玩,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山中访友》时,杨小华老师通过指导学生个性阅读,最终让他们都懂得了“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教学八年级下册诺夫
《送东阳马生序》时,陈正爱老师通过拓展延伸环节,不仅弥补了文中学生有疑问的不足,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实验教师深刻理解了这一教学原则,实验成果也不断涌现:陈正爱老师的论文《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2011年获盐城市二等奖、徐民山老师的优质课《鹤群翔空》2011年获盐城市一等奖、杨小华老师的论文《以情动情,以情悟理》2012年获盐城市一等奖、徐亚宏老师的论文《呵护母语,提高读写说综合素质》2011年获盐城市一等奖、陈翠荣老师的论文《优化语文教学,强化校园文化》2012年获盐城市一等奖、张福州老师的论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2011年获盐城市二等奖。
3、注重积累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是对语文学习过程的比较准确的描述。厚积、接触和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后才能形成语感,才能逐渐形成语文能力,才可能提高语文素养。在这方面我们语文课题组也做了一些尝试。课堂教学中,对那些语言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韵味等一类的文章,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背诵积累。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高尔基的《海燕》。活动课上,则组织学生以新课标推荐的名著篇目为主,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自习或课余就布置学生欣赏《语文报》上刊登的佳作,积累语言。有了这些积累,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才不至于思维阻塞,笔力枯竭,无话可写。我们实验教师也通过实验心得撰写了一些优秀论文,有十多篇获奖:其中2011年韦星校长撰写的论文《走出作文乏味的死胡同》、王春琴老师撰写的论文《让我们荡起双桨,尽情泛舟文海》都
获得盐城市一等奖、成雷老师的论文《以读促写,以写悟读》2012 年获盐城市一等奖。此外,杨小华老师还在指导学生作文之余,写出两篇教学札记:《有情才能有效》、《作文病例的使用价值》。
4、拓展学习和生活空间,开阔学生视野。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提倡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价值在于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语文课题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提供这样的机会,利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让学生走出校园,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广告多棱镜》综合性学习,韦星老师通过分组布置:错别字门诊小组、广告语小组、店名收集小组。让学生接触外界,体验社会,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七年级下册《网上读写与交流》综合性学习,徐亚宏老师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学会网上阅读的各种方法与注意点,自己实践进行各种阅读尝试,学会与别人交流,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自然也提高了,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起航”文学社是我们语文课题组展示研究成果的一个平台。这几年来,我社坚持每学期至少开展三次社团活动,每年至少出刊一期,收录了各年级各班学生的优秀习作,社刊习作中最为出色最受学生喜爱的作品就推送给地、市级刊物发表,以荣誉促进步,以进步化动力。
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从2011年经过全组教师的努力,全校学生的拼搏,“起航”文学社很有起色;其中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选送参加地、市级征文评选,也获得了不少奖项。
四、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自从承担课题研究以来,两年中,我们语文课题组成员坚持研究,努力探索。但是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实效证明,由于当地的经济现状制约、家长和部分教师的观念不能立即转换,实验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障碍,致使实验效果还不够理想。例如:组织学生阅读新课标推荐的名著,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时,书本来源和阅读时间都不够,学生的阅读只能流于形式;有步骤地深入研究作文教学中的问题还缺少严密的计划,缺少教育科研的手段与方法,作文教学的实效还有一个过程;把具体做法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或归纳成行之有效的经验还缺乏一定的理论功底。
今后,我们将继续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培养学生感悟力和表达力;引导学生善于感受生活,培养洞察力和鉴别力;尤其要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拓宽作文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作文,运用作文,丰富知识,提高素质。要加大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成课题研究后期的学生作文水平的调查。在各方面作好准备,认真做好后一阶段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