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化配套改革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提案
关于深化配套改革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006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深化配套改革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理
提 案 人:民建中央
主 题 词:经济发展,财税体制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 容:
当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而最大的潜在内需来自于城镇化。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可替代出口10万亿元。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内需拉动的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约35%-38%,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没有真正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标志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益和待遇,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和科学规划,要把城镇化这一内需“最大潜力”与改革“最大红利”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建议:
1.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让进城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剥离户籍制度的福利分配功能,恢复户籍本身的管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采取“分类指导,因城而异”的原则,按城市类型、经济规模和人口特征采取不同程度的户籍迁移管制。对于大城市,既不能关死城门,堵住农民进城,也不能一步放开户籍,让城门大开。对于中等城市,允许有固定职业、在城市工作一定年限者取得城市户口。对于小城市,要向农民打开城门。对于县城和县城中心镇,则要敞开城门,让农民自由进城。
2.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进进城农民工和市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城镇常住人口规模统筹规划公共资源和服务,把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逐步降低随迁子女接收高中教育和异地高考门槛,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建立和完善与农民工特点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制度,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职业培训。规范农民工权益保护程序,强化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完善和整合“碎片化”的社保体系,扩大农民工社保覆盖面,保障农民工平等享有安全、公益、便利的基本医疗服务,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3.深化保障房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和进城农民工住房困难。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住房门槛,确保农民在城镇“住有所居”。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对农民工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交易给予资金、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支持。让农民参与保障房建设,允许农民按规划要求以集资方式合作建房,增强农民工保障性住房供应。积极探索农民工在自愿原则前提下以“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的新机制,促进城乡住房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健全公积金制度,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缓解农民工进城购房租房压力。建立完善城镇住房租赁市场,多渠道扩大租赁市场房源,合理调整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满足不同层次进城农民工的租房需求。
4.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保护好农民土地财产权。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机制,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的确权赋能,把直接用于生产的土地所有权落实到农户个体,发放相应的证书予以登记确认;把用于公益、发展企业或其他集体经济的所有权归于农民集体,并通过折股量化等形式分配到个人。建立农民工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或退出机制,提高土地流转的市场化配置程度。赋予农民对土地、住房等土地资源的自由处置权,允许农民依法对土地以出租、转让、置换、赠与、继承、作价入股等方式流转。加强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改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局面。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研究和推广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制度改革,确保地方财政有稳定可靠的税源,使得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合理确定土地出让收入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比例,将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纳入公共财政进行管理,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效率。
6.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深化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供给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推进民营企业在城镇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社会事业中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财税扶持方面的待遇公平化。
7.深化县市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设市标准,增加新的城市。积极推进县市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县市分治、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扩大县级城市的自主权。进一步修改、完善设市标准,把常住人口规模作为设市标准和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的重要依据,对吸纳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达到建制城市标准的强县和强镇改为县级市和镇级市,把十万人的镇区改镇设市,建立一批镇级市,实行县管市体制。按特大、大、中、小城市四类对城市实行分类管理,并赋予各类城市与管理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执法权限。
8.构建进城人口的创业扶持体系,营造鼓励创业的环境,把城镇化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建立要素集聚机制,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集聚以形成坚实的产业基础;重视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在城镇化中的作用,依靠广大民众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发展民营经济和草根经济;完善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减税、减费,降低创业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经营成本;通过金融制度创新,让农民工能用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解决其创业和置业所需资金。健全农民工创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创业能力。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和园区,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9.科学布局城市体系,推动城镇化均衡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布局,既要“做多”城市群,也要发展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吸引力的中小城市,改变城市体系“头重脚轻”态势,减缓特大城市人口膨胀压力和“大城市病”。一是在东部地区,通过城市群推进城市化,实行组团式的城市结构,通过大都市的辐射能力,直接把周边的小城镇纳入块状的城市圈内。二是在西部地区,通过做大县城实施农村城镇化,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小组建设之可持续健康发展
小组建设之可持续健康发展
——读《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4)
小组作为班级的基本活动单位,运行的过程中充满艰难和坎坷,一不小心,就会隐去小组成立的意义。使小组这样一个平台良好的运行,梅老师总结的班级活动平台运行的几个基本要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首先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在构建平台之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平台的发展设定理想的目标,让理想的目标引领每一个委员朝这个目标前进。”“在目标引领下,班级就会形成追寻目标的氛围,氛围又会进一步促成目标的达成以及平台的顺畅运转。”
我们的小组有着先天的不足,尽管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这是千篇一律的,有共性的要求,而缺少个性发展的空间。小组各有组名,但这个组名只在小组成员为自己取名字时进行过讨论、创造,但今后的小组运行过程中,其影响就变得微乎其微。有的小组也有自己的口号,但口号过于单一的围绕学习或者大而空,起不到目标引领的作用。有专长的小组运行起来就会显得更具体,更实在,同时也能跟学生的生活、心理紧密结合起来。下一步,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各小组选定一个领域,制定具体的目标,形成类似于班级委员会的组织。这样做应该是有一定基础的。本学期,我们班小组的组合采取的是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制度,尊重学生意愿,按照各自特点进行组合。这样,在“志同道合”方面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目标的选择上,班主任需要做一些培训。
其次是明确的活动理念。这里有三点,分别是服务共享、良性竞争和通力合作。
“如果让孩子们做到最好,就需要他们之间有竞争。班级委员会的好处就在于竞争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活动任务的获得是竞争的结果,谁能竞争到,谁才是这项活动的执行者,这样,孩子们就会将任务转化为荣耀,由传统的接受任务的被动性,转化为为荣誉而工作的主动性,这样,整个班级的活动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是的,换个角度就有不一样的收获。学生往往对直接派来的任务没有多大感觉,很多都是在严密的监督之下完成,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质量。如果以“招标”的形式让各个小组“竞标”,这个过程本身就让学生动了起来,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有了参与的机会,事情做起来就显得简单了。
“竞争是团队之间的行为,而合作则是班集体的行为。”
“竞争本是生物学的关系之一,是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发生的行为,是指为了己方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个人或者团队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其中所需求的对象。竞争的起源更是带有损人利己的因素的。因此,当我们把竞争引入教育中时,就要注意剔除其中恶的因素。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全体受教育者向善的行为,而不是成全一部分人而遗弃一部分人的行为。”
班级活动平台的运行确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疏漏。既要利用有效竞争确保平台精神资源的鲜活,还要引导学生通力合作,为整个班级的发展做贡献。
活动平台有了以上要素的基本支撑,还需要有清晰的活动规划。所以,各个小组选定了自己的活动方向之后,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本组本学期的活动制定详细的规划,固定下来,目标的实现就不再是空话。
作为动力,展示环节应该是平台运行的加油站。特色小组的建设更应该注重这方面活动的组织。我想,开学初至今,我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活动的组织了,每天晚自习前的小组风采展示、集体点赞活动,都给小组展示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小组风采展示阶段,同学们的智慧与创意让人拍手叫绝。不过缺少的还是个性化小组的建设。下一步的目标就已经很明确了:让小组建设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给其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辽源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
辽源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
辽源市是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几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初步形成,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示范试点的通知》(吉发改城发联[2010]987号)文件精神,结合辽源市实际情况,拟就在全省进行统筹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具体方案如下。
一、试点基础和条件
(一)辽源市的自然状况有利于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辽源市幅员面积小、市区人口多、密度大、乡镇集中、重点乡镇距离市区较近,城镇化比较易于推动。辽源市确定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是“一核一副三轴九节点”,这个格局如果在点线上有所突破,很快就能在面上推开,具有投入少、启动快、效果明显的特点,和其它大的地区相比,在辽源市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示范引领作用更大。
(二)经济转型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几年来的转型探索与实践,辽源市已具备了城镇化所需的必要的产业支撑。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和纺织袜业6个接续替代产业已经居于主导地位,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09年,“六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3%。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并能够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
(三)城市转型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了民生改善的条件。
几年来,辽源市不断加大投入,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辽源至长春高速公路、辽源至西丰铁路、城市出口五座互通式立交桥、农村公路等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城乡相互贯通的交通网络。同时实施了城市供热管网工程、城市供排水、城市燃气、城市道路桥梁、城市供电、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工程,为辽源市做示范试点提供了基础条件。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基础较好,房地产市场相对稳定。辽源市在全国率??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前开工建设回迁住宅338万平方米,其中:城市棚户区(包括廉租房建设)135万平方米,煤矿棚户区106万平方米,采煤沉陷区97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居民40189户。同时辽源市的房地产业近年来一直得以平稳快速地发展,开发和建设了各种档次的小区和住房,能够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四)工作转型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奠定了效率基础。
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寻求新突破,加快转型建设新辽源”的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实现了工作上的转型。一是在思想上破除了视野狭窄、眼界不宽的思维定式,能够在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谋求辽源的城镇化发展,以敢想敢试、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有共性可鉴的城镇化之路;二
是在管理方式上勇于创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设绿色、一站式审批通道,辽源市能够用行政上的高效率,要素上的低成本,打造与长春等周边城市的比较优势,突破城镇化瓶颈制约。
(五)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措施起步较早。
辽源市相关部门已经出台和实施了一些配套措施。例如公安部门对于在农村有承包土地或承包林地的进城农民工,凡符合迁入条件的即可申请进城或城镇落户,原有承包土地或林地所有权不变;人社局对年满18周岁户籍仍在农村、进入城镇自主创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员、当年新招用失地农民并与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人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民政局将由农村转入城镇的农转非困难家庭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城市医疗救助范围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教育局对城乡教育均等化问题也做了积极的探索,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在择校、收费等方面待遇相同。这些配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制度带来的瓶颈制约。
二、试点工作思路
围绕统筹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体系为支撑,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镇为依托,通过“核心带动、经济转型、开放融合、改革推动、基础先行”的路径,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使我市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经济更有动力,县域经济更有活力,形成具有辽源特色的统筹城镇化发展模式。
三、试点内容
结合辽源实际,创新统筹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一)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开展土地综合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途径和管理办法。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入股、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合作经营的办法。探索在城镇二三产业就业、拥有城镇住宅、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基本条件下,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政策措施。建立对进城农民自愿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管理办法和使用机制。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从制度上保障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城乡人力资源的自由、公平、高效配置机制。探索鼓励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创新创业帮扶机制,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就业困难对象解决就业困难。健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制订被征地农民
养老保险的市级政策,促进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探索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差距,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覆盖范围,探索实现与城镇低保并轨的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的政策措施。探索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
(三)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降低外地户口和农民工进入市区落户的基本条件,只要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中任意一个条件,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探索建立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就业、上学、就医、社保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促进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吸纳机制。逐步实行一元化户口管理制度,实行以居住地或所从事的职业划分户口性质,实行居民户口制,逐步取消农业人口或非农业人口性质的划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城镇化建设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城镇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和筹资方案研究,推进城镇化项目生成机制和融资机制创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信用担保方式,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设立村镇银行,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地上建(构)筑物物权及附着物抵押质押信贷模式,增强农民土地融资能力。组建为城乡统筹服务的、“投资、融资、担保”三位一体的投融资公司,完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规避机制。推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实行建设、使用、监督部门分开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全社会投资项目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简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管理。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在城镇化重点突破领域,建立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投入机制。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民生性支出特别是农业、教育、卫生、社保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集约化使用机制,重点探索涉农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使用办法。创新财政对公共服务支出的管理方式,实现部分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化、定额化。
(六)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并建立相应的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新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办学的途径。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探索城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鼓励城市医务人员领办和城市医院合办、协办农村卫生院。整合城乡卫生资源与计划生育、残联、民政等系统和社会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探索公租房新路,切实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四、时间安排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0年11月至年底,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战略研究,制订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二)重点突破阶段。用2年时间,推动重点突破区域和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和制度体系,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重点领域上,加快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土地管理和使用、农民工社保、户籍管理、城乡一体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的率先突破。在重点区域上,率先启动和实施辽白一体化,形成全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重点突破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三)面上推广阶段。用2年时间,在全市推广重点突破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全面推进其他相关配套改革,逐步完善统筹推进城镇发展的体制性框架,改革试点效应明显,实现第一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配套改革目标。
(四)深化完善阶段。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深化统筹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具有辽源特色的改革示范区。
五、组织保障
建立由辽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决策和综合协调改革试点重大事项。各区县和市直各部门组建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落实专职工作人员、专用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为统筹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第四篇:推进中国工业清洗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中国工业清洗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协会已联合中国化工施工企业协会、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石油化工建设分会共同发布了“关于在中国工业清洗行业开展‘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行业自律、实施资质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中国工业清洗行业资质规范化管理的序幕。
为了更好的推进工业清洗企业资质工作的开展,讨论确定中国工业清洗行业科技发展规划,拟于10月2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中国工业清洗协会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一、会议主要内容
1、总结汇报协会阶段性工作(包括工业清洗企业资质工作进展及申报说明、协会科技指导项目计划申报情况、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开展情况、通报《会员通讯》、《中国清洗行业年鉴》的编撰情况、讨论吸收新的会员单位和理事单位);
2、讨论确定中国工业清洗行业科技发展规划(草案)。
二、会议参加人员
协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及协会理事单位代表。
超声波清洗机
第五篇:强力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固本强基凸显特色
强力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人口计生工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固本强基,凸显特色,强力推进全镇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自2007年以来,连续3年被评为全区人口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09年首次被授予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模范单
位、全省计生协会先进单位殊荣。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强保障,坚持计生国策地位不动摇
我镇始终坚持计生国策地位不动摇,把人口计生工作置于全镇工作的首要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一是组织领导保障有力。坚持党政主要领导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亲自抓、负总责,每月党政联席会议都要研究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解决发展难题问题,每周干部职工会议都要部署安排和调度人口计生工作,确保工作进度。在全镇目标管理综合考核方案中,把人口计生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明确考核分值占40分,实行人口计生工作责任制,驻村领导、驻村干部、计生组干部和村干部一起捆绑考核,年终奖罚兑现。在干部分组分工上选派精兵强将,先由计生组挑选优秀人员,再由其他组挑选人员,在干部使用上切实做到调整干部优先保障计生干部,推荐干部提拔优先考虑计生干部,评先评优推荐计生干部。二是制度保障有力。2009年初,我镇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的有关决定》,实行计生工作责任金制度和诫勉谈话制度,镇干部每人每年拿出2000元,村(社区)干部每人每年拿出1200元作为计生工作责任金按季度兑现计生工作奖惩,对每季度计生集中服务,“四大手术”和社会抚养费征收未完成任务且排名后三名的村(社区),由镇长、人大主席对其支书、主任、计生专干进行一次诫勉谈话,连续二次诫勉谈话的支书、主任、计生专干就地勉职,并对全镇的村(社区)计生专干实行聘用制,即村计生专干可以是村委委员,也可以不是村委委员,这样大大加强了镇村干部对计生工作的责任感。三是经费保障有力。我镇把人口计生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做到了“三优先三确保”,即优先研究人口计生经费、优先解决人口计生项目经费、优先落实解决人口计生手续经费,确保人口计生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确保计生岗位津贴按时发放,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确保在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计生服务 的建设经费。2009年投入120万元建设好了镇计生中心服务站,筹资20万元,新建了太阳坌、南香、大丘铺村级阵地,修缮了街洞社区阵地,配置了电脑、办公桌椅、档案柜等设施,改善了办公条件,确保了我镇人口计生工作有序开展。
二、强措施,扭住整治违法生育不松劲
我镇紧紧扭住整治违法生育不松劲,坚持惩治与教育并重,两手抓,两手硬,标本兼治。特别是对党员干部职工的违法生育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例,惩处一例,决不心慈手软。一是宣传教育不留死角。我镇深入宣传新颁布的《××省人口计划生育条例》采取召开会议、张贴标语、编印宣传资料分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确保不留死角死面。让全镇人民都知晓相联系关的法规和政策,特别是宣传了对违法生育惩治的相关政策,营造舆论上的高压态势。二是依法惩处敢动真格。对于不主动接受处理的违法生育对象,我镇依法起诉,申请法院强制征收社会抚养费,对暴力抗法分子从严从重从快坚决予以打击。如××村××*夫妇违法生育拒交社会抚养费,其社会背景复杂,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比较恶劣,一名领导多次出面协调要求我镇予以减免,镇党委政府予以拒绝,申请法院强制征收了社会抚养费1.3万元,处理××夫妇后,全镇有××*夫妇等3对违法生育对象主动来镇接受了处理;又如××村××、××夫妇违法生育拒交社会抚养费,我镇向法院提请诉讼,区法院强制执行征收社会抚养费时暴力抗法,持刀威胁执法人员,区法院依法判处该对象有期徒刑6个月,征收社会抚养费2.8万元,起到了“查处一案、震慑一片、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据统计,3年来,我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社抚案32件,结案32件,征收社会抚养费120万元。三是依法查处一视同仁。我镇按照区政府的要求,大力开展国家公职人员和党员违法生育专项清理行动。对1998年1月份以来违法生育的农村党员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核实,对未处理的党员落实了党员纪律处分,是村干部的农村党员执行“一条鞭法”,全部清除村干部队伍,对于违法生育的干部职工从严处理,坚决开除公职。2009年。镇党委、政府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严查处了原水厂聘用人员××夫妇和××夫妇违法生育案,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对两名职工开除公职。3年来,我镇共查处农村党员违法生育案件2起,企业聘用职工违法生育案2起,在全镇
起到了很好看震慑和教育效果。
三、强导向,突出维护群众利益不懈怠
我镇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关注计生家庭的民生民本,在全镇牢固树立了计划生育家庭光荣又实惠的正确导向。一是认真执行计生奖抚优惠政策。认真执行对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结扎户的在校小学生按每人每年发放助学金200元的政策,3年来,累计发放助学金
万元;申报符合农村奖励抚助对象12名,3年来累计发放计生奖励抚助资金 元,特别家庭抚助对象人,出生缺陷干预对象 对,奖抚各项工作按程序落实,上报准确率100%。二是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我镇认真开展了对计生贫困家庭实施励志帮扶活动。3年来共确定帮抚对象户,发展“三结合”项目个,争取发放帮抚资金万元,使 户计生贫困家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我镇还明确规定,对计生困难家庭在临时救助方面,优先安排,重点解决,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和“5•29”活动工作间,我镇由计生协会牵头,联合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广泛开展走访计生困难家庭活动,3年来,共走访慰问计生贫困对象 户,发放慰问金 元,发放慰问品件,特别是2008年抗击特大冰雪灾害中,我镇把计生贫困户中的房屋全倒或半倒户作为重点扶助对象,帮助 夫妇等重建了住房。三是扎实开展计生家庭农民素质技能提升培训。我镇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培训,组织计生家庭开展农民素质技能提升培训活动。聘请区畜牧水产局专家开办了计生家庭养殖培训班,聘请市职业中专老师开办了水果种植技术培训班等,3年来,共培训计生家庭 户人次。
四、强基础,凸显计生特色工作创一流
我镇一贯重视基层工作,突出节育手术落实和社会抚养费征收两大重点,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创新计生协会工作思路,打造计划生育工作系列的亮点。一是开创了优质服务新局面,四季集中服务活动方案做到镇村干部人人头上有任务,季未结算,奖罚兑现增强镇村的责任感,并协调郴州福康医院和省生殖保健医院病人携带先进的医疗设备来镇协助妇检,免费开展“三查一治”活动,宣传讲解生殖保健常识,得到育龄妇女的普遍欢迎,使妇检率节节攀升。全年落实计划生育“四大手术”529例,征收社会抚养费50多万元,优质服务满意率达98%,连续3年被评为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开创了计生优质服务新局面。二是全力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充分利用同学情、同事情等正常关系,加强计生工作的横向联系与交流,进行流动人口的管理合作,互通信息,互补服务;在镇辖区内协调公安部门和工商部门落实“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措施,确保综合治理到位率达标。全年共全面清查流动人口4次,查验证145配,孕检88人,其中由外县市区合作单位实行孕检16人次,三是创新计生协会工作模式。积极开展了“五星农家”创建活动,首创了活动方案,科学讨论考核评分表,将“少生优生、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卫生健康、文明友善”五条标准细化,引导育龄妇女转变传统生育观念,走上“少生快富道路”,全镇共21户家户参加评选,并建设了“五星农家”南香村示范点,得到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镇计生协会还积极参与到“三结合”项目建设活动,扶持建设畔冲村水晶梨项目得到了省计生协会秘书长梁文明一行的充分肯定,同时配合镇计生办开展了计策双策法规管理活动,打造了计生宣传标语一条街,举办了“两办两争”活动和“5•29”地会活动日暨庆祝“六•一”关爱女孩活动,富教子乐,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为全镇计生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被省计生协会评为先进单位,为我区计划生育工作增添了光彩。
强力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