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 富,生态环境脆弱。在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中,有40多种矿产储量超 过全国的一半。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水力资源蕴藏量仅次于西 南,居全国第二位。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 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生产基地之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国家能源战略重心逐步西移,西北 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已基本形成了以能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为主体的新型现代化工业体系。但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经 济实力、发展水平等仍有较大差距,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仍 相对滞后。
一、西北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西北五省及内蒙古是我国煤炭主产区,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调出基 地。近几年,西北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大企业、大集团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国家煤炭工业“向西北转移、向 大集团集中”的发展步伐加快,未来西北地区及内蒙古将逐步成为我 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和资源“中心”。
目前,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煤化企业集团主要有:神华的 神东集团、宁煤集团,新疆的能源集团和焦煤集团,甘肃华亭煤业、内蒙古伊泰集团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等。神东集团自2005年起已连续 5年产量过亿,宁煤集团是国家13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家 “西电东送”工程的四大火电基地之一。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是陕西省 委、省政府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聚集全省煤炭、化工两个行业整体 优势,经过两次重组而成立的“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是陕西省煤炭大基地开发建设、商 品煤供应和整合地方煤炭资源的主体。目前已形成了“煤炭开发、煤 化工”两大主业和“建筑施工、机械制造、电力、物流、金融服务” 等相关多元的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和集群化产业结合的新 路子。2009年产销煤炭71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利润20亿 元,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跃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43位,呈现出两 年翻一番的超常规发展态势。按照发展规划,“十一五”末,即今年 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2012年煤炭产能达到1.5 亿吨、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5年煤炭产能达到2亿吨、销售收入 突破2000亿元,进入全国煤炭行业前3强和中国企业50强,跻身世界500 强。发展目标是打造一流安全节能环保型能源化工企业。
西北(陕、甘、宁、新、青,下同)及内蒙古的煤炭工业简况:
陕西:预测资源量3800亿吨,居全国第四位,累计探明储量1700 亿吨,居全国第三。其中低灰、低硫、高热值优质煤炭资源约1000多 亿吨,占全国的50%,居全国第一。国家规划重点建设的13个大型煤 炭基地陕西有3个(神东、陕北和黄陇)。全省主要有五大煤田(渭 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和陕北侏罗纪煤田、三叠纪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田)。其中神府煤田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是世界上少 有的优质动力煤、气化煤;彬黄矿区为优质环保型动力煤、气煤和弱 粘煤。2009年全省煤炭产量达2.96亿吨(含神华集团在陕产量7116万 吨),为我国第三大产煤大省。“十二五”期间将按照“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大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关小上大,调整结构,把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国家级能源战略基地,推动关中能源接续区和陕南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各有侧重的 能源产业集群,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十二五”末煤炭产量超过 4.5亿吨,将资源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使陕西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
甘肃:截至2008年底,预测储量1428亿吨,已探明储量179亿吨。陇东地区预测储量1363亿吨,占全省的96%,探明储量141亿吨。200 9年产能为4364万吨,产量为3976万吨。“十二五”期间,甘肃将加 快陇东煤炭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走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冶、煤路多元化发展道路,力争形成一个亿吨级、3-4个千万吨级 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宁夏:我国的富煤省区之一,煤炭资源预测量2027亿吨,已探明 储量334亿吨。宁东煤田储量约273亿吨,占探明总储量的82%。2009 年产量为5670万吨,按计划,到2015年产量将达到1.2亿吨。“十二 五”期间,宁夏将大力推进宁东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源 整合,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电、煤化工、煤炭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 多元化发展。
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达2.19万亿吨,约占全国40%。目前已形 成了准东、伊犁、吐(鲁番)哈(密)、库(车)拜(城)四大煤炭 基地。2009年生产煤炭8740万吨,预计2010年将突破1亿吨。目前,新疆已引进大企业、大集团200余家,是我国重要的“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据悉,国家正 在起草的“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已将新疆纳入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 之列。预计到2020年,新疆煤炭总产量将占到全国的两成以上,其中 至少有5亿吨进入全国市场。随着全国各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展开,新疆区域振兴规划的出台,新疆的资源优势将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新疆经济和煤炭工业必将迎来跨越式大发展的春天。
青海:煤炭预测远景储量380亿吨,截至2009年末累计查明储量56 亿吨。2009年产煤1283万吨。目前,青海煤炭生产矿区少,矿井规模 小、产量低,尤其是动力煤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相对突出。“十二五” 期间,青海将着力培育壮大骨干煤炭企业,促进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 和经济发展。
内蒙古:煤炭探明储量达7323亿吨,全国第一。煤种主要以褐煤 为主,优质无烟煤和炼焦煤资源较少。全区探明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的 煤田有五个,分别为东胜煤田(927.7亿吨)、准格尔煤田(259亿吨)、伊敏煤田(126亿吨)、霍林河煤田(131亿吨)、胜利煤田(158 亿吨);多数煤田为整装煤田,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2009 年,内蒙古原煤产量达6.37亿吨,跃居全国第一。“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煤炭工业将围绕“大”字做文章,坚持走“大煤炭、大煤电、大煤化”发展道路。按照自治区初步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区煤 炭产量将超过10亿吨,培育年产5000万吨至1亿吨特大型企业3个,年 产1000万吨至5000万吨大型企业20个,其它企业的产量均达到300万吨 以上。
二、西北煤炭工业发展特点
“十一五”期间,西北五省及内蒙古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 政策优势,发挥资源优势,紧紧把握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 发展契机,加大煤炭地质勘查投入力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淘 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了煤炭工 业发展步伐,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了煤炭生产能力和 科学发展水平,促进了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目前,西北煤炭工业 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储量大、产能高、供应能力强。西北地区和内蒙古的煤炭资 源禀赋优良,储量大、种类全、埋藏浅、规模大、构造简单、易开采。预测煤炭资源储量约4万亿吨,约占全国的75%左右(其中,陕西380 0亿吨,甘肃1428亿吨,宁夏2027亿吨,青海380亿吨,新疆21900亿 吨,内蒙古约11225亿吨)。探明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80%左右(其 中,陕西1700万吨,甘肃179万吨,宁夏334万吨,青海56万吨,内蒙 古7323万吨,新疆仅2009年就已探明储量2295万吨)。近几年,西北 地区和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增长强劲,供应能力持续增强,2009年煤炭 产量共约11.18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7%左右(其中陕西2.96亿吨; 甘肃3975万吨;宁夏5670万吨;青海150万吨;新疆8740万吨;内蒙 古6.37亿吨),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建设。
二是大集团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我国煤炭产业的大发展与大整合 已成定势,西北各省在国家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的大背景 下,纷纷加快了大集团建设步伐,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陕西陕煤化 集团2010年产量将占到全省的1/3;甘肃华亭煤业2009年总产量占全 省的50%;新疆煤炭企业的总数量已从2002年的1820家降到目前的25 9家,开采量从不到2000万吨上升至9000万吨,回采率提高到65%。宁夏也开始了资源整合,走大集团发展之路。内蒙古最近出台新政,鼓励现有煤炭企业以资源、资产为纽带,以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加快发展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
三是循环经济产业有力推进。以煤炭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追求绿色GDP,走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发展道路,已成为西北煤炭相关企业的共同选择。“十二五” 期间,陕西将以陕煤化集团为主体,“走出去、请进来”,深化上下 游合作,加快煤电路化港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神东、陕北、黄陇(彬黄)等新型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甘肃将加 快陇东大型煤电、煤化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宁夏将加快宁东煤电化 基地建设;内蒙古将继续鼓励煤炭行业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行业互相联合联营,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壮大产 业规模。
四是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随着国家煤矿安全整治力度加大,西北煤炭企业安全投入大幅增加,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 高,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2009年,陕西煤矿百万吨死 亡率为0.117,同比下降77.4%。甘肃为0.75,下降17.58%;新疆下 降到1.13;内蒙古下降到0.052。
五是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西部新建的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矿 井,基本上都采用国内外一流的大型综采、综掘等先进设备,现代化 装备水平大都达到了国内一流。且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人 才队伍建设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六是煤炭工业发展优势明显。
1、政策优势
一是国家能源战略重心正在西移,“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国家正加快西部能源通道建 设,西部能源东送“瓶颈”将逐步破解。
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北煤炭工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 遇。国务院在“关于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 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实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有利于西部 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是国家着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资源整合政策,有利于西北 地区煤炭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走 大集团发展之路。
2、资源优势
一是煤炭资源储量大;
二是资源禀赋优良,优质煤资源比例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三是煤层厚、倾角小、埋藏浅,开采成本低,适合建设大型、特 大型现代化矿井。
七是矛盾与制约因素突出。
1、运力制约。我国煤炭资源与消费需求的逆向分布,决定了“西 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煤炭运输格局。但近年来煤炭开采在迅速 向西北地区集中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及区位等原因,西部铁路建 设缓慢,欠账多,出口通道少,运能有限,运输总量与煤炭运输需求 有较大差距,运力不足的“瓶颈”制约特别严重。陕西陕北优质煤炭 资源南下困难、东出受阻;关中矿区和彬黄新区赖以出省的宁西线、陇海线、西康线等也都基本饱和。目前,西安铁路局的煤炭计划运量 仅5950万吨,而陕西今年的产量将超过3亿吨,运力缺口巨大;新疆 目前出省铁路仅有兰新线,复线去年开工建设,目前东疆铁路货运能 力还不足7000万吨。甘肃是连接大西北和大西南的交通枢纽,但境内 的铁路主干道目前仅有兰新线和陇海线;而青海境内只有一条连通东 西的青藏线。目前,西北地区既有铁路运力不足,新线规划建设周期 较长,运输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煤炭工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
2、环境制约。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 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在前期发展建设中,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以陕 西的榆林为例,每采1吨煤,就会破坏地表水2.84吨,破坏和消耗与 煤炭伴生的矿产资源8吨,生态环境成本总价值达66.1元;2009年全 市生产原煤2.1亿吨,采煤环境代价就达138.8亿元,而当年地方财政 收入还不足100亿元。(陕西煤炭工业局长王双明《对加快陕西煤炭 工业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原本就属于典 型的内陆干旱荒漠性气候,植被稀少,自然灾害频繁。大规模的煤炭 开发建设,受制于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3、人才制约。由于历史和行业原因,西北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 才普遍不足,生产一线职工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西部煤炭工业可 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陕西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中中专以上煤矿 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数的3.4%。(陕西煤炭工业局长王双明 《对加快陕西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新疆国有煤炭企业 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到职工总数的10%,地方小煤矿仅占 4%左右。
4、成本和税负制约。近几年国家法规明文规定和各级政府(部 门)出台的煤炭企业税费项目达37种,其中国家法规明文规定应缴纳 的税费17种。2009年,煤炭增值税率由13%恢复到17%,在全国范围 内开始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近期,国家对西部地 区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资源税率 由以前的2.5%提高到5%;国家征收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以 及安全费用标准提高、电力涨价、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不断增加的 成本,严重制约着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西北煤炭工业发展展望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格局,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 战略中的主导地位。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直接关 系着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西北煤炭工 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道路并不平坦,在优势与制约并存的现状下,必 须充分发挥优势,努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优化结构,加 快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
1、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重心西移、西部能源基地建设力度加 大、能源通道建设步伐加快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速度。西北地区要 在加大“十一五”确定的神东、陕北、黄陇(彬黄)、宁东四个大型 煤炭基地和已纳入“十二五规划”的新疆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 优化煤炭布局,加快发展速度,形成四个主体: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培育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2、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结 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 增加资金投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吸引人才和发展 科技教育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明确了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 排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实行土地 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同时还加快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部铁路网等能源配套设施建设,为西部地区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 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政策条件。
3、充分利用国家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西北煤炭企 业要充分利用国家上大压小的资源整合政策,充分发挥大集团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形成优势集群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4、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可持续发 展优势。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优势明显,煤炭企业应利用好这一独特优 势,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深化上下游一体化合作,转变发 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速度,使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促进西部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
(二)努力破解运力、环境及人才制约
1、开辟大运输通道,破解运力制约。西北煤炭企业要加强和政 府、铁路等方方面面的沟通协调,多方共同努力,加快推进西部煤炭 外运通道建设,构建大运输保障体系。同时提高煤炭就地转化比例,由一次能源为主向深度转化为主转变,缓解运输压力。
2、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开采之路。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环境 承载能力有限。煤炭企业要改变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采用 绿色开采模式(如保水开采、上覆岩层运移控制、煤与煤层气共采、无废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等绿色开采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 染、温室气体排放、地表塌陷,提高资源回收率,走煤炭绿色开采的 新路子。
3、注重科技创新,走人才强企之路。西北地区科技与人才实力 雄厚,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全国第三,兰州人才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 前列。西部煤炭企业要有计划地与专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加大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力度,提高可持续发展的 科技含量,培养一批创新型的煤炭工业专业化人才,使科技优势、人 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科技兴企、人才强企之路。
(三)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 健康发展
1、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以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为依托,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基础上,推进煤 炭企业的改革和战略重组,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关联度高 的产业集群,实现煤炭企业集团向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集约化、安全高效型转变。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尽快形成若干个由国有资本控 股、担负跨省区煤炭供应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平抑市场波动,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无序开采,增强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和对煤 炭市场的调控力,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从容应对下一步市场激烈 竞争期的到来。
2、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缓解煤炭 运输压力。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能源重心,要按照“谁开 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落实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 环经济,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煤炭洗选加工和就地转化比例。变运煤为输电、或其它,实现资源节约、运力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 发展相协调,促进煤炭工业发展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 约化方向转变。
3、实施大目标市场战略,构建煤化电路港一体化发展模式,加 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的逆向分布,造成全国煤炭供需区域性、结 构性、时段性等不平衡矛盾突出。随着西北煤炭企业产能的快速释放,近期制约西北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是运输问题,中长期是市 场开发布局问题。为此,西北煤炭企业要加快构建大目标市场体系,超前做好战略市场储备。一是实施大目标市场管理战略。对重合同、守信用、用量大的重点用户,实行“点对点”的大客户管理模式,构 建长期稳定的大目标市场体系。二是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进程,固化 市场。电力企业大规模参与煤炭开发领域,目前控制的煤炭储量已超 过1000亿吨,电力企业煤、电、路、港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对今后 的煤炭供需格局和市场配置产生重大影响。西北煤炭企业要积极参股 电力等下游企业,进一步固化市场。三是深化上下游合作,超前解决 长远发展的市场问题。西北煤炭企业要结合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 及布局,进一步深化煤、电、路、港、航各方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 关系为纽带、相互依存、共赢发展的产供运需一体化实体经济发展模 式,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资源与市场优势互补、各相关行业优势互 补。
同时,西北煤炭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振兴现代物流产业的难 得历史机遇和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深化上下游产业的 多元合作,形成上下游产业价值增值的供应链和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 体,走煤化电路港一体发展之路。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把现代物 流产业打造成为第三利润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煤炭物流产业发展方面,开滦集团已进行了成功实践,2009年实现 营业收入548亿元,其中以物流产业为主的非煤产业收入达到72%,值 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4、深入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培育现代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立 科学合理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煤炭行业先后经历了由低迷期、恢复期,到紧缺期、基本平衡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煤电双方市场意识 逐渐增强,在矛盾中前进,在合作中发展,已逐步由“煤电顶牛”过 渡到“煤电联营”。煤电双方作为市场主体,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 用理性化、人性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视野看待和处理问题,深化上 下游之间的战略合作,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参 与山西、内蒙古、西北、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等区域煤炭交易市场建 设,大力推进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和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共同 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煤炭市场交易体系,转变传统 的煤炭营销方式。通过市场化的煤炭交易新模式,发现合理的交易价 格,推动能够真实、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安全、环境损害以及合理人工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推动年度电 煤合同价格与市场煤价格并轨,促进煤炭市场健康发展。
5、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积极履行社 会责任。人类二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 坏。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保护家园,绿色发展,已成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作为全球第三 大经济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二。而中国80%的碳 排放来自燃煤,超过50%的煤炭又用于发电。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 境,已难以承受煤炭常规开采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我国政府已对国际 社会做出到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庄严承诺。在国家 加大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力度的政策环境下,西北煤炭企业要积极履 行社会责任,推广使用清洁煤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和对生态环境 的破坏,实现绿色发展。
6、创新管控体制,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 持续发展后劲。随着大集团、大企业的逐步形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和管理水平提升已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西北煤炭企业要创 新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研发体系,加快 产品结构调整,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管控水平,全面推进煤炭 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一煤 炭生产向资源综合利用、深加工转变,由传统粗放的煤炭开采技术向 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煤矿安全生产由控制伤亡事 故向职业健康转变,由资源环境制约向生态环境友好转变,逐步构建起 节约、清洁、高效、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总之,西北煤炭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时俱进地创新思路,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以优化结构促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企业,全力促进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西部乃至 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小组建设之可持续健康发展
小组建设之可持续健康发展
——读《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4)
小组作为班级的基本活动单位,运行的过程中充满艰难和坎坷,一不小心,就会隐去小组成立的意义。使小组这样一个平台良好的运行,梅老师总结的班级活动平台运行的几个基本要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首先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在构建平台之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平台的发展设定理想的目标,让理想的目标引领每一个委员朝这个目标前进。”“在目标引领下,班级就会形成追寻目标的氛围,氛围又会进一步促成目标的达成以及平台的顺畅运转。”
我们的小组有着先天的不足,尽管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这是千篇一律的,有共性的要求,而缺少个性发展的空间。小组各有组名,但这个组名只在小组成员为自己取名字时进行过讨论、创造,但今后的小组运行过程中,其影响就变得微乎其微。有的小组也有自己的口号,但口号过于单一的围绕学习或者大而空,起不到目标引领的作用。有专长的小组运行起来就会显得更具体,更实在,同时也能跟学生的生活、心理紧密结合起来。下一步,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各小组选定一个领域,制定具体的目标,形成类似于班级委员会的组织。这样做应该是有一定基础的。本学期,我们班小组的组合采取的是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制度,尊重学生意愿,按照各自特点进行组合。这样,在“志同道合”方面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目标的选择上,班主任需要做一些培训。
其次是明确的活动理念。这里有三点,分别是服务共享、良性竞争和通力合作。
“如果让孩子们做到最好,就需要他们之间有竞争。班级委员会的好处就在于竞争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活动任务的获得是竞争的结果,谁能竞争到,谁才是这项活动的执行者,这样,孩子们就会将任务转化为荣耀,由传统的接受任务的被动性,转化为为荣誉而工作的主动性,这样,整个班级的活动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是的,换个角度就有不一样的收获。学生往往对直接派来的任务没有多大感觉,很多都是在严密的监督之下完成,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质量。如果以“招标”的形式让各个小组“竞标”,这个过程本身就让学生动了起来,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有了参与的机会,事情做起来就显得简单了。
“竞争是团队之间的行为,而合作则是班集体的行为。”
“竞争本是生物学的关系之一,是指在两者或两者以上发生的行为,是指为了己方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个人或者团队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其中所需求的对象。竞争的起源更是带有损人利己的因素的。因此,当我们把竞争引入教育中时,就要注意剔除其中恶的因素。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全体受教育者向善的行为,而不是成全一部分人而遗弃一部分人的行为。”
班级活动平台的运行确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疏漏。既要利用有效竞争确保平台精神资源的鲜活,还要引导学生通力合作,为整个班级的发展做贡献。
活动平台有了以上要素的基本支撑,还需要有清晰的活动规划。所以,各个小组选定了自己的活动方向之后,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本组本学期的活动制定详细的规划,固定下来,目标的实现就不再是空话。
作为动力,展示环节应该是平台运行的加油站。特色小组的建设更应该注重这方面活动的组织。我想,开学初至今,我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活动的组织了,每天晚自习前的小组风采展示、集体点赞活动,都给小组展示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小组风采展示阶段,同学们的智慧与创意让人拍手叫绝。不过缺少的还是个性化小组的建设。下一步的目标就已经很明确了:让小组建设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给其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策略思考
畜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积极研究畜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并用以指导生产和工作,就可以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杜绝走弯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变观念,由单纯追求数量向以提高质量为主转变。随着畜产品短缺时代过去,以及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对畜产品质量的要
求不断提高。同时,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也提醒我们,食品包括畜产品在内确实存在较多的问题,提高质量、确保安全不仅是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是能否进入市场、赢得效益的关键所在,更是遵守法律(《食品质量安全法》已经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和社会公德的必然之举。因此,在发展畜牧生产时,应该以质量为先、好字当先。保证畜产品质量,不仅是要无病,还要无残留、无污染。这就需要全面做好疫病防控、投入品监管、饲养环节监控等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放心、安全、卫生的畜产品。
(二)调整思路,积极推广全程产业链经验。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转变、竞争加剧,分散的饲养和加工难以获得稳定的市场和原料,也不能保证原料及其产品的质量,因此将更加难以生存。而实行全程产业链,也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或者“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从饲料、种畜禽、养殖、防疫、加工、销售,实现配套衔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不仅可以实现按需生产,稳定供求关系,而且能够保证畜产品的安全性,实现产品的可追溯。今年以来,一些大企业的动作已经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如中粮集团投资100多亿元,分别在湖北和江苏启动养猪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内容包括种猪、饲料、商品猪、屠宰、深加工,并延伸到环保处理等环节;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等组成北京首都农业集团,集团拥有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3个中国名牌,集合了畜禽良种繁育、养殖、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物产物流等方面的行业优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总之,建立并完善畜牧产业链条,让畜禽养殖、产品加工、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诸多相关环节融入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当中去,可以实现整体应对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获得稳定的效益,同时也是依靠单位面积密集式养殖以外,实现规模饲养的最好方法。对此,应当高度重视,并因地制宜,抓紧抓好。
(三)多措并举,严防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近年来,畜禽疫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且症状非典型化、病因复杂化,致使防治难度加大。其中,有养殖量大、运输范围广的原因,也有集约化养殖造成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原因。搞好畜禽疫病的防治,既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动物产品检疫等各项防控工作,还需要养殖场、户主动采取科学养殖、科学预防疫病和防污染措施,从根本上预防传染病和污染物传入,做好各项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政府和养殖户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畜禽疫病防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超前谋划,把预防养殖业污染放到重要位置。规模养殖比例的不断增加,有效保证了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了养殖业整体水平,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排放物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显示,中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地负荷已经达到警戒值水平。换句话说,畜牧业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近年来,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近郊,先后出台了限制养殖业发展的法规法令,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还应当看到的是,治理养殖业污染不仅是一个环保问题,也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措施。因此,这项工作必须提前着手、超前谋划、严格治理、强化预防。治理和预防养殖业污染有两个重点:一是治理。无外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包括粪污的综合利用、日光自然干燥、烘干膨化处理、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氧化、生物发酵处理等,这些措施既提高了粪便作为植物肥料的利用效率,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减少排放。全面合理地进行营养调控,研制环保型饲料,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畜禽养殖健康持续发展。这是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文明与可持续城市化
文明与可持续城市化
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城市化。目前,中国有660多个城市,城市化比例达到41%左右。据预测,中国每年城市化比例以1.5%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将达到1500个城市,每年有1000万左右人口进入城市。中国的城市化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认识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全中国和世界普遍关注的21世纪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中国城市特色危机的“六个盲目”性
(1)盲目拔高城市定位。中国一共有661个大中小城市,其中竟然有182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如广州提出15年赶上亚洲“四小龙”把广州市建设成为具有强烈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性交通枢纽、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研中心、旅游中心,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和人类的繁荣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2)盲目提倡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仅有20万人口的小城市的市长,也片面地认为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就是城市生态良好。
(3)盲目进行旧城的成片改造,搞形象工程。如有一座城市其实特别困难,特色是养奶牛,市领导下令,拓宽了一条大马路,在路两旁刻了许多花岗石的牛雕塑,有300多个。这个工程花费了上亿元,而这个城市的财政收入中,城建资金只有2000万元。在“形象工程”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城市规划中的盲目性。
(4)盲目迎合小轿车的交通需求。片面强调防止道路交通堵塞,而规划建造大马路、立交桥和拓宽旧街道。决策者们是坐小汽车的,他们希望能加快行车速度,以至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布置超宽的马路、不分青红皂白地拓宽机动车道、砍伐人行道树、取消自行车道。个别城市还对取消自行车道予以立法。
(5)盲目地进行功能分区,片面强调功能单一的各类园区。
(6)盲目地体现第一责任人的权威。认为我既然是城市第一责任人,就应该有绝对权力修改规划。这麻烦就大了,有的城市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现象。城市总体规划是第一资源,总体规划错误就会导致建设错误,而建设的错误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二、文明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化、现代化
以“城市范式”来考察人类城市的变迁,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四种范式:“商业范式”的城市、“工业范式”的城市、“生态范式”的城市、“文明范式”的城市。文明城市称号是在当代中国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同时,当代中国的文明城市又是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复合型生态平衡城市,是富有市民凝聚力、归宿感和认同感的城市。
文明城市作为可持续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理想选择、理想模式,必然体现并实现于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践中,必然要以文明城市的实践结果来验证和支持。2005年文明城市的评选表彰,2008年以及未来每 3年一次的文明城市评选表彰,其本质是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应走文明发展道路。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文明的水平在总体上反映城市的可持续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全国从2005年开始的文明城市、文明城区评选表彰,以《测评体系》为标准和尺度,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测评体系》正在成为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区的重要工具。
三、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化、现代化文明品质的实践路径
(1)以弘扬实践“城市精神”为主线,努力打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城市精神是支配市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集中表现在四个层面:在行为方式层面,表现为市民在社会行为和交往方式中展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以及市民普遍认同的习俗和习惯;在规章制度层面,表现为政府部门的为政风格,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风格;在文化生活层面,体现为以现代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的精神气质,各类重大活动中的民俗民风,大学和学术团体的文化流派与风格;在城市景观层面,表现为渗透在城市规划布局、历史遗存和现代建筑中的精神风格与气质。
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对城市历史的积淀,必须兼具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和城市自身的个性。城市建设形成了城市的“筋”和“骨”,文明城市建设铸造了城市的“气”和“神”,凸现出“城市水平、城市风格、城市效率、城市精神”;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素质,发掘城市文化、历史与亲和力,提升城市的品位与魅力。城市的品
位与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摩天大厦和繁华的街面,更在于它的文化、历史和亲和力;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又要营造城市空间的人文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用人文精神塑造社区,使之成为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既保护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至上性;既尊重个人的自由空间,又培育人际关系的亲和氛围。在弘扬实践城市精神的过程中,营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2)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全面规划市民素贡建设,培育市民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诚实守信、博采众长的风范,培养市民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知难而进的敬业精神,扶贫帮困的关爱精神,崇尚节俭的奋斗精神,玫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突出对“公共空间”、“公共需求”、“公共服务”的关怀,提十城市化、现代化文明品质,促进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城市化、现代化文明品质的标志是: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体制与机制。文明城市的创建通过对突出“公共空间”、“公共需求”、“公共服务”的关怀,促进公平公正的社会体制与机制建设。
(4)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中性化、均衡化,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多元文化能在合理的空间配置环境中和谐共存共生。比如:政府在住宅社区中应强调多样化的人群结构、多样化的房屋设计、多样化的住房契约、差异化的价格、混合的功能、明晰的公共领域等。混居虽然会触及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问题,但适度的多样化混居可使低收入阶层享受到较高的福利设施,尤其是高质量的中小学,以减少其子女再度陷入贫困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收入阶层的近距离交流,有助于增进理解,提高其生存能力,化解阶层隔阂。多样化混居的比例一般为4:1,低收入阶层占五分之一。事实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就是这样做的,较有效地化解了阶层之间的隔膜与对立。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实施“政府公屋”工程和配套的公积金制度,取得良好效果。
第五篇:构建员工合理化建议体系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个生机蓬勃、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除了拥有优秀的管理模式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外,还应该拥有能激发员工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关心企业、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积极性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化建议活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合理化建议活动,既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一种良好的文化策略,它为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企业的振兴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将从建立完善反馈机制、评审和激励体系以及活动效果评价等方面对如何构建员工合理化建议活动体系进行探讨。
完善的反馈机制是前提
一百多年前,克虏伯先生①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的管理概念,从此,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合理化建议活动迅速在全球企业中掀起。
在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实施中,反馈机制是否完善有效,是合理化建议活动成功开展的前提。不少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组织者都有这样的困惑:刚开始搞合理化建议活动时,员工积极响应,收到的建议条数也很多,活动的组织者会整理出好的建议,交给相关部门论证实施,为企业带来了一些好处,同时对提建议的员工给予奖励。但是,由于组织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度随着实施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以后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时,合理化建议的条数会越来越少。原因便是完善的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和健全。对员工所提出的建议没有反馈,一方面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使合理化建议活动流于表面形
式,活动难以持久,或是空谈一些难以实施的“建议”。因此,没有反馈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是单向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摩托罗拉是一个跨国大公司,其员工沟通方式之一就是“我建议”(I Recommend),每一个员工都能以书面形式对公司各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全面参与公司管理;而与我们看到的一般建议版本不同的是,该公司的表格包括建议内容、评估意见和结果跟踪三大块内容,且一式三份:一份留给建议人,一份由专门机构评估是否接受,一份交人事部门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而无论建议是否合理,员工的每一份建议都会得到及时的反馈,反馈是否及时又作为是对评估部门的年终考核内容之一。凡是被公司接受的合理建议都会被实施结果跟踪,在每年年终,将根据建议跟踪的结果进行评比,并在举办隆重的颁奖仪式,对建议人实行重奖。作为企业内部的行为识别之一,“我建议”活动的徽标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个箭头的组合,意味着建议与反馈同等重要,而在标题下面是这样一行字:“积极的建议、衷恳的反馈、切实的行动。”
由此可见,企业组织员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过程中,组织者积极的回应与建议者的热情同等重要。
健全的激励体系是保证
激励是一种管理手段,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过程。在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中,激励很重要。通过一定的奖励,对员工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将大大激发员工广泛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积极参与企业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员工,哪怕他提出的建议不是很妥当或者没有高度,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应该肯定他们的“成绩”。
激励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要与物质挂钩。有时候,一句话、一件小事都能让员工产生共鸣。日本企业以合理化建议以数量多、质量高而闻名。深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企业对提出有价值建议的员工能及时兑现报酬,这样做可以让提出建议者在享受到劳动报酬的同时,也感到上司和管理者对自己劳动的尊重和支持,主人翁的意识油然而生。
我们想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员工投入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取得效果,那么建立健全激励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健全的激励体系能把合理化建议与员工实际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符合“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道理,它让员工明白,只要积极投入合理化建议活动,给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员工本身才能得到实惠,贡献越大收入越丰。如果能做到和把握住这一点,员工投入的积极性就有可能从低层次的感性向高层次的理性发展,员工将会使出全部能力和智慧投入其中。而这些能力和智慧是靠学习和实践得来的,这样又必将促使员工去主动从科学技术知识上寻求制高点,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
专业公正的评审是基础
反馈、奖励都要建立在公开透明的评审基础上,因此,建立专业公正的评审体系尤其重要。合理化建议应该不仅仅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还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对合理化建议的可行
性、先进性、有效性以及可借鉴性进行科学评估和论证,优化完善有价值的建议并保障已立项的建议达到预期结果,这样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才是有效的。
合理化建议的评审,需要对建议的项目、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对有价值的建议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专人进行落实,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并监督落实其实施情况和工作进度。
德国企业在合理化建议管理上有一种集约管理模式,其特点是设立合理化建议管理办公室作为合理化建议交流与协调中心,任命点子经理,由其负责接收员工建议,对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予以指导,对合理化建议报告进行初审后转交评审委员会。而评审委员会主席由企业领导任命,成员包括点子经理、两名技术专家和两名工会代表。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对建议是否具有操作性及实施后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奖励建议。他们还对执行合理化建议的预算经费和实际效益负责,有些合理化建议在决定实施前还需经专家鉴定,可见他们对合理化建议评审的重视。
前文提及的摩托罗拉公司的“我建议”活动,虽然是大型(跨国)的、长期(跨年)的活动,但它的初始形式相当松散,在摩托罗拉各分支机构的办公室走廊,甚至食堂等地方都放置有空白建议书,员工一旦想到好的点子可以随时写好交到指定地方,由相关部门收集进行评审。评审的条件是员工们提出的建议都必须以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前提,以促进公司发展为目标。这种“易参与,严评估”的运作方式避免了举办大型活动高成本、低效率的弊端。目前,合理化建议从原来
生产环节的增产节约、修旧利废、小改小革,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参与者由一线扩大到科技人员、决策人员和各级管理者,其“技术含金量”和“市场含金量”均有大幅增加和提高。对合理化建议正确、专业的评审关系着活动的成功与否,如果对建议缺乏正确、专业的评审标准,最终会让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进展事倍功半,或者不能有效地开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效果评价体系是核心
今年以来,珠江啤酒集团通过建立合理化建议效果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鼓励员工立足本岗位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发挥员工聪明才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效果评价体系要求以各工会分会为单位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评审并组织实施,通过评价体系每月对各单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活动效果(D)主要由合理化建议提出率(R)、合理化建议实施率(S)和成果巩固率(G)三个要素综合评价,通过公式:D= R×35 %+ S×35% + G×30%,计算得分,从得分直观活动效果。其中,R=合理化建议总条数/单位总人数; S=实施的合理化建议总条数/合理化建议总条数; G=合理化建议巩固条数/实施的合理化建议总条数。合理化建议总条数、实施条数算每月累加,单位总人数由于可能发生人员的变动,取平均数;巩固条数核算当月为止,得到保持的合理化建议累计条数,若仍在实施,即算成果巩固。
可以看出,D由R、S、G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实施效果评价体系,通过每月对各单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效果给予客观评价,每季、每年进行小结评比,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员工更多提出合理化建议、更多的实施。合理化建议效果评价体系实施半年时间以来,珠啤集团共收到员工合理化建议2047条,实施1261条,巩固1059条,员工的建议得到较好的落实,实施成果得到巩固,合理化建议活动得以持续开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合理化建议走过场、敷衍了事、不求实际价值、难以持久的各种弊端。
注解①克虏伯先生于1872年最早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概念,从此,德国企业开始陆续实施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合理化建议管理不仅是德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