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学生管理理念调整在安全文化节的实践
学生管理理念调整在安全文化节的实践
摘要:当下我国社会针对学生群体的犯罪案件、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学生个人责任意识的欠缺,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应有怎样的调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度校园安全文化节的举办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学生管理 安全 文化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业潮流汹涌澎湃,社会因之而起的利己、拜金等个人主义思潮也不断高涨,由此产生的犯罪问题、群体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诚然,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制度上与法规上的不健全增加了我们基层学生管理队伍的工作难度,但学生管理的对象为学生、工作的“以人为本”原则却是始终不变的。因此,如何在高校日常的学生活动之中运用坚持传统且合理新颖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学校及老师管理工作的认同感,是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举办的“2015校园安全文化节”就是我们将以往单一的灌输式的安全教育管理模式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学校有效引导为辅开展的创新学生管理理念的有益尝试。
针对我国政治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社会问题不断增加、学生安全事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应以以下三个方面为目的:首先,学生管理工作应始终以维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与校园的和谐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学生利益;其次,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加强学生责任意识与自立能力为主线,通过具有前瞻性、计划性、可行性的有力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最后,学生管理工作应为高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宗旨服务,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为此,我们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调整应从以下三个角度为切入点:首先,保持优良传统,坚守工作底线,师范类院校所应有的日常工作我们要有效落实,工作方法以奖励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严肃处理学生不良行为为辅;其次,洞悉学生普遍心理、深入把握学生情况,针对社会与校园的热点问题开展同学生的平等交流,兼顾思想引导的教育方式;最后,合理分配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样且饶有兴趣的社团活动,加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间的相互了解,突破学校以班集体为活动单位所造成的教育影响瓶颈。以上述理念为指导,我们在“安全文化节”的活动实践当中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以当代大学生注重网络信息分享、自身切实参与、追求实际奖励的普遍心理为出发点,在活动正式启动之前就开展了活动LOGO的征集活动。我们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交流方式,以微信、QQ等社交工具为平台,所有参赛作品均以电子邮件形式采集,由负责承办活动的老师与学生干部在网上与参赛同学进行交流,说明活动以安全理念的传递为宗旨,鼓励学生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宣传标志,启发学生对安全一词应有内涵的思考,使学生对安全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不断加强其自身的安全观念。与此同时,QQ与微信的沟通增强了各学院之间学生与老师的联系,将网络社交平台从及时传递学生管理工作日常任务与通知学生生活学习信息这一功能单
一、自上而下式的传声筒转化为密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感情的工具。
第二,以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较重易于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公共意识比较淡薄、对于集体活动不太热心的问题为出发点,我们在举行本次活动开幕式的同时,要求参加活动的学院派出一定数量的观众,并邀请成都市消防支队龙泉消防大队为在场观众演练寝室突发火灾的应急方法。在演练结束后,由学校保卫处配合消防官兵,以自愿参与的形式,对在场师生进行灭火器使用方法的陪训。消防演练的开展不但在参与集体活动的问题上对学生做了严格的要求,使学生明确遵守集体规则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际操作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也切实加强了他们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讲解员在活动中对师生提出的遇到突发安全事故要保持镇定、第一时间报警、合理选择逃生路线及时离开现场等建议,其适用范围不止于火灾事故,而是人们面对绝大多数突发安全事故时所应采取的最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此项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与自己生活学习联系最为密切的校园环境安全情况的认识,有效地加强了他们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心理素质,同时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个体行为不当可能会给他人、乃至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不良后果,为其树立正确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其集体主义精神做了有力地提醒。此后,由副校长谢名春教授开展的寝室安全文化讲座,用传统的教育讲解方式,从寝室这一小集体入手,不断将个人安全责任扩展到家庭、学校乃至社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集体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集体活动的适应能力,减少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负面情绪。
第三,以当下大学生虚拟环境交流较频繁,而往往轻视实际生活交往这一问题为出发点,我们将宣传海报设计比赛、演讲比赛、PPT制作比赛、辩论比赛四个子项目活动同时开展,通过赛制的合理安排使四个子活动有机结合、彼此产生良性互动,如:将海报设计比赛中的优秀获奖作品,在校区演讲比赛与辩论比赛决赛的现场进行展示;将演讲比赛的校区决赛与辩论比赛的校区决赛共同举办。这样的活动安排,一方面使每一个参加单项活动的选手与观众可以对其他活动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参与活动的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交流机会,扩大了各项活动的影响力与安全文化教育的效果。在参赛学生个人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能够及时看到自己努力付出所获得的成果得到更多人的观摩,增强了其荣誉感也激发了观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演讲比赛与辩论比赛均以与学生生活安全息息相关的内容为话题,用社会发生的真实事件为案例,增强了参与活动学生的获得感。PPT制作比赛则在宣传安全知识的同时,使软件应用这一作为学生毕业工作后所必需的实用技能得到其重视,参与活动的同学则在活动中得到了远多于活动内容的收获。另一方面,这样的活动安排有效地整合利用了学校在正常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时比较紧缺的场地资源,节约了师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精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活动可能对其日常工作学习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因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同时也减少了活动的开销。
最后,以当前食品安全、出行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为出发点,我们在活动闭幕式上,通过学生工作部部长朱建军平实的总结报告,运用传统的理念灌输方式再次向学生强调了安全对其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寝室管理、外来车辆管理、周边黑车摊贩治理的阐释,表明了学校采取严厉手段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决心。其后的颁奖仪式,在发放获奖证书的同时,我们为获奖学生分发奖金一万余元,在注重精神表彰的同时,遵循商业竞争时代应有的物质鼓励原则,以此对学生的功利意识做正确的引导,向学生证明参加集体活动与个人生活追求并不冲突且有所裨益,为学生适应社会规则打好基础。
文化内涵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发:首先,本次活动以入学新生为主体,以社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其安全责任意识为主要目的,兼顾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培育、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无论学生工作的形式如何变化,其工作目标都是学生这一群体,教育之中融入人文关怀是我们有效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因此在本次活动当中我们突出了“文化”教育的作用。诚如C.S路易斯在《人之废》一书中所言:“老教育是一种传承:人之为人代代相传;新教育则只是宣传。”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展迅猛,资讯传播十分便利的时代背景之下,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因网络亚文化所滋生出的一些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不良思想倾向而为许多人所鄙薄废弃。被这种危险思潮所裹挟,许多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也都强调创新以适应当下学生群体出现的新问题,却极少有人注意“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一重要论断,总是试图将学校的管理措施与应对学生现况挂钩,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尤其是适应集体、适应社会这一“使学生学会生存”的教育根本目的。因此,在本次活动当中,我们对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纪律要求比较严格,对社团组织活动的效果做了明确规定,不止于对学生做宣传,更采用实际手段促使他们养成集体意识、明确一个成年人理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进行了强调。其次,本次活动以工学院开展多年的安全论坛为基础,着重发挥本学院专业特色以培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丰富其他专业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是在校学生第一任务”的认识为目的。针对学生中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所普遍存在的“学校是小社会”、“学习知识对未来发展并无决定作用”、“情商与人脉是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等思想做有力地矫正。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功利意识的正确定位,在实行奖励机制的同时,使学生明确“先义后利”这一正确传统观念的重要性,反对因过往形式主义宣传“重义轻利”的错误观念使学生产生矫揉造作、言行不一的虚浮作风的同时也反对当下“唯利是图”的社会思潮对学生行为的错误引导。最后,我们通过对入学新生参与本次活动的要求与引导,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涯有一个合理地规划,在自觉对其参与活动所得产生反思之后,达到“认识自己”这一为人生的目的。
结语:虽然本次活动尚存在对学生干部的锻炼较多,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不够全面以及活动形式主要以个人特长的展示为主、专业知识教育不够深入等问题,但对于学生针对安全问题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由受管理者外力引起的自发向因内在心理需要的自觉转变是起到切实作用的,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由树立关乎切身利益的安全责任意识开始,向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公共意识、集体精神努力,为其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做好准备。
第二篇: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的路径创新探讨论文
一、人本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管理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行为的管理和规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籍、考试违纪违规、学生处分、学生入学注册、升级、降级、休学、复学、退学、毕业、转专业及转系等管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的范畴进一步扩展,诸如助学、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等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课题。同时,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显著的是由以前的“严格管束”转变为“服务指导”,体现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服务型、人性化方向转变。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现代解读
随着素质教育、服务型管理等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逐步确立,高校学生管理不再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罗列的事项,而是包括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原则、目标、事项等在内的理论体系。其中,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处于首要位置,只有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才能适应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与服务。首先,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管理和服务对象,应深刻地理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特别是生理与心理特征、知识文化结构、个人兴趣爱好、成长环境等,由此把握其思想动态,并运用教育学原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其次,高校学生管理由高校负责实施,在配备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时,重点考量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洞察、日常引导、应急处理等学生管理事务的能力;最后,高校学生管理是包括管理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总之,高校学生管理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运用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而进行有组织的规范、指导、教育、咨询、服务的过程。相对教学、科研等学术性事务而言,高校学生管理主要属于行政性事务。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均设立了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是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等,此外还包括保卫处、后勤集团、公寓中心、院系学生管理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等。高校学生管理事务大体上可分为日常性事务和个体性事务。前者诸如学生注册报到、户口迁移、评优考核、毕业就业等,往往涉及到特定的学生群体,且具有纯粹的事务性,这些管理事项的条件、流程或程序较为明确,只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异议,也不会侵害到学生的正当权利,因此,在对学生日常性事务的管理中,重点在于做好服务工作。后者则具有明显的个体性,诸如学生违纪等,往往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类工作的关键在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予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坚持教育为主的原则,使其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从而促其真正达到内心反省。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区分不同的事项,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做到一般性的日常服务和个别化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人本理念的理论基础
人本理念,又称之为“人本主义”或“以人为本”,中西哲学中均提出关注人的价值、倡导人的自由、尊重人的尊严,并经长期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哲学理论。此外,需要层次理论和学生发展理论也为人本理念提供了现代诠释视角。
1.学生主体性理论
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但学生并非管理的客体,而是具有认知、思维和判断力的主体。只有将学生作为主体,才能在双向互动中,以国家社会的人才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着眼点,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模式,才能缓解学生的逆反抵触心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果。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一般是指“从人的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1]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衡量存在的事物所以存在的尺度,也是衡量不存在的事物所以不存在的尺度。”[2]近现代以来,尤其是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和危机不断加剧,西方哲学进一步研究人的内在本性、价值和意义,提出应将尊重人作为根本,倡导人的自由。我国古典著作中即有“以人为本”的提法,如《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务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3]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不仅有其极为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传统,而且以其历史之悠久、思想之精髓而堪称人类人本主义思想之大成和典范。”[4]因此,人本理念下的学生管理,其实质是将学生从客体提升为主体,要求管理者重点关注被管理对象的需求和利益,研究学生的地位以及如何积极地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作用。
2.需要层次理论
近现代以来,对人的关注日益兴盛,并发展出了多种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即为其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当低层次需要得以满足后,这种需要便失去了对行为的动力作用,继而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人们又会采取新的行为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新的需要,即“人是一种求索的动物———只有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即接踵而来,这个过程永无尽头,从出生至死亡。”[5]对于大学生而言,基于其认识能力、情感、知识等综合因素,其对“自我”的追求日益迫切,尤其是特别在意自尊感,尊重与被尊重乃至在高校中是否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比如在学生社团中担任一定职务、宿舍生活中的威望以及获得机会参与老师们组织的一些活动等),均是其特定“需要”的表现形式,高校学生管理应关注其需要,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良性互动。
3.学生发展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以存在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认为学生有选择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对于“学生发展”,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解读,如米勒和皮恩斯认为,“每一个处在发展阶段的人都面临着完成不断增加的复杂的发展任务,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获得个体的独立”[6],山福则指出,“发展史一种积极的成长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可以融入群体,参与各种活动,获得各种经验”[7],罗杰斯则将之理解为“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不断地成长、进步,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的方式”[8]。学生发展理论纠正了以往将高校作为“保姆”、将学生作为被动的服从者的做法,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张扬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中积极学习,从而培育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概言之,人本理论杜绝将学生“机器化”,避免管理者机械地将自己的意图强加于学生,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与大学生向成人转变的生理与心理状况相符。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可简略地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网络结构[9]。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刚性管理模式相比,该模式认为学生管理属于一种服务,高校的学生管理职能本质上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从而为其成长和长才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服务性”是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显著特征。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服务与被服务这种新型的关系,使得教育、管理、服务、发展融为一体,从而拉近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配合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使其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有序进行。管理方式上,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摒弃了传统的单向性管理思维,主张高校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动的关系,将学生作为管理环节的正向要素而非对立面,将学生管理作为高校与学生日常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使二者在双向互动中赢得理解,建立起以双向沟通为基本方法、以学生支持高校学生管理服务为特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服务于学生的充分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由此可见,人本理念创新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思维,将单纯的“管束”转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的、以互动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该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不仅重新定义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双向互动关系,而且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基础,促进了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求高校管理者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质量。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反思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深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管为主的方式,服务型管理模式也付诸实践,高校内部成立了诸如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等各类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构。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需要。
(一)学生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即管理的指导思想或宗旨,决定着管理行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理念应是服务于学生成长和成才。尽管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仍保留着某些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烙印,同时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学生与高校之间并未完全建立理想状态下的双向沟通互动关系,现实中仍然存在着某些无法避免的依赖关系,即高校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地位。在这种管理方式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管理理念是“严加管束”,即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惩处等负面评价对学生的行为严格约束,避免学生的行为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破坏。就效果而言,这种管理对于维系正常的教学秩序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为代价,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客观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个体需求也并非整齐划一的。尤其是大学生即将或已经年满18周岁,法律上已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其思维方式、主观认识、心理感受等精神层面已达到行为主体的一般标准,他们也具有释放其作为主体存在的强烈愿望,如果仍然将其作为管理对象予以压制,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而且无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二)学生管理机制行政化
学生管理在高校日常工作系统中属于行政事务,由于“在特殊的文化背景和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大学的行政系统已成为游离于教育目标之外甚至悬浮于教育系统之上的一个独立体系”[10],高校学生管理的体制、机构、模式等也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行政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在“官———管”直线型管理思维的支配下,建立科层制的管理组织,并运用行政权力分配资源,达到管理的同一化效果。以高校现有的学生管理体制为例,目前基于党政分开的原则,建立了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两大系统,前者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牵头,建立了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院系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等垂直的思想教育工作系统;后者则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形成了由学生处、院系学生管理机构(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班级班委会等在内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中,思想教育系统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主要职责,旨在丰富高校文化生活,而后者则主要以学生日常管理为本职,通过垂直的行政权力运作,甚至运用“威权”促使学生服从学校秩序。尽管二元的学生管理系统表面上权责清晰,但实际上对学生产生直接而重大影响的往往是行政管理系统,使得学生不得不听命于行政权力,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特长而违心地跟从行政管理组织所设定的目标,难以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难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学生管理内容忽视个体需求
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以学习为主,尽管很多高校建立了综合性的学生素质考核评估体系,但学业成绩仍然占有较大比重。毋庸置疑,大学生处于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应以学习为本职,高校学生管理应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但大学生与初高中生不同,学业成绩并非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单一的考试成绩已难以作为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唯一依据。如果仍以分数论成败,则无益于高考“指挥棒”下的某些学校仍然推行的应试教育,这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格格不入,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往往以自己设定的管理目标为主,强调学生应服从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事实上,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高校的发展目标应是一致的,即学生的长才实现了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也达到了社会获取人才资源的目的,但人才资源的基本标准是人的情商与智商较高、心理健康、业务素质良好、综合能力突出等,这需要学生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锤炼自我和完善自我,一味地按照高校制定的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则会抑制学生的个体潜能,甚至引起某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导致人格不健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学生管理方法缺乏人文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一般方式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如学生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则予以严格处理,通过制度的正面引导和对违反制度行为的负面评价达到维护日常秩序的效果。表面上,这种“规则之治”无可厚非,也符合高校管理法治化的一般逻辑,但现实中,这种“规则”往往是将行政权力合法化,由此形成的“规则之治”本质上是行政权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渗透,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首先,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具有单方性,主要在于贯彻高校的管理目标,而不是源于学生的自下而上的制度设计;其次,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以负面评价为主,主要是通过处分等惩罚措施震慑学生,使其默认并遵从高校规章制度,而思想教育、行为引导、表扬激励等正面倡导性措施较少;最后,高校学生管理主要采取专断的单向行动,要求学生服从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由于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缺乏人文性,导致学生不愿或较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诉愿,难以真正地融入高校学生管理中,无法发挥其在学生管理中的能动性,也导致高校学生管理者疲于应对繁杂的管理事务,尤其是在各类敏感时期,不得不“提心吊胆”地采取多种手段防止学生“出乱子”。因此,如何将人文精神植入高校学生管理中,在实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三、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创新路径
管理是一门艺术,高校学生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艺术。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应走出传统行政化管理的思维,建立适合当前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
(一)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
人本理念是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核心,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化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近年来,教育消费合同关系成为研究学生与高校之间法律关系的新视角,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种法律关系的确立,打破了学生管理行政化倾向,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与学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重新定位,因此,高校应以服务于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二是给予学生民主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他们大多数在民主、自由、个性张扬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因而难以接受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高校学生管理应致力于营造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其共同参与决策和执行。三是树立法治理念,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法治原则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应切实尊重大学生的权利,对学生的负面评价应遵循程序正当性原则,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质证权和抗辩权。正如有学者所言,“整合和完善现行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法律机制,在利益博弈中实现制度公平及其与上述群众利益诉求的契合,是当前完善和创新管理、维护社会内部和谐稳定与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方向”[11],这同样适用于高校治理和学生管理领域。为此,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避免将学生作为单纯的管理对象或客体,避免将管理者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而是在适当的范围内给予学生应有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使其主动地接受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二是个体化原则,即承认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采取差异化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引导性原则,即杜绝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粗鲁干涉或训导,而是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引导,使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并主动地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创新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分为以党委、团委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以学生处为中心的行政管理系统,并实行学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或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这种二元并立、二级(或三级)垂直的网络化管理体制,在实践中采取的党政合一的运行模式,即党委学生工作部与学生处“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由此形成了条块结合、纵横联合的管理体制,其弊端在于多头共管、政出多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人员疲于应对繁琐事务等,因行政机构林立而强化了学生管理的行政化,不利于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贯彻落实。基于此,可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予以重新整合,建立集中、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一是将学生管理作为行政性事务,统归学生管理部门,建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直接领导、学生处负责总体协调、院系二级单位负责实施的一元管理系统;二是学生处下设若干部门,各行其责,统一负责高校学生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等工作;三是以院系二级管理单位为基础,建立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并对其适度放权,使其发挥学生管理服务的基础性作用;四是院系建立导师联系学生制度,由专业老师负责联络若干学生,对其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并引导其向学校各级学生管理部门有序地反映情况,形成导师与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共同服务学生的格局。
(三)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创新
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主要体现为:一是高校学生管理规范的制定应广泛、充分地征求学生意见,对于学生有能力自我管理的事项,可由学生自行制定行为规范,报学生管理部门备案。由此形成的学生管理规范,既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意愿,又遵循了民主原则,可提高制度规范的执行力。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学生社团,由其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各类文化性学生社团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地发挥,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但管理服务性学生社团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尤其是个别协会出现官僚化倾向,偏离了其宗旨,也严重地损害了其公信力。因此,应致力于高校管理服务性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使其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团组织。三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成为网络资源的重要消费群体,可运用微博、博客等进行大学生教育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应对网络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分析和监控,尤其是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各种不良动向,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影响扩大;四是利用大学生群居生活的特点,与班级、宿舍为重点,与学生干部、宿舍长等为纽带,在小范围内开展学生自我管理服务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
四、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的路径创新,关键在于彻底改变将学生作为对立面的思维方式,将其作为“合作者”,通过学生的积极合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最根本的是解决观念问题,只有观念上正确地认识学生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指导学生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当然,高校学生管理是多方面的,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树立和落实,既需要理论上予以深入探讨,也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随着高校的特色化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并非千篇一律,而应结合高校实际,探索适合其发展现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由来与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
[2]舒祎光,李秉平.自然辩证法辞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854.
[3]徐龙福.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及现实价值[N].湖北日报,2004-02-05.
[4]张现林.中西哲学比较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7-9.
[5](美)加里海伦等.以人为本:管理大师麦格雷戈论企业中的人性[M].王继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47.
[6]方魏.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6(4).
[7]克里斯汀仁,李康.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8]马冬卉,陈敏.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及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9]冀学锋.论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10](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31.
[11]梁平,陈焘.政治诉求与权利救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第三篇:管理理念、管理实践、员工行为
龙湖提倡的管理理念、管理实践、员工行为
持续把“爱干活”当作龙湖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内部员工之间,能不叫“总”就不叫“总”(可以直呼其名或其自己愿被称呼的称谓)。对高绩效、高潜力的人群适度的“偏心眼”和“开小灶”。相对广泛的员工股权计划参与,让员工分享公司的成长与成功。对员工高标准严要求,帮助员工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中产阶级。员工明确表达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及目标,对自己的发展负责。进行针对个人的绩效评估,并坦诚与被评估人沟通。薪酬保密制(保密范围包括保障薪酬、奖金、股权)。仕官生校园招聘以培养中高层为目标,为他们提供一个长期职业、事业发展平台而不仅仅是个工作。“绽放”也以培养营销中高层为重要目标之一。高层领导与年轻员工多接触,了解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在外聘中层以上人员时,把是否有较长的连续服务时间(如:服务5年以上,一次晋升以上)作为应聘者工作经验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给上级做工作建议时多让上级做选择题,少做开放式的问答题。内部沟通表达意见时,使用倒置法(即先讲建议、结论,再讲依据)。作为上市公司,主动去符合各种外部监管的文字及精神要求。鼓励项目团队人员之间在战斗中形成同志友谊。认可员工的地域灵活性,在回报上向通过地域灵活为公司做出了贡献的人员有所倾斜。对新员工,尤其是应届毕业的新员工,在入职初期要有特殊关怀。可以越级汇报或越级指令,但要让中间层级的人知道在发生什么事。在中高层(5级及以上)里要有20%以上的女性。不断将高潜力员工轮换到非常不同的新环境中去(包括新公司开创的环境)。日常工作便餐时提倡AA制(即使有上下级在一起),非工作便餐时级别最高的人付钱。员工随时可在内部员工论坛上自由发言、匿名发言。员工及时申报各种可能的利益冲突(如与配偶的公司有业务往来等),并回避相关决策。在跨地域、跨业务板块、跨职能调动员工时征求员工意愿,不强迫员工调动。允许价值观上适合,离职前绩效或潜力不错的员工重入公司。将客户满意度等当作衡量地区公司绩效、高管绩效的重要指标(占比20%以上)。对匿名信的态度:“不鼓励,不禁止”。
即使司龄再长、经验再多也不随意以“老龙湖”自居。员工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依法及时报税。做重要业务讨论时,职位最高的最后发言。对置业顾问、现场出纳这类岗位保证员工平均每周能至少休息一天。开长会每90分钟休息15分钟,到中饭时间按时吃饭。
鼓励员工成立以兴趣为纽带的协会,开展如摄影、健身、篮球等这样的员工业余活动。
龙湖反对的管理理念、管理实践、员工行为
给任何领导设置专职的秘书、助理(龙湖也没有秘书、助理这两个职位名称)。
20平米,而且是楼层里光线最好的位置。
下级给上级提包、开车门、扶电梯、点头哈腰、送礼、请吃饭。把易被理解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军队文化”宣扬为公司文化核心。把易被理解为感情、人情、关系重于绩效、能力的“家文化”宣扬为公司文化核心。把易被理解为过程、感觉、宽松重于结果、纪律的“学校文化”宣扬为公司文化核心。开大会时让领导层坐到主席台上面向员工。内部开会时给领导排座次、排出场顺序、写上“首长位”这样的名牌。内部聚餐时按职务高低分层排桌。“请XX总/首长做重要讲话/指示”这样的说法,“阅”、“拟同意,转XX阅”这样的用
语。
公司内部制度、政策用政府红头文件的样式颁布。领导每次出现都带个“打下手的”,自己只负责“宏观地说”,别人负责“具体地干”。“现在的年轻人不行”的论调。
有任何校友会、老乡会等各种以地缘、感情等为纽带的组织。办龙湖内部刊物(公司内刊很容易演化为领导起居录、照片集、无病呻吟集)。人员调动中形成大量带老部下的风气。员工内部社交活动赌博化,员工团队活动酒吧化。员工之间有非应急的金钱关系等(如借钱炒股等)。管理团队成员之间以哥、姐这样温馨家庭式的称呼互称(带哥姐的外号除外)。迎来送往、接风洗尘(如地区公司之间、地区公司对集团人员)。正式场合上无法正常讨论,重要的事只能通过私下或非正式场合(如酒桌上)解决。在员工论坛上发表人身攻击内容或政治敏感性内容或淫秽色情内容。实行项目利润分成即项目奖金制,以包代管,培养“小老板”。只针对团队做绩效评估而不对个人进行评估。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谦虚要求,要求员工“夹着尾巴做人”。高管把亲和、谦卑变成了第一优点(可以有亲和、谦卑的优点但应该还有些诸如事业心、战略性、激励他人等更重要的优点排在前面)。年会表演等非严肃活动中不敢“恶搞”领导。利用虚高的职务名称(如总裁助理等)来明升暗降。设立很容易演化成“告密箱”、“小报告箱”的“意见箱”、“建议箱”。领导不下班,下属就不敢下班。
领导带着一种“恩赐”的心态批准员工休假,或者百般“刁难”。老婆在产房,自己还在工作岗位上。员工把不休年假当作操心、敬业的标志。无急事老打电话叨扰在休假中的员工(除非个人明示可以随时联系他/她)。领导的办公室大于
第四篇: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
摘要:在医院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创新方案,针对医院管理工作要求,对相关工作理念进行创新,明确创新工作必要性,了解医院管理的基本方式,在创新实践之后,根据相关工作结果,总结工作经验,以便于对工作理念进行创新与改革。
关键词: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措施
我国在新时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医院管理工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通过对管理理念的创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以此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医院管理理念创新重要性分析
在医院实际发展期间,管理理念的创新较为重要,医院管理部门需要予以足够重视,确保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具体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创新管理理念,有利于满足新时期发展需求。在医院创新管理理念之后,可以对资金与医疗服务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成立投资财团,保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此适应新时期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创新医院管理理念,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在我国社会实际发展期间,社会发展模式已经从原来的实验医学转变成为生物医学模式,可以促进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医学模式的良好进步。在此期间,医院需要对单纯的诊疗进行全面的改善,使其可以转变成为预防、保健、诊疗与康复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变化,对服务结构模式进行全面的调整,以此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重点倾斜的趋势[1]。第三,对医院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期间,可以适应医院的长远发展需求,主要因为政府部门在对医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行业管理成效,由传统的经验型与粗放型管理方式,转变成为科学性与质量性管理,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逐渐提高医院管理工作可靠性[2]。第四,医院管理理念的创新,有利于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在医院发展中,传统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划分,需要利用医疗保障与服务网络的经营方式,对药品进行分级核算处理,在分级管理的情况下,且医院的补偿机制尚未健全,这就导致医院的生存受到严重的抑制性影响。在创新管理理念之后,可以制定统一管理机制,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各类管理活动,在建立健全医院补偿机制的情况下,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3]。
2医院管理理念的基本创新内容
在医院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明确基本创新内容,理清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争取政府的支持,提高医院管理工作质量。具体创新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2.1实质创新内容
医院相关部门切勿对管理理念进行盲目的创新,而是要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利用先进的方式开展创新工作,不可以放弃本质。在对事物形成基本认知的情况下,需要科学开展创新工作,总结医院各类工作的规律,从事物本质角度思考问题,以此提高其工作水平。第一,在对医院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深入调查与研究,在实际调查的情况下,制定完善的实践方案,以此适应医院的发展变化。其次,管理人员需要虚心接纳职工的意见与建议,在全面分析与调查的情况下,根据医院职工的建议与意见,做出进一步的创新,以此提高创新工作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将发展作为目的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医院管理人员需要将其发展作为目的,在总结传统工作经验的情况下,科学开展相关创新工作,将管理理念作为创新与发展目的,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以此提高其工作水平,达到预期的创新目的[4]。第三,将与时俱进作为创新基础。在时代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且科技革命的发展逐渐迅猛,社会已经向着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技术时代发展,因此,医院管理人员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科学应用知识经济与网络信息技术等对理念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将各类创新理念作为源泉,全面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医院管理人员需要敢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加强学习力度,逐渐提高知识水平,紧跟时代步伐,拓宽时代精神思维,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提高创新工作时代性的情况下,掌握各类发展规律,以便于开展相关管理活动[5]。第四,将改革作为创新动力。医院管理部门要将改革工作作为理念创新目的,在不断变革与创新的情况下,对旧思想进行转变,创新传统的管理机制与工作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管理工作水平,有效增强其工作力度,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3医院管理理念的创新实践措施
医院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制定完善的实践方案,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等,做好各类创新实践工作,以此提高医院管理工作水平,使其可以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
3.1管理工作与技术方面的创新
医院管理人员需要针对管理工作与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的创新,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就诊需求,将管理目标作为工作形式,促进医院事业的发展。相关部门需要积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其可以将医院发展作为资深工作目标,提高自身医疗服务工作水平,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同时,医院管理部门需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对各类服务流程进行全面的优化,在对服务方式进行改进的情况下,科学应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尊重病人的权利,为其创建温馨的医疗环境,积极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改良自身医疗方式,以此创建医疗品牌,建设良好的服务体系。医院管理部门需要在创新管理理念的情况下,分析患者、政府、职工等时机需求,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其工作水平[6]。
3.2满足职工与患者的实际需求
医院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职工与患者的需求,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在为患者服务的情况下,利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为职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此提高其工作质量与成效,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提高患者与职工的满意程度,以此增强其工作可靠性。同时,医院管理部门需要利用激励方式,引导职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使其提高自身工作质量。为了可以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增加薪资收入,利用年终奖、夜班物质奖励等,提高其工作可靠性。
3.3将效益与质量作为理念创新基础
医院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将效益作为管理基础,提高医院管理工作质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增强医院的社会效益,提高其工作可靠性。对于社会效益而言,需要医院管理部门对卫生资源与低耗方式等,创建医疗产品,以此提高医院患者的健康水平,满足医院的发展需求。同时,医院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意识到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将患者病情作为主要的分析来源,在规定时间之内,对医疗服务过程进行分析。医院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应用现代化管理方式,针对管理工作对各类资源进行支配,建立健全绩效补偿机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医院市场经济水平,创新便捷的医疗流程,营造温馨的环境,促进服务工作的人性化的发展,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情况下,重视医院经济效益,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7]。
4实践成效分析
医院在管理理念创新实践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以有效提高其工作质量,满足医院实际发展需求。
4.1有效增强职工的凝聚力与团结性
医院在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之后,职工的凝聚力逐渐提升,可以为其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且建设了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在全面合作的情况下,促进医院职工的团结凝聚,形成良好的战斗力。
4.2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医院在创新管理理念之后,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各类管理问题,在逐渐创新的情况下,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为病人创设高质量、温馨的服务环境,使其在实际工作期间,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4.3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在管理理念创新之后,医院的经济效益得以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医院管理工作形式,逐渐创新工作形式,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在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目的与形式,在同一改革方式的情况下,科学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提高医院管理工作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路国栋.医院管理中相关理念的创新和实践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7):137-138.[2]王健,孙亚丽,王艺蒙等.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8):100.[3]秦敏春.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7):103-104.[4]胡岚.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财会学习,2016(8):172.[5]李惠岚,鲁诗勇.试论妇幼保健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母婴世界,2015(4):434-435.[6]田慧.探究分析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0):412.[7]赵丽.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健康文摘,2013(48):16-17.
第五篇: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
与实践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应实现网络化,加强党建信息与学生在校日常表现的实时联系。在系统设计环境和系统功能中,应更注重发挥信息的及时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加强与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的联系。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0月)中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任务加重,更好的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如何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网络化信息网络化,是数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共享的基本条件,非网络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系指非联网的数字信息资源(如各部门、单位内部的数据库以及数字化的媒体信息、数字化文献等)。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各学生党支部的党建信息大多为非网络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即党建信息存储在excel或access等小型数据库中,没有实现网络化管理。随着办公软件操作技能的,高校学生党建信息的存储载体大多为办公软件Excel或PC式“本地”数据库如access。Excel以其便捷的查找、筛选及统计功能,成为办公人员理想的小型数据库。但由于各支部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必然导致信息在Excel中的处理方式和存储形式不尽相同。因而当信息在支部之间流动,乃至汇总到上一级党组织时,将受到时间、空间、传递媒介、格式等的制约。另外,Access虽能作为小型Web服务的数据库,但在网络环境下,当输出查询结果,提供多用户处理功能时,就暴露出其不足之处。甚至很多数据信息仍是通过纸质汇总,不但工作量大,而且难以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共享,不便于学生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查询,也不便于及时为党务部门对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监督和引导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实现党建信息的网络共享,在此基础上,完善党建信息资源的量化、统计和分析。
(二)党建信息与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实时沟通近几年来,由于学生学籍管理更趋于灵活,学生就读期间在班级、学院乃至学校之间的流动加大。在部分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形下,班集体的概念相对弱化,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表现记录、汇总、查询工作难度加大。加上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在发展后的监督工作相比发展前要弱一些,所以,目前学生党建信息管理中存在与学生日常表现信息相分离的现象,即学生党建信息中,只,而对于其在校期间的日常表现相对忽略,这种状况不利于监督、引导学生党员更好地发挥党员先进带头作用。因此,有必要实现学生党建信息更好地与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公寓管理、共青团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整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各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党建信息数据库中。比如,党组织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时从教务部门获取学生的课业成绩,从学生管理部门获得学生出勤、活动参与、奖励惩罚等信息,并根据既定的管理机制进行量化,自动以即定的文本规格输出综合评价。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党组织切实吸收优秀大学生。同时,在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时,能够为表彰先进典范,惩处不良行为提供有效的依据,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学生党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环境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包括一整套管理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信息管理系统以关系数据库为载体,应用B/S结构,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规范化输出,为管理机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信息网络化组织形式信息资源网络化有多种方式。其中,数据库方式利用数据模型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关系代数理论进行数据查询的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操作性,因而成为了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申请入党、发展、转正等党建信息具有结构规范化的特点,因而数据库方式可作为党建信息合适的网络化组织形式。利用数据库技术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如下优势:数据库技术利用严谨的数据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成熟的关系代数理论进行信息查询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效率。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字段,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地改变查询结果集合的大小,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特别是在大数据量的环境下,其优势更为突出。本系统采用Microsoft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对于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Excel或access与MicrosoftSQL Server2000的兼容性更好,易于相互之间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减少已有数据重新手工输入数据库的工作量及成本。
(二)信息网络化系统模型目前,不少高校采取两地办学模式,局域网要做到覆盖两地校区,其实现过程复杂, C/S(client/server)构架的应用遇到障碍。经过研究, B/S(browse/server)构架易于实现,两地校区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党建信息。同时,用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软件,只要通用浏览器,如InternetExplorer即可进行相关操作,使得用户界面操作方便,维护更便利。
(三)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
从实际的开发经历来看,可分为“基本信息管理”、“参照信息管理”以及“支部管理”三大功能模块,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党建信息差错中,手工输入数据所带来的差错占的比例较高。例如,由于手误,输入了错误的入党积极分子姓名,将导致其后续发展、培养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本系统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引入教务和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数据库,由系统自动提供已有数据,供用户输入相关数据,尽量减少数据的不一致现象。系统功能模块系统分为三级用户:组织员、党支部信息员、党支部成员。组织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管理系统用户,组织协调各支部委员会成员,动态调整各支部所管辖的班级,查询、统计各支部的阶段性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党支部信息员主要维护本支部的基本信息,如申请入党者、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等信息,在发展、转正以及考察工作中,参照学生业务课成绩、日常表现,上报对象以及所需材料,但无权操作其他支部的信息。党支部成员即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可查询自身的阶段性信息。
(四)系统功能构架“基本信息管理”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包括“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四个子功能模块。“申请入党”子模块实现学生申请入党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以班级为单位,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未申请入党的学生,以表格的形式
学号、姓名等信息,供党支部信息员输入申请时间。“入党积极分子”子模块实现入党积极分子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申请入党者中查找学生,供信息员选取。“预备党员”子模块实现预备党员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入党积极分子中查找培养考察期满一年及以上的学生,供信息员选取。“正式党员”子模块实现正式党员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预备党员中查找预备期满一年及以上的学生,供信息员选取。“参照信息管理”是学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手段,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业务课成绩”、“日常表现”三个子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是党组织与其他各部门的接口,引入教务和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数据库,参考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等各方面的信息,作为支部内发展、考察、再教育工作的依据。该功能模块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要求学生党员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代表广大同学、班集体、学校乃至民族的利益。“业务课成绩”子模块在教务部门数据库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日常表现”子模块在学工部门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出勤、社会工作、实践、奖惩等项目进行量化,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支部管理”是上级党组织对各学生党支部统筹管理的有力工具。本功能模块能创建新的党支部,并实现支部内部结构的,尤其是管辖班级的动态调整。使得班级党支部成立后,能迅速投入运行,也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分流后不能迅速找到组织,接受再教育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是传统党建工作优秀经验与网络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获得新生力量的有力武器。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党建管理体制和相应的信息系统,无疑将大大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和绩效。
参考文献: [1]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武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2]陈小曼.实施高校党建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6,(6).[3]蔡中涛.以经营的理念建设高校党建工作网站[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3).[4]廖勇.以创新的思维推进高校网络党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4).[5]钟蓉戎,李金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