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

时间:2019-05-14 17:1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

第一篇: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

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

冯涛 赵炜东

一 隔离

隔离包括场舍的隔离、人员的隔离、设施的隔离和操作的隔离。鸡场内部要区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区与区之间需设消毒设施。鸡舍门口设有车辆消毒池和人员淋浴消毒室,所有进出场人员必须淋浴消毒;鸡场谢绝参观,禁止外来人员进入鸡场;本场人员实行封闭式管理,在饲养期间不得随意外出;外出进场后需执行严格的洗澡、消毒制度;外出人员不得接触禽类及食用禽类相关产品,以确保回场后的生物安全;外来车辆及动物产品不得随意进入场区,进出场区的车辆及物品必须经严格的消毒后方可出入等等;使外界病原不能进入鸡场内部,进而确保鸡场的生物安全。

二 科学有效消毒程序的建立

鸡场周围环境消毒

要求每天清扫、整理鸡舍周围,生产区内要求无杂草、垃圾,保持鸡舍外的清洁性;场区内净道和污道分开,雏车和饲料车走净道,病死禽和鸡粪走污道,并在远离鸡场处设有无害化处理区进行无害化处理;场区道路每3天喷洒消毒药一次;每周清理鸡舍周围杂草;不得乱放物品;不得乱丢垃圾;定期喷洒杀虫药消灭昆虫,定期投放灭鼠药。

鸡舍外消毒池的管理

保持消毒池清洁,每天清刷并更换消毒药,保持消毒液新鲜,消毒液每周定期更换,交叉、轮流使用,以确保消毒效果;人员进出必须更换胶靴,经过消毒池

鸡舍的带鸡消毒

带鸡消毒就是对鸡舍内的一切物品及鸡体、空间用一定浓度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以清除鸡舍内的多种病原微生物,阻止病原在舍内积累,并能有效降低舍内空气中浮游的尘埃,避免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确保鸡群健康。带鸡消毒的药物必须慎重选择,一是必须高效、广谱、强力;二是对金属和塑料制品的腐蚀性小,三是对鸡和人的吸入毒性、刺激性、皮肤吸收性小。带鸡喷雾消毒由专人进行,笼养肉鸡带鸡消毒可以1~2次地,地面喷洒,地面平养肉鸡带鸡消毒3~4天一次,避免地面过于潮湿而引起球虫病的发生。消毒药一般用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百度杀、碘制剂等。消毒药现用现配,不宜久存。消毒药的使用浓度严格按说明书进行配比.对不易溶解性消毒药必须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在操作中应当注意,带鸡消毒不仅局限于鸡体表面,而应当包括鸡群昕在的空间及环境,否则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消毒效果,对疫病进行较好的控制。

带鸡消毒时应注意的问题:选用两种以上消毒药定期更换交替使用,以确保消毒效果;疫苗免疫接种前后3天内或在饮水中加入其它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时,应暂停带鸡消毒,以防影响免疫或治疗效果。带鸡消毒时间最好固定,且在暗光下进行,以防产生应激;消毒人员应带防护用具,以免消毒药物刺入眼睛、手、皮肤及粘膜;严禁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药带鸡消毒。4 人员消毒

人是最大传染源,因此,饲养人员进入鸡舍必须经洗澡消毒,洗澡时间在20分钟以上,并结合使用灭菌香皂,饲养人员的手经清洗消毒后,再用75%的酒精涂擦消毒,戴上手套、帽子,换上鸡舍专用的工作服及鞋经脚踏消毒进入鸡舍工作,舍内衣服不得穿出舍外,工作服每2天清洗消毒一次,并高压灭菌。维修人员进入鸡舍遵循饲养人员进鸡舍程序;各舍之间饲养人员不得串舍,不得互相借用饲养工具及设备,舍内用具及设备固定。技术人员检查工作时不得同时进入两栋鸡舍,如遇特殊情况,必须经严格洗澡消毒后方可进入;其它人员不得进入鸡舍。

5物品的消毒

一切物品在进入鸡舍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或灭菌处理后方可进入,根据不同物品选择不同的消毒方式。对耐腐蚀性物品能经消毒药浸泡消毒或喷雾消毒的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不耐浸泡的采用熏蒸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为确保生物安全,各舍使用的饲养工具必须经严格的消毒后方可使用,非生产性用品严禁带人生产区内。

空鸡舍的消毒

包括鸡舍的排空、机械性清扫、高压水抢冲刷、消毒药消毒、干燥、熏蒸消毒。熏蒸后最好密闭72小时,熏蒸密闭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

三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分别以场、生产区、鸡舍为单位,选择饲养来源相同、批次统一的鸡群,便于管理,有利于生物安全。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鸡出栏后,鸡舍经彻底冲洗消毒,至少空置20天后方可进鸡。

四 饲料的控制

饲料必须保证营养成分的充足,除了不能有霉变,并且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化验室要定期进行检测,以确保饲料安全。饲料在贮存过程中要防鼠害,防霉变;被老鼠粪便污染的饲料不得使用,饲料贮存期不得超过15天。

五 水质的控制 饮水应清洁、无污染、无毒、无病原菌,符合人的饮用水标准,一是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小于100二是每毫升水中大肠菌群小于3。由于鸡群在饲养过程中经常投喂维生素,水线内管道很容易滋生菌膜,因此水线必须经常清洗消毒。肉鸡生长周期短,疫病防控更为重要,一旦肉鸡得了大肠杆菌病就很难控制,还会继发感染其它疾病。因此水线必须每周定期清洗消毒3次,清洗水线在晚上关灯后进行,消毒药最好选用过硫酸氢钾,计算出管道的总容积,即水管总的水容量,消毒药按说明书使用方法进行稀释配比,将调配好的溶液注入管道,并将两头堵住。浸泡4小时届排放溶液,并用清水冲洗2次后方可供鸡饮用。如果水线污垢特别严重,可延长水线浸泡时间。在水线浸泡消毒过程中尽量避免鸡只喝到水。化验室对水线浸泡消毒效果进行检测,以确保消毒效果。六 废弃物的处理

死鸡、病鸡一经发现,要经密闭袋包装,在焚烧处理。鸡场内严禁剖鸡,防止疾病扩散。生活垃圾袋装处理后运出场外集中处理。

第二篇:浅谈黄河应急防御体系的建立

浅谈黄河应急防御体系的建立概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博大的胸怀抚育着中华儿女,为民造福。但过度开发和索取,也给黄河带来创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河床淤积抬高、违章建筑侵占黄河河道、生产堤缩窄行洪宽度、过量引水导致黄河断流等,这些都将对黄河防洪产生不利影响,加大黄河防汛难度。2003年非典、2007年南方雪灾、2008年汶川地震,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影响较大。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强暴雨、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突发、多发、并发的趋势。大灾造成通信、交通、电力中断,代价惨重;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为改善黄河防汛现状,确保发生洪水时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缩小灾害范围,降低灾害损失程度,尽快恢复灾后生产、重建家园,建立防汛应急防御体系非常重要。2 严峻的防汛形势

2.1黄河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增加

从历史上看,1933年四川茂汶叠溪发生7.4级地震,使黄河结束了1922-1933年持续了10多年的枯水期,这次从枯水期向丰水期的转变,一直延续了10多年的时间;1958年2月,同样在茂汶发生6.2级地震,当年夏天黄河出现大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m3/s,是近50年黄河出现过的最大流量。对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冰雪灾害,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汤懋苍认为,2008年1月9日发生在西藏的6.9级地震负有主导责任。此后3月21日昆仑山地区发生7.3级地震、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3次地震均发生在北纬31-35度之间。今年4月,汤懋苍在全国汛期预报会商会上指出,在北纬35度的黄河中游可能会出现较强的降雨。黄河、渭河流域和河套地区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据国家气象局预报,2008年汛期黄河流域主要多雨区分布在三门峡以下区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多2-5成,这一地区恰好覆盖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暴雨区,容易形成下大型洪水。截至目前,黄河下游自1982年以来已连续25年没有发生大洪水,按照水文统计规律,没有发生大洪水的连续时间越长,发生大洪水的几率越大。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强降雨,小浪底水库只能控制这一区间流域面积的14%,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尚有2.7万km的无水库控制区,该区域本身产生的百年一遇洪水花园口站将达12900m/s,即使控制小浪底水库不下泄,由于这一区域紧靠下32

游滩区,洪水预见期短,仅12900m/s洪水下泄也将给黄河下游滩区和黄河两岸堤防造成极大影响。

2.2河道主槽淤积萎缩

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河道主槽萎缩,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滩低、槽高、堤根洼的形态尚未彻底改变。河床断面横比降大于纵比降,中常洪水发生横河、斜河、滚河和顺堤行洪的可能性较大,洪水表现为水位高、演进异常,防洪工程出险频繁,严重威胁堤防安全。

2.3滩区群众迁安救护

黄河下游滩区仍有群众居住,从事农业生产。每年编写防洪预案时,将滩区群众迁安救护方案当作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修订、完善,从滩区群众的迁安救护任务、组织、责任、不同流量级灾情预估等方面预筹了保障措施。但当黄河下游发生4000-8000m3/s的高含沙量洪水时,滩区群众的迁安救护任务将十分繁重,防洪工程的防守压力也将增大。

2.4防汛责任制落实

由于黄河水量小、险情少、多年未发生大洪水,部分地区干部群众和一些多年从事防汛工作的同志产生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流域防汛得不到地方政府及防汛责任单位应有的重视。地方政府防汛抗旱会议多是部署地方防汛抗旱问题,对黄河防汛没能从思想上、行动上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汛责任制需要进一步落实。3 应急防御体系

3.1人员调动

黄河防汛是全民应尽的义务,涉及多个部门、多方面人才,需要防汛责任部门齐心协力、相互配合。黄河防汛部门要吸收专业人才,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自成一体,同时要与当地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配合。黄河防汛部门在加大自身专业人员交流力度的同时,适当选派人员去当地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挂职,参与当地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与防汛相关的工作,培养多面手。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和防汛队伍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大防汛责任单位人员和工作交流力度,增强防汛意识,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促进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建立防汛抢险基金

3国家每年有一定的防汛资金投入,对黄河防汛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但这些投入与黄河防汛要求相比差距较大,远不能满足现代防汛抢险的需要。黄河防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尤其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更是如此。建立防汛抢险基金,按照“平时投入、战时急用”、“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措资金,采取国家承担小部分、非沿黄受益地区缴纳大部分的方式,改变由国家单一投入的局面,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注重日常投入。制定相关政策,确定资金储备比例。利用小部分防汛抢险基金,适当解决专业机动抢险队员兼职报酬,支付群防队员上堤防守费用,慰问解放军、武警官兵,增强防汛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绝大部分用于安置灾民和灾后重建。防汛抢险基金由国家防总或相关部门代管,严格支付手续,专款专用。

积极与保险公司联络,实施洪水保险,减轻洪灾居民和企业损失,安定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生产秩序,减轻国家负担,降低灾害损失程度,迅速进行灾后重建。洪水保险是一项主要的非防洪工程措施。

3.3料物储备大联合国家各部门都有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防御措施和料物储备,能够满足本部门预防突发灾害的需要,但受资金限制,料物储备的品种、数量相对较少。实行料物储备大联合,将一个地区各部门、各部门的上级部门、国家料物储备进行联网,形成料物储备保障体系,一旦该地区出现突发事件,统一调度,缩短料物运输时间。灾害过后,按照动用料物的种类、数量及时补充。将分割管理、互不相通的各种应对紧急事态的储备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3.4抢险机械的大调动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黄河防汛抢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步伐明显加快,抢险速度大大提升,缩短了防汛抢险时间,为战胜洪水争得主动,大中型抢险机械在防汛抢险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针对这种情况,由地方政府或防指出面,相关部门配合,将一个地区所有大中型机械统一备案,各自保管,并与临近地区联网,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地方政府或防指发布命令,紧急调动该地区所属大中型机械到抢险现场,保证抢险需要。

3.5防汛技术大联网

黄河防办作为同级防指的办事机构,主要负责制订黄河防汛的各项技术措施,指导防汛抢险工作,当好同级防指的参谋。黄河防汛部门有一套先进的网络传输系

统,能够进行水、工情传递,决策、指挥防汛抢险工作。城市及内河防汛也有一套雨水情测报、防汛信息网络系统,两者归属同级防指管辖、指挥。实行同一地区、上级部门及国家防总防汛技术大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能够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节约投资的目的,对黄河防汛、城市及内河防汛无疑是件好事。

3.6防汛道路

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与开发力度,加高、改建、加固了许多防洪工程,防洪强度进一步增加。随着黄河治理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标准化堤防的实施,堤顶全部得到硬化;北金堤山东段经过各方努力,结合村村通工程,堤顶硬化全线贯通。堤顶作为防汛和沿黄群众生产的交通道路,为黄河防汛抢险和沿黄群众提供了便利,保证了防汛料物、人员的及时运输,为防汛抢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个别堤段辅道尚未硬化,与村村通公路无法有效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路面损坏。一旦遇到阴雨天气,防汛车辆上堤困难,道路受阻,无法应对突发灾害。保持已硬化道路路况良好,将未硬化的上堤辅道分批进行硬化,与村村通公路相通,不断提高新修道路级别,保证道路质量,有计划地进行维修保养,确保防汛道路安全畅通。

3.7安全转移滩区群众

黄河下游滩区涉及人口多,滩区安全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一旦发生洪水,人员转移安置任务十分繁重。河务部门要密切注视河势工情变化,做好滩区群众迁安救护预案,积极与地方气象、水文、水利等部门配合,搞好洪水、天气的预测预报,坚持以人为本,一旦发生漫滩,及时、安全、有效地撤离群众,安排好滩区群众生活,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滩区群众伤亡和财产损失。结语

吸取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造成通信、电力、交通中断,抢险救灾困难的经验教训,从最不利情况出发,配备发电机组,重要报汛单位和指挥调度部门配备卫星电话或短波电台等通信设备,做好特殊情况下防汛交通和生产生活保障预案,做好无现代化技术设备支撑条件下的防洪方案计算、洪水预测预报等传统技术手段准备。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预案,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和非常对策。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从组织、预案、工程、队伍、物料等各个环节做好准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防洪工程、预案完善、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物资储备、队伍建设、预测预报、制度健全等方面入手,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对防汛准备工作进行再部

署、再检查、再落实,确保安全不留隐患、工作不留死角。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积极预防突发灾害的发生。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灾害和抗风险能力,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积极进行自救和灾后重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损失程度。

第三篇:畜禽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畜禽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充分认识生物安全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链球菌病等新的畜禽疫病不断出现,畜禽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近年来,畜禽疫病的发生规律、发病特点等都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疫病药物控制越来越困难,防控成本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

建设生物安全体系,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措施,通过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畜禽生长处于最佳状态,已成为防控畜禽疫病的重要手段。

生物安全措施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畜禽疾病的发生与传播,保证畜禽的生产安全性及畜禽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关键措施

(一)隔离措施

动物养殖场要做到与外界环境高度隔离,使场内动物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1.空间距离隔离。规模养殖场场址的选择要按国家、省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从保护人和动物安全出发,选择在地势高燥、水质和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地点,要距离交通干线和居民区1公里以上,距离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厂2公里以上,远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最好建在果蔬基地、鱼塘、耕地边,利于生态循环。在风向选择上,应建在城镇或集中居住区的下风向。

2.建筑物隔离。通过建筑物将养殖场从外界环境中明确划分出来,养殖场内根据生物安全要求的不同,划分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各区之间应建筑围墙等隔离性建筑物。

3.限制进出隔离。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车辆等进出场区,必须进入时,要严格进行消毒;养殖场工作人员限制任意离开场区,必须离场时,离进场都要严格进行消毒;管理区原则上要建设监控室,配备必要的监控设备,用于生产管理和接待介绍,生产区严禁工作人员及业务主管部门专业人员以外的人员进入,生产区内使用的车辆禁止离开生产区使用,运输饲料、动物的车辆应定期进行消毒。

4.养殖场内各物群之间隔离。养殖场要执行“全进全出”制和单向生产流程,不同种类动物不能混养,畜禽分群、转群和出栏后,栋舍要彻底进行清扫、冲洗和消毒,并空舍5—7天,方可调入新的畜禽。养殖场的栋舍布局应以方便生产和防疫为原则依具体情况而定,但栋舍之间距离不应少于10米。养殖场内部布局应根据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确定,各生产单位应单设,并严密隔离,严禁一舍多用,严禁交叉和逆向操作。饲养、兽医及其他工作人员,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专人专舍专岗,严禁擅自串舍串岗。

(二)消毒措施

消毒是生物安全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养殖场控制疾病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消毒可以减少和杀灭进入养殖场或畜禽舍内的病原,减少畜禽被病原感染的机会。

1.大门及养殖舍进出口的卫生消毒。在畜禽场的大门口及每栋畜禽舍的出入口都必须设立消毒池(池长为车辆车轮两个周长以上),用以消毒来往人员的靴鞋和进出车辆的车轮,池内的消毒液每周更换两至三次。设置喷雾消毒装置,对来往车辆的车身、车底盘进行细致、彻底的喷洒消毒。设立洗手池,用消毒液进行洗手消毒。工作人员应穿上生产区的水鞋或其它专用鞋,通过脚踏消毒池后进入生产区。

2.人员消毒。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在消毒间用紫外线灯消毒15分钟,或更换工作衣、帽。有条件的地方先淋浴、更衣后再进入生产区。

3.畜禽舍消毒。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规模场,在引进畜禽前,对空舍应彻底消毒。一般应先消除杂物、粪便及垫料,用高压水枪从上至下彻底冲洗顶棚、墙壁、地面及栏架,直到洗涤液清澈为止;后薰蒸消毒12小时;再用消毒液喷洒消毒一次。消毒后均应用净水冲去残留药物,以免毒害畜禽。

4.其他消毒。饲槽及其他饲养管理用具每天洗刷,定期用消毒液进行消毒;运动场每周要进行2—3次消毒;为减少感染性病原传播,畜禽体表每周要进行2—3次带畜带禽消毒。

(三)免疫措施

免疫是预防、控制疫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养殖场应根据本地疫病流行状况、动物来源和遗传特征、养殖场防疫状况和隔离水平等,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兽医人员的监督指导下,选择疫苗的种类和免疫程序。疫苗必须为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合格产品。

(四)检疫措施

定期检疫净化,定期采血检疫。日常要详细记录整个畜禽的健康情况,出现可疑病例要及时送病料检验。畜牧兽医部门要按“实验室监测计划”,按一定比例采血进行各种疫病的监测,并定期进行粪便寄生虫卵检查,同时做好资料的收集、登记、分析、总结工作。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到养殖场,并指导进行免疫程序的调整和针对性地进行驱虫保健。

要遵循“健康第一”的选种观念,严把引种关。引种前对该种畜禽进行全面的血清学检查,特别是禽流感、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猪瘟等。尽量从一个种场引种,避免从几个种场购买畜禽。新引进的种畜禽在远离生产区的隔离舍隔离30—90天,严格检疫,确认无任何疫病,方可转入生产区饲养。

(五)杀虫、灭鼠和保健措施

在规模养殖场进行杀虫灭鼠,消灭传染病的传递媒介和传染源,是生物安全体系内容之一。要及时处理粪便,净化污水,切断产生蚊蝇的根源。同时,建立保健药物方案,经常送检剖检病料,对分离的致病菌作药敏试验,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高效药物或药物组合。

(六)制度建设和档案资料管理措施

根据生物安全的要求,建立一整套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饲养员、防疫、消毒卫生等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执行。平时做好生产、防疫、消毒、投入品使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记录,规范各项档案资料管理。每批畜禽饲养结束后,要做好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工作,不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

三、切实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根据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市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实行“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度,具体工作由农牧部门牵头,经贸、卫生、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按要求各司其职。各县(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由县(区)政府负总责,并具体组织实施。新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科学选址,规范管理,已建的要对照文件抓好整改。各地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做到人员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全面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市政府已将此项工作列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并将组织不定期督查。

第四篇:规模化种猪场生物安全指南

规模化种猪场生物安全指南

生物安全是避免疾病进入猪群,控制猪群中的传染,并避免传播到其它猪群而采取的措施的执行。

一、场址

场址是考虑生物安全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猪场应尽可能远离其它猪只和其它牲畜。整个区域的猪的密度可能比场址是否独立更重要,与其它牲畜如牛、山羊、绵羊的最小距离为1km。其它牲畜的最小距离为100m;猪场应尽可能远离市场和屠宰场,应尽可能远离公共交通道路,农场应无道路穿过并建在可接受的地形。如果猪场的场址有问题,应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猪场周围3-5km范围应监督,并每6个月执行1次常规的免疫程序,给在此范围内的猪注射口蹄疫、猪瘟和伪狂犬疫苗。

二、保护围墙

猪场的围墙必须提供生物安全的屏障。篱笆和大门,以控制外来人员、车辆和动物。大门在不用时必须时刻上锁。“禁止进入”或“不准进入”的牌子应放在围墙的活动区。

三、装卸台设施

猪场员工不能进卡车然后再回到猪场,卡车司机也不能进入猪场内。应给人和猪划分干净和脏区,并严格保持

 装猪的栏和坡道每次使用后必须用高压冲洗消毒。污水不能再流回装卸台 理想的装卸台应防鸟和防鼠

四、隔离适应

隔离期可允许有时间发现种源猪场可能存在的显著的疾病。

适应期则允许新引进的种猪适应新的微生物,不同的环境因素,猪舍变化,新的饲料成分,并在社会学上适应。

五、水

饮水中应加入氯,水平为2ppm。

每年应进行常规水质检测2次,监测排泄物的大肠菌,从2个地方采样:农场入口和饮水器(从农场储水罐里出来后)

六、淋浴和更换衣服

猪场必须有淋浴和更换衣服的场所。

每个进入农场的人必须淋浴、洗发。并全部更换衣服。在农场内不允许使用任何个人衣物。

任何个人物品(如眼镜)必须得到农场经理的批准方可使用。批准后,个人物品也应在淋浴室冲洗。

进入农场后,任何人不得不淋浴不换衣服就出生产区。

 所有农场的衣服必须在农场高度安全的地方保存和清洗。

七、员工

生产区员工不能在其它有猪的农场居住,也不能和其它猪场的员工一起居住。生产区员工不能在其它牲畜企业工作。为进一步减少疾病进入农场,生产核心场员工应持续工作20天,然后休息8天。员工在回到农场进入高度安全的区域工作前必须在生活区隔离48小时。

八、来访者

来访者除非得到许可,否则不能进入猪场。如来访者进入生产核心场,必须先在生活区隔离48小时。

所有来访者在进入农场前必须在门卫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日期,姓名,来访原因,上次接触猪或污染物的时间和地点。

如果某人隔离时间不到,将不被允许进入农场。如无淋浴提供,应增加一晚的隔离时间。

九、不污染的设备和物品

设备和物品应是新的,并只有经过消毒,在农场经理的监督下才可进入农场。任何已经接触过猪或有污染的危险的东西都不能进场。

十、饲料和水

必须控制饲料中的成分,以防止因为使用一些污染的成分而带入疾病。不允许用肉或骨粉。

应设计饲料运输的路线,这样饲料车就不会进入猪场的围墙内了。

如果存在谷物或饲料污染的危险,应使用颗粒料。但是,一些情况下,沙门氏菌是个问题,饲料捣碎可减少该病的发生。运猪的卡车不能再运饲料。

水源必须检查是否有潜在的污染源,常规预防措施是氯的添加和监督。

十一、食物

农场不允许吃猪肉或牛肉产品(包括加工的肉产品)。除非是农场自己饲养的猪。

十二、猪的垫料

垫料不允许使用除非得到兽医的许可。

如果使用垫料,来源应没有猪或猪的粪便污染。垫料储存的地方应无老鼠和鸟的污染。

十三、有害物控制

每个猪场应制定政策进行常规的灭鼠和有害物控制程序。所有猪舍必须防鸟。

家养宠物和野生动物不允许在生产区内出现,并需严格禁止。饲料溢出应减至最低,并应有正确的处理方法,以防止鼠害。

十四、死猪处理

死猪处理必须符合中国的有关规定。

许可的死猪处理方法包括:焚化,死猪坑,埋葬。如果用埋葬,埋葬区域必须完全遮盖,并用栅栏圈住。

运过死猪或动物产品的卡车不能进入生产区。死猪应尽快处理。

死猪尸体不能出生产区,除非通过正规处理途径。

十五、粪便处理

用来排污的设备只能一个农场用。

对于处理粪便,只有农场特殊的设备可在围墙内处理。

如果粪便处理设备是从一个农场到另一农场,在农场间必须清洗。可能情况下应尽量避免设备共用。

第五篇: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范文

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搞好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有效控制动物疫病,提高动物生产力,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动物;养殖场;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3-0044-02

兽医生物安全问题是兽医工作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但业界更多关注的是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对养殖场生物安全的关注相对较少,二者都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是指对疫病预防的步骤和过程,即减少或消除疫病风险的过程。它包含了外部生物安全和内部生物安全两个部分。外部生物安全是指防止新的疫病或新的病原微生物引入到动物群中的过程。内部生物安全是指减轻或消除在动物群中已经存在的疫病蔓延的过程。

外部生物安全以堵为主,属于养殖者优先考虑的问题,内部生物安全以净化和消除为主。并非所有的危险都可以消除,生物安全管理的目的在于尽量减少病原体接触动物的机会,最大限度保障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力。疫病发生的条件

动物疫病的发生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个基本条件。有病原微生物,但其活力、数量未达到一定度也不足以致病;病原微生物没有传播渠道,也不会发生感染;易感动物是否接触病原微生物、易感动物的机体状况、性别、年龄、免疫状态等是疫病感染的基础。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

从动物疫病的发生基础来看,养殖场要减少或消除疫病风险,就必须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个环节入手。

传染源也就是病原体,不仅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绝大多数动物也都不同程度携带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实际上就是病原体的媒介,或者叫传播介质;凡是能被感染的动物,都叫做该疫病的易感动物。

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疫病风险管理)可以从养殖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

3.1 外部生物安全管理

外部生物安全管理主要从动物引入管理,生产工具管理,饲养人员管理,昆虫、老鼠、鸟类等生物传播,养殖场选址和建立有效的隔离带等几方面考虑。

(1)引入动物的管理。首先需要考虑引入地区,即输出场所在地区的动物疫病状况;其次要严把检疫关,必要时需进行特定动物疫病监测,比如奶牛的结核病、布病监测;第三,必须严格执行隔离观察制度;第四,做好免疫工作。

(2)生产工具管理。生产工具包括运输工具、饲养工具等,入场前必须严格消毒,同时圈舍间的饲养用具不得交叉使用。

(3)人员管理。养殖场饲养人员原则上一批动物未出场前不得离开养殖场,也不得在非本人管理区域内出入;人员的出入既要有严格的请、销假制度,还要有严格的消毒制度;非养殖场工作人员未经许可绝不能进入养殖场,更不得在圈舍内逗留。

(4)异种生物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异种生物在养殖场的存在,比如家禽养殖中,有条件的要设置防鸟网,老鼠等啮齿类动物是养殖业甚至是人类的公害,蚊蝇一类的昆虫也是养殖业的大敌。

(5)养殖场的选址。养殖场的选址不仅要考虑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对养殖场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还要考虑养殖场自身防疫工作的需要。养殖场之间应当保持合适距离,场与场之间有天然的隔离带是最理想的建场选择,目前的养殖小区建设是一种方式,但小区的管理和防疫应当是统一的,而不是每个场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在一个区域,一个公司+N户农户是较好的经营模式,技术和管理均由公司按统一的标准执行。

(6)隔离带。场与场之间不仅要有隔离带,一个场不同的畜舍之间都应建立隔离带,特别是不同生产阶段的圈舍之间,更应设置隔离带,幼畜、禽与成年的抵抗力是不一样的,有的病只在幼畜禽中发生,成年动物不感染,即使在成年动物中有这些病原微生物存在。

(7)养殖方式。养殖方式提倡舍饲,且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养殖方式最理想,放牧会加大动物接触病原的机率,特别是一些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3.2 内部生物安全管理

内部生物安全管理应当从基础免疫、混群、疫病净化、治疗等方面入手。

(1)基础免疫。免疫是目前防止疫病发生最有效的手段,是养殖业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制定科学的免疫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疫病的发生。

(2)混群。摸清动物的来源,了解动物的健康状况,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同来源的动物混群。

(3)疫病净化。一些致病率高、死亡率高,对生产和人类影响较大的动物疫病,必须采取净化措施,才能保证动物群体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比如奶牛的结核、布病,鸡白痢,禽沙门氏杆菌等,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影响比较大,目前采取净化的措施。净化的前提是监测,通常的做法是对监测阳性动物予以淘汰或无害化处理。通过定期监测和净化,逐步消除特定病原在养殖场的存在。

(4)治疗。相当一部分动物疫病,对生产影响不大,通过隔离治疗是可以在动物群中消除的,这一部分疫病,就需要及时隔离治疗,以尽快恢复动物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减低损失。

(5)消毒。消毒是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措施之一。养殖场应当建立有效的防疫消毒制度,定期消毒。在一批动物出栏后,圈舍应当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视具体情况,比如疫病情况、生产安排等,间隔一定的时间,方可补栏。

(6)饲养管理。畜禽圈舍温湿度的控制、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也是减少动物发病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给动物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发挥最好的生产力,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不同年龄段的动物分开饲养;科学地使用全价料饲喂,是增强动物体况,提高抗病能力的一个手段。

动物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疫病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笔者仅就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之,疫病的风险管理问题,最核心的是要把握住动物引入、监测净化、基础免疫、防疫消毒等几个最基本的环节,其他的环节也不容忽视。动物疫病的防控本身就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同时兼顾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下载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养殖场生物安全处理制度

    遵义市汇川区永其养殖场生物安全处理制度一、当养殖场的猪发生疫病死亡时,必须坚持“五不处理”原则,既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 二......

    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

    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 (四)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标准。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过程中,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自身的习惯和传统,形成了......

    葡萄酒生产的安全体系的建立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实习论 文 题 目 葡萄酒生产的质量管理的建立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完 成 时 间 年 月 日 目录 1.影响葡萄酒产......

    建立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

    建立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为落实安全生产的“四个责任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根据公司《关于落实安全生产“四个责......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文件[范文]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文件 1 目的 建立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使之有效运行,明确生物实验室人员职责,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责统一。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院检......

    建立信息安全体系 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安全

    建立信息安全体系 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安全 智慧城市在国内进行的如火如茶,浩瀚的大工程需要建设者考虑到可能注意的每一个细节,根据智慧城市运营商贝尔信多年来在智慧城市落地实......

    工厂安全体系建立与管理(五篇材料)

    工厂安全体系建立与管理【 ● 课程背景: 企业成于安全,败于事故! 任何一起事故对企业都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家庭、个人更是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安全人员作为企业的“保护......

    防治猪病的生物安全体系

    近年来,生物学安全这一新概念已受到养殖业生产者的高度重视。一般认为,生物安全措施可以看作是传统的综合防治或兽医卫生措施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的发展,其总的目标是保持畜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