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2005年广州业务发展情况与2006年展望-广州金融工作局

时间:2019-05-14 18:3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银行2005年广州业务发展情况与2006年展望-广州金融工作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银行2005年广州业务发展情况与2006年展望-广州金融工作局》。

第一篇:中国银行2005年广州业务发展情况与2006年展望-广州金融工作局

中国银行2005年广州市业务

发展情况与2006年展望

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

一、2005年业务发展情况

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是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境内规模最大的分行之一,在广州市有222家分支机构、5000多名员工。2005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在总行一级法人的领导下,依托广州市政府的支持,紧密结合广州市经济情况和金融生态环境,以努力探索股份制改革条件下经营性分支机构科学发展和稳健经营的长效机制为指导思想,围绕“科学发展、稳健经营,以人为本、严密内控,忠诚服务、团队文化,改善流程、突出重点,效益优先、长效机制”的工作思路,扎根本土,服务一方,依法合规,开拓进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广州市的各项业务取得较大发展,为地方经济繁荣、金融稳定作出了贡献。

(一)立足地方,稳健经营,各项业务稳步增长

2005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继续以广州市为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广州市经济为依托,加大改革创新,加大资源投入,广州市业务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5年末,中行在广州市的资产总额1676亿元,负债总额1631亿元。存款方面,人民币存款余额合计1298亿元,其中储蓄存款799亿元、企业存款470亿元、金融机构存款30亿元;外币存款余额合计30亿美元,其中企业存款5亿美元、储蓄存款23亿美元、金融机构存款2亿美元。贷款方面,人民币贷款余额合计601亿元,其中公司贷款409亿元、零售贷款192亿元,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合计29亿美元。中行坚持依法纳税,全年在广州缴纳税款6.21亿元,对广州市财政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二)发挥优势,顺势而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005年,中国银行一如既往地对广州市经济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推动广州市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

积极支持广州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加大了对广州市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2005年,在广州市累计发放贷款406亿元,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石化、汽车、电力能源、航空、教育等行业,参与叙做了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南沙开发区土地开发中心、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丰田整车及发动机项目、新白云机场、广州港、广州大学城、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广州造纸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或项目。

积极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繁荣市场经济。2005年末,中行对广州市中小企业的授信余额约为172亿元,占中行广州市授信总余额的20.6%。同时,还通过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组合和综合金融服务,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帮助企业成长。

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中国银行外汇业务和境内外机构联动的整体优势,利用中国银行全球统一的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全面提供贷款、存款、结算、资金业务等优质银行产品及服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支持广州市外贸持续增长,为广州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中行为广州市进出口企业叙办的国际结算业务累计162亿美元,同比增长14.42%;对公结售汇业务1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75%;贸易融资业务7.3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1%,继续发挥国际结算业务的领头羊作用。

(三)加强创新,优质服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同时,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发展消费贷款业务,促进家庭消费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按揭贷款业务,着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05年,累计在广州市投放房屋按揭贷款约55亿元;在广州市发放的教育助学贷款合计6700多笔约49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教育。

积极发展银行卡业务,方便人民生活。银行卡业务是中行优势业务之一,2005年,中行在广州市的长城信用卡有效卡量达27.12万张、当年新增2.70万张,中银信用卡有效卡量3.16万张、当年新增2.25万张。

不断推出金融产品,满足客户保值增值和规避风险的理财需要。近年来,除了深得汇民喜爱的中行品牌业务“外汇宝”外,还相继推出了“汇聚宝”、“黄金宝”、“债券宝”、“期权宝”、“两得宝”等中银理财产品,深受客户欢迎,2005年在广州市的“外汇宝”交易量47亿美元,“黄金宝”交易量2.2亿元。

加强网点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中行重视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继1999年在同业中率先推行了网点标准化服务后,2005年,以“中银理财”为品牌依托,升级改造网点硬件、加大自助银行和自动化设备投入,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中行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市民的认同和赞誉。在广州市企业评价协会对广州各服务企业的评比活动中,通过对企业竞争力、成长性、诚信度三方面12项指标,包括规模、质量、诚信、效益、品牌、创意、科技、精彩、影响、美誉度、特殊贡献、人气的综合评价,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被评为2003年“广州最具竞争力服务企业100强”第五名,2004年升至第四名,蝉联金融同业之首,同时在华南地区市民举行的“TOP V行业风云榜”评选活动中,荣获“广州市消费者最喜爱的银行”的称号。2005年,中行再次入围广州市纳税百强企业。2006年4月,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行在广东省银行系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在众多金融同业中排名第一。

二、2006年展望

2006年是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改上市的关键一年,也是广州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作为中国银行战略发展的重点城市,中行将紧密围绕广州市政府“十一五”规划,充分发挥中国银行整体优势,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广州市政府主导的大型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授信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关注市场需求,坚持金融创新,提供专业的优质金融服务;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为创建和谐广州、为广州市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针对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加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骨干项目;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生态环境的项目;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有利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项目和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全民素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的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二是充分发挥中国银行粤港澳联动优势以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综合经营的优势,积极参与广州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促进广州市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协助企业上市和引资,拓宽企业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沟通渠道。

三是充分利用海内外众多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络,以及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方面的优势,为广州“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四是协助广州市政府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加快解决中小企业、民营经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问题,为广州市培育一批新的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五是强化银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地区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作,促进区域金融机构的发展与稳定,推动金融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

(黄维俭 秦伟娟 李 芳)

第二篇:2010年广州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与2011年展望-广州金融工作局

2010年广州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与2011年展望

广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2010年,广州小额贷款公司依法设立、依法经营,顺应本地经济发展趋势,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创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全市“三农”、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金融生力军。

一、2010年广州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

(一)公司数量持续增加,区域覆盖面广

在2009年2家小额贷款公司运营的基础上,2010年新增5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1家获准设立。8家小额贷款公司覆盖了我市10个区、2个县级市中的越秀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萝岗区。总注册资本为8.5亿元,大部分由民营企业和自然人出资。同时,有4家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融人资金,总共2.25亿元。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合计账面利润为4962.41万元,缴纳税收1989.37万元。这些小额贷款公司运营后,通过发放小额贷款以及税收贡献,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二)贷款投放量大,贷款结构合理

2010年,广州小额贷款公司累计投放贷款1778笔,累计投放金额26.67亿元,平均每笔贷款金额150万元。

1.贷款期限以3个月以内的短期为主。2010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3个月以内累计贷款18.48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9.29%;3—6个月累计贷款3.9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4.62%;6—12个月累计贷款3.28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2.30%;1年以上累计贷款1.0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79%。

2.贷款对象以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为主。2010年,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自然人贷款1279笔,金额为11.0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1.28%;发放个体工商户贷款277笔,金额为9.0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3.78%;发放中小企业贷款222笔,金额为6.65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4.93%。

3.贷款用途较为广泛。主要投向农业、工业、服务业,累计贷款分别为5.08亿元、5.44亿元、13.09亿元。此外,投向消费领域的贷款为1.49亿元,其他类贷款为1.58亿元。

4.贷款方式多采用保证类贷款。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目前贷款采取信用、保证、抵押和质押等4种方式,其中保证类贷款累计为11.3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2.37%;质押、信用和抵押类贷款累计为7.5亿元、5.2亿元和2.7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28.12%、19.50%和10.12%。

(三)风险管理严格,资产质量高

广州小额贷款公司依法合规经营,不存在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吸收公众存款、利用社会闲散人员收贷等违法违规行为;均制定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内控、安全保卫等规章制度;在内部机构方面设置了信贷部、风险管理咨询部、综合保卫部和计划财务部等部门,具体负责业务贷前审查、贷款审批、风险控制及内部管理等职能。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全市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控良好。

广州小额贷款公司一直坚持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资产质量高。2010年末,广州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为8.19亿元,没有不良贷款,计提风险准备金486.71万元,资产损失准备充足。

(四)运作方式灵活,与商业银行合作良好

广州小额贷款公司运作方式灵活,在贷款利率、放贷程序、客户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与商业银行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发展。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在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4倍以内,具备较大的弹性。

2010年,广州各家小额贷款公司加权平均月利率从10.14%0到16.14%0不等,低于民间借贷利率。

放贷手续简便,速度快捷。贷款业务按照客户申请、受理与调查、核实抵押情况、担保情况、贷款委员会审批、签订借款合同、发放贷款的程序进行运作,一般在贷款申请受理之日起7天内办理完毕,快的甚至可当天放款,比在银行贷款更加方便快捷。

面对可放资金有限等困难,广州小额贷款公司积极与银行加强合作,如越秀海印小额贷款公司、天河益建小额贷款公司与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开展联合贷款业务,一笔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发放20%,商业银行发放80%,通过联合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拓展了业务,商业银行提高了盈利水平,企业降低了资金成本,小额贷款公司、商业银行、企业实现了多赢。

(五)立足区域经济实际,坚持特色经营

广州小额贷款公司各处一区(县级市),所在区域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各异。花都区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皮革皮具、珠宝等产业发达;越秀区是传统的商贸业中心,民营经济发达,各类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总数超过8万家;天河区专业市场达1 12个,电子行业、软件行业的专业市场客户众多;增城市牛仔服装产业发达,民间资金缺口突出;荔湾区商贸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区内知名的广东塑料交易所的交易企业资金需求迫切;萝岗区高新技术企业聚集,需要支持资金;白云区民营科技园以及工业区具备规模,中小企业众多。

广州小额贷款公司认真分析当地产业发展特点,明确发展定位,在小额贷款投向上,形成了花都区以三农为主,越秀区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天河区以大型市场为主,其他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发展格局。2010年,花都万穗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农业贷款3.07亿元,占比51.48%;越秀海印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个体工商户贷款4.67亿元,占比50.70%;天河益建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服务业贷款2.46亿元,占比35.66%,经营特色鲜明。

(六)产品创新活跃,影响力不断增强

广州小额贷款公司牢固树立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宗旨,根据企业短期流动资金不足、银行审批额度限制等实际情况研究开发机制灵活的各类金融产品。各家小额贷款公司开发的信用金、及时达、实业宝、联银贷、应急贷、过桥贷、货押贷、组合贷、科技创业贷款、商铺通贷款、供应链贷款、过桥快捷通贷款、个人易贷通贷款等产品,受到广大客户的欢迎和好评。其中,“海印联银贷”品牌得到了省金融办的高度肯定,在广东省金融办主办《重要金融信息参阅》上作了专题介绍。

广州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参加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培训、研讨、论坛等活动,在业务开展及对外交流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首届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议高峰论坛上,花都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被评为“2010中国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100强”,其董事长被选为首届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副会长。在2010年广东省“金融创新奖”评选中,花都万穗小额贷款公司和越秀海印小额贷款公司在100多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均获得二等奖(本次获奖的全省小额贷款公司共3家,另一家为三等奖)。花都万穗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的会长单位,负责协会的筹建及制度设定等工作,该公司还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相关机构及人员多次开展业务培训。随着全市小额贷款公司不断取得佳绩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的深化,广州在省内乃至国内小额信贷领域的影响力逐步显现。

二、2011年广州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展望

一是继续推进试点区域广覆盖。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申办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改善工作流程,加快报批进程,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发动市里未申办小额贷款公司的区(县级市)向试点区(县级市)学习借鉴经验,把握试点政策要求,争取参与试点工作。继续督促试点区(县级市)认真总结前一阶段试点工作,加强对辖内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待各区(县级市)覆盖完毕之后,在条件成熟的区(县级市)争取设立第2家甚至更多的小额贷款公司。

二是继续强化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我市一直以来积极倡导小额分散的经营思路,避免贷款集中度过高引发金融风险。通过业务指导和劝告等方式,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平均每笔贷款投放金额从2009年的199.27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50万元。下一步将督促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强化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鼓励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降低单笔贷款投放额度,扩大贷款覆盖面,不断满足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小额资金需求。

三是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协作。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搭建政府部门、小额贷款公司沟通交流平台,交流成果、学习典型、宣传先进、解决问题,为小额信贷改革和发展做好服务。探索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发展的惯例和规则,推动行业自律管理。

四是继续争取政策支持。继续就相关问题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将小额贷款公司列入办理贴息贷款金融机构的范围;争取将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资料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以便于查询企业及个人的信用状况,加强风险管理;争取将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列入有效的再担保范畴,防范信贷风险;争取对小额贷款公司发放“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按比例给予适当补贴,从而惠及更多“三农”和中小企业。通过争取支持政策,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是继续鼓励金融创新和对外交流。继续鼓励小额贷款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根据产业结构、借款主体的不同特点,开发机制灵活的各类金融产品。继续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参加各类研讨会、成果推介等活动,不断提高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打造广州小额贷款公司优质品牌。

第三篇:2010年广州房地产金融运行情况与2011年展望-广州金融工作局

2010年广州房地产金融运行情况与2011年展望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一、2010年广州房地产金融运行情况

(一)房地产贷款增速先升后降,各月新增额波动较大

2010年12月末,广州房地产贷款、开发贷款、购房贷款余额分别为3537.64亿元、1405.70亿元和2131.95亿元,同比增长20.0%、19.8%和20.1%,增速同比分别降低9.1个百分点、上升3.0个百分点和降低18.6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开发贷款、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自2007年11月达到高位后持续回落,2009年初跌至最低点后开始回升,于2010年4月达到新的高位,其中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大幅回升,已超过2007年的最高水平。2010年5月以来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迅速回落,而开发贷款余额的增速继续回升直到9月才有所下降。2010年以来各月的房地产贷款新增额波动较大。1月房地产贷款新增余额急剧增加,当月新增开发贷款、购房贷款分别为73.37亿元和93.89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新增额在2月下降明显,3—4月回升明显,5—7月迅速回落,8—10月出现小幅回升,11-12月再次回落。

(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较快,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较2009年同期减少

2010年12月末,广州市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986.65亿元,同比增长18.8%。2010年1—12月,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618.49亿元,比2009年同期减少137.59亿元(见图2)。其中,发放新建商品房贷款359.91亿元,比2009年同期减少160.87亿元;发放再交易商品房贷款258.58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加23.28亿元。

(三)大户型住房贷款占比下降,但仍处高位

2010年1—12月,批准的个人住房贷款中,大于144平方米的大户型贷款占32.7%,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大于120平方米小于等于144平米的住房贷款占比为11.2%,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大于90平方米小于等于120平方米的住房贷款占比为28.7%,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小于等于90平方米的小户型贷款占比为27.4%,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批准的大于144平方米的住房贷款占比持续下降,10 N12月该类贷款占比为27.0%,较7—9月下降1.6个百分点。

(四)公积金住房贷款同比增速持续回落

2010年12月末,广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308.56亿元,比年初增加37.43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低于商业购房贷款增速6.3个百分点。6月以后住房公积金贷款新增较多,6—12月新增额达30.98亿元,占本年新增额的82.8%。住房公积金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比于2009年4月达到最高点17.0%,以后开始回落,2010年12月末该比为15.5%。

(五)个人住房贷款执行的利率水平较2009年提高

2010年1—12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仍主要执行下浮利率。新增的个人住房贷款金额中,执行利率下浮区间在[0.7,0.85)的占70.6%,比同期降低14.7个百分点;执行利率下浮区间在[0.85,1)的占16.3%,比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执行基准利率的占3.8%,比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利率上浮区间在(1,1.1]的占7.0%,比同期提高5.9个百分点;执行利率上浮区间在(1.1,1.3]的占2.1%,比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执行固定利率的占0.2%,比同期降低0.2个百分点;执行利率上浮区间在1.3以上的占0.0%,与同期持平。

二、2011年广州房地产金融运行展望

(一)短期内市场成交量将会下降,年内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执行的利率水平或继续提高

201 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

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预计政策将对市场的需求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短期内将造成成交量的下降,同时,新增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水平将继续提高。一是本次调控虽然没有对首次置业贷款提出新的要求,仍按照原有规定执行,但实际上,在政策出台前,商业银行因信贷额度紧缩和自身提高资金利润率的要求,已自发上调房贷利率或取消房贷利率优惠。多家银行表示今年留给房贷的额度有限,从提高自身资金利润率的角度出发,不会再对首次置业的贷款购房者给予原来一刀切的八五折利率优惠,而是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客户情况采取不同利率定价,从总的趋势看,优惠利率应该会越来越少。二是在广州等部分城市,本次调控要求对“已拥有一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住房。如果这类购房需求属于第二次使用贷款的,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最低首付款比例将从原来的50%提高到60%。有调查显示,尽管二套房首付只增加一成,对实际支付能力影响不大,但对心理影响非常大:部分改善型置业者受付款压力和房价下降预期影响,会暂缓购房,投资者也可能会因杠杆比例提高而暂缓行动,观察市场动态。三是本次调控还要求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售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投资和投机需求。

(二)加息使购房者的房贷成本和开发企业的财务成本加大

自2010年10月起至2011年2月初已连续三次加息,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提高0.75个百分点,3~5年期贷款利率累计提高0.69个百分点,累计升息幅度在14%左右。加息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联合效应,使部分购房者预计未来房价可能松动,可能推迟购房计划,已购房者提前还款的意愿加强。同时,加息也增加了开发企业的融资成本,特别是对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加息将会明显增加其贷款利息支出。(何达之)

第四篇: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日新月异南大门

——广州城市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 是华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是一座具有历史魅力和现代色彩的中心城市。

50年风风雨雨不停步

广州市自1949年10月14日解放以来,在不同的经济社会 背景下,先后14次编制过城市总体规划。这些总体规划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特别是 1984年经国务院审批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对促进广州市改 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十分重 要的作用。通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得 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市面貌得到 较大改观。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广州市沿珠江组团式发展,重点 向东向南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的格局已基本形成。1986年至 1998年,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70平方公里发展到276.4平方公里,现代化大城市已初具规模。

首先,按照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新区,使第二组团(天 河)、第三组团(黄埔)已基本形成。按照规划将大型建设 项目主要安排在新区,在天河区建设体育中心、火车第二客 运站,并对天河机场一带5.2平方公里用地按规划统一进行 综合开发,按规划控制了珠江新城的用地。目前,6.6平方 公里的珠江新城已按规划逐步实施。天河地区已初步形成广 州市文化体育、商业办公、居住服务中心。在黄埔区按规划 安排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沙港、云埔工业区,这些项 目的建设,使黄埔区已基本成为广州市工业、港口业基地。

其次,在旧城改造中,坚持“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 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旧城区的城市功能有了进一步 加强,旧城区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有了 一定的提高。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长足 进步。近十年来,广州市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城市道路、立交、桥梁,完成了北环高速公路,地铁1号线已建成。自1988年至 1998年,道路长度由545公里增长到1887公里,道路面积由6 51万平方米增长到2234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6.82平方 米。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由156条增长到292条,全市拥有营运 的公共汽(电)车4632辆,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6标台,居全 国十大城市前列。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1980年至1998年建 成区人均公共绿地由3.51平方米提高到6.3平方米,绿化覆 盖率由23%提高到28.06%。

城市市政基础建设也得到大力发展。自来水普及率达98 .66%,日供水能力达到382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93%,按规划建成大坦沙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 理污水33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6.7%;日处理66万 吨的猎德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展顺利。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也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设施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大力改善和提高了城市 的生活工作条件。

长期以来,广州市坚持以房地产住宅建设为中心,带动 城市建设,先后兴建了300多个住宅小区,建设了一批经济适 用的住房,1998年底,经抽样调查,广州市人均居住面积已 接近13平方米,是1978年3.82平方米的3.4倍。

广州城市规划启示录

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基于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指导 性。由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广州市城市发展的客观实 际,从而保证从宏观上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促进了城市经 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天河新区的建设和黄埔、芳村新区的建 设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珠江新城6.6平方公里 用地的长期规划控制,更充分说明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 超前指导性。

有效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总体规划。近十几年,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 作。在旧城改建、新区开发建设、道路交通、环境保护与园 林绿化等方面,都科学地编制了更详细、更具体的专项规划 和实施性规划。

要保障城市的各项建设按照《城市规划法》实施,除了 要有权威的规划外,还必须有维护规划的法规。早在1984年,广州市便开始制定《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 则,广州市是全国最早编制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城市之一。经过3年的努力,《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经市人大审议 并于1987年1月1日起实施。《实施细则》经市政府批准从19 88年1月1日起执行。《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后,广州市结 合实际,历时6年草拟了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第一部地方性 法规———《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于1997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近年来,广州市还先后制定和 实施与《城市规划法》相配套的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 广州市分区规划编制办法》等共约88项,为依法编制规划、依法建设、依法管理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近十几年来,广州市不断探索强化规划管理的方法,取 得了突出的成效,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连续3次被国家建设部评 为“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广州市早在1987年就率先实 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土地有偿使用和综合开发,不但 提高合理利用土地,而且能为城市基础设施筹集资金。如芳 村花地湾、天河体育中心、恒福路等一些建设项目,均采用 此法筹集建设资金。

广州市自1989年开始,改革建筑管理方式,实行建筑报 建特许人制度、专业管理审批制度、建筑管理竣工验收制度,加强建筑规划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保证规划管理适应新形势的要 求,广州市把依靠科技管理作为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必备条 件。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收和培养人才。1987年,广 州市便从美国引进国内第一套城市规划地图信息系统,后又 聘请美国有证规划师协会前副主席卡罗尔·托马斯夫人和日 本世界知名建筑专家丹下健三为城市规划局的高级技术顾问。近十年来,广州市规划局和规划院从全国10多所院校吸收了 大学生近200名,共20多个专业,其中有60多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二是健全科技管理机构。为了适应科技管理的需 要,先后批准市规划局成立了交通规划研究所、规划自动化 中心、广州航空遥感指挥中心等科技管理机构,并配备了专 业的技术人员;三是利用科研成果管理。目前,市规划局建 立的“广州市城市地图和总体规划信息库”、“广州市地下 管线信息系统”、“广州市城市规划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 和“居住区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在规划管理 工作中广泛应用,这些系统经国内外专家评审认为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 灵魂,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实施城市规划的实践证明,各级 领导除了要认真按城市规划的要求布局各项建设外,还必须 带头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支持规划部门开展工作; 只有树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才能使规划得以实施 和落实;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部门依法行政的职能作用,才能保证一切用地和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新形象步入新世纪

党的十五大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讲话时指

出,广东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广州建设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市,充分发 挥广州作为全省经济发展重心和龙头的作用。围绕建设现代 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广州市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建设和发 展新的指导思想,调整了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路,确立 了在高起点上发展的思路,着眼于50年不落后,强调城市规 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进一步调整了城市发展布局,明确城 市的功能分区,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新轴线,从瘦狗岭到火车 东站到河南赤岗一直延伸到洛溪大桥的新客运站,将规划一 条12公里的城市新轴线,通过国际招标选择最佳方案。进一 步明确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各大组团和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旅游休闲区、科学体育区、工业开发区、居民 住宅区等各种功能分区进一步调整完善,确定下来后就作为 长远的发展战略分步实施。确立了“新区先行,拉开建设,突出重点,以新城区建设带动旧城区改造”的思路,坚决把 城市结构拉开并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沿珠 江轴线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完善向南联系番禺、向东 联系东莞、向西联系佛山的经济发展轴线规划,从而强化中 心城市的功能,加强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辐射力。确立 了构建交通道路主体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的思路,以内 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及7个方向联络道和若干条快速路构成道 路主骨架,完善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主干道路网三大交通 路网系统;确立了城市建设的精品意识,积极规划建设广州 新国际机场、广州大剧院、广州艺术博物馆、新广州体育馆 等一批跨世纪的标志性形象工程。在此基础上,广州市按照 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了城市建设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奋斗目标。“一年一小变” 重点在管理,以整治脏乱、拆除违章建筑为突破口,整治市 容环境,迎接建国50周年;“三年一中变”重点在建设、完 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完成“迎九运”工程、“城市形象工 程”和标志性工程,整治白云山和珠江“一山一水”,建设 新的旅游观光带,迎接“九运会”;“2010年一大变”重点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布局,形成合 理的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布局,形成合理的 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市政、环卫等公共配套设施,基本实现 城市现代化。按照这些新的思路,广州市进一步完善了城市 规划,经过历时4年的努力,全面编制完成了79个地块的分区 规划,去年又完成了20个文明示范村镇、16个中心村镇、50 条自然村的规划,城市立体交通路网进行了全面规划。配合 “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对珠江两岸景观、城市主干道路、绿化广场、主要“窗口”地区和商业街区等进行了城市设计。规划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园林绿化、环境整 治、道路交通、“迎九运”工程等方面的109项“城市形象工 程”,经过努力,1998年已完成了32项。

为了实现广州市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的目标,广州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了这方面的领导工作。首先全市 上下统一认识。要求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要 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 赴,千方百计确保实现“一年一小变”的目标。二是学习先 进。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组织学习考察团,分别赴上 海、中山市,认真学习他们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先进 经验。成立了广州城市建设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市创 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协 调、指挥。各区也迅速成立推进“一年一小变”工作领导小 组及办公室,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迅速推进这项 工作。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同志和各区、市各有关部门的主要 负责同志签订《广州市城区整治脏乱,实现城市环境“一年 一小变”目标责任书》,将“一年一小变”目标分解为10大 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市容卫生、整治占道经营和乱摆乱卖、清拆违法建筑和违章搭建、整治机动车辆乱停乱放、整顿违 章户外广告、整顿建筑工地、整治市区道路进出口、治理市 内河涌、清理收容遣送“三无”人员、落实除“四害”工作),限期到今年国庆节前完成。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办公 室每月都对全市整治情况进行抽查,市人大、政协代表也不 定期参与检查。由于市委、市政府决心大、抓得紧,目前,全市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已经全面发动起来,全市性整治 脏乱大行动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新世纪,广州,这座中 国的南大门,经过广州市人民的齐心协力,一定会营造一个 高效、舒适和美丽的城市环境,将以崭新的形象雄步21世纪。

第五篇:2006年广州银行业发展情况与2007年展望

2006年广州银行业发展情况

与2007年展望

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

2006年,是银行业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的一年,也是金融监管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广州银行业坚持改革方向,贯彻金融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内控管理,保持着平稳健康良好发展态势。

一、2006年广州银行业发展情况

2006年,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行稳健,各项存贷款同比多增,不良贷款持续“双降”,改革和风险处置工作稳步推进,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盈利水平大幅提高。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完善,业务发展快,服务功能全 1.机构聚集密度高,服务功能完备。

截至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共有各类机构2417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其中,中资银行机构2365家,占银行业机构总数的97.85%,从业人员达4.8万人。仅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总数就达1152家,占银行业机构总数的47.66%,从业人员近3万人。外资银行共有机构52家,其中:营业性机构31家,代表处21家。(见表1)

2.资产负债稳步增长,中小机构增速较快。

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5590.30亿元,同比增长18.71%,其中,财务公司、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资产增长较快,增速均在30%以上,但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增长相对较慢,信托投资公司为负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达15329.55亿元,同比增长17.80%。从机构类别看,财务公司、广州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负债增长较快,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增长相对较慢。(见表2)

3.各项存款平稳增长,金融产品选择增多。

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350.97亿元,比年初增加1632.31亿元,同比多增341.49亿元。从存款结构看,各类存款的增长态势迥异: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4890.93亿元,比年初增加883.97亿元,同比多增384.30亿元;储蓄存款余额5956.52亿元,比年初增加504.32亿元,同比少增216.16亿元。主要原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上基金、保险、国债等金融产品销售势头旺,对储蓄产生了分流作用。

4.各项贷款增长迅猛,中长期贷款成投放重点。

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668.58亿元,比年初增加1155.73亿元,同比多增630.08亿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长期贷款重点投向交通、电力行业和个人住房按揭。2006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5112.71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8.98%。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771.49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66.75%。短期贷款余额下降趋势得到扭转。全年新增短期贷款117.98亿元,与上年下降50.36亿元形成鲜明对比。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增长,推动了广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金融创新逐步活跃,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目前,中国银监会批准第一批9家在国内注册的外资银行法人,在广州均设立了机构。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大,利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优势,在业务流程、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上大胆创新,金融创新步伐逐步加快,呈现出较活跃发展态势,而金融创新的发展,又极大促进了金融资产质量的提高。2006年,广州银行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贷款质量继续稳步提高。同年末,广州市中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45.07亿元,比年初减少135.25亿元;不良贷款率6.57%,比年初下降2.7个百分点。从机构类别看,仅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反弹,其他各类银行机构均实现不良贷款“双降”。

6.经营指标持续改善,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2006年,广州中资银行机构实现利润总额106.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71亿元,增长54.7%。从机构类别看,各类机构的利润均实现增长,其中:广州市商业银行利润增幅最大,达到4倍多;政策性银行利润增幅最小,仅15.93%。(见表3)

(二)银行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本流动性过剩严重,经营压力较大。

近两年来,整个银行体系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资本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末,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差达4682.38亿元,存贷比64.93%,出现资金总量多而投入渠道少的矛盾,为此,银行分支机构(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多数将闲置资金上存,贷款盈利空间收窄。由于银行业资金运用渠道不畅,经营压力较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银行资本流动性过剩,增加银行信贷投放的内外部压力可能加大,信贷风险将会增大。同时,信贷投放力度的加大通过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又会造成系统流动性进一步过剩,并推动信贷持续扩张。

2.贷款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信贷管控压力增大。

广州银行业虽然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包袱,解决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问题,但是,深化地方金融企业改革需要有一个渐进过程。因此,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仍然面临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的难题。如个别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上升的状况;部分银行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也比年初有所增加。由于一些银行重业务开拓轻风险管控,一些银行以流动资金贷款形式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甚至出现虚假按揭贷款,使贷款风险隐患加大。与此同时,部分集团客户的风险控制问题较突出。因大型集团客户通常存在跨行政区划、跨行业关联企业多、关联交易复杂、财务报表操作空间大的特点,并在银行议价对比中处于强势,银行对集团客户的风险评估、资金监控难度增加,从而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部分集团客户的贷款面临较大风险。

3.贷款集中度增强,风险聚集系数增大。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有“三集中”。一是贷款集中大额客户。亿元以上的大额客户贷款约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0%。二是贷款期限集中于中长期。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58.98%,易产生一些潜在风险:其一,当前存款活期化与贷款中长期化现象,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突出,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其二,中长期贷款多数为项目贷款,而一些交通、能源类项目贷款,由于期限较长,风险虽在短期内不易暴露,但潜在风险值得关注;三是贷款集中于过热行业,各家银行对交通、能源、通信等行业的贷款投放力度都不同程度加大。

4.房地产调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房地产业目前已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行业之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贷款余额约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0%,一旦房地产市场形势逆转,对广州银行业信贷质量影响甚大。因此,须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资金和效益的变化,积极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

二、2007年广州银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广州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关键之年。由于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加快广州金融产业发展,形成开放度高、创新活跃、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广州银行业将以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持续稳健发展。资产负债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各项存款也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随着政府部门政策扶持和银行业监管部门有效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将继续加大,资产继续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虽然中长期信贷投放仍将是拉动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将会进一步改善。受资本充足率硬性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增强,信贷结构和高风险客户清退调整步伐将有所加快;而资金运用则更多向经济资本节约型业务领域发展,票据贴现、零售贷款和中间业务发展也将有所加快。与此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银行业将在注重风险防范、及时了解和把握“三农”金融需求、创新产品、改进服务的基础上,使信贷资金投放在解决“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而通过政府部门和银行业监管部门大力支持银行业积极开拓创新,并适时把支持银行业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协调服务上来,同时,以更快的速度引入外资银行的竞争,进一步改变银行业经营体制,促使银行业积极创新金融业务,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实现小企业贷款制度、个人理财产品、衍生产品、中间业务等业务创新,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

2007年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银行业监管部门将继续以推进合规建设、风险为本的监管和自身监管能力建设为主要抓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坚持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相结合,加强宏观调控下的风险管控工作,大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改革、开放与创新,全面推进问题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启动金融服务充分性建设,促进广州银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执笔:周 文 雷雪苏)

下载中国银行2005年广州业务发展情况与2006年展望-广州金融工作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银行2005年广州业务发展情况与2006年展望-广州金融工作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