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孩子心里的教育故事1
一切为了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者。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爱心、没有信心,缺乏远见卓识,不敢向困难挑战,思想品德庸俗,为人处事欠佳,那他所带领的学生也定然会由于人格的缺陷而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就不能体现他自身的存在价值。
一、用执着去感染学生
班上有一位孩子叫小冬,开学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和经常欺负班上的孩子,动不动就打架。母亲、老师批评和教育后干脆不去上学。
当时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在覃某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大怕事又固执任性。二年前,父母又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加上母亲常常在儿子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有时候是同学关心他,但他反而觉得是嘲笑他,他就觉得要保护自己,就动手打班上的孩子,然后干脆就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越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首先我认为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哭诉、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点关心他,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其次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问题是,有些老师走进了“爱”的误区,对“爱学生”的认识表面化,以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就是关心爱护,以为
嘘寒问暖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就是关心爱护,以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就是关心爱护,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学生人格、漠视学生尊严的教师,会是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
再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因为对学生而言,学校教学的本身,就是其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学生的交际,大部分是围绕其自身的学习生活展开的。因此,我们教育的内容,就应该模拟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训练;就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进行教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因此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经过一学期的了解及教育,这位同学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对老师信任了,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能够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在班里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二、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如果说一个好学生是一朵含笑的鲜花,那么后进生则是含苞欲放的花朵。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仅仅欣赏盛开的鲜花,而要多用爱心去催开那待放的花朵,改变学生的人生。
原来在我班上有只“烫手的山芋”——“捣蛋鬼”、“双差生”小常。同学们害怕他,躲着他;老师讨厌他,嫌弃他,但对他又无可奈何。大家都认为他“思想品德恶劣,不可救药。”
我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后,便关注起小常来。
首先,我为他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他得到班上每个同学的尊重和认可。同时,我与家长、任课老师沟通,观察小常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创造每一个机会让他去参与。让同学们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小常缓慢的进步。
接着,我采取了多种方法,帮助小常改变了认知观念,终于使他明白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恶作剧”等行为虽然表现了你很爱动脑,但这种行为侵犯了别人,同学不仅不会觉得你聪明,反而会瞧不起你,这不是自尊的表现;若把这个爱动脑的好习惯放在学习上,则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从而真正得到同学们对你的尊重。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而敢做人家不做的一些事,并不是勇敢的表现,更不是体现价值的方法;相反,人家会觉得你没很没有素质,若把这种勇气拿来参加各种比赛、改正缺点,才是真正 的勇敢,才能体现你自身的价值。
然后,强化行为训练。我与小常一起制订学习计划,从一学年的大目标到一星期的小目标。每天对照行为,评议——表扬——奖励。
终于,小常在不断进步中、在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得了自我实现的成功体验;在老师、同学的表扬声中,在得到的奖励中,获得了尊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三、用宽容来鼓励学生上进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把自己的爱心倾洒在学生的身上,一切为学生服务。同时,教师要公平、公正、合理地去爱护自己身边的每一位学生,要毫不吝啬地表扬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所取得的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进步和成绩。学生如果在教师的言行中体会到了真诚的关爱,他们会以自己的最大努力来珍爱自己、回报老师。尤其是对于差生,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关心和帮助。当然,我们对学生的宽容绝不可能是一种溺爱或偏袒,这种宽容也表现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表现为让他们去经受各种困难的磨练,指引他们在人生的风浪中奋力搏击。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十分艰苦细致,能成功转化一个后进生是我们做教师最大的幸福。有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感动。我能感动我的学生吗?他们能因此接受我的教育管理吗?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班,一开始,感觉班风比较纯朴,同学们也比较热情,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愉快。可是好心情没维持多入,烦恼的事儿接踵而至。我发现班上有几个孩子特别贪玩,常常不能按时交作业,即使是勉强“讨”来的作业,也是“惨不忍睹”,字迹潦草不算,还丢三落四的。最让我头痛的是领头的小华,不仅特别懒,而且十分顽皮。譬如,上课趁老师不注意剪前面女生的头发;在同学后背上贴纸条;下课捉虫子吓唬胆小的同学,抓一把灰洒到同学的脖子里„
怎么办呢?我反复考虑,决定暂时不对他采取“大动作”,先来个“冷处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华华一直静静地等着我来“收拾”他,但我却偏偏不表现出任何的愤怒和厌烦,相反,在平时的接触中,我总是用微笑和眼神去亲和他和宽容他。虽然他每天的作业仍是“原地踏步”,但我却格外认真地批改,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并在作业上作出书面讲解。每次改好后,让数学课代表把他的作业单独交给他,并告诉他需要补充的内容。一直就这么“冷”着,看得出来,他从一开始的纳闷,到后来的侥幸,再后来便出现一点失落的情绪了,感情上有向老师靠拢的迹象。
开学一个月后,学校开秋季运动会。小华是班上的体育健将,长跑和短跑都是全校拔尖的,他在这次运动上报的三个项目都拿了冠军,为我班拿到的年级组团体第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班级争了光。利用这件事我在班会课上好好地表扬了他一次,这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都上来了,而且看得出来,孩子对我很信任,很尊敬。我觉得时机成熟了,可
以找孩子谈谈了,于是第二天放学后,我让他帮我把教本送到办公室,他欣然答应了,在这个单纯的孩子的眼中帮老师做事,还是一个荣誉呢。
经过几次的谈话,小华的坏毛病少了,尤其是数学课上,再不象以前那样心不在焉的半躺在凳子上,而是正经端坐,聚精会神地听讲,每次看到孩子眼中渴求知识的目光,总是让我感动不已。
宽容学生是教育的艺术,爱的体现,也是教育的需要,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对学生光宽容还不够,还必须善于宽容。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
第二篇:走进孩子的心里
走进孩子的心里,让语文简单起来
新教材识字量大,阅读量大,阅读难度也较大。加上刚开始教改,语文考什么,怎么考,从上到下都在摸索中,不乏试卷中重难点有失偏颇,导致孩子辛辛苦苦地学,结果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于是,孩子对语
文的学习感受是:难、怕、没劲!
怎么办?有一次,与学生家长交谈,了解到她为了鼓励孩子,骗孩子到了十岁人会变聪明的,而且在家中寻找一切机会印证这一点,请我在学校也同样“骗”孩子。我忽然恍然大悟,好方法在此!善意的“欺骗”,让孩子充满自信,快乐地学习,什么困难不能迎刃而解呢?对,孩子的心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就会找到办法,就能让语文的学习简单起来。
一、解开心结。
我想,孩子之所以感觉语文学习难,实则是觉得试卷难,没有预料性,很不适应,一直没有考出好成绩,学习也就很不自信,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语文也似乎有了心理障碍。我就从考试这一方面着手,与孩子分析情况,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首先,我向孩子申明自己一向的观点,考试成绩不能说明一切,更不能说明聪明与愚笨;我决不会因为分数的高低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个孩子。我一向视分数为每个孩子的隐私,不要说排名次,就连成绩也从不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布。
但是,我又表明,考试成绩至少能看出一个人学习是否努力,是否把知识掌握!所以,既然作了学生,就要努力学习,掌握各种本领;既然参加考试了,就要尽力考出好成绩。学会考试也是一种能力。
那么,如何力争考出好成绩呢?我又秘密教了一招。其实,考试并不难,试题无非是一些积累的词语、成语、句子、课文的积累运用,只要我们把每一课的词语掌握、要求背诵的课文默出来,然后随时“拿”得出来,还有什么难的?另外重要的类型是阅读理解和作文,那更是容易!短文读五遍,了解主要内容,练习题肯定束手就擒。因为这是我们每天都在练习的东西!作文呢?更是容易!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具体些,肯定简单!不信就试试?
不过,我又补充,考试时东张西望,静不下心来,那是再简单也考不好的。那等于白白送分给老师。听我这么一讲,孩子们仿佛大梦初醒,恍然大悟,终于露出了笑容。
还真的如此,接下来几次考试,每个孩子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考试时越来越定心,乃至数学、英语老师也一再夸奖他们越来越懂事了。有个孩子笑眯眯地告诉我:“老师,这学期我连着考了好几个九十几分了!”“很开心对吗?所以,语文并不难,只要努力!”我及时地激励她说。
事实上,试卷难度并未怎么降低,孩子们只是更好地掌握了考试这一种能力!更有信心地参与了考试!
考试的问题解决了,孩子心里的结也似乎解开了,“心血”循环,“心路”通畅,上语文课时也似乎丢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信心十足地听讲、参与课堂讨论、课后研究。课堂上会心的笑容更多了,课后的作业也不再是负担,而是为了更好地掌握
考试的金钥匙,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本领的金钥匙!语文学习变得简单了,人也变得更加自信了!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群体,他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会有病人似的痛楚,婴孩般的惊惧,而这些“痛楚”与“惊惧”对他们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乃至人格的健全,都会起阻碍的作用。此时,教师的关注、点拨、激励,巧点穴位,就能解开“心结”,妙语回春;让起皱的心灵得到安抚,让蛰伏的心智得以开发,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成为一片可供耕耘、可望收获的天地。
二、真心称赞。
“读得真棒,又准确,又流利!”
“说得真好,看来你用心读课文了!”
“真好,很有自己的想法!”
“真棒,阅读能力越来越强了!”
“好,有进步,继续努力!”
„„„„
课堂上,这样的评价越来越多。我发现,表扬得越多,孩子们坐得更直、手举得更多、积极性更高!而且,我丝毫不担心,这些表扬会让孩子翘尾巴。因为,每送出一次表扬,我都考虑清楚,表扬他什么,表扬这个人,还是表扬这件事?不,我表扬孩子在这件事上所作的努力和导致的结果!以此告诉孩子,只要努力,或多或少会有收获,会得到大家的承认!
有个孩子,非常孤独内向,课堂上很少很少举手,请到了也是很轻很轻地说,或者干脆站着一言不发,有时真的像“电线杆”,让我感受到无尽的漠然。可事实上,从家长处了解,这个孩子很有想法的,但不善于在公共场合表达。长此以往,就在课堂上成了“沉默的羔羊”。
有一次请这孩子发言,他说的很简短,但是很有道理!我都有点意外!于是激动地脱口而出:“真棒!讲得很有道理!”当时我的声音很响,教室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那男孩也一下子呆住了,可能很少发言的关系,他可能从没听到我这样的夸奖,都惊呆了!等反应过来,激动得不知所措,眼里立刻溢满了笑容,整个脸上放出了光彩!
以后的日子,一次、两次、„„几乎每堂课我都看到这个男孩举起的手,勇敢地执著地举着,忘了先前的羞涩,丢了先前的沉默。更让我看到了他眼里越来越多的专注,看到了他学习的快乐!我也真正领悟到表扬的功效,特别是真心诚意的称赞,领悟到真诚的赞美带给我的收获和快乐!
看到优点时,慷慨地表达出来,真诚地赞美孩子吧,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真心,让
孩子快乐更多,自信更足,也更乐意学习语文!
三、制造新奇感
时间久了,孩子们自己也能做小老师了,都能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了。对语文的学习,学生已了如指掌,可见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基本了解如何来学习了。不过,负面效应是:没劲,语文学习老一套。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每课都制造一些新东西,让孩子们有新奇感,让孩子们忙起来,做些课前搜索、课后实践的事情,让语文课不再是老一套,让语文学习变得多样化,不就有劲了吗?
于是,神秘难测的大自然,身边平凡的小事,家庭趣事、笑话、游戏,甚至与“语文学习”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都成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沃土,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陡然变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大学堂。如此,学习语文不再是任务和负担。
每一课后,我精心设计各式各样的活动,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教育目标:有时,就生活中常见的“蜻蜓会吃自己的尾巴吗”等问题巧妙发问,以引导进一步的思考;有时鼓励孩子就自己感兴趣的事,动手制作手抄报以培养研究探索的精神;有时和孩子们一起去校园探密,了解学校植树现状,提出自己的绿化建议。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查一查、玩一玩等形式,让孩子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忙起来实践起来,语文的学习其乐无穷!
简单语文,快乐语文,开放语文,让我们不断研究孩子心理,走进孩子的心里,深入课改,让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变得更简单、更快乐、更开放!让我们继续努力!
第三篇:走进孩子心田,用红色经典故事教育孩子
延安保小德育教育工作创新案例
走进孩子心田,用红色典型故事教育孩子
延安保小——张整萍
内容摘要:延安保小处于城乡结合之处,学生生源以进城农民工子女为主,单亲、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保小有着悠久的红色文化底蕴。我在培养孩子爱国、好学、诚实、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将红色文化渗透到课堂中,利用校史室、校本教材、老槐树、重走行军路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用红色故事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真正做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关键词:城乡 生源复杂 好学 爱国 诚实 友善 养成教育 德育为首
一、以延安保小“红色文化”的优势为育人背景
延安保小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创建的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为了避免日寇的飞机的轰炸,1939年2月原“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小学(时称保小)”落脚安塞县白坪村;1947年3月,国民党将领胡宗南侵犯延安,“保小”随军转移、东渡黄河,辗转华北,进入北京后,发展成现在的北京育才学校。“保小”在白坪村的岁月,虽然是简陋的礼堂,露天的教室,却培养出了李铁映、布赫、伍绍祖等近千名杰出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延安保小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单亲、有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以我校“红色文化”为载体,即用红色教育中的故事,真心、真爱去教育、陶冶孩子情操,力争孩子们都能做到勤奋好学、爱国、诚实、友善、真正做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落实了德育为首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守得云开见月明,风雨过后见彩虹。我以“红色文化”为主的德育教育取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以“红色文化”为内容抓好农村小学德育工作 案例一:用爱去感化,用爱去包容
单亲孩子、留守儿童缺乏的不仅是关爱,更缺乏的是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引领。我校每个班级都有不少的“问题生”。
高xx是五年级学生,在今年开学两周转到我班来。刚刚来没几天,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的问题,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没有认真完成过一次,课下很少与同学交流,没有团结意识,我行我素,令我十分担忧他的未来以及我班的未来,竟然会有这样的学生,于是,我怒气冲冲的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但当看到他那一脸委屈的样子时,我心软了下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脸像一个小花猫,身上还散发出一阵阵烟熏火燎的味儿。是不是家庭情况不好、我耐心与他交谈了起来,刚一开始他唯唯诺诺,不知所云,后来看到我是真心的想要与他谈心,不再拘束了,大胆与我说起家里事。
由于生活窘迫,母亲永远离他而去;父亲也因犯法进行改造,只能跟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相依为命,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爷爷、奶奶以拾荒为生,每天早出晚归,没人照顾孩子的生活,每天放学回家后他也跟着捡,由于家庭原因他上学比一般孩子晚了两年,因此导致他自卑的心理,学习没有目标。
“没想到,在别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候,他竟然是这样生活,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帮这个孩子!”这是我听到他的话之后的第一个想法。告诉他“咱人穷志不穷,有啥难处”,老师和同学会一起帮助你。看到他感动的泪水,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帮他到底。今年5月份我校举行了重走保小行军路活动,从学校出发到王尧乡雷咀河,路程40多公里,我们班分到了10个名额,我协商把这个孩子带上,由于需要准备路费、吃的,他最终选择了不去,从他“不去中”我懂了,他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还没等我说话,班里的同学齐说:“我帮助你”,每个同学捐献一元,不到几分钟,在讲桌上放了堆满孩子的爱心善款。他缓缓走到讲台前,含着泪水给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举动让他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行军路上分给他一个一年级小同学,让他帮助照顾小同学到达目的地,没想到他在所有同学中表现是最好的一个,当小同学走不动时,他带头背起小孩子继续前进,其他同学看到后都奋勇前行,他成了我们前行的动力。
目的地到达后武校长深情的说:“延安保小就是为当年在抗战前线烈士们的遗骨所办的学校,在校孩子们有的几乎没有见过父母。战争年代里,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孩子们依然快乐,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同学带着小同学,在老师带领下自己种地、挖野菜、洗衣、做饭,在战火中健康成长;他们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勤奋学习”。其他同学听后都惊讶不已,而他却沉默不语,默默流泪。回校后,他写的体会非常感人,其中说到这次活动给了他很大的感动和收获,不再孤单、不再自卑,面对贫困不在畏缩,要向老前辈学习,感到老师和同学就是亲人,让他有了自信,知道同学们的爱、老师的爱,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无私。班里评选活动最佳表现奖时,他就是其中一个。真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有志不在年高,说的一点也没有错。
在以后的日子里,班会课上讲保小故事、写感悟,让他懂得做人道理,不怕困难,要自强、自立。我利用课余时间帮他复习功课,及时提醒他洗衣服讲卫生,让他参加学校、班级里活动,而且号召全体学生帮助他。学校也对非常贫困的学生进行扶贫帮扶,每学年给400元。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他终于有了不小的进步,他说:“我以后一定会好好表现,不辜负学校、老师、同学的情与爱”。
其实,特殊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生活中有许多挫折与困难,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而我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优越性,翻开历史那些生动而翔实的记述,一些经历磨难和艰难困苦的伟大人物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鲜活的事例正是我们教育学生最珍贵的教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一定会走出阴霾,走向希望,走向那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
案例二: 用真情去融化,用真心去赏识
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是家中“老大,”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身上存在着娇气,家长过分的疼爱,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白xx就是我班的一个典例事例,初见这孩子,虎头虎脑很可爱,从第二天开始,来告状的同学络绎不绝,我及时了解情况,并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但效果不佳,一学期下来,顶撞老师,班里横行霸道,自私,拿钱买关系,全班同学对他是“敬而远之”,让老师头疼,最令人气愤的是学期即将结束时,又发生了把“试卷丢厕所”事件,更引起我的重视,决定换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据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条件非常好,父母30多岁才有了这个孩子,相比之下,会更加疼爱孩子,甚至溺爱孩子。在家里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野人”。面对这一状况,我没有退缩,家校互动,让学生参观校史室、读校本教材,让孩子谈想法、写体会,每天例行检查评比,让他做助人为乐小组长,每天记录、总结、汇报,让他先成人再成才的道理,看到他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及时表扬他。有一次我校举行“野炊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发扬延安保小“艰苦自立,吃苦耐劳”精神。
活动中老师讲了在战争年代保小孩子是如何步行2000里,如何大同学照顾小同学的故事,从中让学生懂得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为野炊活动安全,学校安排了车辆,以防有学生走不动的现象。在行走中,看到他走的一瘸一拐,让他坐车,他看了一眼小同学说,我不坐,让小同学坐吧!我是大孩子小弟弟妹妹们需要我的关照的,我能走,保小精神是我的动力。话刚落,在队伍中响起热烈的掌声。通过多次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及红色教育活动等,读名人名事的书籍,他改变了许多,学会尊重他人、不执拗不任性了、与人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不怕吃亏,渐渐地,点滴变化,从行为到学习令人欣喜。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想如果每一位老师用真情去融化,用真心去赏识他的学生,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视如己出,学生就会在爱的雨露下茁壮成长,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
我校用自己独有的红色文化底蕴,培养教育出一批批知行合一,道德高尚的学生,使他们养成了“真正”良好的习惯,对他们的一生,受益非浅。以德育人在我校蔚然成风,红色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为他们点亮人生航灯,为他们点燃人生梦想,使他们成为一群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有用之才。
第四篇:班主任 《走进孩子的童真世界》教育小故事
走进孩子的童真世界
工作了这么多年,自然积累了一些教育经验,曾经一直信奉对学生只有严厉,让学生怕老师,才能教出好学生。自从自己做了母亲,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也参加了外面的学习班,随之而来我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看到女儿和班中的孩子一般大了,我开始重新审视班中的孩子。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相信“定能生慧、静纳百川”。于是我经常和女儿一起看书,一起交流,我们获得了很多乐趣。猛然间,我发现自己曾经对学生过于苛刻了。一年级的学生毕竟不过是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于是对于自己班中的孩子,我更愿意和他们沟通了,和他们一起谈心,我愿意走进他们的儿童世界。
一年级尤其是上半学期是班主任最累的时候,孩子不懂,什么都需要老师教,生活能力差班主任得管、常规需要班主任培养、教学任务得完成……那么多的事,足以让班主任累得焦头烂额。而我愿意慢慢地引导他们,带领他们顺利并快乐地进入和适应小学生活,感受学习的快乐。
男孩小曾学习勤奋,父母期望也高,但在学习拼音时却遇到了困难,“n、l”分不清,课堂上同学们经常取笑他。他为此很懊恼,认为自己很笨,总是低着头。每天来过关,我总是摸着他的头:“孩子,你很努力!”并在他的书上画上一个笑脸。在期中模拟考试中,小曾只被扣了4分,他拿到试卷兴奋地对我说:“老师,其实我还可以考得更好。”我笑着鼓励他。
一次语文课后,小翔突然拿出一个苹果放在讲台上,说:“老师,给你一个苹果。”我有点吃惊。同学们齐声说:“老师,今晚是平安夜。”我纳闷了,平安夜和苹果有关系吗?我悄悄问小翔,他告诉我:“老师,平安夜吃苹果能够平平安安。”我的眼睛湿润了:“老师谢谢你的关心,老师也希望你在平安夜吃个苹果。”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都能感受到荡漾在教室里的爱。
爱永远朝气勃勃,永远乘着绿荫,开着明媚的鲜花,结着芳香的果子…… 穿行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才觉得童真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美丽的情在里面,五彩的光在里面。
栏目:教育小故事 作者:姚丽华
第五篇:教育心里学
第一章 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专家型家师的特点:1能运用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三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情景因素,系统过程(有目的影响教师成长的专门方法和手段)
教师成长的阶段(福勒和布朗):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微型教学训练,教学决策训练,反思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反思的类型 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反思的内容 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反思的方法:布鲁巴奇提出: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教师参与研究
教学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和发展规律
教学心理学性质:较强的教学应用性,不是普通心理学,或儿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简单组合,而是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情境或关系中,由学习而引起的人的心理或行为.教学心理学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①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②帮助教师解决了实际的课堂问题 ③提供各种研究方法与角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强调对照处理的不同效果分析,分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个案实验)2相关研究(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正相关,负相关和无相关,相关系数取值1~ —1程度,越近1相关越大。)3描述性研究(强调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创建阶段: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命名的书,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命名的专著,世界公认最早的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发展阶段:维果茨基主张把其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强调在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关注教育实际应用和课堂学习研究 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 发现学习法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和保持。90年代关注学科心理学的学习和认知研究。从实验室转为对现实情境的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广义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身的心理变化 狭义 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1,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2,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 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1少年期(初中 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内心冲突:普遍存在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2青年初期(高中 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为主内心冲突: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常冲突,易与生活脱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指与大脑生长和知识技能有关的发展方面.它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创立“发生认识论”,他认为,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依赖于助理对周围环境的操纵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认知发展必经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2)-形式运算阶段(11,2岁以上)。详解:感知觉认知—语言应用单向思维—守恒观念形成与具体思维—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在认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该理论的教学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伙影响法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他被供认为是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念: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点的教学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伙影响法)2 教学促进认知发展(教学支架 指在儿童试题解决超过她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它是人在先天秉性的基础上受教育,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动态复合系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包含有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相互而又独立的过程,是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强调自我成长,提出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期:婴儿期(0-1)信任感与不信任感的建立(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学会分辨人,哭和笑)幼儿期(1-3)自主感的形成羞耻感和怀疑感(学会走路和自己动手玩玩具)儿童早期(3-6)主动感对内疚感 主动探索—好问—好动—好说(角色认知)儿童晚期(6-12)勤奋感对自卑感 在幼儿园完成学习任务受奖励(学业成就)青少年期(12-18)自我同一感(个体组织自己的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关于自我一致性的形象)的建立,和自我同一感的混乱的矛盾初中和高中阶段 同伴与人生观 青年期(18-24)亲密感对孤独感 大学阶段,友谊与爱情(社会化 成家)成人期(24-65)繁殖感与停滞感 老年期(65---)自我整合对绝望感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除社会因素外还有遗传因素)
培养(健构)健康人格的途径: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评,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应对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中的调控系统,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分类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从自我观念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a 教师家长应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 b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自我体验 a尊重学生人格 b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a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b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中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a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指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型指人们对客观事务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于自己内部的线索作为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b 冲动型于沉思型2智力差异 a智力的个体差异(IQ 智力测量结果的表示):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
分布b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了解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同质分组,如分快慢班)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3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 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的教科书来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渐进的个别学习)
多元智力: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自省智力。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差异的表现:1特征差异 2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向性说,独立一顺从说】
性格的性别差异:麦考比和杰克林认为男性更具有攻击性。女性比男性更好社交,更容易受暗示,自信心比男性差,更倾向于解决简单的墨守成规的问题。
性格差异的教育上的意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指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在学习师生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习的分类:根据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之间联结。用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作用(狗闻铃声掉唾液,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规律: 泛化、辨别、消退
桑代克试误说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是通过肓目尝试与错误而渐进的过程。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率
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强化说)一个操作出现后如果有强化刺激尾随,该操作发生概率就会增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个体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学习行为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包括正强化、负强化
联结学习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1、塑造或促进良性行为a普雷马克原理促进低频行为b行为塑造、连续接近法c及时表杨
2、消除不良行为a餍足b代价c孤立3程序教学:把教材内容分解成很多小单元,并按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又难到易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顿悟学习认为是一种知觉经验的变化过程,不靠渐进的偿试错误,由突然的顿悟(一种突然的领悟与理解,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实现。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实现
奥苏伯尔认知同化学习论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的学习便产生.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
1、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2、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3、学生认知结构中有适当观念利与新观念联系。学习是一种同化过程,同化方式包括含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的应用: 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3背景知识与先行组织者4发现学习(通过自己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方式学习;培养发现探索精神)与接受学习(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经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让学生将知识“内化”)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
加涅信息加工论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来类比人脑的认知过程,用信息的接受存储和提取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包括信息的存贮,认知过程3元认知
建构学习论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须重视学生的经验,它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提倡把学生自身的努力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应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协商和合作面对复杂环境解决真实的不明确的问题。不同建构学习论的共识: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教学观建构学习论教学应用1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2合作学习(几个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学习)3教学对话(学生通过与老师其他同学交流来学习,分“教学”和“对话”)
第四章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人类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诱因指为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他人的奖励和表扬等。
学习动机的种类:1内部学习动机(如好奇心)和外部学习动机(如名次)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如马上的考试)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如前途)3认知内驱力(如好奇心),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地位 如名次)和附属内驱力(从长者处得到赞许)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支持性条件,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学习过程,二是影响学习效果
耶克斯—多德森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最佳的工作状态,从而也得不到最佳绩效;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与课程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对简单的任务,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对复杂较难的任务,随动机的增强反有下降的趋势。
学习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强化说:斯金纳(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强化说—强调外部诱因的作用)认为学习活动中,强化是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动机的需要论:马斯洛(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动机—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成长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归因理论:海德和韦纳(对学业的归因解释会对学习动机产生重要影响—能力V努力)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动机=成功的主观可能性×成功的诱因价值(应用于努力程度的激励)他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部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外部因素1学习任务(任务的性质/价值/维度)2教师内部因素1兴趣2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否胜任任务的主观估计或能力判断)3归因与习得性无助(由于学习者长期把学业的失败归因为稳定不变的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既能力缺失,其结果使他们产生了这样一种信念:无论怎样努力都避免不了失败的结果)4能力观(既认为能力是不变还是可变的)与目标定向(指向学习内容既掌握目标,指向学习结果既表现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①、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帮助学生自主设置合理目标③、进行归因训练
2、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①、使学习更有趣②、设疑引发认知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有效应用表扬、合适的反馈
第五章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根据迁移的效果分为:正、负迁移(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根据迁移的方向分为:顺、逆迁移(学习过程顺序)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横向迁移(又叫水平迁移,指先前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属于同一水平层次上)纵向迁移(又叫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逐渐的相互影响)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又称为特殊迁移)(举一反三与跳水组合)依据迁移自动化程度---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认为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这些官能可以想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得到发展的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与伍德沃斯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
经验类化说: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提出,共同要素只是迁移的前提,关键是从两种活动中获得概括性的经验和原理。享德里克森进一步实验后得出,概括化过程不是自动的,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关系转化说:顿悟要素、经验、原理与情境的整体关系是迁移的关键。
影响的迁移的要素:1相似性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经验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原有经验的可利用3学习定势(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称之为心向)
怎样促进迁移(为迁移而较)1在真实生活中学习2注意最初的学习程度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学习提供多元化的环境4教授学习方法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本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联系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的种类:从反映活动和深度看分为感性知识(对活动的外贸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和理性知识(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从反映活动的内容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从反映活动的形式分为陈述性(又称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新旧知识的复杂程度分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是学习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产生的)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知识直观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提高直观方法:a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b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c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d培训学生的观察能力e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活动过程概括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适
有效的概括方法a用好正反例证b正确的运用变式c科学的进行比较d自觉概括
错误观念: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
错误观点转变的条件:1不满现有观念2新观念可理解性3新观念的合理性4新观念的有效性
促进错误观点转变的教学1创设开放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
记忆系统分类: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视觉0。25~2秒 听觉大约4秒容量无限大 短时记忆5秒~1分钟 容量7加减2个组块 长时记忆1分钟~终生 容量无限大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均衡,先快后慢,呈现负加速型
遗忘理论: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在“练习律”中提出 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适于机械学习过程)同化说:奥苏伯尔的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积极遗忘和消极遗忘)动机说:遗忘是记忆被压抑(弗络伊德提出)
促进知识保持的办法1深度加工(如意义联想与举例推理)与主动参与(记笔记,相互提问,操作讨论)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的过度学习(达到150%时效果最好)5合理的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第七章 技能
技能: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2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3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纵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技能的作用:1调节和控制动作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动作技能的形成:操作的定向(讲解示范),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怎样培训动作技能:①准确示范和讲解②必要适当的练习(预防过度练习造成错误动作定型化/高原现象)③充分而有效地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加里培林的五阶段论:活动定向/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有声外部言语/无声外部言语/内部言语心智技能的三阶段论:由我国学者重新合后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阶段论安德森的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怎样培养心智技能: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2注意原型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4创设实践,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第八章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重复、抄写、记录、划线等)精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等)(记忆术: 位置法、首字母法、关键词法、谐音法、引申提问)组织策略(群集策略、概括法、图解法、网络法、比较法、提纲)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设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等)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等)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复查等)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时段或限时目标)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安静的地方等)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等)他人支持(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合作学习)
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 特定性原则(量身定做)生成性原则(再加工)效能性原则。
策略训练三要素:一是策略及巩固练习;二是自我监控执行;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范围。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区别:学习策略的使用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技能而学习方法是一种称述性知识的习得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训练;
2、程序化训练模式(即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生总结,提问,析疑,预测策略)
5、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面对的情境
问题的成分:
1、给定的条件(问题的起始状态)
2、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状态)
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问题的分类常见分类: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 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材 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 综合分类:结构良好的问题:条件和目标都明确,解法规范,答案的确切性(唯一性)结构不良的问题:条件和目标模糊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变成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指向性 2认知性 3序列性
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和表征问题→提出假设(算法和启发式)→检验假设(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1算法式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纽厄尔和西蒙提出:找到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减少差距的手段)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特征
2、知识经验
3、定势和功能固着(功能固着定性: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
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2、教学生运用策略
3、促进基本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意志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义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
创造性:即指个体产生独特性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的分类:真创造(人类首创)和类创造(个人首创)
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份:创造性想象: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认为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度灵活,新型独特的思维方式。美.吉尔福特提出创造性思维的结构:集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核心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智力(智力与创造性的一定的相关非线性关系)/ 个性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造适宜的环境: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好奇心/接纳学生想法/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第十章品德的形成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这是核心)2道德情感:包括直觉式道德情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尤为重要)想像式道德情感:张思德、刘胡兰、雷锋 伦理式道德情感: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 3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阶段(10岁以前)-自律阶段(10岁以后)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论: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三水平六阶段①前习俗水平:一阶段是惩罚取向,以果(行为结果会否受罚?)判断;二阶段是功利取向,以需判断。前习俗水平,主要是以个体自身感受为主的道德水平,即对自己所恐惧的和所快乐的为取向。
②习俗水平:三阶段是社会认可取向,以因(是否社会所期望的?)判断;四阶段守法取向,社规判断。习俗水平,主要以社会规范对个体的要求和期待为主的道德水平,表现为是否服从和维护社会规范。③后习俗水平: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公正为取向,可维护也可修改,六阶段以人伦原则为取向,行为自律。后习俗水平,认识到法律和社会规范只是一种社会契约,以良心公义人权伦理超越规范自律行为。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认为社会参与活动是构成青少年公民同一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基础,而对人性和社会的尊重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让个体通过社会参与活动培养起尊重品质。1社会参与经验:可以促使青少年联系他人反思自身,促进并可预测其后来的道德发展。2有助于道德同一性的形成:自我认同和寻求超越性意义(社会历史定位)。3培养青少年对人性的尊重:道德同一性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对他人的尊重,二是对社会的尊重。道德同一性的两层涵义:自我认同和对人性的尊重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由初中时道德发展的动荡性走向高中自律为主发展的成熟过渡。
品德学习的形式: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其中观察学习又分为示范学习(榜样行为)和替代学习。
品德学习的过程:依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
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个人信念和发展水平。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1、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
2、榜样示范
3、价值澄清(三阶七程:选择阶段、赞赏阶段、阶段行动),4、群体约定
5、赏罚控制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调和1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保障中中学生心理健康健康的客观需要,2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3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A、个人因素:生物学方面和心理方面 B、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父母期望/教养方式(鲍姆林德的四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专断
型:子女常不满,有畏缩,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苦大仇深型,能忍耐。放任型:散慢的个性,生活少乐趣,悲观失望,敌视抵触,个性不成熟,长不大的孩子。权威型:子女能获得足够的安权感,自立自信,有探索精神和心满意足。民主型:子女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父母个性C、学校因素:教育方式,同伴关系,学习负担D、社会因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1隐匿性和突发性2多元性和单一性3无知性和盲目性
中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
神经症:抑郁症(持久心境低落)恐怖症(社交恐怖、物体恐怖和处境恐怖)强迫症(强迫观念、行为)焦虑症:(急性焦虑发作和广泛性焦虑症)神经衰弱(易疲劳难记忆,易激惹头晕睡眠障碍)
人格障碍:偏执型(偏信自己执迷不悟)、反社会型(粗暴不守法无内疚)、冲动型(情绪冲动不计后果)、强迫型人格(刻板固执过分谨慎多虑)、回避型人格障碍(懦弱胆怯易惊恐,自卑回避与人交往)
性心理问题:手淫和早恋,同性恋。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原则: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原则+重点咨询和整体辅导相结合的原则+保密性原则。
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和方法:1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分析、解释)2行为主义治疗(行为疗法:脱敏疗法、满灌疗法、厌恶疗法、强化法(行为塑造/消退法/代币法))等。3认知--行为治疗:美国艾斯创设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4个人中心疗法: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支持疗法。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1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技术、鼓励和重复技术、反应技术2影响技术:包括指导技术(言语干预/给予建议/自由联想解释/角色模拟替代/训练式指导)面质技术(指出其言行中的矛盾,激励来访者面对掩饰的问题)自我开放3非言语技术:包括目光注视/身体姿势/声音特征
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
课堂群体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作用:以感情和兴趣爱好一致为纽带,有非正式领导起辅助作用或抵触作用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群体对个体的作用是助长还是惰化--→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活动的难易程度+竞赛动机的激发与否+对周边评价的态度+注意的干扰
群体的凝聚力:如何提高?了解现有状况→整合群体目标→引导情感归属→促成价值认同→及时反馈强化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者态度从原来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从众:人们在群体影响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课堂气氛: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气氛分类:分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勒温,将其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集权型:教师为主,听教师的,学生易产生压抑和抵触放纵型:教师对学生无所求,易造成纪律涣散,学生各行其是干扰多,易成为对抗型气氛 民主型:师生间相互尊重,易形成相互信任,支持的积极课堂气氛。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移情4教师的焦虑水平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教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课常里的人际关系表现: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课堂管理的目标:
1、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学生投入学习;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普雷斯顿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
2、班集体的规模和性质
3、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管理的策略:明察秋毫、一心多用、整体关注、变换管理
课堂纪律类型:美·林格伦把课堂纪律分为四类: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结构: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情境这三者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课堂情境结构的创设 控制班级规模,建立课堂常规、合理分配座位
课堂教学结构的创设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科学编制课程表。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第十三章 教育测量
教学测评: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学生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学习状况的活动。
测量、测验、评价三者相互联系:完整的教学测评包括测量和评价两部份,测量可由系列测验组成,更侧重搜集资料的过程,评价可分为:常模参考评价和标准参考评价。测评的分类:根据发生的时机,教学测评可分为:诊断性测评(教前)形成性评价(教中)总结性测评(教后)根据测试解释标准分为:常模参照测评和标准参照测评(自我参照测评)根据测评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定和非正式评定
测验的功能:
1、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促进教师的教学;
3、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4、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
测量的局限性:
1、测验结果的相对精确性。
2、导致测试分数取向教育。
3、不可测试的因素。
测评的方法:
1、标准化成就测验 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一致性,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常模资料。(适于大规模测试)测验标准化的程序:①制定目的②修改项目③扩大样本④确定常模 标准化测试的优点:客观性/可比性 缺点:难于及时诊断、反馈和支持教学活动/可能欠公平2自编测验 指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适于小规模的学习评定)步骤:1确定测验的目的2确定考查的学习结果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4写出考试计划或细目表5针对测量目标,选择适合题型。自编测评的分类:分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和主观题(论文)有效自编测评的必要条件:效度 信度和区分度 自编测评编制时注意:a测验应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b测验必需是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c根据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结构e注意测验的信度,在解释结果时应慎重f测验应该能促进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