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市更新与土地运营的几点思考(精选)
关于城市更新与土地运营的几点思考
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广州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应转变传统依靠“土地征收―政府出让―收取收益”的土地财政思路,按照“城市更新与土地运营”有机结合的新理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抓好城市土地储备与成片连片运营,充分挖掘城市低效存量用地潜力,节约集约发展智慧型城市,带动先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传承岭南历史文脉,走出一条盘活城市存量低效用地的新路子。
一、城市更新与土地运营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一)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新一届中央政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国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改变传统城镇土地扩张征用模式,要将城镇土地利用的重点放在城镇低效存量用地盘活利用上,要按照“以人为本、产业升级、功能优化、文化传承”的原则,将城镇存量土地运营与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力争改变地方政府过多依靠“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这就为以盘活城镇低效存量用地为主的城市更新与城市土地储备运营的有机整合及统筹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广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广州作为特大型国家中心城市,其城市化率已达83%,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瓶颈问题,亟需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高度,将城市更新与土地运营有机结合,统筹发挥宝贵存量用地资源潜力,促进事关城市战略发展的重大项目的落地。另外,按照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工作会议的精神,今后大城市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发展面临新增用地指标制约。所以,以“三旧”改造为核心的城市更新必将成为广州市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三旧”用地约580平方公里(是动态调整的),占目前建设用地的近1/3,是今后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更新与土地储备运营的有机结合,一是有利于从政府整体长远发展的高度,统筹管理运营城市存量土地资源,避免传统土地储备“分散收储、零散出让、遍地开花、难成规模”的弊端,发挥城市更新“整体策划、成片改造、产业落地、公益保障”的优势。二是有利于政府主导下,把握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引入国家政策性资金(或者适当发行地方优质债券),充分发挥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价值,实现政府重大项目意图和保障公共利益优先实现。
二、城市更新与土地运营有机结合的可行性
(一)理论上的可行性
现代政府新公共管理“流程再造”理论指出,现代政府行政机构强调政府职能简化、统筹解决公共问题、重视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广州设立城市更新局,符合现代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有利于新形势下政府提高城市更新工作效能和质量。另外,城市更新中的卫星城理论(从广义上讲,田园城市理论并不单纯是一种形式上的或是图画上的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的改革,即对构成社会并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风貌、城市有机体的总体规划。很大一部分是对城市发展各种有机体的安排,从而缓解不断畸形发展的城市带来的各种问题,阻止城市无节制地发展)、有机疏散理论(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犹如人的生命机体一样,为了避免城市走向衰落,必须对城市的外形和精神进行全面的设计更新。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将重工业布局在城市中心区是不可行的,轻工业也是如此,但是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需要设置在城市中心区,重工业和轻工业等的迁出为城市中心区腾出大量土地,这些土地应该优先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如绿地、道路等,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生产生活),也为城市更新与土地运营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实践理论支撑,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广州市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思路启发。
(二)实践上的可行性
国内外,很多先进城市已将城市更新与土地运营进行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香港市区重建局是香港专责处理市区重建计划的法定机构,在2001年5月1日根据香港《市区重建局条例》成立。该机构通过引入政府资金,制定专项总体规划与行动计划,注重区域妥善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传承历史文脉建筑,迄今已初步完成9个建目标区内近100个新项目,实现大约200栋破旧失修楼宇的重建,并提供大约3公顷的休憩用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用作社区和福利设施。新加坡专门设立市区重建局,将城市低效存量用地空间的开发运营交由该机构统筹负责,市区重建局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有效的土地重新利用计划和整体策划,有效地解决了市区拥挤、交通堵塞、基础设施短缺、卫生设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盘活了市区低效存量建设用地,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使得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30年中得到了飞速提高。伦敦的城市更新在引入市场方式盘活存量用地时,注重公众参与,成立“街区俱乐部”、“社区互助会议”等,通过协调谈判和科学规划,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纽约的城市更新将土地运营充分结合,其主要措施有:一方面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市场资金投入城市更新,如设立专项基金、制定财政税收激励措施(20世纪80年代,纽约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改善城市物质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创业就业机会的税收奖励方面的法规,其中有4条适用于城市更新地区的开发商、投资商和居民的主要奖励措施,即资本补贴、商业用地租赁的双向补贴、减免地方税及收入税补贴,这些基于税收的措施都促进了城市地区的更新发展)、引入国家政策性资金或为私人投资者提供贷款及津贴等。另一方面政府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保障投资人权益,推动城市更新。东京的城市更新,十分注重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东京通过计划性制定制度开始了地下深层空间设施的更新利用,带动了东京地下商业的繁荣发展。
三、城市更新与土地运营有机结合的几点建议
(一)将城市土地储备职能纳入城市更新机构统筹管理
从本质上说,城市土地储备是城市更新改造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城市土地运营的关键环节。广州市应站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度,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破传统“土地收储―政府出让―收取出让金”的土地财政思路,创新构建“城市更新+土地运营+产业落地+保障公益”的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的新路径,将城市更新改造与城市土地运营有机结合,推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城市更新土地运营的成片连片统筹策划
城市更新与土地运营有机结合的直接体现就是城市更新单元的成片连片改造。城市更新单元改变以往存量建设土地出让地块分布零散的弊端,突出地块成片连片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公共利益保障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原则下,以“结构升级、分类引导、成片开发、节约集约”为导向,根据地块实际情况,提前开展区域发展策划和规划设计工作,合理整合土地资源,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实施成片连片改造,达到统筹策划、有序规范、整体运作、全面提升的目标。
(三)注重在城市更新土地运营中引入重大战略性产业
重大战略性产业事关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更新土地运营中,制定重大战略性产业引入计划和规划,采取鼓励性优惠政策,在广州市“2+3+11”城市战略性发展平台中,划定城市更新区域,打造城市功能优质品牌。注重科技研发、产业金融、高端服务业、大数据信息挖掘等产业的有效导入,科学规划产业、公益、居住等用地比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城市更新土地运营重大项目的融资平台
做好城市更新工作需要把握好两个因素:土地和资金。其中资金问题是重中之重,如何引入市场资金,发挥国家政策性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需要好好筹划和设计。在市城市更新主管部门下建立重大项目融资平台,将政府财政信用和城市低效存量用地预期收益作为资本,灵活引入国家政策性资金(或者发行地方债券),盘活城市更新区域前期土地一级市场,激发城市更新土地运营二级市场活力,充分实现土地市场价值,推动重大项目的选址落地和启动开发。
(五)注重历史文脉传承与公共利益保障
城市更新不是单方面追求经济发展与物质更新,而是要综合平衡地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岭南历史文脉,以及提升和改善城市公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方面,按照城市建设发展肌理、历史脉络,原住民生活习俗等,统筹规划设计运营,做到经济收益与文化传承相统一,互促进,焕发岭南文化的新时代活力;另一方面,强调城市更新土地运营中的公共利益优先,规定在城市更新中优先落实公建配套设施,优先划定公共绿化、道路等用地,优先建设政府统筹安置房。
李求军/责任编辑
第二篇:土地运营
房地产代理+土地运营模式
1.房地产营销代理 2.土地策划 ①区域策划
②城市土地运营策划、)③片区策划
④小城镇、⑤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⑥旅游度假区
⑦村庄(都市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即根据区域或者地块资源特征、区位优势、城市总体规划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综合要素,在遵循规划要点的基础上,对区域或者项目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包括项目名称、主题、功能细分及目标市场等,从而把土地招拍挂活动转变成了项目招商活动,再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宣传推介,以区域或成片土地推介带动中小地块的出让,从而活跃整个土地市场,同时以区域或者成片土地项目引入有实力的品牌投资商,从而激发本地开发商的激情,形成联动、活力的地产开发局面。通过策划,一方面可以促进竞争,广开传播渠道,让更多的有资格的开发商与相适应的资源对接,真正实现土地市场的公开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土地价值回归,通过挖掘资源的潜质及文化内涵,使交易在双方认可的合理价格范围内达成,价格更真实地反映价值,同时通过规划指引,引导开发商注重项目的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的平衡。
3.土地规划
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规 ②区域规划 ③城市规划 ④片区规划
⑤小城镇规划
⑥产业园区规划(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⑦旅游区规划 ⑧村庄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行政区划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衔接(“两规”衔接)、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研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设计、村庄复垦规划与设计、矿区复垦规划与设计、村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规划数据建库及制图、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占用和补划基本农田合理性认证报告、土地预审代理、土地报批代理、与土地制度、政策相关的调研类课题、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节约评价、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基准地价评估、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勘测。
服务对象为国土、建设、房地产、交通、水利等政府部门。
4.土地测绘与评估
为企业或个人收购合并、融资、上市、合作、发债、房地产信托基金、会计、租金调整、独立租值评估、仲裁、诉讼、保险、课税、尽职审查、破产、竞投进行估价,为写字楼、住宅、商铺及工业地产、旅游休闲地产、酒店,停车场、发展地盘、商店、主题公园、高尔夫球场、广告位、收费公路、机场、加油站等土地进行估价。
5.土地经纪(农地、非农建设用地)
农用地的流转、出租、转让、转包、入股、抵押、互换、合作等
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招拍挂)、转让、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出资入股等
6.土地整理与复垦(包括村庄治理、小城镇综合治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设计、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评估和项目后评估、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评估
7.土地金融服务(合资、直投、股权私幕、上市、过桥融资、夹层融资、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土地信托)
8.土地开发(经纪代理、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①土地一级开发 ②土地二级开发
9.土地招商引资
为土地供需双方构建以土地投资为导向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以土地市场分析为基础,为开发商拿地提供决策咨询,为土地储备机构招商提供重要渠道,为开发企业和土地储备机构提供高效、专业的顾问服务。旨在为地方政府及土地供应机构推广城市、招商引资、吸引土地投资提供最佳解决方案。业务内容有土地招商顾问方案拟定、土地供需双方需求调研、编制城市投资手册和拟出让宗地投资分析手册等、土地招商宣传策划、目标客户管理、专场土地推介会、其他招商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等。服务对象包括:
①政府部门:国土局、土地储备机构、招商局、开发区管委会及其他土地招商部门; ② 土地一级开发企业:央企、大中型国企、城投机构、房地产开发商。
搭建两个平台: 1.土地交易信息平台 2.地交会
第三篇: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七五”普法履职情况报告
XX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七五”
普法履职情况报告
自“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我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立足于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实践,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普法措施,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活动。现将我局“七五”普法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实普法推进
(一)健全组织架构。
为保障普法工作顺利推进,我局专门成立XX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工作组,组长由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局及中心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局及中心各科(部)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局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合力推动普法教育工作。(二)做好普法谋划。
按照《XX新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工作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专门制定《XX新区土地整备中心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把普法任务作为常态化工作纳入每年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内容,严格遵守“谁主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制定本单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确立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年初有计划,过程有落实,年终有总结。二、加强普法力度,提高普法成效
(一)灵活整合互联网、报刊等媒体资源。
依托门户网站,专门设立“政策法规”专题栏目,积极主动宣传涉土地整备、房屋征收和城市更新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已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20则。借力《宝安日报》《南方都市报》《XX商报》等报刊媒介,主动公开土地整备项目开展情况和政策法规依据情况,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学法用法和监督依法行政渠道。(二)积极通过讲座、现场答疑、派发册子等方式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2016年至今,按照普法教育活动工作要求,我局积极主动谋划,结合“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期,把握行业工作特点,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了培训、讲座等活动近10场次,涵盖了宪法、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政策法规及权属核查、协议规范等业务知识,普及受众包含了群众、街道一线人员及本单位工作人员,既提高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人员法治意识和业务水平,又促进了群众学法、懂法及依法维权意识。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法治水平
(一)引入专业力量。
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思想,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推动普法工作有序进行,我局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每年聘请引进专业律师团队作为本单位法律顾问,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综合法律服务,保障日常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疑难问题。同时,我局牵头制定《XX新区土地整备法律服务团队选聘工作方案》,积极鼓励和统筹指导各街道办事处引进专业法律顾问,建立起“区、街”两级专业法律顾问服务模式,打造高素质普法队伍,依托法律专业力量,全方位宣传土地整备、房屋征收和城市更新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法律咨询、领导决策、风险防范提供保障。(二)抓好学法考法。
按照每年普法要求,我局及时传达学考要求,督促学员积极参与,确保全员圆满取得优秀成绩。主动采购便携本民法典,发至每位工作人员,动员鼓励全体人员学法、懂法、用法。另外,计划下半年组织多场《宪法》、《民法典》专题学习培训活动,并组织开展工作一线普法宣传活动,向群众派发和宣传宣讲《民法典》,营造浓厚学法氛围,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学习。四、加强法律研究,增强用法能力
以工作实际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我局坚持加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政策法规研究,及时制定相关指导文件,力求增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人员用法能力,确保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依法依规实施。2016年9月组织编印了《土地整备补偿与安置政策要点》(第一版),指导一线人员实操工作;12月组织编印了《社区稳定和发展土地整备政策宣传手册》,并开展了普法宣传活动。2017年6月修编印发《土地整备补偿与安置政策要点》(第二版);10月制定并印发了《XX新区土地整备项目权属核查工作指引》,规范XX新区土地整备(含房屋征收)项目权属核查工作。2018年牵头制定《XX市XX区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规范我区城市更新工作;11月在《土地整备补偿与安置政策要点》基础上,丰富完善法律法规,编印《房屋征收及土地整备法规文件选编》。2019年制定印发《XX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操作规程》和《XX区土地整备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及审批指引》,指导街道办事处依法依规依政策开展土地整备和利益统筹工作。
总的来说,“七五”普法期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认真履职尽责,通过开展现场讲解、派发材料、集中培训、网站宣传、报刊媒体宣传等方式做实普法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更加法治化、规范化,提高了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带动了群众参与学法、懂法、用法的积极性,形成崇尚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有力保障了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工作高效推进。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发挥职能职责作用,按照上级普法工作要求,全力以赴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领域普法教育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履职担当。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做好土地整备、房屋征收和城市更新领域普法教育统筹工作,确保法治宣传教育起到促进本职工作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联动区司法局、区规划土地监察局、各街道办事处和法院、律所等相关单位机构,形成合力,共同普法,提升普法效果。三是进一步加强法律风险防范。结合我局职能职责和工作实践,严格把关普法宣传内容和普法形式,严格规范普法活动的言语措词,防范法律风险。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普法长效工作机制。将普法工作与我局职能职责工作相结合,创新普法形式和方式,采用多样的、丰富的、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普法教育工作,确保全体工作人员和群众法律素养与法治思维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不断完善巩固。
第四篇:关于某创意产业赋能某城市更新的思考
关于xx创意产业赋能xx城市更新的思考
城市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实践看,xx创意产业已成为都市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城市更新的关键动力和新范式,也越来越成为决定城市全球话语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城市更新重点着力于通过城市产业创新赋予城市新活力,重塑城市新功能,使城市重新发展与持续繁荣,进而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达到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当前,随着非xx功能疏解和不适应xx城市战略定位的传统产业退出,通过产业创新推动xx城市更新的过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指示讲话精神、《xx城市总体规划(20xx年-2035年)》、xx市委书记蔡奇讲话要求,解决xx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间的矛盾,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主要路径。本文拟从城市产业深度转型的视角,对xx创意产业赋能xx城市更新做出初步思考。
一、xx创意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实践
(一)xx的城市更新
众所周知,xx是世界知名的创意之都,创意经济就是从这座城市诞生,xx时装周这一xx创意产业品牌更是享誉全世界,xx创意产业在推动xx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上世纪xx年代,在城市转型的背景下,xx将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纳入了经济门类,作为城市产业战略的重要方向。在xx,创意产业具体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录像、xx设计、电子游戏等xx个子行业,是该国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产业。据xx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公布报告,20xx年创意产业为xx经济做出了创纪录的贡献,产值超过xxxx亿英镑,在这其中,仅时装业,20xx年为xx国内生产总值直接贡献了xxx亿英镑,与20xx年相比增长了x.x%,增幅相比其他产业高出x.x%。这也可见,品牌服装在xx创意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从xx创意产业的街区建设看,萨维尔街(savilerow)是xx西区一条两百多年历史的小街,从xx世纪初,萨维尔街(savilerow)便逐渐聚集并培养了世界一些最顶尖的裁缝师,现在这里已成为高级定制男装的圣地,这个区域可以说是xx的时装高级定制街区,它传递着不仅仅是xx品牌文化,更传递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赋予了城市文化内涵。此外,xx国王十字区曾经是一片和车站配套的仓储库区及工业用地,目前已成为集xx文化、艺术设计、商业消费、市民生活融合一体的xx创意集聚区,是产、人、城完美融合的典范。
(二)xx的城市更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纺织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衰退,xx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实现城市功能重塑和城市更新。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xx创意产业在xx应运而生,推动了xx城市更新与发展。以xx区为例,该区将xx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融合,20xx年发布了《xx虹桥xx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总体方案》,到2020年,xxxx创意产业集聚区将完成三大领域目标,包括累计引进和培育xx家xx创意领域的龙头企业,集聚xx-xx个xx和文化品牌,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xx品牌活动;
依托协会、企业和园区,建成x个xx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xxxx之都促进中心市级综合平台建设;
累计引进国际、国内设计师工作室和名家工作室xx个左右,引进和培养一批国内领先的xx创意人才。同时,还将建设成为xxxx创意产业的重要承载区,促进xx设计、新媒体、影视服务、娱乐演艺、会展等特色产业形成良好生态,xx创意产业税收年均增速预计将达到xx%以上。从长宁区的发展看,xx品牌是xx创意产业发展的根基,该区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知名原创品牌,高端时装为引领的xx设计产业税收已经占到区域xx创意产业整体税收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xx行业一种新型商业运作模式——设计师品牌集合店xx迅速发展并相继在该区落地。可见,xx创意产业为xx城市的更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个是值得我们学习参照借鉴的。
二、xx创意产业推动xx城市更新的困境
xx创意产业作为文创产业的重要内容,既是契合xx城市功能的创新产业,也是满足xx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幸福产业,更是实现xx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在xx文创产业九大领域中,创意设计服务收入占比最大。第一批认定xx家市级文创产业园区,有的已成为xx城市文化新地标。不难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xx创意产业的引领确实为xx城市更新注入了新活力,为xx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但是,目前xx的xx创意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对xx创意产业关注度不够
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词语的表述,但均未见到对xx文化及xx创意产业的描述,也缺乏产业政策的跟进、引导和支持。此外,事实上,xx创意产业中的xx品牌完全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品牌形象和靓丽名片,以此跃升城市活力和魅力,众所周知的世界时装之都、世界xx之都xx、xx、xx、xx概不如此。
(二)创意产业园区聚合效应作用发挥不明显
20xx年首批认定的xx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布在八个城区,分布比较分散且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尚未形成聚合效应。此外,xx创意产业领域内的知名企业品牌、知名平台品牌缺少,尤其是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缺少,均不利于国际间的xx文化交流,影响xx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此外,在xx创意产业领域的品牌建设方面,xx比较成熟的xx文化品牌应该有三个,一个是xx国际电影节,一个是xx国际设计周,再一个是xx时装周,但从参与的国际化程度来看,国际吸引力、全球影响力有些弱,品牌效应也未形成。
(三)创意产业园区“生态营造”思维缺失
xx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推动老旧工业厂房转型文创园区,尤其是在朝阳形成了若干片文创产业集聚区。但是,这些园区更多是从形体上构建了产业园,即塑造了一个封闭的园区形态,而并未构筑、融合成一种开放的生态。这种“生态营造”既是产业链生态,又是融入商业与社区(街区)生态,很难提升该区域的城市xx文化消费品质。
三、xx创意产业赋能xx城市更新的思路
基于xx创意产业对城市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的重要作用和在国内国际大都市中的成功实践,结合xxxx创意产业在xx城市更新中的困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城市规划建设要注重营造xx创意文化空间
xx创意文化空间营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坚持xx审美理念,打造具有文化范儿、xx范儿、xx范儿、国际范儿的城市xx创意空间,建设xx创意品牌聚集的xx创意街区或者xx创意产业园区。无论是新建,还是保护性开发,都要使这些城市空间兼具“文化环境”、“商业环境”和“人的环境”,真正的让xx文化、创意人才、商业消费和市民活动融入城市空间,充分发挥xx创意街区(园区)的文化教育功能、xx艺术熏陶功能、促进消费升级功能、品质生活体验功能,真正让xx创意街区(园区)的功能嵌入到整座城市的功能中去,进而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形象。这也是实现xx品牌与大众消费者零距离接触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创意产业园区要更多注重专业化和集聚化
城市崛起源于主导产业崛起,城市更新基于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支撑城市更新,要通过新产业塑造城市新功能。文化产业已然是xx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的承载空间,要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进行提升,而提升的重点方向就是产业园区的专业化和集聚化。专业化主要强调的是园区中产业链的构建。在2019年认定的首批33家文创园区中,据了解大部分园区内业态纷杂,并没有以创意产业中的某一个子产业形成产业链,比如时装产业。集聚化主要强调的是各区要按照区位优势和功能定位,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重点就创意产业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子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只有产业园区实现了专业化、集聚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培育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园区品牌。比如说,在xx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中是否可以考虑重点打造xx创意产业聚集区,如利用丰台大红门、木樨园等原服装批发商圈转型升级,南延至大兴瀛海地区。2019年7月,xxxx控股京工集团依托自身优势,在丰台打造了首个专注于xx创意产业的京工xx创新园,这个园区就是一个开放的园区生态,将xx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市民生活。
(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xx创意产业平台品牌
据统计,目前xx在创意产业平台品牌方面拥有xx文博会(已并入中国(xx)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xx国际电影节、xx国际音乐节、xx国际设计周等平台品牌。客观的说,这些平台在拉动产业发展、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国际形象中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在市级层面,20xx年起步,作为xx国际设计周中的xxxx板块,兼具文化交流、品牌推广、产业带动、消费升级、品质生活功能的xx时装周平台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从国际化大都市看,xx时装周早已成为xx的城市名片,带动xxxx创意产业每年xx%以上的增长;
xx时装周当之无愧是xx的城市名片;
时装周的影响力超越电影节的影响力。从国内大城市看,xx时装周已成为xx的城市名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201x年x月份经xx市政府协调,xx时装周成为了国家注册商标;
深圳时装周已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女装品牌特色比较突出。相比而言,作为文化底蕴深厚和全国文化中心的xxxx,同样具有打造xx时装周品牌的突出优势,首先就是文化优势,xx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xx的文化地标在国内外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是品牌优势,xx品牌是xx产业发展的根基,国内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包括老字号品牌和设计师品牌在xx基本都有,完全可以整合打造xxxx品牌旗舰;
其三是xx设计师资源丰富的优势,xx适合xx创意设计的创新环境、营商环境、平台优势、产业生态都在跃升,对国内国际高端xx创意设计人才的集聚有很强的吸引力;
其四是传媒资源的突出优势,主流媒体、xx媒体基本都在xx。
(四)借助融媒体传播扩大xx创意产业品牌影响
如何充分发挥xx创意产业品牌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品牌的传播推广,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非常重要。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传媒生态的系统变革,在新与旧的交织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互动、互融开启了融媒体时代,所以说在融媒体时代我们的品牌就要用好融媒体的优势做好精准分众传播。所谓融媒体,就是多种形式的媒体相互打通、互补共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融通,以实现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传播,使人们交往沟通更便利、更快捷、更直接的媒体形态。那么,在融媒体背景下,我们的xx创意产业品牌如何开展品牌传播,做大品牌影响,做融媒体时代品牌传播的赢家呢?
一是以内容为核心建立品牌与受众的情感链接。内容是品牌与受众沟通、建立联系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我们有清晰的品牌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构建和精准的受众需求把握。也就是说我们的xx品牌、包括许多的xx创意产业园区都有很多的故事,要以受众为中心,在全面了解受众的基础上,用受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讲述品牌故事、讲述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故事,通过内容故事建立品牌与受众的情感链接,以此加深品牌与受众的情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举个例子,xx电视台xx新闻中的“我爱xx”栏目传播效果就很好,就是通过园区的人讲园区发展变化的事,很容易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二是整合传播渠道形成传播矩阵。在融媒体背景下,品牌传播的平台更加多元,包括报纸端、电视端、广播端、网络端、手机端,不同媒介端口都有其特定的受众人群,这就需要根据品牌的定位,在去中心化的传播环境中,利用融媒体的优势,进行全渠道的品牌传播,做到全媒体覆盖,触达各个传播场景中的受众。
三是要抓住热点制造爆点策划品牌事件活动。主要是要有敏锐的市场和社会嗅觉,抓住社会热点带来的传播机遇,善于策划品牌活动,借热点来制造品牌传播的爆点,并借助全媒体渠道传播,以此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xx创意产业在xx城市更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在xx城市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培育xx创意产业,更加注重培育xx创意产业平台品牌和xx品牌,更加注重借助融媒体优势传播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国内国际影响力,通过这些“组合拳”必将为xx城市更新注入新的动能。
第五篇:土地执法监察的现状与思考
做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十分珍惜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责任重大。本人通过这次市级机关中层干部集中轮训,特别是听了上海市委党校朱明毅教授《干部创新思维》的讲课后受益非浅,结合二年来的土地执法监察实践,总觉国土管理部门为遏制违法违规用地竭尽全力,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违法违规用地的发生实在遗憾。对如何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进行了深该反思。现就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的难点作几点大胆思考和建议。
一、法律对违法用地的制止软弱无力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下称《土地管理法》)没有赋予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制执法手段和措施,对于违法行为,即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第一时间发现,作出口头或书面停止违法行为的告知,当事人如不主动履行,或当时履行,过后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真的十分无耐,如果立案查处,一般要有一个月的时间,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又要有60天的复议期。而法院对处于复议期间和土地诉讼期间内的案件,一般不予强制执行。当三个月过后,违法建筑早已建成,要想拆除用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将土地恢复原状几乎不可能,土地执法
监察对这种违法行为往往束手无策。《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在实践中,由政府出面对违法违规用地的制止也是软弱无力的。本人认为,法律应当赋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正在发生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有强制的制止权,如:在违法违规建筑还没有建成前,可以当场停电、断水;可以查封现场设备;可以将违法状态强制恢复原样。没有强硬的制止力,违法违规用地是不可能遏制在萌芽状态的。
二、法律责任的追究无法到位
《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实际执法中,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不可能做到,法院对此类案件的执行也十分头痛。没收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还是违法用地,完善用地手续受到用地指标、城镇规划及项目要求等条件的限制,对此类资产的处置相当困难。有的案件违法建筑及设施部分符合规划应处没收,部分不符合规划应处拆除,各种情况十分复杂,要想执
行到位几乎不可能。在对违法用地的处罚除附带的罚款能执行到位外,拆除的执行和没收的执行均很难到位,此种现象在土地执法中普遍存在。长此以往,给被管理对象的感觉是,违法违规用地只要罚点款就行了,与正规办理合法用地手续相比,违法用地成本低,也没有太繁琐的用地报批手续,以至出现有的违法用地者主动要求罚点款了事的怪象。一部最严格的,执行国家基本国策的法律在执行中的主罚很难到位,确是法律的悲哀。建议下次修改时,将处罚条款设定得便于操作。可以将主罚设定为罚款,符合规划的违法用地罚款额度为所用土地市场评估价的3—4倍;不符合规划的违法用地罚款额度为所用土地市场评估价的4—5倍。在提高违法成本的同时,也进行人性化管理,如果当事人将违法建筑及设施能自行拆除将土地恢复原状的,经县、市土地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可以将罚款退还部分乃至全部。
三、政府违法用地的监督形同虚设
《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三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任何单位包括了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又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主体,在实际执法中,政府的违法违规用地由政府设立的机构来监管明显不合理。即使对政府违法违规用地进行查处,处没收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还是在政府,处拆除政府建的建筑物及其它设施实施的可能性极小。政府的违法
违规用地建议由监管政府工作的机构来监督,对主要责任人由上级纪委、监察机关来负责追究。违反《土地管理法》要和违反《宪法》等其它法律一样对待,直接由上级纪检、检察机关介入调查处理。建议下次修改法律时,分清监督层次,减变政府违法用地监督的空缺。
四、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必须社会联动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从表面看是国土管理部门的事,实质是在政府领导下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只是起到监管、服务作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同其它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形成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不仅要密切与公、检、法的配合,还要加强与其他执法机关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全方位制止违法违规用地的发生。
要构建相应的社会诚信机制,建立统一的监督平台,将有违法违规用地等劣迹的企业及经营者录入监督平台,限制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及经营者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各项活动,如:对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在信贷,产品的市场准入等方面加以限制;对有不良记录的自然人在再次进入市场经营时加以限制,让违法违规者没有生存的自然环境,要相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必须依法依规办事。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在全社会建立诚信、守法监督机制应该不是难事,建议政府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素质低,不良记录多的人员加以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