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怀远在皖北县域经济中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促进怀远在皖北县域经济中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怀政〔2008〕58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怀远在皖北县域经济中加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08〕21号)和国家、省、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策精神。各乡镇、各部门要深入研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国务院、省、市出台的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关政策措施,吃透精神,用足、用活、用好政策。要围绕落实狠抓政策细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最大限度地挖掘政策潜力、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二、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向部分园区、企业、项目派驻服务人员的要求,迅速落实派驻工作。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企业工作组,进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招商引资在建重点项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帮扶,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融资、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微小企业采取相关扶持措施,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三、严格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在省财政80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经费基础上,县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企业贷款贴息。对各专项经费,由县财政局牵头,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申办程序,加快拨付进度,尽快发挥资金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企业发展资金。各乡镇和各部门要厉行节约,开源节流,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配套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四、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上级行争取力度,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新设立微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县发改委、人行怀远支行和银监办要协调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全力督促抓好银企对接签约项目的落实,帮助眼前困难、前景良好的企业渡过难关。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信用平台,即日起担保费率下调0.5个百分点。县小额贷款公司要力争年底前筹建运行。县政府将把各金融机构金融支持落实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五、全力争取政策性扶持。各乡镇、各部门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紧抓国家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国债发行规模的新机遇,抓紧谋划和编报申请国债项目。要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衔接,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加工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等方面抓紧谋划一批新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861”项目库和市“3461”行动计划,确保项目库总量200个以上,项目投资计划45亿元以上,滚动发展,保持常量。要加快成熟项目的前期工作,创造建设条件,争取项目早日开工。要加强协调调度,推进在建项目进度,确保按期或提前完工、投产。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项目工作经费。县发改委要加强协调督查和服务,对新开工项目和项目前期工作进行有效调度。
六、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握此轮经济调整中产生的产业转移和行业兼并重组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高层次产业转移。县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尽快编制相关产业规划,策划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水平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使其成为今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鼓励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对今年第四季度进出口增量在每美元省、市奖励2分钱的基础上,县财政再奖励1分钱。
七、支持产业平台建设。在省、市支持政策基础上,县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五个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适当延长对县经济开发区的财政体制,鼓励其自我积累、加快发展。各产业平台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升孵化、服务水平。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利用培训资源,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实用
技术培训,围绕园区内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免费为企业用工提供各类服务。
八、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对符合规划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种养殖场和设施农业生产用地,视同农业用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办理变更调查和登记手续。县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设立县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规模和产出能力大、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业项目,扶持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成功、与龙头企业和市场配套良好的产业化基地。
九、鼓励住房消费。从文件发布之日起,至明年6月底,农村和城镇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契税按现行政策采取先征后返的办法全额补助。加大廉租房、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带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全面落实各项房地产开发优惠政策,降低开发成本,把商品房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鼓励群众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十、切实保障建设用地。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全面清理未批先用、批而未供、闲置土地项目,摸清底数,重点对未批先用、符合有关政策可以补办用地手续的,抓紧履行补办用地报批手续,积极争取调剂指标。争取交通、能源、水利、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圈外独立选址用地计划。用足土地的整理折抵、置换、周转、增减挂钩等涉地政策,扩大土地存量,最大限度地争取项目建设用地。对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的规模以上企业进行摸排,符合条件的要抓紧解决,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十一、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由监察部门牵头,物价、财政、法制办等部门参与,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取消的,一律取消;能暂时免收的,一律免收1年。在2006年免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免收项目范围,具体办法另行制定。从今年11月份起,工商管理、食品药品监管、质监等部门的有关收费项目,凡属省级政府立项的,按照省政府的要求一律取消。深化投资环境治理,出台保护企业发展的新政策。
第二篇: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屏山县龙华镇政府银西国
一、镇情分析
(一)比较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集中“四古”资源,即古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镇——明清老街,古佛——八仙山大佛,古树——细沙溪桫椤树,旅游开发的潜力大,前景好。二是特色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生态好。地处岷江流域,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茶(1.65万亩)、竹(12万亩)、林(4万亩)三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森林覆盖率达到70%,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生态产业,为龙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民间资金比较充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29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17元。2010年全镇人民存款余额1.2亿元。
(二)不利因素。一是草纸加工造成河流污染严重。初步统计,龙华小草纸1039户,每年消耗石灰2000余吨,全部直接排放在大小龙溪和箭板河,使青山绿水变成“青山黑水”,影响龙华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二是区位比较偏僻。龙华位于县域西北部,群山阻扰,交通不便。特别是县城东迁新发乡后,工作运行成本增加,尤其是接受新县城辐射带动的影响小。三是经济发展滞后。工业企业缺乏,现有的企业仅电站、纸厂、砖厂、矿石厂等11家,还没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主要对外通道屏龙路、龙永路仅仅“保通”,离“保畅”的要求还很远,龙商公路还是泥结石路,乡村公路硬化率低,全镇乡村公路190公里,硬化道路仅24.8公里。水利设施缺乏或年久失修不能使用,“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不发达。四是旅游开发严重滞后。受投入的制约,目前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对重点景区景点开发严重不足,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不够。
二、发展思路
按照“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的发展定位,围绕“一二三四五”推进工作,即:“紧扣一个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两大基础”——城镇基础和农村基础,“发展三大产业”——茶叶产业、林竹产业和旅游产业,“推进四个转变”——污染型向生态型转变、耕作型向服务型转变、散居型向聚居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实现五个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质量持续提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9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7.43万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7029元,每年增加500元。
三、对策思考
(一)围绕旅游开发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交通、水利项目资金,硬化龙华至鱼孔公路、龙华至打鱼公路,建设八仙山后山公路,各景点的连接公路。实施场镇河提堡坎工程,实施场镇三级蓄水工程。完成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显著提升景区硬件设施条件。
(二)围绕旅游开发加快城镇规划建设。尽快启动场镇开发建设,配套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产品市场,新增餐饮、住宿、娱乐场所,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服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使日接待能力由现在的100人增加到1000人。引进业主投资开发龙华特色旅游产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集镇,使场镇人口由现在的3000人增加到5000人,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镇化发展。
(三)围绕旅游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创建龙华“3A”级景区,通过组建国有旅游公司或引进投资业主,逐步投资打造古镇古街、八仙山景区、乱山迷魂奇阵等景点,实现门票收入“零突破”。争取项目打造七大旅游园区,即打渔村百竹园、稻田村山茶花园、中心村梨花园、细沙溪桫椤园、鱼孔村映山红园、老君山杜鹃花园,增添旅游景点。
(四)围绕旅游开发加快草纸生产转型。严格控制新增小纸厂,杜绝新增污染源。积极引导和扶持小纸厂生产户产业转型,改卖竹片,改编竹器,或者养猪、养鸡、养兔,减少和控制污染源,建设“青山绿水”,凸显“生态优势”。立足“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因地制宜,引进竹笋、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城镇化和工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围绕旅游开发统筹新农村建设。一是把“赶场路”变成“致富路”。发挥现有公路对村社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加大小货车,提升运输能力,彻底改变仅依靠摩托车、长安车运输农产品的局面,使茶叶、竹片、林木、干果等特色农产品快捷流通。新建公路结合景区公路规划、全镇路网规划,打通断头路,形成环线,畅通无阻。二是把“荒山坡”变成“金饭碗”。“靠山吃山”,在土地上做文章,荒山荒坡除发展茶叶、林竹,养牛放羊外,还可以结合旅游开发,打好“生态牌”,种时鲜水果、高山干果、笋用竹,养土鸡等,发展特色旅游商品。三是把“偏远村”变成“新农村”。按照“三打破三提高”规划要求(打破“夹皮沟”,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兵营式”,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群众集中建房,打造亮点。在山水等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发展农家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第三篇:XX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域经济跨发展的体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乡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机遇和挑战的来临,旧的种植模式和生产经营管理办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足,一家一户的小范围耕种产品种类的单一不成规模缺乏高科技含量使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着成本高品质差的现状,一旦外国的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那将对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产生非常大的冲击,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打消他们种粮的积极性。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在农村。如何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提高;如何应对加入世贸以后对我们传统农业和各行各业的冲击,如何摆脱种粮高投入低产出农民收入逐年下降的局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新,原有的发展模式和工作方法明显与新的形势落伍。若想乡域经济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在必行,只有及时地调整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广泛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针对我们***乡的现状,我认为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促进发展的基础
思想观念的新旧、认识问题的深浅往往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决策是否正确,而决策水平是否现实和正确直接影响着发展思路是否恰当,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乡为例,全乡共有耕地**亩,人口**人,因为是传统的农业大乡,再加之大多数农民的思想保守,停留在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水平,一直沿用着旧的种植模式。玉米、小麦、花生、白薯一年两季,春种秋收,加上土质瘠薄,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善,靠天吃饭,每遇干旱的年景有的庄稼颗粒无收,农民辛苦一年到头来甚至连种粮的成本都收不上来,致使全乡大多数村街的农民收入近几年没有大的增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乡**村早在1995年的时候,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一班人充分认识到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他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抓技术培训,聘请技术顾问,并多次组织群众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和统一他们的思想。通过搞大棚种植伊丽沙白瓜、香椿和京欣西瓜为主导产业的棚菜种植,通过三年的努力,1995年全村棚菜收入**万元,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观念的更新加上大胆的尝试,再加上合理的指导,实现了**村农村“富民工程”的愿望。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认识问题的能力往往停留在表面,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要在加强引导,实行典型带动上多做文章,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到产业结构调整好的外地参观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用直观的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例,用典型示范户的现身说法,从算经济帐入手,让他们真正明白和挖掘土地的巨大潜能,走出传统落后农业的瓶颈,通过解决思想更新观念投入到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面对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就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外出参观学习,以详实的数字用直观的比较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走出传统农业的瓶颈,开拓脑筋,解放思想,投入到那些技术含量高、产出多的行业中去,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成功的经验,尽快走上快速致富的道路上来。
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有效促进发展的手段之一
特色产业就是以市场为依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品,非特色产业的上档升级。通过加强引导、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等一系列手段,让具有乡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整个乡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以我乡**村为例。**村位于**乡中部,有人口 人,土地面积 亩,80%以上是沙质,种庄稼亩收入就100元左右,尤其是遇风沙天气尘土飞扬,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几年前,通过村干部多方调查研究和与专家咨询,种植了适合沙质土生长的***(林业树种)。***(林业树种)韧性强,品质好,是用做各种工具的把柄,每年的需求量在1亿根左右,市场的巨大潜力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短短十年时间,全村 亩土地全部种植了***(林业树种)。按今年的市场价格每棵普通杆卖到2.2元,武术杆卖到5元,***(林业树种)皮0.10元/斤,***(林业树种)枝条还可以用做种条,粗算每亩地的效益在600-1200元之间,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1200元左右,既达到了富民又带动了周边村街种植***(林业树种)的积极性,现全乡***(林业树种)面积已发展到12000亩,扶持和引导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强乡富民促进乡域经济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效果明显。
三、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是促进乡域经济发展有效的补充
入世以后我国农业产品受到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在农产品的深入加工上做文章,玉米深加工、棉花加工及其它农产品的深加工却将我乡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四、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是
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况且在畜产品的消费上尚有很大潜力,对畜产品的需求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人均消费肉、蛋、奶的水平还较低,这就为我们开拓畜牧及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养羊为例。一只普通绵羊,粗饲放养每年每只可净收入300元,如果形成一定的规模圈养,通过青贮玉米秸杆作为饲料,既可以消耗掉每年大量被浪费的秸杆,又可以降低饲养成本,起到双赢的作用,搞养殖业就应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这样既可以方便管理,又便于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农村这样的专业养殖人员还较少,这就需要通过培训或聘请部分技术人员知道,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是通过集中建养殖场大户养殖,还可以散户养殖大户集中育肥与相关部门形成一条龙服务,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化饲养,降低成本,提高品质。
五、以市场建设为依托,全面提高乡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纵观乡域经济发展的趋向,加快市场建设的步伐,把经济向纵向和横向发展有很大的潜力。规范的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市场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的增长。象**的箱包市场、**的服装市场、**的小食品市场等能够广泛地引导全国乃至国外的客商全来投资置业,加快商品的流通,多员化、多群体地促进农民农副产品的增值。就以我乡为例,现在***(林业树种)产业销售范围遍布东北三省、内蒙、唐山,武术杆还出口到了香港、新加坡等地区,但因为没有成规模的市场,产品的销路一直依靠到**农产品交易市场去交易,这无形当中就造成了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中间环节的增多,使部分没有经济头脑的农户减少了收入,如果在本地建立一个成规模的***(林业树种)交易市场就减少了这些麻烦,同时随着市场知名度的逐渐提高,还不以扩展到其它农副产品,乡镇增加了利税,还可以带动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经纪人,扩大销售队伍,从而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乡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有较大范围的增强。
六、以乡镇企业的改制和发展带动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壮大。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既可以安置较多的闲散劳动力,又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些旧的集体企业,因为科学技术含量降低和生产经营管理落伍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者要善于审时度势,通过兼并、出卖、股份制经营等形式,灵活企业产权机制,并通过及时地培养管理者,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一定的科技含量转变集体企业的被动局面,提高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保证原有厂房、设备和闲置资金的及时运转,以求得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以***玻璃厂为例。它原为集体企业,乡政府通过改变产权把企业交给个人经营,较以前有了较大起色,生产成本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效益也就随之有了明显的变化,玻璃厂每年完成利税一百余万元,有效地缓解了财政紧张的状况,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可以有利地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上档升级,有效地规范个体企业的运作,形成一定的规模,政策上的引导,都可以极大地调动私营主的积极性,从而为乡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第四篇: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国 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省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契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新苏州”为战略目标,以与清华大学合作循环经济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为突破口,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节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和循环型经济体系;坚持清洁发展,形成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优化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依靠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三、主要目标
(一)主要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7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率达到100%。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削减。到201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3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0.1%和24.9%。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应当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全部通过审核验收,超过20%的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500个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企业, 推进循环经济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推进机制和基本框架。
四、主要措施
(一)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特征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 用、资源化”的原则,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 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战略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二)从三个层面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加以推进。
1.在企业层面上,以清洁生产为基础,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建立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清洁生产审核,在重点行业规模以上 企业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培育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省排放标准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 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一五”期间,确保每年全市150个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00 个单位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于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不断改进设计,广 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利用率,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使单位产品能耗、物 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2.在区域层面上,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建设生态工业园。通过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的转变,整合、提升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着力构建工业生 态循环链,努力实现区域污染最小排放。开发区要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按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 的要求,推动企业延伸产品链条,促进企业间的关联共生,发展集中供热和集中治污,形成产业集中、连接紧密、资源利用效率高、废物排放量少的循环型产业园 区。苏州市区、昆山市、吴江市要以产业生态化为导向,以生态工程为依托,结合绿色招商,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工业园。沿江资源密集型企业和废物 排放总量较大的开发园区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源合理开发、产品深度加工、能源综合利用上来,逐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区域。积极做好工 业园区、高新区全国生态工业园的试点示范及高新区、张家港冶金工业园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部署规划张家港扬子江化学工业园、昆山开发区等一批循环 经济试点工业园区,引进“补链”项目,实现物流、能流、技术的集成和信息与基础设施的共享。
3.在社会层面上,探索循环型城市的建设。以创建生态市为契机,引进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社会建立节能节水机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开展“绿色机 关”、“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商场”、和“绿色社区”等系列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的自觉性。推行生态化垃圾管理,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改变苏州城市垃圾管理与处置的现状。
(三)重点抓好循环经济关键环节
1.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耗、物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单位资源的产 出水平。在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鼓励利用余热、余压、余能生产电力和热力,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在电力、化工、冶金、造纸等高耗水行业,鼓励循环用 水、串联用水。在化工行业,鼓励回收余气、尾气及残液中的化工产品。
2.在废物产生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废物的循环利用。在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固体 废弃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鼓励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建材产品、铺路和回填等。在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等高耗水行业,发展外排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和“零排放”技 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河道污泥的再生利用。推进秸秆、禽畜粪便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优化能源结构。
3.在资源再生环节,着力培育静脉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推进实施以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金属等为重点的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发 展并合理布局静脉产业,推动对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等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实现循环经济区域性整体联动。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资源 的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处理费用的责任制度。
4.在社会消费环节,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行为,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
(四)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两轴三带”总体格局,通过工业布局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促进 产业集聚,打造以沿江基础产业、沿沪宁线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 项目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降低传统产业能耗水平和排污量。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提高低能耗、低污 染的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开发区集中,推广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建设集中供热和集中治污体系,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新办工业企业原 则上必须全部入园进区,现有的企业也应逐步向区内集中。编制《热电联产规划》,淘汰关闭禁煤区和工业区集中供热范围内10吨以下燃煤锅炉。
(五)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抓住与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的契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1.建立基于GIS的区域物质交易标准平台。构建具有电子支付功能的专业化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物质交易平台,实现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网上交易。建设苏州循环经济信息网站。
2.构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组团式水、热、能综合利用网络。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选择典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全过程清洁生产的诊断,设 计依托企业的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并开展清洁生产的工程示范。选用先进的水处理、热交换及热利用技术,建立区域组团式水、热、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3.推进静脉产业园综合示范工程。重点是焚烧飞灰水泥窑煅烧资源化示范工程,废旧轮胎“常温破碎+精细粉碎”生产再生胶粉示范工程,餐厨垃圾湿热水解资源化示范工程。
4.实施电子废物资源化示范工程。建设万台级成套化电子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六)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1.强化节能工作,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推广一批节能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 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
2.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要因地制宜推广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推行节水农艺技术,优化种植业结构,建设灌溉计量 工程;工业节水要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工业园示范区,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发展节水产品,实施工业项目用水、节水评估和审核制 度,严格执行节水设施“三同时”,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单位)。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落实鼓励生产、使用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对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节 水技术、设备目录的设备,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3.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3~5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园区)。鼓励开展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有机肥料和无公 害农产品,综合利用秸杆、畜禽粪便,在推广家用沼气的同时,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及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建设,防止养殖场粪便、污水污 染,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
4.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积极推进“禁实限粘”工作。进一步禁止使用和限制生产使用粘土实心砖,加快淘汰 粘土类墙体材料,推广应用非粘土类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城市的“禁实限粘”工作在现有基础上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由应用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由“禁实”向“禁 粘”转移。全市乡镇实现全面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抓好城市“禁现搅拌”,提高水泥散装使用率。设立新型墙材料发展奖励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新墙材企业技术改 造,新产品开发等。
5.加大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按照国家税收减免政策,认定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产品;按照《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307号令),加强报废汽车的回收监督管理,确保经营有序。
(七)构筑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形成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重点开发或运用生态工业的关键联接技术,如城 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水回用技术、工业废物资源化技术、生物化工联接技术和能源的梯级利用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 研究开发,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列入重点技术创新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加大重大关键技术的研 究开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强化共性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 体系,鼓励开展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宣传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向社会提供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 服务。
(八)制订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收集体系、管理办法和促进静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适 当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确定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价格标准。居民生活用水逐步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工业和城市公共用水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加大城 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税务部门对使用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的国产设备(产品)的企业,要及时办理所得税抵免和加速折旧手续,切实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获得的优惠资金和减免税(费),要专项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再投入。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或其他相关科目。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各级 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要将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列入投资重点。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建设,发改、经贸、国土、金融、电力等部门要在 立项审批、用地计划、信贷资金、保证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环保和污染防治资金支持企业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相关财政专项建设 资金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支持项目建设。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投资公司要增加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投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 股票上市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
(九)强化组织引导,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重要日程,明确领导责任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市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 协调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做好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工作。各市、区政府(管委会)也要建立相应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协调 工作机制。2.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积极探索,从各自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齐心 协力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经贸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结合起来,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发改、规划部 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科技部门要加大节约资源和能源新技术、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中的无废少废技术及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对环境 保护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严格执行“三同时”、“一票否决权”、限期治理等制度,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水利水务部门要加强水 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卫生、国土、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3.典型引路,扩大循环经济的试点范围。市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市选择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500个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企业。
4.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增强发展循环经济意识。要按照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决策层的原则,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采用新闻发布 会、理论讲座、研讨会、现场会和骨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逐步提高全社会、特 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树立起循环经济理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0407关于加快引进专业人才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2
x发[2009]9号
中共x村镇委员会x村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专业人才引进推动镇域经济快速
发展的意见
(2009年4月10日)
为加快实施“机械制造专业镇、城镇建设和境外x村”三大战略的实施,缓解我镇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带来的压力,优化全镇干部队伍结构,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就加快各专业人才引进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专业人才引进的必要性
专业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是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证。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我镇专业人才队伍规模小、档次低,大部分专业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很不适宜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专业人才引进,既是
1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又是“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和实现我镇“三大战略”的迫切需要。
立足我镇发展实际,加强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城镇规划建设和煤矿开采、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引进,对于改变因历史原因造成的专业人才匮乏的被动局面,优化专业人才结构,促进实施“三大战略”和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积极营造有利于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环境,加快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明确专业人才引进的计划目标
立足本镇实际,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目标,利用3年时间,加大对煤矿开采、机械制造、城镇规划、土木工程、法律和文秘等专业人才的引进,使我镇专业技能人才基本满足镇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同时,要注重加大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规模企业的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三、专业人才引进的基本条件和程序
(一)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二是坚持按程序、高标准引进的原则;三是坚持公开透明、集体研究的原则;四是坚持引进和使用并重的原则。
(二)根据工作实际和当专业人才需求,确定引进人才的类别、专业、数量和其它条件,拟定当引进专业人才计划。
(三)报经区组织、人事部门批准,面向社会选用或与
高等院校合作,实行供需双向选择。配合区人事部门到相关院校考察,在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用。
四、加强对引进的专业人才管理
(一)引进的专业人才基本条件。所引进的专业人才第一学历专科以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并符合岗位需要的其它条件。
(二)实行试用期制度。对引进的专业人才实行试用期制度,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和评议,根据考核评议结果,镇党委、政府决定是否聘用。试用期为半年,试用期间按临时人员工资标准发放。
(三)实行聘用合同管理。试用期考核评议合格的,镇党委、政府协调区人事部门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签订聘用合同。根据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签定《目标责任书》,聘用人员纳入所在部门统一管理。考核评议合格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连续两年考核合格的,签订长期合同,纳入同类同档人事管理。
(四)强化对引进人才的培训与培养。采取“走出去”学习办法,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开阔眼界,丰富工作经验。同时加大对引进人才培养力度,采取“请进来”办法,做好衔接和配合工作,积极提供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各类人才能够尽快适应工作,促使各专业部门、单位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落实引进人才的相关待遇
(一)经济待遇。引进人才的试用和聘用期间,工资和其它经济待遇按照同类同档在岗人员标准对待,特殊岗位经
镇党委、政府研究后,确定工资或补助标准,由镇财政负担。
(二)建立激励机制。一是积极鼓励专业人员开展技术开发或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二是建立专业人才奖励制度。对获得区级以上奖励的优秀人才,镇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对专业人才在政治生活上给予关心,做好各类专业人才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优秀专业人才组织部门进行重点培养,吸纳到党员队伍或向民主党派组织推荐,特别优秀的向区委推荐使用。
六、加强对引进专业人才工作的领导
为加强对引进专业人才工作的领导,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纪委、组织、党政办、宣传、财政和所需引进专业人才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镇组织办要根据领导小组的安排牵头抓好专业人才的引进、培训、考察、考核、评议等管理工作,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使用;镇纪委配合组织办要加强对新聘用人员的管理工作;镇宣传部门要及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全镇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镇财政所要抓好待遇兑现、激励、培训等经费落实。
本意见报区组织、人事部门同意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