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辅导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04:2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校辅导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校辅导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研究》。

第一篇:对高校辅导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必须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但却很少把辅导员队伍视为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一支重要力量,更多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留给课堂。实际上,基于辅导员的特殊角色,辅导员的工作是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必须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这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明确辅导员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必要性

(一)深刻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伟大创造,也是在实践发展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建党85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奋斗85年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二)当代大学生的角色及其遇到的特殊问题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他们切身感受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带给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巨变,他们拥护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但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负面影响,如发展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腐败现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使一些青年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发生动摇,信仰迷失。同时,大学生在心理上尚未成熟,处理感情、社会事务的经验非常匮乏,因此,还会遇到诸多心理问题。另外,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过程中还会遇的一些困惑。大学生的这些特殊困难,需要一个特殊的群体及时了解并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恰恰符合完成这一任务的要求。

(三)深刻理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思想领域出现很多思潮,国内外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中坚力量,因此,必须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同感。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中,能更好地教育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解释国内外新情况、新问题,分析各种思潮以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辅导员。

(四)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责任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及高校稳定。辅导员的标准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因此,要不断强化辅导员的各种素质,大力加强辅导员培养和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心理学、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力量。因此。他

们的工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方法引领下,把握时代脉搏,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倡导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创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氛围。这是维护高校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完整理解、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艰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它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它承载了前人的理论结晶,突破了不合时宜的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三大重要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各具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具体运用在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挑战自我、超越局限、创新理论。

(二)辅导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需要不断提高,理论内容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辅导员要认真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包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学生思想教育中去。

这里要特别强调对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辅导员只有认真学习这一理论成果,才能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增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实效性

辅导员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回答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只有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才能实现理论的指导意义,体现理论的价值。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为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辅导员工作应以此为指导,把这种新的思想方法应用到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去。以大

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化对学生思想工作规律的认识,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本”,通过“换位思考”,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彻底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适应学生成长需要、不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方式、方法,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对辅导员个人和大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高校辅导员有义务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避免走向误区。因此,高校辅导员提高个人的法律素养和树立法制意识对学生具有示范和教育作用,对整个高校进行法制教育也至关重要。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宣传和实践党的理论,能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成长,认识到党的事业的伟大,并自觉为之服务。

(三)不断创新,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无穷魅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是一个开发的体系,而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去看待和解决。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恰恰也走了一条独特的创新道路,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身行动,更重要地是在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对之加以创新。

第二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论文

[论文摘要]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特点: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研究内容的倾向性及研究主体的特定性。探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对于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特点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马克思主义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教师最有发言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但教材内容还必须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承认.教材内容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专家学者、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方通力协作。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阔视野,深人探索,产生出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成果,而不是浮光掠影、只言片语的评说。还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组织编写。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都离不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性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最为熟悉,也有最深刻的体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必须以广大教师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其决策的最为直接的依据,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获得的科研成果,也是重要基础。

近些年来,高校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产生了排斥情绪,甚至逆反心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状况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只有展开研究,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渴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间题,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主体即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

第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研究的主体力量。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就必须研究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单纯说教教学方式。这就要求以教育教学研究为基础,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做到改革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在这一领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政策,进行倡导、鼓励和推动,并负责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的推广,而从事直接研究的主体力量必须是教师。因为,一方面理论课教师是第一线的教学任务承担者,对改革的必要性的体会最为深刻。同时,这种研究也是提高其自身教学质量,获得学生较高评价的主要途径。因而,教师从事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内在动力。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其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受到教育对象的承认和爱戴。另一方面,理论课教师比其他人更具备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研究的基本条件。作为一名教师,他们较扎实地掌握了一般教育学的原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下接受教育时的认知程度、态度和情绪,有最为直接的观察、掌握和体会。

第三篇: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看法

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看法

--大学生是否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1211317 英语 高留莎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和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似乎都只有一个目的——考试。在他们眼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负担,一道障碍,更有甚者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群众的洗脑。中学生会努力学习,因为他们考试频繁,直接影响他们的升学情况;而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态度则是能逃则逃,不能逃的则一整堂课都不看老师,而是对着电脑看电影,或者忙自己的其他作业。这样看来,似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学校强加给我们的负担。

然而,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我认为,理论存在的价值都是为了指导没有经验的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或者在实际生活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提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想大多数学生都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但是,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在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后而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呢?应该屈指可数吧。虽然,我并未透彻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髓,但是,我可以很真诚的说,马克思主义确实可以指导我们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正确的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不仅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给予我们正确的理论指导,而且,在指导个人发展时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发展,哪个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领导人的智慧。殊不知领导人的智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的。正因为这些领导人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实践,所以他们才显得更有智慧,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指导整个中国的发展。

从个人发展来看,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认真分析现实情况,并按照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在兴趣选择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试想,如果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情况和事情的发展状况,如何能保证自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呢?如果方向都错了,岂不是离成功越来越远吗?毫无疑问,实事求是的理论是非常科学的,然而,如果没有能够深切体会到,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的话,有多少人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呢?也难怪成功的人少之又少了。

所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呢? 我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被动学习,永远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也不可能最大限度的受益于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应该由主动变为被动。

如何由被动变为主动呢?

首先,我觉得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针是可以调整一下的。当然,对每个学生都应该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应该是迫使学生去学的。学生应该了解马克思主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感兴趣。我认为,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学生感兴趣,希望更加深入的学习,那么老师就给予更加详细的指导;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或者觉得对其他的学科跟感兴趣,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应该成为他们的负担。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尤其是哲学,对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有指导作用,因此,如果他们深入学习其他学科,也会发现哲学的重要性,就会主动学习了。学习不在开始的早晚,一旦主动学习,就会学习的更加快,更加深入。因此,我觉得,如果教育部能把重视度降低一点的话,也许能起到更好,更加有效的结果。

另外,关于教学模式,我觉得也有改进的空间。现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听”。学生和老师很少有互动,老师很省事,学生也懒得提问。这就造成了,学生上课忙自己的事,或者干脆大方地翘掉这节课。关于成绩的分配,还是期末试卷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平时基本不听,考试周突击背课文的情况。一切都是应付。这门课就这样成了学生的负担。我建议,学校在分数分配上更倾向于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通过课堂展示和论文的形式来考核。展示和考核的具体内容应该是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是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谈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除此之外,我觉得,如果课程能够安排一些分小组进行实践的活动特别好。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些真实看法。

(1712字)

第四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前提,“人的需要”是实践主体建设的动力,“人的发展”是实践主体建设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入学;“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相关理论,蕴涵着对“人”的丰富、深刻的观点阐述。尤其是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论述上,对于指导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人的主体性”:实践主体建设的前提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核,还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理论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的发挥提出了“实践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等现实要求,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这与以人为本的时代命题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出发点和基本立场不是其他,正是实实在在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其实,在内含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所有经典著作中,不论哪方面内容的论述与展开,都离不开“人”的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皆表明:“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认识前提和出发点。这个“人”的界定,不是抽象的、静止的,“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而且作为“现实的人”,其首要的特质就是主体性,要具备主体意识和主体行动力的人,同时又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的、进行历史的实践活动的社会存在物。

那么,如何实现“‘现实的人’能动地表现自己”?如何凸显“人”的现实性及其创造力?这就需要激发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这种主体性的自我觉醒与激发,正是我们的时代强音——“以人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正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充盈无限创造力的重要源头之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教师通过一定的中介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大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生、生生多边交往的活动,是师生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构成的师生实践共同体,更为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意识和理念。其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现实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主体性;其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而是作为教与学这一实践活动的共同体,处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相互关联,相互依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根本上探讨的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何者为“人”、如何成“人”的价值命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的“本”,不仅从实践上要求对师与生主体性的共同重视,而且从目标追求上要求师与生主体性的共时发挥与运作。在这一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人”的价值命题的完成,恰恰需要师生的互动,需要师生共建共享,忽视哪一方面都不行。正是由于这样相互关联的两个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更有可行性,从而使以人为本的时代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诠释和渗透更有期待性,最终使教学环境更适合师生人性的需求,适合师生共同体共时同步的发展与完善。

第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这与主动建构并完善和谐师生关系的时代意旨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质上即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郾弘众所周知,作为“现实的人”始终处于因为不断面临新的社会交往实践故而不断更新原有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从而实现自身历史的发展与完善,但这仅靠主体的主动思维认识世界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以一定的“劳动”亦即一定的实践力去主动地改造社会、改变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改造社会的实质就是改造人与人之问的各种社会关系;正是在“改变世界”的主体行动中,也只有在“现实的人”以“改变世界”的驱动力去发挥出主体能力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生成为或自我实现为“现实的人”。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同时,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自我生成的,即在人的生成探究上,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进一步做了劳动创造论的应答,“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强调认识、改造世界(社会),与认识与改造人自身(各种社会关系)是统一的,认识世界还不够,还要改造世界;认识你自己也不够,还要“成为你自己”(意即通过自身能动的实践的创造活动,现代人学观点之一)。同样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师生的思想交往实践中,认识并成就具有完备道德情操和正面价值追求的师生共同体,并且与时俱进地关注师生及其两者关系的现代转型与重塑,“人的转型与重塑则是人的现代化,主体的现代化”,这种转型与重塑,就是对师生发挥主体性、以其主体的实践力能动地改造、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命题的现代诠释。这不仅需要师生教学理念上的共同主体责任意识,更需要其教育教学行为上的共同自觉追求,师生不是教学课堂的旁观者,而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教学环境与教学质量的改造者、完善者。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没有理由规避自身作为“现实的人”的共同责任。进一步说,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终极意义而言,归根到底靠的就是师生在德育领域上共建共享的一致行动,相互承认、尊重、理解、关爱、塑造,从而不断改善异己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现状。

二、“人的需要”:实践主体建设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劳动产生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需要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人的需要(不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是推动人去生产、形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初始动因;人的需要又是人的行动、交往发生的初始动因,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变化发展的深层次动因。”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人的需要”是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主观能动的内在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更要关注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人的需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必须从当代大学生和教师的具体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特别是要根据“需要”的现实和能动的特性,对师生实践共同体的“需要”做出明确定位,真正走近实践主体本身,激发其自需自愿的潜能,最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陛。

第一,把握实践主体的需要,要以师生双赢为主要基调。社会实践与交往活动历史性地形成了具体的人的丰富个性和特质,而这种丰富的个性又决定了具体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互动性。如,在实践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学生对自我发展和需要的能动追求,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提出了对称性要求,以使教师也应根据学生不断发展和需要的特点和规律,时刻要求其自觉地、主动地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充实和完善教育内容,创新和拓展教育方式方法对他们需要什么,需要到什么程度,为什么需要,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满足他们的需要等问题必须有清晰地认识和实践。嘲当然,我们不可能满足师生的全部需要,这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必需的。其关键是,应该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下,厘清师生实践共同体的主要需求、互动性需求,并有效整合,引导这种整合性需要朝着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这是实现师生需要互惠双赢的前提之一。

第二,把握实践主体的需要,要以精神动力为基本原则。一般地,教育活动就其实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嘲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侧重于包括信念信仰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培养与提升(这些蕴含在理论教育中的精神能量会不断地转化为师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智慧和人格),而精神培养与提升的原动力也是与人的需要休戚相关的。不论是教师或学生,建设或提升精神世界以满足自身精神需要,就必须在一定的精神动力前提下实现。这种精神动力的开发与给予,实质上就是师生在需求和价值层面上需要达到共识和融合,即立足于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和责任意识等,以此为主要的精神动力产生强大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意识和自律要求,逐步感知如何加强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将自己的需要、发展目标及行为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内在地有机地统一起来。事实上,当前对于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共同体的师生而言,其主体意识与教学活力的缺乏,正是与某种精神动力的开发与给予不足密切相关。因此,以特定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信仰和责任意识)来激发、引导师生的精神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把握实践主体的需要,要以换位思考为全新思维。在理论性和教学挑战性都相对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色上来提设自我的需要和归咎对方的不足。如,若教师“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一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这就失去了师生互动和谐、沟通有序的平台,很难实现“需要”的满足和教学利益的互惠双赢。只有打开师生原有的视界,切实理解另一方并再重新认识自我,从而使师生双方同频共振,整合为互爱和谐、共建共享的实践主体。

三、“人的发展”:实践主体建设的目的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践主体的立体而共时的发展,要求内涵与外延相统一。这种“发展”,有其特定的涵义,“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对应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师生实践共同体,这种“全面的本质”的自我占有,是师生协调发展的一个整体实现过程,实践共同体不仅要实现整体的共时陛的发展,还要实现双方立体的多维的发展。学生一方的“发展”不是理论教育教学意义上的全面的“发展”,只有当教师与之实现共时的且又交互的发展,才能有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切实取得实效性。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我们认为,实践主体的全面发展的外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实践主体的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践主体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发展以及实践共同体双方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教师和学生在各自具体领域中的知识技能的发展,还要实现各自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不仅要实现师生实践共同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育力与学力的同向协调发展,还要实现师生实践共同体在交往实践中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社会属性的协同发展。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实践主体的劳动实践的发展,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劳动是实践化的生成过程,人就是在实践的劳动中、实践的反思中得以不断自我发展的。这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而言,“劳动”即为教与学,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时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快乐教学,并通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的反思,不断螺旋式上升为更新、更高水平的“劳动实践成果”——其中之一便是实现师生实践共同体的全面协同地发展,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这种“教学”不是单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包括师或生双方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更重要的是还包括生与生、师与生在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的和谐有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促成发展、合力式发展,并在这种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提升发展的理论命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呼唤实践主体的主体意识及责任意识要求内因与外因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内部意识对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动物和自己的什么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他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为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这种内部的意志和意识,主要包含主体意识及责任意识以及促成这些意识激活与生发的自我意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实践共同体的全面发展,要先决地激发并生成师生共同体的这些内部的意识与意志,从而自觉自为地进行实践主体的自身建设,这是任何外部因素所无法替代的。由此出发,实践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便由他律走向自律,进而以激发内因(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等)与统筹外因(高校及社会上的相关环境与条件),增强师生实践主体的整合实力,促进师生实践主体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还在于逐步实现实践主体个性的激发与解放,要求理想与现实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并最终实现,有一个历史的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的全面发展,完全激发并解放师生的自由个性,还有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具体而言,目前对师生实践共同体的个性发展,可以定位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其主体的智慧与潜能的层面上,而这还是需要师生通过良好的主体意识特别是责任意识来加以推进,从而在自为、自觉的状态下协同激发并解放师生的具体生动的自由个性,提高精神境界,诱发创造力,最终实现师生共同体的共识、共建、共享和共进。

第五篇: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根据欧洲情况,针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总结出来的。中国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分析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极为不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必须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中国的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理论活动的过程,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其时代性上,而且表现在其人民性上。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与有史以来的任何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或者抽掉人民、人民的利益,就会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对高校辅导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校辅导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中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现状;对策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孙玉萍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8期 [摘要]文章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出发,认为高校青......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摘 要】 本文梳理了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概念、必要性、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思路及模式:高校辅导员绩效......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随之日新月异,不断革新。辅导员是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和护航者,他们只有不断加强专......

    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研究小组开班仪式活动策划

    大学生理论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兴趣小组开班仪式 活 动 策 划 共青团江西财经大学委员会 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共青团江西财经大学委员会 一、指导思想 在以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研究小组开班仪式活动总结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兴趣小组开班仪式 活 动 总 结 共青团江西财经大学委员会 二0一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共青团江西财经大学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小组开......

    对“如何进行化学教育研究”的一点感想

    如何进行化学教育研究?这个问题是每一位有理想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些在读硕士生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当前社会的化学教学中虽不乏亮点,但更多的是停留......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共五则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