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第10课第2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
人教版第10课第2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第10课)内容,也是教材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开篇章节,具有提纲挈领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理解英
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材料导入新课;通过材料分析法的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背景;用自主学习法和图示法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用对比法和分组讨论法来学习战争的危害和影响;最后用提纲法进行课堂小结,用习题法来巩固和提高。基本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喝扩大,其侵略本质并没有改变
(2)通过揭露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材重点与难点
(l)重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2)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可以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形象化、直观化,同时增加课堂容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互动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能力从课本和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发现它们的逻辑关系,可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对比法和提问法: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锻炼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全体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思考中学习,在分析中学习,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互助,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情
根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其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商人的想法”的材料导入,引发学生观察、思索。
2、探究:通过材料分析得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背景;用自主学习和图示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用对比和分组讨论来学习战争的危害和影响;最后用提纲进行课堂小结,用习题来巩固和提高。教案中比较详细,这里就不重复了。
最后,本人深感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同仁指导纠正。
第二篇: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英法美的“修约” 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
《天津条约》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2.过程与方法
归纳说明:英法美“修约”要求与两个事件同战争爆发的关系。
分析论述:《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阅读理解:从图表分析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方位、面积和后果。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等国为了在中国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战争,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理解:圆明园被焚毁的悲剧见证了资本主义列强血腥掠夺的罪恶面目,也反映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理解:沙俄政府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趁火打劫,大肆扩张,成为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二.教学要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华危害。三.教学过程:
学习导论::①当《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商人欣喜若狂。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②表格: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对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图略)
108001850.doc
第 1 页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学法指导:1.三个时间:1856年-1858年-1860年 展示:①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资料:六不总督——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②1858年6月:《天津条约》的签定
强调:《天津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③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的签定,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一.学法指导:2.三个事件
展示:①马神甫事件(1856年2月)——法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资料:1856年2月广西西林县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告,经调查核实后,把法国神甫马赖逮捕并处死。这件事又称西林教案。
②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资料:1856年10月,广州水师扣押了挂着英国国旗走私船亚罗号。英国要求释放船员并赔礼道歉。叶名琛释放船员,但没有赔礼道歉。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介绍:圆明园影视资料-圆明园绘画资料-圆明园实物资料-圆明园文字资料(可设问)资料:凭吊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只要我不回过头来/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唤醒我的心中对你不能忘却的思念/ 探索与争鸣:
阅读下面摘自2008年2月19日《解放日报》的报道: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特别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过三轮大讨论,求解“原址保护”的分为两大派别:主张部分重建的“整修派”和维持不动的“废墟派”,这道求解了上108001850.doc
第 2 页 百年的历史难题,似乎至今仍难有最后答案。对于圆明园遗址的处理,你有什么见解? 答:事实上是不能重建的。理由:①圆明园建筑物的确切分布位置、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和装饰尚未完全清楚,加上当时的加工材料和工艺部分缺失,若重建就不可能整旧如故。②圆明园被毁是历史留下的创伤。可作为印证外国侵略者践踏文明的罪证,提醒后人不忘,牢记时代责任,有特殊的警世作用。一.学法指导:3.四个国家:
展示:英、法、美、俄四国国旗(观图)指出:主凶:英、法;帮凶:美、俄。理解练习:
1.“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摇撼下来的果子。„„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树上的伙伴”,“果园的主人”分别是谁?美国充当了什么角色。(D)
A.英法、美国、帮凶
B.俄国、中国、调停人
C.英国、中国、旁观者
D.英法、中国、帮凶 2.沙皇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观图)强调:4个条约
资料:沙俄侵占领土150万平方公里:相当3个法国或法德面积总和或14个半浙江省 3.《瑷珲条约》: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观图)二.重点探究: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英、法、美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
强调:英法美修“约”要求: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③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强调:性质:英法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实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二.重点探究:2.《天津条约》内容和危害
①十口通商—使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南方发展到北方,由沿海发展到内地
108001850.doc
第 3 页 ②游历通商传教和③舰船长江航行-破坏中国主权,便利列强入侵
④公使常驻北京,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清政府开始成为外国侵略中国的工具。
⑤赔偿白银600万两-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二.重点探究:3.《北京条约》内容和危害
强调:3个北京条约,美国没有?这里主要是指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①《天津条约》完全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④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二.重点探究:4.《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
1.政治:①公使常驻北京-便利了外国对清政府控制,开始成为外国侵略中国的工具
②关于外国人和外国船的规定-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的入侵 ③割九龙司—再次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使英国加强了对香港的控制。
2.经济:①十一口通商-使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南方发展到北方,由沿海发展到内地
②大量赔款-进一步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结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定,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重点探究:5.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原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性质相同:都是英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2.扩大:
①过程:侵略国家增加;侵略时间增长;侵略区域扩大,签定条约增多。②结果:开放的通商口岸增多,割占的土地面积更大;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的破坏 ③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练习与测评:略
108001850.doc
第 4 页 资料: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毁于大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108001850.doc
第 5 页 1857年,英法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在侵占广州后,继续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䜣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回到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时看到了什么?法国海军上尉巴吕说:“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居住场所。因为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不论是材料还是造型都是那么珍稀罕见,那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参与者之一阿尔芒.吕西赞叹:“我为我看到的东西而震惊,瞠目、惊呆!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值3000万法郎的„„珍宝财富中徜徉!”
在进入圆明园之初,法国方面的将领蒙托邦曾经装模作样地下令,士兵不能随意动园中的物品。但他们所见的东西太精美了,侵略者贪婪的本性无法抑制。终于有人经不108001850.doc
第 6 页 住诱惑,先动手了,魔法破除了„„法国军医卡斯塔诺承认:“对圆明园的抢劫是不可避免的。”法国统帅的翻译官埃里松伯爵断言,一切阻止抢掠的尝试都是不可能的,是枉费心机、注定要失败的。“将军能做什么?他手下的军官们又能做什么?毫无办法。„„无论是法军还是英军的统帅所能做的只有把眼睛闭上,视而不见„„蒙托邦即便拼尽全力,也无法阻止自己的部下进入圆明园的大门。正如拿破仑一样,凭他近乎神一般的威望,也没能在滑铁卢溃败时阻止住他的部队后退。”这段为将帅辩护的话恰恰暴露了他们纵容抢劫的嘴脸。于是抢劫变成公开的、疯狂的、得到允许的行为。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令中国人意想不到的是,英法两国的抢劫方式也不同。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埃里松伯爵说,“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得很专业。他们都是整班行动,有些人还拿着口袋,都有士官指挥。”英国人甚至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收集从圆明园掠夺来的物品,士兵必须把他们的战利品交给委员会,由委员会编制清单,组织公开出售。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对中国人而言惨烈景象再次出现:“军营变成了化装舞会,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108001850.doc
第 7 页 清朝大官的朝珠„„气恼时,就把那些带不走的东西砸碎、撕烂或者弄脏„„至于银子,多得几乎不屑一顾,因为那东西分量太重„„但内格尼罗中尉居然有办法用军舰带回500件之多的中国瓷器。而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 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火烧圆明园是英法侵略军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圆明园被焚毁的悲剧见证了资本主义列强血腥掠夺的罪恶面目,也反映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中国正不惜代价地收回她散失的遗产。2000年春天,中国一家集团公司就以345万欧元的价格拍下了原属圆明园的生肖动物头像。他们还声明要收回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页;它被杜潘上校带到巴黎拍卖,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沙俄向来是趁火打劫好手。在17世纪40年代趁清军入关之机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大肆烧杀掳掠,严重威胁了清朝统治和当地人民的安全。“在多次交涉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康熙皇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而在两次重创俄军后,双方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无奈,子孙不孝,咸丰躲在热河避暑山庄的行宫里继续享乐,根本没有救亡图存,知耻而后勇的意思。就这样大片领土沦丧了。
108001850.doc
第 8 页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0月14日,中俄40年边界谈判终成正果。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黑瞎子岛西侧一半的岛屿归属中国,这标志着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确定。
1858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夺去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两年后,当时的沙皇俄国藉武力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中俄《北京条约》。根据这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割让给俄国。即使承认这一条约,黑瞎子岛在乌苏里江以西和黑龙江以南,也应属中国所有。
但从签订《北京条约》之日起,俄方就想侵占黑瞎子岛。而真正造成黑瞎子岛领土争端始于1929年。当时,中国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因不满苏联持续控制在清朝末年由沙俄修筑的中国东清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引起武装冲突。国民政府对苏宣战,但中国战败。
1929年12月20日,在美国的调停下,张学良与苏联签署停战《伯力协定》,同意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权益,换取苏联军队撤出中国东北。但苏军却一直强占黑瞎子岛,不肯撤走。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和苏维埃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中苏两国一致同意江面主权中苏各二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了漫长的谈判,中俄双方的边界问题终于划定,中国取得了黑瞎子岛的一半所有权。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已经很难再向俄罗斯提出领土要求了。这就意味着,在历史曾经属于中国的大量土地将无法回到祖国的怀抱。
108001850.doc
第 9 页
第三篇:第1课《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教案
洛阳市东升二中 刘向丽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讲述的主要是中国如何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间是1840年-1901年外国资本主义先后四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面对侵略中国人民英勇抗争,涌现出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国家的强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他是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祖**亲饱受蹂躏,人民不断地抗争,因此本课必须让学生知道怎样出现这种状况的,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经过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向西方学习。因此,本课在教材中有开篇点题的作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就是对这一课课程标准的深刻细致的解读。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体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概况;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讨论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总结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小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通过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了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林则徐虎门销烟,才能理解和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从而认识到林则徐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
中英《南京条约》(包含条约内容及影响)。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才能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的依据: 由于这一问题较抽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限。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1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情况有四个方面的分析:(1)知识掌握上对于鸦片战争那段屈辱抗争的历史他们有一定的了解,但不系统。(2)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老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3)生理上,青少年好动,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应抓住学生的特点,立足“学生体验”,“生活就是历史,历史就是生活”两大历史教育理,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教法
1、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老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自学相关部分教材,思考,讨论和合作学习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2、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箱,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四、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问学生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学生回答他们在吸食鸦片)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吸食鸦片的危害吗?(学生可能回答大量吸食对人的身体特别有害,它能使人面容憔悴,骨瘦如柴,无精打采;鸦片很贵,使那些吸毒的人都倾家荡产;有的人为了吸毒,甚至是杀人抢劫……)
(这样可以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课程理念。)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同学们能把鸦片的危害说得很透彻。是的,鸦片确实是一种毒品,大量吸食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然而,就在十九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为了牟取暴利,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那么,鸦片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怎样的痛苦回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相关内容——鸦片战争。
(二)讲授新课(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请同学们提出希望在本课探究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整理如下: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虎门销烟。
2、能从多角度分析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原因。
3、能被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愿意向他学习。
第一目 “林则徐虎门销烟”
为了便于学生对这一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教师播放一段音像资料,同时用幻灯打出以下两个问题:
1、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出鸦片?请说明理由。
2、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灾难?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炮子谣》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然后小组讨论这两个材料说明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设计可以通过探究性问题涉及,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主要目的是占领中国市场,英国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急需开辟国外市场,尤其看好中国这个广阔市场。清朝中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为英国侵略中国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英国用正当贸易的手段没有达目的之后,就开始用不正当的手段——走私鸦片。在鸦片贸易中尝到了甜头.从教材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激增表中可以看出,到1838年已达到40200箱,获利白银519万两。从而得出鸦片的输入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了中国的贫弱的结论。进而归纳出第二个问题鸦片的危害有三方面: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教师提出问题: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面对这种灾难,中国应该怎么办?
学生可能说禁烟;把鸦片贩子杀死;严惩吸食的人等办法。
接着教师先让学生阅读一则材料,学生从材料中得知林则徐的上书打动了道光皇帝,于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教师然后提出“林则徐到广州后都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结果怎样? ”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独立归纳出林则徐禁烟的五项措施:①缉拿烟贩 ②整顿海防 ③派人翻译外国书报 ④停止中英贸易,封锁商馆⑤虎门销烟。
教师让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学生讲完故事之后老师提出问题:“林则徐这种销烟办法能不能破坏环境,你们是怎么看的?”
学生思考讨论,说出各自的见解。
教师让学生读虎门销烟的过程被一位美国传教士记录下来的资料。再看一段音像资料,师生共同感受一下虎门销烟的壮观场景。
教师提出通过上段史料的阅读和观看音像资料,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学生们谈各自的感受。(这样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目 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时有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经过学生的辩论,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这样设计是想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在讨论中使学生学会客观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罗瑞卿大将参观虎门时说过“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接着教师点明: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所以这场战争称为“鸦片战争”。
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在鸦片战争示意图上找到英军入侵路线。
2、归纳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1、鸦片战争的经过(1840,6—1842,8)
教师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图讲解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2、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接着教师提出讨论题: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学生思考讨论,纷纷发表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要从中英两个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1)英国:(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中国: ①清政府统治腐败
②清政府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③中国封建经济落后
④中国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
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对
出示活动与探究目标:
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启示)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实行对外开放。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让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指道学生看割让香港岛示意图。引导学生将条约的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丧失关税自主”。再与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说明,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畅谈感受,借鉴历史
教师用大屏幕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什么感受?
4.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5.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教师让学生先对照这个问题训练单自己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然后与同桌交流意见,再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看书、回顾所学内容,然后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这部分设计可以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监控自己的学习结果,同时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歌谣形式
落后就要挨打,不忘历史屈辱。
振兴中华民族,肩负历史使命。
我们从小做起,学好科学文化。
(五)课堂练习轻松闯关
1、让学生做随堂练习题
2、评价历史人物
(六)布置作业
观看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等,然后写出一篇读后感。
六、课后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以上教学设计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过程, 突出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翁的根本地位,调动学生的情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体现新教材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第四篇: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初备:涂建波
【课标要求】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勇事迹。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
2、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3、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
5、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6、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
3、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4、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
2、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2、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
1、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1.爆发根因2.起讫时间3.发动者4.重大事件5.结果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火烧圆明园
①时间和纵火者②侵略者的暴行③影响
2.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①时间②主要条约③范围面积④影响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背景②英雄事迹③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老师旁白)1840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屈辱战争——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王朝的“天朝上国”梦,也惊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当清政府惊魂未定时,要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由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场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于1851年发生,使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真是祸不单行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不,几个恶禽猛兽又扑来蹂躏中国。
(学生游戏)由四个学生分别戴着标有英、法、美、俄文字的虎、蛙、鹰、熊动物面具,英、法与美、俄分别结伴走到教室前面,先是美向英、法打招呼:“你好,好久没见面了!十二年真是个很长的时间呀!我们现在正站在这里,中国,一个如黄金般的国度。我们相信将会赚很多很多钱的。”然后英、法、美、俄进行关于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对话游戏。另一个学生扮演清政府的皇帝,坐在讲台上。讲台当着清政府。
虎:“条约签订十几年了,但商品在中国总是不能畅销,看来是中国的口岸太少了,应该多开些口岸。我们应该把公使驻到北京去,催促清政府满足我们的要求。”
鹰:“嗯,但是看局势,太平天国发展那么快,清政府会不会被推翻?如果太平天国统治全国了,那就麻烦了。我去试探过,太平天国对外的态度是不卑不亢的,只允许做正当生意,不准走私鸦片,不准干涉内政,不准占领土地,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条约。”
虎:“先生们,既然是这样,那我们还是以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交换条件,要求开更多的口岸,增加更多的特权。现在我们不必担心太多,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让清政府答应我们的要求。”
旁白:当四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时,清政府害怕危及其统治而拒绝。四国公使恼羞成怒。
虎:“清政府与我们不友好,敬酒不吃,吃罚酒!”
蛙: “那好!我们用武力打败它,然后提出要求。”
熊、鹰对虎、蛙说:“你们实力强,出面攻打清政府,我们实力弱,进行外交调停帮助。” 虎、蛙说:“行!”(学生改用“OK!”)熊、鹰、虎、蛙相互说:“再见!”(学生改用“goodbye!”)
旁白:虎、蛙、熊、鹰四国结成联合阵线共同侵略中国。英法发动侵华战争,俄美充当帮凶。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了。(课件显示标题)第二次鸦
片战争(艺术字)。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
(本目由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爆发时间等基础知识勾画在教科书上;
2.引导思考英、法为什么发动此次侵华战争? 又为什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3.列举战争期间发生的大事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4.思考战争结果如何?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师生活动后教师小结并用课件显示)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起讫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发动者:英国、法国
重大事件: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火烧圆明园。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结果影响: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二、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本目为重点内容,主要围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展开)
1.火烧圆明园
⑴由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布局构成、珍贵文物等,教师做补充;
⑵展示圆明园重要景点《谐奇趣》《大水法》《远瀛观》等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是东方博物馆和艺术馆,在世界园林中的地位价值很高。圆明园本身就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
⑶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剪辑,揭露侵略者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配以解说,激起学生的仇恨和惋惜。
⑷课件展示法国大作家雨果关于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一段话。由学生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并分组讨论“清政府为什么不阻止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被烧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的行为,是对全人类的一次犯罪。同时,也说明了清朝统治腐败衰弱,没有能力继续统治了。圆明园的烧毁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它使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励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时间:1860年。纵火者:英法联军。略者的暴行:烧杀抢砸,无恶不作。
影响: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损失殆尽,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教师设问,引导过渡)当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劫的时,俄美充当了什么角色?他们在中国有那些侵略活动?学生答后,老师指出:俄美在战争中充当了帮凶的角色,取得了与英法差不多的侵略权益。俄国还乘机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用课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简表》和《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形势图》,师生共同学习)
⑴结合图表的内容,说明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以后,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割走了中国哪些领土,并在图上找出来。学生答时,老师分别用绿色、黄色显示《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割占的领土。用泥土色显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割占的领土。之后用两头熊分别踏在东北西北沙俄所占领土上。
⑵在图上找出《中俄尼布楚条约》划给中国的领土,并说明这些领土与《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割走的领土有什么关系?然后,以前后左右的同学为组讨论“为什么康熙皇帝在位时,沙俄与中国签订平等条约,比较合理地划定了中俄东端的边界,而咸丰皇帝在位时,沙俄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蛮横强占中国领土?”(前者强,后者弱)
⑶由学生按提示归纳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知识要点,并思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学生答后,老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情况”。
时间:十九世纪中后期
主要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范围面积: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占领150多万平方千米。
影响: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主权;沙俄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中国东北西北边境安全受威胁。
⑷教师总结指出,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的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他是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⑸教师设问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割占了哪些领土(俄占中国东北西北、英占九龙半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答后,老师归纳,导入下一问。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中国战败,战争期间被迫签订《中俄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归纳起来有割地、赔款、开埠、外舰江行、外使驻京等几方面。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生存危机。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三、战争引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天国运动兴起(1851—1864年、洪秀全、天京)
(1)太平天国反清反侵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英雄事迹:青浦战役:1860年,大败华尔的洋枪队。
慈溪战役:1862年,大败洋枪队,打死华尔。
金坛战役:1864年,大败洋枪队,击伤戈登。
(2)意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
【巩固小结】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赔款,清政府把赔款转嫁到人民头上,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在这种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侵略;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西方列强为维护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决定先武力迫清投降,然后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达标训练】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外国侵略者要维护其在华利益。
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侵略者的在华利益。
C、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
A、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B、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C、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D、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
3、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时间和侵略者是
A、1856年英法B、1858年俄美
C、1860年英法D、1860年英法俄美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B、法C、俄D、美
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五篇: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借口及实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形成归纳说明英法美“修约”要求与战争爆发关系的思想方式。 通过学生了解《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形成分析论述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思想方式。
通过图表分析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方位、面积和后果,形成读图理解能力的思想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中,认识到英法等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从而形成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 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鉴证资本主义列强血腥掠夺的罪恶面目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华危害。
三、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建议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可向学生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攫取了哪些侵华权益?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进行如下概括: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美、法等国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他们并不满足。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又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新的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建议教师:
从整体出发扼要讲明战争的基本进程,点明战争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爆发到《天津条约》签订;第二阶段,战争再起到《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战争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教给学生编制“小年表”;把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如:1856年 英舰炮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 英法联军攻占广卅 1858年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签订 1859年 大沽之战
1860年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北京条约签订
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和“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讲述“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上”一目时,建议教师:
1.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的中俄东段边界,然后,结合课本中的一“表”一图,简要讲述俄国是如何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的。由于该内容在初中已经讲过,这里不要再过多展开。
2.要把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的活动,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历史背景中去观察,突出其“趁火打劫”的卑劣手段。
四、讲解“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一目,主要应讲清辛酉政变的性质和影响,讲清中外反动势方勾结的原因。
五、小结本课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讲课时可放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录像资料,增强直观性。课后小结
1.结合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等内容的讲授,调出本课软件中马克思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论述,加深学生对西方侵略本性以及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战争本质的分析能力,在讲授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时,也可适当调出本课软件中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以加深学生对沙俄近代的贪婪侵害我国,吞并我国领土罪行的认识。
2.在讲授英法提出“修约”要求以及几个不平等条约时,可适当调出本课软件“文献资料”部分相应的原始文献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充实和补充教材内容,并提高学生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
3.结合本课有关内容的讲解,适当调出本课软件中的多媒体图片,使课堂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学更具直观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帮助其深刻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板书设计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一、战争原因、借口及实质
二、战争经过及结果
①英法联军攻占广州(1857年12月)②英法联军攻陷天津(1858年),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1860年),洗劫并焚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三、战争影响:进一步打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在政治上,中国进一步丧失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各省,并由沿海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