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9让协商贯穿于提案工作全过程分解
让协商贯穿于提案工作全过程
张淑君;包松娅 2013-09-28期01版
提案是人民政协一项历史较长、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全局性工作。作为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创新完善的协商形式,提案办理协商具有内容具体、方法多样、程序规范的特点,可以经常、灵活、有效地开展,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9月24日至25日,全国政协提案办理协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座谈会,是本届全国政协首次专题研究提案办理协商工作的会议。会议紧扣主题,富有成效。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黎在座谈会上所作的讲话,站位高,接地气。分组讨论时,与会代表讲实话,道真情。8位来自党派、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协组织的同志交流发言,总结经验尽是干货,探讨问题客观中肯。会上,提案人、政协组织和提案承办单位达成共识:切实把协商理念贯穿到提案工作全过程。
协商关口前移为有源头活水来
提出提案是提案工作的起点、基础。提案只有提得好,提到点子上,才有可能办得好。“提案的提出就要像吃包子一口咬到馅一样,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找准穴位,提出中肯、恰当、有分量的问题。”张庆黎副主席这句形象的比喻在分组讨论中不时被引用。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孙淦表示,这些年,各党派团体和政协委员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地方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中心工作、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调研、集中才智,紧扣“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课题,提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提案。这些提案正是切中了要害,找准了穴位。
多位与会地方政协提案委员会负责人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提出,从根本上讲,提案都是人民群众意见建议、愿望诉求的表达和反映,是政协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载体。提案办理协商的过程,就是政协委员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的过程,就是党和政府倾听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呼声的过程,就是各方面意见交流交峰交融,集思广益、增进共识的过程。
正是基于对提案这种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认识,各级各地政协和提案人近年都着力提高提案质量。
把调研成果转化成提案是民主党派中央的普遍做法,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则是民主党派中央提高提案质量的重要手段。多位与会的民主党派中央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调研中深入了解工作进展、发现问题与矛盾,尤其注重广泛听取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声音,再结合专家的客观分析,经几道关打磨出来的提案才能问题客观准确、建议切实可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专题调研就是一条开展广泛协商的重要途径。
在民进中央和台盟中央提交会议的书面交流材料中,不约而同提到了加快推行政务公开、为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知情明政创造条件的建议。他们认为,提案反映的内容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要提出高质量的提案,没有一定的信息资源是不行的。实践中,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都面临知情渠道不宽不畅的尴尬,导致有些提案跟不上形势、与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脱节。民进中央建议把协商的关口前移,拓宽信息渠道,加强沟通,使提案人全面掌握情况,有效发挥提案作用。
青岛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刘少民介绍的经验让与会者眼前一亮。在青岛,政协委员评议承办单位的提案办理工作,同时,承办单位也评议政协提案的质量及发挥作用的情况。青岛市政协认为,这种双向评议是监督,也是协商,它融汇着双方的判断和评价,也隐含着对对方的希望和期待,为提办双方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提办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充分的协商,成就了高质量的提案。
交办前的协商为保提案能立住
据统计,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时提出提案1085件,八届一次会议为1799件,十届一次会议时上升到3668件,十二届一次会议到目前收到提案5856件。迅猛增长的提案数量让人亦喜亦忧。喜的是,增幅充分反映了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忧的是,提案承办单位,特别是一些承办“大户”压力很大。为解决这个矛盾,与会代表一致赞同处理好提案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严格执行标准,不搞凡提必立。什么样的提案可以立案?什么样的提案不能立案?近年,一些地方政协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严把进门关,强化立案环节的协商。
哈尔滨市政协在每年全会前收集提案,并商请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在提案承办大户中抽调10名左右的业务骨干,参与提案的初审工作。通过参加初审的政府职能部门业务骨干之间充分交换意见,既能对提案的立案、并案、撤案、不予立案和主办、协办、分办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提高立案准确性,又能对提案不够完善的地方与提案人沟通,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
一般而言,政协全会是提交提案最集中的时段。不少地方政协组织也抓住机会为提案过筛子,如通过提供往年的提案情况,扩大信息共享,避免内容重复;或在全会期间安排半天时间讨论提案,委员们把拟提交的提案拿出来晒一晒,立案前在本界别里能并则并,能合则合。地方政协组织的经验得到了洪天慧委员的赞许,她表示明年政协大会时,她所在的界别也可以有所尝试。
江苏省政协在提案正式交办前,增加了预交办环节,请各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限内通过“省政协提案管理系统”网上阅读相关提案内容,提出初步办理意向,也可提出改办意见,在充分听取党政职能部门意见基础上,最终确定每件提案的承办单位和办理方式,有效提高了交办的准确性。
各地政协创造的提案交办前的种种协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提案立一个,是一个。
关键节点协商 督到火候上
督办是推动提案意见建议落实的重要手段。督办,要督在需要时,督到火候上,才能督到位,督到家。这些年,各级各地政协都十分重视完善提案办理督办制度,积极推进以商促督、以督促办,推出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在这次座谈会上,这些好做法好经验成为大家积极交流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全国政协加大对提案分层督办力度,通过对重点提案的跟踪督办、集中督办,带动整个提案办理工作的深入,通过专题调研、提案办理协商会等形式深入开展提案督办协商。十一届全国政协就召开了58次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推动了一大批具体问题的解决。今年全会期间,全国政协就城镇化和城乡污染防治两个热点问题召开了两场提案办理协商会议。提案委员会还针对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卫生体制改革等5个方面的重点提案进行了调研督办,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39期《重要提案摘报》,进一步加大了督办力度。
督办规格高是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协的共同特点。重点提案由市政协领导领衔协商办理,是北京市政协提案工作的良好传统。党委政府领导、政协领导、有关委办局领导直接参与,各界委员和有关专家积极参加,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河北省政协主席、副主席近年共督办重点提案21件,带动了提案办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去年,为办理好关于改善和提高省会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一号提案,主席会议专题研究谋划督办方案,先后通过发表主席署名文章、发放倡议书和召开协商座谈会、新闻发布会、学术研讨会、督办推进会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力推动了提案的办理落实。
上海市政协在督办时注重深化协商效果,重点关注以往督办专题的延续和深化。如今年关于完善“营改增”政策、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督办,都是在已有督办成果基础上的延伸。
专项督办、联合督办、跟踪督办,政协主席会议督办、政协领导领衔督办、专委会专题督办,与委员视察、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本次座谈会上备受欢迎的各类经验表明,目前各级各地政协都在加强与承办单位的协商合作,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的提案督办格局。
协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
本次座谈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大关于协商民主、提案办理协商重要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意见》精神。与会代表认为,十八大精神为提案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两办”《意见》为提案办理协商作出了制度安排。在分组讨论时,来自民主党派中央的代表和多位全国政协委员都谈到了他们的共同感受:承办单位对提案办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自觉把协商贯穿于办理工作全过程。
国家发改委建立了专访制度,在今年的办理工作中,与委员沟通达到700人次。在办理陈求发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的提案》时,发改委实地进行调研并上门走访,对此,陈求发委员专门发来表扬信。今年,教育部为做好提案办理协商工作,召开了10场提案办理专题座谈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和部分专家学者,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台盟中央去年提了26份党派提案,相关承办单位都与其进行了充分沟通,得到满意答复。
电话联系、登门走访、座谈调研、出差顺访、信函网络„„协商的本质是沟通,提案办理过程中,承办单位创新的“既请进来,又走出去”的全方位、多形式沟通协商,成效有目共睹,既促进了提案的办理和落实,又提高了委员的满意度。
当然,提案办理协商并不是为给提案人一个答复,关键是要把提案中的合理意见建议落到实处,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工作。针对梁凤仪、张抗抗等委员提出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保护实体书店生存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财政部印发了《关于申报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明确将鼓励企业在项目实施中积极利用金融机构融资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在《关于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中央财政将对试点城市实体书店给予奖励,帮助其生存发展。
与会提案承办单位代表都表示,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部委的好做法、好经验,着力在提高办理实效上下功夫,让协商更充分,让委员更满意,让人民群众更满意。
一天半的会议,与会各方代表意犹未尽。大家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要把协商融入提案工作全过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提案办理协商的新机制,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讲求实效的提案办理协商工作格局。
第二篇: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工作的全过程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工作的全过程
今年是建党90周年,随着集团“红色七月”活动的启动,我公司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掀开了新的篇章。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屏障。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保廉政、防腐败的治本之策,是实现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廉政文化在廉政建设中具有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廉政文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是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国家低碳经济、环保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天然气企业迎来了新一轮的迅速普及、加快发展的高潮。进一步开展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和促进燃气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把廉政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工作的全过程?我觉得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企业廉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驱动力。企业廉政文化的本质属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它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相互结合渗透,是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廉政工作上的支持力和渗透力的结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一种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其含义表现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文化。第二层次为行为文化。第三层次是制度文化。第四层次是最高的精神层,指的是企业理念、精神、价值观。这对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它主要是通过领导干部率先示范和员工行为规范体现出来。由此不难看出,企业文化建设包含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首先,廉政建设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需要。从根本上讲,种种腐败行为是腐朽没落的思想的反映,必须以优秀的廉政文化来激浊扬清。其次,廉政文化活动是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党风廉政教育要在企业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就
1必须寻找有效的载体。把廉政文化活动作为企业党风廉政教育的载体,较之于其他载体,更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核感染力,从而更具特殊效果。廉政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价值取向,廉政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廉政文化通过企业文化作为载体渗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与企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加大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力度,就能更有效地推进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
二、领导重视是前提,各级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是关键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建设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属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离不开公司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倡导。企业领导的关键地位决定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力度,只有他们率先垂范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更有实效和说服力。如果领导层能够自觉实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做到清正廉政,行的正走的端,就必然会带出一支作风强硬的队伍,必然会带动广大员工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必然会提高广大员工投身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企业领导干部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责任,努力在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上下功夫;在倡导正气、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在创造效益、提高员工收入上下功夫,牢记宗旨要求,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自身形象。
廉政无处不在。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身处各个管理岗位,对廉政文化建设同样肩负着重要责任。无论管钱、管物还是管人,他们对企业廉政制度执行的好坏,决定了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正所谓“反腐倡廉、人人有责,廉政文化,人人受益”。各级管理人员只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以身作则地认真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对党忠诚,对企业忠诚,对自己人生负责、对自己的家庭负责,按章办事、不偏不移,就一定能把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三、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廉洁自律氛围
企业要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企业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相结合。
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的关键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更是传输正确思想、树立正确观念、指明正确方向、划定正确界限的文化先导。企业要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丰富内容融于本行业、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特点之中,并采取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显现出教育效果,营造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企业环境和氛围。
开展廉政文化教育首先要同开展安全文化教育一样,深入到基层一线,做到到广而告之、形式多样,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如以身说法、廉政家书、案例分析、监狱观摩等,以增强教育趣味性和有效性,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摆脱走形式、扎花架子的不实作风。要让员工真正明白“自由生活的快乐”和“铁窗梦魇的痛苦”之间的天壤之别,从而教育员工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走正道,做好人。其次还要把鲜活的教育作为长效机制落实到平常教育中来,并贯穿到党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全局之中,要让廉政文化深入到企业每一名员工心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宣传廉政文化,广泛形成以“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廉政精神和廉政文化心理,这样就会推动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促进企业健康成长。
四、把健全制度体系作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提高“防火墙”效能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会有丧失的危害,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完善的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力、执行力、竞争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廉政制度是廉政文化的规范化表现形式,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不仅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廉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
彰。
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严明纪律,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保证。今年以来,我公司在继续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暂行规定、党员践诺、领导干部廉洁勤政责任目标考核等制度的同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深挖制度方面阻碍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不足,从学风、队伍、作风、业绩、形象五个方面,狠抓班子建设,大力倡导“动车组”和“拳头”精神,在焦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坚定不移的执行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杜绝一言堂。通过各项制度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构筑起了新的预防不廉政行为的“防火墙”。
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着力渗透性建设
在推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强廉政教育的直观性、灵活性,是廉政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反腐倡廉工作加大科技含量的具体体现。当前党员干部家庭购置微机已成普遍现象,占领这个阵地进行企业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建立专题网站,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解惑释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关心、理解和支持党风廉政建设的大政方针,树立正确的廉政理念。充分运用手机短信资源,快速传递传播廉政信息,保持廉政建设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渗透、影响和制约功能,形成一种社会文化强势,为广大党员干部弘扬正气,克服不良风气,抵御各种诱惑和腐蚀,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精神动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
六、加强监督与惩治,保障廉政文化得以深入开展
光有教育,没有监督与惩处,防范违法违纪的最后一道防线就会消失,廉政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全面。加强监督与惩治,保持强劲势头,是廉政文化得以深入的保障。很多腐败和不廉政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效监督的缺失,在于惩治错误的不及时性和严肃性,从而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果。
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的监督职责,认真履行管理职能,加强对基层一线的检查监督,认真按制度办事,确保每项工作在阳光下操作、在制度下
形成。要深入到关键点、敏感点、重大项目建设、重要经营活动中发挥职能作用,实施纪律监督,以确保每项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预防违规和腐败行为的发生。要形成全员参与监督的廉政安全网,重奖举报有功人员。
群众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员工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才能使监督做到立体、全面和公正,确保监督不留盲点,让群众正义感的眼睛为企业的廉政建设做贡献。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新课题。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不能唱独角戏,要齐抓共管、全员参与。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认真落实廉政建设有关规定,上下努力,齐抓共管,努力去探索、实践、创造,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一定能把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水平。
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
第三篇: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爱国,既是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也是一种扎扎实实的行动。落实《方案》,必须认真抓好《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任务,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头脑。《方案》指出: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故事、战“疫”故事、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形势与政策要闻等鲜活素材,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统筹地方和校本课程,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也是各科教学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学科教学要在有机渗透上作足文章:语文学科要紧紧围绕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深刻挖掘各类文学作品中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借助文学和艺术的手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中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更是比比皆是,数理化等学科中也不乏典型材料。各科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寻找学科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不断丰富德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真挚情感。爱国主义不是思想政治课的标语口号,更应是一种行动,要让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方案》要求:丰富德育活动内涵,组织开展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发挥仪式教育作用,注重节庆纪念日教育,发挥团队组织教育功能,激发情感共鸣,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西方的两种道德教育传统对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品格—习惯”教育模式,告诉孩子美德是什么,在实践中怎么做;二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传统,即理性的思辨教育模式,可以先不告诉孩子什么是道德,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理解什么是道德,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者虽然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又要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内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在春风化雨式的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积极运用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文化具有规范人、凝聚人和发展人的强大作用。《方案》指出:要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强网络德育工作,生动活泼地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处处彰显爱国主义主题,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颗花草都传递爱国主义内容;学校制度文化
建设,无论是教学管理制度还是学生管理制度,都要强调“德”字为先,将爱国、爱家、爱校贯彻始终,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使以德立人、真诚相待、精诚团结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
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促进中小学生爱国行为养成。《方案》要求: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劳动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宗旨的有效途径,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大好时机。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这些品质的养成都有利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
始终坚持协同共育,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协调配合,《方案》要求:强化典型引导作用、家校协同作用、部门联动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国家功勋模范人物、先进典型突出事迹,推动各类先进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社会各界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遵纪守法,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以自己的爱国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篇:把党性锻炼贯穿于学习工作的全过程
把党性锻炼贯穿于学习工作的全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德才兼备德为先,德是什么,德的核心是党性。抓住了党性就抓住了德的关键,就抓住了德的根本。看干部的德,就看干部的党性。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属性,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党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千百万共产党员为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任务,英勇奋斗、忘我牺牲、探索进取的升华。强化党性锻炼,始终是深化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把党性锻炼贯穿于学习工作的全过程意义重大而深远,是加强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历史性课题。
在加强学习思考中认识领悟党性。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强化党的理论学习,在学习和思考中认识和领悟党性,是加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有效途径和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在学习规划中“不离谱”。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大凡都是上级党委或机关针对中央的统一部署而确立的现成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其本身就是一部当年“党性”教育的基本教材。因此,制定学习计划或规划,必须在遵循“大原则”、“大框架”的“规定动作”下结合本系统、本单位党员实际进行,以防止学习方向“走偏”、“走斜”。二是要在学习教育中“不丢魂”。要紧紧围绕强化广大党员党性锻炼这个“魂”,推动理论学习进程。理论课题研究要围绕“党性”展开,集中学习讨论不能离开“党性”的这个主题,领导讲话、专家讲座、理论答疑等形式都要贯穿着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要求。做到在学习教育中“不丢魂”,还要重视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真正使广大党员的党性锻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要在考核评比中“不断线”。“党性”教育不能搞“热热闹闹”、“虎头蛇尾”。既要重视教育的安排部署,又要重视教育的具体实施,还要重视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把对党员干部“党性”考核评比置于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就学习效果而言,要看党员干部在讲话、行文中有没有“党性”意识,要看定期的思想汇报中有没有“党性”观念,要看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有没有“党性”修养等等。
在贯彻上级决策部署中检验党性。党员干部讲不讲党性,从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中能充分得到检验。但是,检验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决策部署更好地的贯彻落实。一是要在自觉领会决策部署中检验“党性”。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党员干部关注形势、研判形势,养成善看善听新闻、善读善学文件,善听善作形势报告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在学习领会上级精神中得到加强。二是要在对待落实决策部署的态度中检验“党性”。态度问题至关重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更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讲党性的一个重要问题。要通过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看一看党员干部是否在为党分忧为民着想,察一察党员干部是否在利用国家资源谋取私利、用抓决策落实的平台盘算个人“小九九”。三是要在落实决策部署的效果上检验“党性”。要看党员干部抓工作落实的思路是否清晰,行动是否迅速,落实的方案和措施是否达到“上符党情”、“下符民情”、“中符实情”。如果抓工作落实既不符合上级要求,又不符合基层的实际,还不符合单位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肯定是一句空话。或者说,其结果肯定是上不符要求、下不符民意的结果,其落实的过程肯定是一个“不讲党性”的过程。
在处理热点、敏感问题中考验党性。处理热点和敏感问题是检验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讲党性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要看愿不愿意接触热点敏感问题。对于处理热点和敏感问题,多数领域、多数单位和众多党员干部表现出义无反顾、责无旁贷的态度,但也有少数领域、少数单位和少数党员同志表现出“最好不沾不惹”、“绕着看背着走”,静观其变,待“冷却”、“忘却”。因此,使很多“热点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让上级“揪心”、下级“担心”、群众“寒心”。不愿意接触热点敏感问题,反映在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党员或党员干部身上都是党性观念淡化的表现。二是要看敢不敢接触热点、敏感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对于上级交办的热点、敏感问题表现出畏难情绪:有的怕能力不够、处理不了;有的怕惹火烧身,不敢理直气壮地面对。两种表现都是党性观念不强的表现。在处理热点、敏感问题中考验党性,就是要求各级组织要善于给党员干部压担子、交任务,特别是多交办急难险重任务和处理热点、敏感问题,使他们逐步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本领。当然还要正确评价党员干部的是非功过,使党员干部自觉培养不怕风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自觉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接受党性锻炼、实践党的宗旨。三是要看会不会处理热点、敏感问题。会不会处理热点、敏感问题是检验各级班子、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把关定向等各种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学会处理热点、敏感问题首先是要吃透“两头”,即“上头”和“下头”。只有吃透“上头”和“下头”,才能上不背党、下不背民。其次,要学会“热点问题„热‟处理”、“敏感问题„快‟处理”。热点和敏感问题是最容易激化矛盾和最容易影响党群关系的问题,如果不热、不快,待矛盾激化就追悔莫及了。处理热点和敏感问题还要有科学态度和适用的方法。处理热点和敏感问题既要尊重党心民意,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按原则办事,又要和风细雨、春风扑面;既要有快捷果断的措施,又要不断摸索和积累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都做到了,妥善解决热点和敏感问题就会游刃有余。
在落实党务工作制度中增强党性。我党90年来的奋斗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建党经验。落实党务工作的各项制度,既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培养党员“党性”观念的基本手段。一方面,要重视在落实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中提高讲党性的普遍性要求。支部生活的会议制度、谈心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的落实过程,就是一个严肃的“党性”教育过程。党员只要自觉参与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连续不间断地接受着“党性”教育,这是几十年来我党加强党员教育、党性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要严格要求党员自觉参加支部活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带头落实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以落实制度的效果促进党性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在贯彻民主集中制中树立讲党性的榜样。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各级组织加强党委班子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对于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推动广大党员自觉讲党性必将起到良好的作用。要通过认真贯彻落实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过程,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中讲党性、在增进团结中讲党性、在思考个人意见中讲党性、在服从会议决定中讲党性、在维护班子权威中讲党性。从而引导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和党员群体形成讲党性的良好风尚。
在抓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中监督党性。坚强的党性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前提。反过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又是加强党性监督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和锻炼党性的重要手段。以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党性监督要重视抓好真、扬、实“三个点”:一是责任制的内容要“真”。责任制不是一纸空文,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道防线。因此,在设置这道防线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三个符合”:符合《纲要》要求(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符合职能特点、符合党员干部实际。责任书拟定要经过反复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提交党组研究,使责任制本身既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又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严肃性。完成这个过程不完全是纪检部门的任务,而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共同职责,只有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实实在在参与进去了,责任制才具有约束力,从而使每个共产党员真真切切受到党性教育。二是责任书的签订要“扬”。“扬”,就是要扬眉吐气、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各级党委要把每年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当做一堂廉政课堂认真设计,可考虑举行庄严的签订仪式,进行动员讲话,与党员干部人人见面,必要时还可邀请上级纪检部门和新闻媒体参与,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签订的过程成为“一个课堂”、“一座警钟”,在党员干部的脑海里久久回放、久久长鸣。那种局限一个部门拟制、一个部门下发签订、一个部门回收保管的过程是达不到效果的。三是责任制落实要“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是喊在口头、写在纸上,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在行动上、效果上。要形成自我评估机制,推动党员干部适时向党组汇报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处理和经历重大热点敏感问题时,要主动交待和汇报工作经过和工作效果,以此促进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要形成落实责任制考核机制。考核机关要仔细疏理责任制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范围和对象,使党员干部人人接受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以此推动党性监督。要形成责任制落实的监督机制,坚持把党员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置于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之中,使党员干部在“自律”和“他律”面前自觉运用“党性”这面镜子约束自己、要求他人。
第五篇:始终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全过程
始终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全过程
云溪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从明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书。在这份宣言书中,充满了对人民群众浓浓的亲意和爱意。首次提出了“把群众当亲人”的“亲人观”,深刻阐述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就是脱离“亲人”的危险。深刻贯彻落实领会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并用以指导地方人大工作,务必要求我们把密切联系群众当作地方人大的“生命工程”,始终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全过程。
一、让“沉没”发出“声音”,甘为“亲人”当代言人。把群众当亲人,首先就要聆听“亲人”的声音。当今社会是多层诉求的社会。有些声音“说了也是白说”,有些声音“听了也是白听”,以致“声音”渐渐微小、在喧哗中下沉难以浮出水面。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市民带上铺盖排队3天,就是为了能跟领导“说上话”。“说上话”是草根诉求的政治权利。沉没声音的背后就是未能满足的诉求,就是被压抑的积怨。积怨太久,就会在“沉默中爆发”。“大闹大解决”寻租的就是社会冲击力和舆论穿透力。地方人大与群众有着“天然”的便利和亲近,正视和聆听这些声音,让“沉没”发出声音,让弱者哭出声音,地方人大责无旁贷。
把群众当亲人,其次就是要打捞“亲人”的声音。那些为网络关注,被社会聚焦的热点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沉没并淤塞于海面下的巨大坚冰才是维稳“触礁”的“核心层”。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地方人大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片区代言的作用,要将“人大代表为片区”作为一种纪律要求,用“想不想”、“敢不敢”、“会不会”面对面去考核人大代表的德性、作风和能力,让人大代表与群众在面对面之中最终“心贴心”、“心连心”。通过换位思考、平等交流、民主协商,甘当群众的“出气筒”、“减压阀”。拿出真心、耐心和热心,畅通人大代表在片区走访的绿色通道,在众声喧哗中建立长效“打捞”机制。要善于把群众的声音进行剖析、筛选、归纳,打捆成包,形成“一个鼻孔出气”的工作常态,让群众感受到有人大代表撑腰,群众的“话语”才有尊严。地方人大机关要成为整合“声音”的权威平台,提升群众“话语权”,疏通淤塞的社会暗流,代准言、代好言,在参与并监督社会管理中,与地方党委“车同轨、字同文”,与地方政府“政同令、人同心”。
二、让“权力”尊重“权利”,甘当“亲人”的保护神。“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就是“权力尊重权利”的最好解读。但在现实中,权力“只有要求,不管诉求”,权利“你有要求,我有诉求”。在权力与权利“两张皮”的矛盾中,权力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旦权力要求权利,就有雷厉风行;一旦权利诉求权力,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最终以损失政府公信力,流失民心为代价,平息社会舆论。权利于权力就如人站在哈哈镜前,无法相信“变形”的判断。权力尊重权利最重要的是把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够交给“群众议,群众办”的尽可能交给群众。创新思维,引导群众自己主宰,实现“为民作主”向“请民作主”的根本转变,达到尊重民愿、彰显民意,调动主体的最强效果。近几年来,云溪区人大在“请民作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城市居民饮用水、城市公交惠及千家万户,我们推行“阳光听证”制,在水价和车票定价中,保证居市代表达50%,参与听证会全过程,居民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过来,云溪城乡低保出现过“打招呼、写条子”的“人情保”,群众有意见。去年以来,区人大督促区民政局服务重心下移,要求以村、居为单位,把低保“阳光听证”搬进村组、社区,由群众当面鼓,对面锣,面对面评议,区人大全程跟踪,实现当面亮、当面评、当面定,共取消963户低保对象,新增困难户1362户,从此,低保信访“清零”。云溪区有优抚对象7883名,涉军维稳任务繁重。我们组织他们分兵种选出优抚对象代表30名,每月举行例会,让代表参言、参政、维权。优抚安臵救济方案由他们定,由他们评,由他们做战友思想工作实行“自治”。优抚代表例会制实行以来,优抚对象“零上访”创造了岳阳市涉军维稳工作的奇迹。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能动性和潜能得以充分释放,群众就能创造历史和奇迹。实践证明,请民作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法宝,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力量源泉。
“维权”还必须引入法律援助,讨回说法还公道。2007年“1.17”四川民工讨工资一案,云溪区人大提供法律援助全力维权,让143名民工含笑踏上春节团聚路。“李志军”在湖北省监利县被错抓一案,区人大跨境维权,湘鄂地方人大联手,促成了公平正义的申张。
三、让“选答”成为“必答”,甘当“亲人”的监督员 “跨越式”发展是政府的首选,“补偿式”享受是民众的话题。“发展优先”与“成果共享”,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结合点就是让改革发展成果与群众共享。
公共服务不均等、质量差、效率低是民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统筹发展惠民生、致力城乡共享均等化、地方人大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云溪区人大每年从人大代表的批评意见中,分轻重缓急精心挑选了十件作为政府必办的“十件利民实事”,凸现利益公正配制。《高标准建设教育强区,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是区人大推出的“一号议案”。区人民政府在办理“一号议案”的“教育资源整合”行动中,连续五年把新增财力全部投向了教育,近2亿元的投入,保证了云溪区2万师生的“五个”公平均等:一是中小学硬件建设与岳阳市中心城区保证了均等。二是1.2万农子弟与居民子弟全部共享了优势教育资源。三是教师绩效工资平均1.8万元高于公务员津补贴。四是农村教师每月比城市教育多补贴远郊费150元。农村教师由财政统筹建浴室、建食堂,农村学生全部实现校车接送。五是城乡学生食堂均等,由财政、工商统一招标、统一购买、统一实现“零利润”管理。教育资源整合使云溪区第一批通过全省“双基”验收,第一批进入全省合格学校行列,第一批进入实验教育示范区行列。
服务均等化,同样涵盖宜居幸福感。云溪区是化工工业区,群众对工业污染颇有微词。2009年初,区人大提出的治污“一号议案”深受群众拥护。区人民政府拿出“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宁可少要一个GDP,决不增多一个COD”的治污决心。搬迁关停小化工17家,拒绝了31家环评不达标企业,工业园全部告别煤气锅炉,实现了“供热一根管,排污一个口”。今年来,《岳阳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上,云溪区一栏均为“优”和“良”。在“城市保洁”和“农村清洁家园”行动中,垃圾箱、垃圾车、垃圾工全部由财政配臵。
在“选答”向“必答”的转换中,政府快速向“小政府、大服务、促和谐”的终端服务者角色转变。近几年来,云溪区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方面,加大了投入,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让“官认”转身“民认”,甘当“亲人”的验收员 政府一年建了一条示范街,引来了几家大企业,GDP及财政收入增幅大,“官方”就可能认为有业绩,工作报告好作、述职报告好写,但绝大多数群众不这么认为,认为这些离他们的生产生活很遥远,就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是他们行路不难了,田亩不旱涝了,村痞地霸抓走了,家庭收入增加了,物价不担心涨,农产品不担心卖,他们就会认为发展了,才会认为共产党真正为群众办了实事,办的都是好事,就会为共产党的政府打收条。由于“官方”及“民间”的视觉不同,“政绩观”形成反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办事情,作决策,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依靠群众,就必须换位思考,“眼睛向下”,想一想,看一看,每年为群众把几件象样的实事办好,摆在群众面前让他们既看得见又摸得着,群众不仅“领情”,还会积极性高涨,热情参入,加速实事好事的推进。这样,干群的心才会连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劲使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就会再现,这样收获的不仅是城乡面貌变化的“有形资源”,收获更大的是群众意识形态的跟随,万众一心是共产党执政的 “无形资产”,越丰厚,执政越有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事实上,一条断头路,一条渠道,一座小桥,一个机埠,一口山塘水库,一路乡村公交,投入大的十多万元,小的几万元,甚至几千元,对政府投入来说,就是小事,但这些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生产的“小事”却是百姓天大的事。地方人大要敢于为群众“担难”,要监督地方政府转变观念,让“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大事”转变为“花财政的钱办百姓的小事”。上马一个“形象工程”,投资巨大,认可的是干部这个少数。下马一个“形象工程”,能办理无数件事关群众的小事,认可的是绝大多数群众,社会认可度孰重孰轻,泾谓分明。修一条通乡通组公路,成百上千人满意,一个机埠也有成百上千人满意,一个村每年办一至两件,一个县(区)有多少件?有多少群众满意?这些事虽然投资少,但受益群众多,正所谓小事不能小看。只要我们坚持办,长期办,群众不断暴涨的满意率就是民心所向的公信力。近几年,云溪区人大着力群众关心的“小事”,把财政的70%投向了民生工程。为了让民生实事办好办实,我们以“评议”为杠杆,评议政府组阁局“抓小放大”,从利民小事、利民实事为切入点,扩大人大代表的比例,组织现场验收检查评比。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山塘水库整险、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城乡救助提质扩面、“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基本药物“零差率”、计划生育四大手术附加费和村级工作经费财政全包干、城区电子眼全覆盖、“失地农民”试行养老保险,为人民群众牢牢把握了验收关。连续3个“一号议案”中的办理,由人大代表、群众组成的代表团不看龙头企业,不看示范街道,直接进入“一号议案”规定的现场“打收条”。群众十分支持、拥护,反响强烈。
始终把群众路线贯穿在人大工作全过程是一种政治理想和政治号召,更是职责、纪律和要求。人大工作“地气”十足,时刻守望百姓幸福,牵挂群众冷暖。归根到底,人民满意是地方人大情感的依附,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