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军队医院建设全过程

时间:2019-05-13 00:1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军队医院建设全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军队医院建设全过程》。

第一篇: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军队医院建设全过程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军队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军队医院担负着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广大官兵服务、为保障打赢服务的神圣使命。在军队医院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建院兴院的重要理念,在坚持以人为本上争取有所作为。

始终坚持根本宗旨[范文大全-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范文大全]

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医务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根本宗旨,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健康是人的多层次需求中基本的需求。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医院应积极适应这一要求,扎实搞好个性化服务、主动性服务、预见性服务,把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给病人提供技术最精湛、花费最合理、疗效最满意的医疗服务。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也是军队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履行好这一责任,应根据患者需求,弹性安排工作时间,保证病人随到随诊;建立健全病情检查、仪器使用、药品价格、医疗收费、检查监督等各项制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采取远程教学、远程会诊、培养人才、科研协作、无偿援助等措施,帮扶贫困地区医院。

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必须切实抓好的重要工作。应大力开展医德教育,把“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岗位,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让病人满意”的要求落实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实行医德医风党委(支部)书记负责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范检查、用药等医疗行为,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加大奖惩力度,努力营造依法行医、科学行医、廉洁行医、文明行医、诚信行医、规范行医的良好氛围。

牢牢把握服务方向

为部队官兵服务、为提高战斗力服务,是军队医院建设的根本方向。军队医院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强化姓军为兵的宗旨意识、保障打赢的使命意识、服务官兵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正确处理适应市场与保障战场的关系。军队医院必须始终坚持军队性质不能变、为军服务宗旨不能变、敬业奉献精神不能变、严明纪律要求不能变,紧密结合担负的卫勤保障任务,强化战备观念,制订保障预案,加强综合演练,提高技术技能,确保履行好职责。同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军队医院要生存发展,还应当积极适应市场大环境,实行开放办院,坚持把适应市场作为保障战场的有效途径,在参与社会竞争中壮大实力、增强活力。

正确处理为民服务与为军服务的关系。解放军总医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较高,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很多。应坚持敞开大门,发挥资源优势,为地方患者服务,不断密切军民关系。但是,作为军队医院,必须坚持把为军服务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和任务,作为医院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军事效益的关系。由于医院经费相对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军队患者的医疗需求,医院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医院的竞争和发展能力。但是,作为军队医院,必须始终坚持把军事效益放在首位,决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损害军事效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军队医院自身建设中,应当着眼于促进医务人员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推动医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尊重医务人员的主体地位。医务人员是医院的主体,是完成各项任务的主力军。应充分尊重、真诚关心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通过成立医院发展咨询委员会、医疗质量考评委员会、医院财务审查委员会等形式,吸收医务人员参与医院重大决策,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优化人才成长的内部环境。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依靠人才促进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保证报酬与贡献相统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鼓励人们干事创业;建立健全人才的选拔使用、评估考核、培养引进等机制,盘活人才资源,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氛围。注重人文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医院的重要内容。应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从根本上打牢军队白衣战士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思想基础;着眼时代特征、军营特色、医院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职工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真心实意地为工作人员排忧解难,增强他们对医院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二篇: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爱国,既是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也是一种扎扎实实的行动。落实《方案》,必须认真抓好《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任务,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头脑。《方案》指出: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故事、战“疫”故事、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形势与政策要闻等鲜活素材,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统筹地方和校本课程,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也是各科教学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学科教学要在有机渗透上作足文章:语文学科要紧紧围绕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深刻挖掘各类文学作品中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借助文学和艺术的手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中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更是比比皆是,数理化等学科中也不乏典型材料。各科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寻找学科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不断丰富德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真挚情感。爱国主义不是思想政治课的标语口号,更应是一种行动,要让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方案》要求:丰富德育活动内涵,组织开展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发挥仪式教育作用,注重节庆纪念日教育,发挥团队组织教育功能,激发情感共鸣,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西方的两种道德教育传统对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品格—习惯”教育模式,告诉孩子美德是什么,在实践中怎么做;二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传统,即理性的思辨教育模式,可以先不告诉孩子什么是道德,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理解什么是道德,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者虽然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又要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内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在春风化雨式的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积极运用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文化具有规范人、凝聚人和发展人的强大作用。《方案》指出:要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强网络德育工作,生动活泼地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处处彰显爱国主义主题,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颗花草都传递爱国主义内容;学校制度文化

建设,无论是教学管理制度还是学生管理制度,都要强调“德”字为先,将爱国、爱家、爱校贯彻始终,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使以德立人、真诚相待、精诚团结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

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促进中小学生爱国行为养成。《方案》要求: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劳动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宗旨的有效途径,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大好时机。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这些品质的养成都有利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

始终坚持协同共育,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协调配合,《方案》要求:强化典型引导作用、家校协同作用、部门联动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国家功勋模范人物、先进典型突出事迹,推动各类先进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社会各界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遵纪守法,敬业爱岗,乐于奉献,以自己的爱国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篇:坚持把“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理念贯穿于审计监督的全过程

坚持把“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理念贯穿于审计监督的全过程

发布来源:阜阳市审计局 发布人:审计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党风廉政建设中担负重大责任,要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穿于审计发展的全过程,发挥好审计机关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一、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夯实“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审计基础。民生工程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关心、关爱,民生工程资金是一条“高压线”,必须保证高效使用。近年来,审计机关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把民本审计观念贯穿整个民生资金和民生工程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资金、城市住房公积金等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开展审计,努力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确保各项为民、惠民、利民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审计部门要采取多种举措,整合审计资源,推进使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确保把每个审计项目查深、查透、查彻底,真正使审计过后的项目让老百姓放心、安心,从而拉近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好的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夯实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审计基础。

二、以治理“庸懒散”为突破口,营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审计环境。“庸懒散”已成为当下人民群众所厌恶的“机关病”。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治理“庸懒散”为突破口,治庸提能力,治懒提效率,治散正风气,引导更多的党员干部去庸戒懒,形成“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又不出事”的政治生态,促进干部素质明显提升、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积极营造良好的审计发展环境。

三、以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为切入点,筑牢“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廉政防线。党风廉政建设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第一道防线,通过思想灌输,使广大审计干部在各种考验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通过示范教育,大力宣传勤政廉政的典型,鼓舞斗志,弘扬正气;利用反面典型和案例教育,让干部真触动、真震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止恶于未萌的效果,在审计系统内部形成反腐倡廉、扶正祛邪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健全防治腐败的保障体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约束机制。完善对权力制约的有效监督机制,使审计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把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当作是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踏踏实实工作,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四、以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为着力点,充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审计资本。监督就是服务。不仅要发挥审计的抵御、揭露功能,还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全面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建设性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宽的领域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审计机关只有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基础上,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如金融审计、环境资源节约审计、涉农资金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都可以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针对存在的管理和绩效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从而促进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真正、全面、有效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总之,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穿于审计监督的全过程,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不断开创阜阳审计事业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家虎在发言时指出,对于召开这次民主生活会,局党组十分重视,根据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部署,认真组织了理论学习,开展谈心活动,广泛征求意见,深刻剖析“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他说,近年来,市审计局党组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重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呼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带来了审计工作的大发展。一是以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为指导思想,预算执行审计更具科学性、宏观性、权威性:审计监督范围进一步扩大,审计资源得到整合,审计方法进一步创新,审计批判性、建设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二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稳步转型。三是政府投资审计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审计业务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五是廉政教育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六是以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为动力,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但总结起来,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个别干部的工作状态、工作激情有待提高;二是工作业绩参差不齐;三是与市委、市政府、上级审计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要求比有差距。针对下一步工作,他要求,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不含糊。要进一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内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实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二是强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不走过场。按照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坚持三至五年对审计对象轮审一遍的同时,注意政府性资金的全覆盖和政府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审计形式、方法、评价上,既体现常规的要求,又有时代的特点,拉高标杆、形成特色、体现亮点。三是坚持审计的批判性作用不动摇。要敢于正视情况、揭示问题,从推动整改、推动体制机制完善、推进全市工作的角度,发挥审计的批判性作用。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不留盲区。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进一步健全审计业务会议制度作用,推动经责项目前置复核,推动投资审计工作流程的规范,鼓励送达审计,完善审计项目周通报、季点评制度,完善开展项目质量评比制度。五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手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纪律,严格执行安庆市审计局“八不准”工作纪律,时刻以《廉政准则》对照自己,敢于叫响“廉政向我看齐”的口号,当好勤政廉政的表率。

民生审计是王冠上的明珠——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谈民生审计

2011-09-11 09:18 来源: 金水区审计局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审计工作要贯彻落实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主旨,就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加强民生审计力度,这既是审计工作紧扣主题主线、服务大局的迫切要求,更是审计履行法定职责的主要目的和工作目标。

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鲜明主旨

以人为本提法起源于我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子》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古训还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说,阐述了我国传统的执政治国思想是“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了国家的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在党90年的奋斗进程中,始终坚持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了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了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

三十多年前,我党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既赢得了民心,又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发展为了人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增长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稳定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之所谓“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十二五”规划将“改善民生”上升并确定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发展的目标,这又是对中国未来发展需求和民众愿望的一个重大政治选择。

目前,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大力推进,民生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已进入“快车道”,处在重要且关键的发展阶段,对国家审计中的民生审计不断提出更大需求与更高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稳定和谐,是民生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人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环境友好,资源保护,这是政治责任,也是审计责任;既是民生审计的指导思想和涉及的审计内容,也是民生审计研究要达到的工作目标。

二、审系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审计的重要职责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审计就是要通过对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的监督,以及跟踪检查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着力揭示和反映落实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资金管理、制度运营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整改,提出建议,确保各项惠民政策实实在在的落实,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要促进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审计按照社会保障“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发展方针,在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级次、实现制度统一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效促进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保障资金管理规范、安全,促进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

二要促进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走城乡同步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不仅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减少贫困人口,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审计要促进提高政府保障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支出,保障民生支出,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财政间的分配关系,提高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三要促进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民生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损害资源环境,侵害百姓利益、损失浪费等问题,维护生态建设,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谐。

四要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设计。首先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和制度;其次要加强对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制约和监督,防止用公共权力侵害公民权利,防止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部门化和垄断化;还要完善政府民生投入和民生工程的绩效评估制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明确思路,创新方法,提高民生审计质量

有审计人称:如果说财政审计是永恒的主题,是审计的王冠,那么民生审计就是王冠上的明珠,可见民生审计的重要性,尤其在现阶段党“执政为民”主旨的积极体现中。民生审计政策性强,事关改革开放稳定大局,民生审计要突出社会公平正义、资金安全效益、政策落实有效的原则,追踪资金,跟踪政策,评估成效,充分发挥审计揭示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维护民主权力、民生利益;促进民生改善、民生制度设计等方面的作用。

一要统筹制定计划,充实审计内容,提高审计覆盖面。根据政府要求、人大需求、民众诉求,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科学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建立民生审计保障机制,加大审计对民生涉及资金、项目,以及区域、级次的覆盖面和审计监督力度。更加关注资金安全,揭示重大损失浪费和潜在风险;更加关注公平正义,倾听民生诉求,维护群众利益;更加关注项目成果绩效,强化政府职责;更加关注体制机制疏漏,完善政策制度设计和建立有效的调控体系。

二要在审计方式上,采用审计与审计调查结合,以审计调查为主;专项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以绩效审计为主。充分发挥审计调查、绩效审计灵活的审计方式和研究性审计的成分,在查错纠弊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加强民生项目资金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实行事前审签、事中督查、事后评估的经常性审计。具体实施中,根据项目特点,要以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手段和方法,努力贴近群众,倾听社情民意,使审计结果更加理性、真实,审计建议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在审计组织方式上,一是加强审计署派出局、驻各地特派办与地方审计机关联合审计,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揭示民生政策制定与实际落实,民生资金筹集、运营和使用管理中的突出情况和问题,有利于总体把握,切实反映实际;二是创新民生审计的大格局组织模式。与各专项资金审计、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等涉及民生事项的审计项目,以及财政、土地、社保、住房保障、卫生等部门的专项审计结合,实行联动审计,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审计合力。

四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效率。民生审计涉及对象点广面多,审计资金总额大,但个体却小而散,环节多、部门多,计算机审计是必由之路。目前,很多社会保险领域计算机管理的程度发展快,大型数据库软件的应用也比较普遍,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有了现实的条件,也是民生审计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加强计算机审计模式的研究,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一要建立民生资金项目数据库,定期动态更新,及时掌握信息;二要采集多方数据,加强多部门、多来源数据的比对分析;三要加强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提高审计效率;四是有条件地方可进行联网审计,实时监控检查。

五要加强学习,增强从事民生审计的审计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提高审计能力。一要学习与掌握政策要求,关注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更新知识,调整思路,创新方法;二要加强作风建设。民生审计大多数情况下,是与百姓面对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文明审计的力度,做到尽职与尽责;三要以业绩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建立科学有效的审计考核体系。(王小霞)

第四篇:把共建共享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把共建共享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李巧玲(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广播电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谐社会要为人民群众共享,也要靠人民群众共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最终来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与社会进步是一致的。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施的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无一不与激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创造活力密切相关,而这些举措的成功,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结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遵循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原则,构建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蕴藏于亿万人民群众中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释放。

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不仅需要体制条件、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支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普及教育,确立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社会活力既包括成员的个体活力,也包括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就要在使每个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努力形成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局面。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利用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知识密集、智力雄厚、联系广泛的优势,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 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搞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地方的财政能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上项目应该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规范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法规。要落实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要求,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保证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保证群众需求提供文化条件。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建设良好人际关系,使人们在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花大力气、下苦功夫逐步解决。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要抓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地提高“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水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1、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方面,统筹全局、全面协调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倡导终生学习的理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精神生活品质和改革创新能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进步。

2、着眼于共同富裕的要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要着眼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既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高度重视分配问题,把“蛋 糕切好”。要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注重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整体协调发展。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努力实现三者共赢;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倡导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合理调控收入差距,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通过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得到实惠。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和获取社会财富的行为、搞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和非法占有国家及他人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事关和谐社会的大局。把共建共享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必须根据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根据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能源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实际情况,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认真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大力增加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大从源头控制污染的力度。

(作者简介:李巧玲,女,1973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合川区,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在合川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节目主持人,参与采访、编辑、制作的广播节目在历年的重庆市创优节目评选活动中均获奖。邮编:401520;详细地址:重庆市合川区振兴路246号合川区人民广播电台;电话:023-42913966;信箱: liqiaoling_0513@126.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月刊,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穿党建全过程

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穿党建全过程

□ 新华社评论员

定西日报新闻 时间: 2011年03月03日 来源: 定西日报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适应形势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必须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

思想决定行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始终以思想建设为根本,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中国共产党是在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壮大的。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成功开辟了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和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为党的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推动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渗透到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要通过开展形式丰富多彩、有效管用的各种主题学习、专题讨论、参观考察等学习活动,用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发挥好各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执政之基。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该充分体现到作风的改进之中。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通过每一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来体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穿于党的作风建设各个环节,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广大党员头脑,用党的优良传统、先进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念信念,牢固树立良好作风,增强党性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在培养良好社会风气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落实到党的制度建设的具体环节,用学习成果推动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保障学习。要通过制度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不仅让广大党员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使党内学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增强学习实效,让学习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保持先进性和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来自党建工作一线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新经验,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关制度的加强和完善来推动党的制度建设。

通过加强学习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有效预防腐败、倡导廉洁的有效方式,也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任务。要根据不同阶段党的建设实际和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部署抓好形势教育、任务教育,通过坚持不懈地组织学习反腐倡廉的先进典型事迹和反腐败斗争案例,在党内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理念,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实践永无止境,学习永无止境。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就能永葆先进,不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下载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军队医院建设全过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军队医院建设全过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