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时间:2019-05-14 06:1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第一篇: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伍玉德 2002级 文秘 指导教师:张烽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警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大,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对警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警察因为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增多,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警察心理压力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心理、原因、心理压力、基层民警、家庭

[正文]在许多人心目中,警察个个都是钢铁硬汉。其实,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调查表明,在所有的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属于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员,警察已经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职业群体之一。

基层民警是压力密集型的职业,工作的紧张性、复杂性、突然性和对抗性,经常使基层民警处在压力与焦虑中;生活无序,身不由己,时常使他们感到心力交瘁,每一位基层民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高于其他职业人员,其心理压力超负更是不争的事实。纵观近几年,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受害者日益增多,有些人总以为是基层民警素质不高所致,却忽略了职业压力的客观存在及其产生的危害。探究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增进对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正确认识,寻找缓解、消除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的调适良策,已是新时期公安工作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这一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层领导的关注。

一、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剖析

(一)公安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所产生工作的压力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

1、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

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臵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身心压力的必然性。

2、公安工作量多面广、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

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据统计,公安民警平均每年要加班120个工作日。派出所民警平均每日工作11、12小时,晚上还要有1/3的警力值勤、备勤,应付突出事件,如遇重要外宾来访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近年来,为了遏制犯罪急剧上升的势头,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公安机关坚持严打整治方针,持续不断地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在警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广大公安民警更是放弃休息,以加班加点工作来保证斗争和行动的开展。如社区警务,就有社区内各类人员情况熟悉、重点人口控制、安全小区创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纠纷调处、“四小”场所的管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其中每一项都需要民警倾注心血、花费大量的精力,一天24小时在社区忙得不可开交,而工作效果却不能立即显现,一旦个别环节疏漏,就可能功亏一篑。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公安民警造成一种沉重心理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并且有的基层民警因劳累过度而患上重疾。

3、临时性额外任务多使从事基础工作的时间无法保证。

各方交派的任务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公安机关各部门都把派出所作为其职能部门,都给派出所派任务、定指标,要派出所填报表、报数据。基层民警整日泡在琐事杂务堆里不得脱身。二是紧急任务多,除了值班、110出警外,公安民警额外加班加点特别多,诸如严打斗争、专项整治、布卡设点、安全保卫、集中待命、紧急出动等,一旦有事,常是全体加班,不时还碰到个别领导交办急如星火的事务,民警再忙也要腾出时间先办。这诸多的额外差事,挤去了民警下社区的工作时间,使社区警务的基础工作得不到根本保证。

4、工作要求高、考核严使个别民警难以适应。

基层公安工作的各项指标分解很细,考核要求很高,这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警务管理的科学化是有必要的。但是各项指标制定必须合理,使大部分民警努力后都能达到,并要有帮助他们达到要求的具体办法,这样才能发挥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而一味压指标、出硬招,就会使一些民警产生畏难情绪,整日担心任务完不成,担心下岗被淘汰,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

5、群众工作难开展。

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社区警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群众工作的难度也与日剧增。一些民警反映,现在群众尊重民警、主动协助民警的少了,而要求民警提供帮助的多了。个别人不管何事,有的甚至不属民警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民警办,办不成就指责刁难,甚至举报。而有的领导对待群众的指责、举报,常不问清红皂白,一味批评处罚民警,挫伤了部分民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难尽人意的个人、家庭生活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1、在家庭方面易产生负罪感。

由于警察的工作是全天候的,经常加班加点,不能和家人的生活步调相一致。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职业的“综合疲劳症”又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角色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往往我们的基层民警接到亲人病危的电话、电报时,却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法照看亲人。久而久之,在基层民警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亲人的强烈愧疚,心理极易产生“负罪感”。

2、在情感方面潜藏着难言的苦楚。

基层民警也是人,但是他们却常常没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子女希望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时候,他们可能正在胡同里巡逻;妻子在分娩需要照顾的日子里,他们可能正在异乡追捕犯罪嫌疑人……基层民警的情感需要是缺陷的。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少,缺乏感情交流,时间久了,家庭生活出现不协调,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夫妻难以沟通、家庭隔阂严重等等。如此难言的心理苦楚,基层民警不得不面对和默默承受,而情绪情感之能量却难以得到宣泄。

3、在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

作为社会成员的基层民警自有他们的七情六欲,但是他们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进而产生心理压力。一般而言,基层民警较多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个人问题:一是个人入党、评先进、提职等需要。大多数同志渴望获得这些荣誉并非仅是名利的需要,他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工作成绩和能力被人们所认可的心理需要。二是个人想进修,想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文凭等发展的需要。进修深造、提高自己,这也是民警内心深处希望被人承认、被人尊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三是个人和家庭的隐忧难以排解。如婚恋问题毫无进展,会有一种形影相吊的孤寂感;社会上实行减员增效,公安机关内部实行下岗分流之后,一些同志担心自己会提前退休或被分流出去;还有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家庭生活质量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之际,这都成了一些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基层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

(三)所处社会环境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1、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基层民警也同其他人一样,盼望着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与其他“清闲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极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基层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压力。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

基层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所以他们还得抵拒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面对亲朋好友甚至某些领导的说情风,个人经济生活负担状况,金钱美女的诱惑,如何予以处理便对民警直接构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这些不正之风与民警的价值取向、生活感受相悖而又得势时,他们更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不足,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意义,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3、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

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面对社会与公众的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任何职业,构成了种种压力。基层民警的工作经常受到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误解、媒体的曝光;个别领导、个别部门的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刁难;一些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但仍未破获的案件招来谴责;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失误以及混进基层民警队伍中的个别败类的行为,招致的各种攻击、冷嘲热讽。这些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很容易使基层民警产生心理挫折,感到委屈、失望,最后悄悄演变成一种微妙的心理压力。

(四)自身因素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1、身体、心理素质欠佳。

高强度的工作量,对基层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基层民警身体素质不好,长期劳累会导致疾病缠身,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就会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另外,患病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对病情的担忧,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加之无法视压力为动力或化解压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急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压力反应。

2、业务素质欠佳。

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智商、能力等多方面与同事的差距,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目标的实现,致使某些人的行为极端化。如在办案中,因案子久侦不破,加之犯罪嫌疑人的抵赖,而对其施以殴打。这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爆发的直接行为体现。事实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基层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民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而这些欠缺又直接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的入党、评优、提拔、晋级、年终考评等一系列需要,诱发了基层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人际协调、交际能力差。

公安工作是社会工作,基层民警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就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的社会角色,限制了其人际交往,或个别民警因为性格或者其他缘故,比较敏感多疑,不善与他人合作,没有处理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和被动,限制了平日间工作的开展、协调。这些因素都给他们的工作人为设臵了障碍,既影响工作,又影响心境,慢慢地在他们身边便有了压抑的氛围,最后必然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一种无形的负荷。

二、警察心理压力缓解的方法和对策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出现后,为避免或减弱其危害程度,应当尽快想办法通过相应的调适良策予以缓解和消除。这不仅要靠基层民警个人,还要靠基层民警的领导、基层民警的家属,以及社会的积极参与、帮助,共同加以解决。

(一)公安机关基层领导调适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

严峻的民警心理压力问题及其危害必须引起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

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一方面,要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驱动力,帮助其从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要把准基层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基层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要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大胆提拔使用那些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的同志,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基层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基层民警作为减轻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出发点,设身处地多为他们着想,竭力为基层民警解决实际困难。在政治上关心民警进步,给他们创造入党、评先进、提职、晋升的良好条件;在工作上帮助民警克服困难:在学习上为他们进修、提高知识水平提供便利;在生活上体察民警的疾苦,关心他们的婚恋或家庭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等实际问题,为民警多办实事、办好事,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将“从优待警”政策落到实处。领导在为基层民警排忧解难时,方法要灵活,态度要主动,如定期召开基层民警家属座谈会,倾听他们吐露心声,掌握他们有何“忧”和“忧”在何处,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去帮助解决。帮不到的要解释清楚,同时将较难解决的情况向上反映,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要建立和健全民警医疗、保健和保险等身心健康保障体系。总之,要付诸行动,真正为基层民警的生活减压、降压,这样既可以增强队伍凝聚力、向心力,使大家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可以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

首先,基层领导要懂“指挥”。要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臵、运用警力,而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要明确基层民警的职责和工作量,依法用警,排除一切外界干扰,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额外的交办任务,改变不讲效益的人海战术,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在保障基层民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制定民警休假制度,保证基层民警的节假日和必要的休息时间,防止他们带病上班。其次,要会”管理”。要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起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警察队伍的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为民警创造出一个公正、平等、竞争、和谐的外部环境,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等问题的发生。再次,要“六善于”。一要善于表扬和批评,激发基层民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二要善于承认错误,仔细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基层民警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三要善于帮助基层民警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营造、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四要善于处理一些对基层民警的不实投诉甚至诬告,为民警撑腰,及时为基层民警恢复声誉,切实维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五要善于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让民警在繁忙、紧张的警务工作之余,适时地开展一些健康、有规律、有节制的业余文化活动,使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有个宣泄的地方;六要善于为基层民警诊断、消除心理压力,主要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和加大教育投资,推行公安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

3、重视感情交流,增强基层民警的心理承受力。

在队伍管理工作中,公安机关基层领导要坚持平等相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重情理交融的工作方式、方法,做基层民警信赖的人和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平时,应注意基层民警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问题和苗头,及时找“有想法”、“有压力”的基层民警谈心。以探讨者的身份参与进来,一起分析压力的原因,努力引导和提高基层民警对“问题”的认识和化解基层民警心中的猜疑、顾虑等,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基层民警打开心结、卸去包袱、缓解其心理压力。在交流的同时,一要告诉基层民警,必须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要加强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惟此才能勇敢地去挑战竞争和压力,才能将竞争和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二要帮助他们学会竞争。这就要在业务上,鼓励精益求精,要通过自学、岗位培训、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民警的政治素养和公安业务工作的能力。三要让他们懂得,工作中人际间的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工作顺利的保证。四要告诫民警,应正确对待心理压力,要合理安排好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去从事工作,以友善的心灵与人交往。

(二)基层民警的家庭调适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对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症状越少。社会公众对基层公安工作的大力支持,对广大基层民警的理解、宽容、配合都有助于减少、缓解和消除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使基层民警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充沛的战斗力,为整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基层民警的家属们对基层民警的理解、支持和劝导等实际表现,对调适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尤为重要。

1、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十分重要,它是强大的精神支柱。有了家庭的理解,基层民警就可以减少遭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甚至能够避免其危害。基层民警的家庭对他们的理解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家庭对基层公安工作的理解。了解基层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和困苦表示同情与慰问,并努力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其二,基层民警的家属应对民警的某些思想和行为表示体谅,防止不辨是非的抱怨或者无原则的迁怒吵架。

2、支持。作为基层民警,最需要的是得到家属的支持,以缓解其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他们兢兢业业、长年累月地奔波劳累在基层公安工作岗位上,不仅要靠个人的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背后的那份默默的支持。作为家庭,对基层民警的支持就是,既要关心又不打扰他们的工作,要和他们一起忍受孤独与寂寞、一起分享喜悦与欢乐,以实际行动积极配合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劝导。由于基层公安工作的特殊原因,基层民警长期困于一些枯燥无味、繁琐劳苦的环境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不良的心境,表现为内心抑郁、心理变态、急躁易怒、经不起挫折。基层民警有可能会把工作上的压力带回家中,这时,家庭应在谅解的基础上好言劝慰、引导,冲淡他们心中的苦闷和挫折感,让他们的心情恢复平静。家属的耐心劝导更易于让基层民警接受,能让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不堪一击的他们保持清醒,并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才能缓解或迅速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三)基层民警个人调适自我心理压力的对策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个人、工作单位和家庭,其中个人因素在三种途径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作单位和家庭仅仅起着一般性的影响作用。而且,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警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静和稳定的情绪,以及积极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勇敢的精神和灵活机智的“法宝”,保持心理健康。

1、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基层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

目前,对学历文凭(大专以上)和业务能力(一警多能)的要求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所以,每一名基层民警都要给自己敲响警钟,主动去学习,尽快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继续完善自己的公安业务技能结构,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

3、自学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

要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现象的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4、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并学会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控制。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一味地否认和压抑,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本可以从容解决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所以,有心理疾病的基层民警应该主动向心理机构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得排除心理压力困扰的方法和技巧。并且在重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加深了解、扩宽认知面,当面对心理压力时,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控制和宣泄,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消除心理压力的影响和危害。,(四)、提高基层民警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调节警民关系。

1、提高警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培训辅导和心理治疗机制。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的警察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可能达到和国外警察或国内其他“悠闲行业”的水平。因此,提高警察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减轻了警察的家庭心理压力,减少了警察对家庭的“负罪感”。警民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调节好了对我们的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有帮助,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使社会理解警察工作,这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社会的压力。

参 考 文 献

1、木子《职业与身心健康》,《法制日报》2000年4月18日;

2、陈小东《热血〃生命〃阳光》,《法制日报》1997年5月16日;

3、紫丁《并非苛刻》,《人民公安报》2001年2月3日;

4、闻吾森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第4期第258~260页;

5、张振声等著《现代警察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6、刘金兰,《警察心理健康敲响--专家呼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迫在眉睫》。湖南在线,2003-07-24;

7、唐楠,《关注警察心理危机》,厦门日报,2003—11-10。

第二篇: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对策

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对策

公安基层民警是压力密集型的职业,工作的紧张性、复杂性、突然性和对抗性,经常使基层民警处在压力与焦虑中;生活无序,身不由己,时常使他们感到身心交瘁,每一位基层民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高于其他职业人员,其心理压力超负荷早就是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纵观近几年,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受害者日益增多,有些人总以为是基层民警素质不高所致,却忽略了职业压力的客观存在及其产生的危害。探究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增进对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正确认识,寻找缓解、消除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的调适良策,已是新时期公安工作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在基层公安机关调研的实际情况,对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问题略作阐述,以抛砖引玉。

一、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危害

按笔者的理解,所谓基层民警的心理压力,是指从事公安工作的基层民警,其心理状态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所受到的影响,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以致引发的某些反应与变化。例如,在缉拿穷凶极恶的持械犯罪嫌疑人时,会面临可能付出流血或者牺牲代价的境况,使处于临战状态的基层民警陷入既要完成抓捕任务、又要保护自己的“两难”处境,这时因心理不易平静面对,就极易产生心绪不宁、紧张、怀疑等反应。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的和感受的还要多得多。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高居首位。据《法制日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对当地不同职业的精神紧张程度进行研究,以10至0级加以区别。经对150个有代表性的职业研究排序,警察列第二,为7.7级(其他如矿工8.3级,新闻工作者7.5级,政治家7.0级,外交官4.8级,教师3.5级,图书管理员2.0级)①。

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基层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容易造成不良影响。一是易致生理疾病。国内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层民警边要全天候做好本职工作、边要疲于应付辖区的一些“非警务活动”,其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职业。对基层民警来说,诸如胃溃疡、肝硬化、肾炎、偏头痛、气管炎、肿瘤等,并非陌生的病理名词。二是易致不良情绪反应和认知障碍。在长期或强烈的压力状态下,基层民警极易产生愤怒、焦虑、压抑、无助感等不良情绪反应。此外,基层民警还会因过重的心理压力出现认知活动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思维肤浅、狭窄;思维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思维缺少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不恰当等。三是易致行为偏差。心理压力易导致基层民警的行为发生偏差,并且所致行为偏差会波及基层民警的所有个人生活和工作。诸如,在生活上,家庭关系紧张、夫妻不和睦、离婚以及个人的失眠、赌博、酗酒、自卑甚至自杀等;在工作上,效率低下、缺勤、离职、错误增多、易出事故、遇事退缩不前等。

二、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剖析

(一)基层公安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

1、基层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②我国从事基层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基层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基层民警承受身心压力的必然性。

2、基层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复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基层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据统计,公安民警平均每年要加班120个工作日。派出所民警平均每日工作11、12小时,晚上还要有1/3的警力值勤、备勤,应付突发事件,如遇重要外宾来访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③近年来,为了遏制犯罪急剧上升的势头,坚决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公安机关坚持严打整治方针,持续不断地开展专项斗争和集中行动。在警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广大基层公安民警更是放弃休息,以加班加点工作来保证斗争和行动的开展。如社区警务,就有社区内各类人员情况熟悉、重点人口控制、安全小区创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纠纷调处、“四小”场所的管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其中每一项都需要基层民警倾注心血、花费大量的精力,一天24小时在社区忙得不可开交,而工作效果却不能立即显现,一旦个别环节疏漏,则可能功亏一篑。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基层民警造成一种沉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并且有的基层民警因劳累过度而患上重疾。如我局去年的派出所民警苏阿进因工作劳累不幸发生肝癌病变就是一例。

3、临时性额外任务多使从事基础工作的时间无法保证。各方交派的任务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公安机关各部门都把派出所作为其职能部门,都给派出所派任务、定指标,要派出所填报表、报数据。基层民警整日泡在琐事杂务堆里不得脱身。二是紧急任务多,除了值班、110处警外,基层民警额外加班加点特别多,诸如严打斗争、专项整治、布卡设点、安全保卫、集中待命、紧急出动等,一旦有事,常是全体加班,不时还碰到个别领导交办急如星火的事务,民警再忙也要腾出功夫先办。这诸多的额外差事,挤去了民警下社区的工作时间,使社区警务的基础工作得不到根本保证。一些民警忧虑地说:“种了公家田,荒了自家责任田。”

4、工作要求高、考核严使个别民警难于适应。基层公安工作的各项指标分解很细,考核要求很高,这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警务管理的科学化是有必要的。但是各项指标制定必须合理,使大部分民警努力后都能达到,并要有帮助他们达到要求的具体办法,这样才能发挥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假如一味压指标、出硬招,一些民警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整日担心任务完不成,担心下岗被淘汰,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

5、群众工作难开展。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社区警务工作的生命线。然而随着时间步伐迈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

“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及其调适对策”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群众工作的难度也与日剧增。一些民警反映,现在群众尊重民警、主动协助民警的少了,而要求民警提供帮助的多了。个别人不管何事,有的甚至不属民警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民警办,办不成就指责刁难,甚至举报。而有的领导对待群众的指责、举报,常不问清红皂白,一味批评处罚民警,挫伤了部分民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一些同志说:“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仍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叫我们怎么不烦恼!”

(二)基层民警难尽人意的个人、家庭生活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1、在义务方面易产生负罪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基层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安排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职业的“综合疲劳症”又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较易发生角色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当父母身染病痛时,是多么需要儿女在病榻前尽孝,但他们从事基层公安工作的儿女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到这一点。往往我们的基层民警接到亲人病危的电话、电报时,却恰逢某项行动临危受命之际、执行某项重要任务之时。久而久之,基层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父母、愧对家属、愧对子女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严重的“负罪感”之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2、在情感方面潜藏着难言的苦楚。基层民警也是人,但是他们却常常没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子女希望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的时侯,他们可能正在胡同里巡逻;妻子在分娩需要照顾的日子里,他们可能正在异乡追捕犯罪嫌疑人„„基层民警的情感需要是有缺陷的。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少,缺乏感情交流,时间久了,家庭生活出现不协调,亲子关系疏远、夫妻难于沟通、家庭隔阂严重等等。如此难言的心理苦楚,基层民警不得不面对和默默承受,而情绪情感之能量却难以得到宣泄。

3、在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基层民警自有他们七情六欲的个人需要,但是他们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进而产生心理压力。一般而言,基层民警较多会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个人问题:一是个人入党、评先进、提职等需要。大多数同志渴望获得这些荣誉并非仅是名利的需要,他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工作成绩和能力被人们所认可的心理需要。二是个人想进修,想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文凭等发展的需要。进修深造、提高自己,这也是民警内心深处希望被人承认、被人尊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三是个人和家庭的隐忧难以排解。如婚恋问题毫无进展,会有一种形影相吊的孤寂感;社会上实行减员增效,公安机关内部实行下岗分流之后,一些同志担心自己会提前退休或被分流出去;还有家属下岗、子女教育、就业、个人住房、家庭生活质量等问题。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之际,这都成了一些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基层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

(三)基层民警所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

1、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基层民警也同其他人一样,盼望着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但是所从事的高付出的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清闲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太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基层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基层民警队伍中,相当比例属于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有的家属下岗,家庭经济生活困难,而公安民警的工资待遇尚未能达到与他们的付出相对应的水平。这不能不影响到相当部分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支柱的从警人员的心态。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基层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所以他们还得抵拒社会上的“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面对亲朋好友甚至某些领导的说情风,个人经济生活负担状况,金钱美女的诱惑,如何予以处理便对民警直接构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这些不正之风与民警的价值取向、生活感受相悖而又得势时,他们更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不足,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意义,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3、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面对社会与公众的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任何职业,构成了种种压力。群众对基层民警工作的误解、投诉;个别领导、个别部门的不支持、不配合甚至非难;一些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但仍未破获的案件招来谴责;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失误以及混进基层民警队伍中的个别败类的行为,招致的各种攻击、冷嘲热讽。这些,在基层公安工作中是经常可能出现的。不全面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基层民警产生心理挫折,感到委屈、失望,最后演变成一种微妙的心理压力。

(四)基层民警的自身因素是基层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1、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基层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基层民警身体素质不好,长期劳累会导致疾病缠身,加之心理素质欠佳,就会给工作、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另外,患病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对病情的担忧,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加之无法视压力为动力或化解压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压力反应。

2、知识、能力缺陷。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智商、能力等多方面与同事的差距,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目标的实现,致使某些人的行为极端化。如在办案中,因案子久侦不破,加之犯罪嫌疑人的抵赖,而对其施以殴打。这是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爆发的直接行为体现。事实上,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基层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民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时代要求。然而当前有些基层民警,学习动力不足,光吃老本,不愿学习新知识,因循守旧;有的不善于运用新知识,学了不会用。实践中,他们常常感到捉襟见肘,工作难见成效。而这些欠缺又直接影响了基层民警个人的入党、评优、提拔、晋

级、年终考评等一系列需要,诱发了基层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严重的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人际协调能力差。公安工作是社会工作,基层民警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就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的社会角色,限制了其人际交往,或个别民警因为性格或者其他缘故,比较敏感多疑,不善与他人合作,没有处理好与同事、领导

第三篇: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民工荒”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内 容 摘 要

摘要:“民工荒”的出现,已经存在很久。社会各界人士、学者、政府机构都深入不同的研究,但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民工荒”现象直到至今,不但没有缓和的迹象,甚至更加严重,波及到地区和行业甚广;如何缓解 “民工荒”困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当今发展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通过当前“民工荒”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对“民工荒”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经济 企业 “民工荒” 原因 对策

中国拥有12亿农民和1.5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民工荒”现象是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农民工和“民工荒”的认识

“农民工”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民工荒”现象始于 2003 年末、2004 年初,2004 年 9 月自从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后,“民工荒”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民工荒”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指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一现象。“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 “民工荒”问题在改革发展中形成,也应当在改革发展中解决。

二、“民工荒”产生的现象

2005年春节过后,“民工荒”进一步加剧,有更多的地区和企业招不到普通工,有的企业为了招工,直接把招聘现场摆到火车站、汽车站,甚至有缺工严重的地区,由地方政府和企业组成“招工团”到劳动力输出地区举办招聘会。目前,“民工荒”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民工荒”地区范围日益扩大

可招的劳动力人数只占总劳动力人数的1.5%左右,这种需求差异的必然结果也就是企业自身造成的后果。

(二)加入WTO、制造基地转移中国,新增企业多,也是缺工的一个原因。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2006年12月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市场的开放,国际投资转移中国,加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企业涌入,与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从而加快“民工荒”的发生。

(三)国家的三农政策与全方位开发战略,减低外出打工的吸引力

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不仅如此,国家还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再加上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2007年粮油价格地直增长,到2010年下半年,粮油价格更是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大米从每斤1.8元钱涨到每斤2.5元;花生油从80多元一壶涨到100多元一壶,猪肉价从12元多钱一斤涨到17元多钱一斤,鸡肉价从12元多钱一斤涨到18元多钱一斤。在一些可以规模种植的地方,和农业产业化比较好的地方,农民种粮的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渐减少。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工作机会也增加,收入上的差距减少,从而对农民工已缺乏吸引力。以广东为例,从2010年5月1日起,广东省月最低工资依次为:一类地区1030元、二类地区920元、三类地区810元、四类地区710元、五类地区660元;而山西省2010年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一类地区850元、二类地区780元、三类地区710元、四类地区640元。考虑考虑到外出务工的安全、欠薪和各种歧视性政策,以及较高的生活成本、离家的精神痛苦等,有相当一部分民工选择家务农或在本地区周边地区企业就业,虽然收入少一点,但相对自由,并且可以兼顾到家庭。

(四)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民工的结构和观念发生变化,使缺工人数增加

在现有体制下,城市对农民工采取“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态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农民工从事各种脏、累、危险的工作而对其到来给予鼓励和接纳;另一方面,很多城市采取各种政策控制农民,不给予市民待遇,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体制成为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务工城市的各种歧视性政策,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来往于城乡的“候人”。

同时,现代农民工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他们维权意识更浓,希望可以更好的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生存下去。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文化素质高、外出意识强,价值观念是横向的。他们职业期望值更高、融入城市并转换身份的意愿更强、消费观念更为开放、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加注重。新生代的农民工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生存式”的生活,也不愿意从事技术含量低、仅靠出卖劳动力、且报酬不合理的工作,新生代的农民这一观念也转移了农民工向更好更优越的地方从事工作。

降低,并在招工榜中规定,限制加班;但前来应聘者还是不多。从长期来看,在经济形势不变的前提下,沿海城市民工待遇肯定将有所提高,企业人力成本会有显著上涨。为了改善缺工状况,广东取消春节后一月内企业招工6大禁令,发布了《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东莞在春节前将最低工资标准从740元提升至920元,增幅达24.3%。笔者原所在广州建兴电子有限公司更是将工资980元调到1200元,限制工人加班,每月只能加班3次,工人还是无法满足前线生产需求。

(二)、部分低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被淘汰或向内部城市转移

随着用工企业人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将被迫提高,一些靠出口补贴政策维持的低竞争力、低产品价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被市场淘汰。按照运输费用对产业区域布局影响的分析,在运输费用和人力成本的边际抉择中,如果人力成本超过运输费用,那么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向内部城市转移,以获取最优成本的区域位置。实际上,内需的不断增长,也将强化这一趋势。

(三)、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技能型劳动力需求增加,促使 “技工荒”困境更加严重

由于土地成本、人力成本都在不断增长,低利润、低端制造业将被淘汰或向内部城市转移,沿海城市发展重点将转向金融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服务业等。由于输出地政府对工人的培训有限,加上企业需要的又是可直接上岗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来看,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缺口比较大,而且在近期内很难有缓解的迹象。尽管许多企业愿意提供比较客观的薪资水平,但我国劳动力结构决定了当前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的供给短期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必然导致大部分民工的素质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面临失业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又远远不够社会的需求,从而加剧 “技工荒”。

五、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民工荒”问题若持续发展,将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需要社会各界正视“民工荒”问题,认真研究,全面分析,在平衡长期发展和短期利益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招工条件,扩大用工范围,加强校企联合

当前的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指年龄、性别和技能性民工荒,若能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招工条件,扩大用工范围,加强校企联合,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是解决技民工荒的必由之路。补招25岁以上年龄工及不挑选女工,并兼请男工;同时请学校的教师做企业顾问,研究技工的培养方向;企业的专家做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实践技能,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培训就业一体化,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可用人才培训及

才能增强农民工在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五)建立和完善劳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落实有关政策

随着我国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农民工的社会福利项目缺失问题日益明显。有关数据显示:农民工由于缺乏失业保险,在失业期间领不到失业补助,只能靠积累和借钱过日子的占77.2%,被迫回乡的占14.6%。由于缺乏医疗保险,1/3的人生过病,60%的人硬挺,40%的人花钱看病,其中用人单位支付的不足1/12。在北京、无锡和珠海三市对城市非流动者、城市流动者和农村流动者进行的调查表明,雇工方企业为其提供养老保障的比例分别是:北京68%、25%、2%;无锡70%、14%、12%;珠海50%、9%、1%。可见,工作单位普遍没有为农民工设计养老保障。另据2002年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的有关资料显示,珠江三角洲农民工每天工作8小时以下者仅占30%,工作时间在12至14小时的占40%多。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工作,工作环境恶劣、风险大,劳动强度普遍偏高,而且没有相应的保障。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当中,要维持我国劳动力向城市有效转移必须增加农民工进城的劳动收益,并且建立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由于农民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而且经济承受能力低,整齐划一的将农民工纳入具有较高费率、高待遇、高补贴特征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工的不同社会保障要求,分类、分层设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有雇主、职业和收入稳定、流动性较弱的农民工,将他们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较为灵活,应该依据其需求的迫切性分批建立,以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础,探索出低费率、可灵活操作、方便简易的制度形式和参保办法。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工人平等的待遇,特别强调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安全的就业环境。

(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劳动力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改革户籍制度,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非经济成本,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规定,将以身份和出生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传统户籍制度改变成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标准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渐淡化和消除城市户口背后所附着的利益,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制定统一的城乡就业准入和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消除农民工身份上的局限和歧视。同时,要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局面的手段,按照“国家拿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原则,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并逐步与城市居民接轨,使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养老保险、生活救济等。政府除了要在法律制度上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更重要的是在行动及观念上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和偏见,给他们营造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民工荒”既是我国经济升级转型的必然反应,也是我国劳动用工体制改革滞后的应付代价, 是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和农民工价值观念变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解决好 “民工荒”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

第四篇: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一、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

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科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学科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科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小学阶段的基础差。由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毕业直接到初中学习,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未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

2.教材的原因。初中学科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学科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二、了解学困生心理是转化的前提

学困生的几种心理:

1、自卑型: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怕出错误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缺少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学习好,偷偷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有压抑感,所以很自卑。

2、基础型:原来基础比别人差,上课听不懂;或身体差,缺课多,因而掉队了。这类学生想赶上去又怕吃苦,往往原地踏步甚至下滑。

3、缓慢型:能学会,就是接受速度慢。来不及消化巩固,新的一课又来了,夹生的勉强跟着学下去,以至恶性循环。

4、厌学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毅力,怕吃苦,自动放弃。

5、对立型:由于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对家长或教师不满,产生逆反心理而赌气不学,逐渐掉队。

6、随意型:平时学习不努力,无所谓,家长也管不了,听之任之。

7、牵连型:有些人本来学得还可以,但由于班级普遍差,周围环境不好,只求随大流,结果走下坡路。

8、被动性:不抓不学,抓紧就学好,抓一抓才学一学,不自觉。

9、骄娇型: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隘的性格。怕苦怕累,盲目骄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逐渐退步,虽多次失败,并不感到难为情,家长

宠溺,反而责怪教师教不好。

三、减少学困生的教学对策

1、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1)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与他们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挖掘非智力因素,用期望的春风融化覆盖在他们心灵中的冻土,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理。

(2)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注意借助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疏泄的方法,深入了解前因后果,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才有可能解开他们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并通过做好班级学生、家长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减轻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压力。

(3)对于厌学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功感,变厌学为乐学,促进学困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首先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亲如家人,易于消除学生的胆怯的心理障碍;

(4)建立学困生个案。

2、教学对策

(1)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窍门,树立学好的“心理优势”,如教给学生循环记忆法,演练技能等,使他们首先树立起信心。

(2)要使学生不断看到成绩,看到进步,不断强化“心理优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成绩在上升,因而逐步就有了信心,就有了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肯学习。肯学习,成绩必然会提高。成绩进步了,心理优势就得到加强,形成良性循环。

(3)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便于向学习困难者施教,可根据班上学困生所占的比例来实施分层教学。

(4)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5)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堂上存在的困难。常用的辅导方法有① 目的辅导,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愿望,推动他们积极学习,为下一步的辅导打好基础;② 学法辅导,学困生碰到困难就会怨恨自己“笨”,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所以要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法,让他们亲自实验与总结,还可召开学习方法讨论会,使学生互相交流,让学困生从同学处得到学习方法指导;③书面辅导,书面作业与试卷,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学困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并要求其订正,最好再出一些补充题让他们练习巩固,增强信心;④及时跟踪检查。

综上所述,学困生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知识基础及不同的学习态度、个性特点,要转化他们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各位同仁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对策,并多给后进生一份关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将使学困生昂首跨入先进行列之中。

要想完全消除学困生是不可能的,但认真地分析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完全可能的。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

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学科史,或有趣的学科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2.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3.加强学法指导。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学科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学科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学科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4.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困生思想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应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加强家庭、学校的联系,构建德育网络化。学校、家庭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总之,学困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与学习过程并存的问题,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紧迫课题。关注这一现象,势必有相应的策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五篇:浅析温州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析温州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不良贷款,也称为不良资产或不良债权,一直是一个关系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它己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担保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定义为贷款的担保品出现贬值,贷款损失可能增加的贷款;从偿还资金的来源出发,也可将其定义为偿还出现困难的贷款,尤其指预期的偿还资金来源不能或不足用来偿还利息和本金的贷款。不良贷款主要指借款人未能或有迹象表明其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的贷款。

关键词:温州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对策

一、温州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2008年爆发了引起西方国家经济剧烈震荡的全球金融危机,仅美国银行倒闭数量就过百家,华尔街的五大投行亦不复存在,摩根和高盛变成普通商业银行,欧洲的金融业惨遭重创,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五国经济几乎遭受灭顶之灾。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出了警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0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有近5000亿元。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2009,2010年持续的贷款规模的扩张,经济环境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当局提高监管的预见性和指导性,防范未来不良贷款大量产生,确保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健,助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持续发展。

截至2012年末,温州银行存款余额达到34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贷款余额达到2158亿元,增长14%;拨备前利润达到50.9亿元,增长18%。目前,温州银行共有营业网点4800多个,员工4.9万人,营业网点不仅覆盖了全省每一个乡镇,还遍及大中城市,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沟通城市与农村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在城市、农村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截至2013年底,温州银行贷款余额2625.87万元。分类结果为:正常贷款2138.12万元,占比81.43%,较年初增加576.76万元,增加9.09个百分点,其中:正常类贷款1733.76万元,占比66.03%,较年初增加486.49万元,增加8.2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404.36元,占比15.40%,较年初增加90.28万元,增加0.85个百分点。

2013年不良贷款合计487.75万元,较年初减少109.28万元,不良贷款占比18.57,较年初下降9.09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贷款105.86万元,占比4.03%,较年初减少54.20万元,下降3.38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289.86万元,占比11.04%,较年初减少44.81万元,下降4.47个百分点;损失类贷款92.04万元,占比3.51%,较年初下降10.28万元,下降1.24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的累积极易导致银行失败和银行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将不良贷款占比超过10%作为判断银行危机的标准之一。回顾我国各阶段不良贷款的成因,我国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银行业都将沉淀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巨额不良贷款的处置不仅仅能减少国有资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化解多年积聚的经济社会风险,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温州银行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被定位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经济核算的组织,银行的主要职责局限于信贷、结算和现金出纳等方面,并且实行“统存统贷”、“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都受国家计划指令的统一指挥,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的拨款或行政指令性的贷款,银行在其中只起结算和记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既不需承担还贷风险也无盈利要求,不良贷款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职能、内部管理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企业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及指令性贷款而获取经营资金的方式逐步改变为主要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纯粹转变为法律意义上的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关系。此时,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进展相对缓慢,企业的经营效益一时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导致大量贷款无法按期偿还,银行的不良贷款也相应大幅度攀升。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推进,并且长期以来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迅速扩大了我国的经济规模,但是同时也产生了重大的隐患,主要体现在“经济过热”和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两个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配置极端不合理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严重后果。与此同时,作为在国民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由于过度依赖银行贷款,

下载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监狱民警心理压力的成因及解决途径和方法

    浅析监狱民警心理压力的成因及解决途径和方法 四川省监狱局佚文监狱民警作为特殊的执法群体,由于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责任大、待遇低等原因,监狱民警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直接影......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 ——郑梁梅中学 徐蓝溪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大全

    后进生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无论正当与否都会满......

    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绝大部分的家长只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衡量、评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把教育学生成材的希望全部寄予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却遇到了很多“差生”严......

    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农村“空心化”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非农化的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当时的二元社会体制下,空心村的产生有了可能。在经济,自然,社会文化以......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宝应县小官庄中心小学相志辉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论文摘要:学困生是指不包含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类型有基础......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推荐5篇)

    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一、 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 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科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

    研究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研究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作者:陈光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在逐年扩招,他们肩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