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
关于完善健全煤炭安全生产 管理机制体制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沁源煤矿的类型与特点,介绍了目前沁源县煤矿安全监管方面的一些创新方式方法,包括两线四级网格式管理模式、“点线面管理,隐患排查市场化”机制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践,2009年以来,沁源县连续5年实现了煤矿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在省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平稳。
关键字:煤矿 安全管理 实践与创新
一、我县煤炭企业现状
沁源县位于长治市西北部,是国家首批确定的重点产煤县之一,沁源矿区位于沁水煤田西北霍东勘探区,含煤面积达20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0%,预测煤炭总储量128.8亿吨。经山西省煤田地质勘探144队进行的普查、详查勘探面积750平方公里,己探明地质储量90亿吨,其中焦煤26.10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29%;瘦煤35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39.9%;贫煤28.90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32.1%。煤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全县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后,全县共有主体企业8个(沁新集团、通洲集团、康伟公司、黄土坡公司、马军峪公司、长沁公司、汾西正新公司、潞安集团),7座单独保留矿井(隆泰、明鑫、梅园嘉元、地宝、凤凰台、梗阳、太岳)。保留煤矿总数为31座,总生产能力3060万吨,净增1059万吨,总面积308.823km2,占全县含煤面积的15%,净增65.203km2;批准保有地质储量19.22亿吨,占探明地质储量的21%,可采年限达60年以上。按能力划分:180万吨矿井2座(贾郭、和善)、150万吨矿井1座(太岳)、120万吨矿井9座(沁新、新源、安达、森达源、留神峪、鑫能、马军峪、常信、新升)、90万吨井12座(新达、南山、安神、新超、晋杨、新兴、梗阳、凤凰台、金晖隆泰、祥云、明鑫、鑫运)、60万吨矿井5座(孟子峪、李城、曙光、五
一、东盛)、30万吨矿井3座(地宝、梅园嘉元);按煤矿类型划分:截止目前,生产矿井14座(沁新、新源、新达、孟子峪、安神、地宝、马军峪、曙光、五
一、太岳、南山、新兴、新超、东盛)、建设矿井17座(贾郭、和善、森达源、常信、新升、梗阳、、祥云、明鑫、鑫运、鑫能、李城、梅园嘉元、安达、晋杨、留神峪),其中凤凰台、金晖隆泰已完成建设任务,进行了竣工验收。
近年来,我县煤矿井下基础建设、管理水平、矿容矿貌等有了较大改观,但受地质因素与开采条件的影响,矿井分布松散,点多面广,且长期以来缺乏整体规划,大部分煤矿提升系统为斜井运输,井下提升系统复杂,管理难度大,矿井基础条件差,管理水平较低,采煤工艺落后,仍需不断提高装备和监管水平。
二、煤矿主体责任管理体制
为切实巩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全面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县大力落实“主体抓、抓主体”监管办法,要求煤矿主体企业及煤矿健全管理做了大量工作:
1、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系。各主体企业均健全了安全管理机构体系,严格落实煤炭主体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及所属煤矿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一岗双责、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协助主要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推行业务保安,强化企业岗位安全责任制。要以全员业务保安为核心,建立健全企业岗位安全责任制,突出建设和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管理。通过推行业务保安,把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职工。
2、健全完善各项基本制度。按照山西省办矿标准,各主体、煤矿均建立健全了以下十八项制度。(1)安全例会制度;(2)安全生产自检制度;(3)岗位生产责任制;(4)矿级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5)安全技术操作规程;(6)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制度;(7)隐患排查治理制度(8)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9)风险抵押金制度;(10)群防群治制度;(11)煤矿劳动用工管理制度;(12)安全与工效挂钩的奖惩制度;(13)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14)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15)事故应急救援制度;(16)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监控预警制度;(17)煤矿班组建设制度;(18)安全举报制度。
3、落实矿级领导带班责任。煤矿企业实行了矿级领导下井带班制度、带班备案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明确带班领导职责、权力和任务,带班领导要加强对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现场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带班领导要切实做到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保证煤矿24小时有矿级领导带班。
4、加强煤矿班组建设。按照煤矿班组建设“要把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班组、要把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班组、要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班组、把安全防范技能落实到班组、要把党和政府对煤矿工人的关怀落实到班组”等“五个落实”的要求,各矿积极推进煤矿班组安全建设工作。强化区队长和班组长岗位安全责任和权力,赋予其对现场安全管理的决策权和指挥权,有权制止和处理职工违章作业、抵制上级违章指挥,有权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工停产撤人命令,并组织井下人员安全有序撤离。
5、突出瓦斯治理和水害防治。煤矿企业自身紧紧抓住“治瓦斯、摸清水”两大重点,组织实施瓦斯和水害治理攻坚行动,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加以推进,切实提高煤矿瓦斯和水害防治的科学化水平。一要加强灾害治理基础管理。按照《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暂行办法》和《煤矿防治水规定》,认真组织煤矿瓦斯等级鉴定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建立瓦斯抽采系统,开展抽采达标评判;开展煤矿水文地质和老空区普查,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强化探、掘分离管理。健全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立专业的瓦斯抽采机构和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配足配强满足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健全“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6、提高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加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投入,积极组织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活动,实现全面达标、本质达标和动态达标。对已达到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矿井,要向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矿井迈进;对已达到省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矿井,要向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迈进;新建、改扩建矿井,在竣工验收时努力达到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7、加强煤矿教育培训。煤矿企业以职业教育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和全员培训为重点,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培训。一是大力开展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对《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的培训学习,特别是结合典型事故案例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不断增强煤矿职工灾害辨识、防范事故的技能和自保互保、自救互救的能力。二是认真组织煤矿“三项岗位”人员参加安全资格培训,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三是大力实施“十二五”专业学历提升工程,利用煤炭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合作办学力度,积极培养煤炭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壮大煤矿安全人才队伍。四是加强煤矿劳动用工管理,继续推行变招工为招生、先进校后入矿的用工模式,扎实推进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8、加强煤矿企业技术力量配备。煤炭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总经理、分管生产、安全的副总经理及总工程师)具有管理大中型煤矿的经历,并具有煤矿相关专业(指地质、测量、采矿、通风、安全、机电及运输等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煤矿企业“八长”的学历、职称必须达到素质提升工程进度标准的要求。煤矿企业配备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采煤、机电、通风、地质和测量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并在市煤炭局进行学历注册。
9、积极开展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煤矿高度重视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以防治煤矿尘肺病为重点,积极贯彻“源头治理、科学防治、严格管理、依法监督”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强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煤矿企业要认真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建立健全煤矿职业危害防治领导机构和设置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十八项职业危害防治制度;要认真做好职业危害的日常检测和申报工作,严格执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要超前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实施防治煤矿粉尘、噪声、高温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工程,创造良好作业环境,积极保障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10、持续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投入。煤矿企业及时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煤矿主要负责人要保障用于安全生产、改善安全设备设施、配备安全防护用品、职工教育培训、特别是瓦斯、水、火等重大灾害治理专项资金的投入,并有效实施,确保煤矿企业达到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要加大安全科技投入,坚持“科技保安”战略。煤矿企业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健全安全管理技术保障体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三、县煤炭局机构设置及安全监管体制
目前,县煤炭工业局内设机构有5股3中心2室2队3站6组,即:安全监察管理股、生产技术股、驻矿安检员管理股、通风瓦斯治理股、劳动用工管理股,安全检查中心、监测监控中心、安全培训中心,综合办公室、督查室,煤矿纠察队、矿山救护中队,三个区域安监站,6个包矿巡查组,在所负责监管的27座煤矿中均设立有驻矿安检站。
在安全监管实践方面近年来的主要做法有:
1、实行了两线四级网格式管理模式。即县局股室分别对应基层安全管理部门和煤矿,进行垂直监督管理和考核,即安监股——安监站——煤矿八长——煤矿业务科室,进行过程监管;安全检查中心——包矿巡查组——驻矿安检站——煤矿特殊工种,进行动态安全监管。
2、推行了“点线面管理,隐患排查市场化”机制。即矿井的每一个“点”(设备、设施、物件),每一条“线”(系统和事故类别);每一个“面”(相对独立的管辖区域)责任到人,各负其责,“点”上的责任人负直管责任,“线”上的责任人负主管责任,“面”上的责任人负兼管责任,使每一条安全隐患的产生都能找到三个责任人,形成闭合的安全联保责任制。煤矿隐患实行出卖方式,凡未在限期内彻底整改,由矿隐患市场化管理部门进行隐患拍卖给同类型班组和工种,扣除制造隐患班组人员的费用另加30%奖励给应标整改了隐患的班组,目的是促进隐患的及时整改和降低了隐患产生的频率,同时也激励了职工整改隐患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的公司实行鼓励职工举报隐患,主体企业核实后给予一定奖励,对举报人不公开姓名保护,企业买单及时整改隐患,2011年运行以来效果不错,得到长治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并在全市推广借鉴。
3、建立了督办令跟踪落实。建立了销号闭合安全管理制度,对省、市、县各级检查提出的问题和隐患,由县煤炭局安全检查中心下达督办令给有关部门指定专人跟踪督导进行落实,整改后进行销号,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坚持了定期聘请煤矿安全领域的专家进行会诊制度。针对县煤炭局和煤矿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素质较弱的现状,从2010年以来,聘请潞安、汾西,阳煤集团、大专院校的专家对煤矿进行安全会诊,县政府财政出钱购买有偿服务,特别是2013年聘请阳煤集团瓦斯治理中心专家常驻沁源,帮助煤矿企业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技术问题,有力促进了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5、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互相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借鉴交流管理经验。为有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工程,组织全县煤矿矿长在沁新煤矿召开了质量标准化建设推进会,并对几个质量标准化搞的较好的煤矿井上下进行参观学习;组织全县建设煤矿矿长,施工项目部经理在鑫运煤业召开了建设项目现场推进会,对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安全管理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好的管理办法和做法经验交流;组织煤矿技术负责人到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参观了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特别是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有序推进了质量标准化建设,建设矿井管理和“六大系统”建设工作。
6、积极抓好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行了校企联合办学,变招工为招生。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责成县煤炭局和县职业中学具体承办,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招生492人,开办了煤矿采掘、通风、机电三个专业学习班,聘请太原理工大学等教师授课,学制3年,两年理论学习,一年实习,并要长期坚持办学,为煤矿输送后备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先后己送出代培生300多人。
7、强力推进岗位对标。以岗位对体标为抓手和切入点,促进煤矿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推动质量标准化建设。县煤炭局在2011年8月份就先于全市在沁新集团、康伟集团、马军峪公司试行岗位对标工作,要求企业认真建标、学标、对标、达标。9月份在全市岗位对标现场会上,沁新集团和康伟集团分别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目前全县煤矿均己开始实施对标工作。
8、扎实落实好监管责任。开展煤矿安全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工作不断线。近年来,县煤炭局均要安排在5月份开展机电大会战;6月份开展防治水专项检查;7—9月份开展“一通三防”大会战工作。在此期间通过企业自查自纠,县局组织专业技术骨干进行检查,努力做到及时发现隐患,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消除管理盲区。3个驻矿安监站、6个包矿巡查组、27个驻矿安检站吃住在基层,全局人员实行“白+黑”(白天+黑夜),“5+2”(5个工作日和2个休息日)的安全监管模式,认真履行好安全监管责任。
9、严格要求煤矿履行和落实好安全主体责任。为确保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近年来,县煤炭局春节过后都要召集主体企业的总经理,安全、生产、技术、机电副总和煤矿“八长”进行集中学习培训,精心选聘全国煤矿安全领域的专家教授讲课,努力抓好“三基”:基层、基础、基本技能;建设“三化”:质量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准军事化;“三提升”:人员素质提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全力做好瓦斯治理和防治水攻坚工作。
10、抓好劳动用工管理和对煤矿“八长”的考核工作。为规范煤矿企业劳动用工,县煤炭局成立了劳动用工管理股,对煤矿用工进行了年检审核和用工备案,逐步理顺劳动用工的管理。为确保煤矿“八长”认真履职,坚持每月对“八长”安全工作目标、下井带班和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每季度在区域安监站内排名通报,每半年在全县排名通报,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四、我县煤矿安全监管创新办法探究
我县煤矿现状,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多;二是高瓦斯矿井比例大,占到监管矿井的一半以上;三是质量标准化建设起点低,水平不高;四是监管部门和煤矿企业都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员素质普遍低。针对上述现状,结合挡圈煤炭的新动向、新常态,我县煤矿监管机制体制的创新办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核心理念。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政治,是企业最大的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要强化企业实际控制人再培训、再教育,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一切服从安全,一切为了职工,明确安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质量,巩固和发展矿区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不仅要满足职工对安全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热切期望,还要组织文明施工,为职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职工不仅要遵章守纪、自主保安,还要争做文明人,主动关爱他人,实现互保。
2、严格安全准入,做好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规范开展煤矿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和验收工作,依据《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规范》等标准、规范和规定,严格坚持“四个不准”,即项目未经核准不准受理安全专篇、安全专篇未审批不准开工建设、未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不准进行矿井竣工验收、安全设施和条件未通过竣工验收不准受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等制度,对矿井进行安全设施审查和验收。
3、狠抓源头治理,认真开展煤矿安全大检查和安全专项检查。持续引深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开展机电大会战、“一通三防”大会战和防治水专项治理等大排查,以瓦斯和水患治理为重点,并将查出的问题向逐级汇报,建立安全监管档案,进一步规范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
4、强化精细化安全管理。努力构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常态达标,无论是井上、井下的所有工作,在安全和质量上都必须按标准生产和施工作业,通过层层建立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把每项工作细化、量化、明码标价到安全生产全过程,解决生产过程中人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问题,真正实现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按标准干和不按标准干不一样,充分体现出安全是最大的效益。
5、构建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事故隐患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导致事故的土壤和温床。治理一个隐患,就会消灭一起事故,就能保住一方平安。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始终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防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充分认识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
6、严把隐患复查销号关口。对各级检查提出的问题,要求各煤矿周密认真制定出整改方案报县煤炭局审批,煤矿扎实全面逐条逐项整改落实,主体企业先检查验收后报我局整改报告,县局再组织人员进行检查验收,确实按照“五落实”(措施、时间、责任人、资金、预案)要求,保证问题得到彻底整改。
7、完善措施,加大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是防范重特大事故的有效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全面负责,要建立管理制度,做好登记建档,进行安全评估,保证资金投入,增加监控设施,制定应急方案,开展应急演练,保证有效监控,要不断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建立重大危险源信息系统,开展重大危险源专项督查,实施重大危险源动态管理。
8、积极推动机械化升级改造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做到有条件的煤矿改造,资源后备不足及没有发展前景的推出,建好、用好现有的瓦斯检测监控等信息平台。并不断升级,推动实现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
五、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实践与创新,进一步细化了煤矿监管措施,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监管方式方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管网络,沁源县煤矿安全形势逐步好转,2009年以来的几年,尽管煤矿的数量减少,但煤炭年产量却大幅上升了,安全生产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煤矿的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安全形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煤矿的整体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煤矿已基本具备了煤炭生产企业应具备的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和管理制度。全县煤矿进行了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部分企业配备了防治水物探设备,绝大多数煤矿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部分矿井还通过了本质安全矿井验收,加快了全县煤矿安全、稳定、科学发展的步伐。
第二篇: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研究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健全安全生产
管理机制研究
兵希街道
每一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2016年11月24日,江西宜春市丰城发电厂三期在建项目发生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特别重大事故,死亡74人,这次事故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作为企业,安全生产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前提。兵希街道所在辖区有规上企业128家,规下企业376家,安全生产,任务之重,我们要指导企业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工作,使之在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责任落实,企业是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总则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另外,《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总则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遵守本条例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形成包括全体人员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任体系,加强对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所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是哪个领导、专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法律的规定,是依法管理安全生产工作。我们可以在六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一、落实企业抓安全的责任
1.要落实企业主要责任人抓安全的责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抓生产经营是第一责任人,抓安全生产也是第一责任人。既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负责,又要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责。分管安全工作的其他领导也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
2.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留死角。抓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要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各类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逐级落实责任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格局。要坚持做到“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层层落实责任,建章立制,把安全生产责任分解逐级延伸落实,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人。
3.要加大推行安全责任制和追究制的力度。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追究制,关键是要坚持做到“四个同时”,即安排生产经营等工作时,同时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工作上应负的责任;在下达经济指标时,同时向安全管理人员提出安全责任要求;在考虑经营的执行情况时,同时要考虑安全责任制和追究制的执行情况;在干部提拔重用时,既要考核政绩同时考核安全生产的贡献,对安全生产搞不好的,一律不用。从而进一步增强安全管理人员抓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
二、落实加强安全管理的责任
1.安全工作要到位。当前,在一些企业里,存在一些部门的管理者没有把本部门、自己的岗位纳入到安全工作中去,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当成局外人,认为安全工作与己无关。其实,企业里,所有的管理者、所有的管理部门都不是旁观者,都不是局外人,在安全工作中都承担着重要的安全责任,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职责,来完成安全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检查在设备、技术、质量、工作环境、员工技能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本部门工作是否到位、责任是否落实,分析员工,制定整改措施,狠抓落实。党群部门要认真检查在宣传、教育、组织、发动员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工作是否到位、责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只有各部门明确安全监管责任,增强责任心,才能切实发挥作用。
2.安全规章制度要落实。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加强执行力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执行企业制定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切实把制度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创新安全管理模式,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更加规范有效。
3.要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安全评估体系。要使制定的安全评估体系将有安全责任的各个部门捆起来,使之在安全工作中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同时,对那些没有真正落实安全责任的单位部门,以及在安全工作上不尽职、不尽责的人进行严格考核,监察审计部门要进行全面监察。
三、落实安全投入的责任
资金投入保障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安全需要投入,安全是要付出成本的,企业生产设备老化,安全设施缺失是事故发生之一大隐患。不仅安全费用、工伤保险要提取提足,而且一定要保障安全投入。保证安全是要投入的,如果必要的投入舍不得事先支付,一旦出事就会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实践证明,通过事先的安全投资,把事故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之前,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生产建设之路。
四、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的责任
加强技术创新,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求可靠、求安全。
1.对于任何生产工艺,在开工之前,都要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证。
2.在生产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制定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切实落到实处。
3.要不断引进高科技、新技术,用高科技保安全,要加快自动化控制安装改造步伐,提高本质安全。
五、落实安全教育培训的责任
1.要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群众的责任意识。
2.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增加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投入,加强宣传、培训基础建设,扩大宣传阵地,完善培训教育机制。要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维护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
3.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要继续探索加强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劳动竞赛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广泛宣传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尤其是对于一些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要及时掌握,认真贯彻。
六、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是落实企业责任主体、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企业的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广大职工的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企业的生机在于活力,最根本的还要依靠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来创造,对国家已有标准的,督促指导企业尽快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对尚未制定出台标准的行业,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标准,督促企业抓好落实,使每个行业、各个岗位都有安全操作规程,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采用“安全、健康、环保”的现代管理方式,推进企业安全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督促企业从组织领导、工作规划、规范标准、制度建设等基础环节入手,组织开展达标和达标升级工作,把这项工作广泛地开展起来,扎实持久地坚持下去。
安全生产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能懈怠。在企业里,只有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员工都明确自己在安全工作中所承担的安全责任,明确自己就是安全工作的主体,并根据岗位职责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确保企业实现长周期安全生产。
第三篇:关于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
民主管理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让广大村民对农村基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关系农村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大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创新,探索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对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广大村民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现状与成效
我市辖16个乡镇(街道),355个行政村、居委会(以下均简称村),68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7.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7.8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4.44%。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以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为抓手,着力推进以“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为核心内容的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初步成效。自2004年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以来,我市已建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80个,泰州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99个。
1.民主选举逐步规范,选举质量不断提高。一是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全市大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熟悉了解民主管理的具体内容,关注自己的民主权利,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捍卫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本村重要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在2013年第九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市登记选民84.89万人,参加投票选举的有80.65万人,参选率达95%。二是选举程序不断规范。坚持做到严把“两关”:一方面严把依法操作关,按照法定程序,对选举中的各个环节,坚持公开透明,依法操作;另一方面严把民主权利关,确保全体村民在换届选举中的选举权、推选权、投票权和申诉权等民主权利落到实处,改变了以往“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三是选举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民主选举,将一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能带头和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选进了村委会班子,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据统计,全市298个村委会主任中,大专以上的210人,占70.46%;
50岁以下的201人,占67.44%。
2.民主决策逐步完善,决策程序更加严谨。一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以保障群众参与决策为着力点,完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逐步普及。村民代表、村监委会、民主理财小组等骨干力量在村级事务决策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村级重要事务、重大事项的事前决策、事中执行和事后监督等决策程序不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多数村得到较好的执行。二是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四议”:即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合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指的是实施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四议两公开”制度的施行,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调动了他们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坚持重大事项先决策后实施。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多数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决策各种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重大事项个人说了算的“一言堂”现象不断减少。
3.民主管理逐步推行,管理方式更趋合理。一是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市各村都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等一系列民主管理制度,为实现民主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拓宽民主管理范围。全市多数村已将民主管理的内容扩大,不仅将村务、财务、重大事项以及村集体资产等列入民主管理的范围,凡村级社会事务管理中涉及的项目,如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计生服务、农技服务、文化体育、矛盾纠纷调解等设施的建设、职能定位及服务人员的配备,都列入民主管理的内容,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参与决策。三是夯实民主管理基础。从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入手,采取“公推直选”、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招聘大学生村官等措施,一大批有文化、会管理、威信高的能人进入了村级班子,为农村基层实施民主管理夯实了基础。全面实施中心户长制度,按照“切块管理、以块定人、动态聘请、适当补贴“的原则,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村民推选,全市共聘请了6889名中心户长,配合村委会开展管理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4.民主监督逐步推进,监督机制日渐完善。一是建立“村民直评村官”机制。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村民直评村官”机制,有效地破解了农村基层民主监督难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村民直评村官”既让广大村民享有了话语权,又为村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供了保证。二是建立民主评议村务工作机制。由村务监督委员会牵头,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党员代表座谈,发放问卷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征集在村务管理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并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民质询提出的问题和公开承诺的整改措施进行跟踪监督,确保村民关注的问题有回音、有着落。三是建立村务公开机制。全市各村都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并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对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项目涉及的财务和进度情况实行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做到每季公开一次。对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公开的,如政策性专项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对象确定、计划生育等各类重大事项所形成的决议等都进行公开。公开程序由原来的办理结果公开向全过程公开扩展。公开方式以村务公开栏为主,并逐步探索在自然村,农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村务公开点、征求意见箱等方式进行公开。
二、当前我市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市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调查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层干部后继乏人,民主选举难度增大。一是民主选举宣传工作有待加强。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条件的束缚,加上村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社会接触面相对较窄,至今仍有部分村民对民主选举的意义认识不足,加之目前民主选举的宣传形式单一,仅靠贴几张标语进行宣传,不少村民对民主选举缺少完整、清晰的了解,表现在投票时随意性很强,人云亦云,自己没有明确的主张,少数地方选举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选民的意愿。二是民主选举面临人才供求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部分文化水平高和思想观念新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人员的大量外流,不仅制约着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健康发展,还造成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力量严重不足,选人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少数村级班子存在拉人凑数的问题,素质难以保证。三是民主选举操作层面存在缺陷。在三年一度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少数村还存在血缘和姓氏、家族或宗族、自然村组等小团体操纵选举的情况,或出现不同程度的贿选现象,影响了选举的公信度。有的村是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村民参加村主任岗位竞争的机会不多。
2.群众参与渠道不够畅通,民主管理形式单一。一是形式主义现象依然存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一个完整体系,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大部分村民除了享有基本的民主选举权利外,享有其他三个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有不少民主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村民无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有的只是为了履行手续,意见和呼声很难被重视和采纳。二是民主管理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受到村民代表的数量和推选方法的限制,以及村务公开的质量和内容的局限,大多数村民还不能直接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管理,不完全清楚村里财务支出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决策权的行使,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开展,影响了民主管理质量的提高。三是村民代表作用发挥不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宽,有的村民代表在参加重大事项决策时,自始至终听不到他的声音,只“代”不“表”。或者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就支持,与自己利益无关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事就反对,代表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大多数村民的利益。
3.村委会行政性事务过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一是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但由于历史的沿革、长期的工作习惯以及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等原因,大量部门专项工作直接下达到村。据统计,村委会要接受来自上级10多个部门、近20项工作的检查、考核和验收。经济条件好的村都是通过安排专人准备各种需要的资料,做若干个活动牌子、制度框,用灵活更换的办法应付,而那些经济条件差、有的连村办公室都还没有的村,就难以应付这些形式主义的检查、考核和验收了。大量行政性事务工作的承担,也造成村委会属于份内的自治与服务功能相对减弱,角色错位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有些村的村规民约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甚至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对村党组织、村委会的职能职责没能很好地理顺,存在职能重叠、职责不清的问题。对民主决策的各种会议如党组织会议、村委会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职权、议事程序等规定不够详尽,特别是没有规定哪些事情必须经过哪种会议决定,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即使有规定,有时为了图省事,往往一揽子包办。三是制度落实缺乏保障。有些村虽然制定了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但所制订的制度未向村民公布、征求村民的意见、接受村民的监督,所以,在实际村级事务管理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有些村民主管理制度落实不够,执行不力,缺少监督,使一些制度成为摆设,影响民主管理的成效。四是缺少综合协调机制。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市级机关多个部门,单靠哪一个部门难以管到位,由于缺乏一个经常性的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责任缺失的问题,难以形成合力。
4.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懈怠,制度落实不够到位。一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民主意识不强。目前,仍有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民主意识淡薄,曲解“自治”的内涵,错误地把自治当成“自管”,依然存在重大事项随意决策、甚至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有的虽然也按规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村里重大事项,但开会只是装装样子而已,把村民代表视为陪衬,致使农村工作经常出现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和集体资产流失,也导致干部腐败现象的发生,个别村甚至发生村民集体上访事件。二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不高。农村基层组织处在农村工作最前沿,是各种矛盾的交汇中心,村干部官小责任大,利轻担子重,政治上发展前途不大,而且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工作困难,因此,少数村干部还存在着模糊认识和思想疑虑,“怕失去权利、怕引火烧身、怕麻烦费力”的消极心理依然存在。有的村干部领导村级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不足,缺少带头富、带领富的真本领。还有少数村干部责任心退化,自身素质与民主管理的要求不相匹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损公肥私、与民争利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村务公开不够规范。至今为止,仍有少数村干部对开展村务公开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推进村务公开工作的要求把握不准,存在安于现状、松劲懈怠、时冷时热的现象。有的村干部存在怕麻烦不想公开,怕监督不敢公开的心理。因此,村务公开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时间、地点、程序的不规范,存在选择性公开、模糊性公开的现象,只笼统公开大的支出项目,而不公布具体的支出情况。有些村民认为村务公开是村干部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不闻不问,参与监督意识不强,有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老好人”现象严重,存在不敢、不愿,甚至不会监督的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要求之一,提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
“四个民主”一起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有利于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建议:
1.进一步发挥村级组织和村民的作用。村党组织是相对宏观的政治领导者,村委会是具体村务的主要管理者。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政关系的自然延伸,处理好村党组织与村委会关系对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建设尤为重要。因此,要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努力探索规范、协调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一是进一步发挥村党组织的作用。村党组织要适应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发展的要求,加强政策法规学习,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章及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要健全完善村党组织的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和办事程序,使村务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要改进对村务工作的领导方式,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重大问题的把握和决策上,协调好村级各类组织及各组织与村民的关系,管理好村级组织中的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全面落实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引导村民直接参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权和评议权,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三是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村民是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实施主体,农村基层民主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村民参与的程度。结合“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宣传民主管理政策法规知识,引导村民学法、守法、用法,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同时,充分尊重村民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民主管理先进典型,并注重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和引路作用。
2.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按期进行民主选举,真正把村民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村民办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在选举前,要不断提高民主选举的透明度,利用各种渠道将选举的流程、规则、候选人条件、基本情况等信息充分公开。在选举中,要让每一个和选举有关的人都充分了解选举的各个环节,对公布选民名单、提名候选人、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等程序都要规范,以保证选民依法选出符合自己意愿,能够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精神,热心为村民服务、办事公道、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委会班子。此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提高参选率和投票率。要畅通参与渠道,防止民主选举流于形式。要严防宗族势力甚至黑恶势力的干扰,严厉打击拉票贿选行为。二是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根据“管用、实用、操作性强”的原则,指导村委会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重点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村务监督制度”等,制度要突出规范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用款分配、财务收支等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村党组织会议、村委会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范围、议事程序、议事规则、议定事项的落实等也要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各种会议的决策权限,确保村民的参与权。同时,进一步扩大民主管理的范畴,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纳入民主管理的范围。三是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制度。首先,所决策的事项要确实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无论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兴办集体经济项目,还是村容村貌规划整治、兴办公益事业,都要尊重村民意愿。对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村集体债务、集体资产处置、村庄建设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真正纳入民主决策范围,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其次,要严格按照民主决策的程序进行。办好事、办实事,也要量力而行,也要由村民说了算,不能搞强迫命令。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大多数村民不赞成的事情要缓办或不办。对于违反民主决策程序规定,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再就是民主决策之后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村民监督。办理具体事务的村干部还要接受村民的专门评议,要把村民评议结果作为衡量工作是否合格的标准。
3.进一步提高村务公开的实效。一是坚持从村民最关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拓展公开内容。结合当前农村重点工作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及时充实公开内容。凡是国家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需要公开的应及时公开。凡是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资金和社会各界支持的资金、项目,以及村内公益事业的办理、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事项,都必须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同时,要探索组务公开的可行性,将村民最关注的本组重要事务、经营性收入、集体资产管理、征地拆迁补偿款分配等列入组务公开的内容,接受村民的监督,提高公开的实效。二是坚持最大限度地落实村民的知情权,进一步创新公开方式。村务公开的形式和方法要符合实际,不要搞花架子。要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村民支持、参与和监督村务公开的自觉性。在村民小组或村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以村务公开栏公开为主,在公开栏内,可设意见反馈栏目,对村民提的具体问题予以公开并作出回答。不断探索创新村务公开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行村干部、中心户长入户公开、发放“明白纸”公开、召开村民代表会公开等多种形式。三是坚持最大限度地满足村民需要,进一步严格公开程序。根据公开内容的性质和村民关心的程度,明确公开时间要求。对工作计划等固定内容,做到长期公开。对财务收支和阶段性工作,做到一月一公开。对涉及发展决策的重大事项做到一事一公开。对涉及政策兑现等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到及时公开。对临时性工作,做到随时公开。在公开程序上,按照征求村民意见、开展讨论审议、接受村民监督三个步骤进行。通过严格公开程序,维护广大村民的知情权。
4.进一步推进村务监督民主化。一是进一步健全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机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制订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村账乡镇(街道)管机制,认真落实财务审计制度,对村级各项收支实行归口统一管理。村级的各种收入(包括经营收入)都应使用规范的票据,以便加强对村级收入的监管。村两委会班子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搞好财务移交。要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收支、生产经营、债权债务、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上级划拨或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使用等情况实行审计。特别是对任期已满或离任村干部在逐一进行审计后再办理其相关手续,两委会换届选举前,先对各村三年内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后,再组织换届选举,以确保换届选举和交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进一步健全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机制。把村民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每年由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具体组织,对村领导班子以及享受由村民或集体承担工资支出的其它事务管理人员,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进行一次直评,评议结果与村干部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对被评为不合格的村干部,取消评先推优资格,并由组织和纪检部门对其进行诫免谈话,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三是进一步健全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奖罚分明,对凡在民主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村干部给予鼓励和表彰。对凡在村级重要事务决策和管理中违反程序,独断专行,以及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村务公开不及时、不全面、弄虚作假、侵犯村民民主权利的村干部,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提出批评并要求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是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是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的,依法予以罢免。
5.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工作。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齐抓共管的机制。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带头抓。要确定目标,落实措施,完善奖惩手段,市各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民主管理工作的具体领导,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民主管理的全过程,保持民主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要认真研究农村民主管理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掌握工作动态,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指导。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把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纳入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并作为干部的考核依据,以此促进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二是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民主管理能力。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积极转变工作职能,由习惯于对农村基层采取行政命令推动工作转变到加强对农村基层的服务、确保村民自治上来。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民主管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民主管理意识,提高推动村民自治的能力。要继续抓好中心户长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拓展保障渠道,切实发挥好中心户长在基层民主管理中的作用。要加强对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和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要加强对村监督委员会成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和村民代表的培训和管理,增强政策法制观念和大局意识,提高参与管理事务的能力。三是发展经济,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经济基础。要大力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组织的重要任务。要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鼓励村级组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动员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通过盘活集体资产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对新增集体经济按照一定的比例对村干部进行奖励,以调动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保障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经费,提高村干部的待遇,改善农村基层工作条件,吸引有志青年到农村基层组织任职,夯实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基础。
第四篇: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之我见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之我见
来源:发布时间:2009-2-3 1:29:09 【字体:大 中 小】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之我见
杨思涛
内容提要: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从我国目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来看,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国只有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的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社会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做到监管有力,监管到位,监管无处不在,从而真正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安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人类在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来自自然界、作业场所以及劳动工具的伤害。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之后,这种伤害变得愈发严重,以致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一个非常严峻、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形势严峻
专家认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1000美元—3000美元这个区间,是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期。而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体现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事故隐患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还大量存在等方面,如果监控、整改不力,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甚至重特大事故。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安全事故死亡13多万余人,伤残70多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并且,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如煤矿安全,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39人,南非0.13人,波兰为0.26人,印度为0.42人,而我国高达4.17人。
从以上惨烈的数据可看出,在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背景下,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事故率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尽快进一步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以降低事故率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影响和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影响和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好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深层次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造成的:
(一)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条件缺乏。
一方面,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工、临时工和外来工等,已经成为企业职工队伍的主体。与上一代职工相比,这一代职工的思想面貌、文化水平、安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客观上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目前矿山企业每年事故死亡8000人左右,约90%是农民工。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既有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
产力水平低下,甚至于缺乏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根据调查,近年来工矿企业约半数以上的伤亡事故,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而导致。一些小矿山、小五金、小电子、小型制鞋厂和箱包工厂等,频频发生机器伤人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被切断、压碎手臂、手和指头的,就多达4万人。
(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几经变革,从国家层面来讲目前基本理顺。但从全国来看还很不健全。截至目前,全国还有23%的地市、36%的县区没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大部分地区的安监机构都是挂靠的,笔者所在的海南省就仅有海口、三亚、澄迈三个市县设有独立的安监机构,其余市县都是挂靠在人事劳动保障局)。已建立机构的地方,也普遍存在设置不规范、力量不足、权威性不够等实际问题。
另外,安全监管部门面宽量大,机构建制和性质各不相同,人员编制完全由地方政府决定,经费完全看地方财政收入好坏,有的县区安监部门至今无交通工具,更有甚者连电话费都付不起。这样的情况让基层安监部门寒心,将会直接影响到安全监管一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三)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安全生产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是涉及具体工作的法规如事故调查处理规定等一些操作性强的还未出台,仍然沿用的是国务院75号令以及原劳动部的规范性文件,明显地与当前安监管理体制不合拍。另外,现有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培训教育、知识更新、考核发证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个别安监人员不依法行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安全监管队伍的形象。
(四)安全培训体系不完善。
安全生产培训不单是进行了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抓针对性、抓难点、空白点,扩大受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而当前我国安全培训存在着培训针对性差、管理层受训难、空白点多、基础设施弱、不够规范、认识不足等薄弱点。
(五)安全奖惩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没有完全与政绩考核、经济收入挂钩,很多地方没有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有的企业不制定安全生产制度,没有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有了规程的也不上墙,没有严格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严肃追究事故有关责任者的责任。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安全事故的责任者得不到惩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成绩卓著的又得不到奖励,很多安监人员觉得工作没奔头,没干头,以致于以罚代管、只罚不管、不罚不管的不正常现象大量存在,给安全生产监管带来很大隐患。
三、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虽然总体稳定,但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形势依然严峻,稍有放松,就会酿成安全事故。因此,亟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
(一)完善安全监管体系。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运行的主体。针对当前各地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不健全、不规范,甚至存在监管力量层层衰减的问题,我们要抓紧完善全国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确立安全生产执法主体的地位,不挂靠、不合署办公,日常经费纳入财政专项资金,和教育经费、科技经费一样按财政比例专项列支,以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的权威,切实履行好国家赋予的职能,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同时,在乡镇设立必要的人员,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此外,规模以上企业都要设置安全生产管
理机构,规模以下企业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聘任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二)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各项监管制度。
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法,存在着法律调整范围过窄、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没有法定化、安全评价适用范围的法律规定不尽全面、有关行政执法主体的规定不明确、有关事故调查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外的其他责任人的处罚缺乏法律规定等问题。当前,应尽快做好安全生产法的配套和细化的立法工作。一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单行法规、条例;二要补充和完善安全生产法;三是研究制定高危行业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市场准入的“门槛”;四应加强安全生产立法理论研究和司法总结,扩大安全生产立法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广泛性。
(三)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一方面,明确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行政监管责任,在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上下功夫。政府每年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时,要与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的部门及有关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确保实施。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要求承担的主要监管任务是全面排查和整改在打击“三非”(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行为,事故查处及责任追究落实,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力度,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或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地方政府、企业领导人,要依法严肃追究其行政责任。另一方面,依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安监人员奖励制度,把安全生产与政绩考核、经济收入挂钩,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充分调动安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完善安全生产的源头监管。
严格执行项目安全设计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其安全设计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必须纳入建设项目概算。在研究建设项目可行性时,应当同时研究项目的安全可行性。凡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无法控制其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或无法解决安全技术设计的,或安全设施无法保证从业人员及他人安全的,不得立项;对矿山和生产、储存危险物品、使用危险化学品及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建设项目,要进行安全预评价,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其安全设施的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五)完善安全生产评价制度。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属政府管理实施的相当一部分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将由中介市场来实现,由中介组织来承担,政府对中介组织的行为仅进行指导和监督。为此,我们要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认证、咨询和服务体系。应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的特点,大力培育安全生产的中介市场,发展咨询、评价、检测检验和体系认证等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并逐步建立和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等,最终实现科学、公正、合法、自主地开展评价的目标。
(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随着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逐步理顺和队伍的调整充实,首先重点应完善安全生产监察员资格培训和执法培训;其次要依据《安全生产法》抓好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再次要切实抓好特种作业培训考核工作,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与本工种相应而又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经安全技术
理论考核和实际技能操作考核,取得安全合格证书。第四要抓好生产经营单位其他管理、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补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不留空白点;第五要建立高素质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师资队伍。
(七)完善全社会的安全监督体系。
各地要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强化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加强安全文化内涵、理论和体系的研究,以指导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开展对公民和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抓好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城市社区、学校、企业及村镇的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民生、事关发展、事关和谐,因此,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管理,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事件;做好关系民生的重要设施的安全防范,从源头上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确保万无一失。
(八)、创新安全管理机制,构建长效机制。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地推进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效能。要建立和不断完善重大隐患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机制,探索有效的安全监管模式,建立隐患排查机制,分解细化管理任务,实行包干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个监管对象。总之,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努力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第五篇: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预防控制机制工作意见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预防控制机制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预防控制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就全镇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综合治理能力,为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2018年任务
1.深化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企业安全风险管理试点工作,大力培育标杆企业。
2.制定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辨识防范指导手册,以及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地方规范(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细则或实施指南等)。
3.开展集镇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4.加快链入市县安全生产预警预控系统。
(二)2019年任务
全面推进各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双重预防工作。
(三)2020年任务
1.形成较为完善的双重预防工作制度和地方规范。
2.建成功能完善的安全生产预警预控系统。
3.建成镇双重预防工作体系,形成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提升全镇安全生产整体预防控制能力。
三、工作重点
(一)企业
1.辨识安全风险点。定期组织安全、管理、技术、生产、设备等技术人员和专家,根据曾经发生的事故和险情、外地同行业发生的事故,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管理的缺陷,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15版),全方位、全过程排查和预判本单位生产系统和附属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安全管理等方面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
2.评估风险等级。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类别,根据危险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按照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将风险分为红、橙、黄、蓝四级(其中红色最危险,依次降低),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3.明确管控措施。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公司、车间、班组、岗位),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管控措施,做到“一岗位一清单”。建立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和预防应急公告制度,橙色及以上等级风险源应链入市县安全生产预警预控系统。
4.排查治理隐患。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实施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设施设备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隐患自查自报自改闭环管理机制,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
5.加强应急管理。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编制应急预案,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重点岗位要制定应急处置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经常性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
(二)政府及部门
1.加强风险分级管控。镇政府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每年至少2次对本辖区安全生产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对安全生产舆情和热点、敏感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处置,对辖区安全风险全面排查建档和跟踪管控,确保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风险可防可控。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安全风险的研判和管控,建立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和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本行业领域“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电子图。
2.完善隐患治理机制。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及时制定本行业领域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方法、实施步骤,明确风险点划分、风险判定和控制措施。县安委会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整改和督办不力的严格问责,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强化信息应用。督促企业加强内部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将所有辨识出的风险和排查出的隐患全部录入管理平台,加强远程监测、自动化控制、自动预警和紧急避险等设施设备使用,努力实现企业风险防控和隐患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建立功能齐全的安全生产监管综合智能化平台,加强对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生产经营单位、政府部门、省安全生产监管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4.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建立以重点企业为龙头,相关企业参与协作的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与政府救援队伍的协调联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演练,不断提高事故应急处置效率。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通过签订协议、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建立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联合处置机制,加强公安、民政、国土、住建、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安监、气象等部门协调配合,严防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
5.深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排查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内安全风险点、危险源,统筹城镇地上地下建设规划,严格高风险项目建设安全审核把关,强化安全风险源头管控。要建立大型工程安全技术风险防控机制,开展城市公共设施、老旧建筑隐患综合治理。要整合供电、供水、排水、供气、道路桥梁等城镇重要基础设施视频、识别和位置感知设备数据资源,加强对管线、燃气、电力设施的检测维护和监测监控。要严格审批、管控大型群众性活动,完善人员密集场所避难逃生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督导考核。各村(社区)要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对双重预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调度。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三个必须”的要求,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特点,制定双重预防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内容、方法、步骤,切实加强源头风险管控,抓好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各生产经营单位要结合企业特点,全方位、全员参与双重预防工作,细致排查梳理安全风险和隐患,详细制定管控措施到人到岗。安办要加强对工作推进情况的检查和督导,将双重预防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考核。
(二)强化示范带动和指导培训。按照政府牵头、行业主导、企业负责的要求,大力推广双重预防工作试点企业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各有关部门应组织本辖区行业领域开展双重预防工作等相关业务培训,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企业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办法、风险管控措施、隐患类别和排查方法及治理措施、应急救援与处置措施等双重预防工作。
(三)推动社会参与和群防群控。通过购买社会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和专家的专业服务,推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机构参与风险防控,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运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媒体舆论监督力度,畅通社会公众举报途径,切实提升双重预防工作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