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公安机关勤务机制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综述
基层公安机关勤务机制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格局的快速调整,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社会治安问题越来越复杂,刑事犯罪的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使公安机关维护稳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压力和挑战增大,旧的公安机关勤务机制无法应对现代多变、复杂的警情,面对现代多变、复杂的警情必须建立适应现代警情的勤务机制。
一、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勤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公安机关勤务的改革与实践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认识。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内部警种过多,分工过细,机关化倾向严重,造成各警种之间“画地为牢”,互不干涉“内政”的局面,不仅是物力资源难以协调使用,财力资源缺乏统筹安排,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品牌资源难以整合,而且在进行勤务工作时,由于警力重叠、推诿扯皮,造成内部指挥系统不顺畅,警力资源浪费严重,处警迟缓,难以形成战斗合力的问题。
2基层公安机关勤务运作依附行政部署。长期以来,基层公安机关勤务运作总体上过多依赖于行政部署,类似一年打几仗的惯性尚未止步,一刀切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机制建设虽然提上议事日程,但是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思想认识的差异,导致行动上缺乏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即便创新一些长效机制,也大多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基层公安机关勤务工作中更多的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一些有效实用的措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基层公安机关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由于工作缺乏连续性和前瞻性,不少警务创新最后往往蜕变为形式上的作秀,影响了基层民警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基层公安机关勤务工作忽视或误解“效益”观念。我国警察勤务工作的效益观念虽已被广泛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那种不计成本,人海战术,以及通过向财政部门要来多少钱作为衡量一个警官能力高低的标准等现象仍然存在。效益的衡量指标没有将地区的治安形势的好坏、政府投入与公安工作科学化真正的相关起来,而是变相的追求政府投入,没有将警察工作的科学勤务安排当成最大的突破点。
4.基层公安机关勤务仍为静态、封闭的管理为主。当前,违法犯罪的手段、方式在不断地变换更新,相比之下基层公安机关勤务策略的调整却相对滞后,虽投入较多却收效甚微,已难适应社会治安的需要,亟待改进完善。否则将影响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导致纪律性不强,降低工作效率。
5.基层公安机关勤务中忽视“勤务人”的作用。公安机关对“勤务人”的忽视表现在:日常激励机制的缺失,缺乏民主的管理方法,民警的素质不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且得不到及时地培训等。在实践中民警的工作可能因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而得不到肯定,这样会挫伤民警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6、基层公安机关勤务管理滞后现实执法环境,现行的公安机关勤务模式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治安形势和现实斗争仍存在诸多不适应,在信息主导警务和精确防控、精确打击方面没有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勤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一方面警力资源十分有限,警力不足和保障困难是制约基层公安工作最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基层民警要面对大量的非警务活动,造成警力上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执法执勤效率。从当前的犯罪发展规律看,很多犯罪活动都是复合型的,而且向有组织化、专业化的趋势发展。而公安机关限于体制因素,为获取更多职数而增设内设机构,警种划分过细,职能互相交叉。分工过细必然形成分兵作战,造成案件线索和情报资源的浪费以及警力的浪费。
7、考核机制脱离实战需求。从现行的公安目标管理模式看,目标项目中数据配置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较大,破案打击数据配置年年高涨,防范控制数据配置年年要跌,且在年度之中一成不变,不符合公安具体实际,不适应治安形势发展变化。基于目标管理导向作用,基层工作重心围着数据尤其是高分值、高比重数据转,为了完成考核,条块分割、警种自战、信息封锁现象屡见不鲜,警种之间打击与防控互为支撑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现行目标管理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未能纳入公安现代警务运作模式范畴通盘融合、加以优化,未能将数据目标与职能目标有机结合、紧密挂钩,严重影响了基层公安机关勤务机制。
8、基层公安机关勤务保障不力。首先是武器装备的问题,2006年之前基层民警基本处于赤手空拳加肉盾的原始状态,一些地方的民警没有武器装备,但又要履行职责,面对警情和犯罪份子,无奈只好把钢管、木棍放在警车上防身,真是悲哀;再说工作设备和工资福利,一般城市的公安派出所基本上都有了计算机,但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有车没油,民警用自己付费的手机接处警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单位甚至出现破案费用由发案单位先行垫付的尴尬局面;个别地区民警工资至今无法按时到位。而且很多地方嘴里喊着重基层,实际除了加重基层工作负担之外,其他方面都没考虑基层,基层民警工作负担比机关重,工作时间比机关长,工资待遇却比机关少,试问谁还愿到基层去工作?从全国而言,民警医药费用普遍紧张,慰问、抚恤金标准太低。倘若连这些工作必备条件都不能充分满足的话,“从优待警”岂不是一句空话?
二、基层公安机关勤务机制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借鉴部分地区的改革成功经验,积极推进警察机构改革。总体看,我们公安理论研究更多地表现为发现问题、调整思路及宏观理论探讨的形式,理论研究务虚多于务实,与实践形成了两层皮,治标多于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实践上表现为部门的、业务的、局部的改革多,涉及整体性改革偏少,且往往存在改革方案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研究意义、探讨原因、提出设想,多于对策操作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理论思辨、抽象思维、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多于实证、调查、统计等方法。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理论多半停留在分析原因、描述意义、提出设想等层面,很难指导操作性极强的公安实践,理论的生命力也就大打折扣。
2、效益至上的原则。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市场经济对人民群众、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影响,成本和效益已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基层公安机关勤务目标应该是追求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基层公安机关处于公安机关的基层,一些经费依靠地方财政,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能够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并能树立基层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3、正规化与弹性科学的勤务方式与管理
传统的基层公安机关勤务规划是机械式的、固定的。现代基层公安机关勤务规划来自内勤的缜密统计、分析,其原则是根据工作量大小合理安排警力,因此可能会出现由于违法犯罪及治安管理量是一个变数,导致每班的工作时间、每班的工作人数、勤务区域的大小、警察执勤的区域、警察工作的方式、警察执行的任务等安排随时发生弹性变化。这种弹性变化是基层公安机关勤务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警察工作整合的必然结果。
4、发挥人在勤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基层公安机关勤务管理要更加人性化。基层公安机关勤务的科学化,要建立在最大程度的激励民警的工作热情和给与民警最安全的保障的基础上的。随着基层公安机关勤务科技含量的提高,法律、业务的不断发展,对警察人员的素质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终身学习是做好一个称职警察的必备条件。短期业务培训是最好的教育模式。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院校培训、网上课堂、比武交流等)不断为民警“补充能量”。
5、进一步整合警务资源。
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而且要求行政资源(包括警务资源)也要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警务资源包括警力、信息、手段、装备等多个要素。警务资源整合包括警察机关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全社会从事警务活动力量的整合,使各类警务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1)是整合警力。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进行内部挖潜,按照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要求,尽量把警力配置在基层实战一线,实现工作重心向基层的转换,同时,要对职能相近的部门和警种要及时予以合并,比如110、119、122“三台合一”工作,要尽快进行,避免令出多门,多头指挥,多头接警。
(2)是整合信息。尽快建立实用、综合、多功能的警务信息系统和工作平台,同时提高民警对各类情报信息的收集和录入工作以及基层民警信息应用能力,实现公安工作的信息化。
(3)是整合装备。抓紧落实基层公安机关装备,保证基本装备齐全,同时按照“科技强警”的要求,继续深入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对于一些专门技术,要及时引进。如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GPS指挥调度系统,给全市1200辆警车、路面巡警配置GPS卫星定位设备,扩容改造全市警用无线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市局指挥中心直接对警车和路面巡警的点对点指挥;建设全市警务电子地图系统,为调度警力、指挥控制现场提供实时地理信息工作平台;加快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治安卡口的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建设,提高侦破案件效率。
6、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招聘文职人员、辅警等社会力量,加强培训和管理,承担公安机关内部文秘、办证等事务性的非执法岗位工作,从而把有执法主体资格的警察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增加一线执法力量;继续探索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结合的新路,通过警民联防、店铺联防、工厂企业联防、邻里守望等多样的形式与载体,盘活分散在社会中的警务资源;大力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进一步改善警民关系,架起警民沟通、了解的桥梁,使勤务工作更普遍、广泛地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常规发布与突发事件发布的工作机制,通过规范新闻人发言制度、开通网上警务室等渠道,定期向广大群众通报刑事、交通发案情况,分析防范对策,调动群众增强开展防范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使公众增信释疑,消除负面舆论的影响,掌握舆论主动权;积极利用好“见义勇为基金会”这个平台,广泛宣传“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的理念,大力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弘扬正气,扶正祛邪,调动公众关心社会治安、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
7、进一步规范警务行为,保障基层公安机关的勤务机制,树立基层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现代警务机制是以法治为基础、以人权保障为核心内容的警务,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职权,依法行政。改变过去执法程序不够规范、执法随意性大、滥用强制措施、刑讯逼供、超期留置等问题,建立健全法规完备、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执法执勤规范体系,实现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管事”的转变。一是完善执法办案规范。定期清理地方公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问题研究,完善执法依据,努力使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细化制定明确、严密、标准的操作制度和规定,并狠抓落实。积极推行派出所、刑警队、交警队等基层一线实战单位受理案件或接待群众首接责任制。同时,建立健全公安机关内部以及与其他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执法办案协作配合制度。二是强化执法监督。进一步建立完善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民警办案水平提高。要加强执法保障机制建设,牢固树立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理念,坚决排除非警务活动、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对公安执法的影响和干扰,全力维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坚决依法查处暴力袭警、恶意投诉、打击报复民警的人和事。
三、基层公安机关勤务机制改革设想
基层公安机关勤务机制改革要依据科学理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整合警力、整合信息、整合装备,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坚持效益至上的原则,正规化与弹性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人在勤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规范警务行为,提供基层民警的执法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加强,
第二篇: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
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
引言
警察,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既非天造地设的自然之物,也不是人类与生俱有的现象,而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产生的社会政治现象。而我国现代人民警察机构的建立,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已有近60年的历史。1949年10月15日到11月1日,我国召开了全国公安高级干部会议,也就是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着重研究了全国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的问题,明确国家设公安部,省、自治区设公安厅,市设公安局,地区设公安处,县设公安局,城镇、农村设公安派出所。这是随着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而建立起来的警察机构设置,这个设置沿用至今也没有改变。
每一个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而我国公安机构设置50余年的时间却变化不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治安问题越来越复杂,刑事犯罪的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各种利益格局的快速调整,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使公安机关维护稳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压力和挑战增大,而旧的公安机构设置显然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形式。集中表现在基层公安机构设置的越来越多的弊端。何谓基层?基层就是指公安机关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的最基本的战斗实体。在公安机关,基层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服务群众的第一级平台。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队伍素质、执法水平、警民关系也主要体现在基层。如何对现有的公安机关基层机构进行改革,有效提升公安机关的警务效能,切实履行新时期新阶段承担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基层公安; 改革; 设想
要谈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首先要弄清现有公安基层机构的所存在的弊端,现有公安基层机构的所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分工不清,职责不明,非警务活动过多。
拿公安派出所来说,既要管理户籍,又要抓治安防范,还要打击犯罪,治安刑事一把抓,既没相应的技术手段,也没相应的法律手续,办理一个刑事案子层层审批就要派出所、刑警队、分局来回跑,这还不说,各类警卫、会议连续不断,甚至还要参加维持交通秩序、消除消防隐患、协助文化、工商、税务等等一系列本不适合派出的活动。可以说现在各方面都把派出所看成是一个万能机构。非警务活动已经严重降低了警务效能,九十年代以来,公安机关进行了一系列正规化建设,警察的职能由管理型逐渐向服务型转变,这无疑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开作出了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承诺,为整个警队戴上了“有困难找警察”高帽。警察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更好地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日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公安警力普遍不足,许多刑事案件因为警力不足影响侦破。
二、警力不足,特别是会工作,能工作的警力严重不足。
中国的警力万分比比较低,只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十三,发达国家都在万分之二十几、五十几。而就是这万分之十三的民警中,会工作、能工作的民警又能占多大比例呢?而这些能工作会工作的民警又是分配在哪个部门呢?拿刑警中队来说,一个中队如果有15人的话,去掉中队长、教导员、副中队长也就10来人,这10来人里还有1到2名女同志,剩下的七八个人里又有1到2名老同志,这样算来剩下的五六名民警中难免有身体不好的,或者业务能力不强的,或者不想干工作的,除去这些真正战斗在一线的民警有几个?随着近几年警校学生分配数量越来越少,部队转业干部越来越多,公安民警的年龄结构会继续变的更加不协调。面对本来就不富裕的警力,一面说要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一面要民警停下手中的活参加集中学习;一面在开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在学习和工作当中这该让民警如何协调呢?
三、警务保障不力。
从警务保障看,首先是武器装备的问题,2006年之前基层民警基本处于赤手空拳加肉盾的原始状态,我在某派出所工作期间就遭遇过拿着板砖守候嫌疑人的闹剧,一些地方的民警没有武器装备,但又要履行职责,面对警情和犯罪份子,无奈只好把钢管、木棍放在警车上防身,真是悲哀;再说工作设备和工资福利,一般城市的公安派出所基本上都有了计算机,但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有车没油,民警用自己付费的手机接处警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单位甚至出现破案费用由发案单位先行垫付的尴尬局面;个别地区民警工资至今无法按时到位。而且很多地方嘴里喊着重基层,实际除了加重基层工作负担之外,其他方面都没考虑基层,基层民警工作负担比机关重,工作时间比机关长,工资待遇却比机关少,试问谁还愿到基层去工作?从全国而言,民警医药费用普遍紧张,慰问、抚恤金标准太低。倘若连这些工作必备条件都不能充分满足的话,“从优待警”岂不是一句空话?
我个人认为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方式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要切实改变公安工作诸多弊端,必须要彻底革新。
首先,打破现有的以派出所为中心打防结合的综合治理机制。派出所这个机构在我国存在了近60年的历史了,要改革就要先去掉派出所这个机构,从新分配现有警力。
将户籍部分收归分局户籍管理科,由分局在下设几个办公地点,只进行人口和户籍管理。现在一个城市的各个区都设有公安分局,每一个分局下设的各派出所由区域界限,比如相邻两个派出所之间的分界线,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是一条曲线甚至是断断续续的线,有的以一道墙为界,有的以马路中间为界,还有的这个房子归甲派出所,下一个房子归乙派出所,再一个房子又归甲派出所,甚至同一个居民小区也被看不见的线一分为二,别说老百姓弄不明白,就是在基层工作的民警,没个三五年心里也没底。取消按照社区进行的划分,不论你属于那个社区,只要在大的行政区范围内,就可以在任何一个户籍管理点办理业务。这样更方便群众,老百姓再也不会搞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个派出所了,也不会因为办理户籍业务派出所分局来回跑了。
取消社区民警设置,片儿警曾经与刑警一起成为中国公安的代名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片警虽然也在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几度更名到现在的社区民警,但不得不承认片儿警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以前我国居民普遍居住在街巷或者固定的单位宿舍,人员流动小,左邻右舍的情况每个人都能掌握,片儿警在那时对与公安机关了解辖区重点人口情况,摸排案件线索起了巨大作用,而现在的社区居民流动量大,片儿警完全掌握人口信息很不现实,现在的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除了每天编造不同的数据应付上级以外就是和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有油水的单位或者企业吃喝,且多以下社区为名去忙私事。所以取消这个警种势在必行,腾出很大的一部分警力支援街面巡逻和打击犯罪。
还有就是改革现有的巡逻联动机制。派出所取消之后巡警要承担所有的处置警情的任务。街头路面是各种财富展示和进行交易的地方,被称为“潜在的犯罪现场”。西方警界历来将巡逻勤务列为主要职能,美国的一些城市投入巡逻的警力达到总警力的70%。事实证明,“以空间换时间”是科学配置警力、提高用警效率的优选。1994年2月24日公安部发布《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之后各个城市基本都建立了人民警察巡逻机制,成立了巡警队,并使之与指挥中心,110报警台相联动配套,对警情进行先期处置。
所以首先要改变巡逻方式,变车巡成步巡为主、车巡为辅的巡逻方式,一方面解决了有车没油的问题,另一方面步巡拉近了警察与老百姓的距离,增加了见警率,且减少了巡逻死角,即使是小街小巷也能顾及到。而且现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交通状况较差,驾驶巡逻车往往很难第一时间赶到警情现场,而步巡则不存在这一问题。要实行步巡还要解决两点问题:一是警力问题。香港警察实行的是步巡的巡逻制度,但香港城市面积小,警察比例高,增加警察的绝对数量并不现实,警力的配置水平既要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对警力的需求,又要符合政府财政的支付水平,更多的是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目前900多美元的人均GDP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四十分之一,从经济水平上考虑,我国目前不可能大规模地扩充警察队伍。而内地要想也实行步巡就必须把主要警力放到巡警来,改变现有的水桶状警力配置,变为三角状警力配置,近几年公安机关大力推行警力下沉,但却走了弯路,警力下沉的同时,必须实现资源下沉。必须下沉相同甚至更多的基础设施、基本装备、经费,否则基层更会苦不堪言,“没人干事”变成了“人浮于事”;过多的人挤到经费紧张的基层,更会让举步艰难的“战车”陷入无法行进的泥潭。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已经下沉的警力势必会重新回到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都更好些的机关。所以改革不能治标不治本,如果基层工资福利以及职务晋升方面比机关好,相信会出现机关民警抢着去基层的现象。只有警力充足了,步巡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支援保障问题。警情的处置往往是从群众拨打110开始,我国现有的指挥中心调度能力十分底下,一个电话打到110报警服务台,接警的民警要详细询问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按照区域划分转到分局指挥中心,分局指挥中心接听人员会再次询问一遍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按照区域划分转到派出所接警电话,派出所的民警会第三次询问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再驾驶出警车去警情地点,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能迅速不拖拉的完成,从老百姓打电话到民警赶到警情地点起码也要20分钟。并且110指挥中心只是机械的派警,而不是按照警情的种类进行合理调配,对明显的非警务报警也没有筛选。而对于派警之后,出警人员遇到的各类无法解决的情况,指挥中心也不能给予很好的支援。所以巡警应由市局统一管理,不进行区域划分,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增加相互支援,减少中间环节,对巡逻人员和车辆进行编号,巡逻固定区域。成立专门处置调配警情的指挥中心,卸掉原来指挥中心承担的材料编写和信息汇总任务,现在很多地方公安机关都成立了信息研判中心,这些任务可以交给他们。新成立的指挥中心负责调配一切机动力量和资源,包括交警队和防暴队,以应对现场出现的不同情况,而防暴队在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分出一部分警力支援街面巡逻。这样就形成了以巡警为中心,以指挥中心为依托的配套警情处置机构。
另外与之配套的是对于巡逻民警的装备问题也要改革,近年来,暴力抗法袭击警察事件频频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袭警手段不断升级,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从侮辱谩骂、围攻阻挠,到暴力抗法、殴打伤害民警,甚至打砸基层公安机关,更有甚者,在警察亮明执法身份后,一些人仍然叫嚣“打的就是警察!”,面对越来越恶劣的执法环境,我们不能指望那飘渺的立法去改变,只有从自身出发。2006年,公安部象基层公安机关配发了单警装备,包括制服性警械的甩棍、液态瓦斯和左轮手枪。但液态瓦斯喷射距离近,且雾化严重,伤人伤己,左轮手枪根本配发不到民警手中。香港的胡椒喷剂射程长达十几米,且成水柱状,是很成功的制服性警械,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警察在街面巡逻中的威慑力很大,很大一部分源于制服性警械的合理配备。一个人在攻击警察的时候不会考虑袭警的后果,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和警察谁处于优势地位,面对一个全副武装的警察,很少有人会产生袭击的念头。所以对巡逻警察合理全面的配置制服性警械是必须的,改变以前领导宁肯多点伤亡,也不能在枪支警械方面出问题丢乌纱的错误观念。
第三是加大基层刑警队的科技含量。虽然重证据轻口供喊了很多年,但目前我国刑事证据提取的技术应用水平还很低,目前刑事侦查任务大都落在基层刑警中队身上,但刑事侦查所需要的大量技术和侦查权限却集中在市公安局一级,对于技术的使用又把关很严。既然有了成熟的高科技破案技术就要多应用,而不要拿着当个宝贝,不舍得用。象定位,追踪,鉴定等各项高科技刑侦技术有些设定的使用级别过高,中小型刑事案件无权使用,而有些则设定的使用权限过高,很多分局机构掌握的技术却没有权限使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刑事侦查的科技含量相当高,很多中小型案件都用上了象DNA鉴定这样的高科技含量的手段。所以应该将刑侦技术下放,将原刑警的技术中队进行扩充,增加专业人员,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破案的技术含量,同时建立完善的技术应用规章制度,避免技术的滥用。只有办案的科技含量增高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重证据轻口供,杜绝刑讯逼供的发生。不然传统的办案方式很难改变。
总之,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部门的事,而要从全局各个方面都进行相应的变动,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机制,只有这样,改革才能进行下去,并不断发展完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固守旧的思想和制度就要被社会淘汰,改革是唯一的出路,通过改革中国公安必将站到世界警察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苏亦工著:《中国近代警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三篇:加强勤务机制改革深化分级巡防工作
加强勤务机制改革深化分级巡防工作
加强勤务机制改革深化分级巡防工作
##中心派出所
##中心派出所位于海门的西部,西临通州川港,北靠三星叠石桥,辖区总面积39平方公里,共有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2.97万人、外来人口3000人。辖区内有二个大的木材市场、有500多家个体小家纺,人
员混杂、流动量大,是二类治安复杂地区。今年以来,天补派出所树立“警力跟着警情走”的理念,以分级巡防为抓手,加强勤务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治安管控能力明显增强,安全防范能力明显上升,打击破案能力提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深化分级巡防,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
我所现有民警8人,其中所领导4人,社区民警4人,保安联防队员18名。我所根据不同警情,开展分级巡防,配备不同的警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见警率。三级巡防即平时,配备1/3警力,分值班组、夜巡组、机动组三个组。值班组由正、副班民警2人和5名联防队员组成,夜巡组由8名联防队员(分2个组)组,机动组由其它民警和联防队员组成,三级巡防保证有2名民警和13个联防队员的警力。二级巡防,配备1/2警力。在三组级巡防的基础上增加了设卡组和清查组,并由民警带队,增加4名保安联防队员。这样二级巡防总警力是4名民警,17名联防队员。一级巡防,配备2/3警力。在二级巡防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设卡组,加强了机动力量,增加了2名民警和16名村级保安联防队员,即总警力是6名民警,16名专职保安联防队员和16名村级保安联防队员组成。同时要求在一、二级巡防中确保有一名正职所领导在位,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及检查辖区巡防开展情况。
二是推行勤务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提高见警率。
我所根据警力实际和辖区治安特点,推行勤务机制改革,实行灵活机动的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见警率。一是改革接处警值班机制。变值班为上班,将值班民警分为4班,实行主副班制度,正班民警主要负责110的前期接警,向副班民警发出处警指令;与所内民警共同处理好副班民警移交的各种疑难纠纷和治、刑案件;组织夜巡组做好夜间巡防工作,适时对易发案地段进行设卡。副班民警主要负责接受正班发出的各种指令,实行巡逻与接处警相结合的动态处警机制,形成“有警接警、无警巡逻”的工作格局,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二是推行错时巡防机制。我们除了每天晚上由副班民警带领辅警力量,在0830-1120、1300-1730、2000-2230时段内,加大对辖区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村落、重点路段进行巡访外,每天有二支专职夜巡队,每组4名保安联防队员,骑自行车2300-0500在辖区重点部位特别是高发案路段、治安复杂部位、农村小路,警车难以跑到的地段,进行不间断地巡逻,并视情担任临时性设卡任务。三是实行社区弹性工作制。社区民警根据社区实际情况,以警务站为平台带领保安联防队员自行安排勤务,以社区巡逻、入户调查等为主要形式对社区的暂住人口、私房出租户、行业场所进行登记清查,采(收)集社会面上各类情报信息,并利用好早上、中午、晚上等休息时间开展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研判,精确制导打防控。
为实现警务效益的最大化,我所在推动信息采集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的同时,依托信息警务平台,积极探索信息主导警务的勤务模式,不断增强实战效能。一是成立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小组。我所专门成立了由治安副所长、内勤民警、巡防队长组成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小组,定期分析辖区及周边治安形势,组织开展信息研判、信息传递、防控预警等工作,指导民警、专职巡逻队员开展工作。二是着力于精确防范。内勤民警每周将辖区的刑事发案、高危人群分布情况以及各个民警在各个层面收集的社情信息进行全面的汇总梳理,列出相关数据,找出规律特点,在每周一所务会上提供给大家讨论,进而确定派出所下一步巡逻防范的重点时段、地段以及需要重点整治管理的场所部位,提高巡防的针对性。对重大情况,及时分析研判,布置落实针对性工作措施。三是着力于精确打击。全所民警充分利用信息警务系统,开展网上作战,切实为打击服务。对抓获人员,民警做到“五查一联系”,即查身份、查前科劣迹、查随身物品、查活动轨迹、查个体特征,联系户籍地。对受理的案件,民警走完“网上七步曲”,即网上串并、网上排查、网上控赃、轨迹分析、网上协查、网上缉捕。网上作战的应用,不仅使我们发现掌握了更多的案件线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打处质量。2006年3月10日,一辖区群众指控陈某有盗窃工业铁扣件的重大嫌疑,审查初期,陈某不交代问题。通过网上“五查一联系”,发现陈某在户籍地江西老家负案在身,并结合网上同类案件的串并,破获盗窃铁扣件的案件5起。
第四篇:关于国土信访现状分析及设想
关于国土信访现状分析及设想
朱雪芹
(海安县开发区国土分局,江苏海安 22660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长期积淀的一些旧矛盾与改革中涉及的一些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些新的热点、引发群众上访问题,仅以2011海安县开发区国土分局信访为例,涉土信访问题呈现出群体性、随意性、复杂性、科技性等特点。
一、农村宅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个别街道、村只重视抓生产、抓经济建设,对信访工作不真抓实办,上推下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了事,村级信访小组,民调组织不健全、软弱涣散,形同虚设,工作不开展,起不到第一道防线作用。
2、信访制度不落实、工作不到位。乡镇信访机构与职能站所协调脱节、未形成大信访格局,信息不反馈,不能及时实施信访信息预警,对矛盾纠纷处理不主动。
3、村干部法纪观念淡泊,超越职权、私批乱放,优亲厚友(有纠纷的推向上级、没有纠纷的突击发放)为拉选票乱许愿、受利益驱**收费、把土地当成摇钱树给钱就放,查处难度较大。个别村基层组织闹派性,不要民主,不要程序,相互斗气,甚至一处宅基地安排两户,人为制造矛盾。
4、基层干部有畏难情绪,怕得罪人,怕丢选票。该调解的不调解,该拍板的也不敢拍板,在宅基地发放时能利用村内空闲地的不敢用、应该收回的不敢收,为规避矛盾在村周围耕地上放宅基地造成村民违法占地村庄无限度外延,使一些小苗头小问题引发成大矛盾。
5、宅基地无偿划拨、无限期使用是造成宅基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集体经济组织是宅基地名义上的所有权主体。由于这种长期无偿性,使农民多年形成的宅基地私有观念非常顽固,一些群众任意侵占集体土地建住宅,变相或公开拍卖、出租、转让宅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1993年6月国务院取消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后,宅基地违法现象逐年回潮,隐患极大,进行宅基地清理已经刻不容缓。
6、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衔接。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的时间不同、制订规划的部门不同,二者在村庄建设的规模、用地范围等问题上不统一、不衔接。致使宅基地管理缺乏科学依据,乱占、乱批、乱建有了可乘之机。
7、宅基地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一是现阶段农村宅基地的一些管理办法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过去宅基地土地证书发放粗糙、四至界限不清楚、面积不准确、不规范。致使宅基地纠纷大量增加,调处无据,管理难度加大。
二是管理体制不理顺,随着乡(镇)级对宅基地发放权的消失,对宅基地的管理力度随之减弱,查处违法用地、处理信访案件不主动。
二、征地问题愈显突出:
2011年,我分局针对项目占地补偿落实情况开展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并主动对有关单位和群众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宣传教育,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为群众算细帐,让群众心里明白,不让群众吃亏,大力地支持了项目发展。如福运门家具、南通威隆国际商贸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引起群众利益的再调整,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分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出发点,从改变干部工作作风入手,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稳妥做好被占地群众思想工作,认真讲解有关法律、政策,确保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最终使项目顺利进场,使项目顺利建设,使被征地农民利益得到依法维护。
三、信访工作现状
虽然在现实信访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贡献,但还有一定不足。一是培训力度有待加强,各县区交流普遍欠缺,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能取长补短,才能发挥信访的前沿作用;二是解决疑难问题有欠缺,不能深入一线;三是信访职责及责任心有待加强,都普遍认为信访工作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从建国至今信访部门其实都充当着参谋部的角色,能够及时给决策者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使决策者有信心,无后顾之忧;四是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充实到一线把信访工作做好;五是需要尽快建立信访信息系统平台;目前群众通过互联网反映问题比较突出,我分局接到上级消息时已错过了最佳实施监控和稳控期,致使我们的工作很被动。六是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表明,信访办全程参与项目和政务审批工作是
防止发生不稳定因素的关键一环,能起到非常关键的预警和协调稳控作用。
四、工作建议及设想:
一、面对当前宅基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实行农村部分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一是界定有偿使用宅基地的条件;如村民因继承房屋所有权造成的多宅;村民迁移后原房屋占用的宅基地等。二是进行宅基地使用权的价格评估和审定。三是与宅基地的所有者签定宅基地使用权合同,并交纳有偿使用费。四是依法进行宅基地有偿使用权登记。收取的宅基地使用费属村民集体组织(村委会)所有,用于村庄改造,实行专款专用。通过实行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逐渐将多出的部分收归集体,归并自然村,发展中心村。
建立中心村,提倡农村住宅向公寓化发展。对于散落的、户数较少的村庄,应不再审批宅基地使用权,促使其合并成中心村。当经济允许时,中心村不易以一户一宅的建筑形式建房,而要着重进行农民公寓的建设。为了鼓励农民住进公寓,应在购买时,给予适当优惠政策。
对于历史形成的超占面积,应尊重历史、按不同时期的政策分别处理。
基层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建房的对象、条件、用地标准、审批手续作出明确规定,建立严格的申请、审核、批准和验收制度。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发生流转是不可避免的,与其任其自流,不如加以引导、规范、建立一个良性、有序的农村房地产市场,让其有条
件地、公开的进入市场。这样有利于优化配臵农村的存量土地,有利于发展中心村建设,也有利于鼓励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小城镇,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也可以防止集体土地资产的流失,便于国土部门更好的管理农村宅基地。
履行农村宅基地登记是《土地管理法》赋予的权利与职责,也是依法、科学管地的基础。做到“依法管地、凭证用地”,增强广大群众依法用地的观念。对违法用地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强化土地管理,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⑴对农村信访稳定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责任人负责的管理办法。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⑵建立三级信息网络,充分调动乡、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其作用。职能部门加大督导和协调力度。使宅基地信访案件处理在村组、稳控在乡镇。
⑶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和教育。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法律、会管理的干部;树立一批责任心强,宅基地管理好,班子团结,民心向上,邻里和睦,发展快的好典型;处理一批违法乱纪私批放宅基地,对群众反映问题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引起群众越级访、群体访的差典型。在适当时机召开一次农村宅基地治理会议,深化宅基地管理。
⑷领导重视、坚持制度、质在解决问题。坚持领导亲自接访制度,抓住问题不放松,认真分析形势,深入研究案情,从深层次剖析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创建信访听证制度,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乡村,旁听基层信访接待和干群恳谈会,增强工作主动性。对老访户、缠访
户有回访意见,并向上级机关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确需宅基地的应限期解决。
⑸依法治访,规范信访工作程序。能在职权范围内解决的尽快解决,能走法律程序的引导群众走法律程序,对无理闹访,故意制造事端的要掌握证据,报有关部门处理。
二、以规范征地行为为基础,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和就业培训制度,使农民利益得到了更好的维护。
一是完善政策制度,征地行为进一步规范。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地意向协议前,实行“两公告、一批复”程序,充分保障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
二是建立“区片综合地价”,提高被征地农民补偿标准。三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农民的后顾之忧基本消除。同时,各地积极创造条件,免费开展被征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向二、三产业转移。
四是建立征地调节资金,被征地农民安臵政策不断完善。以股份制的形式开发,既能解决一部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岗位,又能使他们获得长久、稳定的分红收益。努力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进一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国土资源听证制度,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利益保护、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确保征地补偿费足额按时补偿到位。
三、切实加强土地信访工作,尽快建立信访信息系统平台。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信访接待日和下访制度,严格落实 “一把手”负总
责、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建立集体访、越级访应急处臵机制、矛盾排查调处预警机制,努力降低土地信访量,确保社会稳定。
四、㈠加大培训和横向联系,培训业务和个案为主,从典型案例到有效经验,从具体做法大解决共同点多交流、多实践。横向联系针对各县区和基层乡镇解决信访问题的典型案例直观教学,信息共享,确实把信访工作作好。
㈡掌握信访动态,分析信访原因,有的放矢的抓好每一个信访人员的心理,防微杜渐依法治理,从而完成每一宗信访事项。
㈢充当好参谋角色,提高信访人员整体素质防止提供给领导不实的情况,影响公信力。
㈣培养新人,提高信访事项的办结率。
㈤建立信访信息系统平台是当前工作迫在眉睫的事情,可以利用信访监控软件控制信访源、掌握新的信访法规和政策,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㈥建议由信访办参加内部会审制度。
五、㈠认真落实执法监察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建立完善执法监察信息网络,严格执行动态巡查责任制,以防为主,坚持“早、小、少”的处理原则,把各种土地违法占地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积极探索执法新路子,使违法占地行为明显下降,查处结案率在95%以上。
㈡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每周召开案件分析和报告会议,及时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法律培训和以案说法教育,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政策和业务素质。
㈢继续抓好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和“三无”乡镇的创建工作。㈣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土地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案件,该处罚的处罚,该移送的移送,该追究责任的追究,决不手软,实施案件处罚集体会审,不搞个人说了算,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第五篇:基层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分析
基层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分析
公安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前沿阵地和工作根基,在整个公安工作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的重要地位,其勤务制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基层派出所工作的强弱,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公安工作的发展。结合金东分局派出所勤务制度改革工作,笔者试就基层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作一浅析。
一、当前基层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基层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主要指基层公安派出所为保证具体的、阶段性的公安勤务(或警务行动)的有效开展或顺利完成,制定并付诸实施的具有操作性的内部工作规程。它具有具体性、操作性、阶段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传统的派出所勤务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这种被动式的、静态式的、常规式的勤务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财、物流动的日趋加大,治安形势的变化,派出所的工作面越来越广,工作量与日俱增,内容日益繁多。陈旧的警务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为整个公安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已逐渐暴露出其历史局限性和不相适应性。从多湖所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勤务调度上的不适应,从派出所层面上,警务管理方式仍然采取纵向递进的模式,由上级机关下达指令性计划进行调控,存在派出所职责定位与权利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造成事权脱节,责任不明。从派出所民警的层面上,则基本由所领导“派工”,明显带有经验主义和主观色彩,不利于派出所勤务的针对性运作。
二是“一区一警”模式的不适应。“一区一警”在物质财富较为贫乏、人口流动相对静态的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一区一警”的不适应日趋显现。三是勤务时间上的机关化,主要采取“朝8晚5”的机关化作息,猫鼠不同步,浪费警力资源不利于基层实战。民警常日班的勤务时间与居民群众基本一致,客观上也造成了民警和群众接触难、宣传难。
四是勤务方式上静态被动,沿用传统的坐班值守制、接处警备勤和集中统一清查等形式,缺乏勤务工作的主动性。民警许多工作时间耗费在所内值班备勤,警力沉不下社区,走不上街面。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动态警务要求。五是勤务内容上轻基础,派出所民警基本围着纠纷转、围着110接处警转、围着现场转,忽视基础工作,不利于警务效能的综合发挥。
六是勤务评判上不科学,过于注重结果考核而忽视过程评估,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派出所民警的主观能动性。等等。
上述问题的出现,分析其主要原因,从宏观层面上讲在于公安体制头重脚轻,机关人多,基层人少,公安体制机关化;在于警种划分过多过细,各自为政,分兵把口,使有限的警力未能形成合力;在于政出多门,部门指挥,使基层派出所无所适从,影响效能。从派出所自身的层面讲,一是事权不明晰,派出所职能错位,眉毛胡子一把抓,“该做的做不好,不该做的都做了”。因此,解决派出所工作的职责定位问题,成为派出所勤务机制改革的基础。二是警力不足,警力配臵不合理。近年来,各地虽不断加大对派出所警力的投入,但相对于治安形势的发展,警力需求仍十分迫切。如何突破派出所警力配臵布局不平衡的瓶颈,解决派出所警力不足问题,成为派出所勤务机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三是警力运作模式滞后。长期以来,派出所的警力安排重白天轻夜间。违法犯罪活动较多的夜间,却是警力分布最薄弱的时段,形成了“猫鼠不同步”的现象。派出所对夜间社会面的防控能力明显不足,致使案件多发,白天疲于应付消化,工作没有主动权。相对于日益复杂的治安形势,调整派出所勤务时间,充分发挥全警效能,实现派出所工作的减负增效还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因此,如何实行适度的弹性工作制,解决警务时间不合理问题,成为派出所勤务机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四是值班机制不适应。派出所原有值班机制偏重于被动接警,因民警习惯于坐等群众报警,大量接警使值班民警应接不暇。有的民警值班结束后,手头累积了很多案件,第二天被要求处理的群众“赶着跑”,而案件往往还未处理好,又轮到下一轮值班。往复循环,民警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也越来越被动,而且容易因不及时查处案件而被群众投诉,从而导致了整个派出所工作围着值班转的怪状。五是“一区一警”模式的不适应,长期以来,公安派出所都采取片警制,从早期的马天明,到王法金都是如此。从法律程序上讲,民警执法执勤须有二人以上,“一区一警”执勤很容易陷入执法上的被动和误区;同时也不利于执法监督。一人执勤,统包统缆,一杆到底,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极易使民警犯错误或受到不利的指控;再是不利于矛盾的处理。一人执勤,势单力簿,一区一警,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难以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
二、基层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改革的设想和实践
明晰当前基层公安派出所勤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后,我们的勤务制度改革主要从改变存在的方面入手,对派出所原有的传统的勤务制度进行全面审视,针对性加以改进。按照“一线布警、合理调配、灵活机动、有效覆盖”的原则,结合辖区实际,科学调整勤务方式和作息制度,有效地整合警力资源,全力构建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现场管控为重点、主动警务为手段的科学、高效、实用的派出所现代勤务机制,最大限度地做到“重心下移、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的新型警务工作模式,进一步发挥派出所综合性战斗实体的作用,建成有自己特色的新型警务模式。
1、改革社区警务模式,变“一区一警”为“一区多警”。在盘活内部警力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符合社会治安实际的派出所勤务方式,变“一区一警”为“一区多警”,推行 “一区多警、一警多能”的警区制度,各派出所按照治安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大小,合理划分为2至3个警务区,每个警务区由一名所领导联系,在警力搭配上,根据民警能力、素质、年龄、性格等的特点,配备2-4名民警,设一位警长,负责该警区的工作,各警区将民警分成刑侦、治安、责任区警等既有各自的工作侧重点,又有整体合力的小战斗集体,改变已往单兵作战、各自为战的局面。
2、理顺工作关系,提高警务效能。一是有效地整顿警力,做到优势互补。如多湖所警务区民警的搭配结合老、中、青比例和每个民警的个人能力、年龄、性格,采取优势互补。通过以强带弱,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提高全所民警的执法水平,相互为师,老民警在做群众工作时是老师,新民警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是老师,在工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二是人人都有“责任田”。除所长和内勤外,每位民警上要分管或联系警务区,都要有自己的“责任田”。在警务区内部按照民警的能力、素质等特点进行适当的工作分工的基础上,对警务区工作,特别是重点工作进行梳理、规范,形成分工负责、责任落实、协同作战、形成合力的警务运行机制。警务区民警都有自己的联系村,能力强的联系1-2个复杂的村,能力稍弱的联系3-4个一般的村;实行基础工作“大包干”,推动警力下沉,形成人人“下基层、抓基础”的良性互动。
3、打破机关化作息时间,实行主、副班错时工作制,改进接处警方式。本着“什么时间、什么区域案件多发、警力就投入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要求,科学安排派出所民警工作时间,变值班为上班、变固定工作时间为弹性工作时间,实现“猫鼠同步”,使警力部署和工作节奏真正适应治安形势的需要。如多湖所将有限的警力分为三个值班组,每组配领导一至二名,每个警务区民警各一名。每天,一个组主班,一个组副班,一个组备勤,三组轮流进行主班、副班和备勤。主班24小时接处警,查处值班期间发生的一切治安、刑事案件;副班早上8时上班,下午17时30下班,除了进行日常必须的工作外,协助参与处理值班事务。备勤组早上8时上班,晚上22时下班,主要负责旅馆、重点场所的检查管控工作,以及暂住人口、出租私房的登记管理及清查。涉及多人的系列性案件或重大案件须全所组织力量的,经值班领导提出,所长同意后,由负责案件的副所长在全所抽调力量组织专案组。同时,改进派出所接处警方式,实行派出所民警灵活、就近接处警机制,并通过明确职责、强化联动、落实考核等措施,进一步理顺派出所接处警及后期处臵等环节的关系,实现派出所工作的良性、高效运作。
4、强化现场管控理念,推行全警巡访工作制。引导和督促民警强化对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主动管理,实现被动勤务向主动勤务的转变。如多湖所针对辖区夜间盗窃案件频发,为控制发案,有力打击现行犯罪,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每晚凌晨0点至6点,由一名民警带领三名巡防队员在辖区内进行巡逻,同时指导各护村队的巡防工作。采取全所民警轮换带队,公开巡逻与秘密守候相结合,派出所巡防与护村队巡防相结合,实现静态勤务向动态勤务的转变。
5、兼顾量化指标与不可量化的工作,完善考核方法。推行相关警种责任共担的“捆绑考核”制度,兼顾量化指标与不可量化的工作,推行日考、周考、月考、季考制度和民警考核民警的方法,做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有机统一,实现单一评判向综合评价的转变,强化多警联动,提高派出所整体作战能力。
三、派出所勤务制度调整后的初步成效
调整勤务方式和作息制度,实行新的警务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效果来看,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警务机制初步实现。通过警务机制的改革,初步实现了警务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打击型向防范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根本转变。在一个警务区内,各民警按照各自的职责,信息共享、基础共建、防范共抓、案件共处、捆绑考核,共同完成警务区任务。改变了单兵使作战的模式。更加贴近群众,深入群众,做深、做细、做透群众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建立防控网络,做好出租房屋、暂住人口管理,灵通信息情报。
2、警务理念得到更新。改革使民警充分认识到必须树立治安效益观,在现有条件下对警务制度进行调整和创新,实现公安工作的低投入、高产出。同时,民警的信息警务、主动警务、效能警务、社区警务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深化,现场主动管控和动态勤务的工作意识进一步增强。
3、警务效益得到提升。通过优化警力布局、调整勤务时间、实施警种联动、开展动态巡访,提高了警力的使用效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民警的积极性。民警把主战场放在街面、社区,重盘查、重调处、重预防,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提高了群众“见警率”,增强了群众安全感。改革前后,所辖区入室盗窃、入室抢劫、盗抢机动车等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 5%,抢夺、抢劫等街面案件同比分别下降6.8%、9%。
4、警民关系得到互动。通过对勤务制度的调整,把警力延伸到街面和社区,投放到群众需要的时段。并适时推出防范提醒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四、派出所勤务制度改革深化所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要建立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构。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由当地综治部门牵头,在每个乡镇、街道建立综治中心,有条件的村要建立综治室,并积极推行综治进民企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有条件的派出所,要在各乡镇建立由综治、司法和派出所组成的“三位一体”治安纠纷调解中心,共同承担值班期间的大量纠纷调解任务,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扭转基层大量警力牵制于矛盾纠纷调处的现状。
二要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发挥派出所所长进街道、乡镇党委班子的优势,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支持,将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群防队伍有效纳入所在地派出所管理使用,以解放更多警力投入到治安管理工作中。城区派出所要完善单位内部巡逻队,有条件的可建立“商企联防队”;城郊结合部、治安复杂集镇和农村地区要大力发展护村队,有条件的可建立由乡镇出资、公安管理的专职巡防队。同时,各大工业园区要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专职巡防队伍,确保在全区形成民警管理、专群结合、层次清晰、统一调度的社会面巡逻防控网络。
三要推动信息警务建设。突出派出所综合室的实战功能,提高民警系统操作和应用水平,及时录入采集到的各类信息,切实把派出所民警的“脑袋信息”、“口袋信息”、“纸袋信息”变为系统共有、全警共享、共用的有效信息,真正实现“基础信息化、信息基础化”。并落实专门人员开展信息研判,对辖区发案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案件多发的重点部位、路段、区域,以信息预警的形式进行发布,指导民警有针对性地开展警务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指导实战功能,使派出所信息应用工作实效得到明显增强。同时,要通过实施网上排查、比对、查缉,切实提高网上作战效能,发挥情报信息作为打防控工作增长点的作用。
作者:金伟文:金华市公安局金东分局政治处主任 诸葛勇:金华市公安局金东分局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