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就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09:1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国家就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国家就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2015年国家就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

就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重要意义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部分地区非户籍居民大幅增加,非户籍居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凸显,部分地区存在村庄空心化现象,农村“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农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农村居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难以适应;村民自治机制和法律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和谐相处,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好地衔接互动,有利于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农村社区建设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行政村范围内,依靠全体居民,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努力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组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证明,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顺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强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推进试点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为根本,完善村民自治与多元主体参与有机结合的农村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健全村民自我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有效衔接的农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文化纽带,构建生态功能与生产生活功能协调发展的人居环境,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完善自治。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好保障好农村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合法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权益,让农村居民从农村社区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党政主导、社会协同。落实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规划建设、政策引导、资源投入等职责,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和自治组织基础作用,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城乡衔接、突出特色。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配套衔接,强化农村社区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支撑,既注意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又重视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

——科学谋划、分类施策。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高试点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有效性。加强分类指导,统筹考虑各地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人口状况及变动趋势、自然地理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合理确定试点目标和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试点探索。

——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坚持和发展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方式,发挥农村居民首创精神,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规范化。

三、工作任务

(一)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牵头,以村民自治为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发动农村居民参与,同时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不增加农村基层管理层级。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乡镇、村党组织服务功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农村自治组织、群众组织、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依法确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促进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认真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协商,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协商形式,探索村民小组协商和管理的有效方式,逐步实现基层协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依法保障符合条件的非本村户籍居民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和享有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吸纳非户籍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协商,建立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协调议事机制。在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分担筹资筹劳、投资集体经济等方式,引导非户籍居民更广泛地参与民主决策。健全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机制,采取会议表决、代表议事、远程咨询等决策方式,维护外出务工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社区的权利。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和养老服务,培育青年志愿组织和妇女互助组织,建立农村社区“三留守”人员动态信息库,扩大呼叫终端、远程监控等信息技术应用,切实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建立县级以上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挂职任职、驻点包户制度。建立和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农村居民、支持农村社区发展机制。鼓励驻村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拓宽外出发展人员和退休回乡人员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依法确定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各类经营主体的关系,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能力。推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直接资助、以奖代补、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支持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到农村社区开展服务。

(四)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等法治机构建设,指导农村社区开展各项法治工作,探索整合农村社区层面法治力量,加强农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推动法治工作网络、机制和人员向农村社区延伸,推进覆盖农村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和回应不同利益主体的关切和诉求,有效预防和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创新农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平安建设,建立覆盖农村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做好社区禁毒和特殊人群帮教工作。加强农村社区警务、警务辅助力量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对符合任职年限条件的农村警务室民警落实职级待遇。加强农村社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引导农村居民依法反映诉求、解决矛盾纠纷。指导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支持农村居民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五)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整合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社区教育,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向周边农村居民开放,用好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村社区教育教学点。改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对乡(镇)、村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施改造、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做好农村社区扶贫、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服务,推进农村社区养老、助残服务,组织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救急难”工作试点。

(六)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加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布局,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志愿互助活动。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特点和居民需求,分类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领社区志愿者服务作用。鼓励企业和供销合作社完善农村社区商业网点和物流布局,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在农村社区开展连锁经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村兴办养老助残、扶贫济困等各类社会事业。

(七)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良好家风,弘扬公序良俗,创新和发展乡贤文化,形成健康向上、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风尚。健全农村社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辟群众文体活动广场,增强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效。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团体到农村社区拓展服务,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各类文化人才,广泛开展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凝聚有利于农村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八)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强化农村居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良好风气。发动农村居民和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绿化管护行动。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村供电、供排水、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地名标志、通信网络等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行、管护和综合利用机制,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分级建立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网络,健全日常管理维护,促进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解决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随意抛弃和焚烧等脏乱差问题。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农村社区卫生条件。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和村镇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社区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定数量具备条件的试点县,选择不同类型的行政村开展试点,土地集体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可根据群众意愿和实际需要,将试点工作延伸到自然村层面,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和绩效评估机制。农村社区建设要在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开展,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基层党的建设同步考虑。严禁强制推行大拆大建、撤村并居,严禁违反土地利用规划擅自改变农地用途,严禁以“管委会”等机构取代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协调督导,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二)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社区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城中村、城边村和农村居民集中移居点,要探索借鉴城市社区服务管理的有效经验,逐步实现与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相衔接;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和林区、牧区、渔区可根据自身条件,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外来人口集中的农村社区要重点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向非户籍居民覆盖,促进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人口流出较多的农村社区要加强对留守人员的生产扶持、社会救助和人文关怀,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村民自治基础和集体经济较好的村,要积极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要切实增强村庄自治功能和发展能力。

(三)落实扶持政策。试点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农村社区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统筹利用好村集体经济收入、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重点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农村居民活动场所建设需要,按规定合理安排农村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推进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和完善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价格优惠政策,村民委员会服务设施用电以及社会福利场所生活用电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制定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快相关金融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积极利用小额贷款等方式,安排信贷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在省级以下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财政资金、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基金,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四)强化人才支撑。选优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用好管好村党组织带头人。及时吸纳农村优秀分子入党,加大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退伍军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社区工作。支持农村社区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挂职锻炼等方式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强对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和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升推动农村社区发展和服务农村居民的能力。

(五)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政策研究,及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法规,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适时对试点工作成效进行总结评估,稳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发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尚未完成户籍制度改革、仍保留村民委员会的农垦区和工矿区可参照本指导意见制定试

第二篇: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就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重要意义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部分地区非户籍居民大幅增加,非户籍居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凸显,部分地区存在村庄空心化现象,农村“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农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农村居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难以适应;村民自治机制和法律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和谐相处,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好地衔接互动,有利于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农村社区建设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行政村范围内,依靠全体居民,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努力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组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证明,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顺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强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推进试点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为根本,完善村民自治与多元主体参与有机结合的农村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健全村民自我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有效衔接的农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文化纽带,构建生态功能与生产生活功能协调发展的人居环境,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完善自治。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好保障好农村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合法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权益,让农村居民从农村社区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党政主导、社会协同。落实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规划建设、政策引导、资源投入等职责,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和自治组织基础作用,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城乡衔接、突出特色。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配 套衔接,强化农村社区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支撑,既注意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又重视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

——科学谋划、分类施策。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高试点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有效性。加强分类指导,统筹考虑各地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人口状况及变动趋势、自然地理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合理确定试点目标和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试点探索。

——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坚持和发展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方式,发挥农村居民首创精神,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规范化。

三、工作任务

(一)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牵头,以村民自治为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发动农村居民参与,同时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不增加农村基层管理层级。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乡镇、村党组织服务功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农村自治组织、群众组织、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依法确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促进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认真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协商,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协商形 式,探索村民小组协商和管理的有效方式,逐步实现基层协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依法保障符合条件的非本村户籍居民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和享有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吸纳非户籍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协商,建立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协调议事机制。在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分担筹资筹劳、投资集体经济等方式,引导非户籍居民更广泛地参与民主决策。健全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机制,采取会议表决、代表议事、远程咨询等决策方式,维护外出务工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社区的权利。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和养老服务,培育青年志愿组织和妇女互助组织,建立农村社区“三留守”人员动态信息库,扩大呼叫终端、远程监控等信息技术应用,切实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建立县级以上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挂职任职、驻点包户制度。建立和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农村居民、支持农村社区发展机制。鼓励驻村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拓宽外出发展人员和退休回乡人员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依法确定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各类经营主体的关系,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能力。推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直接资助、以奖代补、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支持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到农村社区开展服务。

(四)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等法治机构建设,指导农村社区开展各项法治工作,探索整合农村社区层面法治力量,加强农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推动法治工作网络、机制和人员向农村社区延伸,推进覆盖农村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和回应不同利益主体的关切和诉求,有效预防和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创新农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平安建设,建立覆盖农村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做好社区禁毒和特殊人群帮教工作。加强农村社区警务、警务辅助力量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对符合任职年限条件的农村警务室民警落实职级待遇。加强农村社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引导农村居民依法反映诉求、解决矛盾纠纷。指导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支持农村居民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五)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整合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社区教育,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向周边农村居民开放,用好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村社区教育教学点。改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对乡(镇)、村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施改造、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做好农村社区扶贫、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服务,推进农村社区养老、助残服务,组织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救急难”工作试点。

(六)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加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布局,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志愿互助活动。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特点和居民需求,分类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领社区志愿者服务作用。鼓励企业和供销合作社完善农村社区商业网点和物流布局,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在农村社区开展连锁经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村兴办养老助残、扶贫济困等各类社会事业。

(七)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良好家风,弘扬公序良俗,创新和发展乡贤文化,形成健康向上、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风尚。健全农村社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辟群众文体活动广场,增强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效。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团体到农村社区拓展服务,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各类文化人才,广泛开展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凝聚有利于农村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八)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强化农村居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 生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良好风气。发动农村居民和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绿化管护行动。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村供电、供排水、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地名标志、通信网络等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行、管护和综合利用机制,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分级建立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网络,健全日常管理维护,促进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解决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随意抛弃和焚烧等脏乱差问题。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农村社区卫生条件。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和村镇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社区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定数量具备条件的试点县,选择不同类型的行政村开展试点,土地集体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可根据群众意愿和实际需要,将试点工作延伸到自然村层面,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和绩效评估机制。农村社区建设要在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开展,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基层党的建设同步考虑。严禁强制推行大拆大建、撤村并居,严禁违反土地利用规划擅自改变农地用途,严禁以“管委会”等机构取代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协调督导,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二)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社区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城中村、城边村和农村居民集中移居点,要探索借鉴城市社区服务管理的有效经验,逐步实现与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相衔接;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和林区、牧区、渔区可根据自身条件,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外来人口集中的农村社区要重点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向非户籍居民覆盖,促进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人口流出较多的农村社区要加强对留守人员的生产扶持、社会救助和人文关怀,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村民自治基础和集体经济较好的村,要积极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要切实增强村庄自治功能和发展能力。

(三)落实扶持政策。试点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农村社区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统筹利用好村集体经济收入、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重点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农村居民活动场所建设需要,按规定合理安排农村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推进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和完善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价格优惠政策,村民委员会服务设施用电以及社会福利场所生活用电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制定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快相关金融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积极利用小额贷款等方式,安排信贷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在省级以下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财政资金、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基金,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四)强化人才支撑。选优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用好管好村党组织带头人。及时吸纳农村优秀分子入党,加大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退伍军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社区工作。支持农村社区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挂职锻炼等方式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强对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和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升推动农村社区发展和服务农村居民的能力。

(五)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政策研究,及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法规,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适时对试点工作成效进行总结评估,稳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发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尚未完成户籍制度改革、仍保留村民委员会的农垦区和工矿区可参照本指导意见制定试点方案。

第三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5年6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就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重要意义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随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部分地区非户籍居民大幅增加,非户籍居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凸显,部分地区存在村庄空心化现象,农村“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农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农村居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难以适应;村民自治机制和法律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等。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和谐相处,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更好地衔接互动,有利于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农民幸福安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农村社区建设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行政村范围内,依靠全体居民,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努力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组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证明,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顺应农

—1—

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强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推进试点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为根本,完善村民自治与多元主体参与有机结合的农村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健全村民自我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有效衔接的农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文化纽带,构建生态功能与生产生活功能协调发展的人居环境,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完善自治。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好保障好农村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合法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权益,让农村居民从农村社区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党政主导、社会协同。落实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规划建设、政策引导、资源投入等职责,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和自治组织基础作用,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城乡衔接、突出特色。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配套衔接,强化农村社区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支撑,既注意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又重视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

——科学谋划、分类施策。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高试点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有效性。加强分类指导,统筹考虑各地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人口状况及变动趋势、自然地理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合理确定试点目标和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试点探索。

——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坚持和发展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方式,发挥农村居民首创精神,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

—2—

制度创新。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推进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规范化。

三、工作任务

(一)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牵头,以村民自治为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发动农村居民参与,同时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不增加农村基层管理层级。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乡镇、村党组织服务功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农村自治组织、群众组织、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依法确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促进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认真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协商,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协商形式,探索村民小组协商和管理的有效方式,逐步实现基层协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依法保障符合条件的非本村户籍居民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和享有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吸纳非户籍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协商,建立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协调议事机制。在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通过分担筹资筹劳、投资集体经济等方式,引导非户籍居民更广泛地参与民主决策。健全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机制,采取会议表决、代表议事、远程咨询等决策方式,维护外出务工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社区的权利。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和养老服务,培育青年志愿组织和妇女互助组织,建立农村社区“三留守”人员动态信息库,扩大呼叫终端、远程监控等信息技术应用,切实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建立县级以上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挂职任职、驻点包户制度。建立和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农村居民、支持农村社区发展机制。鼓励驻村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支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拓宽外出发展人员和退休回

—3—

乡人员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依法确定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各类经营主体的关系,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农村社区建设的能力。推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直接资助、以奖代补、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支持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到农村社区开展服务。

(四)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等法治机构建设,指导农村社区开展各项法治工作,探索整合农村社区层面法治力量,加强农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推动法治工作网络、机制和人员向农村社区延伸,推进覆盖农村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和回应不同利益主体的关切和诉求,有效预防和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创新农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平安建设,建立覆盖农村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做好社区禁毒和特殊人群帮教工作。加强农村社区警务、警务辅助力量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对符合任职年限条件的农村警务室民警落实职级待遇。加强农村社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引导农村居民依法反映诉求、解决矛盾纠纷。指导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支持农村居民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五)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健全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整合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构建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社区教育,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向周边农村居民开放,用好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村社区教育教学点。改善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对乡(镇)、村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施改造、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做好农村社区扶贫、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服务,推进农村社区养老、助残服务,组织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

—4—

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救急难”工作试点。

(六)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加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布局,搭建社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志愿互助活动。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特点和居民需求,分类推进社会工作服务,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领社区志愿者服务作用。鼓励企业和供销合作社完善农村社区商业网点和物流布局,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在农村社区开展连锁经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村兴办养老助残、扶贫济困等各类社会事业。

(七)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良好家风,弘扬公序良俗,创新和发展乡贤文化,形成健康向上、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社会风尚。健全农村社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服务功能,形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辟群众文体活动广场,增强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效。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团体到农村社区拓展服务,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各类文化人才,广泛开展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凝聚有利于农村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

(八)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强化农村居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良好风气。发动农村居民和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绿化管护行动。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村供电、供排水、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地名标志、通信网络等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行、管护和综合利用机制,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分级建立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网络,健全日常管理维护,促进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解决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随意抛弃和焚烧等脏乱差问题。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农村社区卫生条件。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和村镇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社区乡土特色和田园风光。

—5—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定数量具备条件的试点县,选择不同类型的行政村开展试点,土地集体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可根据群众意愿和实际需要,将试点工作延伸到自然村层面,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协调和绩效评估机制。农村社区建设要在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开展,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基层党的建设同步考虑。严禁强制推行大拆大建、撤村并居,严禁违反土地利用规划擅自改变农地用途,严禁以“管委会”等机构取代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协调督导,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二)加强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社区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城中村、城边村和农村居民集中移居点,要探索借鉴城市社区服务管理的有效经验,逐步实现与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相衔接;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和林区、牧区、渔区可根据自身条件,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外来人口集中的农村社区要重点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向非户籍居民覆盖,促进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人口流出较多的农村社区要加强对留守人员的生产扶持、社会救助和人文关怀,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村民自治基础和集体经济较好的村,要积极发展社区公益事业,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要切实增强村庄自治功能和发展能力。

(三)落实扶持政策。试点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农村社区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统筹利用好村集体经济收入、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重点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农村居民活动场所建设需要,按规定合理安排农村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推进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和完善支持农村

—6—

社区建设的价格优惠政策,村民委员会服务设施用电以及社会福利场所生活用电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制定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快相关金融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积极利用小额贷款等方式,安排信贷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在省级以下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财政资金、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基金,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四)强化人才支撑。选优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用好管好村党组织带头人。及时吸纳农村优秀分子入党,加大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退伍军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社区工作。支持农村社区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挂职锻炼等方式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强对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和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升推动农村社区发展和服务农村居民的能力。

(五)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政策研究,及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法规,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适时对试点工作成效进行总结评估,稳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发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尚未完成户籍制度改革、仍保留村民委员会的农垦区和工矿区可参照本指导意见制定试点方案。

(来源:中国政府网,2015年6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http://

—7—

第四篇:整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整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党委、**人民政府决定于2006年**县连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同时要求各市、县、区选择城市包括县城和中心集镇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我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农村的具体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我区的实际出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党委、**人民政府贯彻中央部署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行动,对于扎实稳步地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将**市**县和原**县辖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片试点,并要求各地在城市包括县城和中心集镇周边农村展开试点,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缩小城市(镇)与周边农村的差距,使条件成熟地区较快实现整片跨越式发展,率先成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示范样板,在全区产生较大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

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通过艰辛的探索,付出艰苦的努力。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试点,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经验,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促进试点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试点工作必须把握以下主要原则:

(一)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强力推动。县级人民政府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农民群众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建设美好家园。

(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的意愿,科学编制试点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根据发展可能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着重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建设要求开展综合整治,一村一策,量力而行。以当地农民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四)基础先行,务求实效。要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农民受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试点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找准突破口,从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方入手,集中力量,尽快达到目标要求,取得实在效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工作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突出抓好“三化五建六新”。“三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民市民化(村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设施水平及其生活方式逐步接近城镇居民)。“五建”,即建设好路水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中小学、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设施,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电讯设施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好村屯卫生站(所)等卫生设施,建设好房屋和村容屯貌等人居环境。“六新”,即培育新经济、新生活、新风尚、新村貌、新机制、新农民。

按照“三化五建六新”的目标要求和基础先行的原则,整片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一年的努力,试点片内50户以上的屯率先在基础设施方面达到或接近建设标准(标准详见附件2),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为全面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指标创造良好条件。2007年以后,由市、县(区)自行组织实施,到2010年使试点县(区)广大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5个方面达到标准(标准详见附件1)。

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

措施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不能片面追求速度、降低标准,也不能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围绕试点工作的目标要求,必须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广泛动员,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各级要层层发动,广泛动员,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农民群众明白自己承担的任务,树立自信、自助、自立、自强、自建的观念,激发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干部积极、群众主动的地方要优先安排项目建设,以此示范带动其他地方尽快铺开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引导农民投资、投工、投劳,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投资,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氛围,并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树立新时期农民新形象。

(二)严格管理,规范规划建设。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凡是已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衔接,不够完善的要修订;未作出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不审批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民的宅基地及建房。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要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得在规划区外审批建设项目;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各类建设项目要严格建设标准,加强工程施工和质量监管,确保建设安全和质量。

(三)搞好培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借鉴国外的做法和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市、县、乡、村四级分别设立若干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要加强对指导员和部分村干等骨干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知识、建设标准和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要层层培训,一级抓一级,市负责县、乡指导员的培训,县负责村指导员和部分村干的培训。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办法,增强培训效果。

(四)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支持建设。要根据试点建设内容及标准的要求,在深入细致普查的基础上,核定试点建设项目及规模,提出资金筹措办法,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及构成(**县和原**县辖区整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及资金筹措计划见附件3)。按照私有产品建设由个人负责,公共品和准公共品投入实行民办公助,以及各级相互配套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多渠道筹集扶持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向对应的国家部门汇报,并把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二是**、市、县三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建设。三是整合现有政府性专项资金,包括交通基金、育林基金、土地出让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产业开发扶贫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各类可用资金,集中投入,发挥政府性资金的投资效益。与此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捐助,通过组织**和**市各结对单位、驻邕各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筹集帮建资金,以及广大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回城知青捐助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运用市场化办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

(五)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来展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要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新农村的长效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阶段性建设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切实引导农民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自主建设新家园、自觉管理好社区事务。要制定试点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保证相关设施建得成、用得上并长期发挥作用。

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各方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协调机制。为加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建立健全后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日常工作。

**市以及开展试点工作的各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工作合力。一是明确职责。**主要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负责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督查工作进展等。**各有关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负责试点工作的指导,制定试点地区的行业发展规划并提出工作要求,履行支持试点的职责(具体职责见附件4)。地级市负责本地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做好有关现状普查,确定工作步骤,测算投入需求,筹措扶持资金,制定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等。县(市、区)负责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特别是对县和乡(镇)通村的路网、管网建设,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及培育,农产品市场规划及农村日用品市场建设等跨乡跨村的建设等工作,相关的县(市、区)、乡(镇)要搞好协调、统筹推进。

二是优化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第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各有关部门要特事特办、特事快办,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收费项目,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交通部门要指导乡(镇)搞好乡村公路规划,并督促有关设计部门完成指定的勘察设计任务。建设规划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规划设计单位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设计费用由市、县级财政统筹安排。

三是结对帮建。**和**市各部门分别挂钩帮建1个行政村,县直各部门分别挂钩帮建1个屯。广泛动员驻邕企事业单位参与结对帮建活动。市、县(区)两级四家班子领导要落实挂点单位。

(三)严格考核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和促进工作落实的各项制度,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级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试点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考核和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新农村建设奖优罚劣机制,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进度慢或成效不明显的,要通报批评并在扶持资金、物资安排上予以扣减。

各市、县(市、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可参照本指导意见执行。

第五篇:农村社区消防工作指导意见

张家界市构筑农村、社区消防安全

“防火墙”工程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提高全民消防意识,推动我市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农村、社区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全面夯实“四个基础”,结合我市消防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请各区县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社区消防建设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基础工作社区化、消防建设社会化”的总要求, 立足现有社区组织机构, 发挥管理和服务功能, 发动和依靠群众, 实行群防群治,大力加强社区消防组织、消防设施、消防教育、防火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逐步实现社区消防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农村消防要实现工作机制健全,农村消防规划编制实施,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齐全实用,乡(镇)、村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农村群众消防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明显提高,农村消防安全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发生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健全消防工作机制;制定和实施消防专项规划;加强农村、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等手段,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组织建设、设施建设、群防群治工作、队伍建设 “四个基础”。

三、工作任务

(一)区、县政府落实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

1、部署消防安全示范乡镇建设工程(7月);

2、部署开展行政村、社区“四有”建设(9至10月)。

3、对各地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6至12月);

2011年:

1、完善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 “网格化”管理(1至12月)

2、加强城市农村、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应当建立消防点(可依托警务室)。每个配臵点最低配臵标准:总长度不低于200米的消防水带,4支19mm水枪,4根救生绳,4只消防水桶,2把消防斧,2根吸水管,1台手抬机动泵(社区若水源充足可不配臵),10具4kgABC类干粉灭火器。

所有城市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达标。(1至12月);

3、对各地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1至12月);

2012年:

1、完善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 “网格化”管理(1至10月)

2、对各地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1至10月);

(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

1、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三级 “网格化”管理模式(6至10月);

2、乡镇成立由主管领导负责,安监办、综治办、工商所和公安派出所等机构负责人参加的消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消防工作办公室,配备1至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落实专项经费5000元/年(6至10月); 3、50%的人口5万至10万、年GDP在1亿元以上的建制镇以及全国重点镇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6月至12月); 4、50%的其它普通建制镇、集镇、乡镇工业区建设志愿消防站,配备合同制消防员(6至12月);

2011年:

1、所有人口5万至10万、年GDP在1亿元以上的建制镇以及全国重点镇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1至12月);

2、所有其它普通建制镇、集镇、乡镇工业区建成志愿消防站,配备合同制消防员(1至12月);

2012年:

1、所有村庄、社区完成治安联防消防队、志愿或义务消防队建设任务(1至10月)

(三)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落实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

1、细化村民委员会和社区消防安全管理职责,至少明确1名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负责义务消防队的管理和日常训练。立健全各项消防规章制度, 完善和管理消防业务档案。配合公安消防机构对社区消防管理人员进行消防专业培训。市政府将按照实际情况,为每名消防专(兼)职管理员补贴200元/人〃月。(6至7月);

2、引导街区、居民楼院、村组成立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参与组织辖区火灾扑救, 维持火场秩序, 保护火灾现场, 配合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 核查火灾损失。(6至12月);

3、对50户以上的农村大屋场开展消防安全改造,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确保消防水源充足,消防通道畅通。(7至12月);

4、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各类公共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完好有效,有无损坏、失效、遮挡、埋压、圈占情况;消防安全标志、消防宣传标语和标牌是否完好;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辖区单位是否符合消防安全条件;消防安全制度是否健全、落实;灭火应急和疏散预案是否制定并开展演练;(1至12月)。

2011年:

1、全省50户以上的农村大屋场有50%完成消防安全改造,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确保消防水源充足,消防通道畅通。(1至12月)。

2、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各类公共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完好有效,有无损坏、失效、遮挡、埋压、圈占情况;消防安全标志、消防宣传标语和标牌是否完好;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辖区单位是否符合消防安全条件;消防安全制度是否健全、落实;灭火应急和疏散预案是否制定并开展演练。(1至12月)。2012年:

1、全省所有50户以上的农村大屋场完成消防安全改造。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确保消防水源充足,消防通道畅通。(1至10)。

2、保安人员协助做好所在社区和单位的消防工作(1至12月)。

(四)规划、建设部门落实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

1、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7至10月);

2、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总体规划(7至12月);

2011年:

1、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1至12月); 2、50%以上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完成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并实施(1至12月);

2012年:

1、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1至10月);

2、所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完成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并实施(1至10月);

(五)消防部门、公安派出所落实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

1、出台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10至12月)

2、公安派出所和警务室落实基层消防监管主体责任(5至12月);

3、督促保安人员协助做好所在社区和单位的消防工作,出台相关工作制度(5至12月);

4、对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6至12月);

5、督促指导村庄、社区建设治安联防消防队、志愿或义务消防队(6至12月)。

2011年:

1、公安派出所和警务室落实基层消防监管主体责任(1至12月);

2、对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1至12月);

3、督促指导村庄、社区建设治安联防消防队、志愿或义务消防队(1至12月)。

2012年:

1、公安派出所和警务室落实基层消防监管主体责任(1至10月);

2、对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1至10月);

3、督促指导村庄、社区建设治安联防消防队、志愿或义务消防队(1至10月)。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部署。加强农村、社区消防工作,是推动社会消防社会化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地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综合治理和构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重要工作抓好落实,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将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建立和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单位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2、典型引路,整体推进。要按照“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的原则,结合实际,积极培育树立典型,打造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的样板,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指导和推动农村、社区消防工作扎实开展。

3、落实责任,严格奖惩。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应当作为乡镇政府、社区综合检查、考核、评比的内容。对在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由当地人民政府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进展迟缓、成效不明显的给予通报批评,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工作不到位,导致发生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并依纪依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下载2015年国家就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国家就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广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为加快建立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关于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

    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 北 省 财 政 厅 关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冀建村〔2011〕425......

    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安办发〔2010〕50号 中共安定区委办公室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成立安定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区直有关单位: 《安定区农村社区......

    推进丽水市村镇银行组建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推进丽水市村镇银行组建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根据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以及其他相关文......

    中共瑞安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瑞安市委(意见) 瑞委发〔2009〕90号 ★ 中共瑞安市委 瑞安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各镇、乡党委、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为......

    民政部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

    民政部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民函〔2006〕288号 2006年9月22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

    廉洁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全文5篇)

    廉洁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根据区委“五廉”建设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我街道紧紧围绕制度支撑、文化引领、民意导向三大核心内容建设“廉洁社区”,让社区办的每一件事、花的每一分......

    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民政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发布文号】民发〔2013〕170号 【发布日期】2013-10-31 【生效日期】2013-10-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