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四则(2课时)
《寓言四则》教学案(2课时)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翻译《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积累文言词语。2.分析故事情节。
3.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2.多角度概括寓意。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思考: 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2、预习《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穿井得一人》、【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典故】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第二篇:寓言两则第2课时教案
总第④课时
第2课 寓言两则
计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师范读——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第三篇:读《伊索寓言》教案(1、2课时)
读《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理清文中作者的阅读感受,认真探讨文章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难句,体会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词语,体会作者语言风趣的特点。
4、了解本文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写法,练习写读后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讨中心,理解语句。
难点:体会难句的隐含意思教学方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问: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哪些寓言?(学生回答)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问:有谁知道《伊索寓言》?(学生回答)
明确:《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伊索寓言》毕竟是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所作,寓言的内涵带有其阶级局限性和当时的社会特点。那么,当时间转入到21世纪,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审视这些寓言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钱钟书先生写的《读〈伊索寓言〉》。
二、介绍作者
1、学生自读课后有关资料,划出相关信息。
2、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同时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读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散文和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他的代表作有,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鬼·兽》和长篇小说《围城》。
三、课文研读
1、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导入(1-2)——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读后感主体(3-12)——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
总结(13)——全文总结
2、学生揣读第一部分,鼓励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理解?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幼稚;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3、研读第二部分,思考“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第一、“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第二、“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
第三、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4、讲了几个寓言故事?这几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钱钟书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
广泛讨论,结合现实深入探究,逐步明确: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的议论意在批判什么?明确: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写这些回忆或研究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贪得和多疑。“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个说法揭示了某种人怎样的劣根性?明确: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4)《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明确: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乌鸦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什么?
明确: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这样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讽刺什么?明确: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什么意思?明确: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什么?明确: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狐狸与葡萄》中“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什么?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作者说,“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有何用意?明确: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确: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明确: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
5、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请你谈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也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四、课文小结
文章见解独特、深刻,表达含蓄、风趣;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说明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头脑要复杂一些,防止上当受骗
五、课后作业(1)积累下列词语: 怜悯、信而好古、思慕、衰朽、历程、发迹、衣锦还乡、下野、狂吠、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
(2)课外阅读小说《围城》
六、教学反思
目前的教学对课文的解析还是相当重要的,而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足。教学中要跳出课本,但是跳出的前提是对文本充分深刻的解析,而我在本节课中对文本的解析就出现了处理急促、挖掘不深的问题,使课文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掘。
第四篇:2 寓言两则
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两翼目标:
主题阅读《叶公好龙》《杞人忧天》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古今对译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通过课件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2、介绍作者。
《韩 非 子》是收录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及起弟子的作品集。其中记载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出示自学导航:
(1)小组内两人一组对读原文和大意,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同学听。(2)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本小组内每个同学对下列字词是否能正确理解。
鬻 誉 曰 吾 莫 陷 或 弗 者(3)小组长汇报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问。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誉——夸耀 陷——穿透 莫能陷 —— 无不陷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代词,指我的盾。)
(助词,的)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助词,的)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助词,的)(助词,的)
3、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古今翻译课文。
4、通读全文:思考;(1)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2)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 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4)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5、读读背背演演
观察插图中各个人物的表情、动作,展开合理的想象演一演。表演要求:(1)小组合作,分配角色;
(2)揣摩人物心理、动作、语言变化,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3)文言文、白话文的形式自主选择。
四、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道理: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互相抵触。
五、导入两翼教材
主题阅读《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六、当堂训练
1、写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试默写《自相矛盾》。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2、预习《画蛇添足》。
八、板书设计: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 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 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二、出示自学导航,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古今对译逐句理解全文。
(六)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道理:不要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当堂训练
1、写出红色字的意思。
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 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2)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3)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六、课外拓展
自由阅读课文《杞人忧天》,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大意以及给自己的启示。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4、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画好思维导图。
八、板书设计:
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倒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道理:不要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教后记:
第五篇:苏教版四语上练习2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懂小芳和爸爸的对话,了解有关磁悬浮列车的知识,并为句子加标点。
2、学习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意思。
3、写好钢笔字,知道类似的半包围结构的字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来一些。
4、熟记八个词语和诗歌《真知》。
5、学习续编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处处留心、说说写写
课前准备:磁悬浮列车的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
教学目标: 读懂小芳和爸爸的对话,了解有关磁悬浮列车的知识,并为句子加标点。学习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意思。写好钢笔字。
教学设计: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
(2)让学生自由练习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仔细分辨哪几句是小芳说的,哪几句是爸爸的回答,并判断提示语的位置。
(3)请学生回忆:如何根据提示语的位置来加标点。
(4)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加标点的练习,教师巡视。
(5)全班集体订正。
(6)学生默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思考:通过和爸爸的交谈,小芳对于磁悬浮列车有了哪些了解呢?请学生谈谈。
二、教学第二部分
(1)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极快了,小芳第一次坐上磁悬浮列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请学生练习读一读小芳说的话。
(2)思考:为了表现列车的快,还能怎么说?
(3)学生自由练说,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三、指导写好钢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目,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练字的重点。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启、戴、氛”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观察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小结。
(3)示范书写“启“。提醒学生书写注意点。
3、练习。
4。、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对于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四、总结